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科学期末试卷一、选择题(本题有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仅有一个正确选项。多选、错选、不选均不得分)1.(2024八下·余杭期末)我国将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碳中和”指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总量等于吸收总量,达到“零排放”。下列做法不符合“碳中和”理念的是( )A.推广太阳能发电 B.践行光盘行动C.焚烧所有垃圾 D.开展植树造林【答案】C【知识点】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解析】【分析】 碳中和节能减排术语。一般是指国家、企业、产品、活动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解答】下列做法不符合“碳中和”理念的是焚烧所有垃圾,会产生更多的二氧化碳气体,加剧温室效应;故答案为:C2.(2024八下·余杭期末)“珍爱生命,安全用电”是公民必备的安全意识。下列做法符合“安全用电”的是( )A.甲图中当人触电时,应及时切断电源B.乙图中在高压线旁放风筝C.丙图中插座超负荷工作D.丁图中用湿手触摸开关【答案】A【知识点】安全用电原则【解析】【分析】根据家庭电路安全用电的常识判断。【解答】 A.发现有人触电时,若直接用手将触电者拉开,由于人体也是导体,所以会造成救人者也触电,应先切断电源,然后进行抢救,故A正确;B.在高压线下放风筝,靠近了高压带电体,易发生触电,故B错误;C.一个多孔插线板若同时使用多个大功率用电器,会造成总电流过大,易引发火灾,故C错误;D.生活用水是电的导体,用湿手触摸开关时,可能会因湿抹布导电而发生触电事故,故D错误。故选A。3.(2024八下·余杭期末)模型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一些不易观察或复杂的事物,下列四幅图中属于模型的是( )A.氢元素 B.甲烷分子结构C.电流表 D.有礼标志【答案】B【知识点】模型与符号【解析】【分析】 模型就是原型的样本,是对现实系统的描述和模仿,据此分析判断。【解答】A:氢元素,为符号,故A不合题意;B:甲烷分子结构,为模型,故B符合题意;C:电流表,为符号,故C不合题意;D:有礼标志,为符号,故D不合题意。故选B。4.(2024八下·余杭期末)下列化学用语中的数字“2”表示分子个数的是( )A. B.2Na C. D.【答案】C【知识点】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解析】【分析】根据化学元素符号周围数字的含义判断。【解答】A.中的数字“2”表示一个氢分子有2个氢原子构成,故A不合题意;B.2Na中的数字“2”表示2个钠原子,故B不合题意;C.中的数字“2”表示2个臭氧分子,故C不合题意;D.中的数字“2”表示一个碳酸根离子带2个单位的负电荷,故D不合题意。故选C。(2024八下·余杭期末)根据下列材料,完成下面小题:2020年,嫦娥五号首次实现了月球采样返回,成功地从月球风暴洋北部带回了新的月壤样品。2024年,嫦娥六号顺利完成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的采样,近期将返回地球,这将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月背土壤。5.我们不仅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保护好地球上的土壤。下列各项农业生产措施中,有利于保护土壤的是( )A.将废弃农用地膜埋入土中 B.用工业废水直接灌溉农田C.大量使用化肥 D.实行稻草还田6.我国人民非常关心月球上是否能够种菜,央视新闻特别回应了月壤中不含任何有机养分,无法种菜。下图四个实验中,可用于简单判断土壤中是否含有有机物的是( )A. B.C. D.7.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团队在月壤样本中发现了共生的二氧化硅的高压相——赛石英,其主要化学组成为二氧化硅,硅元素的部分信息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硅和硅的质子数相等B.硅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8.09克C.硅是一种金属元素D.硅元素的符号为S【答案】5.D6.B7.A【知识点】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土壤的组成与形成【解析】【分析】 土壤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的物质,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微生物等组成。土壤矿物质是土壤的主要组成物质,包括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占土壤固相重量的95%~98%。土壤有机质分为残落物和腐殖质,占有机物质的70%-90%,是土壤的肥力来源。土壤水分和空气占土壤体积的20%-30%,分别存在于土壤孔隙中,影响土壤的物理性质和生物活动5.我们不仅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保护好地球上的土壤。下列各项农业生产措施中,有利于保护土壤的是实行稻草还田,ABC都是会加剧土壤污染的;故答案为:D6.A是判断土壤中是否有无机盐的实验;B是判断土壤中是都有有机物;C是土壤中是否有空气;D是土壤中是否有水;故答案为:B7.A.硅和硅的质子数相等 ,A 正确;B. 硅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8.09,B错误;C. 硅是一种非金属元素,C错误;D. 硅元素的符号为Si,D错误;故答案为:A8.(2024八下·余杭期末)如图是卢瑟福将带正电的α粒子流轰击金箔后的运动轨迹示意图,其中能说明原子质量几乎全部集中在原子核内的轨迹( )A.a B.b C.c D.d【答案】C【知识点】原子的构成【解析】【分析】 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原子核几乎集中了所有原子的质量,原子核带正电。原子核在原子中所占的空间很小。【解答】 因为原子核带正电,占据的空间很小,集中了几乎所有原子的质量,所以当带正电的α粒子流轰击金箔后,遇到原子核会改变方向,被反弹回来,所以它的轨迹是c,故C符合题意,A、B、D不合题意。故选C。9.(2024八下·余杭期末)小科不小心将有磁性的磁块和颜色形状大小与之形同的钢块混合到一起,于是他把甲、乙、丙三块物体悬挂起来,让它们彼此靠近时的情况如图所示,则一定是磁体的是( )A.只有甲 B.只有乙 C.甲和乙 D.乙和丙【答案】D【知识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解析】【分析】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铁质物质容易被磁化,据此分析判断。【解答】 乙和丙相互排斥,说明乙和丙是同名磁极互相排斥,甲和乙相互吸引,甲可能与乙是异名磁极相互吸引,也可能甲是钢块,被乙磁化后相互吸引,故D正确,A、B、C错误。故选D。10.(2024八下·余杭期末)下列各图中“ ”和“●”分别表示氧原子和氢原子模型,则表示单质的模型是( )A. B.C. D.【答案】B【知识点】常见物质的分类【解析】【分析】 根据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纯净物又分为单质和化合物.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进行分析。【解答】 A.表示氢原子,故A错误;B.只含有氧分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故B正确;C.是氧分子、氢分子和水分子组成的混合物,故C错误;D.是水分子,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属于纯净物中的化合物,故D错误。故选B。11.(2024八下·余杭期末)某兴趣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了如图实验验证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其中能燃烧的是( )A.甲红磷 B.甲白磷 C.乙红磷 D.乙白磷【答案】D【知识点】燃烧与灭火【解析】【分析】 根燃烧条件:①有可燃物;②与氧气接触;③温度达到着火点。【解答】 甲中红磷不能燃烧,是因为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白磷没有与氧气接触,不燃烧。乙中红磷不能燃烧,是因为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且没有与氧气接触,而乙中白磷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可以燃烧。故选D。12.(2024八下·余杭期末)如图甲是小科想探究“叶片哪一面气孔数目多”所进行的实验:图乙、丙为某陆生植物叶表皮中的不同状态下的保卫细胞。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图甲是根据叶片两面出现气泡数量的多少来判定的B.图甲实验中所用的热水必须90℃以上C.图乙表示晴天正午温度较高时的形态D.图丙表示保卫细胞吸水较多时的形态【答案】A【知识点】叶的形态结构【解析】【分析】蒸腾作用 是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 (主要是叶子)以水蒸汽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与物理学的蒸发过程不同,蒸腾作用不仅受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而且还受植物本身的调节和控制,因此它是一种复杂的生理过程.植物幼小时,暴露在空气中的全部表面都能蒸腾。【解答】A.图甲是根据叶片两面出现气泡数量的多少来判定的 ,A正确;B. 图甲实验中所用的是水就可以了,B错误;C. 图丙表示晴天正午温度较高时的形态,因为失水过多,气孔关闭,C错误;D. 图乙表示保卫细胞吸水较多时的形态,气孔打开,D错误;故答案为:A13.(2024八下·余杭期末)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实验中,高锰酸钾完全反应。下列能正确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质量随时间变化大致曲线的图是( )A. B.C. D.【答案】A【知识点】制取氧气的原理【解析】【分析】根据高锰酸钾分解制取氧气的实验过程、现象和生成物分析判断。【解答】A.完全反应后高锰酸钾质量是0,故A正确;B.