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全册《课外古诗词诵读》知识清单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全册《课外古诗词诵读》知识清单

资源简介

3课外古诗词诵读
峨眉山月歌
写作背景
此诗是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当时李白即将离开家乡外出闯荡,在赴长江中下游的舟行途中,写下此诗。
品 诗词对照翻译及赏析
教材原文 参考译文 理解赏析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qiānɡ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 着半边秋月。流动的平 羌江上,倒映着晶亮月 影。夜间乘船出发,离 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 却难相见,我只好恋恋 不舍去向渝州。 内容理解:首句中的“秋”字既点明远游时令,又形容月色之美;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全诗用五个地名,强调诗人正连夜从青溪驿出发,向三峡驶去,传达出诗人江行的独特体验,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炼字:“入”和“流”两个动词说明月影映入江水,仿佛随江水流动,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快。
作品主旨
这首诗写诗人即将离开故乡外出远游时,秋夜行船所看到的夜景,抒发了诗人即将离开故乡外出闯荡的憧憬、喜悦以及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江南逢李龟年
文学常识
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被后人尊称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品 诗词对照翻译及赏析
教材原文 参考译文 理解赏析
岐qí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当年经常在岐王府邸里见到您,在崔九堂前多次听闻您的音乐。 内容理解: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诗人对开元年间国力强盛的眷怀,对盛世生活的深情怀念。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如今正是江南风景大好的时候,在这落花时节又与您重逢。 内容理解:“落花时节”寓意国运衰微、人生落魄、盛时不再。诗人用江南美景反衬离乱世事和沉沦身世,表达了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的现实的无限感慨,以及对自己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作品主旨
诗人运用对比手法,通过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及如今与李龟年在他乡重逢的对比,流露出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现实的无限感慨和对个人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文学常识 岑参(约715—770),唐代边塞诗人,与高适并称“高岑”。
品 诗词对照翻译及赏析
教材原文 参考译文 理解赏析
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 勉强地想要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惜再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把酒送来。 修辞、情感:用典,第二句化用有关陶渊明“重阳节王弘送 酒”的典故。反用其意,表明在战乱中,又身处军旅,虽是重阳节也无人像王弘那样送酒来,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 写出了旅途的凄凉萧瑟,暗寓“行军”的特定环境。
遥怜故园菊, 应傍战场开。 怜爱远方长安故园 中的菊花,这时应 正寂寞地在靠近战 场的地方盛开。 炼字:“遥”字,是诗人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烘托了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怜”字,直抒胸臆,不仅表达了诗人对故园之菊的眷恋,更写出了诗人对故园之菊开在战场上的怜惜之情。
作品主旨
这首诗写诗人“强欲登高”而“无人送酒”,又联想到故园的菊花,慨叹故园已成战场,抒发了诗人思乡的惆怅和对国事的忧虑,寄托着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以及对和平美好生活的渴望。
夜上受降城闻笛
文学常识 李益(748—约829),字君虞,唐代边塞诗人。
品 诗词对照翻译及赏析
教材原文 参考译文 理解赏析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xiáng 城外月如霜。 回乐烽前的沙地白得 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 犹如白霜。 内容理解:前两句诗描写了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夜晚登城远望,月华如霜,边城夜色,凄神寒骨。后两句诗正面抒情,芦管悲声引发了戍边将士思念家 乡、怀念亲人的感情。 写作手法: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前两句写景,第三句写声音,末句抒情。前三句都是为末句抒情做铺垫, 全诗将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为一体。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不知何处响起凄凉的芦笛声,一夜间,出征的将士们都在思念家乡。
作品主旨
这首诗描述了在万籁俱寂的大漠之中,夜风送来凄凉幽怨的芦笛声,陡然唤醒了“征人”的思乡情绪,表现了将士们的思乡怀亲之情。
秋词(其一)
文学常识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文学家,有“诗豪”之称,与白居易合称“刘白”。
