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课 理解质量互变 学案【抢分秘籍】2025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精讲精练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九课 理解质量互变 学案【抢分秘籍】2025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精讲精练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精讲精练
第九课 理解质量互变
【课标要求】
理解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渐进性和飞跃性,懂得事物的发展过程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理解质量互变规律;把握适度原则
【核心素养】
科学精神:运用发展的状态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分析现实问题
公共参与:抓住机遇,参与实践,注意从小事做起;遵循适度原则,在思考和处理问题时把握好“分寸”,不犯极端化的错误
【命题预测】
1.从命题内容上看,质量互变规律及其要求,把握适度原则是考查的重点;
2.从考查形式上看,主要考查选择题和主观题都会有所考查;
3.通过对本考点的学习,掌握质量互变规律的内容和要求,理解分析与综合的含义,能够在试题设置的复杂情境中灵活运用适度原则观察、处理问题。
【思维导图】
【考点梳理】
一、认识质量互变规律
1.质量互变规律的含义
(1)质的含义:质是一事物成为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内部固有的规定性。
(2)量的含义: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以及事物构成因素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方式。量的规定性不同于质的规定性,在一定范围内量的增减并不影响某物之为某物。
(3)量变与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基本状态。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2.遵循质量互变规律
客观事物的质量互变规律要求我们,以统一性的观念正确把握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与质变、渐进性与飞跃性、连续性与间断性的关系。
渐进性与连续性 飞跃性与间断性
相互区别 事物只是在量上发生了变化,这一事物还是它自身,是事物发展中的渐进性过程 事物在质上发生了变化,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是渐进性过程的中断,或连续性的间断
相互包含 ①渐进性与连续性包含着飞跃性与间断性:渐进性与连续性的每一步进展都是对自己的破坏,都在走向自己的反面,即飞跃性与间断性。②飞跃性与间断性包含着渐进性与连续性:正是因为有渐进性与连续性的积累,才产生了飞跃性与间断性
二、把握适度原则
适度的含义 (1)度的含义:度是一事物保持自身质的稳定性的量的限度。(2)“适度”原则:事物的变化是发生在度的范围之内还是超出度的范围,这是区分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活动中遵循适度原则
掌握适度原则 (1)思维适度原则:从思维方式上说,适度原则就是要在“度”的范围内寻求和把握事物发展的适当程度的原则。(2)遵循适度原则,并不只是被动地适应事物的存在状态,而是包含着积极地认识和推动事物发展到最佳的状态
【对点训练】
1.(2024·北京·高考真题)长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延庆区八达岭镇石峡村的乡亲们自发守护石峡关长城,传承长城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勉励他们接续努力、久久为功,带动更多人了解长城、保护长城。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长城”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在外延上是一致的
B.“石峡关长城”和“长城”是属种关系
C.“接续努力、久久为功”,说明要把握好事物发展过程中渐进性和飞跃性的关系
D.“带动更多人了解长城、保护长城”,此处的“带动”关系为对称关系
【答案】C
【详解】A:长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长城”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是种属关系,“长城”的外延小于“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的外延,A错误。
B:属种关系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石峡关长城”和“长城”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B错误。
C:“接续努力、久久为功”指要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要求人们把握好事物发展过程中渐进性和飞跃性的关系,C正确。
D:对称关系指一对象与另一对象具有某种关系,另一对象与这一对象也有这种关系,“带动更多人了解长城,保护长城”,这里的“带动”关系不是对称关系,D错误。
故答案选C。
2.(2024·山东·高考真题)古代有一种“欹器”,呈梭形,以绳穿之,悬于两杆之间。当里面空着时,器皿是斜的;注水至六分时,竖直而立;水逾七分,则发生倾覆。正所谓,“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厨师恰当把握火候,才能烹饪出美味佳肴。医生准确把握剂量,才能让药品发挥效用。在工作中把握好“度”,才能掌握主动、取得实效。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①探求注水量与欹器状态之间的因果联系运用了求异法
②从把握火候、把握剂量到把握好“度”的推理属于或然推理
③“中则正”说明维持事物质的稳定性需要把持有度
④从事物个性中抽取“度”的共性,上升到了思维具体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C
