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初中语文作文 学生佳作 留在心底的声音01留在心底的声音“回来咯。”这略显粗哑但带着温暖的声音,是我余生无尽的思念。我是在乡下姥爷家被宠大的。小时候的我没有一点女孩子的文静,小小的院子怎么能管住天生淘气的心?上树摘果,下河摸鱼,石缝里掏螃蟹……才是我的最爱。虽然知道满身污泥回到家,免不了姥姥、妈妈一顿打骂,但是我有妙招啊:一到黄昏,疯够了的我,就在家门外悄悄等着做工回来的姥爷一同进门。“我们回来咯!”姥姥、妈妈循声望见咱爷孙俩手牵着手,便知道这顿打骂是无从下手的,因为我是姥爷的宝贝,只要他在,谁也不能动我。虽然乡下有好玩儿的也有好吃的,但是姥爷仍然怕亏待了我。他每隔一段时间,就带回一些让我眼前一亮的好东西。有时候是一盒甜甜的巧克力,有时候是一辆可以满地跑的玩具车,还有漂亮的头绳头花……“我回来啦”——小小的我,总是在一个又一个美丽的傍晚,满怀期待地等着姥爷那略带沙哑又温暖的声音在耳边响起。到了上学的年龄,我和妈妈离开姥爷家,来到爸爸所在的城市读书生活。妈妈给姥爷买了手机,叮嘱他每天做工回家都要在微信里给我们语音报平安。“我回来咯”,一天一天从不间断。姥爷在河南,我们在四川,想姥爷的时候,我就会点开微信语音听他的声音:“我回来咯”……直到有一天,我们没有等到姥爷发的语音,却等到了一通警察局的电话:姥爷骑着摩托车和一辆卡车相撞,我的姥爷当场身亡!警察还发来了事故现场的照片:姥爷背对着镜头躺在一滩血迹中,摩托车翻倒在一旁……泪如雨下的我不愿相信这是真的。微信语音永远定格,我颤抖着手一遍又一遍地点开,姥爷那略带粗哑又温暖的声音在耳边响起,永远留在我的心底。三年过去了,这个中秋假期,我们回到河南乡下。傍晚秋风微凉,我找出姥爷给我买的那辆已经布满灰尘的玩具车,静静地坐在大门口,像小时候一样,满怀期待地等那略带粗哑又温暖的声音在耳边响起。泪眼中,有爷孙俩,手牵着手在夕阳的余晖中远去了……02行走,让生命更丰盈父亲常说,男孩子不可做井底之蛙,要走出去,看更广阔的世界。我深以为然。为了这次西藏之行,我们提前一个月就做足了准备。飞机降落在贡嘎机场,领略了布达拉宫的神奇,点燃大昭寺的香火,逛完古老的八廓街,我和父亲直奔海拔五千多米的人间圣湖——纳木措。车子在高原上行驶,车窗外闪过一座座连绵起伏的高峰,牛羊星星点点撒在坡头。我一想到自己此刻身在青藏高原,奔驰在世界屋脊,心里就升腾起一股自豪之情。兴奋劲儿一过,我开始头疼耳鸣,呼吸急促,最终靠着一罐氧气和内心的坚持成功登顶。无限风光在险峰,对我而言,这不仅仅是一次高原的攀登,更是一次体悟生命的艰难跋涉。当我的双手捧起纳木措清澈的湖水,当一群群白鸥轻盈地掠过我的头顶,心里有个声音在说:真是不枉此行——在自然中行走,让生命更丰盈!母亲常说:男孩子不可只有侠气,还得带一身书卷气,行万里路也要读万卷书。我深以为然。自我出生开始,就拥有自己的书柜。从婴儿画报到幼儿童谣,从童话故事到科幻小说,应有尽有。待在家里,我从来不觉得无聊,因为满满的一架子书,让我足不出户就能行遍天南海北,穿梭古往今来。学习枯燥时,我读李娟的《冬牧场》,感受新疆的风土人情;遭遇困难时,翻开《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以保尔精神自勉;喜欢物理,就读《时间简史》,和霍金来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对AI感兴趣,就读《拐点》,了解前沿信息,不落后于时代……毛姆说,书是随身携带的避难所,对我而言,书更像让人流连忘返的桃花源,书里有落英缤纷、良田美池、鸡犬相闻……每当我合上书的那一刻,心里总有个声音在感叹:真是不枉此行——在书山中行走,让生命更丰盈!远行吧,要么旅行要么阅读,身体和心灵总有一个在路上,因为:行走,让我们的生命更丰盈……03抬工半个多世纪以前,在仁寿小县城一个叫石家坝的小村庄,有个不到十岁的小儿郎正挑着水踉踉跄跄地往家赶。那时候的仁寿缺水,全村只有一口井,村民们靠天吃饭,如果久不下雨,田里的庄稼就只能旱着,人们的心也只能悬着。这个挑水的小儿郎就是我的外公。日升月落,在无数趟来来回回的挑水路上,他的肩膀逐渐变得宽厚,双腿越来越有力量,稚气褪去,年轻的脸上透出几分英气。一个初夏,传来振奋人心的好消息:县里准备修建黑龙滩水库,从都江堰引水灌溉仁寿的万顷良田!这个消息像烟花一样在村里绽放,受够了缺水之难的外公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连夜走遍了整个村子,家家户户动员,凑够了一支将近百人的队伍,准备参与支援水库修建。外公领着村里的队伍赶到施工现场,立即被眼前的景象深深地吸引住了:一个一个的抬工方队,喊着高亢的号子,迈着整齐的步伐将打着牢固绳结的大石块抬走。抬工都是精壮的小伙子,脸上洋溢着自豪的欢悦。经过两年的修建,黑龙滩水库在美丽的春三月首次开闸放水了!从此以后,仁寿人有了自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水缸子”。人们欢呼雀跃,其中最自豪的莫过于和外公一样参与修建的抬工们。虽然水库已经修建完毕,但外公并没有解散他的抬工小方队,村里不管是这家挖鱼塘还是那家盖新房,都找外公的抬工队帮忙。正是在这一次次的抬动中、一阵阵的号声中,我们家里的茅草屋换成了红砖瓦,屋前的泥巴地铺上了水泥路。我们成了村里第一批脱贫致富的人家。时代慢慢向前迈进,拖拉机、小四轮进入千家万户,抬工队的作用越来越小,外公无事在家的时间越来越多,但他并没有就此作罢,脑子里不断盘算着出路:仅剩八个人的抬工队摇身一变,成了一支抬丧队!生老病死,人生大事,抬丧在当时不仅是一件大事情也是一件难事,有诸多礼数和讲究。外公凭借多年抬工积攒下来的声誉和周到的服务赢得雇主的信任,站稳了脚跟,续上了家里的经济来源。在时代的浪潮中,外公就是一个弄潮好手,我们都为他感到骄傲!后来火化政策出台,外公再度失业。这时的他两鬓白发零星,膝下儿孙满堂。一个圆月当空的中秋夜,外公对家人们郑重宣布自己退休了。是的,这一辈子,他把抬工当成自己的事业,从中获得报酬、自豪和尊严。他用肩膀抬起的是家族的重量也是时代的荣耀!夜色中弥漫着桂花的香味,那天边的圆月,亦如外公这圆满而生辉的一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