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落花生【教学目标】1.认识“播”“榨”等9个生字;运用图文资料理解“榨油”“茅亭”等词语的意思。2.通过“画句圈词、品析阅读”等学习策略,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式。3.在言语品味、阅读感悟的过程中感受课文平易质朴的语言美,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确立做有用、有益于社会的人生志向。【教学重难点】1.通过“画句圈词、品析阅读”等学习策略,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式。2.在言语品味、阅读感悟的过程中感受课文平易质朴的语言美,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确立做有用、有益于社会的人生志向。【教学流程】任务一:学习字词,初读课文1.谜语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现在老师说三个谜语,谜底是同一个事物,看看谁能猜出它是哪种植物。(出示谜语)谜题: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个白胖子。(打一农作物)谜题:青梗绿叶开黄花,泥沙底下做人家。(打一农作物)谜题:土里长个麻麻蛋,剥出是个红红蛋,揭开是个白白蛋,吃在嘴里是香蛋蛋。(打一农作物)谜底就是花生,通过谜面解读形成对花生的初步了解。2.导入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和花生有关的课文。通过对同学们预习单批阅梳理,发现大家学习这些字词有难度。3.学习字词。(1)重点正音。播(bδ)种榨(zhà)油矮(ǎi)小(2)正确认读多音字。①花生的价钱便(pián)宜。②送货上门,不但方便(biàn)了群众,也给商店增加了收入。(3)理解词语的含义。出示两个新词语:榨油、茅亭。出示榨油机、茅亭的图片,帮助理解。任务二:围绕花生,梳理脉络1.找一找“花生”出现的次数。(1)(指名逐段朗读课文)边听读课文,边在课文中圈画“花生”一词。(2)统计:课文中出现了12次花生。学生书写在板贴上。2.理一理与花生相关的事件。(1)陈列板贴,说说围绕花生课文写了哪些内容。(2)梳理板贴:分析归纳围绕花生写了哪几件事。3.议一议花生表达的重点。(1)用支架。我们用小标题的形式把这篇文章的内容概括为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你认为作者重点写的是什么呢?为什么?老师推荐一种判断课文描写重点的方法:看详略,明重点。看看课文详细描写的内容是什么,就能抓住课文的重点。(2)善交流。课文重点写了“议花生”,因为“议花生”用了十三个自然段,“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只用了两个自然段。(3)会小结。围绕花生,作者详写了“议花生”,略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详略得当,主次分明。这也给我们启发:我们平时写文章也要分主次,重要的内容详写,次要的内容略写。任务三:聚焦“落”字,发展素养1.质疑:通篇都是谈花生,课题却叫—“落花生”,为什么?出示资料:花生长在比较松软的土壤里。种子种下后生根、发芽,长出地面后分杈、开花。花落后,花柄继续生长,往地下弯,带着子房钻进泥土,在土里面结出花生。花生的特点就是花落入土生果,所以又叫“落花生”。2.求证:落花生的生长特性隐藏在课文哪一段?找出相应句子。聚焦语句: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必须挖起来才知道。”圈画关键词语:埋、矮矮地长在地上、挖。3.辨析:苹果、桃子、石榴与花生各有什么特点呢?摘录重要信息,完成表格。出示表格:花生 桃、石榴、苹果位置 埋在地里 高高地挂在枝头外形 矮矮地长 鲜红嫩绿印象 挖起来才知道 一见就生爱慕之心4.体悟:由此看出花生不求外表、只求有用的品格。研读段落:同学们,父亲仅仅是在谈花生吗?(研读第12、13自然段)说说你们是怎样理解的。小结:父亲的醉翁之意是在教育孩子们做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人。少年许地山也是这样理解这句话的。(出示第13自然段)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5.