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芣苢》教学实录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1《芣苢》教学实录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duō luō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jié xié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教学过程
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导入
(同学们,提起《诗经》大家应该都不陌生。我们曾经在《关雎》《蒹葭》里感受到朦胧而又纯美的爱意。那么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诗经,回到先秦时代,在广袤的原野上感受劳动之美吧。)板书“芣苢”
(同学们知道什么是“芣苢”吗?)
预设:一种植物,车前草,不知道……
(老师已经听到正确答案了,但是还是有许多同学不知道芣苢是什么,其实芣苢又叫车前草,说起车前草,同学们可能就有些印象了。老师还为同学们准备了芣苢的图片,我们大家一起来看一下。)
Ppt呈现内容。
(是不是很熟悉?同学们应该也曾经在路边看到过吧。)
车前草,春夏生长,遍布于荒野路边,其嫩叶可食,全草可入药,可以说是一种易得又多用的食物。妇女采集车前草是一种古老的习俗,源于繁衍种族的观念,因为相传服用车前草能受胎生子,并且可以治疗难产。
(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就是诗经中关于采摘车前草的诗歌。)
文学常识
(同学们之前应该学习过诗经的作品了,不知道有关于诗经的知识同学们还记不记得,哪位同学愿意给我们分享一下?)
预设:无人举手回答
(看来同学们都有点害羞,那么老师给大家一些提示,大家一起回答!诗经是什么主义的作品 诗经六艺是哪些 诗经在内容上可以分为哪三个部分?按表现手法又可以分为哪三种?)
Ppt呈现内容。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先秦称其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汉代时被尊为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按表现手法分为赋、比、兴。
《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
《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
《颂》是朝廷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同学们思考一下,你觉得风雅颂,哪一部分的艺术成就最高?)
预设:风
(没错!风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流行音乐,大家一般是比较喜欢听流行音乐,而不是宗庙祭祀的音乐的。)
赋:直接铺陈叙述,直截了当地表达所要陈述的思想感情,是《诗经》最基本表现手法。
朱熹:“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如《邶风 击鼓》所言“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很直接、很热烈地将自己的爱情誓言表达出来。
比: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朱熹:“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魏风 硕鼠》通篇用比。
兴:即起兴,用其他事物引出要说的内容。朱熹:“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如《周南 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用“雎鸠鸟在河中叫”起兴。
(比如某位同学因为成绩不理想,心情有些抑郁,他在表达自己抑郁的心情是没有直接说‘我好伤心’,而是说今天天气不好,乌云阴沉沉的。这就属于我们所说的“兴”。)
(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几个题目,考察一下同学们的学习情况如何。)
Ppt呈现问题。
同学们齐声回答。
教师做出肯定评价。
细读文本
视频范读
(这首诗的生字词比较多,请同学们聆听名家范读,注意读准字音,并感受本诗情感。)
(刚刚大家听的很认真,我们来齐声朗读一下。)
学生齐读。
(字音是没有问题了,只是情感还有些欠缺,老师相信同学们在读懂诗歌后,会朗读得更好!我们来一起看向文本。)
分析文本
(本诗一共三章十二句,一章一行,我们来看一下第一章写了什么。)
Ppt呈现内容。
讲解重点字词。教师翻译。
(刚刚老师的翻译比较简单,但是由于这是一首诗歌,所以翻译应该做一些艺术化的处理。就像ppt呈现的这样。)
(谁能结合书下注释为我们翻译一下第二章的内容?)
预设:学生回答。
教师简单评价,表示肯定。
(第三章有同学愿意自告奋勇吗?)
预设:学生回答。
教师简单评价,表示肯定。
教师口头翻译全文,引导学生思考每章内容。
(这首诗我们就已经翻译完成了,它每一章都描绘了不同的画面。我们来关注一下每章的动词,‘采’‘有’——人们结伴出发去采摘芣苢,去获得它。
第二章,‘掇’‘捋’是具体的采摘的方式——“掇”是用手指摘取嫩小芣苢,“捋”则是把长势茂盛的芣苢从茎上成把地取下。两个简单的字不仅写出了芣苢的不同长势,而且还使人想象出人们采摘时娴熟的技巧和忙碌的场景。
第三章,‘袺’‘襭’,是将车前草存放的动作——人们采摘芣苢越来越欢,越来越多,于是用裙襟来兜。)
Ppt呈现总结。
(让我们再次朗读课文,感受劳动者在田间劳动的那种兴致勃勃与喜悦。)
学生齐读文本。
教师简单评价。(能从同学们的朗读中感受到喜悦与活力,非常棒!)
