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作文看上海——2024年高考上海卷作文深度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思辨作文看上海——2024年高考上海卷作文深度解析

资源简介

思辨作文看上海——2024年高考上海卷作文深度解析
【原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生活中,人们常用认可度判别事物,区分高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认可度”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命题评析】
考生可以从概念入手,对“认可度”的内涵外延、形成要素、影响作用等方面进行多角度思考。“认可度”是多种意愿表达和行为选择的综合体现,反映着人们对事物的接受程度。往往事物的认可度越高,越容易被大众所肯定。以此为基础,价值认同得以产生,社会共识得以凝聚,公共规范得以形成。“认可度”贯穿生活的方方面面,以之为判别事物的参考,有助于我们在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有效地做出价值判断。
“认可度”是否可以作为判别事物高下的标准,“认可度”的形成过程具体而复杂,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与事物本身的属性、特点有关,也与外界条件、个人喜好等密切相关,甚至常被社会热点和时代风气所左右。“认可度”是特定历史与现实共同作用的结果,它反映的常常是一定范围内的共识而非所有事实,是某种程度的常理而非全部真理。
题目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引领学生的精神成长。生活中判别事物、区分高下,也许会有不少依据和标准,厘清这些依据和标准,有利于形成自己缜密的思考和判断,培养理性精神。考生可由“认可度”判别事物、区分高下的现象切入,聚焦或结合“认可度”,在具体写作中展开思辨,思考生活中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认识结果,进而追问它们是否像看起来那样合理得当,这就具有普遍的方法论意义,有助于考生建立全方位、多层次地认识事物的思维习惯,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审题指导】
2024年上海高考作文继承了历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的思辨风格。话题来自于学生日常熟悉的内容,让每个学生有话可说,同时又引导学生重新审视和反思生活。这一命题对考生是相当友善的,它相当于发出了一次优雅的邀请,引领考生进行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而对话的空间是巨大的,充满了诸多的可能性。
和往年一样,上海卷依然采用一句话材料进行作文命题。这样的作文审题难度不大,但写好也不容易。审题难度不大在于写作对象显豁,可以一眼看出。像今年的作文也是如此,“谈谈你对‘认可度’的认识和思考”明显的告诉考生要围绕“认可度”这个话题来写。说写好不容易是因为需要考生谈谈“对‘认可度’的认识和思考”,即“什么是认可度”“谁对什么的认可”“对认可度应持什么样的态度”“如何增强认可度”等有清晰的认识和表述。要想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理的对此表述,则需要考生平时要有素材积累、有理性思考、有生活体验才能写好,这对不少考生来说,都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首先,要想写好这篇作文,考生可以借助材料中“人们常用认可度判别事物,区分高下”这句话确定“认可度”的含义和作用。“认可”的对象是事物,这里的“事物”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事”,一个是“物”,而“认可度”则是对事或物的肯定程度。需要提醒的是,本次作文的对象不是“认可”而是“认可度”,如果仅仅谈认可是不切题的。在写作中需要考生结合生活实际和素材的积累进行说理。
本次作文的写作对象是“认可度”,属于一元话题,写作思路可以从“认可度是什么”“认可度的意义有哪些”“如何提高认可度”的一个或几个方面展开论述。如果从一个方面来写,则可以采用分论点并列式、或者是正反对比式,如果从两个或者三个方面来写,则可以采用递进式。但不管从几个方面来写,都应该在思路结构上体现有广度,有深度,有高度。
当然,要想写好作文,还需要展开说理。考生在写作时要灵活恰当的使用不同的论证方法,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同时也体现考生的作文功底。
【参考立意】
1. 生活需要/不需要认可
2. 认可自我/他人/社会
3.赢得认可,青春无悔
4.奉献是认可的尺度
【精彩标题}
1.拨亮认可之光,绽放青春辉煌
2.张大认可帆,人海大无悔
3.越认可,越可亲
4.发现光,追逐光,成为光
5.认可有度,明智决断
【语丝流金】
1.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庄子
2.信道笃而自知明也。——韩愈
3.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毛泽东
4.君子应处木雁之间,当有龙蛇之变
5.不因水清而偏用,不因水浊而偏废,自古皆然
6.人是万物的尺度。——普罗泰戈拉
7.个人想要融入群体,那么他的价值观往往会被群体所主导。——《乌合之众》
8.群体中的个体,宛若沙漠中的一粒沙,扬起的风向,决定了他的意愿。——《乌合之众》
9.人们喜欢一样东西,有时并不是它真的有多好,而是他们从中看到了自己所熟悉的内容——尼采
10.如果一个人不知道他要驶向哪个码头,那么任何风都不会是顺风——塞涅卡
【作文提纲】
第一组
标题:警惕“认可度”背后的陷阱
1.“认可度”代表了主流价值观,具有广泛的导向作用
2.“认可度”没有一成不变的标准,其高低也不一定代表事物的优劣
3.“认可度”有可能带来负面影响
第二组
标题:认可认可度,心中有尺度
1.分析认可度在个人决策中的作用
2.探讨认可度在社会文化中的体现
3.反思认可度对个人成长的利弊
第三组
标题:“番茄”还得自己尝
1.将他人的认可度用作自己评判事物的依据,源自所谓的“同理心”,其中的逻辑在于大部分人对于事物价值的判断标准是一致的。(先说社会性)
2.一般而言,经过时间沉淀的事物认可度更高,也更具价值。但认可度作为人们对事物既往表现的评价,是“过去式”的。(再说时间性)
3.“同理之心”与“时间之尺”之所以能让认可度发挥价值,源于人们对他人的基本信任。
第四组
标题:客观看待认可度
1.认可度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事物的受欢迎程度和价值
2.认可度并不总是客观公正的
3.除了认可度外,还应考虑事物的创新性、实用性、持久性、社会影响等多个维度,以形成更为全面的评价
第五组
标题:双眼自将秋水洗
1.人们认识事物需要尺度,社会也需要共识
2.认可度未必能真实反映事物的价值
3.为什么人们会迷失于认可度营造的光圈?
第六组
标题:理性看待认可度,坚守本心不盲从
1.“如果不想被别人否定,自己就要更加努力。”一般来说,凡是被时代和社会所高度认可的人,他们都曾为自己或一个民族的梦想付出过不懈的努力。
2.“比世人的目光还要可怕的,实际上是你自己那颗在意世人目光的心。”生活中,我们不应该盲目追求他人认可,为了热爱而选择,可抵岁月漫长。
3.“你们的理性与热情,是你航行的灵魂的舵和帆。”理性看待认可度,多方助力促和谐。
第七组
标题:是社会镜像,也是个人航标
1.一方面,认可度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推动着社会向前发展
2.另一方面,认可度也可能成为束缚创新的枷锁
3.更进一步说,认可度的高低并非绝对的价值判断
【语段素材】
1.“同理之心”与“时间之尺”之所以能让认可度发挥价值,源于人们对他人的基本信任。除了人性本善,道德和法律也让正直与公正成为普世价值观,然而在强大利益的驱使下,认可度依然会被人为操纵,成为一些人作恶的工具。当“好评”可以明码标价,“水军”可以成为很多人的选择,甚至刷单的“手机墙”赫然出现在央视的曝光节目中,我们该警惕的,或许远不止于认可度本身。
2.“如果不想被别人否定,自己就要更加努力。”一般来说,凡是被时代和社会所高度认可的人,他们都曾为自己或一个民族的梦想付出过不懈的努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