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4)古代诗歌鉴赏——2025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易混易错专项复习易错点分析易错题一:选择题——不会审题,不会捕捉选项关键词1.审清题目明要求,细读选项画要点2.运用知识做判断,对照诗句细分析3.正选排除巧妙用,确保选项得满分易错题二:形象题——不明诗歌形象内涵1.知人论世,抓关键字词,分析诗中人物形象。第一步:理形象,明特点第二步:找手法,细赏析第三步:联情感,深探究2.知物明意,看托物言志,分析诗中意象内涵。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寄寓作者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分为作者塑造的艺术形象和抒情主人公形象。3.知景论境,析场景画面,分析诗中意境特点。易错题三:表达技巧题——不明诗歌表达技巧范畴1.准确界定表达技巧范畴不混淆。2.从修辞手法角度分析表达技巧。(1)准确指出修辞手法(2)分析手法的运用(3)赏析表达效果3.从表达方式角度分析表达技巧。(1)明技巧。指出诗歌所运用的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及特点。(重点关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动静结合、视听结合、白描等)(2)释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表达方式是如何运用的。(3)析作用。简析该表达方式对塑造人物形象、营造意境和表达情感等方面的作用。4.从表现手法角度分析表达技巧。(1)明技巧(2)释运用(3)析作用5.从结构技巧角度分析表达技巧。古诗,除注意写景抒情、炼字炼句外,也讲究结构之妙。通常也会使用线索、开门见山、伏笔照应、卒章显志等结构技巧。但要注意三个特殊之处:(1)情与景的结构关系。(2)近体诗特别讲究结构上的起承转合。(3)结尾的两种特别之处:卒章显志(情或理)和以景结情。易错题四:情感题——不会见微知著探究主旨一、从标题角度,把握情感主旨二、从作者角度,解读情感主旨三、从关键词角度,体悟情感主旨四、从意象角度,捕捉情感主旨五、从典故角度,探究情感主旨六、从题材角度,推断情感主旨易混易错题训练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小题。赏荷次韵归有光碧池清泚①漾天香,满眼芙蓉似水乡。映日新妆争绰约,迎风小舞称清狂。须酬佳客千杯绿,无奈明时两鬓苍。向晚乘凉各归去,一天朗月浸沧浪②。【注】①泚:cǐ,清澈。②沧浪:古水名。此处泛指湖水。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漾”字生动传神,写出荷香溢满清池,“似水乡”突出荷花之多,营造出优美的意境。B.颔联通过对荷花姿态的描写,赞美了它强大的生命力和高洁品质,表达了诗人孤傲之情。C.颈联既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感慨,也暗含了诗人未能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的遗憾。D.尾联以景结情,通过描绘夜晚时人们乘凉归去、朗月映照水面的静谧景象,传达出诗人心境。2.明代王世贞曾评价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不事雕饰而自有风味”,这一特点在本诗中也有体现,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下列小题。送人游杭石延年激激霜风吹墨貂,男儿醉别气飘飘。五湖载酒期吴客,六代成诗倍楚桥。水荇渐青含晚意,江云初白向春娇。前秋亦拟钱塘去,共看龙山八月潮。【注】五湖专指太湖,或太湖及其附近的湖泊。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所在的地方尚是寒风凛冽,人们还穿着貂皮衣服,而友人要去的杭州则已水草泛绿,春意融融,令人向往。