【详解】①:共变法。如果被考察的现象a在发生某种程度变化的各个场合中, 只有一个因素A有量的变化,而其他因素都不变,那么,这唯一发生变化的因素A与被考察的现象a有因果联系。当里面空着时,器皿是斜的;注水至六分时,竖直而立;水逾七分,则发生倾覆。探求注水量与欹器状态之间的因果联系运用了共变法,不是求异法,排除①。
②:从把握火候、把握剂量到把握好“度”的推理是不完全归纳推理,属于或然推理,②正确。
③:在工作中把握好“度”,才能掌握主动、取得实效。“中则正”说明维持事物质的稳定性需要把持有度,坚持适度原则,③正确。
④:思维抽象是指从多样性统一的事物整体中抽取某一方面的本质规定,或者从其个性中抽取共性的思维活动,④错误。
故本题选C。
3.(2024·四川成都·模拟预测)“十四五”以来,三大重点海域综合治理取得阶段性进展。但面临的总氮等污染物排海压力仍处高位,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的恢复修复还需较长时期,综合治理攻坚的任务依然艰巨。这说明要( )
①立足关键部分,加强重点海域综合治理
②善于抓住主要矛盾,重点海域重点施策
③推动渐进性与连续性、飞跃性与间断性统一
④坚持系统优化方法,优化海洋生态治理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D
【详解】①:整体处于支配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要立足整体,而不是关键部分,①错误。②:“十四五”以来,三大重点海域综合治理取得阶段性进展。这说明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重点海域重点施策,抓重点,②正确。③:客观事物的质量互变规律要求我们,正确把握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与质变、渐进性与飞跃性、连续性与间断性的关系,③错误。 ④:总氮等污染物排海压力仍处高位,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的恢复修复还需较长时期,综合治理攻坚的任务依然艰巨。这说明要坚持系统优化方法,用综合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优化海洋生态治理,④正确。故本题选D。
4.(2024·福建泉州·二模)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不是线性关系,而是“倒U型曲线”(如图所示)关系,动机处于适宜强度时,工作效率最佳;动机强度过低时,缺乏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工作效率不可能提高;动机强度超过顶峰时,工作效率会随强度增加而不断下降,因为过强的动机会使机体处于过度焦虑和紧张的心理状态,干扰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的正常活动。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
①在实践中掌握适度原则,把握好“分寸”
②注意条件,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③要在动态性与渐进性的统一中把握事物
④定量分析,找到适合不同性质任务的同一动机强度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A
【详解】①:动机与效率的非线性关系说明要适度,不能过强或过弱,①符合题意。②:当动机强度超过顶峰时,工作效率会随强度增加而不断下降,启示我们要注意条件,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②符合题意。③:应坚持渐进性与飞跃性的统一,③说法错误。④:找到适合不同性质任务的同一动机强度属于定性分析,④说法错误。故本题选A。
5.(2024·江苏南通·模拟预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和”两个字具有极为深厚的文化意蕴。《中庸》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法( )
①是坚持不偏不倚、观照两端的“得中”思维
②把矛盾双方等同起来,把对立双方调和起来
③主张积极促成质变,推动事物发展到最佳的状态
④强调事物对立面的统一、复杂多样事物之间的融合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详解】①④: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法体现了要“适中”、“得中”的思想,也体现了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思想,故①④符合题意。②:矛盾双方的地位不相等,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分,执两用中、守中致和不是把矛盾双方等同起来,把对立双方调和起来,故②表述错误。③:材料强调执两用中、守中致和,没有体现积极促成质变,故③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
6.(2024·山东淄博·三模)2023年7月,《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出台,明确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发展目标: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到2027年取得重大进展,到2035年取得决定性成果,到2050年达到新高度。材料表明( )
①辩证思维在整体性与独立性、动态性与静止性的对立统一中把握事物
②量变与质变是事物发展的状态,飞跃性与间断性包含着渐进性与连续性
③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可检验性,能够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接受实践的检验
④超前思维具有不确定性,往往采用定性预测分析方法提高现代决策科学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详解】①②:明确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发展目标: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到2027年取得重大进展,到2035年取得决定性成果,到2050年达到新高度。材料表明量变与质变是事物发展的状态,辩证思维在整体性与独立性、动态性与静止性的对立统一中把握事物,①②正确。③:材料没体现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可检验性,③排除。④:材料体现了超前思维往往采用定量预测分析方法提高现代决策科学性,④排除。故本题选A。