反应前锰酸钾质量是0,随着反应进行,锰酸钾质量增大,故B错误;C.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随着反应进行,二氧化锰质量增大,故C错误;D.反应前氧气质量是0,故D错误。故选C。14.(2024八下·余杭期末)今年小科家造了新房,电工师傅安装完成后,小科闭合开关后,发现灯泡正常发光,不发光。电工师傅用测电笔检测如图中的a、b、c、d四处,a、b、d处氖管发光,c处不发光。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电路中进户线零线断路 B.电路中c、d之间某处断路C.电路中的灯泡短路 D.电路中的灯泡断路【答案】B【知识点】家庭电路的故障分析【解析】【分析】 测电笔在使用时,应将笔尖接触导线,手接触笔尾的金属体,如果接触的是火线,氖管会发光;灯不亮的原因可能是断路或者短路,结合测电笔检测时氖管的发光情况判断具体的故障原因和位置 。【解答】 AC.闭合S1、S2,灯L1正常发光,说明L1支路为通路,则从保险丝→a→S1→L1→c→c点左侧的零线都没有断路,L2也不存在短路,故A、C错误;BD.闭合S1、S2,灯L2不发光,说明电路中c、d之间某处断路,或电路中的灯泡L2断路;用测电笔检测如图中的a、b、c、d四处,a、b、d处氖管发光,c处不发光,说明d点会通过灯泡L2与火线间接相连,则L2是完好的;L2不亮,说明灯泡L2与零线不能构成通路,所以是c、d两点间断路,故B正确、D错误。故选B。15.(2024八下·余杭期末)如图甲拉瓦锡曾将少量汞放在密闭容器里,加热十二天后,部分液态汞变成了红色氧化汞粉末,容器里空气体积减少了约1/5。小科利用图乙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用压强传感器测定的压强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如图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拉瓦锡实验证明了空气中氮气约占总体积的1/5,氧气占4/5B.红色粉末是汞与氧气发生分解反应生成的氧化汞C.若装置气密性不好,图丙中c点将上移D.图丙中b点对应的操作是打开弹簧夹【答案】C【知识点】空气的成分及探究【解析】【分析】A.根据拉瓦锡实验的结论来分析;B.根据化学反应的特点来分析;C.根据装置漏气的后果来分析;D.根据装置内的压强变化来分析。【解答】 A.拉瓦锡实验中,容器里空气体积减少了约,这是与汞反应的氧气的体积,即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约占总体积的,剩余的气体是氮气,则氮气占,故A错误;B.红色粉末是汞与氧气发生化合反应生成的氧化汞,故B错误;C.若装置气密性不好,则有空气进入集气瓶,导致瓶内的压强偏大,图丙中c点将上移,故C正确;D.图丙中c点对应的操作是打开弹簧夹,故D错误。故选C。二、填空题(本题有6小题,共42分)16.(2024八下·余杭期末)谷雨时节,万物复苏,我市某校新建的“耕读园”劳动实践基地正式揭牌,师生们共同种下了第一茬蔬菜和水果,包括玉米、辣椒、梨树等。请回答下面小题:玉米适宜在较干燥的旱地上生长,如果种植在水分比例过大的土壤中,会使植物的根不能正常呼吸而腐烂,从而导致“霉根”。(1)在下列三种类型的土壤中种植玉米,最有可能导致“霉根”的是 。(2)为使玉米茎秆健壮,不易倒伏,应多施加含有 元素的肥料。【答案】(1)C(2)钾【知识点】土壤的结构和类型【解析】【分析】 土壤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的物质,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微生物等组成。土壤矿物质是土壤的主要组成物质,包括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占土壤固相重量的95%~98%。土壤有机质分为残落物和腐殖质,占有机物质的70%-90%,是土壤的肥力来源。土壤水分和空气占土壤体积的20%-30%,分别存在于土壤孔隙中,影响土壤的物理性质和生物活动;【解答】(1)在下列三种类型的土壤中种植玉米,最有可能导致“霉根”的是C,土壤中含水量过多,根的透气性能差;(2) 为使玉米茎秆健壮,不易倒伏,应多施加含有钾元素的肥料,磷肥会促进开花结果,氮肥会促进叶子的生长。故答案为:(1)C(2)钾17.(2024八下·余杭期末)同学们发现前一天刚施过肥的辣椒苗出现“烧苗”现象。(1)如图为根尖结构模式图,辣椒苗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为 (填序号)。(2)辣椒苗出现“烧苗”的原因是施肥过多使土壤中溶质质量分数 (填写“大于”、“小于”或“等于”)辣椒苗根尖细胞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导致辣椒苗细胞内水分含量下降而发生萎蔫。因此,需要适时补水。【答案】(1)①(2)大于【知识点】植物的根系及其结构与功能【解析】【分析】 一般植株的根尖从根顶端向后依次可分为根冠、分生区、伸长区和根毛区四个部分。根冠:在根尖的最前端,它是生长点外罩,具有保护生长锥分生组织的作用。根冠由许多薄壁细胞组成,这些薄壁细胞分泌含有多糖、果胶质的糖体,可润滑土粒表面,有助根尖的延伸。分生区:即生长点,由分生组织细胞所构成,该部分大部分被根冠包围,长1mm左右。伸长区:在分生区后边的细胞,全长约数毫米,细胞分裂能力逐渐减弱至停止分裂,转向细胞体积增大,明显地表现为纵向伸长,是棉根向前伸延的主要部位;根毛区:位于伸长区之后。此区是细胞基本定型的区域,全长可达几厘米。该区组织分化已趋成熟,也称成熟区。【解答】(1) 如图为根尖结构模式图,辣椒苗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为①根毛区,具有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作用;(2)水往浓度更高的地方走,辣椒苗出现“烧苗”的原因是施肥过多使土壤中溶质质量分数大于辣椒苗根尖细胞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导致辣椒苗细胞内水分含量下降而发生萎蔫。因此,需要适时补水。故答案为:(1)①(2)大于18.(2024八下·余杭期末)梨因其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且口味清甜而受到人们的喜爱。(1)维生素C的化学式为,则维生素C中碳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2)如图示为果树上的果实A及部分枝叶,若想果实A长的又大又甜,可在 (填序号)处剥去部分树皮。【答案】(1)3:4(2)①【知识点】茎的形态结构;相对原子质量;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解析】【分析】 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绿色植物利用氧气和有机物,在活细胞,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解答】(1) 维生素C的化学式为,则维生素C中碳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6×12:6×·16=3:4;(2)植物的叶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有机物通过茎中的筛管从上而下运输, 如图示为果树上的果实A及部分枝叶,若想果实A长的又大又甜,可在①处剥去部分树皮。故答案为:(1) 3:4 (2) ①19.(2024八下·余杭期末)对于家庭中所使用的电器,无论是电器本身还是电路,都有着安全使用的要求。某电热水壶的结构如图所示,当电热水壶接入家庭电路时,c端应与 线相连,这样连接的目的是避免在电热水壶金属外壳与 接触时,会造成使用者发生触电事故。【答案】地;火线【知识点】安全用电原则【解析】【分析】根据家庭电路安全用电的知识解答。【解答】 当电热水壶接入家庭电路时,c端应与地线相连,这样连接的目的是避免在电热水壶金属外壳与火线接触时,会造成使用者发生触电事故。20.(2024八下·余杭期末)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如图为制取气体的实验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1)请写出实验室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 ,应选用的发生装置为 (选填“甲”、“乙”或“丙”)。(2)若用丙装置收集二氧化碳,则判断二氧化碳是否集满的方法是: 。【答案】(1)CaCO3+2HCl=CaCl2+H2O+CO2↑;甲(2)将燃烧着的木条放在b导管口,如果熄灭则收集满【知识点】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解析】【分析】 (1)根据石灰石的主要成分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该反应为固液常温型反应来分析解答;(2)根据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气体应从导管a口通入,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来分析解答。【解答】 (1)实验室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石灰石的主要成分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该反应为固液常温型反应,则应选用的发生装置为甲;(2)若用丙装置收集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气体应从导管a口通入,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则判断二氧化碳是否集满的方法是将燃着的木条放在导管b口,若木条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已收集满。21.(2024八下·余杭期末)图甲表示R原子转变为离子的过程,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由图甲可知,该转变过程的本质为 。(2)图乙表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请分析R元素对应的位置是 (填序号)。(3)若R元素的化合价为价,请写出R元素的氧化物的化学式 。【答案】(1)失去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2)①(3)R2O【知识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解析】【分析】(1)根据甲图分析原子转化为离子的本质;(2)原子序数=质子数,据此确定R的原子序数,进而确定它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3)根据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推算氧化物的化学式。