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戊戌变法》教学课例设计课时学习设计课题 《戊戌变法》学习内容分析 该课位于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上承洋务运动与边疆危机、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下启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的签订。戊戌变法是继洋务运动失败后,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的自上而下的一次改革尝试,兴起于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后,面对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中国人日益觉醒,认识到中国落后的根源是腐朽的封建制度,于是一场浩浩荡荡的维新变法宣告开始,但仅持续了103天便以失败告终,故又称百日维新,维新变法的失败也告诉我们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在中国是行不通的,可维新变法就一无是处吗?答案是否定的,戊戌变法影响了千千万万的中国人,为后来的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起到推动作用,在思想文化领域有着广泛而深远的意义。戊戌变法中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人士为变法改革做出一系列的努力,戊戌六君子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改革的道路充满荆棘,他们却无所畏惧,敢于挑战令人敬仰。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通过一年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基本掌握了一些学习历史的方法,有着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在本课的学习中容易掌握戊戌变法兴起的背景,公车上书的影响,维新派宣传变法的活动,但是对于变法为什么会失败?有何影响?则需要充分创设历史情景、利用文献史料、合作探究等形象生动的方法因势利导、不断启发。学习目标 1、唯物史观:利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方法,客观的认识公车上书、百日维 新、戊戌政变等基本史实. 2、时空观念:结合时间轴了解维新变法发生的时代背景,利用地图知道维新变法时期,维新派创办报刊、组织学会的空间位置,培养时空观念,学会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考察历史。 3、史料实证、历史解释:阅读教材,归纳出百日维新的内容,通过教师创建的历史情景,角色带入,对比分析百日维新改革的作用与局限。研读史料、合作探究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客观的认识和评判历史,初步学会有理有据的地表达自己对历史的看法。 3、家国情怀:通过对谭嗣同等维新人士事迹的学习,感受他们至纯至真的爱国之情,激发学生历史责任感,培养爱国情怀。学习重难点 重点: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的相关史事 难点: 戊戌变法的局限和意义学习活动设计 教学准备 学生:1.新课预习 2.完成同步训练导学案3.阅读课外书籍了解本课相关人物事迹 教师: 结合课程标准、学情等撰写教学设计,制作课件 导入新课 多媒体呈现英国公使不同寻常的举动:戊戌政变后,救援维新党人,阻止废除光绪帝等一系列行动 师:同学们,在历史的学习中我们会发现没有孤立存在的历史事件,每个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着它的必然性和合理性,相信通过对戊戌变法内容的预习,细心的同学会发现一个不寻常的现象,为什么英国作为侵略者会在戊戌政变时保护康有为逃往香港,梁启超能躲入日本公使馆,后由日本人掩护逃到日本? 学生: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在中国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内部政局的变动、改革影响着列强在华的利益。 师:19世纪末期,随着德国、日本、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强势崛起,英国的世界霸主地位遭到挑战,为保护在华利益他们做出了一系列的政策调整,并对戊戌变法进行积极的关注,戊戌变法究竟是一场怎样的改革呢? 学生甲:戊戌变法是一次制度变革的尝试。 学生乙:公车上书拉开序幕,最终慈禧发动政变以失败告终。 (设计意图:利用英国公使,日本公使在华的不寻常举动,引发学生的好奇、思考,激发学习兴趣,便于学生回顾所学知识: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等认识到中华民族危机在不断加深这一历史背景,顺利导入新课) 新课讲授 环节一:公车上书 揭序幕 过渡:19世纪末是一个风云激荡的世纪,一个多事之秋,历史在这里沉思 多媒体:呈现19世纪末期的时间轴 师:19世纪末的“多事之秋”发生了那些事呢? 学生:日本明治维新后,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实力迅速增长,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打败中国,洋务运动宣告破产,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师:甲午中日战争的战败强烈的刺痛了部分知识分子,《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回北京更让民众群情激奋,正在京师参加会试的梁启超、康有为等联合各省1300多名参加会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公车上书”,何为“公车”? 学生:汉代以公家马车送应举之人赴京,后以公车泛指入京应试的举人。 师:上书的核心内容是? 生:拒和、迁都、变法 师:公车上书结果如何? 生:上书未达光绪帝,却轰动京沪,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设计意图:通过时间轴体现19世纪发生的大事件,引导学生归纳出公车上书的历史背景是甲午战败《马关条约》的签订,公车上书拉开了戊戌变法的序幕,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中的时空观念) 环节二: 组会创报 宣思想 多媒体:呈现维新运动期间各地重要学会的分布地图,《时务报》《国闻报》图片资料。 