7.(22-23高二·全国·假期作业)习近平主席在世界经济论坛发表演讲时提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为此将破立并举、稳扎稳打,在推进新能源可靠替代过程中逐步适当减少传统能源,以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由此可见,要实现这一主张应( )
①在整体性与动态性的对立统一中把握事物,坚持稳扎稳打
②从思维具体上升到思维抽象,全面而准确地认识事物本质
③深刻把握肯定与否定之间的辩证关系,坚持做到破立并举
④准确把握事物发展中量变与质变的关系,要坚持适度原则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D
【详解】①:要实现这一主张,应在整体性与独立性、动态性与静态性的对立统一中把握事物,①错误。②:人类思维是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从思维抽象上升到思维具体的过程,②错误。③④: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为此将破立并举、稳扎稳打,在推进新能源可靠替代过程中逐步适当减少传统能源,以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由此可见,要实现这一主张应深刻把握肯定与否定之间的辩证关系,坚持做到破立并举,要准确把握事物发展中量变与质变的关系,要坚持适度原则,③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
8.(2024·山东青岛·三模)2024年,“嫦娥工程”迎来20周年。从嫦娥一号拍摄的全月球影像图,到嫦娥四号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再到嫦娥五号实现中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中国顺利完成“绕、落、回”三步走战略目标,为人类月球探索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2024年5月3日,嫦娥六号又开启了人类航天器首次月背采样返回的征程。中国探月的发展历程表明( )
①事物发展是渐进性与飞跃性相统一的过程
②科学实验既是一种客观活动,又是一种主观活动
③质变体现并保存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④人们通过思维抽象形成对于事物的整体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A
【详解】①:从嫦娥一号拍摄的全月球影像图,到嫦娥四号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再到嫦娥五号实现中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中国顺利完成“绕、落、回”三步走战略目标,表明事物发展是渐进性与飞跃性相统一的过程,①正确。②:科学实验是人类的基本实践活动形式之一,而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而不是一种主观活动。故该观点不科学,②排除。③:“中国顺利完成‘绕、落、回’三步走战略目标”,体现了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体现并保存量变的成果,“嫦娥六号又开启了人类航天器首次月背采样返回的征程”,体现了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③正确。④:人们通过思维抽象形成的是对事物零散的、片面的认识,还不能把握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④错误。故本题选A。
9.(2024·广西贵港·三模)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已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但也要看到,一些地区的生态依然脆弱,各级政府和部门要继续坚持问题导向,加快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有效遏制趋势性、苗头性问题,积极探索生态环境治理的新机制,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将生态文明建设坚定不移地进行下去。推动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要( )
①坚持适度原则,使生态环境的质保持不变
②运用辩证思维,整体性、动态性地思考生态环境问题
③在综合考察的基础上分析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
④坚持问题导向,用超前思维助力遏制趋势性苗头性问题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详解】①:一些地区的生态依然脆弱,各级政府和部门坚持问题导向,有效遏制趋势性、苗头性问题等,已经使生态环境发生了质的变化,①不符合题意。②: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已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这说明推动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要运用辩证思维,整体性、动态性地思考生态环境问题,②正确。③:分析是综合的基础,综合是分析的先导,要在综合考察的指导下分析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③错误。④:一些地区的生态依然脆弱,各级政府和部门要继续坚持问题导向,有效遏制趋势性、苗头性问题,积极探索生态环境治理的新机制,这说明推动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要坚持问题导向,用超前思维指导实践有效遏制趋势性苗头性问题,④正确。故本题选C。
10.(2024·湖南衡阳·三模)人际关系发展阶段一般分为选择、探索、熟悉、融合、盟约等5个阶段。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中,“熟悉”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熟悉”也需要一个度,心理学上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频率与喜欢程度呈倒U形曲线。该图体现了( )
