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学案检测-【中职专用】高一语文同步学案检测(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拿来主义》学案检测-【中职专用】高一语文同步学案检测(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上册)

资源简介

《拿来主义》学案检测
学习目标
1.理清思路,把握文意,思考“拿来主义”的现实意义,正确、客观地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
2、揣摩文中的重点词句,领悟本文犀利、幽默的语言风格。
3. 掌握先破后立的论证方式及类比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常见的论证方法。
二、学习过程
(一)作者简介
鲁迅(1881— 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鲁迅”是他1918 年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
(二)写作背景
“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把魔爪伸向华北,蒋介石反动统治集团越来越依附英美帝国主义,肆无忌惮地出卖民族利益,讨好帝国主义,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方面奉行一条彻头彻尾的卖国投降路线。英美帝国主义除了肆意践踏我国领土主权,疯狂掠夺我国经济资源外,还用腐朽没落的西方文化腐蚀我国人民,反动政府和帝国主义互相勾结,一个“送去”,一个“送来”,中国面临着“殖民地化”的严重危机。
当时上海《文学》月刊正在讨论如何对待“文化遗产”问题,在讨论中存在着“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两种错误倾向。
(三)杂文文体
散文的一个分支,议论文的一个变体,直接而迅速地反应社会事变的文艺性社会评论,它以短小精悍、幽默讽刺的文笔,鞭挞丑恶,针砭时弊,求索真理,剖析人生。
(四)整体感知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自诩( ) 残羹( ) 冷炙( ) 冠冕( )
脑髓( ) 孱头( ) 蹩进( ) 吝啬( )
2、梳理文章结构层次。
(四)文本细研
1、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来揭露国民党政府实行“送去主义”的媚外丑态的
2、作者对这“闭关、送去、送来”主义都持什么态度?
3、“送来主义”侵略者按其心意给我们送来了什么?
4、第四段中的“抛来”、“抛给”、“送来”各指什么意思?
5、第8段“大宅子”“孱头、昏蛋、废物”的本质是什么?
6、作者看来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应有的态度是什么?
7、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对待外来文化?(可引用原句或个人总结)
答案
(三)整体感知
1、自诩(xǔ) 残羹(gēng) 冷炙(zhì) 冠冕(miǎn)
脑髓(suǐ) 孱头(càn) 蹩进(bié) 吝啬(lìn sè)
2、
全文可以划分为三个部分,请你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揭露批判“送去主义”,树立自己的观点。
第二部分(第5~9自然段):阐明“拿来主义”的具体内容及做法。
第三部分(第10自然段):实行“拿来主义”对创新民族文化的重要意义。
(四)文本细研
1、“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不知后事如何”,即有去无回,这是媚外的可耻行径;
还有几位“大师”们捧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挂过去,“捧”何其郑重、恭敬,媚态可掬,几张画“一路的挂”,何其卖力,何其寒伧可笑,“发扬国光”,反语,讽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用这种方式来显示一点进步,多么可怜,暗示“学艺”上的东西已经相当贫乏。
2、否定态度
闭关是排外;送去是媚外;送来是外国倾销。
3、送来的实质:经济、军事、文化侵略、掠夺。
4、抛给:是有目的的给予,是恶意输出,犹如嗟来之食,意味着轻蔑、侮辱。
送来:是特意的,是抛给的冠冕说法,即侵略者按其心意送来的,怀有不良动机。
抛来:是随意的,把无用的东西送人,或无代价的送人或施舍,是中性词,一般怀有不良动机。
5、大宅子:文化遗产
孱头:害怕逃避、逃避主义
昏蛋:全盘否定、虚无主义
废物:全盘肯定、投降主义
6、先占有后挑选,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7、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