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3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写作背景此诗是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当时李白即将离开家乡外出闯荡,在赴长江中下游的舟行途中,写下此诗。品 诗词对照翻译及赏析教材原文 参考译文 理解赏析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qiānɡ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边秋月。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晶亮月影。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我只好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内容理解:首句中的“秋”字既点明远游时令,又形容月色之美;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全诗用五个地名,强调诗人正连夜从青溪驿出发,向三峡驶去,传达出诗人江行的独特体验,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炼字:“入”和“流”两个动词说明月影映入江水,仿佛随江水流动,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快。作品主旨这首诗写诗人即将离开故乡外出远游时,秋夜行船所看到的夜景,抒发了诗人即将离开故乡外出闯荡的憧憬、喜悦以及对友人的思念之情。江南逢李龟年文学常识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被后人尊称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品 诗词对照翻译及赏析教材原文 参考译文 理解赏析岐qí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当年经常在岐王府邸里见到您,在崔九堂前多次听闻您的音乐。 内容理解: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诗人对开元年间国力强盛的眷怀,对盛世生活的深情怀念。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如今正是江南风景大好的时候,在这落花时节又与您重逢。 内容理解:“落花时节”寓意国运衰微、人生落魄、盛时不再。诗人用江南美景反衬离乱世事和沉沦身世,表达了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的现实的无限感慨,以及对自己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作品主旨诗人运用对比手法,通过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及如今与李龟年在他乡重逢的对比,流露出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现实的无限感慨和对个人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文学常识 岑参(约715—770),唐代边塞诗人,与高适并称“高岑”。品 诗词对照翻译及赏析教材原文 参考译文 理解赏析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勉强地想要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惜再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把酒送来。 修辞、情感:用典,第二句化用有关陶渊明“重阳节王弘送 酒”的典故。反用其意,表明在战乱中,又身处军旅,虽是重阳节也无人像王弘那样送酒来,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 写出了旅途的凄凉萧瑟,暗寓“行军”的特定环境。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怜爱远方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这时应正寂寞地在靠近战场的地方盛开。 炼字:“遥”字,是诗人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烘托了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怜”字,直抒胸臆,不仅表达了诗人对故园之菊的眷恋,更写出了诗人对故园之菊开在战场上的怜惜之情。作品主旨这首诗写诗人“强欲登高”而“无人送酒”,又联想到故园的菊花,慨叹故园已成战场,抒发了诗人思乡的惆怅和对国事的忧虑,寄托着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以及对和平美好生活的渴望。夜上受降城闻笛文学常识 李益(748—约829),字君虞,唐代边塞诗人。品 诗词对照翻译及赏析教材原文 参考译文 理解赏析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xiáng城外月如霜。 回乐烽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犹如白霜。 内容理解:前两句诗描写了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夜晚登城远望,月华如霜,边城夜色,凄神寒骨。后两句诗正面抒情,芦管悲声引发了戍边将士思念家 乡、怀念亲人的感情。写作手法: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前两句写景,第三句写声音,末句抒情。前三句都是为末句抒情做铺垫, 全诗将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为一体。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不知何处响起凄凉的芦笛声,一夜间,出征的将士们都在思念家乡。作品主旨这首诗描述了在万籁俱寂的大漠之中,夜风送来凄凉幽怨的芦笛声,陡然唤醒了“征人”的思乡情绪,表现了将士们的思乡怀亲之情。秋词(其一)文学常识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文学家,有“诗豪”之称,与白居易合称“刘白”。