A.量变必然引起质变,在交往中需要把握好频率
B.喜欢程度较低时,需要不断加深交往频率
C.防止“过犹不及”就能够让我们的人际交往事半功倍
D.交往频率过低和过高时,喜欢程度都比较低,要坚持适度原则
【答案】D
【详解】D:从图中倒U形曲线可以看出,交往频率过低和过高时,喜欢程度都比较低,所以要在“度”的范围内寻求和把握事物发展的适当程度,即要坚持适度原则,D正确。A:量变只有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质变,A排除。B:喜欢程度较低时,也不能无限度地持续加深交往频率,因为超过一定的限度会适得其反,导致喜欢程度降低,B排除。C:材料强调人际交往要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犹不及’就能够让我们的人际交往事半功倍”的说法太绝对,C排除。故本题选D。
11.(2024·福建宁德·模拟预测)世间万物,皆有其度。厨师恰当把握火候,才能烹饪出美味佳肴;医生准确把握剂量,才能让药品发挥效用;画家精巧调配色彩,才能绘出美妙作品。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语境中,亦有“过犹不及”“物极必反”等箴言。材料启示我们要( )
①注意质变的节点,防止不利的质变发生
②遵循适度原则,采取折中主义的思维方式
③处理问题把握好分寸,不犯极端主义错误
④遵循质量互变规律,坚持间断性与飞跃性的统一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A
【详解】①③:世间万物,皆有其度,“过犹不及”“物极必反”,这启示我们处理问题把握好分寸,不犯极端主义错误,注意质变的节点,防止不利的质变发生,①③符合题意。②:折中主义是一种消极的、无原则的思维方式,②不选。④:材料启示我们要坚持适度原则,不体现间断性与飞跃性,且应坚持渐进性与飞跃性、连续性与间断性的统一,而不是间断性与飞跃性的统一,④不选。故本题选A。
12.(2024·江西吉安·模拟预测)2023年下半年到2024年初,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等与经济、科技、社科、教育、文化艺术、农业等不同方面的人士座谈、交流,获得关于国家发展的多方面认识,在此基础上经过不断讨论、优化,形成关于国家整体发展的认识,为2024年国家整体发展定了基调。上述认识( )
①立足于分析与综合的对立统一,不断向前发展
②在肯定方面与否定方面的对立统一中实现发展
③在坚持适度原则的前提下保持不偏不倚的状态
④在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合力”推动下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详解】①:认识要立足于实践,而不是立足于分析与综合的对立统一,①错误。②:通过与不同方面人士座谈、交流等,获得关于国家发展的认识,再经过不断讨论、优化,使认识在肯定方面与否定方面的对立统一中实现发展,②正确。③:题干反映认识的发展,不反映认识问题要不偏不倚,不涉及适度原则,③排除。④:关于国家发展的认识,先进行了发散思维,然后再进行聚合思维,使认识在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合力”推动下得到发展,④正确。故本题选C。
13.(2024·河南·模拟预测)一头驴,平常都吃着主人拿给它的青草。有一次,主人无意间在草料中加了一把盐,草料竟变得有滋有味了。于是驴就宣布,从此以后,不吃草料光吃盐!然而,第二天,这头驴就皱着眉头找草吃了。社会心理学家将这种不可缺少,但是也不能过多的现象称之为“食盐效应”。这启示我们( )
①在思考和处理问题时,要把握“分寸”
②坚持辩证否定观,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③增强辩证思维能力,遵循质量互变规律
④凡事都要坚持折中主义,防止过犹不及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A
【详解】①③:不可缺少,但是也不能过多,启示我们要遵循质量互变规律,把握适度原则,①③符合题意。②:辩证否定观在材料中没有体现,②不选。④:主张凡事都采取折中主义,是一种消极的思维方式,是形而上学思维方式,要得中,④不选。故本题选A。
14.(2024·重庆荣昌·模拟预测)心血管疾病是一类严重的身体疾病,包括心脏病和中风等。科学研究表明,久坐、缺乏体力活动以及长时间处于高压力下,这些都可能对心血管系统造成负担,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长时间工作也可能使人们无法得到足够的休息和放松,导致睡眠不足和精神压力增大,进一步增加了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这告诉我们要( )
①准确地把握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②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坚持重点论与两点论统一
③保持事物特定的质,把变化控制在度的范围内
④在量的积累基础上,抓住时机促成事物的质变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A
【详解】①③:久坐、缺乏体力活动以及长时间处于高压力下,这些都可能对心血管系统造成负担,长时间工作也可能使人们无法得到足够的休息和放松,导致睡眠不足和精神压力增大,这告诉我们要准确地把握量变与质变的关系,要保持事物特定的质,把变化控制在度的范围内,①③符合题意。
②:材料未涉及着重把握主要矛盾,②不合题意。④:材料强调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未强调促进事物的质变,④不合题意。故本题选A。
15.(2024·江西·模拟预测)《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23)》提出,面向未来,城市发展要进一步依靠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动能,特别需要紧密结合国家战略部署以及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规律,要平衡好增量与存量、供给与需求、政府与市场、短期与长期、内部与外部“五组关系”,坚持均衡创新。对此,需要( )
①把握辩证统一,协调城市发展与各方面的关系
②遵循适度原则,防止城市发展过快以保持均衡
③运用超前思维,科学地制定城市未来发展规划
④坚持辩证否定,摒弃城市发展的传统思想观念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A
