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重点知识:1.掌握平面镜成像的光路图,会利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作图 2.理解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及平面镜成像的应用。考点 1 平面镜成像重点实验真题演练:考点 2 平面镜成像的应用重要题型总结:参考答案重点实验真题演练:玻璃板后 玻璃板前(物体一侧) 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便于确定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等效替代法 未竖直放置玻璃板 棋子A 成两个像大小相等 A点燃,B不点燃 环境太亮不便于观察像(烛烟跳动很难让A的像与B重合)多次实验避免偶然性虚像 相等 相等 对称【思考 1】玻璃板厚度等于两个像距离的一半例1便于确定像的位置A点燃,B不点燃 像与物的大小 物体更亮成像更清晰贴膜后,反射光线更多,成像更清晰7形蜡烛便于比较像与物的左右位置关系玻璃板通过量角器固定,确保始终垂直与水平桌面例2便于确定像的位置相等偏小0.6例3虚 清晰移动铅笔B知道在平面镜中观察到一个完整的铅笔BD考点二例4C例5D例6C例7C1.【答案】B【详解】蜡烛在平面镜MNCP前,所成的像在位置A'B'处,即B点的像在B'处;因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平面镜以MN为轴,顺时针旋转1°,因对称面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故B点所成的像位置也发生了变化,顺时针向下转,故下端不在B'处,平面镜所成的像的大小与物体大小相等。2.【答案】A【详解】A.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故A正确;B.人在水中成的像属于平面镜成像,成的是虚像,故B错误;C.由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可知像的大小与物的大小相等,所以人靠近水面后水中的像的大小不会发生变化,故C错误;D.由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可知像距等于物距,所以人远离水面时,水中的像也会远离水面,故D错误。3.【答案】见解析所示【详解】别作出物体AB端点A、 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AB在平面镜中的像.如图所示:4.【答案】液化 2 不变 7.50 0.15 左【详解】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温度低的镜面会液化成小水滴,镜面温度较高时可以避免水蒸气在镜面上液化 由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像到镜面的距离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已知小白站在镜前1m处,所以他的像离镜面也是1m,则他在镜中的像和他相距1m+1m=2m 平面镜成像时是成正立等大的像,所以当他靠近镜子时,他在镜中的像大小不变 如图所示,杆在0.5s内从A点移动到B点,杆移动的距离为9.50cm﹣2.00cm=7.50cm,速度为,当杆以0.15m/s速度向右移,即杆远离镜面,则像也以0.15m/s的速度远离平面镜,即杆的像相对镜向左移。5.【答案】10;00。【分析】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虚像;像物等大;像物等距;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在平面镜中的像与现实中的事物恰好左右或上下顺序颠倒,且关于镜面对称;可以利用12点与6点连线作对称轴读表针的对称图形几点的方法。【解析】解:根据镜面对称的性质,在平面镜中的像与现实中的事物恰好左右颠倒,且关于镜面对称,分析可得:图中显示的时间,所以实际时间是。故答案为:10;00。6.【答案】(1)像;像与物;(2)竖直;透过;(3)A的像;等效替代法;玻璃板太厚;(4)A;相等;对称;(5)直接观察光屏;(6)反射;能;(7)成像清晰;燃烧使蜡烛A变短,不利于比较像与物的大小;(8)向右;不;(9)1;(10)避免偶然性,得到普遍规律;(11)B;(12)不;转向自己;(13)不能;(14)测量像到玻璃板后表面的距离作为像距【详解】(1)①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玻璃板前面既能看到A的像,又能看到玻璃板后面的棋子B,便于确定像的位置。②移动B棋子,直到与A棋子的像完全重合为止,重合说明像和物的大小相等,这就是通过比较像与物的大小来判断像的性质。(2)实验时,将茶色玻璃板竖直放置在一张方格纸上,在玻璃板前放一个棋子A(如图所示〉,应透过玻璃板来观察这个棋子的像。(3)为了确定像的位置,将另一个相同的棋子B放到镜后,使它与A的像完全重合,此时棋子B的位置就是棋子A的像的位置。这种确定像与物大小关系的方法是等效替代法。由于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而普通玻璃的两面都能反射光,能成两个像,所以通过玻璃板该同学看到了同一个蜡烛的两个像,且玻璃板越厚,现象越明显,故小芳看到在像B处的后面还有一个较模糊、与像B有部分重叠的像,出现两个像的原因是茶色玻璃板较厚导致的。(4)为了研究像和物到镜面距离的关系,应多次改变A棋子的位置,重复上面的实验。会发现两个棋子到镜面的距离相等,两棋子关于镜面对称。(5)移去棋子B,将白卡片放在棋子B的位置上,观察光屏上的像是否存在,人的眼睛应该直接观察光屏即可,由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所以光屏上不会出现像。(6)实验中,小强正在观察蜡烛A的像,这个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小雨用物理书挡在玻璃板的后面不影响成像,故小强能看到蜡烛A的像。(7)如果实验选择蜡烛做实验,与棋子相比成像更清晰、便于观察,但是蜡烛A燃烧后会变短,不利于比较像与物的大小。(8)在实验过程中,若将蜡烛A向右移动,根据物体和像关于平面镜对称,所以像也向右移动。若蜡烛A不动,将玻璃板向左移动,A和平面镜之间的距离不变,根据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A的像和平面镜之间的距离也不变,所以他观察到的像不移动。(9)实验时,选用0.5cm的玻璃板,将蜡烛A距离玻璃板前侧l0cm,在玻璃板的后面呈两个像,其中的一个像是玻璃板前面形成的像,像到前面的距离为10cm,另一个像是玻璃板后侧的面形成的像,物体到后侧面的距离为10.5cm,则像到后侧面的距离为10.5cm,到前侧面的距离为llcm,则两个像的距离是llcm-l0cm=lcm(10)某同学共进行了三次实验,用刻度尺分别测出蜡烛和像到玻璃板的距离他进行多次实验的目的是避免偶然性,使得到的规律具有普遍性。(11)将笔尖紧贴境面A,发现笔尖的像与笔尖之间有一段距离,这是因为玻璃有一定的厚度,笔尖通过B面成像(穿衣镜的里层镀了膜,镀膜后增强了光的反射),从而造成笔尖的像与笔尖之间有一段距离,由此可见,B是反射面。(12)小明在实验过程中,让玻璃板沿OO'轴方向水平向右移动,A和平面镜之间的距离不变,根据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A的像和平面镜之间的距离也不变,所以镜中的像相对于自己不移动。由于像与物关于镜面是对称的,当镜子绕OO’向人转动时,如图所示所以像也向人的方向转动。(13)若把平面镜换成表面不平的毛玻璃,由于毛玻璃的透光性差,所以不容易确定像的位置,故不能探究出平面镜的成像规律。(14)小柯测的物距是A到玻璃前面的板的距离,而像距是像到玻璃后面的板的距离,所以测量出的像距小于物距,像距应是像到玻璃前面的板的距离。7.【答案】;④【详解】 作点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即为物体A的位置,作图如下:因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且平面镜与水平面夹角为45°,故像与物的连线与水平面夹角也为45°,物体A水平向左运动的距离等于像竖直向下运动的距离,所以当A水平向左运动时,它的像将向图中④方向运动。8.【答案】清晰;不变;变小;不变【详解】吊灯是光源,夜晚,光源越亮,与周围的环境对比度越大,因此吊灯的像会更清晰。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大小相等,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因此小华靠近玻璃窗观察,她像的大小不变,她与玻璃窗之间的距离减小,因此她与像之间的距离减小,向右推动玻璃窗,因吊灯位置不变,因此吊灯像的位置也不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