【解答】(1)根据甲图可知,R原子和R离子的区别就在于最外层的那个电子没有了,即转变过程的本质为: 失去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 。(2)根据甲图可知,R原子中有2个质子,则原子序数为2,那么应该在H下面,故选①;(3)设R的氧化物的化学式为RxOy, 若R元素的化合价为价, 根据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得到:(+1)x+(-2)×y=0,解得:x:y=2:1,则化学式为R2O。三、实验与探究题(本题有4小题,每空3分,共39分)22.(2024八下·余杭期末)根从土壤中吸收的水和无机盐是通过茎来运输的,小科同学设计了实验来探究茎运输水和无机盐的部位。步骤一:他选取如图甲所示的粗细相似、叶片数量相同的同种木本植物枝条3根,将每根枝条的下端用刀片削成形状相似、面积相近的斜面。步骤二:将枝条按要求处理好后,再将它们插入一瓶盛有一定量红墨水的烧杯中固定(如图乙),置于 ▲ 环境中,一段时间后取出枝条,用刀片横切枝条中上部,用放大镜观察横切面的染色部位,并将实验现象记录在表格中。枝条组别 实验现象A.自然状态的带叶枝条(不作处理) B.剥去下半部分树皮的带叶枝条 C.除去下半部分木质部和髓的带叶枝条,只留下树皮 (1)将每根枝条的下端用刀片削成斜面,其目的是 。(2)为了缩短实验时间,步骤二中“?”处可填 。(3)得出结论后,小科认为切剥法处理枝条过程中容易受伤,可采用石蜡密封切面法处理枝条,应如何处理B、C组的枝条? 。【答案】(1)增大其吸收水和无机盐的面积(2)阳光充足,温度较高,通风(3)用石蜡分别密封韧皮部和木质部【知识点】茎的形态结构;茎的运输作用【解析】【分析】植物茎中木质部中的导管可以自下而上的运输水分和无机盐;植物茎中的韧皮部中的筛管可以自上而下的运输有机物; 蒸腾作用是水分从活的植物体 表面 (主要是叶子)以 水蒸汽 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是与物理学的 蒸发过程 不同,蒸腾作用不仅受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而且还受植物本身的调节和控制,因此它是一种复杂的生理过程。【解答】(1) 将每根枝条的下端用刀片削成斜面,其目的是增大其吸收水和无机盐的面积;(2)为了缩短实验时间,就要加快植物的蒸腾作用,步骤二中“?”处可填阳光充足,温度较高,通风;(3) 得出结论后,小科认为切剥法处理枝条过程中容易受伤,可采用石蜡密封切面法处理枝条,应如何处理B、C组的枝条? 用石蜡分别密封韧皮部和木质部故答案为:(1) 增大其吸收水和无机盐的面积 (2) 阳光充足,温度较高,通风 (3) 用石蜡分别密封韧皮部和木质部23.(2024八下·余杭期末)小科猜想电磁铁磁性的强弱与电流大小、线圈匝数有关,于是他利用学生电源、电流表、开关、滑动变阻器、导线、电子测力计、软铁块P、电磁铁(用漆包线制作的电磁铁,每20匝抽出一个接线端a、b、c、d,内阻不计)等器材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探究(电子测力计挂上铁块P后再调零),实验数据如表所示。电源正极所接接线柱 a b c d电流表示数/A 0.40 0.40 0.40 0.40电子测力计示数/N 0.10 0.08 0.06 0.04(1)实验中小科是通过 来判定电磁铁磁性强弱的。(2)由表中数据可以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3)若要探究电磁铁磁性强弱与电流大小的关系,请将实验步骤补充完整:①断开开关,按图组装实验电路,电源正极接a接线柱,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置于最右端,挂上软铁块P,对电子测力计进行调零; 。【答案】(1)电子测力计的示数大小(2)其他条件相同时,线圈匝数越多,电磁铁的磁性越强(3)向左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记录电流表示数大小和电子测力计的示数,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知识点】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解析】【分析】(1)根据题意可知,电磁铁的磁性越强,则铁块受到的吸引力越大,那么电子测力计的示数越大;(2)根据表格数据确定哪个因素相同,哪个因素不同,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描述结论;(3)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可知,探究电磁铁的磁场强弱与电流大小的关系时,需要控制线圈匝数相同,只改变电流大小,据此设计实验即可。【解答】(1)实验中小科是通过电子测力计的示数大小来判定电磁铁磁性强弱的。(2)根据表格数据可知,电流大小相同,a到b的线圈匝数逐渐减小,则电子测力计的示数逐渐减小,那么得到结论: 其他条件相同时,线圈匝数越多,电磁铁的磁性越强 。(3)若要探究电磁铁磁性强弱与电流大小的关系,请将实验步骤补充完整:①断开开关,按图组装实验电路,电源正极接a接线柱,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置于最右端,挂上软铁块P,对电子测力计进行调零;②向左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记录电流表示数大小和电子测力计的示数,分析数据得出结论。24.(2024八下·余杭期末)小科在探究“环境因素对菠菜叶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时,设计了如下实验。【实验器材】打孔器、菠菜叶、注射器、烧杯、LED灯、秒表、刻度尺、量筒、蒸馏水、2%的溶液【实验步骤】步骤1:取生长旺盛的菠菜绿叶,用打孔器打出直径为6mm的叶圆片40片,并用注射器抽去叶圆片内的气体(抽气处理使叶圆片内几乎没有气体,在溶液中会下沉)。步骤2:取4只相同规格的烧杯编号甲乙丙丁,配制浓度为0.50%的溶液(可使溶液中的浓度保持恒定),向4只烧杯中各加入20mL;再向各烧杯中放入10片抽气后的叶圆片(均沉底)。步骤3:取4盏相同规格的冷光源(不会引起温度变化),将盛叶圆片的4只烧杯置于距光源不同远近的位置,如图所示。步骤4:10分钟后统计4只烧杯中叶圆片浮起的数目。重复多次实验,计算各组叶圆片浮起数目的平均值。组别 烧杯与LED灯的距离/cm 叶圆片浮起数目的平均值/片甲 5 7.5乙 10 5.0丙 15 4.2丁 20 0.4(1)该实验探究的问题是 。(2)每组烧杯中放入10片叶圆片而不是1片目的是 。(3)实验前菠菜是否需要进行暗处理?理由是 。(4)小科根据表格得出光照强度越强,光合作用越强的结论。小明并不赞同,他认为叶圆片浮起可能是因为植物进行呼吸作用消耗了有机物且产生导致的。请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答案】(1)光照强度是否会影响菠菜叶的光合作用强度(2)避免实验的偶然性(3)不需要;此实验是通过生成的氧气的量来反映光合作用强度的,与是否耗尽原有有机物无关(4)在烧杯中加入20mL浓度为0.5%的碳酸氢钠溶液,加入10片抽气后的叶圆片,置于黑暗环境中,10分钟后统计叶圆片浮起的数目。重复多次实验,计算叶圆片浮起数目的平均值。若无叶圆片浮起,则说明叶圆片浮起不是因为植物的呼吸作用导致【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光合作用的原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解析】【分析】 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绿色植物利用氧气和有机物,在活细胞,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解答】(1) 该实验探究的问题是光照强度是否会影响菠菜叶的光合作用强度;(2) 每组烧杯中放入10片叶圆片而不是1片目的是避免实验的偶然性;(3) 此实验不需要对实验前的菠菜进行暗处理;此实验是通过生成的氧气的量来反映光合作用强度的,与是否耗尽原有有机物无关(4) 在烧杯中加入20mL浓度为0.5%的碳酸氢钠溶液,加入10片抽气后的叶圆片,置于黑暗环境中,10分钟后统计叶圆片浮起的数目。重复多次实验,计算叶圆片浮起数目的平均值。若无叶圆片浮起,则说明叶圆片浮起不是因为植物的呼吸作用导致 ;故答案为:(1) 光照强度是否会影响菠菜叶的光合作用强度 (2) 避免实验的偶然性 (3) 不需要;此实验是通过生成的氧气的量来反映光合作用强度的,与是否耗尽原有有机物无关 (4) 在烧杯中加入20mL浓度为0.5%的碳酸氢钠溶液,加入10片抽气后的叶圆片,置于黑暗环境中,10分钟后统计叶圆片浮起的数目。重复多次实验,计算叶圆片浮起数目的平均值。若无叶圆片浮起,则说明叶圆片浮起不是因为植物的呼吸作用导致25.(2024八下·余杭期末)学习小组同学在做完铁丝燃烧实验后对此产生浓厚兴趣,他们利用如图甲所示装置探究铁丝燃烧时间的影响因素。集气瓶中装有过氧化氢溶液,加入二氧化锰后,利用检测器检测反应前集气瓶内的氧气浓度,待检测器数值稳定后,将绑有燃着小木条的不同螺旋直径的铁丝伸入瓶中。观察到铁丝燃烧分为剧烈燃烧和缓慢燃烧两个阶段,其中缓慢燃烧阶段现象为:铁丝先变红,后变暗,瓶底出现黑色固体。多次实验获取数据后取平均值记录如下表。铁丝螺旋直径大小 小螺旋 中螺旋 大螺旋组号 1 2 3 4 5 6 7 8 9氧气浓度 74% 80% 87% 74% 80% 87% 74% 80% 87%剧烈燃烧时间/s 11"15 9"18 7"08 11"14 9"18 7"08 11"13 9"19 7〞07缓慢燃烧时间/s 2"14 2"07 1"04 2"14 2"07 1〞05 2"14 2"06 1〞04(1)铁丝剧烈燃烧阶段的现象为 。(2)实验时,要将长度、粗细均相同细铁丝,制成直径大小不同的螺旋形状(如图乙),制作的方法是 。(3)小科分析实验还得出“铁丝燃烧时间与铁丝螺旋直径大小无关”的结论,其证据是 。【答案】(1)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黑色的固体(2)将长度、粗细均相同的铁丝绕不同直径的铅笔相隔相同的距离绕相同匝数,待形状固定后取下(3)在氧气浓度相同时,小中大螺旋的铁丝剧烈和缓慢燃烧时间几乎相同【知识点】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燃烧与灭火【解析】【分析】(1)根据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解答;(2)铁丝缠绕在圆柱形的铅笔上可以得到螺旋状的线圈,且铅笔直径越大,则线圈直径越大;(3)探究铁丝燃烧时间与螺旋直径的关系时,需要控制氧气浓度、相同,只改变螺旋直径,通过比较燃烧时间分析即可。