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全解精炼】统编版语文九年级全一册 12《课外古诗词诵读》(共6页,pdf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文言文全解精炼】统编版语文九年级全一册 12《课外古诗词诵读》(共6页,pdf版)

资源简介

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只识弯弓射大雕。
沁园春·雪
5.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对接训练
中考对接
一、1.(1)A(B、D读shd,C读shuo.)
一、1.著我旧时裳2.萧关逢候骑
(2)D(D读sà0,其他都读sa0。)
3.干戈寥落四周星4.绿杨阴里白沙堤
(3)B(A读zhē,C读shé,D读z。)
5.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6.无案牍之劳形
2.(1)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2)广
7.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义的文化政治、思想、文化(3)太阳
8.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中国革命的光辉前途
二、1,只识弯弓射大雕
3.(1)“舞”“驰”两个动词的使用,侧面描
2.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写山原,刻画了祖国山河的宏伟形象,生
3.含义相同。“略输”与“稍逊”都是稍差
动地展现了“北国风光”的壮丽奇观。同
之意,“文采”与“风骚”都指广义文化。
时,通过拟人手法,也抒发了自己对祖国
4.上阕:描写;下阕:议论。
山河无限热爱的激情,唤起了读者强烈
5.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的民族自豪感。(2)不能删去。“只”
岳阳楼记
和前面的“输”“逊”相照应,说明成吉思汗
只能以武力征服天下,而不能文治天下。
对接训练
4.(1)望惜(2)看红装素裹,分外妖
一、l.zhéxi6 n shang ya hui xiao
娆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
sao fei yào chan ting xi色
出其里(3)江山如此多娇(4)嬴政
2.(1)同“俱”,全、皆(2)指天气放晴
灭六国,统一度量衡刘彻颁行“推恩
(3)景象(4)详尽(5)在…之前
令”李世民玄武门之变赵匡胤
3.A4.D5.C
杯酒释兵权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落
6.(1)浮光跃金
静影沉璧居庙堂之
(5)略
高处江湖之远(2)因己而悲心旷
5.略(任选一句进行批注即可)
神怡,宠辱偕忘
二、1.对祖国的壮丽山河的赞美,对封建主
7.(1)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离开国都,
义的侧面的批评,以诗人为代表的无产
怀念家乡,担心被说坏话,惧怕被批评指
阶级要领导世界的壮志豪情。
责的心情,再抬眼望去尽是萧条冷落的
2.上阕:写北方雪景,赞美祖国山河的壮
景象,一定会感慨万千而十分悲伤了。
丽。下阕:评古论今,赞颂无产阶级要领
(2)处在高高的朝堂上就为百姓忧虑,处
导世界的壮志豪情。
在僻远的江湖间就为国君忧虑。
3.“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在
二、(一)1.D
内容上,勾画出一幅北方雄伟壮观的雪
2.(1)日光(2)圆形的玉(3)持、执
景概貌图;在结构上,总领下文的描写,
3.(1)阴冷的风怒吼着,浑浊的波浪冲向
为下文具体分写雪景做好铺垫。
天空。(2)上下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
4.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
绿,广阔无际。
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
4.第一段写的是阴雨天气,描绘了萧条
试比高。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
阴冷的景象,抒发了凄凉悲伤的情感;第
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二段写的是晴朗天气,描绘了春光明媚
179文言文
全解精练
课外古诗词诵读
定风波
苏轼
作者简介
见前文《江城子·密州出猎》的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这首词通过记叙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
寻常处生奇景,表现了词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原文
三月七日,沙湖①道中遇雨,雨具先去②,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③且徐行。竹杖芒鞋①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⑤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 处,归
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释
①沙湖:在黄州东南三十里处。②雨具先去:有人带雨具先走了。③吟啸:高声吟咏。
④芒鞋:草鞋。⑤料峭:形容微寒。⑥萧瑟:指风雨吹打树木的声音。
112
课外古诗词诵读
译文警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
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作了这首词。
不要害怕树林中风雨的声音,何妨高声吟咏从容而行。拄竹杖曳草鞋轻便胜
过骑马,这都是小事情又有什么可怕?披一蓑衣在风雨中度平生也处之泰然。
料峭的春风把我的酒意吹醒,身上略微感到一些寒冷,看山头上斜阳殷殷迎
来了笑脸。回首来程风雨潇潇的情景,归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评析
这首词虽然篇幅短小,但意境深邃,内蕴丰富,诠释了作者的人生信念,展现
了作者的精神追求,体现了他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陈与义
作者简介
陈与义(1090一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北宋末、南宋初年
的杰出诗人。原属江西诗派,宋室南渡后,其诗风有了明显转变,由清新明净趋向
沉郁悲壮。陈与义也擅长写词,其词意境与诗相近,有清婉奇丽的特点,而豪放处
又接近苏轼的风格。作品有《简斋集》《无住词》。
作品简介
这首词是作者晚年追忆洛中朋友和旧游时写下的感怀之作。上阕回顾已经
沦落敌国之手的家乡以及早年自在快乐的生活,下阕回到现实,概括词人从踏上
仕途所经历的颠沛流离和国破家亡的痛苦生活,结句将沉挚的悲感化为旷达的
襟怀。
113
文言文
全解精练
原文警
忆昔午桥①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
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
事,渔唱起三更 。
注释
①午桥:在洛阳城南十里。②渔唱起三更:渔歌在夜半响起。
译文
回忆年轻时在午桥桥上酣饮,座中多是杰出的才俊。月光随长沟水波奔涌,
流去悄然无声。对着杏花疏落的清影,我们吹笛直到天明。
二十多年如同梦境,此身劫后虽存,每想起一切,只觉得魄悸魂惊!如今我闲登
小楼,观赏雨后初晴的月夜美景,感叹古今有多少兴亡事,都付与渔父歌唱在三更。
评析
这首词直抒胸臆,表情达意真切感人,通过上下两阕的今昔对比,抒发对家国
和人生的惊叹与感慨,韵味深远绵长。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作者简介
见前文《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据词题可知,此词当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中秋夜,为赠友之作。当时
114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