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哲学的基本问题 课件(共33张PPT)-2024-2025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2哲学的基本问题 课件(共33张PPT)-2024-2025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共33张PPT)
添加文档副标题
1.2 哲学的基本问题
汇报人:WPS
哲学研究哪些问题呢?
有人说哲学研究宇宙中的大问题
有人说哲学研究人生问题
有人说哲学研究人类思维的问题
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我是谁?我从哪来?到哪去?
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
哲学研究的问题有许多,其中有没有一个贯穿哲学发展始终并且把不同哲学区分开来的基本问题?
导入
1.阅读课本P8,全面理解并背诵哲学的基本问题。
2.阅读课本P9,理解“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3.阅读课本P10-11,理解、把握两大哲学派别(二者分歧;基本观点;基本形态)。
请同学们用8min时间用双色笔阅读勾画课本,7min时间完成导学案并对不确定的问题进行重点标记。
学思
【合作辨析】判断并改正
1.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思维与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 )
2.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 )
3.追求物质财富的满足就是唯物主义,强调精神文明就是唯心主义。 ( )
4.哲学的基本派别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
5.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
6.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 ( )
7.主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看做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
8.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展开的。 ( )
9.唯物主义的观点都是正确的,唯心主义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
10.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
11.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划分标准是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
一、什么是哲学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
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比如,思想,理念,经验,观念,感觉,计划,目标等意识形态。
意识以外的一切客观存在的事物如:地球、生物、环境、国情、磁场、实际情况、超声波、等客观物质现象,是可见或可不见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
思维
存在
意识
物质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注意:A.“思维”和“存在”相搭配,“意识”和“物质”相搭配,不要混淆使用。
B.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前者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后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命题。
一、什么是哲学基本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1)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
(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 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一、什么是哲学基本问题
(1)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第一性问题)
存在决定思维
思维决定存在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何者为本原”的别称
(1)谁先谁后;
(2)谁决定谁;
(3)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
(4)谁是本原,谁是派生的。
注意:对何者是本原的不同回答,是区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两大阵营
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根本分歧: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存在决定意识
意识决定存在
存在(物质)
思维(意识)
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决定物质
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哲学派别 分歧之处
唯物主义 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 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
3、唯物主义在其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三种基本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旧唯物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聿见思政统编新教材教学网 www. 原创作品
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赫拉克利特,他认为,万物的本原是“火”,世界上一切都是由火构成的。
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
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3.唯物主义的基本形态(P10-2及P10相关链接2)
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从某些具体物质形态说明世界的统一性,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者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气、土等。带有明显的朴素和直观色彩。
中国古代的“五行”学说。即水、火、木、金、土。早期的“五行”说反映了人们对事物多样性及世界本原的认识。
评讲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1. 气:
①王夫之(明):气者,理之依也。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
②柳宗元(唐):“元气”才是唯一的存在。
③戴震(清):气化流行,生生不息,是故谓之道
④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王充
2.天地、水、火、五行、阴阳
管仲(春秋):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
荀子(战国):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王充(汉代):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泰勒斯(古希腊):“水”是万物的“始基”
赫拉克利特(古希腊):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
3.形神论:
①王充(汉代):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
②范缜: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③自然神是自然本身
(春秋至明清)
中国:五行说\阴阳说\形神说\气理说
注意: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从本质上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但缺乏理论依据,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3.唯物主义的基本派别(P10-2及P10相关链接2)
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自然科学中不可再分的,最小的物质结构,(如:分子,原子)看作世界本原,虽克服了原先的朴素和直观性,但它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
代表性词语—原子、元素、机械
培根(英国散作家、哲学家):认为构成一切事物的最小单位是真正的分子,即事物的简单性质,它是有限的不变的。万物的基础是原始物质,是基本元素