品 诗词对照翻译及赏析教材原文 参考译文 理解赏析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zhāo。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都悲叹秋天冷清萧条,我却说秋天远远胜过春天。 内容理解:开篇以议论起笔,直接表达了秋日胜春朝的看法。先弃“逢秋悲寂寥”的常情,后立“秋日胜春朝”的新见,气势不凡。表现手法:用对比手法,把古人悲秋和自己颂秋进行对比,表现了诗人乐观豁达的情怀。炼字:“自古”极言悲秋的传统看法的时代久远和思路模式的顽固。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秋日晴空万里,一只仙鹤推开云层扶摇直上,把我的诗情也带到了蓝天。 内容理解:直接推出“证据”—“晴空一鹤排云上”,具体生动地勾勒了一幅壮美的画面,抒发激荡澎湃的诗情。炼字:“排”是推开的意思,写出孤鹤飞向长空的豪情壮志, 抒发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写作手法:写景、抒情相结合。通过描绘“晴空一鹤排云上” 的明丽秋景,表达了诗人的豪迈之情。作品主旨诗人有力地否定了自古以来那种悲秋的论调,热情赞美秋天,以明丽的秋景引出豪迈的诗情,隐含诗人因支持变法而屡遭贬谪,却愈挫愈奋的乐观、豪壮的情怀。夜雨寄北文学常识李商隐( 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谿生,唐代诗人,与杜牧并称“小李杜”。写作背景本诗是诗人在巴蜀羁旅期间写给家人的。因为长安在巴蜀的北方,所以题目中用“寄北”。品 诗词对照翻译及赏析教材原文 参考译文 理解赏析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zhǎng秋池。 你问我回家的日子, 我尚未定归期;今晚巴山下着大雨, 雨水涨满秋池。 内容理解:在两个“期”的一问一答间,诗人将对“归期”的希望与“未有期”的失望融入凄凉萧瑟的景色之中,写出了诗人客居异地的孤寂情怀和对妻子的深切思念。炼字:“涨”字富有动态感,既写出了巴山夜雨灌注秋池的自然之景,也将人的情感波动融入其中,表现了诗人的羁旅之愁与难归之苦。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何时你我重新聚首,共同剪烛西窗; 我再告诉你今夜在巴山听雨时,我对你的思念。 内容理解:想象回家后剪烛西窗、共话今宵的情景。诗人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写作手法:虚实结合,通过设想来日重逢,畅谈昔日相思的情境,反衬今夜的孤寂。作品主旨这首诗虚实相生,既有眼前实景,又想象未来的情景,表现了诗人羁旅他乡的孤寂和渴望与家人团聚的心情。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文学常识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豪放派诗人。他具有多方面的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存诗9300 多首。品 诗词对照翻译及赏析教材原文 参考译文 理解赏析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shù轮台。 我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躺卧不起, 但没有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 心中还想着替国家守卫边关。 内容理解:“僵卧孤村不自哀”叙述了作者的现实处境和精神状 态,“尚思为国戍轮台”是对“不自哀”这种精神状态的解释, 前后照应,形成对比。处境艰难,却不以衰老自弃,内心仍有卫国戍边的志愿。炼字:“僵”“卧”“孤”三字写出了作者此时凄凉的境遇。“僵” 字写作者年迈、衰老;“卧”字写作者多病;“孤”字写作者生活孤苦,居处偏僻。这三个字写出了作者罢官回乡后寂寞、窘迫、冷落的生活状况。“不自哀”三字情绪急转,表现诗人不以衰老自弃,仍有卫国戍边之志。夜阑lán 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夜将尽了,我躺在床上听着那风吹雨打的声音,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驰骋北方疆场。 内容理解:作者因“尚思为国戍轮台”而不能成眠,不能眠就更真切地感知到自然界的风吹雨打声,由自然界的风雨又想到国家的风雨飘摇,进而联想到战争的风云、军旅的生活。这样听着、想着,辗转反侧,幻化出特殊的梦境—“铁马冰河”。情感:作者有心报国却无法上阵杀敌,一腔御敌之情只能形诸梦境。这两句诗表现了诗人感人至深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写作手法:虚实结合,实写雨夜听风吹雨打声,虚写梦境战场杀敌景。作品主旨这首诗借写风雨之中的梦境,表达了诗人为国戍边的强烈愿望,表现了诗人感人至深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潼关文学常识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清末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写作背景潼关,在今陕西潼关北,历来为军事重地。诗人写这首诗时才十多岁,当时随父亲赴甘肃上任,途经陕西潼关,被北方壮阔的风景所震撼,写下此诗。品 诗词对照翻译及赏析教材原文 参考译文 理解赏析终古高云簇cù 此城, 秋风吹散马蹄声。 从古至今,高空的云就一直簇拥着这座古城,清脆的马蹄声被秋风吹散。 内容理解:首句写高云簇拥古城,不言高而高度自见,异峰突起,令人神往。下一句写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秋风吹散,又显出孤城的寂寥与辽远。炼字:“簇”字以动写静,表现潼关古城高耸入云、巍峨壮观的景象,体现潼关城地势险要。“吹散”本来并不用于声音,这里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风声与马蹄声互相交织的声响,渲染了一种寂寥的气氛,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河流大野犹嫌束, 山入潼关 不解平。 黄河流入广袤的原野还嫌拘束,秦岭山脉进入潼关便不知何谓平坦。 内容理解:运用拟人修辞,以“犹嫌束”衬托河流的奔腾和壮 阔,以“不解平”衬托山的巍峨险峻,表现了诗人渴望冲决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作品主旨全诗描写了潼关地势的险要以及北方辽远而壮阔的风景,表现了诗人渴望冲决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72 梅岭三章文学常识陈毅(1901—1972),字仲弘,四川乐至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品 诗歌对照翻译及赏析教材原文 参考译文 理解赏析一断头今日意如何? 