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第1节长度与时间的测量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第1节长度与时间的测量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物理观念:
理解测量的意义:明确测量是提高判断可靠性和准确性的重要手段。
掌握长度和时间的单位:了解国际单位制中长度和时间的单位及其换算关系,包括米(m)、秒(s)等基本单位,以及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纳米(nm)、小时(h)、分钟(min)等常用单位。
掌握测量工具的使用:能正确使用刻度尺、秒表等测量工具进行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2、科学思维:
理解误差:知道测量有误差,了解误差和错误的区别,并知道通过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3、科学探究:
观察与实验:通过具体的测量活动,对常见物体的尺度和时间段有大致的了解。
讨论与交流:在测量过程中,学生之间进行讨论和交流,分享测量结果和测量经验。
归纳与总结:通过实际测量活动,归纳总结出正确使用测量工具的方法和减小误差的方法。
4、科学态度与责任:
培养实验兴趣:激发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和好奇心。
培养科学态度:通过测量活动,培养学生认真细心、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体会物理与生活的联系:通过根据日常经验估测长度和时间,让学生体会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长度的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长度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难点:
测量长度单位概念的具体化和测量中的读数。
理解误差的概念及减小误差的方法。
三、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资源:用于展示测量工具、测量过程及测量结果。
实物测量工具:刻度尺(包括直尺、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等)、秒表等。
其他教具:投影仪、黑板、粉笔等。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情景创设:通过展示两幅图片(如不同长度的铅笔、不同容量的水杯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比较它们的长度或容量。
提出问题:不用测量工具,如何证实自己的目测结果是否正确?引导学生思考测量的必要性。
(二)新课讲授
测量的意义:解释测量是提高判断可靠性和准确性的重要手段。
长度单位:
介绍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米(m)及其符号。
列举并解释其他常用长度单位(如千米、分米、厘米、毫米、纳米等)及其换算关系。
通过实物或多媒体展示不同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帮助学生形成具体概念。
长度测量工具:
介绍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如刻度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等)及其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强调使用刻度尺前应观察其量程、分度值及零刻度线是否磨损等。
通过学生分组实验,练习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如铅笔、课本等)。
时间的测量:
介绍时间的基本单位秒(s)及其常用单位(如小时、分钟等)和换算关系。
介绍常用的时间测量工具(如秒表、手表等)及其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通过学生分组实验,练习使用秒表测量时间(如脉搏跳动次数所需时间等)。
(三)巩固练习
课堂练习:设计一些与长度和时间测量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并交流答案。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撰写实验报告,记录实验过程、测量结果及心得体会。
(四)课堂小结
总结知识点:回顾本节课所学的长度和时间的单位、测量工具及其使用方法、误差的概念及减小误差的方法等知识点。
强调重点难点:再次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布置作业
课后习题:布置一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课后习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预习任务:要求学生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为新课学习做好准备。《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物理观念
机械运动的概念:学生能够理解并解释机械运动是物体位置随时间发生变化的运动。
参照物的概念:学生能够理解参照物在描述物体运动状态中的作用,并能选择适当的参照物来描述物体的运动。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学生能够理解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会根据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2. 科学思维
实例体验:通过实例和实验,让学生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 科学探究
讨论与交流:在讨论和交流中,加深学生对机械运动、参照物以及运动和静止相对性的理解。
科学态度与责任
运动观念的树立: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树立物质是运动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学习兴趣的培养:通过学习自然界运动形式的多样性,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意识到物理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参照物的概念
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难点
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三、教学策略
实例引导: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如行驶的火车、转动的地球等)引入机械运动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验探究:通过简单的实验(如书本和钢笔的移动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讨论和交流实验结果,加深对运动和静止相对性的理解。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整合网络资源,制作包含机械运动实例、实验演示等内容的多媒体课件。
实验器材:钢尺、橡皮筋、木梳子等(可根据实际教学需要调整)。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视频导入:播放一段包含自然界各种运动现象的视频(如流水、飞鸟、行驶的汽车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体的共同特点——位置随时间发生变化,从而引出机械运动的概念。
2. 新课教学
一、机械运动
实例分析:展示奔驰的骏马、行驶的火车等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分析这些物体运动的共同特点——位置随时间发生变化。
概念讲解: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作机械运动。
讨论交流:让学生讨论并举例说明生活中的机械运动现象。
二、参照物
情境引入:通过描述在路边站立和乘坐行驶中的公共汽车时观察路边树木的不同感受,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
概念讲解:在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时总要选取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作为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讨论交流:让学生讨论并举例说明生活中如何选取参照物来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
三、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实验演示:将书本放在课桌上,把钢笔放在书本上,用手缓慢地推动书本使书本载着钢笔沿桌面向前移动。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以下问题:
书本相对于桌面的位置有无变化?
