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备战2025 高考作文押题5篇0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渗透原指某种事物或势力逐渐进入其他方面。微量元素渗进钢铁炼就百炼钢,春水渗进大地促发万物滋长,时光渗进成长成就一段生命,文化渗进制度形成一种社会形态,“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诸如此类。请以“渗透”为话题,结合时代与生活,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不限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写作指导】本题是一道话题作文题。材料首先就“渗透”概念进行了解析:渗透在物理概念上,指水分子由高水分子区域(即低浓度溶液)渗入低水分子区域(即高浓度溶液)的扩散现象。“微量元素渗进钢铁炼就百炼钢”一句与此对应。在社会层面,指“某种事物或势力逐渐进入其他方面”,能很好地引发思考与联想。“春水渗进大地促发万物滋长”引导学生思考自然界中的“渗透”现象。“时光渗进成长成就一段生命”引导学生思考“思考”“成长”等话题,思考有什么东西渗透到自己身上,引领、启发、指导自己成长。比如某种思想渗进心灵成就灵透心性,比如某种道理想通透后,引领自己成熟、了悟,从量变到质变,甚至顿悟。“文化渗进制度形成一种社会形态”,比如“西学东渐”,比如“传统文化与民族自信”,比如先贤英烈的思想、功绩在当今生活中的“渗透”。比如某种哲学思考在生活中的“渗透”,比如自己某种思考的发生、发展过程……“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句,引用杜甫《春夜喜雨》诗句,照应“渗透”在物理层面的现象,启发学生思考对因“渗透”而起的演变的思考,体会规律,阐发联想。要求以“渗透”为话题,结合时代与生活写作。写作时,如以“渗透之力:时代变迁的隐形推手”为题目,开篇点题,明确论述主题。主体分别从科技、文化、教育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在论证过程中,注重分析“渗透”现象的特点和规律,揭示其积极作用和价值。结尾总结,强调“渗透”在时代变迁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呼吁人们更加关注和理解“渗透”现象。【参考立意】(1)渗入融合,心性通透。(2)“渗入”和“透出”,蕴含大智慧。(3)慢生活之“润物细无声”。(4)心与心的渗透,人际关系更和谐。【优秀范文】文化渗透,扬中华文明文化渗透,如洪流般席卷全球,与各国文化交流、融合。在这股洪流中,中华文明作为千年古国的文化瑰宝,既展现了海纳百川的包容姿态,又坚守着自身独特的文化魅力。无可否认,文化渗透为中华文明注入了新的活力。西方的流行音乐、电影、时尚等文化产品涌入中国,不仅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也为其带来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然而,文化渗透亦是一把双刃剑。强势文化的冲击,如同狂风般试图席卷中华文明的根基。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文化同质化的问题日益严重,中华文明的独特性在逐渐消失。更为严重的是,一些不良的外来文化元素,如同蛀虫,悄然侵蚀着中华文明的价值观,引发社会道德和伦理的混乱。面对这些挑战,中华文明并未屈服。它如同磐石般坚定,坚守着自己的文化根基。在应对文化渗透的过程中,中华文明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它通过自身的文化底蕴和核心价值观,对外来文化进行筛选和整合。在吸收外来文化优秀元素的同时,也坚决抵制了不良文化的影响。近年来中国动漫产业的崛起便是一个生动的例证。在吸收日本、美国等动漫大国优秀元素的基础上,中国动漫创作者们深入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创作出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在国内赢得了广泛赞誉,也在国际市场上获得了认可。更为可贵的是,中华文明在坚守自身特色的同时,也在积极地进行自我更新和变革。