【解答】(1)铁丝剧烈燃烧阶段的现象为: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黑色的固体;(2)实验时,要将长度、粗细均相同细铁丝,制成直径大小不同的螺旋形状(如图乙),制作的方法是:将长度、粗细均相同的铁丝绕不同直径的铅笔相隔相同的距离绕相同匝数,待形状固定后取下。(3)小科分析实验还得出“铁丝燃烧时间与铁丝螺旋直径大小无关”的结论,其证据是:在氧气浓度相同时,小中大螺旋的铁丝剧烈和缓慢燃烧时间几乎相同。四、综合题(本题共4小题,共34分)26.(2024八下·余杭期末)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多角度的探索、对实验过程及结果的反思与改进都能让我们对实验背后的科学原理与方法有更深刻的理解。以下是教材中的部分实验,请回答相关问题:(1)奥斯特实验:在静止的小磁针上方拉一根与小磁针垂直的直导线,当直导线通电时,发现小磁针并没有发生偏转,如图甲所示。请分析原因 。(2)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实验:如图乙所示的装置,小科把导线ab放在磁场中,闭合开关后,看到ab导体运动。于是小科得出通电导体在磁场中会受到力的作用,小明认为具有这个实验不能说明一定是磁场给的力,还要补充一个去掉磁体的实验,当观察到导体不运动时才能说明小科的结论是正确的。除小明的思路外,请你再提供一个证明思路(说明方法与现象): 。(3)探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实验:实验过程中发现电流表的指针偏转很小,下列方法中可以使指针偏转角度增大的是 。①换用磁性更强的磁体 ②换用导线绕成线圈进行运动③换用更细的导线 ④使导体运动速度加快【答案】(1)小磁针的朝向与通电后的磁场方向一致,因此不发生偏转(2)将磁体换成同样形状的铜或塑料,或调换磁体的磁极方向,或换用磁性更强的磁体,观察比较通电导体的运动情况(3)①②④【知识点】通电直导线周围的磁场;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产生电磁感应现象的条件和规律【解析】【分析】 (1)通电导体的周围存在磁场,磁场的方向与电流的方向有关。(2)通电导体在磁场中会受到力的作用。(3)感应电流的大小与磁场的强弱和导体切割磁感线运动的速度有关。【解答】 (1)当直导线通电时,发现小磁针并没有发生偏转,原因是电流的磁场与小磁针原来的磁场方向相同。(2)提供另一个证明思路: 将磁体换成同样形状的铜或塑料,或调换磁体的磁极方向,或换用磁性更强的磁体,观察比较通电导体的运动情况 。(3)①换用磁性更强的磁体,可以增大感应电流,故①符合题意;②换用导线绕成线圈进行运动,可以增大感应电流,故②符合题意;③换用更细的导线,电阻变大,感应电流会变小,故③不符合题意;④使导体运动速度加快,可以增大感应电流,故④符合题意。故选①②④。27.(2024八下·余杭期末)阅读下列科技短文并回答问题。北京时间2024年4月25日20时58分,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在太空中,如何补充航天员所需的氧气和处理呼出的二氧化碳呢?方式一:在空间站中,利用太阳能电池板提供的电能,通过电解水制备氧气,化学方程式为:,再利用分子吸附技术,吸收航天员呼出的二氧化碳,同时利用舱内外压强差实现二氧化碳的脱附,将其排入太空。方式二:通过专用风机将座舱空气引入净化罐,利用过氧化钠吸收二氧化碳,生成碳酸钠和氧气,将空气净化后再重新流回舱内供航天员使用。(1)一个航天员一天需要消耗约800克氧气,请计算至少需要电解多少克水来提供。(2)两种不同的方式各有优点,请你说出它们各自的一条优点。 【答案】(1)解:设大约需要水的质量为x,;36 32x 800g;解得:x=900g。(2)电能来自于太阳能,属于清洁能源【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解析】【分析】 (1)根据氧气的质量和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来分析。(2)根据两种方式的特点分析。【解答】(2)由题干可知,方式一:在空间站中,利用太阳能电池板提供的电能,通过电解水制备氧气,再利用分子吸附技术,吸收航天员呼出的二氧化碳,同时利用舱内外压强差实现二氧化碳的脱附,将其排入太空,优点是利用清洁太阳能制备氧气,同时利用分子吸附技术,处理二氧化碳;方式二:过氧化钠吸收二氧化碳,生成碳酸钠和氧气,这种二氧化碳的处理方式比起空间站的处理方式,优点是吸收呼出的二氧化碳气体,同时生成氧气。28.(2024八下·余杭期末)电动车若充电时间过长,电池发热容易引发火灾,应及时断电,以防过热着火。【问题分析】现实生活中人们无法随时注意电池温度而及时断电,于是某科学兴趣小组设计了充电保护开关。(1)【电路简介】工作原理如图甲所示。控制电路由电压为的电源、电磁继电器(线圈电阻不计)、热敏电阻和定值电阻组成,阻值随电池温度改变而发生的变化如图乙所示,充电电路由电压为的电源和电池组成。当电池温度达45℃时,衔铁刚好被吸合,和充电电路会自动断电,当电池温度降到35℃时,衔铁刚好被释放,和充电电路又会自动通电。这样既能防止温度过高,又能保证电池能充满电。当图甲中开关S闭合时,电磁铁的上端为 极(填“N”或“S”)。(2)【电路设计】请根据上述要求,请在答题卷相应图中将充电电路连接完整。(3)【元件选择】若,该充电保护开关要满足上述设计要求,则定值电阻阻值为多少?【评价与反思】小组成员小科同学认为当夏季气温超过35℃后,电动车将无法进行充电,于是同学们接着开始新的设计……【答案】(1)N(2)(3)解:温度降到35℃时,衔铁刚好被释放,此时R1=30Ω,电路中的电流I=U/R1=6V/30Ω=0.2A而温度达45℃时,衔铁刚好被吸合,电流大小与释放时相同,为0.2A此时R总=R2+R1=U/I=6V/0.2A=30Ω45℃时,R1=15Ω,故R2=30Ω-15Ω=15Ω【知识点】串、并联电路的设计;欧姆定律及其应用;通电螺线管的极性和电流方向的判断【解析】【分析】(1)根据安培定则判断电磁铁的磁极方向;(2)根据描述的工作过程确定衔铁的位置以及对应的工作状态,进而确定连接方法即可;(3) 温度降到35℃时,衔铁刚好被释放, 根据图像确定此时热敏电阻的阻值,根据计算电路中的电流。 而温度达45℃时,衔铁刚好被吸合,电流大小与释放时相同, 根据计算出总电阻,再根据 R总=R2+R1 计算R2的阻值。【解答】(1)根据甲图可知,线圈上电流方向向右。右手握住螺线管,弯曲的四指指尖向右,此时大拇指指向上端,则上端为电磁铁的N极;(2)根据题意客舟,当温度高于45℃时,热敏电阻阻值减小而控制电路电流变大,衔铁被吸下来断开充电电路,即充电电路的两个线头与上面的静触点和中间的动触点相连即可,如下图所示:29.(2024八下·余杭期末)“海姆立克急救法”是抢救异物误入气管患者的标准方法,被称为“生命的拥抱”。“海姆立克急救法”具体操作:急救者以前腿弓、后腿登的姿势站稳,让患者坐在自己弓起的大腿上,并让其身体略前倾,急救者将双臂分别从患者两腋下前伸并环抱患者。一手握拳,另一只手从前方握住握拳的手腕,使握拳虎口贴在患者肚脐上方的上腹部中央,然后突然用力收紧双臂,用握拳虎口向患者上腹部内上方猛烈施压(手法要点如右图),迫使其上腹部下陷,腹腔内容物上移,挤压横膈膜。这样每次冲击可以为气道提供一定的气量,施压完毕后立即放松手臂,然后再重复操作,直到异物被排出(如图甲、乙所示,注意:幼儿、孕妇、肥胖等患者等不能用此法)。手法要点——剪刀、石头、布 剪刀:两个手指并拢,像一个闭合的剪刀。海姆立克急救法的按压点在肚脐上方两拇指以上的位置,首先要找到患者肚脐的位置,然后将两根并拢的手指横放在肚脐以上,即可找到按压点。 石头:指的是拳头。一手握拳,拇指侧的拳眼放在按压点上。 布:指的是用另一只手抱拳。然后用向上、向内的力量,冲击患者的上腹部。【异物误入气管危害】若有较大的异物误入气管,会影响气体进入人体,人体内的各组织细胞因缺氧无法进行 ,从而导致能量的供应不足,严重时会造成昏迷、甚至死亡。【“海姆立克急救法”原理】为了让更多的人掌握这个黄金急救法,某校志愿者团队同学想利用周末时间进社区进行示范宣讲,但现有的模型(图丙)只能用于模拟操作,不能显示内部原理。为了帮助社区居民理解这个方法的原理,该团队同学自制了呼吸运动模型(图丁)来模拟该过程,他们制作的模型评价量表(部分)如下。评价指标 评价等级优秀 合格 待改进指标一 两个“肺”能同时扩张,且扩张明显 一个“肺”能扩张,且该“肺”扩张明显 两个“肺”都不能扩张,且扩张不明显指标二 “横膈膜”有弹性,且变化明显 “横膈膜”略有弹性,变化不明显 “横膈膜”无弹性、无变化①制作过程中,某同学将A部位向下拉时,发现只有一只气球鼓起,请写出造成该现象可能的原因 。②模型制作初步完成后,甲组同学在测试模型时发现,其“指标二”为合格,为了使指标二变为优秀,该组同学可用 材料替代原本的保鲜膜制作。③乙组同学在甲组同学基础之上,增加了一个装置(如图戊所示),写出这样改进的一条优点 。④请结合所学知识及材料内容,解释海姆立克急救法能使气管中异物排出的原理: 。【自救和预防】该急救方法还可用于自救,自救时,患者稍稍弯下腰,上腹部靠在一个固定的物体(如椅子靠背)上,以物体边缘(如椅背上沿)压迫在腹部,快速向上冲击,使异物被气流冲出。生活中,为了防止异物误入堵塞气管,请提出一条合理的建议: 。【答案】呼吸作用;该气球所在支路堵住;橡皮膜;便于直接通过U型管左右两侧的液面高度差体现肺内气压的变化,现象更明显;冲击腹部时,胸腔内气压变大,大于外界大气压,使异物排出;进食时不说话【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解析】【分析】吸气: 肋间外肌 、 膈肌 收缩→肋骨向上向外移动(膈肌顶部下降)→ 胸廓 扩大→外界大气压力大于肺内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 呼气:肋间外肌、膈肌舒张→肋骨下降,膈肌顶部回升→胸腔容积缩小→ 肺泡 借弹性→缩回,导致肺内气压增大,肺内大气压升高→肺内气体排出肺泡 ;【解答】【异物误入气管危害】若有较大的异物误入气管,会影响气体进入人体,人体内的各组织细胞因缺氧无法进行呼吸作用,从而导致能量的供应不足,严重时会造成昏迷、甚至死亡。①制作过程中,某同学将A部位向下拉时,发现只有一只气球鼓起,请写出造成该现象可能的原因:该气球所在支路堵住;②模型制作初步完成后,甲组同学在测试模型时发现,其“指标二”为合格,为了使指标二变为优秀,该组同学可用橡皮膜材料替代原本的保鲜膜制作。③乙组同学在甲组同学基础之上,增加了一个装置(如图戊所示),写出这样改进的一条优点:便于直接通过U型管左右两侧的液面高度差体现肺内气压的变化,现象更明显;④请结合所学知识及材料内容,解释海姆立克急救法能使气管中异物排出的原理: 冲击腹部时,胸腔内气压变大,肺内气压变大,大于外界大气压,使异物排出 ;生活中,为了防止异物误入堵塞气管,请提出一条合理的建议: 进食时不说话;进食时细嚼慢咽,不要吞的开快太多;故答案为:呼吸作用、该气球所在支路堵住、橡皮膜、便于直接通过U型管左右两侧的液面高度差体现肺内气压的变化,现象更明显、冲击腹部时,胸腔内气压变大,大于外界大气压,使异物排出、进食时不说话1 / 1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科学期末试卷一、选择题(本题有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仅有一个正确选项。多选、错选、不选均不得分)1.