B.诗人运用白描的手法,依次描写了杭州的五湖、楚桥、水树、云彩等景物,表达了诗人对杭州一带美景的热爱之情。C.颈联写水荇渐变深绿,随着夜幕的降临,饱含晚意;江边的云朵初现白色,迎向娇美的春天;明暗相映,尽态极妍。D.本诗虽为送别诗,但和诗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相似,有一种豪迈之气,而并不着重表现诗人的不舍和伤感。4.诗歌写的是诗人当下送别友人到杭州游览,却在诗的尾联笔锋一转,写“前秋”的计划,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桂枝香 金陵怀古王安石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①,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②。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注】①语出唐杜牧《台城曲》:“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指隋将韩擒虎已兵临城下,陈后主和宠妃张丽华却还在楼头寻欢作乐;②化用窦巩《南游感兴》“伤心欲问前朝事,惟见江流去不回。日暮东风眷草绿,鹧鸪飞上越王台”。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登临送目”四字笼罩全篇,“故国”这里指的是金陵,为下片的怀古议论埋下伏笔。B.千里澄江如白练,青翠山峰像箭镞耸立,在构图上以曲线绵延与散点铺展相映成趣。C.“彩舟云淡”,色彩浓淡对比鲜明;“星河鹭起”,动静结合,展现了一幅生动画卷。D.诗人感慨多少古人在此登高怀古,面对壮丽山川,追念往昔,看淡了自身的荣辱得失。6.王安石之词善用典故,请结合本词对此进行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次韵任君官舍秋雨黄庭坚墙根戢戢①数蜗牛,雨长垣衣②亭更幽。惊起归鸿不成字,辞柯落叶最知秋。菊花莫恨开时晚,谷穟③犹思晴后收。独立搔头人不解,南山用取一樽酬。[注]①戢戢:聚集。②垣衣:苔藓。③谷穟:饱满的谷子。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戢戢”为叠词,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蜗牛数量之多以及聚集蠕动的情状,同时增强了诗句的音韵美。B.颈联由景入理,通过写秋天的典型意象菊花和谷子,表现了作者对秋日的喜爱和粮食丰收的期盼。C.尾联以诗人独自伫立,搔头思索,举杯邀南山结束,意境深远且含蓄隽永,留下无限遐想空间。D.整首诗综合运用了描写、抒情等多种手法,以“秋雨”为切入点,脉络清晰,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8.颔联“惊起归鸿不成字,辞柯落叶最知秋”历来被诗家称赞,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点绛唇 咏梅月陈亮一夜相思,水边清浅横枝瘦。小窗如昼,情共香俱透。清入梦魂,千里人长久。君知否?雨俦云懋,格调还依旧。9.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上阕起笔便写“相思”,表达了词人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之情。“一夜”极写词人相思时间之长,不能呈现出词人孤独寂寞之状。B.“水边清浅横枝瘦”,这一句化用了林逋《山园小梅》中的“疏影横斜水清浅”,不仅点明了梅花的生长环境,更突出了它的风姿神韵。C.“瘦”字一语双关,既刻画了梅的形象,也是对人的传神写照。跟李清照的“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在情感呈现上一脉相承。D.“格调还依旧”既是梅花在风雨中傲然挺立的清高风骨的写照,又是词人高洁品质和坚持正义、不屈不挠精神的象征。10.