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 旌旗十万斩阎罗。 现在要死了心里想些什么呢?身经百战才创立了这番事业,多么不易啊!这次我要到阴间去召集为革命牺牲的同志,用十万大军杀死凶恶残暴的阎罗。 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借助奇伟的想象来抒发强烈的感情。“招”字旗帜鲜明, 写出了领导者的号召力;“斩”字表现出力度强、速度快, 果断干脆, 写出了与反动派斗争到底的决心和必胜信念。“旌旗”在这里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借指军士,表现出部队的昂扬士气、浩大声势。二南国烽烟正十年, 此头须向国门悬。后死诸君多努力, 捷报飞来当纸钱。 国内革命战争已经打了十年了,死后头颅要挂在城门上。那些还活着的同志要多多努力,用胜利的消息来祭奠和安慰我。 修辞手法:化用了伍子胥“悬昭东门”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关心革命,即使牺牲了也要亲眼看到同志们取得战斗胜利的愿望,表现了诗人视死如归、对革命忠贞不贰的崇高品质。内容理解:着重写十年征战,大业未成,诗人视死如归,勉励同志们努力作战,以胜利的消息来告慰英魂。表现了诗人关心国家命运、盼望人民解放的崇高愿望,以及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三投身革命即为家, 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 人间遍种自由花。 革命者四海为家,血腥味的风雨应当有止境。今天为正义的事业牺牲生命, 反动派必将失败,自由幸福的美好理想必将实现。 修辞手法:“取义成仁”运用引用的修辞手法,借用古语“杀身以成仁”“舍生而取义”,表现为真理而献身的豪情。“自由花”用借喻的修辞手法,指革命成功,人民解放,表现革命理想的实现。内容理解:坚信革命必胜、民族解放,表现了作者乐观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甘为信仰牺牲的革命精神。作品主旨首章追怀往昔,立下革命到底的誓言,表现革命者视死如归的气概和除恶务尽的决心。次章叮咛后死者奋勇杀敌,频传捷报,表达作者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末章展望未来,抒写革命者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终生的崇高理想。24 狼文学常识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文学家。著有文言小说集《聊斋志异》等。品 文言文对照翻译教材原文 参考译文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有个屠户天晚回家,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剩下一些骨头。路上遇到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 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户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了下来,另一只狼仍然跟从。屠户又拿起一块骨头扔过去,后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停下了,可是先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又跟上来。骨头已经扔完了,可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户。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 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 眈眈相向。 屠户处境很困迫,恐怕前后一起遭受它们的攻击。看见野地里有一个打麦场,场主人把柴草堆积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一样。屠户于是奔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面,卸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都不敢上前,瞪眼朝着屠户。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 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 寐,盖以诱敌。 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径直离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似乎闭上眼睛,神情很悠闲。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劈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户正要上路,转到柴草堆后面一看,只见另一只狼正在积薪中打洞, 想要从通道进入,从背后对屠户进行攻击。狼的身子已经钻进一半,只有屁股和尾巴露在外面。屠户从后面砍断了狼的后腿,也杀死了这只狼。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 大概是用来诱惑敌方的。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呢?只是增加笑料罢了。作品主旨这个故事通过写屠户与狼相斗,表现了人的智慧和力量,启示我们面对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不能妥协让步,既要敢于斗争,又要善于斗争,以夺取胜利。记 文言知识字词梳理1. 重点课下注释①顾(看,视)野有麦场②弛(解除,卸下)担持刀③意(这里指神情、态度)暇(从容、悠闲)甚④止露尻(屁股)尾2. 词类活用①名词作动词:一狼洞其中(挖洞) 恐前后受其敌(攻击)②名词作状语:其一犬坐于前(像狗似的)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从通道)3. 