【详解】①:城市科技创新发展要面向未来,平衡好“五组关系”,坚持了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①正确。②:防止城市发展过快不符合实际也不符合题意,②排除。③:促进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对城市未来发展状况进行科学预测,③正确。④:辩证否定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而不是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坚持创新发展,要摒弃的是落后的思想观念,不是要摒弃所有的传统思想观念,④排除。故本题选A。
16.(23-24高三上·北京海淀·期末)度者,量与质的交汇点和分界线。下图为古代一种“欹(qī)器”,呈梭形,不能竖立,中间部分有两耳,以绳穿之,悬于两杆之间。当里面空着的时候,器皿是斜的;水至六分时,竖直而立;水逾七分,则发生倾覆。正所谓,“虚则敬、中则正、满则覆”。这启示我们( )
虚则欹 中则正 满则覆
①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实现事物的飞跃 ②实践创新的高度依赖于观念更新的程度
③认识和把握规律,稳中求进、循序渐进 ④坚持适度原则,不断淬炼“度”的智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D
【详解】③④:“虚则敬、中则正、满则覆”意思是:空着的时候会倾斜,装了一半水就会正,装满了水就会翻倒。这启示我们要认识和把握规律,做事情要坚持适度原则,稳中求进、循序渐进,不断淬炼“度”的智慧,③④符合题意。
①:材料强调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同时要坚持适度原则,不体现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和实现事物的飞跃,①与题意不符。
②:实践创新的高度决定观念更新的程度,而不是依赖于观念更新的程度,②错误。
故本题选D。
17.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新时代最大的政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深刻指明新时代新征程的中心任务和实现路径。
习近平指出:“要更好把握稳和进的关系,稳是主基调,要在保持大局稳定的前提下谋进。稳中求进不是无所作为,不是强力维稳、机械求稳,而是要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有所作为,恰到好处,把握好时机,把握好度。”做好2024年经济工作,中央强调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多出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积极进取,不断巩固稳中向好的基础。同时强调经济工作不能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要“先立后破”,把握好调整政策和推动改革的时度效。
结合材料,阐明“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的工作思路是如何把握适度原则的。
【答案】①任何事物都是质与量的统一体,事物质与量的统一体现在“度”中,为了保持质的稳定,应当把事物的变化控制在度的范围内,必须坚持稳中求进、先立后破,把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②遵循适度原则并不只是被动适应事物的存在状态,要积极推动事物发展到最佳状态,必须主动作为,通过经济结构、发展质量、重大改革的“进”巩固稳中向好的基础。③要积极创造条件促进质变,使事物达到我们期望的状态,必须在量的基础上促进质的提升,在新质的基础上带动量的增长,实现高质量发展。
【分析】背景素材:中国式现代化
考点考查:适度原则
能力考查:描述和阐述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
核心素养:科学精神、公共参与
【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属于措施类,要求阐明“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的工作思路是如何把握适度原则的。需要调用适度原则的有关知识,从适度原则、度角度分析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①:要更好把握稳和进的关系,稳是主基调,要在保持大局稳定的前提下谋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可联系任何事物都是质与量的统一体,事物质与量的统一体现在“度”中,为了保持质的稳定,应当把事物的变化控制在度的范围内。
关键词②:恰到好处,把握好时机,把握好度→可联系遵循适度原则并不只是被动适应事物的存在状态,要积极推动事物发展到最佳状态,要积极创造条件促进质变,使事物达到我们期望的状态。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时政信息等相结合。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库布其沙漠横跨内蒙古,植被稀少,风沙肆虐,百姓生活穷苦,经济社会发展受困。
当地政府按照“先易后难、由近及远、锁边切割、分区治理、整体推进”的治理思路,经过多年的综合治理,沙漠完成修复873.3万亩,植被覆盖度由不足3%提升到53%,降水量明显增加,沙尘天气明显减少。在沙漠治理的长期实践中,坚持把防沙治沙与发展地方经济、增加农牧民收入相结合,探索出“行政推动、政策促动、产业拉动、典型带动”的防沙治沙新路子,沙区贫困人口年均收入不断增长,实现了“产业与扶贫”“生态与生意”的互促共赢。进入新时代,沙区干部群众践行生态文明思想,因地制宜发展绿色产业,如今,又有更多的沙漠披上“绿装”,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态资源逐步恢复、沙区经济持续发展。
结合材料并运用《逻辑与思维》知识,说明库布其沙漠的治理过程是如何体现质量互变规律的。
【答案】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体现并保存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治理,做好治沙、防沙、致富的积累,实现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互赢;在新的发展起点上,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分析】背景素材:库布其沙漠的治理过程
考点考查:质量互变规律