这首词不着一个“梅”字、“月”字,却处处写“梅”“月”,请选取三处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贺新郎 端午刘克庄深院榴花吐。画帘开、練衣纨扇,午风清暑。儿女纷纷夸结束,新样钗符艾虎①。早已有、游人观渡。老大逢场慵作戏,任陌头、年少争旗鼓。溪雨急,浪花舞。灵均②标致高如许。忆生平、既纫兰佩,更怀椒醑③。谁信骚魂千载后,波底垂涎角黍。又说是、蛟馋龙怒。把似而今醒到了,料当年、醉死差无苦。聊一笑,吊千古。[注]①钗符艾虎,《荆门记》:“午节人皆采艾为虎为人,挂于门以辟邪气。”②灵均,屈原的字。③椒醑,泛指香料、美酒。1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描写了一幅端午民俗风情画,石榴花开,气候清爽宜人,人们钗符艾虎,竞渡龙舟。B.上片中,少年争夸装束,游人热闹观渡,与“我”手摇绢扇、慵懒作戏作对比,突出“我”的悠闲自在。C.下片以“纫兰佩”“怀椒醑”赞颂屈原品格,与《离骚》中芰荷为衣、芙蓉为裳异曲同工。D.“谁信”是反诘语气,意为无人相信;词人对投粽入江祭奠屈原的传说持否定的态度。12.杨慎在《词品》中评价本词下片:“此一段议论,足为三闾千古知己。”谈谈你的理解。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B解析:“表达了诗人孤傲之情”错误。“迎风小舞称清狂”中“清狂”指的是荷花像轻盈的舞者一样迎风舞蹈,写出了荷花的灵动与飘逸。2.答案:①语言平实。避免使用过于华丽的辞藻和复杂的修辞,采用了平实、质朴的表达方式。②多用白描。直接而生动地展现荷花的美,没有过多的修饰。③情感表达真挚,没有矫揉造作之感。④意境深远,让读者在简洁的文字中感受到了丰富的内涵和美感。解析:【诗歌赏析】首联“碧池清泚漾天香,满眼芙蓉似水乡。”直接点明了荷花满池、芳香四溢的美景,以及这种景致带给人的宛如置身水乡的清新感受。“漾”字形象地描绘出香气弥漫、飘渺四溢的情景,展示出荷花独特的芬芳。同时,“满眼芙蓉”不仅表现了荷花盛开的景象,也传达出诗人的惊喜与赞美。颔联“映日新妆争绰约,迎风小舞称清狂。”进一步通过拟人的手法,将荷花赋予了更多的生命力和动感。“映日新妆争绰约”描绘了荷花在阳光下宛如精心打扮的女子,争艳斗丽,各展风姿。“迎风小舞称清狂”则表现了荷花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是在进行一场轻盈的舞蹈,更显得荷花的灵动与飘逸。颈联“须酬佳客千杯绿,无奈明时两鬓苍。”笔锋一转,由对荷花的赞美转到了诗人自身的感慨。诗人以酒会友,畅饮千杯,然而时光荏苒,岁月催人老,两鬓已然斑白。这里既体现了诗人的豪放不羁,又透露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感伤。尾联“向晚乘凉各归去,一天朗月浸沧浪。”以景结情,天晚乘凉的人们纷纷归去,一轮明月高悬空中,月光如水洒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这种景象既照应了开头的“碧池清泚”,又形成了一种宁静、恬淡的氛围,使得整首诗的情感得到了升华。总的来说,这首诗以荷花为载体,既描绘了荷花的美丽景象,又抒发了诗人的个人感慨。整首诗意境优美,情感丰富,是一首值得品味的佳作。3.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B.“白描.......依次描写了杭州的五湖、楚桥、水荇、云彩等景物”错误。颔联和颈联都是想象,颔联是叙事,意思是五湖准备了美酒期待吴地客人的到来,六代以来歌颂此地的诗作成倍于楚地的桥。故选B。4.答案:①诗的尾联写前秋的计划,暗示诗人早已计划前往钱塘,希望能与友人一同欣赏八月龙山的潮汐,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不舍之情。②在诗的尾联写前秋的计划,将时空扩展到过去。诗人想到友人将前往杭州浏览,不禁心驰未来,说明游览杭州是诗人早有的心愿,更加体现了诗人对杭州美景的喜爱(心驰神往)之情。③友人能够先去两人约定之地杭州,这令诗人心生羡慕之情。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尾联写到自己前年的秋天,也计划前往钱塘,希望和友人共同欣赏八月龙山的潮汐。