一词多义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想要,企图)意意暇甚(这里指神情、态度)恐前后受其敌(攻击)敌 盖以诱敌(敌方)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匹敌、相当)其一犬坐于前(前面)前狼不敢前(上前)一狼得骨止(停止)止止有剩骨(仅,只)投以骨(把)以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来)恐前后受其敌(代词,它们的,指两狼的)其其一犬坐于前(其中的)4. 古今异义屠自后断其股古义:大腿今义:股票盖以诱敌古义:表示推测,相当于“大概”。一说承接上文,表示原因、理由今义:器物上部有遮蔽作用的东西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古义:多少,意思是能有多少今义:指几何学止增笑耳古义:罢了今义:耳朵31 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文学常识曹操(155—220),字孟德,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与其子曹丕、曹植,并称“三曹”。品 诗歌对照翻译及赏析教材原文 参考译文 理解赏析东临碣jié石,以观沧海。 策马东来,登上碣石山。我要饱览这大海的壮观。 内容理解:开篇点题,点明了“观”的方位、地点及对象。水何澹dàn澹,山岛竦sǒng峙zhì。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海面水波荡漾,山岛高高地耸立在海边。岛上的树木,一丛丛生长着,百草丰茂繁密。大海在萧瑟秋风中,汹涌起伏着不尽的波澜。 内容理解:此处实写诗人眼前的景观,神奇而又壮观。表现手法:动静结合,“水”和“山岛”动静结合,显示出大海的辽阔和威严。“树木”“百草”是静景,展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秋风”“洪波”是动景,展现出大海波澜壮阔的气势,显示出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太阳和月亮昼夜不停运转,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吐纳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内容理解:此处虚实结合,作者运用想象,写出了自己的情怀和抱负。情感:在丰富的想象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抒发了诗人想要一统天下、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今日我观赏大海,真是幸运到了极点,且让我引吭高歌,倾吐宏伟的心愿。 内容理解:诗歌合乐时所加的套语,与正文内容没有直接关系。作品主旨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和虚实结合的手法描绘出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抒发了诗人想要一统天下的远大抱负。次北固山下文学常识王湾,洛阳( 今属河南) 人,唐代诗人。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北,倚长江而立。写作背景诗人往来于吴、楚间,不得归家,当船停宿在北固山下的时候,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触发了诗人心中的情思,便产生了这一千古名篇。品 诗歌对照翻译及赏析教材原文 参考译文 理解赏析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我要走的道路,正从青青北固山向远方伸展,江上碧波荡漾,我乘船向前。 内容理解:首联对偶点题。先写“客路”,暗含旅途奔波之意;后写“行舟”,点明远离故乡,暗寓思乡之情。这两句诗明写青山与绿水,暗示旅途奔波之意。情感:首联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羁旅之情,与尾联的“乡书”“归雁”遥相呼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潮水涨满,与两岸齐平,整个江面十分开阔,水上的风吹拂着,一叶白帆高高悬挂。 内容理解:运用对偶,写船上所见景色。诗人笔下平野开 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景色也象征着人生旅途充满期待,表现了诗人乐观昂扬的情绪。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夜还未消尽,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 旧年未过新春已来。 内容理解:运用拟人手法,写了海日东升将驱尽黑暗,春意萌动闯入旧年之景,蕴含旧事物中孕育新事物的哲理,提示出新旧交替的变化规律,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家书早已写好,如何寄回家园?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书到洛阳。 内容理解:用设问,借用西汉苏武“鸿雁传书”的典故,寄托思乡之情。情感:呼应首联,使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思乡愁绪。作品主旨这是一首羁旅诗。全诗借景抒情,描写了早春作者在北固山下所见到的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怀亲之情。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文学常识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合称“李杜”。王昌龄,字少伯,唐代边塞诗人,天宝年间被贬为龙标尉,因此有人称他“王龙标”。品 诗歌对照翻译及赏析教材原文 参考译文 理解赏析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柳絮已经落尽,杜鹃鸟在不停地啼鸣,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一路上要经过五条溪流。 内容理解:首句以“杨花”“子规”起笔,写景兼点时令,借景抒情,渲染凄凉哀愁的气氛。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它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的西边。 内容理解:诗人想象奇特,将月亮人格化,把它看成友好的使者,抒发了诗人对友人被贬的同情和关切之情。