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4张PPT)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根本保证本质特征基本方式有机统一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伟大实践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必修三 教材逻辑第一单元第二单元第三单元第三单元全面依法治国第七课 治国理政基本方式第九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第八课 法治中国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原则总目标法治国家法治社会法治政府科学立法公正司法严格执法全民守法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核心前提关键防线基础目标主体基础第三单元逻辑第七课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7.1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导入新课:结合视频思考法的由来?灋灋”是“法”的古字,由氵、廌、去三部分组成。氵(水)平之如水,喻示法像水一样平,公平公正。廌(zhì)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它能辨是非曲直,能识善恶忠奸。它是勇猛、公正、“正大光明”的象征。去去,即离开。触不平者去之,对不公正行为惩罚。“法”,体现了人们对公平正义的向往和追求。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01一、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产生: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本质:法律体系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是实现国家职能的工具。作用:它既维护公共管理秩序,也保障正常的社会生活法律在人类社会不同阶段的特点:在古代——特权阶层凌驾于法律之上(人治)在近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治代替了人治(法治)5. 中华法系的形成过程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制定成文法,并通过铸刑鼎、书竹简等方式发布法律。西汉时期儒家思想成为政治生活的主导思想,强调礼法结合。唐朝时期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封建法典,并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所传承和发展。近代衰落仁人志士试图将西方的法治 模式移植到中国,但失败了。01020304成就:中华法系源远流长,成为世界上独树一帜的法律文明,古老的中国为人类法治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华法系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强调法律与道德的统一(相关链接)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法治建设的理论基础02法律1.产生法律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2.本质法律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是实现国家职能的工具。在阶级社会中,法反映的是该社会中在经济上、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产生阶级产生统治阶级被统治阶级统治反抗国家(统治工具)法律体现统治阶级意志法体现统治阶级意志,那统治阶级是否想怎样立法都可以?非同时产生(二)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P76第一段)法的发展规律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地理环境人口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生产力生产关系决 定生产方式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也是法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之和决定法3.法的决定性因素(P76第二段)法所反映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最终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二)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法律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如: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奴隶社会,不会制定出保护科技发明创造的知识产权法;在大工业时代之前的社会,不会制定出保护自然环境的环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注意:原始社会中没有形成法律。共产主义社会也不存在法律。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社会主义法古巴比伦《汉穆拉比法典》罗马的《十二铜表法》魏相李悝的《法经》法国《诺曼底大习惯法》《拿破仑法典》《德国法典》4.法的历史类型(P76第三段)(二)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我国当代的法是社会主义法。我国社会主义法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体现。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人口地理环境生产关系生产力反作用决定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反作用决定(3)法所反映的统治阶级意志最终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结论: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法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1)法是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①法反映并调整一定的社会关系,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规范人们的行为。法确认、保护和发展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②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集体和个人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既平等地享有权利,也平等地履行义务。5、法的基本特征制定和认可是国家创制法律规范的两种基本形式。(2)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国家根据社会生活发展的需要,通过相应的国家机关按照法定程序制订、修改和废止各种规范性文件以确立规则的活动。制定认可国家以一定形式赋予在社会生活中已经存在的某种行为规则以法律效力的活动。如:认可民族习惯、地方习惯、物权习惯、交易习惯、婚姻习惯等小伙子,能给老人让个座位吗?无证驾驶,后悔呀!无故迟到、旷课,是违反校规的道德规范校规校纪法律规范要遵守师德职业规范P76名词点击:社会规范是指调整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行为准则。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各种主要包括法律规范、道德规范、职业规范。还有宗教规范、风俗习惯、社会礼仪等。古代社会法律的阶段特点①任何一种社会规范,都有保证实施的社会力量,即都有某种强制性。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对违法、犯罪行为,国家将通过一定的程序对违法者进行强制制裁。在任何国家,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都将由专门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程序追究行为人的法律责任,责任人将受到法律的制裁。国家强制力普遍约束力(3)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警察追捕犯罪嫌疑人法庭审判犯罪嫌疑人6、法的职能法在国家治理中既具有政治职能,又具有社会职能。