资源简介 《燕歌行(并序)》学案检测一、学习目标1、了解边塞诗的特点和风格,了解诗人生平及作品创作背景。2、反复诵读,深入理解诗作所表达的复杂感情和主旨。3、理解边塞戍卒生活的艰辛苦楚,学习戍边战士浴血奋战的爱国精神,激发对和平稳定生活的热爱之情。二、学习过程(一)边塞军旅诗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或反映戍边的艰辛的诗作称之为边塞诗。在创作风格上多以雄浑豪放见长。代表作家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焕等。内容情感:保家卫国、建立功名的壮志豪情。奋勇杀敌、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雄奇瑰丽、奇异独特的边塞风光。征人思乡、闺妇盼归的两地情愁情感凄苦哀怨的怨战情绪,凄厉沉痛的反战思考。对和平安宁的边疆生活、和睦友好的民族往来的喜悦。(二)燕歌行燕歌行,乐府旧题,或写征戍之苦,或写思妇怀念征人之情。句数及每句字数不定,音节格律比较自由,易于叙事抒情,一般篇幅较长。(三)作者简介高适(约700—765),字达夫,一字仲武。河北蓨tiáo县(今河北景县南)人,唐代诗人。少时贫困,20岁后到长安求仕不遇。40岁后举有道科,授封丘尉,后辞去,在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中掌书记。安史之乱后任西川节度使等官,最后任散骑常侍,世称“高常侍”。高适为唐代边塞诗的代表诗人,与岑参并称“高岑”。其诗思想感情深沉雄厚,语言洗练苍劲。有《高常侍集》传世。(四)写作背景开元十五年(727),高适曾北上蓟门。二十年(732),信安王李祎yī征讨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作》)。可见他在东北边塞军事上,下过一番功夫。开元二十一年(733)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但二十四(736)年,安禄山讨奚、契丹,“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二十六(738)年,张守珪裨将赵堪、白真陀罗假以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击叛奚余党,初胜后败。高适对开元二十四年(736)以后的两次战败,感慨很深,故写此篇。(五)本诗分层概括(六)文本细研1、从诗中找出一个字概况本诗的感情基调,并结合诗句谈谈原因。2、本诗多处运用了一种表现手法来突出诗歌的主旨,请你找出来并结合诗句加以赏析。3、本诗主旨。答案(五)本诗分层概况小序交代了时间、事件、写作缘由。1-8句,写边烽突起,慷慨出师;9-16句,力尽关山,轻敌战败;17-24,被围不归,两地相思;25-28句,死斗心愿,怀念李将军;(六)文本细研1、尾句中的一个“苦”字是本诗的感情基调。苦的内容在:战事惨烈、环境恶劣、相思离别。2、本诗中的三组对比突出了本诗的主旨。①战士和将领的对比。②李将军和当局将领对比。③出师时的铺张扬厉和战败后的困苦凄凉的对比。3、抒出征之豪情;战士之辛苦;思妇之断肠;战士之死国;将帅之骄逸;边地之和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