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2 《影长与季节》学历案课题与课时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3课 1课时课标要求知道一年四季中,正午物体影子的变化是有规律的。学习目标1.知道一年四季中,正午物体影子的变化是有规律的。2.了解古代人们为认识季节变化规律所做的努力,意识到圭表发明、使用推动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评价任务1.任务一:探究正午影长与季节的关系(检测目标1)2.任务二:利用圭表识季节(检测目标2)资源与建议“做好探究影长与季节关系的观察活动”?是探究问题的起点,当我们明白了一年四季中,正午物体影子的变化是有规律的,才可能明影长变化与季节变化关。2.学习过程:首先,采用哪些方法探究影子的长度变化象,猜想正午物体影子的变化是有规律;接着,实验探究成因;并进行检测与拓展活动。3.本课学习重点是“知道一年四季中,正午物体影子的变化是有规律的”,难点是“探究影长与季节关系的观察活动,并用语言、图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表述探究结果。通过完成任务二,了解古代人们为认识季节变化,将有助于突破难点。设计说明:第1条认识学习本课的目的与价值,介绍本课学什么及与后续学习内容的关联,明确课前准备的任务;第2条了解本课有二个学习任务或环节;第2条明确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在哪里,并明确突破难点的途径。学习过程课前探究任务一:探究正午影长与季节的关系?(检测目标1)师生交流,导入新课1.师生谈话:我们观察过一天中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也观察过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变化。那么,你们测量过自己影子的长度吗 昨天和今天的同一时刻,阳光下自己的影子的长度是一样的吗 1.教师提出问题:不同季节,同一物体正午影子的长度一样吗 2.学生小组交流。主要内容为:(1)课前4周,在不同日期正午12时同一地点测量 记录的铅笔影长变化情况。(2)交流生活经验夏天站在教室门口(北向的)能被晒到,冬天就晒不到了。(3)交流资料,发现夏至的影子比冬至短。3.学生汇报交流结果。4.教师出示北半球某一地区“二分二至”正午时旗杆影长的统计表。5.学生根据统计表,制作统计图。6.结合统计图,师生交流不同季节的影长变化规律每天正午时的影长变化--夏至最短,秋分居中,冬至最长,春分居中。7.教师播放一年四季影长变化规律的视频8.师生小结一年四季正午物体影子的变化是有规律的在北半球,夏至影子最短。任务二:利用圭表识季节(检测目标1)1教师提出问题:“在古代,人们是怎样认识季节的 2.学生阅读资料,认识圭表的作用。3.学生借助课本图片和阅读探究资料全面认识圭表。4.师生小结圭表由垂直的表和水平的圭组成。圭平卧在正南正北的方向,上面有刻度,表立在圭面南端。根据圭面的刻度,可以知道表影的长度。5.根据圭表影长,判断季节。设计说明:以上2个检测题目的设计,可以在巩固本课所学知识的同时,促进对“影长与季节的规律”这个知识点进行总结,并迁移到日常生活中,达到科学学习探究能力、思维能力、爱护动物等核心素养的提高。【检测与作业】填空题(检测目标1、2)(1)正午时,物体影子随季节变化呈_ 的变化。(2)圭表是中国古代测量正午时刻的_ 的天文仪器。判断题:(1)阳光的照射角度不同,造成了我们家乡不同季节的气温不同。( )(2)同一地点,一年四季正午时分太阳的位置都是相同的。( )(3)在“冬至→春分→夏至”这个过程中,正午时分同一物体在同一地点的影长逐渐变长。( )(4)在地球上,当南半球是白昼时,北半球是黑夜。( )(5)正午时分物体的影长具有周期性变化,完成一次周期性变化的时间是一年。( )选择题:(1)古人用圭表观察的是( )A.正午时分物体影长的变化规律B.一天中物体影长的变化规律C.一天中物体影子角度的变化规律(2)在不同的季节,同一地点的正午太阳高度会发生变化,这是因为( )。A.地球公转轨道不断发生变化B.地球自转的轴不断发生变化(3)我们家乡,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是()。A.立夏 B.夏至C冬至设计说明:以上3个检测题目的设计,可以在巩固本课所学知识,达到科学学习探究能力、思维能力等核心素养的提高。【学后反思】1.通过这一课的探究,我获得的知识与方法有哪些?2.动手实验,验证猜想?设计说明:反思1强化了本课学习的重点与难点,形成关于四季更替的成因知识建构。反思2在本课学习的基础上,关心周围的事物,进一步激发其科学探究兴趣,提升自身的科学素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