作品主旨此诗是李白因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诗歌开头通过对暮春景物的描写,奠定了全诗悲凉的基调,后又借明月表达了诗人对王昌龄遭遇不幸的同情。天净沙·秋思文学常识天净沙,曲牌名。马致远( 约1251—1321 以后),号东篱,一说字千里,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称元曲四大家。《天净沙 秋思》被誉为“秋思之祖”。写作背景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曾长期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困窘潦倒。在独自漂泊的羁旅途中,他写下了这首《天净沙 秋思》。品 诗歌对照翻译及赏析教材原文 参考译文 理解赏析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干枯的藤、衰老的树,树上栖息着黄昏时将要回巢的乌鸦。小小的桥、潺潺的流水,近处有几户人家。古旧的道路、萧瑟的秋风,走来一匹疲惫不堪的瘦马。 内容理解:这三句运用白描的手法,把九种景物组合在一起,勾勒出一幅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秋日晚景图。情感: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反映出游子在客途中孤苦寂寞的心情。炼字:“瘦”字衬托,以马瘦衬人瘦,突出了旅途跋涉之苦。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夕阳已经朝西方落下,悲伤到极点的旅人还漂泊在远离家乡的地方。 内容理解:“夕阳西下”点明了时间,照应上文的“昏”字,“断肠”一词为全曲之“眼”,直抒胸臆,表现了游子浪迹天涯时的孤苦悲伤之情以及对家乡的思念。作品主旨此曲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清冷、苍凉的秋日晚景图,抒发了漂泊异地的游子的羁旅之苦和思乡之情。45 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 《吕氏春秋》文学常识《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先秦杂家代表著作。战国末秦相吕不韦(?—前235)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全书二十六卷,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一百六十篇。品 文言文对照翻译教材原文 参考译文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 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 “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 “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 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 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宋国有一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井,要到外面去打水浇田, 经常要有一人在外面(专门做这件事)。等到家里挖了一口井之后,告诉别人说:“我家挖井得到了一个人。”有人听说了这件事,并传播开来说:“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有人)向宋国国君报告这件事。宋国国君派人向丁氏询问,丁氏回答说:“(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非在井中得到了一个人。”寻到的消息如此,还不如不知道。作品主旨这篇寓言通过写一户姓丁的人家挖井节省了一个劳动力被误传为从井里挖出了一个人的故事,告诉我们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轻易相信传闻,也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记 文言知识字词梳理1. 词类活用动词的使动用法:闻之于宋君(听到,这里是“使听到”的意思)2. 古今异义国人道之古义:居住在国都中的人 今义:本国的人丁氏对曰古义:应答,回答 今义:相合;正确;正常穿井得一人古义:挖掘、开凿今义:把衣服鞋袜等物套在身体上3. 一词多义问之于丁氏(向)于非得一人于井中也(在)宋之丁氏(的)之国人道之(代词,代指这件事)国人道之(讲述)道道听途说(道路)杞人忧天 《列子》文学常识《列子》,旧题为列御寇著。据后人考证,可能是晋代人的作品。今本八篇,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列御寇,相传是战国时的道家人物,郑国人。品 文言文对照翻译教材原文 参考译文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 废寝食者。 杞国有个人担心天会崩塌,地会陷落,自己无处容身,以至于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 “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 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担心而担心,就去开导他,说:“天, 不过是聚积的气体罢了,没有一个地方是没有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中活动,为何还担心天会崩塌呢?” 那个人说:“天如果真的是聚积的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 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聚积的气体中那些能发光的, 即使掉下来,也不会有什么伤害。”其人曰:“奈地坏何?” 那个人又说:“地陷下去怎么办?”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 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聚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方, 没有一个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踏步行走,整天都在地上活动,为什么还担心地会陷下去呢?”