写自己想要和友人一同前往杭州表达出对友人的不舍之情。本诗写到自己送别友人,由眼前送别友人前往杭州之事联想到自己前秋的计划,使时空更加开阔,说明作者早已有游览杭州的计划,游览杭州也是自己早有的心愿,更加体现了诗人对杭州美景的喜爱(心驰神往)之情。自己和友人约定共同欣赏八月龙山的潮汐,友人目前能够前往杭州游览,而自己却不能,表达出作者对友人的羡慕之情。5.答案:D解析:D.“看淡了自身的荣辱得失”错误。“千古凭高”二句则是批判千古以来文人骚客面对金陵山川只知慨叹朝代的兴亡,未能跳出荣辱的小圈子,站不到应有的高度,也就很难从六朝的相继覆灭中引出历史的教训,抒发词人对前代吊古、怀古不满之情。故选D。6.答案:此词用典贴切自然。①“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化用杜牧《台城曲》中的诗句“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以此来表达对六朝覆灭的批判和感叹。②“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化用杜牧《泊秦淮》中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诗意,指出六朝亡国的教训已被人们忘记了,委婉地劝告宋统治者莫蹈六朝灭亡覆辙,应励精图治,富国强兵,抵御外患。③王安石就是借助这些典故告诫当权的统治者如果继续沉湎于酒色,醉生梦死,再不改弦易辙,采取强兵富国的政策,必如六朝一样可悲可叹,从而达到借古讽今的效果。解析:此词用典贴切自然。①“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化用杜牧《台城曲》:“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韩擒虎是隋朝开国大将,统兵伐陈,他已带兵来到金陵朱雀门(南门)外,陈后主尚与他的宠妃张丽华于结绮上寻欢作乐。陈后主、张丽华被韩俘获,陈亡于隋。用隋灭陈的典故来表达对六朝覆灭的批判和感叹。②“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融化了杜牧的《泊秦淮》中“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诗意。不是商女忘记了亡国之恨,是统治者的醉生梦死,才使亡国的靡靡之音充斥在金陵的市井之上。作者不似杜牧那样去责怪商女无知,而是指桑骂槐,意在言外:歌妓们至今还唱着亡国之音正是因为当权者沉湎酒色,醉生梦死。委婉地劝告宋统治者莫蹈六朝灭亡覆辙,应励精图治,富国强兵,抵御外患。③王安石在词中巧妙地借用了历史典故,告诫当权的统治者如再不改弦易辙,采取富国强兵的措施,必然如六朝一样悲恨相续,这无异于对北宋当局的警告。7.答案:B解析:“表现了作者对秋日的喜爱和粮食丰收的期盼”错误。颈联中菊花晚开,但仍抱有希望,谷子虽在雨中但期盼晴天,以此寓言诗人自身的期待,并未表达作者对秋天的喜爱,此处抒发的是自己对未来仍抱有希望的情感,表达一种坚韧和乐观的人生态度。8.答案:①情景交融。通过描绘归鸿和落叶景象,展现了深秋雨景,表达了对秋天的感慨和对时光的感伤。②动词传神。通过“惊起”和“辞”“落”等动词对归鸿和落叶进行了动态的描绘,使得画面更加生动。③拟人手法。如“最知秋”赋予落叶以人的情感,使其仿佛成为了秋天的使者,加深了秋天的意境。解析:首先,要仔细阅读诗句,理解其字面意思和深层含义,分析诗句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如情景交融、动词传神、拟人等。其次,要结合诗句的具体内容,阐述这些手法如何共同作用于表达主题和情感。这一联情景交融,将深秋雨景与诗人的感慨完美结合。归鸿惊起,打破了原有的队形,落叶纷纷辞别枝头,这些景象生动地展现了秋天的萧瑟和时光的流转,使得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秋天的气息,也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感慨和对时光的感伤。诗人在动词运用方面非常传神,富有表现力。