霍布斯(英国政治家、哲学家):宇宙是所有机械运动着的物体的总和
伽森狄(法国哲学家,物理学家):宇宙由原子和虚空构成
费尔巴哈(德国哲学家):自然界是一切物质的感性的有形事物的总和,是唯一的客观实在
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用机械力学的观点观察事物,把一切运动形式归结为受力学规律支配的机械运动,否认物质运动的多样性,否认事物的质变,甚至把人也作为机器。所以这一时期的唯物主义又称为机械唯物主义。
机械性
把自然科学研究的习惯和方法推广为哲学的分析方法,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待世界。否认事物的联系和发展,否认矛盾事物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形而上学性
自然观是唯物的,但历史观却是唯心的。不能把唯物主义观点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中去,社会历史观仍然是唯心主义的,把人的思想和意志当作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否认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半截子唯物主义)
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盲人摸象”“刻舟求剑”“管中窥豹” “坐井观天”“守株待兔”
3.唯物主义的基本派别(P10-2及P10相关链接2)
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的一切事务和现象的共同本质
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的结合起来。不仅承认物质决定意识,还能联系、发展、全面地看问题;
辩证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
克服了理性、意识支配社会历史发展”的观念,在社会历史领域中坚持了唯物主义。
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发展的三种基本形态
形态 基本观点 合理性 局限性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认为金、木、水、火、土、气等具体形态是世界本原。 否认神创论,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正确的。 只是一种猜测,没有科学根据。把物质和物质具体形态等同起来(如水、火、气、土等),带有明显的朴素和直观色彩 。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 认为原子/机器/元素是世界的本原。 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 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性。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 = 客观实在) 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共同点(根本观点) 三种基本形态在根本观点上是一致的,都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都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请判断下列观点分别属于唯物主义的哪种基本形态。
1.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2.原子是世界的本原。
3.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4.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5.物质世界由数目无穷性质不同的异质元素构成
6.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7.气者,理之依也。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
两种形态 基本观点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理解为世界的本原,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4.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
人的主观精神
客观精神
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评讲

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典型观点
两种形态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典型观点 ①孟子:万物皆备于我 ②王阳明:“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 ” ③陆九渊: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④康德: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⑤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 ⑥慧能: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⑦杜威:世界是我的观念、我的活动、我的经验 ⑧笛卡尔:我思故我在 ⑨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 ①子夏: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②柏拉图:“理念”是世界的本原,客观事物只不过是理念的摹本或影子
③黑格尔:世界的本质是独立存在的“绝对精神”
④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⑤朱熹:“理生万物"“理在事先”“未有此气,先有此理”
⑥中外的神创论:上帝创造世界 ;盘古开天地
⑦生活中的客观唯心主义:“8”就是发,乌鸦报丧,喜鹊报喜,指纹、手相、星座、生肖、风水决定人的命运
注意几种错误认识:
凡是唯物主义都是正确的,
凡是唯心主义都是无用的!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都有各自的局限性,不能笼统地说唯物主义就都是正确的、科学的。
唯心主义虽然华而不实,但它的长期存在及其与唯物主义的长期斗争,在客观上推动了哲学的历史发展,对人们认识的发展或多或少有着借鉴意义。
评讲
1.物是观念的集合。
2.上帝支配着地球上的万事万物。
3.心外无物。
4.存在就是被感知。
5.未有此气,已有此理,理生万物。
6.富贵在天,生死由命。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区分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5.哲学中的两个对子
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对立
世界本原
辩证法
形而上学
对立
世界状态
从属
哲学中的两个对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只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而不是四军对垒
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评讲
一、什么是哲学基本问题
(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思维能不能正确认识存在 )

不能
可知论
不可知论
≠唯心主义
认为世界是可知的,即认为人的意识能够正确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哲学学说
认为世界是不可知的,即认为人的意识不能或不能彻底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哲学学说。——缺陷:这种观点忽视了社会实践的发展和人类的认识能力总是在不断地提高。
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同一性:互相统一\符合\一致
注意:
(1)对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不同回答,是区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唯一标准。
(2)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不是哲学的基本派别,哲学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评讲
logo
庄子和他的朋友惠施(公元前370-前310)一起外出散步,走到一座桥上,只见桥下有很多鱼不停地游来游去,穿梭嬉戏,自由自在,好不惬意,于是:
庄:你看,鱼儿多么快乐啊!
惠:你不是鱼,你怎么知道鱼很快乐呢?
庄: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
惠: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的感觉如何,可是你也不是鱼呀,怎么知道鱼快乐不快乐呢?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之矣;
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
庄子和惠施的话属于什么观点?