(2024八下·余杭期末)我国将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碳中和”指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总量等于吸收总量,达到“零排放”。下列做法不符合“碳中和”理念的是( )A.推广太阳能发电 B.践行光盘行动C.焚烧所有垃圾 D.开展植树造林2.(2024八下·余杭期末)“珍爱生命,安全用电”是公民必备的安全意识。下列做法符合“安全用电”的是( )A.甲图中当人触电时,应及时切断电源B.乙图中在高压线旁放风筝C.丙图中插座超负荷工作D.丁图中用湿手触摸开关3.(2024八下·余杭期末)模型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一些不易观察或复杂的事物,下列四幅图中属于模型的是( )A.氢元素 B.甲烷分子结构C.电流表 D.有礼标志4.(2024八下·余杭期末)下列化学用语中的数字“2”表示分子个数的是( )A. B.2Na C. D.(2024八下·余杭期末)根据下列材料,完成下面小题:2020年,嫦娥五号首次实现了月球采样返回,成功地从月球风暴洋北部带回了新的月壤样品。2024年,嫦娥六号顺利完成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的采样,近期将返回地球,这将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月背土壤。5.我们不仅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保护好地球上的土壤。下列各项农业生产措施中,有利于保护土壤的是( )A.将废弃农用地膜埋入土中 B.用工业废水直接灌溉农田C.大量使用化肥 D.实行稻草还田6.我国人民非常关心月球上是否能够种菜,央视新闻特别回应了月壤中不含任何有机养分,无法种菜。下图四个实验中,可用于简单判断土壤中是否含有有机物的是( )A. B.C. D.7.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团队在月壤样本中发现了共生的二氧化硅的高压相——赛石英,其主要化学组成为二氧化硅,硅元素的部分信息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硅和硅的质子数相等B.硅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8.09克C.硅是一种金属元素D.硅元素的符号为S8.(2024八下·余杭期末)如图是卢瑟福将带正电的α粒子流轰击金箔后的运动轨迹示意图,其中能说明原子质量几乎全部集中在原子核内的轨迹( )A.a B.b C.c D.d9.(2024八下·余杭期末)小科不小心将有磁性的磁块和颜色形状大小与之形同的钢块混合到一起,于是他把甲、乙、丙三块物体悬挂起来,让它们彼此靠近时的情况如图所示,则一定是磁体的是( )A.只有甲 B.只有乙 C.甲和乙 D.乙和丙10.(2024八下·余杭期末)下列各图中“ ”和“●”分别表示氧原子和氢原子模型,则表示单质的模型是( )A. B.C. D.11.(2024八下·余杭期末)某兴趣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了如图实验验证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其中能燃烧的是( )A.甲红磷 B.甲白磷 C.乙红磷 D.乙白磷12.(2024八下·余杭期末)如图甲是小科想探究“叶片哪一面气孔数目多”所进行的实验:图乙、丙为某陆生植物叶表皮中的不同状态下的保卫细胞。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图甲是根据叶片两面出现气泡数量的多少来判定的B.图甲实验中所用的热水必须90℃以上C.图乙表示晴天正午温度较高时的形态D.图丙表示保卫细胞吸水较多时的形态13.(2024八下·余杭期末)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实验中,高锰酸钾完全反应。下列能正确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质量随时间变化大致曲线的图是( )A. B.C. D.14.(2024八下·余杭期末)今年小科家造了新房,电工师傅安装完成后,小科闭合开关后,发现灯泡正常发光,不发光。电工师傅用测电笔检测如图中的a、b、c、d四处,a、b、d处氖管发光,c处不发光。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电路中进户线零线断路 B.电路中c、d之间某处断路C.电路中的灯泡短路 D.电路中的灯泡断路15.(2024八下·余杭期末)如图甲拉瓦锡曾将少量汞放在密闭容器里,加热十二天后,部分液态汞变成了红色氧化汞粉末,容器里空气体积减少了约1/5。小科利用图乙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用压强传感器测定的压强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如图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拉瓦锡实验证明了空气中氮气约占总体积的1/5,氧气占4/5B.红色粉末是汞与氧气发生分解反应生成的氧化汞C.若装置气密性不好,图丙中c点将上移D.图丙中b点对应的操作是打开弹簧夹二、填空题(本题有6小题,共42分)16.(2024八下·余杭期末)谷雨时节,万物复苏,我市某校新建的“耕读园”劳动实践基地正式揭牌,师生们共同种下了第一茬蔬菜和水果,包括玉米、辣椒、梨树等。请回答下面小题:玉米适宜在较干燥的旱地上生长,如果种植在水分比例过大的土壤中,会使植物的根不能正常呼吸而腐烂,从而导致“霉根”。(1)在下列三种类型的土壤中种植玉米,最有可能导致“霉根”的是 。(2)为使玉米茎秆健壮,不易倒伏,应多施加含有 元素的肥料。17.(2024八下·余杭期末)同学们发现前一天刚施过肥的辣椒苗出现“烧苗”现象。(1)如图为根尖结构模式图,辣椒苗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为 (填序号)。(2)辣椒苗出现“烧苗”的原因是施肥过多使土壤中溶质质量分数 (填写“大于”、“小于”或“等于”)辣椒苗根尖细胞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导致辣椒苗细胞内水分含量下降而发生萎蔫。因此,需要适时补水。18.(2024八下·余杭期末)梨因其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且口味清甜而受到人们的喜爱。(1)维生素C的化学式为,则维生素C中碳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2)如图示为果树上的果实A及部分枝叶,若想果实A长的又大又甜,可在 (填序号)处剥去部分树皮。19.(2024八下·余杭期末)对于家庭中所使用的电器,无论是电器本身还是电路,都有着安全使用的要求。某电热水壶的结构如图所示,当电热水壶接入家庭电路时,c端应与 线相连,这样连接的目的是避免在电热水壶金属外壳与 接触时,会造成使用者发生触电事故。20.(2024八下·余杭期末)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如图为制取气体的实验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1)请写出实验室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 ,应选用的发生装置为 (选填“甲”、“乙”或“丙”)。(2)若用丙装置收集二氧化碳,则判断二氧化碳是否集满的方法是: 。21.(2024八下·余杭期末)图甲表示R原子转变为离子的过程,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由图甲可知,该转变过程的本质为 。(2)图乙表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请分析R元素对应的位置是 (填序号)。(3)若R元素的化合价为价,请写出R元素的氧化物的化学式 。三、实验与探究题(本题有4小题,每空3分,共39分)22.(2024八下·余杭期末)根从土壤中吸收的水和无机盐是通过茎来运输的,小科同学设计了实验来探究茎运输水和无机盐的部位。步骤一:他选取如图甲所示的粗细相似、叶片数量相同的同种木本植物枝条3根,将每根枝条的下端用刀片削成形状相似、面积相近的斜面。步骤二:将枝条按要求处理好后,再将它们插入一瓶盛有一定量红墨水的烧杯中固定(如图乙),置于 ▲ 环境中,一段时间后取出枝条,用刀片横切枝条中上部,用放大镜观察横切面的染色部位,并将实验现象记录在表格中。枝条组别 实验现象A.自然状态的带叶枝条(不作处理) B.剥去下半部分树皮的带叶枝条 C.除去下半部分木质部和髓的带叶枝条,只留下树皮 (1)将每根枝条的下端用刀片削成斜面,其目的是 。(2)为了缩短实验时间,步骤二中“?”处可填 。(3)得出结论后,小科认为切剥法处理枝条过程中容易受伤,可采用石蜡密封切面法处理枝条,应如何处理B、C组的枝条? 。23.(2024八下·余杭期末)小科猜想电磁铁磁性的强弱与电流大小、线圈匝数有关,于是他利用学生电源、电流表、开关、滑动变阻器、导线、电子测力计、软铁块P、电磁铁(用漆包线制作的电磁铁,每20匝抽出一个接线端a、b、c、d,内阻不计)等器材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探究(电子测力计挂上铁块P后再调零),实验数据如表所示。电源正极所接接线柱 a b c d电流表示数/A 0.40 0.40 0.40 0.40电子测力计示数/N 0.10 0.08 0.06 0.04(1)实验中小科是通过 来判定电磁铁磁性强弱的。(2)由表中数据可以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3)若要探究电磁铁磁性强弱与电流大小的关系,请将实验步骤补充完整:①断开开关,按图组装实验电路,电源正极接a接线柱,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置于最右端,挂上软铁块P,对电子测力计进行调零; 。24.(2024八下·余杭期末)小科在探究“环境因素对菠菜叶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时,设计了如下实验。【实验器材】打孔器、菠菜叶、注射器、烧杯、LED灯、秒表、刻度尺、量筒、蒸馏水、2%的溶液【实验步骤】步骤1:取生长旺盛的菠菜绿叶,用打孔器打出直径为6mm的叶圆片40片,并用注射器抽去叶圆片内的气体(抽气处理使叶圆片内几乎没有气体,在溶液中会下沉)。步骤2:取4只相同规格的烧杯编号甲乙丙丁,配制浓度为0.50%的溶液(可使溶液中的浓度保持恒定),向4只烧杯中各加入20mL;再向各烧杯中放入10片抽气后的叶圆片(均沉底)。步骤3:取4盏相同规格的冷光源(不会引起温度变化),将盛叶圆片的4只烧杯置于距光源不同远近的位置,如图所示。步骤4:10分钟后统计4只烧杯中叶圆片浮起的数目。重复多次实验,计算各组叶圆片浮起数目的平均值。