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学案检测学习目标1.掌握人物通讯的写作方法。2.理解并感悟张秉贵高度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3.学习人物“心有一团火,温暖万人心”品格和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二、学习过程(一)文体知识人物通讯是以写人物的思想和事迹为主的通讯。一般有一个或几个中心人物。如果是报道群体形象的,也往往突出几个比较典型的人物。人物通讯有系统报道某个人物先进事迹的长篇通讯,也有表现人物的片断事迹的人物素描、人物特写、通讯小故事。写好人物通讯的关键是抓住人物的特点,揭示出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人物的情怀和思想境界。要求写作中既见事,又见人,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常见的写法有:(一)通过矛盾冲突表现人物的思想境界;(二)通过人物的行动、对话等表现人物活生生的性格特征;(三)通过细节描写、心理刻画等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二)写作背景1977年,刘广和、林为民、刘红等同志集体采写了卖糖“一抓准”的北京市百货大楼售货员张秉贵的事迹。他们采访了无数次,研究了无数次,最终挖掘出了“一团火”精神这一体现时代要求的鲜明主题,一扫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阴霾,呼吁像火一样温暖人心的新型人际关系,张秉贵也成为我国商业、服务业学习的楷模。(三)作者介绍林为民,1942年出生在台湾,是台湾著名的第一家族“雾峰林家”第九代传人。父亲为爱国烈士林正亨。18岁进入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工作,直至退休,把一生都奉献给了记者工作。现定居北京。 (四)整体感知梳理文章内容,划分文章层次。(五)文本细研1、概括文中张秉贵的事迹并分析其精神品质。2、文章在描写张秉贵时,使用了许多细节描写。请大家找出细节描写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3、找出写“一团火”的句子,分析文章的行文线索。答案(四)整体感知第一部分(1-13段):细心体贴耐心地对待顾客。第二部分(14-16段)坚定为人民服务的信念。第三部分(17段):不断提高自己服务水平的匠心精神。第四部分(18-20段)赢得人们的爱戴和尊敬。(五)文本细研1、用糖哄哭闹的小孩(耐心细致、周到体贴)给要赶火车的顾客提前称糖并悉心指路(体贴入微、急人所急)接待并开解不讲道理的女顾客(热情大度、主动耐心)女儿生病,他仍以笑容迎接顾客(隐忍克制、爱岗敬业)照顾买得多的顾客遭质问后受到触动(自我反省、不断成长)忆往昔,想而今,感慨不已(懂得感恩、乐于奉献)业余时间参观糖果厂,学习知识提升自己(主动求知、严于律己)在吃宵夜的特殊待遇下受到启发(善于剖析、觉悟很高)2、①只见张秉贵从货柜里拿起一块糖,放到孩子手里,孩子顿时止住了哭声……过了一会儿,轮到她买糖时,老张从称好的糖果中拿出一块放回货柜里,又拿出几块用小纸袋装好,塞进孩子的衣兜里……一系列动作描写,先拿一块糖给孩子,孩子止住了哭声;之后用小纸袋装好几块,塞给孩子:这些细节都表现了张秉贵的热情周到、体贴入微。“从称好的糖果中拿出一块放回货柜里”这一细节表现了张秉贵的认真负责。②老张立即征得前面顾客的同意,很快给他称完糖,又告诉他应该在哪儿坐车去火车站。照顾赶火车的顾客,也没有冷落其他顾客。先给赶火车的顾客称糖,是在征得前面顾客同意的前提下才进行的。这一细节体现出张秉贵对待每一位顾客都是体贴周到的。③卖糖果时,他虚心向爱吃糖的顾客了解各种人吃糖的习惯和各种糖果的味道。几年来,他还自己花钱买了230多种糖果来品尝,并请同柜台的售货员一起尝。为做好工作,自己花钱购买了数量不少的糖果,“并请同柜台的售货员一起尝”,体现了张秉贵的公而忘私,以及对待工作的认真与执着。④张秉贵也随着她向柜台东头走去,边走边想:她准是遇到了什么不顾心的事,越是这样,我越是要热情接待她。张秉贵一边走,一边还是那样和颜悦色地说:“最近从上海来了几种新糖果,味道还不错,您想看看吗?我向您介绍一下……”心理描写与语言描写相结合,表现了他的耐心、亲切、和蔼,善于应对各种顾客。⑤忆往昔,看今天,他默默地想,现在我刚为人民做一点儿事,他们就把我当亲人相待,我有什么理由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1958年他入党后,想了又想,一个共产党员到底图什么?图的就是多为人民服务!通过心理描写,表现了他的成长过程。3、①收货动作的迅速劲儿,接待顾客的热情劲儿,像一团火一样,把大家深深地吸引住了。p2②张秉贵常说:“我们售货员要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团火,来温暖人民群众,使他们不仅在商店里感到热乎乎的……p17③张秉贵用自己心中的一团火温暖人民群众,赢得了广大顾客的爱戴和尊敬。p19④您那感人肺腑的事迹,使我心中仿佛升起了一团火。p20线索的作用:①作品以“一团火”的服务精神为线索展开,贯穿全文。②采用了彩线串珠式的方式,叙述了张秉贵生活中的平凡事迹,凸显了其“一团火“般的精神风貌,赞扬之情溢于文中。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