推敲:(1)“体面”是什么意思?讲体面有没有错?请大家辨析下列说法的对错并说说理由。①花生好,桃子、石榴、苹果都不好。②凡是埋在地里的东西都是好的,凡是挂在枝头上的东西都是不好的。③我们不需要外表美。明确:关键是不能只讲体面。(2)再读第13自然段: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3)发现我们生活中有许多“有用的人”,举例子。(4)就是这样,我们身边有很多人,工作很平常,但对社会有用。我们要学习——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6.提炼:(1)做人的道理这句话是父亲说的吗?不是的,是作者领悟到的。(2)学生填写表格对比呈现:花生 虽然不好看 可是很有用人 不要做只讲体面的人 要做有用的人这篇文章谈论的是花生,表达的却是做人的道理。(板书:借物喻人)7.练笔:(1)出示情境:①春天,你看到新生的竹笋,想借此告诉表弟做人要谦虚的道理。②冬天,你看到盛开的梅花,想借此告诉妹妹做人要坚强的道理。③野外,你看到采蜜的蜜蜂,想借此告诉表妹做人要勤劳的道理。④夜晚,你看到明亮的路灯,想借此告诉同学做人要奉献的道理。(2)选择其中一个,学习课文第12自然段,试着写一段话。(3)交流小练笔。任务四:改“花”为“华”,品味特色1.质疑:读有关描写父亲的语句,看能不能发现问题。(1)质疑1:那晚的天色不大好,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生:为什么父亲来了,还很难得?师:(出示资料)许地山的父亲叫许南英,进士出身,是位爱国诗人,也是颇受百姓爱戴的好官。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他曾率领台湾人民苦撑危局,死守孤城台南。战争失败之后,他不愿当亡国奴,就携家眷落户福建龙溪。他曾出任广东省三水县县令,因此公务繁忙,很少参与家庭活动。交流总结:父亲是为了借题发挥,教育“我们”向花生学习。(2)质疑2:“谁能把花生的好处说出来?”生:为什么父亲一来就要“我们”说花生的好处?交流总结:父亲是有备而来,直奔主题。(3)质疑3:“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生:为什么父亲先让“我们”说花生的好处,他后说呢?交流总结:父亲因势利导,循循善诱。(4)质疑4:“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生:为什么父亲在这里要用个“所以”?交流总结:父亲对“我们”说的话、讲的道理总是语重心长的。2.印证:通过提出疑问,交流讨论,我们感受到落花生的品格之可贵,父亲的希望之深重。父亲的教导,许地山领悟了吗?(1)课文语句印证: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2)笔名含义印证:《落花生》一经发表,即受到广泛关注。后来,许地山给自己取了笔名—落华生。(注:古时“华”同“花”)(3)语言风格印证:我们经常说写作要具体生动,人物对话往往都会加上神态描写、动作描写等,但许地山却什么也没写。把许地山的文笔与落花生的特点对应起来,你们发现了什么?确实,文如其名,朴实无华。(4)人生经历印证:许地山(1893~1941),现代作家、学者,名赞堃,字地山,笔名落华生。祖籍广东揭阳,生于台湾台南一个爱国志士的家庭。1937年“七七事变”后,他发表文章、演讲,宣传抗日,反对投降。担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常务理事,为抗日救国事业奔走呼号,展开各项组织和教育工作。1941年劳累过度,因心脏病逝于香港。可以说许地山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他深爱的祖国。此时,请你们把许地山的人生经历与落花生对应起来,又有什么发现?的确,人如其文,无私奉献。3.积累:有感情朗读课文第12、13自然段。4.延展:(1)著名作家茅盾这样评价许地山:“他是脚踏实地的,他在他的每一篇作品里,都试着要放进一个他认为合理的人生观,他并不建造什么理想的象牙塔。”《空山灵雨》是许地山的散文集,也是“现代小品文的最初成册的书”,质朴、清丽,又充满哲思,别有一番艺术魅力。我们可以去阅读。(2)老师还推荐你们阅读茅盾的《白杨礼赞》、陶铸的《松树的风格》、周敦颐的《爱莲说》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