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芣苢》《插秧歌》的教学设计课题 《<芣苢><插秧歌> ——回响在历史中的劳动之歌》课型 新授课 复习课 试卷讲评课 其他课 教学内容分析 本篇课文是统编新教材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上第二单元第六课的课文,选用的两首古代诗歌,《诗经》中的《芣苢》和杨万里的《插秧歌》。本单元主题属于必修课程“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以“劳动光荣”为人文主题。本单元选了三篇人物通讯、一篇新闻评论和两首古代诗歌,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认识“劳动改造世界,劳动创造文明”这一主题,教育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美德,引导新时代的青年学生树立“无私奉献、锐意进取、勇于创造”的劳动观念。 本课选择的是两首表现劳动的古诗。《芣苢》描绘了采摘芣苢的劳动过程,表现了欢快的劳动场景和劳动女性的愉悦之情,体现了劳动之美。《插秧歌》选取日常劳动场景,描绘农人一家大小趁着农时冒雨插秧的紧张生活,表现了农家生活的辛苦和农事的繁忙,富有生活情趣。从这两首诗可以读到古人的日常生活与劳动场景,感受他们劳动时的欢乐与情趣,领略劳动之美,体会古诗超越时空的魅力。学习者分析 本设计授课对象为我校高一学生。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初步掌握了学习诗歌的基本能力,但是由于缺乏足够的生活阅历,学生对学习诗歌仍以有畏难情绪,不能深刻感受诗中的大意和情感,学习积极性不强。通过反复吟诵,学生能够感受诗歌叠章复沓所表现出的声情之美;通过理解诗意,学生能够把握古代劳动者不畏艰难、乐观积极的劳动精神;通过咀嚼涵咏,学生能够体味诗歌以自然质朴的口语所表现出的生活情趣。通过学习这两首诗歌,进一步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此外,高一新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够,需要老师多引导。同时也应关注到学生普遍缺乏参与农事劳作的体验,甚至不尊重劳动,不会劳动的问题,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劳动的光荣和劳动之美,从而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学习目标确定 ①能够准确且有感情地并背诵诗歌,理解诗歌的大意。 ②通过再现诗中的劳动场面,赏析诗歌的诗中语言和手法,体会劳动精神的内涵。 ③通过朗读和分析诗歌,读懂诗歌的情感,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劳动精神。学习评价设计 一、评价目标: 1. 学生能够准确且有感情地背诵《芣苢》和《插秧歌》,并理解诗歌的大意。 2. 学生能够通过再现诗中的劳动场面,赏析诗歌的语言和手法,体会劳动精神的内涵。 3. 学生能够通过朗读和分析诗歌,读懂诗歌的情感,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劳动精神。 二、评价内容: 1. 背诵与理解:学生能够准确背诵《芣苢》和《插秧歌》,并能够理解诗歌的大意。 2. 赏析与体会:学生能够通过再现诗中的劳动场面,赏析诗歌的语言和手法,体会劳动精神的内涵。 3. 情感与体会:学生能够通过朗读和分析诗歌,读懂诗歌的情感,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劳动精神。 三、评价方法: 1. 背诵与理解: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提问或小组讨论的方式,检查学生对诗歌的背诵情况,并要求学生解释诗歌的大意。 2. 赏析与体会: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每个小组选择一首诗歌,通过表演、绘画等方式再现诗中的劳动场面,并进行赏析和体会。 3. 情感与体会: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朗读比赛或朗读分享,让学生通过朗读表达诗歌的情感,并分享自己对古代劳动人民劳动精神的体会。 四、评价标准: 1. 背诵与理解:学生能够准确背诵诗歌,并能够清晰地解释诗歌的大意。 2. 赏析与体会:学生能够通过表演、绘画等方式再现诗中的劳动场面,并进行赏析和体会,展示对诗歌语言和手法的理解。 3. 情感与体会:学生能够通过朗读表达诗歌的情感,并能够分享自己对古代劳动人民劳动精神的体会。 五、评价反馈: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鼓励学生在背诵、赏析和体会方面取得进步。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个别辅导,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对诗歌的理解和体会能力。