指法维护一定阶级统治的作用指法管理一定社会公共事务的作用法的政治职能法的社会职能调节人民与敌人的矛盾调节人民内部矛盾例如:打击违法犯罪例如:规范交通、保障老年人权益等(核心)政治职能 社会职能区别 含义 法维护一定统治阶级的作用 法管理一定社会公共事务的作用表现 ①确认国家政权的性质、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 ②打击违法犯罪; ③调整统治阶级内部关系; ④维护经济基础等 ①维护人类社会的基本生活条件;②发展社会生产力;③发展社会文化;④规范某些技术指标等适用主体 敌人 人民联系 政治职能是法的作用的核心,决定社会职能; 社会职能是政治职能的基础和体现,两者是统一的,都体现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各领域中。6、法的职能二、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阶级矛盾打击人民内部矛盾协调法的基本特征(一种社会规范)法是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特征1特征2特征3特征4法在国家治理中既执行政治职能,又执行社会职能。内容创制实施职能某地破获了一起向国外情报机构提供我国军事保密资料的重大间谍案,两名被告人被人民法院依刑法判处无期徒刑。法是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一夫一妻,男女平等,这是国家法律制定的规则。2022年3月,深圳市福田区发生聚集性疫情,经深圳市委、福田区委研究决定:免去叶文戈福田区委常委、区政府副区长等8名干部职务。宪法第三十五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连一连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法在国家治理中既执行政治职能,又执行社会职能。一农户与当地一家粮油公司签订了小麦收购合同,后双方因款项发生争议。人民法院依法判决粮油公司全额向农户支付购粮款。①我国社会主义法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体现 。② 人民是国家的主人7、社会主义法的本质特(P77第三段)二、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法的起源 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条件: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法的决定因素 生产方式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法的类型 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社会主义法法的本质 法律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是实现国家职能的工具法的特征 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维持社会秩序和调整社会关系的、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法的作用 法具有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体现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各领域中。总结: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03发现与交流议题三:结合视频和自己的感受交流我国法治建设的成就?(1)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立法方面)(2)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行政司法)(3)人权的法治保障取得巨大成就。(人权保障)(4)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事业蓬勃发展。(法治思想)1、法治建设的成就(三)新中国法治建设成就:(1)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宪法居于核心和统帅地位。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任何行为主体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实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首先要全面贯彻实施宪法。宪法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2)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①通过建立健全科学完备的行政执法和司法体制,保证了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②行政机关不断简政放权、优化服务,严格规范文明执法,法治政府建设不断推进。③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维护和实现司法公正和权威。体制保证依法行政公正司法(3)人权的法治保障取得巨大成就国家高度重视通过宪法和法律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我国将人权保障贯穿法治建设的各个环节,使人权法治保障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中国人民享有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充分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权利。人权是所有人与生俱有的权利。人权包括生命和自由的权利,不受奴役和酷刑的权利,表达意见和言论自由的权利,获得工作和教育的权利以及其他更多权利。人人有权不受歧视地享受这些权利。生命权是最重要的人权生存权和发展权是首要的基本的人权我国宪法规定公民基本的权利和自由法律面前一律平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人身与人格权;劳动权利,劳动者休息权利,退休人员生活保障权利;受教育权利;批评建议权;进行科研、文艺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权利;妇女保护权、婚姻、家庭、母亲和儿童受国家保护的权利。(4)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事业蓬勃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依法治国总体格局基本形成,法治中国建设开创新局面。 中国特色社会会主义法治事业是一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参与的、史无前例的伟大社会实践。课堂小结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法的历史类型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我国法治发展的历史法的产生我国法律的发展历程法律的产生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法治建设的理论基础法的决定因素原因成就法的特征法律的本质法律的作用法的本质法的职能2023年7月1日起施行的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间谍法》,是我国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第一部重要法律,也是规范和保障反间谍斗争的专门法律,是推动反渗透、反颠覆、反窃密斗争,确保国家安全的有力法治保障。由此可得,法作为一种社会规范( )①对已经存在行为规则认可,创制法律规范②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规范人们行为③由国家强制力来保证实施,有普遍约束力④通过管理社会的公共事务,实施国家治理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C典例精练《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立法活动,健全国家立法制度,提高立法质量,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保障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根据宪法,制定本法。由此可见( )①规范立法有助于提高立法质量②健全国家法制体系的目的在于规范立法③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健全国家立法制度④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B典例精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