组别 烧杯与LED灯的距离/cm 叶圆片浮起数目的平均值/片甲 5 7.5乙 10 5.0丙 15 4.2丁 20 0.4(1)该实验探究的问题是 。(2)每组烧杯中放入10片叶圆片而不是1片目的是 。(3)实验前菠菜是否需要进行暗处理?理由是 。(4)小科根据表格得出光照强度越强,光合作用越强的结论。小明并不赞同,他认为叶圆片浮起可能是因为植物进行呼吸作用消耗了有机物且产生导致的。请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25.(2024八下·余杭期末)学习小组同学在做完铁丝燃烧实验后对此产生浓厚兴趣,他们利用如图甲所示装置探究铁丝燃烧时间的影响因素。集气瓶中装有过氧化氢溶液,加入二氧化锰后,利用检测器检测反应前集气瓶内的氧气浓度,待检测器数值稳定后,将绑有燃着小木条的不同螺旋直径的铁丝伸入瓶中。观察到铁丝燃烧分为剧烈燃烧和缓慢燃烧两个阶段,其中缓慢燃烧阶段现象为:铁丝先变红,后变暗,瓶底出现黑色固体。多次实验获取数据后取平均值记录如下表。铁丝螺旋直径大小 小螺旋 中螺旋 大螺旋组号 1 2 3 4 5 6 7 8 9氧气浓度 74% 80% 87% 74% 80% 87% 74% 80% 87%剧烈燃烧时间/s 11"15 9"18 7"08 11"14 9"18 7"08 11"13 9"19 7〞07缓慢燃烧时间/s 2"14 2"07 1"04 2"14 2"07 1〞05 2"14 2"06 1〞04(1)铁丝剧烈燃烧阶段的现象为 。(2)实验时,要将长度、粗细均相同细铁丝,制成直径大小不同的螺旋形状(如图乙),制作的方法是 。(3)小科分析实验还得出“铁丝燃烧时间与铁丝螺旋直径大小无关”的结论,其证据是 。四、综合题(本题共4小题,共34分)26.(2024八下·余杭期末)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多角度的探索、对实验过程及结果的反思与改进都能让我们对实验背后的科学原理与方法有更深刻的理解。以下是教材中的部分实验,请回答相关问题:(1)奥斯特实验:在静止的小磁针上方拉一根与小磁针垂直的直导线,当直导线通电时,发现小磁针并没有发生偏转,如图甲所示。请分析原因 。(2)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实验:如图乙所示的装置,小科把导线ab放在磁场中,闭合开关后,看到ab导体运动。于是小科得出通电导体在磁场中会受到力的作用,小明认为具有这个实验不能说明一定是磁场给的力,还要补充一个去掉磁体的实验,当观察到导体不运动时才能说明小科的结论是正确的。除小明的思路外,请你再提供一个证明思路(说明方法与现象): 。(3)探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实验:实验过程中发现电流表的指针偏转很小,下列方法中可以使指针偏转角度增大的是 。①换用磁性更强的磁体 ②换用导线绕成线圈进行运动③换用更细的导线 ④使导体运动速度加快27.(2024八下·余杭期末)阅读下列科技短文并回答问题。北京时间2024年4月25日20时58分,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在太空中,如何补充航天员所需的氧气和处理呼出的二氧化碳呢?方式一:在空间站中,利用太阳能电池板提供的电能,通过电解水制备氧气,化学方程式为:,再利用分子吸附技术,吸收航天员呼出的二氧化碳,同时利用舱内外压强差实现二氧化碳的脱附,将其排入太空。方式二:通过专用风机将座舱空气引入净化罐,利用过氧化钠吸收二氧化碳,生成碳酸钠和氧气,将空气净化后再重新流回舱内供航天员使用。(1)一个航天员一天需要消耗约800克氧气,请计算至少需要电解多少克水来提供。(2)两种不同的方式各有优点,请你说出它们各自的一条优点。 28.(2024八下·余杭期末)电动车若充电时间过长,电池发热容易引发火灾,应及时断电,以防过热着火。【问题分析】现实生活中人们无法随时注意电池温度而及时断电,于是某科学兴趣小组设计了充电保护开关。(1)【电路简介】工作原理如图甲所示。控制电路由电压为的电源、电磁继电器(线圈电阻不计)、热敏电阻和定值电阻组成,阻值随电池温度改变而发生的变化如图乙所示,充电电路由电压为的电源和电池组成。当电池温度达45℃时,衔铁刚好被吸合,和充电电路会自动断电,当电池温度降到35℃时,衔铁刚好被释放,和充电电路又会自动通电。这样既能防止温度过高,又能保证电池能充满电。当图甲中开关S闭合时,电磁铁的上端为 极(填“N”或“S”)。(2)【电路设计】请根据上述要求,请在答题卷相应图中将充电电路连接完整。(3)【元件选择】若,该充电保护开关要满足上述设计要求,则定值电阻阻值为多少?【评价与反思】小组成员小科同学认为当夏季气温超过35℃后,电动车将无法进行充电,于是同学们接着开始新的设计……29.(2024八下·余杭期末)“海姆立克急救法”是抢救异物误入气管患者的标准方法,被称为“生命的拥抱”。“海姆立克急救法”具体操作:急救者以前腿弓、后腿登的姿势站稳,让患者坐在自己弓起的大腿上,并让其身体略前倾,急救者将双臂分别从患者两腋下前伸并环抱患者。一手握拳,另一只手从前方握住握拳的手腕,使握拳虎口贴在患者肚脐上方的上腹部中央,然后突然用力收紧双臂,用握拳虎口向患者上腹部内上方猛烈施压(手法要点如右图),迫使其上腹部下陷,腹腔内容物上移,挤压横膈膜。这样每次冲击可以为气道提供一定的气量,施压完毕后立即放松手臂,然后再重复操作,直到异物被排出(如图甲、乙所示,注意:幼儿、孕妇、肥胖等患者等不能用此法)。手法要点——剪刀、石头、布 剪刀:两个手指并拢,像一个闭合的剪刀。海姆立克急救法的按压点在肚脐上方两拇指以上的位置,首先要找到患者肚脐的位置,然后将两根并拢的手指横放在肚脐以上,即可找到按压点。 石头:指的是拳头。一手握拳,拇指侧的拳眼放在按压点上。 布:指的是用另一只手抱拳。然后用向上、向内的力量,冲击患者的上腹部。【异物误入气管危害】若有较大的异物误入气管,会影响气体进入人体,人体内的各组织细胞因缺氧无法进行 ,从而导致能量的供应不足,严重时会造成昏迷、甚至死亡。【“海姆立克急救法”原理】为了让更多的人掌握这个黄金急救法,某校志愿者团队同学想利用周末时间进社区进行示范宣讲,但现有的模型(图丙)只能用于模拟操作,不能显示内部原理。为了帮助社区居民理解这个方法的原理,该团队同学自制了呼吸运动模型(图丁)来模拟该过程,他们制作的模型评价量表(部分)如下。评价指标 评价等级优秀 合格 待改进指标一 两个“肺”能同时扩张,且扩张明显 一个“肺”能扩张,且该“肺”扩张明显 两个“肺”都不能扩张,且扩张不明显指标二 “横膈膜”有弹性,且变化明显 “横膈膜”略有弹性,变化不明显 “横膈膜”无弹性、无变化①制作过程中,某同学将A部位向下拉时,发现只有一只气球鼓起,请写出造成该现象可能的原因 。②模型制作初步完成后,甲组同学在测试模型时发现,其“指标二”为合格,为了使指标二变为优秀,该组同学可用 材料替代原本的保鲜膜制作。③乙组同学在甲组同学基础之上,增加了一个装置(如图戊所示),写出这样改进的一条优点 。④请结合所学知识及材料内容,解释海姆立克急救法能使气管中异物排出的原理: 。【自救和预防】该急救方法还可用于自救,自救时,患者稍稍弯下腰,上腹部靠在一个固定的物体(如椅子靠背)上,以物体边缘(如椅背上沿)压迫在腹部,快速向上冲击,使异物被气流冲出。生活中,为了防止异物误入堵塞气管,请提出一条合理的建议: 。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C【知识点】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解析】【分析】 碳中和节能减排术语。一般是指国家、企业、产品、活动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解答】下列做法不符合“碳中和”理念的是焚烧所有垃圾,会产生更多的二氧化碳气体,加剧温室效应;故答案为:C2.【答案】A【知识点】安全用电原则【解析】【分析】根据家庭电路安全用电的常识判断。【解答】 A.发现有人触电时,若直接用手将触电者拉开,由于人体也是导体,所以会造成救人者也触电,应先切断电源,然后进行抢救,故A正确;B.在高压线下放风筝,靠近了高压带电体,易发生触电,故B错误;C.一个多孔插线板若同时使用多个大功率用电器,会造成总电流过大,易引发火灾,故C错误;D.生活用水是电的导体,用湿手触摸开关时,可能会因湿抹布导电而发生触电事故,故D错误。故选A。3.【答案】B【知识点】模型与符号【解析】【分析】 模型就是原型的样本,是对现实系统的描述和模仿,据此分析判断。【解答】A:氢元素,为符号,故A不合题意;B:甲烷分子结构,为模型,故B符合题意;C:电流表,为符号,故C不合题意;D:有礼标志,为符号,故D不合题意。故选B。4.【答案】C【知识点】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解析】【分析】根据化学元素符号周围数字的含义判断。【解答】A.中的数字“2”表示一个氢分子有2个氢原子构成,故A不合题意;B.2Na中的数字“2”表示2个钠原子,故B不合题意;C.中的数字“2”表示2个臭氧分子,故C不合题意;D.中的数字“2”表示一个碳酸根离子带2个单位的负电荷,故D不合题意。故选C。【答案】5.D6.B7.A【知识点】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土壤的组成与形成【解析】【分析】 土壤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的物质,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微生物等组成。土壤矿物质是土壤的主要组成物质,包括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占土壤固相重量的95%~98%。土壤有机质分为残落物和腐殖质,占有机物质的70%-90%,是土壤的肥力来源。土壤水分和空气占土壤体积的20%-30%,分别存在于土壤孔隙中,影响土壤的物理性质和生物活动5.我们不仅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保护好地球上的土壤。下列各项农业生产措施中,有利于保护土壤的是实行稻草还田,ABC都是会加剧土壤污染的;故答案为:D6.A是判断土壤中是否有无机盐的实验;B是判断土壤中是都有有机物;C是土壤中是否有空气;D是土壤中是否有水;故答案为:B7.A.硅和硅的质子数相等 ,A 正确;B. 硅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8.09,B错误;C. 硅是一种非金属元素,C错误;D. 硅元素的符号为Si,D错误;故答案为:A8.【答案】C【知识点】原子的构成【解析】【分析】 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原子核几乎集中了所有原子的质量,原子核带正电。原子核在原子中所占的空间很小。【解答】 因为原子核带正电,占据的空间很小,集中了几乎所有原子的质量,所以当带正电的α粒子流轰击金箔后,遇到原子核会改变方向,被反弹回来,所以它的轨迹是c,故C符合题意,A、B、D不合题意。故选C。9.【答案】D【知识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解析】【分析】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铁质物质容易被磁化,据此分析判断。