5.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导入新课教师活动1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在这片古老的以农业为本的土地上,那些回荡在田间地头的吟唱,始终是这个民族血液里最滚烫的乐章。今天让我们走进《芣苢》和《插秧歌》,和古人一起亲历劳作的情景。学生活动1 学生拿出课本,翻到相应的课文,做好上课准备。学生认真聆听老师讲的内容,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活动意图说明:引导学生认真聆听老师讲的内容,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开始学习新的内容。环节二:展示学习目标教师活动2 老师展示学习目标 学生互动2 学生诵读学习目标,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活动意图说明: 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有目的地学习。环节三:知识链接教师活动3 老师讲解关于《诗经》的相关知识和介绍杨万里的个人生平和诚斋体。学生互动3 学生认真听课,做好笔记,朗读重要的知识点。活动意图说明: 学生在听老师讲课和朗读中知人论世,便于学习课文内容。环节4:学习活动一:朗诵诗歌,疏通文意,体悟劳动情景教师活动4 老师展示课文内容,给诗歌划分节奏,让学生齐读课文。 思考:再次朗读两首诗歌,说一说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学生互动4 学生结合诗歌的节奏划分,有节奏地朗读诗歌。 结合初读诗歌的感受,总述诗歌的内容。活动意图说明: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诗歌初步感受诗歌的内容,让学生初步了解诗歌大意。环节5:活动二:再现诗中场面,品味诗歌语言教师活动5 老师设置以下问题吗,给学生时间思考问题,让学生回答问题。 1.请同学们结合诗歌的内容,并请四位分别表演采芣苢和插秧的过程。 2.请找出《芣苢》的几个动词,并分析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3.《芣苢》是在怎样的场景下吟唱的 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4.作者在《插秧歌》首联连用四个动词“抛”“接”“拔”“插”,用的非常精彩,作者为什么要连用这四个动词,请尝试赏析。 5.请赏析“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简要说明其表达效果。学生互动5 学生结合诗歌内容思考问题,并积极回答问题。 学生积极表演采芣苢和插秧的过程。 活动意图说明: 引导学生关注诗中具有表现力的语言,通过赏析诗歌的语言和手法进一步理解诗歌,理解劳动的内涵。引导学生通过再现诗中的场景,深切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热爱劳动、吃苦耐劳的精神。环节6:活动三:品味劳动之美教师活动6 1.两首诗歌都展现出他们劳动时的情景。如果要加个诗眼,你会想到哪个字,为什么?(提问学生)学生互动6 学生结合诗歌内容思考问题,并积极回答问题。 活动意图说明: 引导学生通过归纳诗歌的诗眼,理解诗歌的情感主旨。深切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热爱劳动、吃苦耐劳的精神,并以此提高学生对劳动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环节7:课堂总结教师活动7 结合两首诗歌的内容,做本节课的课堂总结。学生互动7 学生积极配合老师,归纳诗歌的重点知识,并做好笔记。活动意图说明: 引导学生梳理和总结课文的重点知识,并做好积累,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总结和归纳能力。板书设计 诗歌表现手法劳动场景表达情感芣苢“赋” 重章叠唱 双声叠韵 女人们越采越快,越采越多,收获满满,是一幅欢乐的采摘图景。 充满着劳动的欢乐,洋溢着劳动的热情 插秧歌 白描 比喻 语言描写 环境描写 动作描写一家人齐心协力,紧张忙碌的插秧图景。 字里行间洋溢着吃苦耐劳、勤奋乐观的精神。流露出诗人对劳动和劳动者的赞美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①背诵《芣苢》《插秧歌》。 ②对于2019年高考题中出现的观点、现象,你怎么看?结合这两首诗谈谈你的观点,写一则800字左右的文章。 8.特色学习资源分析爱、技术手段应用说明 音乐伴奏、网络图片 9.教学反思与改进 ①本节课较好地体现了寓教于乐的特点,调动了学生积极性,让学生感受了劳动的乐趣。 ②但对两首诗的内容还需挖掘,未引导学生感知农人劳动之艰辛,继续思考课堂与生活经验的对接。 ③朗读部分还需加强,努力让学生在课上便能背诵诗歌。 ④个别环节之间衔接不够顺畅,对学生表演的指导应该更细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