通过“惊起”和“辞”“落”等动词的运用,不仅准确地描绘了归鸿和落叶的动态,还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场景之中,感受到了秋天的变化和韵味。此外,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拟人手法。如“最知秋”三个字赋予落叶以人的情感,让它们仿佛成为了秋天的使者,传递着秋天的信息和韵味。这种拟人手法不仅加深了秋天的意境,还使得诗歌更加生动有趣。综上所述,颔联之所以被诗家称赞,是因为它情景交融、动词传神且富有表现力,同时还巧妙地运用了拟人手法。9.答案:A解析:“不能呈现出词人孤独寂寞之状”错误,应该是“更能呈现出词人孤独寂寞之状”。“相思”竟至于“一夜”,突出了词人孤独寂寞之状。10.答案:①“水边清浅横枝瘦”点出梅生长的环境和梅花的风韵姿态。②“小窗如昼,情共香俱透。”“如昼”写皎洁的月色,“香”从嗅觉上写梅花,“透”字自月光转出,而用“共”“俱”二字将人、月、梅紧密结合起来,情景交融。③“清入梦魂,千里人长久。”这里的“清”既指月亮的清辉,亦指梅花的清香;这两句化用苏轼《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词意,既暗中关合一个“月”字,又写出词人对远方友人的思念和祝愿,意境绵邈,含蓄委婉。④词人虽没有直接写“梅”“月”,却处处在写“梅”“月”,既勾画出梅花的幽姿清韵、暗香芳魂,也描绘出月亮的清辉,创造了一个清幽温馨而又朦胧缥缈的境界。解析:解答本题,可结合词句具体内容进行分析。①“水边清浅横枝瘦”,从中可看出梅生长的环境是清浅的水池旁边,点出环境的清幽;“横枝瘦”写出梅花清瘦稀疏的风韵姿态。②“小窗如昼,情共香俱透”,小窗外被月光照得如同白昼一样,那一缕缕情思、一阵阵暗香,都在这幽静的夜晚透出。“如昼”写皎洁的月色,“人”从嗅觉上写梅花,“共”“俱”二字将“梅”“月”“人”紧密结合起来。③“清入梦魂,千里人长久”,那清淡的月光,那疏梅的幽芳,将伴人进入梦乡,梦中很可能见到远在千里外的长久思念的知音。这里的“清”既指月亮的清辉,亦指梅花的清香。“千里人长久”化用了苏轼《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词意,既暗中关合一个“月”字,又写出词人对远方友人的思念和祝愿,含蓄委婉。④“小窗如昼”“清入梦魂”“千里人长久”等句既勾画出梅花的幽姿清韵,也描绘出月亮的清辉,创造了一个清幽朦胧的境界。11.答案:B解析:“突出‘我’的悠闲自在”错误。词人年高疏懒,对龙舟竞渡的情怀不同,表面上“悠闲自在”,实际上是“闲愁最苦”。12.答案:①词人理解屈原高洁不污的品性,认为屈原品性如芳草,襟怀如美酒。②词人理解屈原以死明志的心境,认为民众投粽祭奠屈原是毫无意义的,如果活在今世,屈原宁愿选择醉死也不会投江。③词人理解屈原精忠为国的理想,屈原忠于国家,想力挽狂澜却壮志难酬,对当权者表示愤慨。解析:本词下片写对屈原的怀念和歌颂,以及表明对投粽民俗不认同的态度,认为这是对屈原的愚弄。“灵均标致高如许”是对屈原的高度评价和赞扬,词人对屈原的崇敬之情跃然纸上。“忆生平”二句回想自己以前以屈原为榜样,却生不逢时。“纫兰佩”“怀椒酹”则是化用《离骚》中的诗句,展现出屈原生前的高风亮节。“谁信”三句,词人认为投粽入江祭奠屈原的风俗毫无意义。“谁信”是反诘,意即不信。词人所要表达的意思是往水里投几个粽子无济于事,那些神话传说荒诞不经,倒不如学一学屈原精忠为国、高洁不污的品格,比弄这些表面文章强多了。词人理解屈原以死明志的心境,对投粽入江祭奠屈原的风俗持否定的态度。“蛟馋龙怒”暗指嫉贤妒能的阴暗小人,此处词人实质上是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把似而今醒到了,料当年、醉死差无苦。聊一笑,吊千古”这几句忧愤尤深,意谓如果屈原活到今世,与其清醒而苦恼,还不如“醉死差无苦”。这既是说屈原,也是说自己。词人是个热血男儿,但在当时文恬武嬉、统治者苟且偷安而不思振作的世风中,词人又能做什么呢?“聊一笑”,实是苦中作笑,舍泪的笑,足见词人对当权者极度失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