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我要的是葫芦(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分行认读词语,探究词语之间的内在联系;观察、比较“盯、邻”,发现其左右比例的不同,通过描红、练写,体会、掌握同为左右结构但不同比例字的细微差别,从而能将字写得正确、好看。2.结合课文内容和插图,针对小葫芦的前后变化,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筛选出核心问题—为什么主人公没有心想事成?3.紧扣种葫芦人的言与行,通过近义词的揣摩比较,借助感叹句、反问句、陈述句之间的比较朗读,揣摩、感知不同句式表达的语气不同,在培养品读能力的同时探寻核心问题各种可能的答案。4.结合蚜虫的科普资料,通过分角色对话及以上探索环节,综合探究心想事不成的原因。借助《我要的是葫芦》哲思单,探讨心想事成还需要哪些条件,发展审辩思考和系统思考能力,初步了解主观愿望和客观规律之间的关系,并能迁移、指导自己的生活。【教学重难点】1.结合课文内容和插图,针对小葫芦的前后变化,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筛选出核心问题—为什么主人公没有心想事成?2.紧扣种葫芦人的言与行,通过近义词的揣摩比较,借助感叹句、反问句、陈述句之间的比较朗读,揣摩、感知不同句式表达的语气不同,在培养品读能力的同时探寻核心问题各种可能的答案。【教学流程】一、识字发现规律,写字学会比较1.读词语,想一想两行词语各与什么有关。(1)种葫芦长出藤和叶子开小花花谢挂着小葫芦生蚜虫小葫芦落了(2)盯着自言自语赛过大南瓜感到奇怪2.练写“盯、邻”。(1)观察、比较:这两个字相同点与不同点有哪些?(2)联想开去:左窄右宽与左宽右窄还有哪些字?举例说明。(3)练习写字:各描一个写两个,再展示、评价、修正。二、提出问题,品读种葫芦之人的言行,寻找问题答案1.结合课文内容和两幅插图,提出问题,筛选问题。(1)出示学习单,借助插图和课文内容,完成填空,提出问题。刚开始,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碧绿的叶子,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结了可爱的小葫芦,种葫芦的人好高兴。生蚜虫后,葫芦藤( )了,小葫芦( )了,这个人简直不敢相信。我最想和大家讨论的问题是: ?(2)四人小组交流,筛选一个本组最想讨论的问题,供全班讨论。(3)小组问题全班交流,筛选一个全班都想讨论的问题,供后面集体探究。2.种葫芦的人行为中是否藏着答案?有一天,他( )叶子上爬着一些蚜虫……他( )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这两个词都有()的意思,但它们有哪些不同呢?独立完成填空,思考不同点;同桌之间口头交流不同点,再全班随机抽取一两名同学分享。3.种葫芦的人语言里是否藏着答案?(1)出示种葫芦的人两次所说的话。有一天……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那个人感到很奇怪,说:“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2)读一读、比一比下面两组句子,同桌之间说一说语气有什么不同;你更喜欢哪一种语气?为什么?有几个虫子怕什么!有几个虫子不可怕。叶子上的虫还用治?叶子上的虫不用治。(3)你觉得下面这两句话要用什么样的语气去读?试一试,能不能读出来?“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我要的是葫芦。”拓展蚜虫知识,尝试劝说,解答问题1.科普知识或许能帮助我们找到答案。(1)出示关于蚜虫的资料,教师朗读,学生思考:邻居为什么说蚜虫要赶快治一治?蚜虫,是一种植食性昆虫,是地球上具有破坏性的昆虫之一。它种类繁多,世界上已知的大约有4700种,中国就有1100多种。它们的繁殖能力很强,一年就能繁殖10个到30个世代,其中雌性的虫子一出生就能够生育,而且不需要雄性也能繁殖,这很可怕。蚜虫口器是刺吸式的,就像中空的针扎进植物体表吸食汁液,造成无数个小伤口,成为病菌和病毒进入植物体内的通道。蚜虫在植物体表分泌出的排泄物,会引发煤污病。(2)请你借助这些科学知识,帮助邻居去劝一劝种葫芦的人吧!和同桌一起,一人扮演邻居,一人扮演种葫芦的人,想一想该怎么劝。练一练,我们再来表演。2.随机采访,寻找问题答案。通过比较、朗读、分角色对话,你们找到最初全班都想讨论的问题的答案了吗?请学生自由发言,可以补充、纠正、质疑,但不要重复。各小组剩下的未解决的问题,课后请继续思考、交流、记录。四、治蚜虫就一定能心想事成吗?1.出示《我要的是葫芦》哲思单,小组各选一个问题思考、商议,并记录。《我要的是葫芦》哲思单问题 我的思考 哲学结论1.假如小葫芦已经掉了,这个人才开始每天除虫,他能得到葫芦吗?理由是什么? ( ),因为 。 要想实现愿望,必须。2.假如此人每天用牛奶给葫芦叶除虫,能得到葫芦吗?理由是什么? ( ),因为 。 要想实现愿望,必须。3.假如此人希望得到五颜六色并跳出葫芦娃的葫芦,他心想事能成吗? ( ),因为 。 要想实现愿望,必须。4.假如 ,他心想事能成吗? ( ),因为 。 要想实现愿望,必须。2.学生自荐交流,其他同学有不同意见或理由可以补充。五、制作愿望助力卡每个人都有自己非常想实现的愿望,经过这节课的思考、讨论和探究,关于主观愿望和客观规律之间的关系,同学们有了更丰富的想法。课后请你制作一份“愿望助力卡”,做好后请送给你最在乎的人。如果你有一个愿望特别想实现,也请结合这节课、这张卡给你的启发,去行动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