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6课 戊戌变法2022课程标准 了解戊成变法的主要史事,认识变法的意义和局限性;【核心概念】近代化的探索是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线索之一。随着列强对华侵略的加剧,中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使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仅仅依靠军事技术上的变革,无法挽救民族危亡。于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推动社会制度的变草,开展了维新变法运动。虽然这场交法运动以失败告终,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为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基础知识】戊戌变法(探索的第二阶段:学习西方民主政治制度--君主立宪制)(变法图强)一、序幕--公车上书:1.背景(直接原因):1895 年《马关条约》的签订,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2.经过: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名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但没有上达光绪帝3.意义:揭开了变法维新运动(or 戊戌变法)的序幕。二、发展--传播维新思想:1.组织学会:强学会2.创办报刊:《时务报》;《国闻报》3.代表人物--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天演论》)。4.主张:变法图强,建立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三、高潮--百日维新(1898.6.11-9.21)1.直接原因:1897 年,德国强占胶州湾2.开始标志:1898 年,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3.内容:政治上: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经济上: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文化上:废八股,改试策 论,开办新式学堂(京师大学堂,北大前身)。军事上: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四、结果--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失败1.“戊戌六君子”: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 被捕遇害。2.失败的原因:①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势力强大;②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③没有发动人民群众 ④资产阶级的局限性--力量弱小(根本原因)3.教训: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4.性质:戊戌变法是一场救亡图存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5.历史意义: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是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思想启蒙作用)。【易混易错点】1.易错字:戊戌变法。2.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洋务派发动的;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的。3.洋务运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课后巩固】一、基础过关(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1.公车上书(1)背景:1895年春, 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2)代表: 、 等。(3)目的:求拒和、迁都、变法。(4)影响:拉开了 运动的序幕。2.维新思想的传播(1)主要活动:组织 ,创办 ,宣传变法。(2)典型报刊: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上海的 和天津的 。(二)百日维新1.背景:(1)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使国人认识到时局的危险和变法的紧迫性。(2)康有为上书光绪帝,呼吁变法救国。(3) 表示“不甘作亡国之君”,决心变法。2.开始:1898年6月11日,清政府颁布“ ”诏书,宣布实行变法。3.内容:政治:裁撤 ,允许官民上书言事;经济:鼓励私人兴办 ,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文化:废除 ,改试策论,开办 ;军事: ( http: / / www.21cnjy.com ) 裁减绿营,训练 。4.结果:慈禧太后等发动戊戌政变,囚禁 ,捕杀 、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 六人,史称“ ”。5.影响: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 。二、问题思考1.19世纪末,中国的资产阶级掀起的新一轮的学习西方的改革?背景是什么?列举两个代表人物?他们代表哪一阶级的什么派别?他们的主张是什么?2.拉开维新运动序幕的时间和标志是什么?3.维新变法运动达到高潮的时间和标志是什么?变法的主要内容有哪些?4.戊戌变法结果怎样?原因是什么?5.戊戌变法的性质是什么?有何历史意义?6.戊戌变法给我们留下什么教训?【历史小课堂】梁启超其人梁启超(1873年-1929年),字卓如、任甫,号任公、饮冰子,别署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活动家、学者、政治评论家、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出生于广东省新会县,幼年时在家中接受传统教育。他聪颖过人,“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1884年中秀才,1889年中举人,被誉为“岭南奇才”。1890年赴京会试,不中。回粤路经上海,看到介绍世界地理的《瀛环志略》和上海机器局所译西书,眼界大开。同年8月,拜康有为先生为师,1891年入读康有为创办的万木草堂,接受康有为的思想学说并由此走上改良维新的道路,时人合称“康梁”。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与康有为等一起联合各省举人发起“公车上书”。后主笔于《万国公报》宣传变法维新,协助康有为创办“强学会”。 1898年“百日维新”开始后,受光绪帝召见,奉命进呈所著《变法通议》,赏六品衔,负责办理京师大学堂译书局事务。1898年9月21日,戊戌政变发生,梁启超逃亡日本。在日期间创办《清议报》、《新民丛报》,组织新闻社,宣传君主立宪。1913年回国后曾任袁世凯政府司法部长,段祺瑞政府财政总长。在新文化运动中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小说界革命,开白话文风气之先,晚年在清华学校讲学。1929年1月19日梁启超病逝于北京协和医院,终年五十七岁。梁启超学识超群,才华横溢,一生极其勤奋,虽身在政坛不忘笔耕,因而著述极其丰富,有《饮冰室合集》148卷,各种著述达一千四百万字,在将近三十六年因政治活动而占去大量时间的情况下,他每年平均写作达三十九万字之多,体现出了惊人的勤奋和才华,值得我们学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