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最后一片叶子》教学设计-【中职专用】高一语文(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4 《最后一片叶子》教学设计-【中职专用】高一语文(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上册)

资源简介

《最后一片叶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把握小说的人物形象。
2.感悟小说的内涵美。
3.体会“欧亨利式”结尾的妙处。
教学重点:
1.理解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对人物形象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
教学难点:
1.体味“欧亨利式”结尾的妙处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说带叶子的诗歌,激情导入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停车在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二.复习文学常识
【小说的分类】小说按照篇幅可分为长篇、中篇、短篇和微型小说(小小说)。
【小说的线索】
(1)线索:贯穿全文,将材料串联下来的一条主线,它把文章的各个部分联
结成一个统一、和谐的有机体。
(2)线索设置的方式:以实物为线索,以人物(人物的某一特征)为线索,
以事件为线索,以时间为线索,以地点为线索,以思想感情为线索。
(3)找线索的关键点: ①文章标题; ②各段反复出现的事物; ③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 ④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 ⑤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 ⑥明显的时间或空间标志;等等。
三.作者简介
欧·亨利(1862—1910),美国短篇小说家,曾被誉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之父”。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出生于美国南部北卡罗来纳州一个乡镇医师家里。1898年他被控挪用银行公款入狱。在监狱里开始写小说,通过朋友寄往杂志社发表,并渐渐开始采用“欧·亨利”的笔名。
欧·亨利一生写了300多篇短篇小说,大部分反映了下层人物辛酸而又滑稽的生活。这些作品以其幽默的生活情趣,“含泪微笑”的风格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也因此素有“曼哈顿的桂冠诗人”之称。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这就是在世界文学中久负盛名的“欧·亨利式的结尾”。
四.知识拓展
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
01欧 亨利【美】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最后的常春藤叶》等
02莫泊桑【法】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项链》《羊脂球》《我的叔叔于勒》等;长篇小说有《一生》《漂亮朋友》
03契诃夫【俄】代表作有短篇小说《套中人》《变色龙》《万卡》《小公务员之死》等
五.初读——读准字音
瘟神 (wēn) 鬈曲 (quán) 轻蔑 (miè) 嗤笑 (chī)
哆嗦 (duō suo) 茎部 (jīng) 剥落 (bō) 瞅着 (chǒu)