过渡: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人士放弃了吗?他们是怎样做的? 学生: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 师:在诸多的报刊中影响最大的是上海的《时务报》《国闻报》,这些学会和报刊主要宣传了什么观点?产生了什么影响? 学生:变法图强的观点,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师:梁启超、康有为是何许人也?他们主张什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人物扫描”部分后介绍这两位重要人物 学生:介绍梁启超、康有为 师:资产阶级维新派是指以梁启超、康有为为代表的主张政治变革的人,反之我们称为顽固派。这两派之间又在哪些问题上存在分歧? 多媒体:呈现维新派和顽固的论战 维新派:“守旧之之致祸,则非尽变旧法与之维新不能自强 顽固派:你老是变法、变法呀,你知不知道,祖宗之法是不能变的,变则违背天理,必然祸乱天下。 维新派:世事万物皆有变化,祖宗之法为什么不能变呢 祖宗之法乃治国之本,只有变祖宗之法中的陈腐之处,国家才能富强兴旺。 顽固派:住嘴,此不忠不孝之论,不可宽容。 维新派:今天祖宗留下的疆土都保不住了,还谈什么祖宗之法。就拿总理衙门来说吧,祖宗之法里没有,是最近跟洋人打交道才新设立的,时代变了,祖宗之法也非变不可。 维新派:“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顽固派:“八股代圣贤立言,朝考覆试为祖宗成法,变更则正士寒心……” (学生演绎两派论战,概括两派主要分歧。) 学生甲:要不要变法 学生乙:要不要兴民权 学生丙:要不要废八股、创新式学校 师:维新派和顽固派在报刊上的论战也进一步宣传维新派的变法思想 (设计意图:学生可通过观察各地学会的分布图,重要报刊的图像资料,总结出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人士并没有放弃,而是通过组学会,创报刊的方式继续宣传变法思想。此外让学生自己介绍维新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增强学生对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人士的了解。学生演绎两派论战的情景剧,利于了解维新派与顽固派的分歧,认识到这样的论战一定程度上也宣传了维新派的变法思想) 过渡:虽然变法在理论阶段都已经阻碍重重,但是变法最终还是进入了实践阶段。 环节三:百日维新 掀高潮 多媒体:呈现德国强占胶州湾的信息,光绪帝图像资料(不甘作亡国之君),光绪与慈禧的关系漫画 (过渡:光绪帝作为封建制度下的最高统治者,在变与不变间也曾徘徊,直至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光绪皇帝感到亡国灭种的危机,所以既不甘作亡国之君又想挣脱慈禧权力束缚的光绪,最终在康有为等维新派的推动下决心变法) 师: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施变法,因1898年是戊戌年故又称“戊戌变法”。 (学生:阅读教材归纳总结维新变法的内容,填写表格) 类别 措施(内容)作用 政治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经济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的发展;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文化教育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京师大学堂等)军事 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合作探究 师:将学生分为6个学习小组,每组代表一个身份(1、封建官僚、贵族2、科举士人3、普通百姓4、工厂主、列强5、新学学生6、绿营军官)想象自己所代表身份对变法措施的态度,完成连线任务,并讨论变法改革措施的作用、局限。 类别 措施(内容)作用 局限政治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打击旧官僚,有利于维新派参与新政没有涉及君主立宪制等得实际主张经济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的发展;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体现性质)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没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没有得到农民的支持文化教育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京师大学堂等)利于西学传播和新式人才的培养 教育变革与科举士人利益发生冲突军事 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有利于军事实力增强触犯守旧军队利益,失去军事后盾(设计意图:学生根据教材归纳戊戌变法的内容,填写表格利于其梳理基础知识,合作探究中的角色代入及连线任务的完成,为学生创建历史情境,更容易在教师的指导下分析出新政的作用、局限,理解历史的复杂性) 环节四:戊戌政变 思未来 师:新政的一系列措施表明是要利用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模式,改变封建制度这严重威胁到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利益,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重新训政,废除变法诏令,大肆搜捕维新人士,史称戊戌政变。 多媒体:呈现戊戌六君子遇害的图片,谭嗣同: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的其所,快哉快哉! 师:谭嗣同文中的贼指谁? 生: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势力 师:为什么无力回天? 生:由于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小,变法运动缺乏群众基础,依靠无实权的光绪帝,所以难以成功 师:为什么死得其所? 生:谭嗣同完全有机会出逃,但他选择为变法赴死,希望通过自己的牺牲来唤醒民众的觉醒 师:从中我们也能看到维新人士对国家、民族的热爱和期望,看到他们赤诚的变法精神、至真至纯的爱国情怀。 过渡:维新变法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为什么仅进行了103天就匆匆落幕了呢?