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0张PPT)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第七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1.掌握解放区土地改革及其意义;2.了解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和三大战役的概况,并识记其历史意义;3.知道南京解放以及七届二中全会的基本史实;4.分析国民党反动统治覆灭和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学习目标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中国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就一般情况来说,占乡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富农,占有约70%-80%的土地,残酷地剥削农民。而占乡村人口90%以上的雇农、贫农、中农及其他人民,却总共只有20%-30%的土地,终年劳动,不得温饱。——《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公布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决议》20-30%90%占有土地比例农村人口比例10%70-80%地主农民1.背景土地占有不均衡,土地制度极不合理政策时间 区域改革 依据总路线结果意义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2.概况顺利完成,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1947年将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改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解放区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深受地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材料一:1937年,这里的贫雇农人均土地财产只有0.93亩,到了1947年,他们的人均土地上升到了2.9亩,在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地主、雇农和长工都不存在了,村民们满怀热情地把精力和时间集中在了支援前线上。——柯鲁克夫妇《十里店-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3.意义: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材料二:解放区数千万农民获得了以前属于日本人、反动地主和汉奸的土地……国民党后方的成千上万的农民也纷纷武装起义,反抗国民党军和国民党政权……数十万的国民党官兵就宁愿为解放军俘虏。——《人民日报》1948年1月8日①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②激发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③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打土豪,分田地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打倒地主拉拢地主消灭地主中共土地政策的变化思考:为什么不同时期,土地政策是不一样的?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主要任务是不一样的。战略防御全面进攻重点进攻国共1946.6——1947.6敌我兵力变化示意图130万人430万人1946年6月1947年6月373万人人民解放军:国民党军队:195万人1947年夏,战略进攻时机成熟!战略进攻1947.6——1948.9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1.跃进大别山:时间指挥者部队意义1947年夏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刘伯承、邓小平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武汉南京战略:由敌人进攻,我方防御变成我方战略进攻。战场:由解放区转入国统区。2.三大战役:127万人430万人1946年6月280万人365万人1948年秋国民党靠“抓壮丁”补充兵源军队人数 后方 装备 士气 形势共产党 130万-280万 巩固 大大改善 高涨 主动国民党 430万-365万 危机 略占优势 低落 被动解放军:国民党军:决战时机已成熟(1)背景:国民党的力量严重削弱,共产党的力量显著增强,决战时机来到。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战役 辽沈战役 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地点部队指挥结果林彪、罗荣桓解放了东北全境东北东北野战军关门打狗(2)概况:锦州关门打狗战役 辽沈战役 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地点部队指挥结果林彪、罗荣桓解放了东北全境东北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东北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华东野战军关门打狗猛虎掏心(2)概况:猛虎掏心淮海战役人民支前统计淮海战役中支援前线的民工民 工 543万人担 架 30.5万副大小车 88万辆牲 畜 76.7万头船 只 8500只筹 粮 9.6亿斤挑 子 20.6万副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陈毅战役 辽沈战役 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地点部队指挥结果林彪、罗荣桓解放了东北全境东北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华北全境基本解放华北林彪、罗荣桓、聂荣臻东北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华东野战军东北野战军华北解放军关门打狗猛虎掏心瓮中捉鳖(2)概况:北平和平解放1949.1.31瓮中捉鳖①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②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③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3)意义:(1)时间:(2)地点:(3)内容:1949年3月河北西柏坡①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②党的奋斗目标:把中国逐渐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③党的工作作风:“两个务必”④党的政策:制定党在政治、经济及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西柏坡会议(绘画)西柏坡会议3.七届二中全会:4.渡江战役:(1)时间:(2)经过:(3)结果:(4)意义:1949年4月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人民解放军强渡长江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兵分三路,横渡长江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材料,分析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思考材料一 1947年3月,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机关及解放军总部撤离延安。毛泽东说:“人有失地,地终可得。有地失人,必将人地皆失。”此后,毛泽东指示人民解放军采用灵活机动的“蘑菇”战术,将敌人磨得精疲力竭,然后消灭。材料二 解放战争时期……(蒋宋孔陈)四大家族的财富骤然增至200亿美元之多,达到发展顶峰,垄断金融、工矿业等;滥发纸币,造成恶性通货膨胀……从人民那里掠夺了无数的财富。材料四 准海战役中,广大群众踊跃捐献粮食、担架、独轮车,帮助解放军筑路、修桥、转运伤员、运送物资。许多解放区的农民表示:“解放军打到哪里,我们就支援到哪里!”这场战役的指挥者之一陈毅感慨地说,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的。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作战方针正确国民党政府统治腐败,发动内战,失去民心中国共产党得到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材料三: 1948年5月,为配合即将开始的辽沈战役和华北战场杨罗耿兵团东进,董存瑞所在的第十一纵队奉命攻打隆化。董存瑞带领爆破组的战友们一鼓作气炸掉了敌人的四个炮楼和个碉堡,顺利地完成了扫除隆化中学外围工事的任务。