鄙薄 (bǐbó) 殡仪馆(bìn) 够呛 (qiàng) 撼人心灵(hàn)
邋遢 (lā ta) 横七竖八(héng)
六.故事情节
1.休和医生讨论琼希的病情
2.琼希数叶子,失去生命的希望
3.休担心,搬来救兵
4.奇迹发生,琼希恢复生机
5.贝尔曼病逝,休揭示真相
七.时间线索
十一月:琼希病倒→一天早晨:琼希病重→这天夜里:贝尔曼画叶→第二天早晨:琼希病危贝尔曼生病→第三天:琼希转好贝尔曼住院→第四天:琼希脱险贝尔曼病逝
八.初读—层次划分
课文按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她有五分之一的机会,而不是十分之一” ):开端。
故事发生在纽约的格林威治村,一个社会下层艺术家聚居的小区。琼希和休这对志同道合的年轻画家租用同一间画室并在一起生活、工作,琼希不幸感染了肺炎,生命垂危。
第二部分(从“医生走后”到“扮作故居的矿工”):发展。
虽然好友休鼓励琼希要有信心战胜病魔,但琼希还是放弃了求生的努力,把生命寄托在随风飘零的常春藤叶上,深信当最后一片叶子掉下时,她也将离开人世。
第三部分(从“第二天”到“将来有一天我希望去画那不勒斯海湾”):高潮。
出人意料的一幕出现了:经过漫漫长夜的风吹雨打,仍旧有一片常春藤叶子留存下来。琼希重新燃起了生的希望。
第四部分(从“下午,医生来了”到结尾):结局。
老画家贝尔曼用生命完成的他一生的杰作——最后一片叶子,唤醒了琼希对活下去的渴望,她脱离危险了。
九.人物分析
1.贝尔曼
(1)典型片段赏析
1.到了十一月,一位冷酷、看不见的不速之客闯进了这一带,伸出只冰凉的手今天碰碰这个,明天碰碰那个。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不速之客“肺炎”来的突然和势不可当,暗写了它的传播速度之快。
2.“医生走后,休到画室里哭了一场,把一条日本餐巾全哭湿了。哭过以后,她拿着画板昂首阔步的走进了乔安西的房间,还一边吹口哨。”
“全哭湿了”表现了他对朋友生命的担忧,“昂首阔步”“吹口哨”是为了掩饰自己内心的悲伤,同时也是为了帮助自己的朋友重新树立生活的信心,给他鼓励。
3.“那你画完了得告诉,我想看着最后一片叶子飘下来,乔安西边说边闭上眼睛,脸惨白,躺着不动,像尊倒下的石膏像。”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乔安西比做倒下的石膏像,既写出了她对生命的绝望,又刻画出了她脸色惨白,毫无血色的病态,突出了病情的严重。
4.“你们女人就是女人,贝尔曼又是大喊大叫起来,谁说我不愿意?走吧,我跟你去。”
运用了语言描写,表现出贝尔曼脾气的暴躁,但也写出了心地善良的性格特点。
(2)具体语言品味
(1)他以年过六旬,头像希腊神话中半人半兽的森林神,身子像小鬼,胡须像米开朗琪罗的摩西雕像……自诩 为保护楼上两位年轻女画家的看家猛犬。
这是初见贝尔曼对他的外貌进行描写,准确传神地刻画除了贝尔曼是一个穷困潦倒、其貌不扬、邋遢、不修边幅、酗酒成性、性格暴躁、缺乏温情、牢骚满腹、郁郁不得志的老画家,他生活失意又不满于现状,不得不借酒消愁、发泄。
(2)a贝尔曼老头的一双红眼睛正不停地流着泪,但听到这白痴的胡想,他连鄙薄带挖苦地叫了一阵。b“什么话!”他嚷道,“看到混账藤叶子掉了就会想死,阳世上还真有这种蠢货?这种事……哎哟 ,乔安西那小家伙也可怜。”c“谁说我不愿意?走吧,我跟你去。这老半天我的话意思就是愿意。哪天我画出张绝妙的画,我们一块儿远走高飞”。d 他们在房间里瞧着窗外的那根藤,心里不由得害怕。接着,两人你看我,我看你,好一会没说话。……贝尔曼穿件旧蓝色衬衫,坐到水壶上当退休的矿工。
运用了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当他得知乔安西的病情和“白痴般的想法”后,“连鄙薄带挖苦地叫了一阵”,以及上楼后担心地瞥着窗外的常春藤),写出他的性格暴躁、说话粗俗、以及善良、有牺牲精神和富有同情心。
(3)贝尔曼先生得肺炎今天死在医院。他只病了两天。头一天早上看门人在楼下房间发现他难受得要命,衣服、鞋子全湿了,摸起来冰凉。谁也猜不着他在又是风又是雨的夜晚上哪儿去了。后来他们发现一盏灯笼,还亮着,又发现楼梯搬动了地方,几支画笔东一枝西一枝扔着,一块调色板上调了绿颜料和黄颜料。
