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山水画的意境》教学设计【单元目标】1.绘制并完善思维导图,理清文章论证思路,提高逻辑思维能力。2.通过对本单元课文的学习,辩证地分析读书方法和艺术鉴赏的角度,培养批判性思维。3.在初步学习文艺论文的基础上,明晰文艺论文核心概念与其他相关概念、观点与实例的关系,将文艺论文知识进行迁移运用,完成一篇500字的议论文。教学重难点1.绘制并完善思维导图,理清文章论证思路,提高逻辑思维能力。2.通过对本单元课文的学习,辩证地分析读书方法和艺术鉴赏的角度,培养批判性思维。3.在初步学习文艺论文的基础上,明晰文艺论文核心概念与其他相关概念、观点与实例的关系,将文艺论文知识进行迁移运用,完成一篇500字的议论文。【核心任务】撰写赏析语段【重点难点】1.理解文本的内容,把握“意境”的含义 及“意境”中景与情的关系。2.初步学会运用“意境”的知识鉴赏文学作品和山水画作。【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在之前的生活中有没有鉴赏画作的经历?比如对中国的山水画,请看这幅为课文配的插图—— 这是李可染先生的画作《漓江胜景图》(PPT)。你能做一些赏析点评吗?(学生自由作答,教师适当予以点评。)我们要能够鉴赏文艺作品,就需要文艺方面的知识,并阅读一些文艺性评论文章。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李可染先生的《山水画的意境》(板书),学习如何欣赏山水画的魅力。二、知识简介1.作者简介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画家。他是画家齐白石的弟子,自幼喜爱绘画,13岁时学画山水。晚年用笔趋于老辣。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代表画作有《漓江胜境图》《万山红遍》等;代表画集有《李可染水墨写生画集》《李可染中国画集》《李可染画牛》等。2.中国山水画中国山水画,简称“山水画”。中国画的一种。以描写山川自然景色为主体的绘画。山水画的特征是有景有情,是作者把大自然的美景融入自己的感情通过艺术的手法表达出来的山水画艺术。有意境是山水画的特色,有着从情感到气格的“境界”的追求。3.文体知识文艺论文属于特殊议论文,它既有普通议论文的论说性,又有艺术性,通常具有较强的专业属性。作为议论性文章的一种,文艺评论文的阅读策略与一般议论文有相同之处,如都需要把握作者的观点,分析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梳理课文的论证思路,但文艺性评论文作为一种特殊的议论文,有较强的专业性、特殊的写作方式,因而其阅读策略,除了遵循议论性文章的一般阅读策略之外,还有其独特之处:须注意作者在其专业领域中所提出的观点、核心概念,以及各概念之间的关系,注意作者为表达其观点和核心概念所使用的专业术语的特殊含义。4.字词积累读准字音:惆怅( chóu chànɡ) 真挚( zhēn zhì) 渲( xuàn)染 浮光掠( luè)影暮霭( ǎi) 赋予( yǔ) 夔( kuí)门理解词义:意境: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惆怅:伤感,失意。真挚:真诚,恳切(多指感情).渲染:比喻夸大地形容。对所写对象作突出的描写、形容、烘托。身临其境:亲自到了那个境地。胸有成竹:画竹子之前心中先有竹子的印象。比喻做事之前心中要有完整的谋划打算。朝朝暮暮:本指每天的早晨和黄昏,指短暂的时间。后谓从早到晚,一天又一天。浮光掠影:比喻印象不深刻,好像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样,一晃就消逝。三、初见山水——说意境任务一:默读文章,在阅读中圈点勾画,注意圈画出以下要素:①核心概念 ②主要观点 ③所用实例 ④所作结论教师预设(课件展示):1.核心概念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2.主要观点“画山水,最重要的问题是‘意境’,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3.所用事实《送孟浩然之广陵》《十六字令三首》等。4.所作结论“一棵树、一座山,观其精神实质,经过画家思想感情的夸张渲染,意境会更鲜明;木然地画画,是画不好的。”教师小结:本文是一篇文艺论文,同学们第一次接触这种类型的文章,但其实文艺论文作为议论性文章的一种,阅读的方法和一般议论文一样,只要抓取了以上几个要素,一篇文艺论文的基本内容就基本理解了。任务二:抓住每段的关键语句,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以提纲或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出来。教师总结(课件展示):第一部分阐释什么是“意境”(1——2)第二部分 为什么要讲“意境”(3——4)第三部分怎样获得“意境” (5——10)教师小结:文章层次分明,遵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写作思路进行论述。这既是议论文的常用思路,也符合人类认识问题的一般思路。在议论文写作时,也可以借鉴这种思路来组织文章。四、山水有情——析意境1.为什么作者认为“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意匠与意境是什么关系?2.本文探讨山水的意境,却多以诗词为例;行文中,还引用了一些人们耳熟能详的语句。它们的作用和表达效果是什么?请选择一例进行分析。教师明确:1.为什么作者认为“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意匠与意境是什么关系?作者认为意境是山水画创作中“最重要的问题”,是景与情的结合。山水画不是对“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更重要的还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悟”,因而是山水画的灵魂。意匠和意境是山水画创作的两个关键问题。“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为了传达思想感情,要千方百计想办法”,就需要意匠,“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2.本文探讨山水的意境,却多以诗词为例;行文中,还引用了一些人们耳熟能详的语句。它们的作用和表达效果是什么?请选择一例进行分析。①引用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和毛泽东的《十六字令三首》,旨在具体阐释艺术作品是如何通过写景充分表达人的思想感情,从而创造出意境的。这两个例子有很好的示范性。②引用古人“缘物寄情”的名句,旨在说明古人在景物描写中融汇个人的情感的写作手法,对意境进行阐释。引用名句,既有说服力,又使文章显得典雅。③引用毛泽东《沁园春·雪》,旨在证明艺术家写作、作画,都会站得高于现实,因而能更全面深入认识现实。这也是一首大家耳熟能详的诗词,具有典范性。五、诗画欣赏——悟意境苏东坡曾题诗:"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中国古典的诗与画,在意境的表达、意匠的经营上,有许多相似之处,请欣赏诗画,感悟意境。1.请结合本文关于意境的论述,试分析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所体现的意境。(学生展示,互评)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学生1:干枯的藤、衰老的树,树上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小小的桥、潺潺的流水,近处坐落着几处人家。古旧的道路、萧瑟的秋风,走来一匹疲惫不堪的瘦马。学生2:作者选用"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和西下的夕阳等景物,构成一幅苍凉寂寥的秋郊晚景图,营造出孤寂凄凉的意境,将漂泊异乡的游子的思乡之情巧妙地融于这幅凄凉的秋景图中。学生互评,补充答案。2、任务展示:请从下列山水名画中任选一句,利用课文中有关意境的论述进行赏析。(课件展示四副图画):峨眉天下秀,夔门天下险,剑阁天下雄,青城天下幽。六、课堂总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山水画所表现的意境美,结合诗词的意境美,感受山水画独特的艺术美感。希望同学们能读得万卷书,行得万里山水,在诗书和山水之间深情流连,领略生命的无穷意趣!七、布置作业A层:参考课本79页的《漓江胜境图》,写一段鉴赏推荐语,100字左右。(从景和情的角度思考)B层:选择一首古诗或一幅山水画,运用文中意境理论写一段赏析文字,80字左右。(从景和情的角度思考)【板书设计】山水画的意境李可染灵魂 景情意境途径 意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