能力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
【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的设问要求说明库布其沙漠的治理过程是如何体现质量互变规律的,属于分析说明类主观题,需要调用质量互变规律的有关知识,与材料关键信息进行有机融合。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在沙漠治理的长期实践中,坚持把防沙治沙与发展地方经济、增加农牧民收入相结合,实现了“产业与扶贫”“生态与生意”的互促共赢;进入新时代,沙区干部群众践行生态文明思想,因地制宜发展绿色产业,如今,又有更多的沙漠披上“绿装”,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态资源逐步恢复、沙区经济持续发展→可联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体现并保存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教材信息与材料、时政信息相结合。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精讲精练
第九课 理解质量互变
【课标要求】
理解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渐进性和飞跃性,懂得事物的发展过程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理解质量互变规律;把握适度原则
【核心素养】
科学精神:运用发展的状态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分析现实问题
公共参与:抓住机遇,参与实践,注意从小事做起;遵循适度原则,在思考和处理问题时把握好“分寸”,不犯极端化的错误
【命题预测】
1.从命题内容上看,质量互变规律及其要求,把握适度原则是考查的重点;
2.从考查形式上看,主要考查选择题和主观题都会有所考查;
3.通过对本考点的学习,掌握质量互变规律的内容和要求,理解分析与综合的含义,能够在试题设置的复杂情境中灵活运用适度原则观察、处理问题。
【思维导图】
【考点梳理】
一、认识质量互变规律
1.质量互变规律的含义
(1)质的含义:质是一事物成为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内部固有的规定性。
(2)量的含义: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以及事物构成因素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方式。量的规定性不同于质的规定性,在一定范围内量的增减并不影响某物之为某物。
(3)量变与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基本状态。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2.遵循质量互变规律
客观事物的质量互变规律要求我们,以统一性的观念正确把握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与质变、渐进性与飞跃性、连续性与间断性的关系。
渐进性与连续性 飞跃性与间断性
相互区别 事物只是在量上发生了变化,这一事物还是它自身,是事物发展中的渐进性过程 事物在质上发生了变化,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是渐进性过程的中断,或连续性的间断
相互包含 ①渐进性与连续性包含着飞跃性与间断性:渐进性与连续性的每一步进展都是对自己的破坏,都在走向自己的反面,即飞跃性与间断性。②飞跃性与间断性包含着渐进性与连续性:正是因为有渐进性与连续性的积累,才产生了飞跃性与间断性
二、把握适度原则
适度的含义 (1)度的含义:度是一事物保持自身质的稳定性的量的限度。(2)“适度”原则:事物的变化是发生在度的范围之内还是超出度的范围,这是区分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活动中遵循适度原则
掌握适度原则 (1)思维适度原则:从思维方式上说,适度原则就是要在“度”的范围内寻求和把握事物发展的适当程度的原则。(2)遵循适度原则,并不只是被动地适应事物的存在状态,而是包含着积极地认识和推动事物发展到最佳的状态
【对点训练】
1.(2024·北京·高考真题)长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延庆区八达岭镇石峡村的乡亲们自发守护石峡关长城,传承长城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勉励他们接续努力、久久为功,带动更多人了解长城、保护长城。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长城”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在外延上是一致的
B.“石峡关长城”和“长城”是属种关系
C.“接续努力、久久为功”,说明要把握好事物发展过程中渐进性和飞跃性的关系
D.“带动更多人了解长城、保护长城”,此处的“带动”关系为对称关系
2.(2024·山东·高考真题)古代有一种“欹器”,呈梭形,以绳穿之,悬于两杆之间。当里面空着时,器皿是斜的;注水至六分时,竖直而立;水逾七分,则发生倾覆。正所谓,“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厨师恰当把握火候,才能烹饪出美味佳肴。医生准确把握剂量,才能让药品发挥效用。在工作中把握好“度”,才能掌握主动、取得实效。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①探求注水量与欹器状态之间的因果联系运用了求异法
②从把握火候、把握剂量到把握好“度”的推理属于或然推理
③“中则正”说明维持事物质的稳定性需要把持有度
④从事物个性中抽取“度”的共性,上升到了思维具体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2024·四川成都·模拟预测)“十四五”以来,三大重点海域综合治理取得阶段性进展。但面临的总氮等污染物排海压力仍处高位,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的恢复修复还需较长时期,综合治理攻坚的任务依然艰巨。这说明要( )
①立足关键部分,加强重点海域综合治理
②善于抓住主要矛盾,重点海域重点施策
③推动渐进性与连续性、飞跃性与间断性统一