它如同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不断吸收新的文化元素和思维方式,以适应全球化时代的需要。这种自我更新和变革,不仅让中华文明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也为其在全球舞台上赢得了更多的尊重和认可。在应对文化渗透的过程中,中华文明还加强了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与对话。通过举办文化节、文化展览等活动,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之间建立了更加紧密的联系,促进了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文化渗透与中华文明之间的互动与坚守,既是一场深刻的较量,也是一场精彩的对话。在这场较量与对话中,中华文明既展现了其强大的包容性,也坚守了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华文明将继续保持开放的心态,积极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元素;同时,也将坚定守护自身的核心价值观和文化特色,以实现自我更新和发展。唯有如此,中华文明才能在全球化的舞台上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彩,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贡献独特的魅力。0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朱光潜先生说:“人生的悲剧尤其能使我惊心动魄;许多人因为人生多悲剧而悲观厌世,我却以为人生有价值正因为其有悲剧。”对以上材料你有什么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观点。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立意】(1)人生有价值,在于积极面对悲剧。(2)积极面对人生悲剧,人生就不再是悲剧。(3)积极面对人生,乐观面对世界。(4)悲观厌世不可取,乐观进取有未来。【优秀范文】走出悲剧,收获幸福朱光潜说,“人生有价值正因为其有悲剧”。有悲剧是世界的“事实”,可更大的事实在于人能与悲剧抗争并改变世界。人生价值何在?在于能从惊心动魄的悲剧中走出来,在于能化“悲剧”为“喜剧”也。人生有缺陷,可能性才大。朱先生的话是乐观者的人生态度。常言道,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有人说,生活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痛苦多于快乐;更有人说,人哭着来到这个世界,然后再痛着离开,实在不见活着的意义……即便这是事实,难道我们就可以怨天尤人、悲观怨世吗?难道我们就可以选择“躺平”“佛系”吗?如真这样,人生便真的没有价值和意义了!人生是不是悲剧,全由自己决定!朱光潜先生说,人生有价值正因为其有悲剧。史铁生怎么都不会料到正值青春的他会突然从“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变成“废人”跌倒在轮椅上,如果他被疾病打倒,从此“卑微”前行,那就是真的悲剧。但史铁生找到了精神的皈依,他与写作相依相行,活得自立自强自尊,用精神力量攀登文学高峰。当他走出人生的悲剧,不完美的人生变得“最完美”。青年人面对人生的种种悲剧,不应悲观气馁,而应有一颗“扼住命运喉咙”的积极进取之心,不蹉跎岁月,奋斗前行,才能活出人生的价值。世界充满悲剧,但决定它是否是悲剧的是我们。歌德说,“悲剧的关键在于有冲突而得不到解决”。从另一个角度看,如果“有冲突且得以解决”,那便不是“悲剧”,而应是“喜剧”。几年前“新冠”疫情突然降临,打了全世界一个措手不及。尽管疫情一直在持续,但是中国并没有因为新冠疫情的肆虐而放弃抵抗,任悲剧发展,而是努力与病毒抗争,努力扭转悲剧。在抗疫过程中,中国不但积累了应对疫情的成功经验,研制出疫苗,为世界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还在疫情中不断发展转型,做出令世界瞩目的成绩。人生的确有很多悲剧,但我们可以凭借我们的力量扭转乾坤,化悲剧为喜剧。人生是一本书,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的作者,人生是悲剧还是喜剧全在自己如何书写;中国是一本大书,世界是一本更大的书,属于“我”的那一页也许并不完美,甚至是一个悲剧,但是每个人都有改写的权利。