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语文园地七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语文园地七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园地七
【教学目标】
1.回顾所学课文,交流学习收获,总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几种不同方法。
2.正确朗读形容人物高尚品质的词语,能与生活中的人物联系起来。
3.朗读比较,体会陈述句和反问句的不同语气,能在真实生活情境中合理运用。
4.朗读、背诵古诗《别董大》。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朗读形容人物高尚品质的词语,能与生活中的人物联系起来。
2.朗读比较,体会陈述句和反问句的不同语气,能在真实生活情境中合理运用。
【教学流程】
任务一:用恰当的词语评价可敬的人
1.导语:从刚刚学完的第七单元,我们认识了一群可敬的人,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有拒绝为日本侵略者演戏的梅兰芳,有驻守边关的戍边战士……你想到哪些词语来评价他们?(学生交流)
2.你们提到的这些词都是形容人物高贵品质的。像这样的词还有很多,请根据学习单要求,自己学一学。
出示学习单一:
志存高远 精忠报国 大义凛(lǐn)然 英勇无畏(wèi)视死如归 铁面无私 秉(bǐng)公执法 刚正不阿(ē)
(1)大声读读词语,读准带拼音的字。
(2)想想这些四字词语一般用来形容哪些人。
3.指名读,重点读准“凛”“秉”“畏”“阿”四个字的读音。
4.如果把这些词语分分类,可以怎么分?
5.意思相近的词语我们可以归类识记。看到这些词语,你想起了哪些人物?先说说他给你留下的印象,再用书上的这些词语评价他。
6.一个人的身上可能不止一种品质,而一种品质也不单独属于某一个人。
出示学习单二:
试着将人物和可以表现他品质的词语用线连起来。
志存高远 精忠报国 铁面无私 刚正不阿 视死如归 大义凛然 英勇无畏 秉公执法 包拯 毛泽东 文天祥 刘胡兰 岳飞
7.每一个词语的背后,都有令人肃然起敬的伟大人格。你还能用这些词语来形容其他人物吗?
出示学习单三:将这些词与生活中的人物联系起来,在说话或作文时用恰当的词语去夸奖你敬佩的人。
任务二:用合适的句式劝说不同的人
1.导语:志存高远的周恩来、大义凛然的梅兰芳令我们敬佩,读读这两组与他们有关的句子,想想有什么不同。
出示: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外国人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外国人的地盘里,谁也不敢怎么样。
您何必卖房子,只要您把胡子一剃,一登台,还愁没钱花?
您不用卖房子,只要您把胡子一剃,一登台,就不愁没钱花。
2.交流,小结:我们把每组第一句这样的句子叫作反问句,第二句这样的句子叫作陈述句,在表达相同意思的时候,反问句一般比陈述句语气更强烈。咱们通过朗读来感受一下。
3.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景,你觉得怎样回答才恰当呢?
出示学习单四:
情境一:小明在公共场合乱丢垃圾,还说反正有清洁工打扫,你提醒他说……
情境二:过生日了,你收到了梦寐以求的礼物,你有点儿不敢相信地说……
4.交流,比较陈述句、反问句不同的表达效果。
5.讨论:什么情况下选用反问句?什么情况下选用陈述句?
6.小结:语言是人际交往的桥梁,说什么很重要,但说话的语气同样重要。在需要强调自己的感受或者增强说服力的时候,可能用反问句效果会更好。但是,反问句语气有时过于强烈,会让听者不舒服,影响交流效果。所以,是否运用反问句来表达,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和对象来确定。
任务三:用不同的方法把握文章内容
1.导语:我们刚刚提到的周恩来、梅兰芳分别来自《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梅兰芳蓄须》这两篇课文,还记得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吗?(学生交流)
2.交流学过的几种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1)根据题目提示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如《观潮》《盘古开天地》。
(2)有些课文只写了一件事,通过弄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例如《普罗米修斯》《女娲补天》。
课文 起因 经过 结果
《普罗米修斯》 普罗米修斯帮人间“盗”取火种 宙斯惩罚普罗米修斯,让他受尽折磨 普罗米修斯被救重获自由
《女娲补天》 天空露出大窟窿,世界陷入混乱 女娲寻找五彩石冶炼,修补大窟窿 天地恢复平静,人类获得新生
(3)有的课文写了几件事,可以先弄清楚写了哪几件事,厘清这几件事情之间的关系,再连起来说清楚主要内容,例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时间 地点 事情
新学年开始 学校 周恩来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
十二岁那年 奉天 周恩来听伯父说“中华不振”
一个星期天 外国人占据的地方 周恩来亲眼看见“中华不振”
3.《梅兰芳蓄须》也写了几件事,可以运用第三种方法来讲清楚课文主要内容,请大家试一试。
出示学习单五:把下面的表格补充完整,厘清事情的顺序与关系,再连起来说一说《梅兰芳蓄须》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时间 办法 目的
1937年 不给侵略中国的日本人演出
1938年底
1941年12月以后
4.小结:不同的课文,可以用不同的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我们应该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
任务四:认识一对情谊深厚的知己
1.导语:这个单元我们认识了边塞诗人王昌龄,读了他的《出塞》。接下来学习的这首诗也是一位边塞诗人写的,他就是和王昌龄齐名的唐朝边塞诗人高适。从题目你们能猜到诗的大概内容吗?
2.补充:董大就是唐朝著名的琴师董庭兰,他在兄弟中排名第一,所以人们又称他为“董大”。高适非常欣赏董庭兰的音乐才华,与他成为了好友。
出示学习单六:
(1)读一读:借助拼音把《别董大》读通顺、读流利。
(2)想一想:诗中写了哪些景物、哪些场景?3.交流:
(1)诗中写了哪些景物?结合插图,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知己”这个词听说过吗?高适和董大是一对知己。高适对董大很尊重,我们从诗中哪个字可以感受到?怎么通过朗读表现漫天飞雪中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3)补充创作背景。
(4)“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这样说有什么目的?我们读这两句时要注意读出什么?
4.指名读,指导读出安慰、读出鼓励。
5.配上音乐再读。
6.唐朝有名的送别诗还有很多,课后我们可以搜集一首,借助资料与《别董大》作比较,然后与同学交流体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