【解答】 乙和丙相互排斥,说明乙和丙是同名磁极互相排斥,甲和乙相互吸引,甲可能与乙是异名磁极相互吸引,也可能甲是钢块,被乙磁化后相互吸引,故D正确,A、B、C错误。故选D。10.【答案】B【知识点】常见物质的分类【解析】【分析】 根据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纯净物又分为单质和化合物.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进行分析。【解答】 A.表示氢原子,故A错误;B.只含有氧分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故B正确;C.是氧分子、氢分子和水分子组成的混合物,故C错误;D.是水分子,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属于纯净物中的化合物,故D错误。故选B。11.【答案】D【知识点】燃烧与灭火【解析】【分析】 根燃烧条件:①有可燃物;②与氧气接触;③温度达到着火点。【解答】 甲中红磷不能燃烧,是因为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白磷没有与氧气接触,不燃烧。乙中红磷不能燃烧,是因为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且没有与氧气接触,而乙中白磷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可以燃烧。故选D。12.【答案】A【知识点】叶的形态结构【解析】【分析】蒸腾作用 是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 (主要是叶子)以水蒸汽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与物理学的蒸发过程不同,蒸腾作用不仅受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而且还受植物本身的调节和控制,因此它是一种复杂的生理过程.植物幼小时,暴露在空气中的全部表面都能蒸腾。【解答】A.图甲是根据叶片两面出现气泡数量的多少来判定的 ,A正确;B. 图甲实验中所用的是水就可以了,B错误;C. 图丙表示晴天正午温度较高时的形态,因为失水过多,气孔关闭,C错误;D. 图乙表示保卫细胞吸水较多时的形态,气孔打开,D错误;故答案为:A13.【答案】A【知识点】制取氧气的原理【解析】【分析】根据高锰酸钾分解制取氧气的实验过程、现象和生成物分析判断。【解答】A.完全反应后高锰酸钾质量是0,故A正确;B.反应前锰酸钾质量是0,随着反应进行,锰酸钾质量增大,故B错误;C.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随着反应进行,二氧化锰质量增大,故C错误;D.反应前氧气质量是0,故D错误。故选C。14.【答案】B【知识点】家庭电路的故障分析【解析】【分析】 测电笔在使用时,应将笔尖接触导线,手接触笔尾的金属体,如果接触的是火线,氖管会发光;灯不亮的原因可能是断路或者短路,结合测电笔检测时氖管的发光情况判断具体的故障原因和位置 。【解答】 AC.闭合S1、S2,灯L1正常发光,说明L1支路为通路,则从保险丝→a→S1→L1→c→c点左侧的零线都没有断路,L2也不存在短路,故A、C错误;BD.闭合S1、S2,灯L2不发光,说明电路中c、d之间某处断路,或电路中的灯泡L2断路;用测电笔检测如图中的a、b、c、d四处,a、b、d处氖管发光,c处不发光,说明d点会通过灯泡L2与火线间接相连,则L2是完好的;L2不亮,说明灯泡L2与零线不能构成通路,所以是c、d两点间断路,故B正确、D错误。故选B。15.【答案】C【知识点】空气的成分及探究【解析】【分析】A.根据拉瓦锡实验的结论来分析;B.根据化学反应的特点来分析;C.根据装置漏气的后果来分析;D.根据装置内的压强变化来分析。【解答】 A.拉瓦锡实验中,容器里空气体积减少了约,这是与汞反应的氧气的体积,即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约占总体积的,剩余的气体是氮气,则氮气占,故A错误;B.红色粉末是汞与氧气发生化合反应生成的氧化汞,故B错误;C.若装置气密性不好,则有空气进入集气瓶,导致瓶内的压强偏大,图丙中c点将上移,故C正确;D.图丙中c点对应的操作是打开弹簧夹,故D错误。故选C。16.【答案】(1)C(2)钾【知识点】土壤的结构和类型【解析】【分析】 土壤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的物质,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微生物等组成。土壤矿物质是土壤的主要组成物质,包括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占土壤固相重量的95%~98%。土壤有机质分为残落物和腐殖质,占有机物质的70%-90%,是土壤的肥力来源。土壤水分和空气占土壤体积的20%-30%,分别存在于土壤孔隙中,影响土壤的物理性质和生物活动;【解答】(1)在下列三种类型的土壤中种植玉米,最有可能导致“霉根”的是C,土壤中含水量过多,根的透气性能差;(2) 为使玉米茎秆健壮,不易倒伏,应多施加含有钾元素的肥料,磷肥会促进开花结果,氮肥会促进叶子的生长。故答案为:(1)C(2)钾17.【答案】(1)①(2)大于【知识点】植物的根系及其结构与功能【解析】【分析】 一般植株的根尖从根顶端向后依次可分为根冠、分生区、伸长区和根毛区四个部分。根冠:在根尖的最前端,它是生长点外罩,具有保护生长锥分生组织的作用。根冠由许多薄壁细胞组成,这些薄壁细胞分泌含有多糖、果胶质的糖体,可润滑土粒表面,有助根尖的延伸。分生区:即生长点,由分生组织细胞所构成,该部分大部分被根冠包围,长1mm左右。伸长区:在分生区后边的细胞,全长约数毫米,细胞分裂能力逐渐减弱至停止分裂,转向细胞体积增大,明显地表现为纵向伸长,是棉根向前伸延的主要部位;根毛区:位于伸长区之后。此区是细胞基本定型的区域,全长可达几厘米。该区组织分化已趋成熟,也称成熟区。【解答】(1) 如图为根尖结构模式图,辣椒苗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为①根毛区,具有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作用;(2)水往浓度更高的地方走,辣椒苗出现“烧苗”的原因是施肥过多使土壤中溶质质量分数大于辣椒苗根尖细胞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导致辣椒苗细胞内水分含量下降而发生萎蔫。因此,需要适时补水。故答案为:(1)①(2)大于18.【答案】(1)3:4(2)①【知识点】茎的形态结构;相对原子质量;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解析】【分析】 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绿色植物利用氧气和有机物,在活细胞,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解答】(1) 维生素C的化学式为,则维生素C中碳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6×12:6×·16=3:4;(2)植物的叶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有机物通过茎中的筛管从上而下运输, 如图示为果树上的果实A及部分枝叶,若想果实A长的又大又甜,可在①处剥去部分树皮。故答案为:(1) 3:4 (2) ①19.【答案】地;火线【知识点】安全用电原则【解析】【分析】根据家庭电路安全用电的知识解答。【解答】 当电热水壶接入家庭电路时,c端应与地线相连,这样连接的目的是避免在电热水壶金属外壳与火线接触时,会造成使用者发生触电事故。20.【答案】(1)CaCO3+2HCl=CaCl2+H2O+CO2↑;甲(2)将燃烧着的木条放在b导管口,如果熄灭则收集满【知识点】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解析】【分析】 (1)根据石灰石的主要成分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该反应为固液常温型反应来分析解答;(2)根据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气体应从导管a口通入,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来分析解答。【解答】 (1)实验室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石灰石的主要成分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该反应为固液常温型反应,则应选用的发生装置为甲;(2)若用丙装置收集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气体应从导管a口通入,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则判断二氧化碳是否集满的方法是将燃着的木条放在导管b口,若木条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已收集满。21.【答案】(1)失去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2)①(3)R2O【知识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解析】【分析】(1)根据甲图分析原子转化为离子的本质;(2)原子序数=质子数,据此确定R的原子序数,进而确定它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3)根据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推算氧化物的化学式。【解答】(1)根据甲图可知,R原子和R离子的区别就在于最外层的那个电子没有了,即转变过程的本质为: 失去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 。(2)根据甲图可知,R原子中有2个质子,则原子序数为2,那么应该在H下面,故选①;(3)设R的氧化物的化学式为RxOy, 若R元素的化合价为价, 根据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得到:(+1)x+(-2)×y=0,解得:x:y=2:1,则化学式为R2O。22.【答案】(1)增大其吸收水和无机盐的面积(2)阳光充足,温度较高,通风(3)用石蜡分别密封韧皮部和木质部【知识点】茎的形态结构;茎的运输作用【解析】【分析】植物茎中木质部中的导管可以自下而上的运输水分和无机盐;植物茎中的韧皮部中的筛管可以自上而下的运输有机物; 蒸腾作用是水分从活的植物体 表面 (主要是叶子)以 水蒸汽 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是与物理学的 蒸发过程 不同,蒸腾作用不仅受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而且还受植物本身的调节和控制,因此它是一种复杂的生理过程。