解放军战士的英勇作战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教学设计课题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课型 新授课时间 2023年12月27日 班级 八(四)课程标准 了解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的史实;通过了解解放区土地改革,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知道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和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教学 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找出解放区土地改革、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以及七届二中全会的基本史实。(时空观念) 2.结合史料,小组合作探究国民党反动统治覆灭和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通过对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原因的分析研究,认识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从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唯物史观、家国情怀)重点 解放区土地改革、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以及七届二中全会的基本史实难点 国民党反动统治覆灭和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教学方法 讲授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史料教学法学情分析 通过上节课《内战爆发》的学习,学生知道了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蒋介石发动了反共反人民的内战。解放区的军队,遵照毛泽东和中共中央的战略部署,在广大人民的支持下,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人民解放战争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又如何“亮剑”、迎来最后胜利的?学生好奇心、求知欲强,对历史有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在这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感悟历史。但学生对历史事件缺乏理性认识,发散思维不强,知识整合能力差。教师要注意知识的连贯,培养学生对比、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讲到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抗日战争胜利后,人民最大的愿望是什么?这个愿望没有实现?以蒋介石为主的国民政府又把人民推到另一场战争的深渊——人民解放战争。由于这场战争,蒋介石不得民心,违背了中国统一的发展趋势,注定了这场战争由谁取得胜利——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中国共产党。 我们来学新课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出示目标】 教师展示课程标准和学习目标,简要解说任务要求,明确本节课的重难点。着重体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掌握解放区土地改革及其意义; 了解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和三大战役的概况,并识记其历史意义; 知道南京解放以及七届二中全会的基本史实; 分析国民党反动统治覆灭和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三、展示点评,精讲点拨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117材料研读,分析土地改革的背景。 答案:土地占有不均衡,土地制度极不合理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116-117,完成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基本史实表。 【自主学习】根据材料,分析共产党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的意义。 答案:①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②激发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③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精讲点播】中共不同历史时期的土地政策? 土地革命时期:打土豪,分田地(打倒地主) 抗日战争时期: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拉拢地主) 解放战争时期:耕者有其田(消灭地主) 土地问题的解决让中共更加得民心,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人力物力保障,这就获得了足以战胜一切敌人的最基本条件。看一组数据,从1946年6月到1947年6月,国共双方军队的人数也发生了变化。之前敌人进攻,我方防御,所以这一阶段为战略防御阶段。但是现在,我方优势明显上升,对中共来说,战略进攻的时间到来了。 1947年夏战略反攻时机成熟 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1.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自主学习】结合地图和教材找出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基本史实 时间: 1947年夏 指挥者:刘伯承、邓小平 部队: 晋冀豫野战军主力 意义: 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2.三大战役(1948.9—1949.1) 【自主学习】结合教材和地图找出三大战役基本史实 【自主学习】结合教材三大战役的意义 ①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 ②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 ③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3.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197,找到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基本史实 4.渡江战役 1949年国共决战胜负已定,南京政府精锐丧尽。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是“宜将剩勇追穷寇”,解放全中国?还是“沽名学霸王”,满足于“划江而治”? 将革命进行到底,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197,找到渡江战役的基本史实 【合作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精讲点播】 学生阅读史料,提取关键信息,归纳出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是: (1)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作战方针正确; (2)国民党政府统治腐败,发动内战,失去民心; (3)解放军战士的英勇作战; (4)中国共产党得到人民大力支持. 提高学生分析阅读归纳问题能力,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四、检测反馈 总结提升 【课堂小结】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开始推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为了实现人民解放和国家统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解放军,发动了战略反攻,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直接威胁到武汉、南京。三大战役基本上打垮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渡江战役的成功,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能在三年多的时间里打败国民党军队,用事实再一次向世人证明:得民心者得天下。 【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7.24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教学设计.docx 7.24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