这是侧面描写。再次见到贝尔曼时,贝尔曼已经身体虚弱,病了两天就去世了。贝尔曼是因为冒雨画最后一片叶子,得了肺炎而去世的。他的人格得到升华,崇高的爱心、自我牺牲的精神由此得到了展现。
由此,我们看到了贝尔曼平凡的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金子般的爱心。虽然穷困潦倒,却仍无私关怀、帮助他人,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作者借此歌颂了穷苦朋友相濡以沫的珍贵友情和普通人的心灵美。
一写:外貌: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爱讲大话(杰作),牢骚满腹,郁郁不得志的失意老画家。
二写:当得知琼西的病情后 语言:对这种白痴的想法“连吼带叫的咆哮了一阵”“可怜的琼珊”“可恶的叶子”
——善良,有同情心,关心他人。
三写:医生:“他身体虚弱,……他可没有希望了”苏艾:“最后一片叶子是贝尔曼冒雨画上去的,因此得了肺炎,两天就去世了。
—— 侧面描写:崇高的爱心,自我牺牲精神得到展现。
欲扬先抑:外貌、事业、性格、人格
外貌:外表丑陋、模样怪异、邋遢、不修边幅。
事业:一个没有建树、失败的画家,郁郁不得志。
性格:喝酒无节制、爱说大话、说话粗鲁、脾气暴躁,但他善良、热心助人。
人格:富有同情心、富有爱心、富有自我牺牲的精神。
外貌 语言 动作
2.琼西
琼西的心理是怎样变化的,请画出相关语句,简要概括出来。据此分析其性格特征。
脆弱,有浪漫美好的向往
3.休
休是一个怎样的人?画出相关的句子。
聪明,善良,乐观,助人为乐
十.人物角色
文中共有四个人物(琼西、休、医生、贝尔曼)在文中分别起了什么作用?
琼西:是故事发展的起因人物,因为乔安西得病,才有了后来贝尔曼舍己救人的故事。
休和医生:是贯穿书中的线索人物,通过他们两人在书中的叙述和对话,把最后一片叶子不落之谜,老画家舍己救人的事迹引出来
贝尔曼:反映文章主题,讴歌了老画家贝尔门舍己救人的高贵品质。
怎么判断谁是主人公?
在小说塑造的人物中,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的人物是小说的中心人物,就是主人公。
判断谁是主人公,不能单纯看作者笔墨的多少,而应看其性格在群体中是否具有典型意义,性格发展是否直接推动情节的逆转,是否对主题思想的表达有关键作用。
十一.环境描写分析
【知识链接】
1.交代时代背景、人物身份、地位、生活环境、成长背景,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等。
2.渲染了......的气氛
3.烘托了人物......的心情
4.为下文做铺垫或推动故事的情景发展
5.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分析文章中环境描写:
1.华盛顿广场往西有一小片地区的街道横七竖八,像乱摊着的小布条,名曰胡同区。
这句是社会环境描写。作者把胡同区比喻成乱摊着的小布条,生动形象地交代了人们生活的环境恶劣,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2.见到的只是个空荡荡的冷落院子和二十英尺外一栋砖房的墙。一根老而又老的藤趴在墙上,藤叶几乎全被冷飕飕的秋风吹落,只剩下光秃秃的枝干还紧贴在破败的墙上。
这句话形象地写出了藤叶在秋风中无助地枯萎、飘落的情景,这景象更使乔安西触景生情,更绝望、更悲伤。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十二.深入思考
1.为什么最后的藤叶能挽救琼希的生命?
叶子是希望的象征,如若叶子落了,她也就给自己找到了放弃抗争的理由;当然,只要叶子不落,她就有所期待,有所抗争,在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鼓舞下,重新振作起来,直到康复。
2.贝尔曼画常青藤本应是小说的重要情节,作者却没有实写,为什么?