我们通过几则材料从不同角度来探究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多媒体:呈现相关史料(学生阅读材料,在教师的指导下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材料一 皇帝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是他的顾问康有为和其他人等都缺乏工作经验,简直是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他们把足够九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英]赫德《致马士函》(1898年10月24日) 材料二 朝廷中大多数高级官员的位置都出自她(慈禧太后)的恩赐并效忠于她……协助皇帝作出重要决策的高级官员大部分是皇太后的人。 ——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 材料三 新政诏书连篇颁发……地方只有湖南边抚陈宝箴推行比较得力。各部堂官和各省督抚都观望、延宕、抵制。 ——范士华《戌戌维新--近代中国的一次改革》 学生甲:在郝德看来,改革方向正确,但维新派没有为官经验,改革操之过急导致变法的失败。 学生乙:皇帝不掌握实权,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实力强大 学生丙:地方官员大都观望、抵制,改革措施难以落实 (设计意图:在研读文献史料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的历史核心素养,加深学生对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认识) 过渡:回望戊戌变法,虽然以失败告终但是他对中国产生的影响却不是戊戌政变可以清除干净的。 师:戊戌变法给中国带来了那些影响 生:启蒙思想、冲击封建制度、打击旧官僚....... 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归纳) 戊戌变法是一次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冲击了旧制度,为日后的变革奠定了思想和社会基础。(进步性) 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时刻,维新派以变法图强为目标,激发了中国人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爱国性) 戊戌变法是一场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国人的思想启蒙。(启蒙性) (设计意图:呈现材料配合教师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结语:戊戌变法的失败也启示着后人,资产阶级性质的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不能挽救中国于水深火热之中,但维新派也在他们的能力范围内,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挽救民族危亡,他们就像红色的巨人,为着一个模糊的未来,靠着不知结局的信仰,踏上了征程,为中国谋求出路,为后代披荆斩棘。虽然失败但足以流芳百世。可随着民族危机的日益严重,中国的未来又在何方? (设计意图:学生欣赏网络画家的作品《红色的巨人》,教师在音乐中总结升华主题,让学生认识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先辈们一次次的失败,一次次的尝试,一遍遍的改革,付出无数的鲜血走出来的,以此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培养爱国情怀。同时为之后辛亥革命的学习留下伏笔。) 课堂巩固练习 1. 1898年光绪帝按维新派的意图,发布了一系列变法令。以下内容最能体现发展资本主义愿望是( ) A. 裁撤冗员 B. 开办新式学堂 C. 训练新式军队 D.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2. 有人曾经这样评价过戊戌变法:“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指戊戌变法运动( ) A. 阻止民族危机继续加深 B. 动摇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C. 在社会上起思想启蒙作用 D. 改革君主专制政体 (设计意图:用试题检测学生本堂课的学习成果)板书设计 公车上书 揭序幕 1.背景:《马关条约》签订,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2.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 3.核心诉求:变法 组会创报 宣思想 1.组织学会 2.创办报刊 三、百日维新 掀高潮 1.标志: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2.变法内容 四、戊戌政变 思未来 1.戊戌政变 2.戊戌变法失败原因 3.戊戌变法的.意义作业设计 完成本课思维导图的绘制八、特色学习资源或技术手段分析说明 结合本校三大工程:背诵工程、命题工程、有效课堂六要素(问题导向—合作探究—成果展示—教师指导—易错纠正—巩固训练)尊重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地位,注重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九、学后反思 戊戌变法作为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探索的开端性事件,因果关系复杂,学生对重难点问题的理解并不容易。针对本课教学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反思:第一,本份教学设计对学生水平要求较高,不适用于水平较弱的学生,需要针对性的调整。导入环节是能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问题为导向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第二,对史料的解读和分析合适准确,但容易出现史料过多,解读难以透彻,时间不够的问题。在指导学生史料研读的过程中能提供有效指导,第三,在教学的过程中能通过维新人物的事迹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的培养。十、学习评价设计 评价维度评价内容评分(100分)改进建议课堂表现参与课堂讨论和思考合计 (每项10分)积极发言填写课堂笔记小组活动参与小组讨论合计 (每项10分)代表小组发言为小组任务提供建设性意见学习任务按时完成课后作业合计 (每项10分)优秀的完成课后作业试题检测成绩0—30 5分 成绩31—60 10分 成绩61—80 15分 成绩81—100 20分合计:20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