积极的人,总会让自己的人生摆脱悲剧,从而让人生幸福而完美。【写作指导】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有两句话,第一句话强调“我”对人生悲剧的感受——惊心动魄;第二句话在对比中突出“我”对人生悲剧的看法,人生有意义正因为有悲剧。两句话的关系是,人生有意义正在于面对人生悲剧不悲观厌世。材料强调了积极的人生态度:积极面对人生的悲剧,悲剧就不再是悲剧。注意:这里的“悲剧”是一个比喻,其本体是人生的一种缺陷,人面临的一种困境,等等。材料选取了朱光潜先生谈人生的话,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人生和世界的不完美,特别是面对当下个人困境之时,应以积极、健康、向上的心态来面对。就本材料而言,朱光潜关于“人生悲剧”的看法带给我们什么启示?悲剧,也就是人生的一种缺陷,人面临的一种困境。面对这人生的悲剧,许多人“悲观厌世”,甚至走上轻生之路,给人留下无尽唏嘘!但在朱光潜先生看来,悲剧并不悲,人生恰恰因为悲剧的存在,才让人有“希望的机会”和“想象的田地”!朱光潜先生为什么要这样说?在此,我们不妨试想一下:如果这个世界是完美的,一切都是我们想要的那个样子,我们无须任何的努力便可轻易得到我们想要的一切,那么其结果会是怎样?——世界的单调乏味,人生的了无意义,昨天、今天、明天的毫无区别……如此,作为有着独立精神、自由意志的人,其主体性又将如何彰显?反之,如果这个世界是不完美的,处处存在着缺陷,人所想要的一切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甚至通过努力也未必能够得到,那么人生就会充满着“希望的机会”和“想象的田地”,作为主体性的人之价值就会彰显出来。由此可见,悲剧虽然让人生带有缺陷,让世界充满不完美,但同时也给予了人一种“可能性”:充分发挥主体性的“可能性”!所以,朱光潜先生的话带给我们一个主要的启示就是:不要只看到“人生的悲剧”(当下的困难),更要看到人生的“希望”和世界的“完美”!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生,应该发挥我们的主体性(主观能动性),投入到时代洪流中去,在这个伟大的时代建功立业!写作时扣住材料中“人生有价值正因其有悲剧”这一观点,写如何正确面对人生的缺陷和不完美。可以列举人生的种种悲剧,然后思考我们应该如何面对这样的悲剧,此处可以正反对比,是被悲剧压垮,还是把悲剧变成喜剧,如何才能把悲剧变成喜剧,从中可以彰显“人的价值”。0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钝感力”是近年来较为流行的一个概念。“钝感力”中的“钝感”,并不是通俗意义上的迟钝,而是指“心态上的迟钝”。这种迟钝,可以让我们在面对外界过多负面信息时,能够暂时将自己的情绪开关关掉,尽量保持平静,或冷静旁观,或屏蔽情绪,以此获得继续前行的能力。请结合以上材料,以“钝感力”为话题写作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立意】(1)钝感力助人生行稳致远。(2)既要有钝感力,也要避免过度钝感。(3)保持钝感,保持对生活的热情和感知能力。【优秀范文】常恨人心如春水一只鸟的掠过,一片叶的坠落,都会在水面上漾开一圈圈涟漪。甚至乍起的微风,也能将水波的碧裙吹皱。我一直很是遗憾,人心宛如一池春水,常常敏感得容不下一粒细沙。还记得那“心似比干多一窍”的黛玉吗?那闻鸟则悲、见花生愁的多情女子,敏感到了草木皆兵的地步,任是什么物件都能让她嗟叹垂泪。太过于敏感的悲情女子,美则美矣,只不过如青花瓷,即使被小心翼翼地呵护着,也太容易碎裂——敏感会让你假想出许多并不存在的敌人,如刀剑般一寸一寸割裂着你的心。事实上,黛玉自己也曾说:“事若求全何所乐。”可她自己却正如惜春所说:“那么聪明的人,可就是有点瞧不破。”或许,人心真如春水吧,对外界作出敏感的反应,只不过是出自于一种本能,一种天性。可是春水不会因为一丝扰动而永恒波荡,它终会有平静的一天;人却不同,一旦有什么事让你产生迅捷的反应——哪怕那只是缘于你错误的联想,也会成为烙在眉心的一粒砂,拂之不去。我们能不能让自己“迟钝”一点?不必急于作出反应,不必急于作下判断,想想看,你的想象力是否会创造出了一个并不存在的世界呢?敏感的心会让你拥有“狂人”一般偏执的眼光——会把老师的关怀当作假意虚情,会把家长的呵护当作约束限制,会把同学的真诚当作心怀鬼胎——它使你为自己树起无限的假想敌。