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那个杞国人消除了疑虑,非常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消除了疑 虑,非常高兴。作品主旨文章通过写杞人忧天地崩坠的故事,讽刺了那种整天怀着毫无必要的担心和无穷无尽的忧愁、既自扰又扰人的庸人,告诉人们不要毫无根据地忧虑和担心。记 文言知识字词梳理1.重点课下注释①因往晓之(告知,开导)②终日在天中行止(行动,活动)③奈何忧崩坠乎(为何,为什么)④只使坠(纵使,即使)⑤亦不能有所中伤(伤害)⑥充塞四虚(四方)2. 通假字①其人舍然大喜(同“释”,解除、消除)②身亡所寄(同“无”,没有)3. 古今异义若屈伸呼吸古义:你今义:如;好像4. 一词多义其人曰(那)其其一犬坐于前(其中的)41《世说新语》二则咏雪文学常识《世说新语》,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品 文言文对照翻译教材原文 参考译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跟小辈谈论文章的义理。不久,雪下得急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二哥的长子胡儿说:“在空中撒盐大体可以相比。”他大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乘风漫天飞舞。”太傅高兴地大笑起来。(谢道韫)就是谢安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作品主旨文章通过写谢家小辈即景咏雪的情景,展示了古人高雅的生活情趣和温馨美好的家庭气氛,表现了谢道韫的文学才华和聪明机智,同时也透出谢家家庭生活的雅趣和文化的传承。记 文言知识字词梳理古今异义未若柳絮因风起古义:趁、乘今义:因为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子女,文中泛指家里的小辈,包括侄儿侄女今义:儿子与女儿陈太丘与友期行品 文言文对照翻译教材原文 参考译文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 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时分。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丢下(他)而离开,(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令尊在不在?”(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 您) 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跟人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走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时分。(您)正午没有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友人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家门。作品主旨文章通过记述陈元方与来客对话的情景,告诫人们做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处世应讲礼守信的道理;同时,赞扬了陈元方聪明机智、明白事理。记 文言知识字词梳理1. 重点课下注释①与人期(约定)行②舍(丢下)去(离开)③相委(丢下)而去④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在不⑤下车引(拉)之⑥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2. 词类活用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友人惭(感到惭愧)3. 通假字尊君在不(同“否”)4. 古今异义太丘舍去古义:离开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跟“来”相对)下车引之古义:拉今义:引导;引用入门不顾古义:回头看今义:注意;照管相委而去古义:丢下今义:把事交给别人去办;委任期日中古义:约定今义:预定的时日;日期33 诫子书文学常识诸葛亮(181—234),字孔明,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品 文言文对照翻译教材原文 参考译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 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 君子的行为操守,他们以宁静专一来修养身心,以节俭来培养品德。不内心恬淡就无法明确志向,不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立志就无法学有所成。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 去,意志随同岁月而丧失,于是人变得年老志衰,没有用处,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能悲哀地守着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那时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作品主旨本文是诸葛亮写给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主要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浮躁。记 文言知识字词梳理1. 重点课下注释①诫(告诫、劝勉)子书(书信)②夫(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将发议论)君子(有才德的人)之行③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以(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修身④非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明志⑤年与(随同)时驰(疾行,指迅速逝去)⑥ 遂(于是,就)成枯落(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⑦悲守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2. 