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参考答案参考答案只识弯弓射大雕。沁园春·雪5.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对接训练中考对接一、1.(1)A(B、D读shd,C读shuo.)一、1.著我旧时裳2.萧关逢候骑(2)D(D读sà0,其他都读sa0。)3.干戈寥落四周星4.绿杨阴里白沙堤(3)B(A读zhē,C读shé,D读z。)5.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6.无案牍之劳形2.(1)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2)广7.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义的文化政治、思想、文化(3)太阳8.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中国革命的光辉前途二、1,只识弯弓射大雕3.(1)“舞”“驰”两个动词的使用,侧面描2.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写山原,刻画了祖国山河的宏伟形象,生3.含义相同。“略输”与“稍逊”都是稍差动地展现了“北国风光”的壮丽奇观。同之意,“文采”与“风骚”都指广义文化。时,通过拟人手法,也抒发了自己对祖国4.上阕:描写;下阕:议论。山河无限热爱的激情,唤起了读者强烈5.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民族自豪感。(2)不能删去。“只”岳阳楼记和前面的“输”“逊”相照应,说明成吉思汗只能以武力征服天下,而不能文治天下。对接训练4.(1)望惜(2)看红装素裹,分外妖一、l.zhéxi6 n shang ya hui xiao娆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sao fei yào chan ting xi色出其里(3)江山如此多娇(4)嬴政2.(1)同“俱”,全、皆(2)指天气放晴灭六国,统一度量衡刘彻颁行“推恩(3)景象(4)详尽(5)在…之前令”李世民玄武门之变赵匡胤3.A4.D5.C杯酒释兵权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落6.(1)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居庙堂之(5)略高处江湖之远(2)因己而悲心旷5.略(任选一句进行批注即可)神怡,宠辱偕忘二、1.对祖国的壮丽山河的赞美,对封建主7.(1)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离开国都,义的侧面的批评,以诗人为代表的无产怀念家乡,担心被说坏话,惧怕被批评指阶级要领导世界的壮志豪情。责的心情,再抬眼望去尽是萧条冷落的2.上阕:写北方雪景,赞美祖国山河的壮景象,一定会感慨万千而十分悲伤了。丽。下阕:评古论今,赞颂无产阶级要领(2)处在高高的朝堂上就为百姓忧虑,处导世界的壮志豪情。在僻远的江湖间就为国君忧虑。3.“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在二、(一)1.D内容上,勾画出一幅北方雄伟壮观的雪2.(1)日光(2)圆形的玉(3)持、执景概貌图;在结构上,总领下文的描写,3.(1)阴冷的风怒吼着,浑浊的波浪冲向为下文具体分写雪景做好铺垫。天空。(2)上下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4.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绿,广阔无际。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4.第一段写的是阴雨天气,描绘了萧条试比高。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阴冷的景象,抒发了凄凉悲伤的情感;第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二段写的是晴朗天气,描绘了春光明媚179文言文全解精练曹刿论战作者简介本文选自《左传》,《左传》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左丘明(前556一前451),汉族,春秋末期鲁国都君庄(今山东省肥城市石横镇东衡鱼村)人。相传左丘明曾任鲁国史官,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军事家。左丘明晚年双目失明,著有中国重要的史书巨著《左氏春秋》(又称《左传》)和《国语》。这本书记录了不少西周、春秋时期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史料翔实,文笔生动,因此引起了古今中外学者的爱好和研讨,被誉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孔子、司马迁均尊左丘明为“君子”。历代帝王也对其多有敕封:唐封经师,宋封瑕丘伯和中都伯,明封先儒,后改封先贤。作品简介本篇选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曹刿论战》记载了发生在公元前684年鲁国与齐国的一场战争。春秋时期,齐、鲁两国都在现在的山东境内(齐都临淄,鲁都曲阜)。齐国是大国,鲁国是小国。公元前682年,鲁桓公出访齐国,被齐襄公暗杀。鲁桓公死后,他的儿子庄公继位。由于齐襄公无道,他的弟弟小白预知齐国将有叛乱,便和鲍叔牙跑往莒国(现山东莒县)去寄身。鲁庄公八年,公孙无知杀死齐襄公,自立为君。管仲、召忽辅佐公子纠逃往鲁国。鲁庄公九年,齐国大夫雍廪杀死公孙无知。这时,齐国无118曹刿论战君,鲁庄公欲送公子纠回国为齐君,但齐襄公的弟弟小白先入齐即了君位,是为桓公。桓公因为鲁国支持公子纠的事怀恨在心,在即位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684年,率军攻打鲁国,进行报复。这就是《曹刿论战》所记载的齐鲁长勺之战爆发的直接原因。中心思想本文通过写曹刿对长勺之战的论述以及弱鲁战胜强齐的史实,表现了曹刿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说明了只有取信于民和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把握好作战时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写作特点1.中心突出,详略得当。这是一篇记叙战争的短文,但重点不是记叙战争的经过,而是着重写曹刿的“论战”,凡是与表现主题无关的枝节就尽量省略。如第一段写曹刿谒见庄公,进见的细节一概省略,劈头就问“何以战”;第二段对战场的复杂情况及“未可”“可矣”的理由均略写,留待后面补叙,就更能突出“论战”的见解;第三段只用“公问其故”来代替鲁庄公的一系列问话。但文章对战前、战后反映曹刿战略见解的谈话,则详加叙述,因为战前分析了有无克敌制胜的条件,战后总结了以弱胜强的原因,这些都是围绕主题写的。全文自始至终突出了“论”字,使人对长勺之战的胜败得失的原因一目了然。2.结构严谨,前后照应。全文只用二百二十二字就把战争的开始、发展、高潮和结局记述得清清楚楚。第一段写战前准备,第二段写战时经过,第三段写战后总结,事态发展清晰,文章脉络分明。段与段之间的过渡也非常自然,第一段的结尾“战则请从”与第二段的“公与之乘”衔接,第二段的结尾“遂逐齐师”与第三段的“既克”衔接,三个段落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浑然一体。此外,文章前后的照应也十分紧密。以第二段与第三段为例,“三而竭”与上段中的“齐人三鼓”相照应;“吾视其辙乱”与“下视其辙”相照应;“望其旗靡”与“登轼而望之”相照应;“故克之”与“齐师败绩”相照应;“故19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文言文全解精炼】统编版语文九年级全一册 13《曹刿论战》(共10页,pdf版).pdf 【文言文全解精炼】统编版语文九年级全一册 参考答案(pdf版).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