可倘若你能“迟钝”一些,简单一点,又哪里会有这么多不必要的烦恼与忧虑?我常常遗憾人心如同一池春水,等闲也易起波澜。诚然,我们需要敏锐的洞察力,看问题的穿透力,但在生活中,在无关紧要的问题上看淡一点,少些敏感,不仅是给自己减负,也是给社会增添一点亮色。艺术大师刘海粟面对那么多的纷纷扰扰依然泰然处之,他说:“泰山从不因人们往它身上扔石块而动,相反石块扔得越多,山体就越大,任凭他去吧!”乌台诗案后的苏轼也说过“此心安处是吾乡”。对于是是非非,迟钝一点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蛇影杯弓颦卿绝粒”的故事一旦脱离了艺术作品而成为现实,就毫无美感可言。有时候或许正如歌中所唱的“做一个傻子多么好”——对一些生活上的细枝末节,对人情世故的纷纷扰扰,不妨浅尝辄止地认知,粗线条地思考。细思之,“难得糊涂”不也就是一种“迟钝”的力量?【写作指导】这是一道话题作文题。材料共有三句话组成。第一句提出“钝感力”的概念。第二句解释什么是“钝感力”,指的是“心态上的迟钝”。第三句介绍“钝感力”对人生的积极意义。钝感力,可以让我们屏蔽负面信息,可以让我们保持平静,保持冷静,保持前行的能力,才能有助于才华施展,有助于能力发挥。拥有钝感力的人做事不会过分地思前想后,即使别人说些不中听的话,听完也会抛到脑后,这样才能让自己胸襟开阔,继续前行;遇到挫折,也能经得住打击,顽强坚韧、不屈不挠地向前看;面对负责情绪和信息,能够保持冷静,以旁观者心态深思熟虑。本次作文意在引导我们保持“钝感力”,面对生活中的不顺或者挫折,要保持有益的钝感力,要学会不计较、学会放下,坚韧、不屈、勇敢地迈过去;面对生活中的负面信息,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以冷静理性对待身边的人和事,才能走上成功之路。写作时,文章开头结合材料提出自己的观点,钝感力,可以使你无视周遭的干扰,坚定执着地向前走,它是你成就无畏人生的护航者。主体部分重点分析钝感对于成功的重要意义。毕淑敏曾说:“优等的心,不必华丽,但必须坚固。”而钝感力恰可以使你拥有一颗坚固的心,因为埋头苦干,周围的繁华不会改变你的本性,外部的灯红酒绿,也无法使你沉迷,至于名利之流,更无法干扰你。钝感使他们忽略了环境的艰苦恶劣,外界的千般诱惑,他们得以拥有优等的心,成就了自己的无畏人生,因为钝感,所以奋蹄疾步。最后总结全文,时代新征程,春华秋实,岁物丰成之际,愿我们共扬钝感之帆,开拓无畏人生。0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荷兰画家梵高对植物情有独钟。他曾说:“我从植物的默默生长中学会耐心。”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写作指导】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材料首先介绍了荷兰画家梵高对植物所拥有的深厚的情感,然后引用了他所说的一句话,阐述了植物与耐心的关系。这句话是一个富有哲理的表述,它暗示了梵高通过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领悟到了耐心这一重要品质的价值。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提炼出几个关键词:植物、默默生长、耐心。这三个词构成了我们写作立意的核心。(1)植物与默默生长:植物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生命形式之一,它们以静默的方式生长,不张扬,不炫耀。它们默默地吸收阳光、雨露,不断地积蓄力量,最终开出美丽的花朵或结出丰硕的果实。这种默默生长的方式,正是植物生命力的体现。(2)耐心:耐心是一种品质,是一种对生活的态度和对待困难的方式。它意味着不急躁、不浮躁,能够静下心来,持之以恒地去做一件事情,不急于求成,愿意付出时间和努力来达成目标。耐心是成功的基石,是我们在面对挑战和困难时能够坚持下去的动力。 由此,考生在写作时,可以由艺术创作展开联想,将思考话题延伸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我们可以联想到个人成长、学习、工作等方面,思考耐心在这些领域的重要性。