钢笔相对于书本的位置有无变化?
钢笔相对于桌面的位置有无变化?
讨论交流:通过讨论交流让学生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即同一物体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其运动状态可能不同。
3. 巩固练习
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判断一些具体情境下物体的运动状态(如飞机相对于地面、乘客相对于飞机等)。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交流练习题的答案并派代表进行汇报。
4. 课堂小结
总结知识点:回顾本节课所学的机械运动、参照物以及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等知识点。
强调重点难点:再次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即参照物的选择和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六、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交流活动,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通过实例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物理知识的应用。
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确保教学效果的达成。《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物理观念:
学生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理解速度的概念及其物理意义。
学生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掌握速度单位的换算。
学生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能用平均速度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
2、科学思维:
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活动,学生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3、科学探究:
学生初步掌握利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的能力。
4、科学态度与责任:
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内容
速度的概念: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其定义为单位时间内物体通过的路程。
速度的计算公式:v = s/t,其中v代表速度,s代表路程,t代表时间。
速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m/s),在交通运输中常用千米每小时(km/h)作为速度单位。
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直线且速度大小和方向都不变的运动称为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直线运动但速度大小或方向发生变化的运动称为变速直线运动。
三、教学方法
情境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运动会短跑比赛、交通工具的速度比较等)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合作探究: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引导学生归纳出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
实物演示与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实物演示(如小车在轨道上的运动)和多媒体课件展示物体的运动过程,帮助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例题讲解与练习:通过例题讲解和课堂练习巩固学生对速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四、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通过生活实例引出课题,激发学生兴趣。
合作探究:
提出问题: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学生分组讨论并归纳出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相同时间比路程、相同路程比时间、不同时间不同路程比速度)。
引导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
实物演示与多媒体辅助教学:
利用实物演示或多媒体课件展示物体的运动过程,帮助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讲解速度的单位及其换算方法。
例题讲解与练习:
通过例题讲解速度公式的应用方法和计算步骤。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知识拓展:
介绍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及其特点。
引导学生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课堂总结:
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和重点难点。
布置课后作业以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
课堂观察: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情况。
作业反馈:通过批改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测试评估:定期进行单元测试或期末考试以评估学生对本章节知识的掌握程度。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方案的实施,旨在帮助学生全面理解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掌握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及平均速度的计算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物理观念:
学会使用刻度尺和停表正确地测量时间和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加深对平均速度概念的理解,掌握其计算公式v=s/t(s为路程,t为时间)。
2、科学思维:
通过实验探究,掌握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步骤和方法。
科学探究:
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4、科学态度与责任:
激发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培养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正确记录数据的良好作风,以及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速度的基本概念,但对平均速度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尤其是如何在实际操作中测量平均速度尚不熟悉。此外,学生第一次接触物理实验,对实验方法、步骤和操作可能存在一定的困惑,但他们对物理实验充满好奇和热情。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测量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教学难点: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以及如何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视频和展示PPT)
斜面(带刻度或可测量长度的)
小车(或小球)
刻度尺
停表(或电子秒表)
金属片(用于标记小车停止位置)
实验记录表格
五、教学过程
1. 引入新课
通过播放刘翔或苏炳添等运动员的比赛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他们的平均速度,从而引出课题“测量平均速度”。
2. 复习旧知
回顾速度的定义、公式以及平均速度的概念。
3. 讲授新知
讲解实验原理:v=s/t,说明实验中需要测量的物理量(路程s和时间t )。
介绍实验器材及其使用方法,特别是停表和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
4. 设计实验
引导学生结合实验桌上的器材,设计实验步骤。
讨论实验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如斜面的坡度、金属片的作用等。
5. 进行实验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实验步骤包括:安装斜面、测量路程s、测量时间t、记录数据等。
注意事项:斜面坡度应适当,以便于测量时间;测量路程时要从车头(或车尾)量到车头(或车尾);使用停表时要准确记录时间等。
6. 分析论证
学生计算小车在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并记录在表格中。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归纳出实验结论:做变速直线运动的小车在不同路程内的平均速度一般不同。
7. 交流与评估
学生分组进行交流评估,提出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误差的原因,并提出改进建议。
播放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视频或展示优秀实验报告,供学生参考和学习。
六、教学反思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总结成功之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强调实验在物理学习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多动手、多思考、多实践。
提醒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要注重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能力的培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