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7张PPT)
第二单元 成长的时空
第五课 和谐的师生关系
第1课时 走近老师
1. 教师的职业特点:
(1) 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承担 的使命。
(2)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 。
(3)教师作为 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重任。
专业人员
人类文明
名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教书育人
2. 教师的重要性:
(1)老师是我们学习和成长的 。
(2)教师对人类数千年文明的延续发挥着重要作用。
(3)老师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表现:①老师是我们 的引路人。
②老师是我们学习知识的引路人。
③老师是我们 的引路人。
④老师是我们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引路人
锤炼品格
创新思维
3. 时代发展对老师的要求:
有 、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
。
“四有”好老师
理想信念
仁爱之心
生活观察(教材P34)
1. 请用简短的语言描述你遇到过的老师。
示例:幼儿园时的老师:美丽大方,亲切温柔。小学时的老师:和蔼可亲,兢兢业业。现在的老师:文思敏捷,一丝不苟。
示例:老师是我们学习和成长的引路人,是我们学习路上的引导者,让我们徜徉在浩瀚的学海里。
3. 说说你对教师职业的认识。
(1)教师不仅要学识广博,还要有良好的职业素养。(2)教师的工作包含体力和脑力双重劳动。(3)教师要言传身教,做学生的榜样。
2. 谈谈老师在你心目中的形象。
探究与分享(教材P36)
你同意上述观点吗?说说你的理由。
我赞同男同学的观点,不赞同女同学的观点。虽然信息技术
的发展为我们获取知识提供了更多的途径,但是教给我们思
考方法、激发我们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的还是老师。老师的
工作不仅是传授知识,老师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不可
替代的作用,是我们学习和成长的引路人。老师被誉为“人
类灵魂的工程师”,老师教书育人的过程是人与人之间心灵
沟通的过程,这是其他技术方式无法取代的。
1. 教师承担教书育人的使命,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
员,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
2. 老师是我们学习和成长的引路人。老师是我们锤炼品格的
引路人,是我们学习知识的引路人,是我们创新思维的引
路人,是我们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3. 老师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
爱之心。
第二单元 成长的时空
第五课 和谐的师生关系
第2课时 珍惜师生情谊
1. 师生交往的理想状态:
彼此尊重、 、携手共进,是师生交往理
想而美好的状态。→和谐的师生关系
2. 理解、关心老师的原因:
(1)老师是我们敬重的长辈,是我们的 。
(2)老师也是有血有肉、有喜怒哀乐的普通人。
教学相长
良师益友
3. 建设和谐师生关系的要求:
(1)主动理解、 老师。
(2)真诚接受老师的引领和指导。发自内心地尊重老师,善于从老师的教诲中汲取成长的营养,以勤问好学、积极主动的态度与老师交流。
(3)正确对待老师的 。
(4)尊重并适应 的老师。
关心
表扬和批评
不同风格
4. 如何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和批评?
(1)表扬:①认识到老师的表扬意味着肯定、鼓励和期待,激励我们更好地学习和发展。
②对待老师的表扬,我们应 ,再接再厉,争取做得更好。
戒骄戒躁
(2)批评:①认识到老师的批评意味着关心、提醒和 ,帮助我们反省自己、完善自我。
②对待老师的批评,我们应把注意力放在老师
上,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
劝诫
批评的内
容
5. 老师风格不同的原因:
由于年龄、专业、阅历、 等差异,每位老师
的教育教学方式有所不同。
性格
6. 与老师发生矛盾后的正确做法:
(1)自我反思,冷静、客观地分析原因。
(2) ,多些宽容和理解。
(3)坦诚相待,注意沟通方式。
(4)求同存异,主动关心。
相信善意
实践作业 启思导行(教材P41)
1. 王亚南的故事对你有怎样的启发?在你的生活中,老师
的哪些做法对你有很大的帮助?