比如,我们可以思考如何在快节奏的社会中保持一颗平静的心,像植物一样默默积蓄力量,耐心等待合适的时机绽放;比如,面对学习上的困难、工作上的挑战,我们如何保持耐心,坚持不懈地努力,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又或者说,我们可以关注社会中一些浮躁、急功近利的现象,分析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和危害,并提出通过培养耐心来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行文结构上,可以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三个基本步骤展开分析。 【参考立意】(1)耐心如植物,静默中成长。(2)在静默中生长,于耐心中绽放。(3)以植物为师,悟耐心之道。(4)静默生长,耐心为魂。【优秀范文】别放弃啊,请耐心等待花开梵高说他从植物的默默生长中学会了耐心。真的如醍醐灌顶。多少人学不会等待,半途而废,急功近利,最后终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无论是对自身的成长还是对他人的成长,都请多些耐心,静待花开!梵高历经苦难,坚持创新,终成画坛巨师。他对植物情有独钟,喜爱向日葵,观察向日葵,画向日葵,他眼中的植物就是他生命的载体,因此他笔下的向日葵以一种夺人眼球的生命力成为世界经典名画。梵高的感悟正体现了王国维所说的,以我之意观物,物皆着我之色。他从植物中看到了生命成长所需要的耐心,然后又化作他笔端的独特风景。而我们又有多少人总是在匆匆忙忙中丢失了生命中的美好,最后在草率中了此残生。“慢慢走呀,请欣赏啊”,我们的人生,不妨一路走,一路默默成长,不急不躁,行稳致远。成大事者,皆于静默中积蓄能量。又有人说:“出名不趁早,幸福就减少。”可真正的古今成大事者莫不是用时间熬煮出人生事业的精华。马克思《资本论》写了三十年,歌德《浮士德》写了四十年,曹雪芹《红楼梦》写了一辈子。古人云:板登要坐十年冷。意即要有长期的苦心孤诣的积累,才可“十年面壁图破壁”。鲁迅的《狂人日记》发表时,他已近四十,在此之前,他都在默默地“生长”,一朝破土而出,即震惊文坛。所有的一鸣惊人,都是耐心等待的结果。鲁迅与梵高一样,身上都有股植物的韧性。植物的生长是慢慢积累的过程,根要深埋地下,从土壤中不断吸取营养,枝要伸展于空中,从阳光雨露中获得能量,一寸一寸地长,历经春夏,然后在秋天灼灼的开放,结出硕硕的果实。物如此,人更是如此,梵高的世界名画《向日葵》是他经历无数次探索突破后的惊世之作;鲁迅愈到晚年,文笔愈老辣,战斗精神愈强,这就是厚积薄发。诚如“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求学成事都不能学世人的急功近利,烟花只能灿烂于一时。世人多的是如冰心所说的那样: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艳它现时的明艳,却忘了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水。是的,世人多喜欢看早开的花,摘早开的果,少有为芽浇水,静静等待花开果熟的耐心。我们的教育,从幼儿园起就开始用摘果子的心挑选学生,这样一路,直到大学,选优,挑优,被挑选下的就不断被嫌弃着长大,有少数不被家长放弃的,亦或可成才,但大量被挑选下的孩子是被早早放弃的。物皆有性,自然界的植物的生长有速成的泡桐,也有缓慢成长的尔威兹加树,每百年只长28厘米;不同种类的花,花期也各各不同,更何况千姿百态的人。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去教养,去等待未来的成长,终有一天,成长者会回馈付出者无限的可能,就如秋天向阳而开的灼灼葵花!【写作指导】题目的重点和核心是:“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那么如何认识呢?根据材料,在“倾听不同国家的音乐”“接收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后,我对“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不同”,意味着存在差异,各有特色;认识到这种不同,需要比较,需要广博的见识;在比较中发现彼此的特色,需要“倾听”“接受”。所以,“我们”不能堵住耳朵,蒙住双眼,而应该在开放包容的心态下,去感受,去认知,去接纳,去增长见识。音乐的“中国味”和“异国味”,是如此。那么,其他领域的“异国味”与“中国味”呢?自然也是如此。文化,乃至各种事物,都是如此。0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这段话可以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参考立意:1.