④坚持系统优化方法,优化海洋生态治理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2024·福建泉州·二模)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不是线性关系,而是“倒U型曲线”(如图所示)关系,动机处于适宜强度时,工作效率最佳;动机强度过低时,缺乏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工作效率不可能提高;动机强度超过顶峰时,工作效率会随强度增加而不断下降,因为过强的动机会使机体处于过度焦虑和紧张的心理状态,干扰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的正常活动。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
①在实践中掌握适度原则,把握好“分寸”
②注意条件,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③要在动态性与渐进性的统一中把握事物
④定量分析,找到适合不同性质任务的同一动机强度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2024·江苏南通·模拟预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和”两个字具有极为深厚的文化意蕴。《中庸》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法( )
①是坚持不偏不倚、观照两端的“得中”思维
②把矛盾双方等同起来,把对立双方调和起来
③主张积极促成质变,推动事物发展到最佳的状态
④强调事物对立面的统一、复杂多样事物之间的融合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2024·山东淄博·三模)2023年7月,《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出台,明确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发展目标: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到2027年取得重大进展,到2035年取得决定性成果,到2050年达到新高度。材料表明( )
①辩证思维在整体性与独立性、动态性与静止性的对立统一中把握事物
②量变与质变是事物发展的状态,飞跃性与间断性包含着渐进性与连续性
③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可检验性,能够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接受实践的检验
④超前思维具有不确定性,往往采用定性预测分析方法提高现代决策科学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习近平主席在世界经济论坛发表演讲时提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为此将破立并举、稳扎稳打,在推进新能源可靠替代过程中逐步适当减少传统能源,以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由此可见,要实现这一主张应( )
①在整体性与动态性的对立统一中把握事物,坚持稳扎稳打
②从思维具体上升到思维抽象,全面而准确地认识事物本质
③深刻把握肯定与否定之间的辩证关系,坚持做到破立并举
④准确把握事物发展中量变与质变的关系,要坚持适度原则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2024·山东青岛·三模)2024年,“嫦娥工程”迎来20周年。从嫦娥一号拍摄的全月球影像图,到嫦娥四号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再到嫦娥五号实现中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中国顺利完成“绕、落、回”三步走战略目标,为人类月球探索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2024年5月3日,嫦娥六号又开启了人类航天器首次月背采样返回的征程。中国探月的发展历程表明( )
①事物发展是渐进性与飞跃性相统一的过程
②科学实验既是一种客观活动,又是一种主观活动
③质变体现并保存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④人们通过思维抽象形成对于事物的整体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9.(2024·广西贵港·三模)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已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但也要看到,一些地区的生态依然脆弱,各级政府和部门要继续坚持问题导向,加快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有效遏制趋势性、苗头性问题,积极探索生态环境治理的新机制,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将生态文明建设坚定不移地进行下去。推动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要( )
①坚持适度原则,使生态环境的质保持不变
②运用辩证思维,整体性、动态性地思考生态环境问题
③在综合考察的基础上分析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
④坚持问题导向,用超前思维助力遏制趋势性苗头性问题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0.(2024·湖南衡阳·三模)人际关系发展阶段一般分为选择、探索、熟悉、融合、盟约等5个阶段。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中,“熟悉”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熟悉”也需要一个度,心理学上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频率与喜欢程度呈倒U形曲线。该图体现了( )
A.量变必然引起质变,在交往中需要把握好频率
B.喜欢程度较低时,需要不断加深交往频率
C.防止“过犹不及”就能够让我们的人际交往事半功倍
D.交往频率过低和过高时,喜欢程度都比较低,要坚持适度原则
11.(2024·福建宁德·模拟预测)世间万物,皆有其度。厨师恰当把握火候,才能烹饪出美味佳肴;医生准确把握剂量,才能让药品发挥效用;画家精巧调配色彩,才能绘出美妙作品。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语境中,亦有“过犹不及”“物极必反”等箴言。材料启示我们要( )