【解答】(1) 将每根枝条的下端用刀片削成斜面,其目的是增大其吸收水和无机盐的面积;(2)为了缩短实验时间,就要加快植物的蒸腾作用,步骤二中“?”处可填阳光充足,温度较高,通风;(3) 得出结论后,小科认为切剥法处理枝条过程中容易受伤,可采用石蜡密封切面法处理枝条,应如何处理B、C组的枝条? 用石蜡分别密封韧皮部和木质部故答案为:(1) 增大其吸收水和无机盐的面积 (2) 阳光充足,温度较高,通风 (3) 用石蜡分别密封韧皮部和木质部23.【答案】(1)电子测力计的示数大小(2)其他条件相同时,线圈匝数越多,电磁铁的磁性越强(3)向左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记录电流表示数大小和电子测力计的示数,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知识点】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解析】【分析】(1)根据题意可知,电磁铁的磁性越强,则铁块受到的吸引力越大,那么电子测力计的示数越大;(2)根据表格数据确定哪个因素相同,哪个因素不同,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描述结论;(3)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可知,探究电磁铁的磁场强弱与电流大小的关系时,需要控制线圈匝数相同,只改变电流大小,据此设计实验即可。【解答】(1)实验中小科是通过电子测力计的示数大小来判定电磁铁磁性强弱的。(2)根据表格数据可知,电流大小相同,a到b的线圈匝数逐渐减小,则电子测力计的示数逐渐减小,那么得到结论: 其他条件相同时,线圈匝数越多,电磁铁的磁性越强 。(3)若要探究电磁铁磁性强弱与电流大小的关系,请将实验步骤补充完整:①断开开关,按图组装实验电路,电源正极接a接线柱,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置于最右端,挂上软铁块P,对电子测力计进行调零;②向左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记录电流表示数大小和电子测力计的示数,分析数据得出结论。24.【答案】(1)光照强度是否会影响菠菜叶的光合作用强度(2)避免实验的偶然性(3)不需要;此实验是通过生成的氧气的量来反映光合作用强度的,与是否耗尽原有有机物无关(4)在烧杯中加入20mL浓度为0.5%的碳酸氢钠溶液,加入10片抽气后的叶圆片,置于黑暗环境中,10分钟后统计叶圆片浮起的数目。重复多次实验,计算叶圆片浮起数目的平均值。若无叶圆片浮起,则说明叶圆片浮起不是因为植物的呼吸作用导致【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光合作用的原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解析】【分析】 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绿色植物利用氧气和有机物,在活细胞,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解答】(1) 该实验探究的问题是光照强度是否会影响菠菜叶的光合作用强度;(2) 每组烧杯中放入10片叶圆片而不是1片目的是避免实验的偶然性;(3) 此实验不需要对实验前的菠菜进行暗处理;此实验是通过生成的氧气的量来反映光合作用强度的,与是否耗尽原有有机物无关(4) 在烧杯中加入20mL浓度为0.5%的碳酸氢钠溶液,加入10片抽气后的叶圆片,置于黑暗环境中,10分钟后统计叶圆片浮起的数目。重复多次实验,计算叶圆片浮起数目的平均值。若无叶圆片浮起,则说明叶圆片浮起不是因为植物的呼吸作用导致 ;故答案为:(1) 光照强度是否会影响菠菜叶的光合作用强度 (2) 避免实验的偶然性 (3) 不需要;此实验是通过生成的氧气的量来反映光合作用强度的,与是否耗尽原有有机物无关 (4) 在烧杯中加入20mL浓度为0.5%的碳酸氢钠溶液,加入10片抽气后的叶圆片,置于黑暗环境中,10分钟后统计叶圆片浮起的数目。重复多次实验,计算叶圆片浮起数目的平均值。若无叶圆片浮起,则说明叶圆片浮起不是因为植物的呼吸作用导致25.【答案】(1)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黑色的固体(2)将长度、粗细均相同的铁丝绕不同直径的铅笔相隔相同的距离绕相同匝数,待形状固定后取下(3)在氧气浓度相同时,小中大螺旋的铁丝剧烈和缓慢燃烧时间几乎相同【知识点】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燃烧与灭火【解析】【分析】(1)根据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解答;(2)铁丝缠绕在圆柱形的铅笔上可以得到螺旋状的线圈,且铅笔直径越大,则线圈直径越大;(3)探究铁丝燃烧时间与螺旋直径的关系时,需要控制氧气浓度、相同,只改变螺旋直径,通过比较燃烧时间分析即可。【解答】(1)铁丝剧烈燃烧阶段的现象为: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黑色的固体;(2)实验时,要将长度、粗细均相同细铁丝,制成直径大小不同的螺旋形状(如图乙),制作的方法是:将长度、粗细均相同的铁丝绕不同直径的铅笔相隔相同的距离绕相同匝数,待形状固定后取下。(3)小科分析实验还得出“铁丝燃烧时间与铁丝螺旋直径大小无关”的结论,其证据是:在氧气浓度相同时,小中大螺旋的铁丝剧烈和缓慢燃烧时间几乎相同。26.【答案】(1)小磁针的朝向与通电后的磁场方向一致,因此不发生偏转(2)将磁体换成同样形状的铜或塑料,或调换磁体的磁极方向,或换用磁性更强的磁体,观察比较通电导体的运动情况(3)①②④【知识点】通电直导线周围的磁场;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产生电磁感应现象的条件和规律【解析】【分析】 (1)通电导体的周围存在磁场,磁场的方向与电流的方向有关。(2)通电导体在磁场中会受到力的作用。(3)感应电流的大小与磁场的强弱和导体切割磁感线运动的速度有关。【解答】 (1)当直导线通电时,发现小磁针并没有发生偏转,原因是电流的磁场与小磁针原来的磁场方向相同。(2)提供另一个证明思路: 将磁体换成同样形状的铜或塑料,或调换磁体的磁极方向,或换用磁性更强的磁体,观察比较通电导体的运动情况 。(3)①换用磁性更强的磁体,可以增大感应电流,故①符合题意;②换用导线绕成线圈进行运动,可以增大感应电流,故②符合题意;③换用更细的导线,电阻变大,感应电流会变小,故③不符合题意;④使导体运动速度加快,可以增大感应电流,故④符合题意。故选①②④。27.【答案】(1)解:设大约需要水的质量为x,;36 32x 800g;解得:x=900g。(2)电能来自于太阳能,属于清洁能源【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解析】【分析】 (1)根据氧气的质量和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来分析。(2)根据两种方式的特点分析。【解答】(2)由题干可知,方式一:在空间站中,利用太阳能电池板提供的电能,通过电解水制备氧气,再利用分子吸附技术,吸收航天员呼出的二氧化碳,同时利用舱内外压强差实现二氧化碳的脱附,将其排入太空,优点是利用清洁太阳能制备氧气,同时利用分子吸附技术,处理二氧化碳;方式二:过氧化钠吸收二氧化碳,生成碳酸钠和氧气,这种二氧化碳的处理方式比起空间站的处理方式,优点是吸收呼出的二氧化碳气体,同时生成氧气。28.【答案】(1)N(2)(3)解:温度降到35℃时,衔铁刚好被释放,此时R1=30Ω,电路中的电流I=U/R1=6V/30Ω=0.2A而温度达45℃时,衔铁刚好被吸合,电流大小与释放时相同,为0.2A此时R总=R2+R1=U/I=6V/0.2A=30Ω45℃时,R1=15Ω,故R2=30Ω-15Ω=15Ω【知识点】串、并联电路的设计;欧姆定律及其应用;通电螺线管的极性和电流方向的判断【解析】【分析】(1)根据安培定则判断电磁铁的磁极方向;(2)根据描述的工作过程确定衔铁的位置以及对应的工作状态,进而确定连接方法即可;(3) 温度降到35℃时,衔铁刚好被释放, 根据图像确定此时热敏电阻的阻值,根据计算电路中的电流。 而温度达45℃时,衔铁刚好被吸合,电流大小与释放时相同, 根据计算出总电阻,再根据 R总=R2+R1 计算R2的阻值。【解答】(1)根据甲图可知,线圈上电流方向向右。右手握住螺线管,弯曲的四指指尖向右,此时大拇指指向上端,则上端为电磁铁的N极;(2)根据题意客舟,当温度高于45℃时,热敏电阻阻值减小而控制电路电流变大,衔铁被吸下来断开充电电路,即充电电路的两个线头与上面的静触点和中间的动触点相连即可,如下图所示:29.【答案】呼吸作用;该气球所在支路堵住;橡皮膜;便于直接通过U型管左右两侧的液面高度差体现肺内气压的变化,现象更明显;冲击腹部时,胸腔内气压变大,大于外界大气压,使异物排出;进食时不说话【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解析】【分析】吸气: 肋间外肌 、 膈肌 收缩→肋骨向上向外移动(膈肌顶部下降)→ 胸廓 扩大→外界大气压力大于肺内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 呼气:肋间外肌、膈肌舒张→肋骨下降,膈肌顶部回升→胸腔容积缩小→ 肺泡 借弹性→缩回,导致肺内气压增大,肺内大气压升高→肺内气体排出肺泡 ;【解答】【异物误入气管危害】若有较大的异物误入气管,会影响气体进入人体,人体内的各组织细胞因缺氧无法进行呼吸作用,从而导致能量的供应不足,严重时会造成昏迷、甚至死亡。①制作过程中,某同学将A部位向下拉时,发现只有一只气球鼓起,请写出造成该现象可能的原因:该气球所在支路堵住;②模型制作初步完成后,甲组同学在测试模型时发现,其“指标二”为合格,为了使指标二变为优秀,该组同学可用橡皮膜材料替代原本的保鲜膜制作。③乙组同学在甲组同学基础之上,增加了一个装置(如图戊所示),写出这样改进的一条优点:便于直接通过U型管左右两侧的液面高度差体现肺内气压的变化,现象更明显;④请结合所学知识及材料内容,解释海姆立克急救法能使气管中异物排出的原理: 冲击腹部时,胸腔内气压变大,肺内气压变大,大于外界大气压,使异物排出 ;生活中,为了防止异物误入堵塞气管,请提出一条合理的建议: 进食时不说话;进食时细嚼慢咽,不要吞的开快太多;故答案为:呼吸作用、该气球所在支路堵住、橡皮膜、便于直接通过U型管左右两侧的液面高度差体现肺内气压的变化,现象更明显、冲击腹部时,胸腔内气压变大,大于外界大气压,使异物排出、进食时不说话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科学期末试卷(学生版).docx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科学期末试卷(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