学会接纳,多了解,多见识,才能深刻地认识事物的特点与本质。2.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3.爱自己民族的文化,也要接纳其他民族的文化;4.接纳其他民族的文化,更能理解,也会更爱自己的文化。【例文】珍惜“中国味”,弘扬“中国味”音乐是什么?音乐是寂寞的呼喊,排忧解愁;音乐是寒冬的阳光,温暖身心;音乐是叮咚的山泉,解人寂寞;音乐是璀璨的烟花,点亮理想;音乐是变幻的光影,撼人心魄……。(比喻兼排比,多方面阐述音乐的功能。)由于音乐,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充实更有趣;由于音乐,我们的日子变得更滋润更丰盈;由于音乐,我们的情操变得更高尚更灵动!(变换形式,再用一组排比句直接阐述音乐的功能。)音乐是变化流动的。中外音乐的融合交流促进了中国音乐的发展。(段首中心句领起全段阐述,以下分层阐述。)以唐朝为例,唐代“胡风”盛行,西亚、中亚的音乐传入中原,宫廷的雅乐受龟兹、天竺、高昌、西凉等国音乐的影响,旋律更多元,更豪壮优美。名扬天下的《霓裳羽衣曲》,据说也是唐玄宗根据胡乐改编而成的,一时传唱朝廷内外,白居易也赞美:“千歌万舞不可数,就是最爱霓裳舞”!上行下效,民间喜爱胡乐,竟然成为一时的风尚。(层次一:胡人音乐传入中原。)胡人乐器琵琶也传入中原,白居易的《琵琶行》则是通过对一位琵琶女高超的弹奏技艺的描写而流传千古,成为文学史上描写音乐的名篇,熠熠生辉,传唱不衰!(层次二:胡人乐器传入中原。)除此之外,外国音乐的传入对中国诗歌音韵的成熟和发展也功不可没。近现代,西方音乐的传入,在和声、调式、配器、曲式等方面也影响着中国音乐,促进了中国音乐的发展。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李叔同的《送别》,甚至二胡演奏家刘天华的《光明行》也都融合借鉴了外国音乐激情澎湃的曲调而创作出来的,中国民族管弦乐也借鉴了西方音乐的元素,在和声、调式上有了变革。大家熟悉的架子鼓、钢琴、萨克斯、黑管等也都是外国乐器。(层次三:外国音乐的传入对中国诗歌的影响。)可以说,中西音乐的融合是大势所趋的历史潮流。(概括段意,照应段首中心句。)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中西音乐融合的趋势之下,对传统的、民族的音乐也应当要发掘保护,使它们在新的历史背景下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本段中心句:发掘保护传统的民族音乐。)中国传统音乐以“和”为本,注重意境,天然有一种静态的美。这与儒家注重礼乐分不开,乐自古就是教化的工具,太过激情有违儒家和乐的原则。在全球大融合的背景之下,中国传统音乐中“和”的审美意趣正符合“互利共赢”“美美与共”的思想潮流,符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要求,是一种珍贵的价值资源,值得弘扬光大。(阐述中国传统音乐的特点及其现代意义。)另外,中国传统音乐的一些音乐资源也亟待传承保护,二胡的古朴沧桑,笛子的悠扬婉转,琵琶的优雅清脆,古琴的神韵悠长……这些珍贵的音乐资源已完全融合在中华民族的文化血液之中,需要传承发展;传统戏曲、民歌、舞蹈音乐、说唱音乐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粹,也需要保护传承,需要坚持发展,这才是真正的民族的文化精华!(阐述中国传统音乐资源亟待传承保护。)音乐,需要珍惜“中国味”,弘扬“中国味”!(总结全文,点明中心,照应标题。)【写作指导】1.逻辑严谨,思路清晰。文章以逻辑顺序结构全篇,先说音乐的重要,再讲西方音乐对中国音乐的影响,后讲中国音乐的特点及传承保护的重要,最后呼吁:珍惜“中国味”,弘扬“中国味”!思路清晰,秩序井然。2.用例典型,易引共鸣。在论述观点的时候,文章运用了诸多典型,富有说服力的例子。诸如,在阐述西方音乐对中国音乐的影响时,着重举了《霓裳羽衣曲》《琵琶行》《义勇军进行曲》《送别》《光明行》等,或来自教材,或来自生活,或来自经验的名曲名篇,易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共鸣。3.语言生动,情理俱佳。文章语言典雅优美,平和生动,以说理见长又不乏文采,文前与文尾运用排比、比喻更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读来不仅有理趣,有意趣也有情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