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消除与经典的隔膜—— 初中语文七年级《朝花夕拾》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设计【设计说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设计语文学习任务,要围绕特定学习主题,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整本书阅读应统筹安排阅读时间,创设自由阅读、快乐分享的氛围,善于发现学生阅读整本书的成功经验,及时组织交流和分享。【素养分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拓展型学习任务群提到了整本书阅读,本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综合运用多种方法阅读整本书;借助多种方式分享阅读心得,积累整本书阅读经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整体认知能力,丰富精神世界。【学习目标】1、通过阅读指导,运用圈点勾画的批注方法进行阅读,从而提高阅读效率。2、通过手抄报和思维导图的形式学会梳理名著内容和分析人物的方法。教学重难点1、通过阅读指导,运用圈点勾画的批注方法进行阅读,从而提高阅读效率。2、通过手抄报和思维导图的形式学会梳理名著内容和分析人物的方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在翻阅、浏览、跳读全书过程中,回忆往昔,探寻鲁迅的童年生活。2、通过阅读指导,运用圈点勾画的批注方法进行阅读,从而提高阅读效率。3、学习制作手抄报,深入感受作者对快乐、自由的纯真童年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封建教育制度束缚儿童成长的不满,消除与经典的隔膜。任务一:消除隔阂,探索童年实践活动1:为何阅读经典1.为什么要阅读经典作品?(在课本中寻找答案)①读经典作品,会丰富我们的人生感受和经验。②读经典作品,可以帮助我们思考许多人生问题。③读经典作品,更有利于文化积累,让我们的思想与大师们联网接轨。④经典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阅读经典可以涵养性情,启迪人生。2.怎样消除与经典的隔膜?——学会阅读阅读方法指导:圈点批注法圈点批注法常见符号活动实践2:如何阅读经典在翻阅、浏览、跳读全书过程中,摘选文本中鲁迅童年生活的一些有趣细节,完成表格,深入了解鲁迅的童年。任务二:拉近距离,对比童年手抄报,从总体上考虑,首先要确立“我与鲁迅比童年”这一主题思想。一期手抄报,版面很有限,要办出特色,必须在内容上突出这个主题,做到主题突出,又丰富多彩。版面编排和美化设计,也要围绕着主题,根据主题和文章内容决定形式的严肃与活泼,做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继续指导学生名著阅读的精读法、勾画圈点法,提高读整本书的能力。2、联系作品,分析人物形象。3、运用思维导图整理人物。任务一:分析人物,归纳方法实践活动1:聚焦人物,分析形象找出全书中你认为认为描写得最好或者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进行分析。人物形象简析1长妈妈——有愚昧迷信的一面,但她身上保存着朴实善良的爱,令作者永生难忘。从长妈妈身上,我们看到鲁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感情:他既揭示他们身上愚昧麻木的一面,也歌颂他们身上美好善良的一面。人物形象简析2藤野先生——一位异国医学教授,因为表现出平等待人的态度,因为关心弱国子民的学业,他朴素而伟大的人格令人肃然起敬。他所做的一切都很平凡,如果我们不设身处地地想象鲁迅当时的处境,便很难感受到这位老师的伟大之处。实践活动2:聚焦片段,重点赏析重点阅读阿长与《山海经》,完成问题(1)通过粗读,了解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 重点写了什么 (2)通过精读,认识阿长是一位怎样的旧中国劳动妇女?(3)通过品读,了解鲁迅对阿长的深厚感情。实践活动3:聚焦方法,借鉴运用1.摘抄、批注人物的描写手法鲁迅注意人物的刻画和描写,运用白描的手法,传神地刻画出人物的性格特征。采用了人物的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创造了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任务二:提供支架,绘制导图实践活动1:提供支架,学习绘图1.小讲座——《如何绘制思维导图》在《朝花夕拾》中出现了众多人物,请找出在全书中你认为描写得最好或者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绘制成人物分析的思维导图。那么如何绘制思维导图呢?①确定每篇文章的中心人物②聚焦人物精读③材料分类,分析人物典型性格④选择一个形象代表你对这个人物的综合理解⑤绘制思维导图,注意选择色彩和图形⑥注意事项实践活动2:尝试创新,绘制导图1.每个同学绘制思维导图的时间,三天左右。由每个学生自己完成阅读、摘抄、分析、绘制。2.学生拿自己绘制的思维导图初稿参加讨论,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一份思维导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