品 诗词对照翻译及赏析
教材原文 参考译文 理解赏析
自古逢秋悲 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zhāo。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都悲叹秋天冷清萧条,我却说秋天远远胜过春天。 内容理解:开篇以议论起笔,直接表达了秋日胜春朝的看法。先弃“逢秋悲寂寥”的常情,后立“秋日胜春朝”的新见,气势不凡。 表现手法:用对比手法,把古人悲秋和自己颂秋进行对比,表现了诗人乐观豁达的情怀。 炼字:“自古”极言悲秋的传统看法的时代久远和思路模式的顽固。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秋日晴空万里,一只仙鹤推开云层扶摇直上,把我的诗情也带到了蓝天。 内容理解:直接推出“证据”—“晴空一鹤排云上”,具体生动地勾勒了一幅壮美的画面,抒发激荡澎湃的诗情。 炼字:“排”是推开的意思,写出孤鹤飞向长空的豪情壮志, 抒发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写作手法:写景、抒情相结合。通过描绘“晴空一鹤排云上” 的明丽秋景,表达了诗人的豪迈之情。
作品主旨
诗人有力地否定了自古以来那种悲秋的论调,热情赞美秋天,以明丽的秋景引出豪迈的诗情,隐含诗人因支持变法而屡遭贬谪,却愈挫愈奋的乐观、豪壮的情怀。
夜雨寄北
文学常识
李商隐( 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谿生,唐代诗人,与杜牧并称“小李杜”。
写作背景
本诗是诗人在巴蜀羁旅期间写给家人的。因为长安在巴蜀的北方,所以题目中用“寄北”。
品 诗词对照翻译及赏析
教材原文 参考译文 理解赏析
君问归期 未有期, 巴山夜雨 涨zhǎng秋池。 你问我回家的日子, 我尚未定归期;今晚巴山下着大雨, 雨水涨满秋池。 内容理解:在两个“期”的一问一答间,诗人将对“归期”的希望与“未有期”的失望融入凄凉萧瑟的景色之中,写出了诗人客居异地的孤寂情怀和对妻子的深切思念。 炼字:“涨”字富有动态感,既写出了巴山夜雨灌注秋池的自然之景,也将人的情感波动融入其中,表现了诗人的羁旅之愁与难归之苦。
何当共剪 西窗烛, 却话巴山 夜雨时。 何时你我重新聚首,共同剪烛西窗; 我再告诉你今夜在巴山听雨时,我对你的思念。 内容理解:想象回家后剪烛西窗、共话今宵的情景。诗人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 写作手法:虚实结合,通过设想来日重逢,畅谈昔日相思的情境,反衬今夜的孤寂。
作品主旨
这首诗虚实相生,既有眼前实景,又想象未来的情景,表现了诗人羁旅他乡的孤寂和渴望与家人团聚的心情。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文学常识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豪放派诗人。他具有多方面的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存诗9300 多首。
品 诗词对照翻译及赏析
教材原文 参考译文 理解赏析
僵卧孤村 不自哀, 尚思为国 戍shù轮台。 我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躺卧不起, 但没有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 心中还想着替国家守卫边关。 内容理解:“僵卧孤村不自哀”叙述了作者的现实处境和精神状 态,“尚思为国戍轮台”是对“不自哀”这种精神状态的解释, 前后照应,形成对比。处境艰难,却不以衰老自弃,内心仍有卫国戍边的志愿。 炼字:“僵”“卧”“孤”三字写出了作者此时凄凉的境遇。“僵” 字写作者年迈、衰老;“卧”字写作者多病;“孤”字写作者生活孤苦,居处偏僻。这三个字写出了作者罢官回乡后寂寞、窘迫、冷落的生活状况。“不自哀”三字情绪急转,表现诗人不以衰老自弃,仍有卫国戍边之志。
夜阑lán 卧听 风吹雨, 铁马冰河 入梦来。 夜将尽了,我躺在床上听着那风吹雨打的声音,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驰骋北方疆场。 内容理解:作者因“尚思为国戍轮台”而不能成眠,不能眠就更真切地感知到自然界的风吹雨打声,由自然界的风雨又想到国家的风雨飘摇,进而联想到战争的风云、军旅的生活。这样听着、想着,辗转反侧,幻化出特殊的梦境—“铁马冰河”。 情感:作者有心报国却无法上阵杀敌,一腔御敌之情只能形诸梦境。这两句诗表现了诗人感人至深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 写作手法:虚实结合,实写雨夜听风吹雨打声,虚写梦境战场杀敌景。
作品主旨
这首诗借写风雨之中的梦境,表达了诗人为国戍边的强烈愿望,表现了诗人感人至深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
潼关
文学常
识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清末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
写作背景
潼关,在今陕西潼关北,历来为军事重地。诗人写这首诗时才十多岁,当时随父亲赴甘肃上任,途经陕西潼关,被北方壮阔的风景所震撼,写下此诗。
品 诗词对照翻译及赏析
教材原文 参考译文 理解赏析
终古高云 簇cù 此城, 秋风吹散马 蹄声。 从古至今,高空的云就一直簇拥着这座古城,清脆的马蹄声被秋风吹散。 内容理解:首句写高云簇拥古城,不言高而高度自见,异峰突起,令人神往。下一句写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秋风吹散,又显出孤城的寂寥与辽远。 炼字:“簇”字以动写静,表现潼关古城高耸入云、巍峨壮观的景象,体现潼关城地势险要。“吹散”本来并不用于声音,这里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风声与马蹄声互相交织的声响,渲染了一种寂寥的气氛,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河流大野 犹嫌束, 山入潼关 不解平。 黄河流入广袤的原野还嫌拘束,秦岭山脉进入潼关便不知何谓平坦。 内容理解:运用拟人修辞,以“犹嫌束”衬托河流的奔腾和壮 阔,以“不解平”衬托山的巍峨险峻,表现了诗人渴望冲决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作品主旨
全诗描写了潼关地势的险要以及北方辽远而壮阔的风景,表现了诗人渴望冲决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