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再别康桥》教学设计(表格式)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2《再别康桥》教学设计(表格式)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再别康桥 教学设计
年 月 日
教 学 目 标 1、指导预习,在逐步深入的朗读中领会诗人情绪的变化和诗歌的音乐美。 2、在康桥画面的再现中体会诗歌的绘画美。 3、体悟诗人在诗歌中蕴涵的对美的生活的向往。 4、提高诗歌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学习欣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难点 品味诗词意象
教学方法、手段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任务驱动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
板 书 设 计
再别康桥 1、 诗歌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2、 志摩追求:自由、美、爱
课 堂 教 学 过 程 与 方 法
任 务 推 进 师 生 互 动
一、组织教学 课前三分钟演讲 二、布置预习 【课前学习】: 1、布置“我所知道的徐志摩”,让学生上网查询徐志摩生平资料、志摩与康桥的渊源、徐志摩的代表作品及人生理想等。 2、说说这首《再别康桥》怎样打动了你? 三、导入新课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世界。 四、讲授新课 (一)整体把握 提示: 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
明确: 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启发: 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明确: 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这些物象(云彩等)寄托着诗人的感情,这种有着诗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诗歌的意象。诗人如何选择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正是我们要重点赏析的部分。 (二)了解康桥 展示剑桥大学的优美图片,配以《荷韵》音乐,让学生在“漫步康桥”中初步感知康桥风景如画的景色。要求学生用一个词来形容“剑桥大学”的景色。(个别学生回答) 导语: 剑桥大学这座已有700多年悠久历史的古老学府,以其“求知学习的理想之地”的校训吸引了一批又一批莘莘学子有志之士。就在上个世纪20年代初在这个久负盛名的大学里常可以看到一个中国青年的身影,他儒雅高贵,气度不凡,双眼透出一种朦胧的诗人气息,他就是有诗哲美誉的徐志摩。 (三)检查预习 出示徐志摩的照片,根据课前小组预习,选择以下一个方面说说你所了解的徐志摩. 1、徐志摩的人生经历: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名章垿,笔名南湖、云中鹤等。浙江海宁人。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1931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 2、志摩与康桥的渊源:1921年春,诗人在剑桥大学学习,因爱情生活的失意和痛苦,孤独中,他常来此观看落日飞霞,或在星光下聆听水声。康桥曾给予诗人心灵的抚慰,也是促使他自我意识觉醒、产生个性解放冲动的地方。 3、徐志摩的代表作品:诗集《志摩的诗》、《猛虎集》、《云游集》等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画廊中精美的景致。 (四)、感受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1)音乐美 请同学大声朗读诗歌 提示: 1.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2.初步感知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明确情感: 全诗蕴涵了对康桥对母校的依依惜别之情 总体语调:舒缓、低沉节奏:轻柔、和谐本诗的韵脚分别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从韵脚看,一方面每节音韵统一,全诗逐节换韵,另一方面取韵又有开有合(开口、半开口和闭口音),有轻有重。 本诗的节奏:以前三节为例,“轻轻地/我 /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一方面每句为三到四个音步,以三个为主;另一方面又多用“轻轻”、“油油”等叠音词,使得诗的节奏明快而又平稳。 本诗的结构:大家不难发现,首尾是呼应的,有同有异,富于变化,但又反复强化那特定的情绪和格调,尾是首的复沓,但又不是简单重复,是感情经过激荡而又沉淀后的再现,或是另一层面的递升。一如交响音画中的“A--B--A”式的曲式结构,是“呈现——展开——再现”的艺术体式,反复营造那“浓得化不开”的深深情味。 读着这首诗,音韵和谐而富于变化,节奏明快而显得平稳,并且曲折回环,首尾圆合,气韵浑成,如同康河的涟漪一样轻轻荡漾,令人不禁产生音乐美的感受。 2)品味诗歌的建筑美 通过诵读,我们从听觉上已深深感受到了本诗音韵之谐和,节奏之明晰,感到了音乐的美感,那么我们再看看诗的外形,分析一下它在外部形式上又有什么特点? 从段落上看,每节四句,各句又错开,整齐而又划一;从句子上看,每句字数6—8字,大致相等。句的整饬和节的匀称,使诗具有了一种什么美呢?(建筑美)美学家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则是凝固的音乐。读着本诗,一种流动的建筑美和凝固的音乐美,令你心旌摇摇,美不胜受。 3)品味诗歌的画面美 古语有云:“情是诗之胚,景是诗之媒”。请同学再读诗歌,同桌交流思考以下问题: 你知道诗人将离别之情寄托在哪些景物上吗?借助这些景物诗人为我们营造了关于康桥的哪些画面?(请你抓住景物为每幅画面取个动人的名字) 作别云彩、金柳夕照、青荇招摇、清潭虹影、泛舟寻梦、夜晚夏虫沉默图、招手惜别云彩图、四、课后作业 展示寄语 五、课堂小结 每一节都是一个可以画得出来的画面,比如河畔的金柳在康河里的倒影,康河水底的招摇的水草,榆阴下的长满浮藻的青潭。这些画面具有意境鲜明、色彩绚丽的特点。很美。诗人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 “荡漾”“招摇”“揉碎”“沉淀”, 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 更增添了画面的美感。 六、课外拓展 康桥是徐志摩灵魂的故乡,我们通过这首诗能感觉到诗人对康桥依依不舍,希望与康桥永不分离的感情。下面我们来欣赏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场娜拉! 1、这是诗人随泰戈尔访日后的感怀之作。 2、诗一开始,就以一个构思精巧的比喻,描摹了少女的娇羞之态。“一低头的温柔”与“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两个对立的意象恰当地重叠在一起,使我们感到一股朦胧的美感。 3、接下来,就的互道珍重,我们体会到诗人的那种离别之情。。 4、大家看看这一句:“甜蜜的忧愁”,忧愁怎么会是甜蜜的呢? ——甜蜜和忧愁在感情上似乎是矛盾的,其实不然。这样写使诗歌的情感更加饱满。 5、这首诗是谁别谁?(诗人别日本女郎) 日本女郎的名字是什么?(沙扬娜拉) 她的名字还有其他的意思吗? ——“沙扬娜拉”是迄今为止对日语“再见”一词最美丽的翻译。“沙扬娜拉”既是杨柳依依的挥手作别,又仿佛在呼唤那女郎温柔的名字。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诗 2、课后阅读徐志摩的另一首诗《偶然》。
学生交流预习资料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点拨引导 调动学生知识储备 进行对比阅读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归纳 学生欣赏图片,入境感知 出示徐志摩的照片 教师补充预习资料 请同学大声朗读诗歌,教师提出诵读要求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组织全班齐读后学生自评后得出诗歌的情感和总体语调、节奏 反复诵读、体会 教师点拨引领 (请你抓住景物为每幅画面取个动人的名字) 对比阅读,加深体会 全班同学齐读 教师拓展介绍
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