惠施:思维不能正确认识存在:不可知论
庄子: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可知论
评讲
我们永不能由知觉的存在或其任何性质,形成关于对象的存在的任何结论 。
休谟
人不仅不能感知和证明物质实体的存在,也不能感知和证明精神实体(包括上帝)的存在。
康德
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之物,不存在不能被认识的事物。
马克思
不可知论
不可知论
可知论
不可知论
究竟是刚才庄子梦见自己变成蝴蝶呢,还是现在蝴蝶梦见自己变成了庄子?
庄周梦蝶
评讲
思维(意识)和存在(物质)的关系问题
何者为本原
(思维和存在谁决定谁)
有没有同一性
(思维能不能正确认识存在)
存在决定思维
思维决定存在

不能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可知论
不可知论
(根本的、最重要)
(从属)
哲学的基本问题
知识小结
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两大阵营
评讲
一、什么是哲学基本问题
材料:中国古代哲学家主要探讨天与人.名与实.形与神.知与行.心与物.理与气的关系问题,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基本看法和观点。西方古代哲学主要关注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内容,西方近代哲学研究的侧重点则转向了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
①不同时代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哲学。
②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哲学家,其表达哲学基本问题的概念和方式各不相同。
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董仲舒说:“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天人之辩
3.哲学基本问题的表达方式具有时代性和地域性
实.形.行.物.气.器
存在(物质)
名.神.知.心.理.道
思维(意识)
26
评讲
根据天地苗等
根据自身学习实际
经营什么生意
制定学习计划
医生什么处方
农民施什么肥
决定
根据病人的病情
根据资金、市场需求等
决定
生活与实践
思维(主观)
存在(客观)
决定
决定
决定
三、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思维和存在的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从生活和实践看)
评讲
卢梭
研究【人与法】
康德
研究【习惯与养成】
苏格拉底
研究【物与理】
毛泽东
分析【理论与道路】
孔子
研究【知与行】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哲学发展的始终,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从哲学研究看)
三、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评讲
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何者是本原
有没有同一性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可知论
不可知论
哲学的基本派别
1、是什么:
2、为什么:是生活实践和一切哲学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基本问题
对世界本原
的回答不同
3、哲学史上两个对子: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根本观点:物质决定意识
基本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根本观点:意识决定物质
基本形态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对立
辩证法
形而上学
对立
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对世界状态的
回答不同
课堂小结
反馈
1.人爱吃牛羊肉,麋鹿爱吃青草,鸱鸟爱吃老鼠,谁能说清什么才最好吃呢?所以,在庄子看来,万物总是处于刚肯定即否定,即“此一是非,彼一是非”的状态。由此,他得出了“无须也无法对事物进行断定”的结论。这里,庄子集中阐述了(  )
①一切哲学都必须要回答的问题
②思维和存在何为本原的问题
③人们在生活中必将面对的问题
④生活与哲学相互关系的问题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D
反馈
2.在中国传统哲学两千多年的发展进程中,依次集中讨论的主要问题大体是:先秦至两汉时期的天人之辩和名实之辩,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有无之辩和形神之辩,宋元明清时期的理气之辩和心物之辩。这些论辩都蕴涵着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和讨论。这表明哲学的基本问题(  )
A.是人们在生活中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B.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C.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
D.是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根本标志
C
反馈
随堂训练
3.毛泽东同志为了反对当时红军中存在的教条主义思想,专门写了《反对本本主义》一文,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下列观点与该论断属于不同哲学基本派别的是( )
①气者,理之依也
②未有此气,已有此理
③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④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C
【解析】“气者,理之依也” 、“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均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①④不符合题意。
“未有此气,已有此理”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二者都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②③符合题意。
反馈
随堂训练
4.在物质观上,中国古代有哲学家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由某些原初的物质,即“始基”变化、发展而来的,万事万物又可以还原为这些原初物质”。下列选项中与材料哲理一致的是( )
①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②王承天意,以成民之性为任者也
③水者,万物之本源也,褚生之宗室也
④人之生,气之聚也……通天地一气也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D
【解析】“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由某些原初的物质,即“始基”变化、发展而来的,万事万物又可以还原为这些原初物质”,体现的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①②:“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王承天意,以成民之性为任者也”均体现的是唯心主义,①②不符合题意。③④:“水者,万物之本源也,褚生之宗室也 ”“人之生,气之聚也……通天地一气也”体现的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③④符合题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