问题探究
诗中“采、有、掇、捋、袺、襭”这六个字的顺序能够更换吗?试结合诗歌分析原因。
给同学们2分钟的时间,同桌之间讨论。
同学分享思考成果。(2-3人)
教师简单评价,并明确答案。
Ppt呈现内容。
不能。这首诗用词连贯,是按劳动情景的推进来写的。人们从一开始的呼朋引伴“采之”“有之”,拉开了劳动的序幕,之后,到一片片“掇之”,一把把“捋之”,再到手提衣襟“袺之”,掖起衣襟“襭之”,这是一个由少到多、由慢到快的完整劳动过程,即越采越多,直至满载而归,所以顺序不能更换。
这首诗美在哪里?
(这首诗美在它的结构——重章叠句。各章大致一样,只改个别字的结构,我们称它为重章叠句。这是诗经中经常出现的一种结构。同学们能想到相同结构的诗吗 ?我们之前曾经学过的。)
学生回答。
Ppt呈现内容。
(这首诗歌三章十二句,六个动词不断变化,其余诗句重章复沓。在不断的重叠中产生简洁明快、回环往复的音乐节奏,符合采摘劳动过程中的动作节拍。同学们,我们在采摘的时候会有弯腰再直起,以及采摘的动作是重复的,它也是带有一种韵律的。在不断的重叠当中也很好地展现了劳动人民歌声中的喜悦之情。)
民歌与文人诗的比较分析。
提问:同学们知道什么是民歌吗?什么又是文人诗呢?
(当然,也有人认为这首诗不够美,正如《中国文学史新著》的作者曾在书中评价这首诗,‘虽然有直观性,却无诗意可言。’这就体现了民歌和文人诗的不同审美。文人诗,我们能叫得出名字的古诗基本上都属于文人诗,如前段时间学的杜甫的《登高》等。文人诗,并且流传至今的文人诗,其作者一般都是受过良好教育的知识分子,使用多种艺术手段来塑造艺术效果,一般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而民歌产生于民间,肯定是没有文人诗那样高的艺术成熟度的。民歌不以艺术手段取胜,它的美在于质朴真实,能让读者身临其境。
同学们还记得小时候的摇篮曲吗?
摇啊摇,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给我吃年糕,叫我好宝宝。
如果从传统的审美角度出发,很难说出这样的歌词有什么艺术价值,但是它的魅力就在于,当你唱起这样的歌的时候,就会想到小时候的夜晚,星空,你可能躺在外婆的怀里,听着熟悉的歌谣,半梦半醒,有着凉凉的晚风……
当文人诗委婉曲折的表情达意的时候,民歌直接将彼时彼地的情景呈现在读者面前了。在反复诵读芣苢的时候,你似乎也身处田野,看着三三两两的妇女,笑哈哈的在采摘车前草了,你就很难不被他们的这种在田间劳作的精气神感染。“这首诗虽然有直观性,却无诗意可言,但在一定的环境中歌唱起来,仍能产生美感。”
这就是民歌的魅力所在。)
(采摘工作基本在都是劳动妇女的工作,那么请全体女生再次朗读一下,读出喜悦,读出韵律,感受民歌的魅力,劳动的魅力。)
全体女同学齐读。
教师点评。
主题归纳
(经过刚刚咱们女同学的精彩朗诵,同学们也从中听到了劳动的喜悦。那么我们一起来进行本诗的主题归纳。)
Ppt呈现内容。
这是一首集体劳动的赞歌,描写了人们集体采摘芣苢的过程,表达了劳动者喜悦的心情。开始是泛言采摘,最后是满载而归,欢乐之情也从这一过程表现出来。诗歌反复地描写劳动的过程,形象地表现了劳动成果的由少至多,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
教师提问:“关于劳动,我们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应该树立一个怎样的劳动观呢?”
学生回答。
教师简单评价。
明确:“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劳动创造自己美好的明天!)
板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