词类活用①形容词作动词:非学无以广才(增长)②形容词作名词:非宁静无以致远(远大目标)3. 古今异义夫君子之行古义:fú, 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将发议论今义:丈夫险躁则不能治性古义:轻薄今义:地势险恶、复杂,不易通过;险要4.一词多义成学非淡泊无以明志(志向)非志无以成学(立志)志《齐谐》者,志怪者也(记载)处处志之(做记号)22 《论语》十二章文学常识《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 篇。东汉列为“七经”之一,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孔子( 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 今山东曲阜东南) 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品 文言文对照翻译教材原文 参考译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孔子说:“学习了,然后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 却不恼怒,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谋划事情,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吗?同朋友交往做到诚信了吗?老师传授的知识, 按时温习了吗?”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 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有所成就,四十岁遇事心里不再感到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上天的意旨,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就可以顺从意愿,又不越过法度。”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借( 这一点)当老师了。”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疑惑。”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 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 乐。贤哉,回也!” (《雍也》) 孔子说:“贤德啊,颜回!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这种困苦,颜回却不改变他自有的快乐。贤德啊,颜回!”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孔子说:“懂得某种学问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研究这种学问为快乐的人。”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 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其 中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浮云一样。”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行走,在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选取他们的优点而学习,(如果自己也有)他们的缺点就加以改正。”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 夜。” (《子罕》)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 不停。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但平民百姓的志向却是不能改变的。”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仁在其中矣。” (《子张》) 子夏说:“广泛学习且能坚定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作品主旨所选十二章,阐述了学习态度(第7、9 章)、学习方法(第1、4、5 章)和修身做人(第1、2、3、6、8、11、12 章)等。这告诉我们:学习要有端正的态度和良好的方法,做人要诚实守信、安贫乐道、意志坚定、理想远大。记 文言知识字词梳理1.重点课下注释①人不知而不愠(生气,恼怒)②四十而不惑(迷惑,疑惑)③ 逝(往、离去)者如斯(代词,这,指河水)夫2. 词类活用①形容词作名词:温故(学过的知识)而知新(新的理解和体会)②动词作名词: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③名词作动词:饭疏食(吃)④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为快乐)⑤名词作状语:学而时习之(按时)吾日三省吾身(每天)3.通假字①不亦说乎(同“悦”,愉快)②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4.古今异义吾日三省吾身古义:多次 今义:数词,二加一后所得的数目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助动词。表达可能或能够不亦君子乎古义:有才德的人 今义:人格高尚的人匹夫不可夺志也古义:平民中的男子,这里泛指平民百姓今义:无学识、无智谋的人(多见于早期白话)5.一词多义知可以为师矣(做)为为人谋而不忠乎(替)不义而富且贵(合乎正义)义与儿女讲论文义(义理)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为快乐)乐乐亦在其中矣(乐趣)4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古诗词 1 古代诗歌四首.doc 古诗词 2 梅岭三章.doc 古诗词 3 课外古诗词诵读.doc 文言文 1 《世说新语》二则.doc 文言文 2 《论语》十二章.doc 文言文 3 诫子书.doc 文言文 4 狼.doc 文言文 5 寓言四则.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