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3课 古代印度 学案学习目标:1、通过展示印度地形图片,了解古印度文明产生的自然地理环境,知道以孔雀王朝为代表的古印度文明的发展史;2、通过材料解读掌握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内容、特点;分析种姓制度对古代印度社会的影响;3、通过运用图文信息等史料实证的方法知道佛教的兴起概况和佛教对外传播;初步探究佛教的影响。重点:印度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兴起。难点: 印度种姓制度实质和佛教的教义及其影响。课前:自主学习:(根据学案,自学课文,在课本上勾划、记忆,记下发现的问题。)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1、地理位置:古印度位于今天的 。古印度的起源与 河有关。2、出现时间:约公元前 ,印度河流域的早期文明有 、 。3、早期国家建立时间:约公元前 年左右,印度北部逐渐出现了由 人建立的小国家。4、鼎盛时期:古印度文明的鼎盛时期是在 。它的首都是 (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人口最多的大城市之一)。5、早期文明:世界上广泛应用的“阿拉伯数字”起源于 。二、森严的种姓制度1、建立: 进入进度后建立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史称“ ”。2、内容:它分为 、 、 、 四个等级。出了这四个等级外,还有最卑贱的—— 。3、特点:种姓制度各等级之间 , 。三、释迦牟尼创立佛教1、起源:佛教创立于公元前 世纪,创始人 ,后被称为“ ”。2、教义:提出“ ”(最早佛教反对种姓制度),宣扬“ ”。3、传播:公元前3世纪开始外传。公元前 世纪,佛教经中亚传到中国 ,再传入内地。后又传到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国。往南经锡兰传到东南亚的缅甸、泰国、柬埔寨等国。课中:合作探究:1、阅读下列材料,探讨下列问题:材料:尽管自印度独立以后,废除了种姓制度,印度宪法明文规定不准阶级歧视,但是种姓制度对今天的印度社会特别是印度农村仍然保留着巨大的影响。种姓层级最高的婆罗门不及人口的4%,却占有七成的司法权及接近半数的国会席次。就算在天灾时,贱民亦饱受歧视,得不到最基本的援助。如在2008年8月,印度比哈尔邦的阿拉里亚发生水灾,然而由于阿拉里亚为贱民的集中地,灾民得不到地方政府的任何协助,令大量灾民死于水灾当中。(1)根据种姓制度印度社会被分成了哪几个等级?其中哪些等级是被统治阶级?(2)该制度的实质是什么?(3)种姓制度的形成对印度社会造成了什么影响?2、归纳总结亚非文明主要有哪些?它们有哪些共同点。课后:能力提升:1.“首陀罗的职责只有一个,那就是顺从地服务于其他三个种姓。”材料反映的是( )A.古埃及奴隶制度 B.汉谟拉比法典 C.古印度种姓制度 D.西欧封建等级制度2.古印度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下列与古印度有关的是( )A.金字塔 B.《汉谟拉比法典》 C.分封制 D.种姓制度3.与“普度众生”、“功德无量”这些词汇有关的宗教是( )A.基督教 B.伊斯兰教 C.道教 D.佛教4.由“《摩诃婆罗多》、恒河、阿拉伯数字”这些词你能联想的国家是( )A.古埃及 B.古巴比伦 C.古印度 D.两河流域5.“在权利方面,人生来时自由平等的。”但在古印度,却把社会成员按地位高低划分为四等。请指出属于第二等级的是( )A.婆罗门 B.刹帝利 C.吠舍 D.首陀罗6.以下四幅图片反映出的共同历史信息是( )A.奴隶制度 B.封建制度 C.等级制度 D.资本主义制度7.阿育王在位时,孔雀王朝成为印度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大帝国,按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划分,阿育王属于( )A.婆罗门 B.刹帝利 C.吠舍 D.首陀罗8.《西游记》是一部家喻户晓的神话小说,“唐僧取经”是书中故事情节的重要线索。“唐僧取经”的“经”是指( )A.佛教学说 B.基督教教义 C.伊斯兰教教义 D.犹太教教义9.“婆罗门教宣传婆罗门种姓至上,说梵天用口造婆罗门,用手造刹帝利,用双腿造吠舍,用双脚造首陀罗,并为他们规定了社会职业,永世不可改变。”这段材料反映的是哪一文明古国的状况( )A.古希腊 B.古巴比伦 C.古印度 D.古埃及10.古代印度、巴比伦、埃及文明共同特征不包括( )A.都属于亚洲国家 B.都较早建立了奴隶制国家C.都处于大河流域 D.都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11. 作为文明古国之一,印度文明有其独特的魅力。下列与印度文明有关且对其他地区文明产生了重大影响的有①《汉谟拉比法典》②阿拉伯数字 ③种姓制度 ④佛教A.①②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12.某班级以话剧的形式再现古印度历史,涉及到“种姓制度”时有一句台词是不正确的是( )A.“本国王把持军政大权,国家唯我独尊”?B.“别看我只是一个武士,但我和国王同属刹帝利”?C.“我是一个拥有万贯家财的大商人,却屈居第三等级”?D.“我很苦恼,我爱上了一个上一等级的姑娘,但我们不能步入婚礼殿堂”自我小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