作品没有实写这一情节,使得小说产生出人意外的效果(欧 亨利式结尾),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知识补充】
欧 亨利式的结尾
欧 亨利在短篇小说的艺术处理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小说的意外结局”。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读者眼看着情节似乎明明朝着一个方向发展,但结局往往来了个出其不意。这意外的情节逆转,一方面是主人公形象得以升华,另一方面是主题也得到揭示,从而造成独特的艺术魅力。
意料之外:琼希病得危在旦夕,把生的希望寄托在常春藤叶上,而叶子很快就要掉完,琼希的生命自然要终结,但偏偏有一片不落的叶子,让她重新树立了活下去的信心。
这片叶子是贝尔曼所画,是用生命画的,这样的结局出人意料。
情理之中:小说的结尾符合生活逻辑
小说的结尾符合贝尔曼的性格
小说的结尾揭示叶子是假的,在前文多处暗藏伏笔
十三.小说中伏笔分析
(1)自诩为保护楼上两位年轻女画家的看家犬。
(2)哪天我画出张绝妙的画,我们一块儿远走高飞。
(3)看啊!经过漫漫长夜的一夜风吹雨打,竟然还有一片藤叶趴在砖墙上。
(4)这一天慢慢过去了,天色尽管已暗下来,她们还是能看见那片孤零零的藤叶牢牢趴在墙上。
(5)藤叶还在。
(6)他年纪大,体质弱,病又来势凶。
伏笔:指文章或文艺作品中,在前段里为后段所作的提示或暗示。是文学创作中叙事的一种手法,就是上文看似无关紧要的事或者物,对下文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的某种提示或暗示。
十四.深入思考
1.文章结尾为什么不由乔安西自己发现最后一片叶子是贝尔曼画的,而由休告诉她?
文章的精彩结尾,不仅是把悬念而且把思想的焦点、故事的谜底都放到了最后一句。这突然的揭示,使对人物的评价发生了倒转,使故事出现了全新的意义;它非常有戏剧性又非常深邃;话说的这样少,潜在的含量却这样巨大;它给人震撼和冲击,它使人掩卷深思。
如果由乔安西自己发现,她必须首先发现叶子是画上去的,然后要发现贝尔曼不见了,还要发现这两者之间的联系。这样就没有这个突然性,无法达到欧·亨利结尾的含蓄动人。
2.最后一片叶子在情节中起什么作用?
“一片叶子串联着乔安西和贝尔曼两个人物的活动 ,是本文的情节线索。有利于情节的展开——乔安西所受的苦和贝尔曼救人的人性美。
【小说的线索】
(1)线索:贯穿全文,将材料串联下来的一条主线,它把文章的各个部分联结成一个统一、和谐的有机体。
(2)线索设置的方式:以实物为线索,以人物(人物的某一特征)为线索,以事件为线索,以时间为线索,以地点为线索,以思想感情为线索。
(3)找线索的关键点:①文章标题;②各段反复出现的事物;③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④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⑤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⑥明显的时间或空间标志;等等。
3.为什么说贝尔曼画的最后一片藤叶是他的杰作?
因为这片叶子是贝尔门艺术生涯的最后的作品 ,也是他追求了40年,等待25年的艺术结晶。它不仅画得逼真,给予病人“生”的希望和信念,还饱含了贝尔曼的爱与善,甚至为此献出的宝贵生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是真正的不朽杰作。
(1)挽救了一个生命。
(2)他25年来一直说要画的“惊人之作”实现了。
(3)他为此付出生命的牺牲精神的象征。
十五.课堂总结
本文通过讲述老画家贝尔门用生命绘制毕生杰作,点燃琼西即将熄灭的生命火花的故事,歌颂了乔安西与休相濡以沫的友谊,以及老画家贝尔门舍己救人的高贵品质
作者通过对穷苦朋友间友谊的描写,刻画出一个舍己为人的以自己生命为代价创造真正杰作的画家形象,讴歌了以贝尔曼为代表的普通人的高尚,体现了人们通过自己的深思而得到的重生。
十六.作业布置
《最后一片叶子》是一篇充满人性之美的短篇小说,小说描绘了琼希和休的友谊,也让我们看到贝尔曼无私奉献的精神。这篇小说使我们明白,即便生活艰难,也要保持一颗善良的、积极向上的心,要对生活保持希望,这样才能在苦难来临时,勇敢地面对它。
1.小说在琼希得知贝尔曼去世就戛然而止了,假如你是作者,请你为这个故事续写结局。
2.小说里贝尔曼是非常重要的角色,但作者对贝尔曼的描写并不多。请你展开想象,以贝尔曼的视角,描写在风雨交加的夜晚,他是如何画上最后一片树叶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