①注意质变的节点,防止不利的质变发生
②遵循适度原则,采取折中主义的思维方式
③处理问题把握好分寸,不犯极端主义错误
④遵循质量互变规律,坚持间断性与飞跃性的统一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2.(2024·江西吉安·模拟预测)2023年下半年到2024年初,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等与经济、科技、社科、教育、文化艺术、农业等不同方面的人士座谈、交流,获得关于国家发展的多方面认识,在此基础上经过不断讨论、优化,形成关于国家整体发展的认识,为2024年国家整体发展定了基调。上述认识( )
①立足于分析与综合的对立统一,不断向前发展
②在肯定方面与否定方面的对立统一中实现发展
③在坚持适度原则的前提下保持不偏不倚的状态
④在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合力”推动下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3.(2024·河南·模拟预测)一头驴,平常都吃着主人拿给它的青草。有一次,主人无意间在草料中加了一把盐,草料竟变得有滋有味了。于是驴就宣布,从此以后,不吃草料光吃盐!然而,第二天,这头驴就皱着眉头找草吃了。社会心理学家将这种不可缺少,但是也不能过多的现象称之为“食盐效应”。这启示我们( )
①在思考和处理问题时,要把握“分寸”
②坚持辩证否定观,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③增强辩证思维能力,遵循质量互变规律
④凡事都要坚持折中主义,防止过犹不及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4.(2024·重庆荣昌·模拟预测)心血管疾病是一类严重的身体疾病,包括心脏病和中风等。科学研究表明,久坐、缺乏体力活动以及长时间处于高压力下,这些都可能对心血管系统造成负担,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长时间工作也可能使人们无法得到足够的休息和放松,导致睡眠不足和精神压力增大,进一步增加了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这告诉我们要( )
①准确地把握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②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坚持重点论与两点论统一
③保持事物特定的质,把变化控制在度的范围内
④在量的积累基础上,抓住时机促成事物的质变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5.(2024·江西·模拟预测)《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23)》提出,面向未来,城市发展要进一步依靠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动能,特别需要紧密结合国家战略部署以及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规律,要平衡好增量与存量、供给与需求、政府与市场、短期与长期、内部与外部“五组关系”,坚持均衡创新。对此,需要( )
①把握辩证统一,协调城市发展与各方面的关系
②遵循适度原则,防止城市发展过快以保持均衡
③运用超前思维,科学地制定城市未来发展规划
④坚持辩证否定,摒弃城市发展的传统思想观念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6.(23-24高三上·北京海淀·期末)度者,量与质的交汇点和分界线。下图为古代一种“欹(qī)器”,呈梭形,不能竖立,中间部分有两耳,以绳穿之,悬于两杆之间。当里面空着的时候,器皿是斜的;水至六分时,竖直而立;水逾七分,则发生倾覆。正所谓,“虚则敬、中则正、满则覆”。这启示我们( )
虚则欹 中则正 满则覆
①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实现事物的飞跃 ②实践创新的高度依赖于观念更新的程度
③认识和把握规律,稳中求进、循序渐进 ④坚持适度原则,不断淬炼“度”的智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7.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新时代最大的政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深刻指明新时代新征程的中心任务和实现路径。
习近平指出:“要更好把握稳和进的关系,稳是主基调,要在保持大局稳定的前提下谋进。稳中求进不是无所作为,不是强力维稳、机械求稳,而是要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有所作为,恰到好处,把握好时机,把握好度。”做好2024年经济工作,中央强调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多出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积极进取,不断巩固稳中向好的基础。同时强调经济工作不能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要“先立后破”,把握好调整政策和推动改革的时度效。
结合材料,阐明“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的工作思路是如何把握适度原则的。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库布其沙漠横跨内蒙古,植被稀少,风沙肆虐,百姓生活穷苦,经济社会发展受困。
当地政府按照“先易后难、由近及远、锁边切割、分区治理、整体推进”的治理思路,经过多年的综合治理,沙漠完成修复873.3万亩,植被覆盖度由不足3%提升到53%,降水量明显增加,沙尘天气明显减少。在沙漠治理的长期实践中,坚持把防沙治沙与发展地方经济、增加农牧民收入相结合,探索出“行政推动、政策促动、产业拉动、典型带动”的防沙治沙新路子,沙区贫困人口年均收入不断增长,实现了“产业与扶贫”“生态与生意”的互促共赢。进入新时代,沙区干部群众践行生态文明思想,因地制宜发展绿色产业,如今,又有更多的沙漠披上“绿装”,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态资源逐步恢复、沙区经济持续发展。
结合材料并运用《逻辑与思维》知识,说明库布其沙漠的治理过程是如何体现质量互变规律的。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