(1)①尊重老师,是师生交往的起点,是作为学生的基本道德修养。尊重老师,一方面要尊重老师的人格,另一方面要尊重老师的劳动。②师生交往是学校生活的重要内容,师生交往不仅影响着我们的学习质量,而且还影响着我们的身心健康。我们应该与老师建立良好的关系。
(2)示例:上了初中后,我有些跟不上学习的节奏和进度,老师帮我分析了原因,并给了我很多学习上的指导和帮助,慢慢地我跟上了学习的节奏和进度。
2. 回忆老师打动你的瞬间,可以通过短信息、邮件、书
信、便笺等形式向老师表达你的感受。
示例:(1)期中考试前,有一天,我和同学早早去学校复习。我们在教室里刚坐下正准备看书,这时,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师路过,往教室里看了一眼,径直走了进来,打开教室里的灯,并语重心长地对我们讲:“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教室光线太暗,你们要记得开灯,保护眼睛对于你们来说非常重要,我不希望看到你们一个个都戴着一副眼镜,希望大家下次一定要注意!”虽然我们不知道这位老师的名字,与这位老师只有一面之缘,但是他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老师,您是园丁,悉心照顾、培育幼苗;老师,您是红烛,燃烧自己、照亮学生;老师,您是春蚕,默默付出、无私奉献。
知识补给站
【跨学科·拓视野】
1. 安其学而亲其师。(P34) ——《礼记·学记》
释义:安心地学习,亲近师长。
启示:要亲近师长,尊重老师。
2.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P35) ——《师说》
释义: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
的人。
启示:教师承担教书育人的使命。
3. 教学相长(P38)
释义:“教学相长”出自《礼记·学记》,原文为“是故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
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意思是,学习以
后才知道自己有不足的地方,教人以后才知道自己有困惑
不解的地方。知道自己有不足的地方,才能自我反省,努
力学习;知道自己有困惑不解的地方,才能自我勉励,奋
发进取。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拓视野·培素养】
程门立雪。
出处:《宋史·道学(二)·杨时列传》:“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释义:程门立雪的故事讲的是宋代有个叫杨时的人,他是理
学家程颐的学生。杨时40多岁时到洛阳去拜见程颐。一天,
当他与游酢来到程颐家的时候,程颐正在睡午觉,他们就站
在门外静静地等候,天上下着大雪,程颐醒来时门前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
启示:尊师重教。
生活观察(教材P37—38)
在师生交往中,老师扮演着指导者、组织者、倾听者、陪
伴者等角色。回想你与老师交往的场景,想想老师扮演的角
色,思考老师对自己的影响,记录在表格中,并与同学分享。
印象深刻的师生 交往场景 老师扮演的角色 老师对自己的影响
课间,老师和我们一起打羽毛球 陪伴者 让我也爱上了体育锻炼
老师带领我们外出研学 组织者 老师教会了我们要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我有心事向老师倾诉 倾听者 老师为迷茫的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示例:
探究与分享一(教材P38)
1. 阅读毛泽东和他的老师徐特立之间的故事,体会他们的
师生情谊。
老师对学生的成长影响深远,我们要向毛泽东学习,继承尊重老师的优良传统,在日常交往中自觉尊重老师。
2. 这种反映师生情谊的故事还有很多,比如华罗庚和陈景
润之间的师生情谊就是数学界的美谈。查阅他们的故事,与同学分享。
示例:1985年6月12日,华罗庚在访日期间心脏病复发,在东京大学的讲坛上猝然倒地,结束了他为祖国数学事业无私奉献的一生。消息传来,举国悲哀,抱病的陈景润听到消息更是万分悲痛,泣不成声,他嘴里不停地念叨:“华老走了,支持我、爱护我的恩师走了。”
1985年6月21日,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了华罗庚骨灰安放仪式。此时,陈景润已是久病缠身,既不能自主行走又不能站立。数学所的领导和同事们都劝陈景润不要去了,但陈景润说:“华老如同我的父母,恩重如山,我一定要去见老师最后一面。”在他的坚持下,家人帮他穿衣、穿袜、穿鞋,把他背下楼去。
到了八宝山,大家建议他先坐在车里,等仪式结束以后再扶
他到华罗庚的遗像和骨灰盒前鞠躬致敬,但陈景润坚持要和
大家一样站在礼堂里。因参加仪式的人太多,又怕他摔倒,
只好由两个人一左一右架着他的胳膊,后边再有一个人支撑
着他。就这样,陈景润一直坚持到华罗庚骨灰安放仪式结
束。追悼会开了整整40分钟,他就硬撑着站了40分钟,40分
钟里他一直在流泪。
华罗庚对陈景润有知遇之恩,陈景润更是对华罗庚无比爱戴和尊重。师生之间的浓情厚谊在数学界传为美谈。
探究与分享二(教材P39)
假如你是小奇,你会如何对待语文老师的表扬和数学老师
的批评?
示例:(1)语文老师的表扬是对我的肯定、鼓励和期待,激励
我更好地学习和发展。我会把表扬当成前进的动力,戒骄戒
躁,再接再厉,争取做得更好。
(2)数学老师的批评是对我的关心、提醒和劝诫,可以帮助我
反省自己、完善自我。对待数学老师的批评,我要把注意力放在老师批评的内容上,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我会改正自己的缺点,上课认真听讲,用心对待每一门功课。
探究与分享三(教材P40)
你如何面对不同风格的老师?
尊重并适应不同风格的老师。由于年龄、专业、阅历、性格
等差异,每位老师的教育教学方式有所不同。不同风格的老
师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1. 彼此尊重、教学相长、携手共进,是师生交往理想而美好
的状态。
2. 真诚接受老师的引领和指导。我们应该发自内心地尊重老
师,善于从老师的教诲中汲取成长的营养,以勤问好学、
积极主动的态度与老师交流。
3. 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和批评。对待老师的表扬,我们
应戒骄戒躁,再接再厉,争取做得更好。对待老师的
批评,我们应把注意力放在老师批评的内容上,理解
老师的良苦用心。
4. 由于年龄、专业、阅历、性格等差异,每位老师的教育教
学方式有所不同。我们要尊重并适应不同风格的老师。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