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学基本信息课题 交响童话《彼得与狼》设计者是否属于 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 否学科 音乐 学段:中年级 年级 四年级相关领域 核心内容:交响童话《彼得与狼》的聆听 相关内容:音乐表现要素、音乐情绪与情感、音乐体裁、识读乐谱、乐器演奏教材 书名: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 出版社:人民音乐出版社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一)指导思想 本节课以音乐课标中的“重视音乐实践”为指导思想,围绕听觉体验,调动多种感官,运用听赏、视唱、对比体验、演奏等多种手段,对音乐表现形式和各种乐器所表现的音乐形象进行整体把握,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从而提高音乐鉴赏的实效性,让学生享受参与音乐实践的快乐。 (二)理论依据 依据雷默的审美体验理论,从聆听音响的初步审美感受到深入音乐本体内部的体验,通过听赏及音乐实践活动,表达审美情感,培养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 听觉思维是音乐思维的基础,在音乐学习中需要不断发展、完善。这一过程不但是学生积累音乐创作经验、发掘音乐创造思维能力和培养音乐实践能力的重要过程和手段,更是促进人的音乐思维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二、教学背景分析教学内容: 交响童话《彼得与狼》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七课中的一首聆听作品。作者是苏联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创作于1936年,是一部加有朗诵的生动有趣的交响童话。它叙述了机智勇敢的少年披得在朋友们的帮助下,逮住了凶狠的大灰狼的故事。本音乐作品的显著特点是用一种乐器代表一个角色,运用乐器来刻划人物和动物的性格、动作和神情,音乐技巧成熟,形式新颖活泼,使音乐形象非常鲜明而且通俗易懂,作品一开始就对童话中的“人物”逐一作了介绍,长笛代表小鸟,双簧管代表鸭子,单簧管低音区的短音是猫,大管代表爷爷,三只圆号代表狼,弦乐四重奏是彼得,猎人开枪是用定音鼓和大鼓来表现的,然后音乐的进行与朗读融为一体,将故事生动有序地展现开来。全曲既有贯穿的情节,而又不是干涩地平铺直叙;每一个角色、每一个段落不但形象鲜明,而且还含有表达尽致的艺术魅力。这部作品的思想内容:只要团结起来,勇敢而机智地进行斗争,任何貌似强大的敌人都是可以战胜的。在整套教材中,交响童话在四年级是第一次出现,介绍交响童话。 学生情况: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音乐欣赏能力,能根据已学过的音乐知识,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音乐感受力和理解力较强的学生还能在音乐欣赏中发现问题并寻找答案。他们接触过一些西洋乐器,比如小提琴、单簧管、双簧管等乐器,对这些乐器音色的分辨还有一定难度。这个音乐故事篇幅较长,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辅助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真正的爱学和愿学。在口风琴吹奏方面,有小部分学生演奏水平较好,其他学生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练习,学生们乐于表演,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音乐活动中。 教学方式和手段: 本节课主要以听赏法实施教学,贯穿连线、表演、口风琴吹奏来表现。 采用的具体方法有: 1. 听辨法:通过聆听,听辨不同乐器所表现的音乐形象; 2、视唱法:通过视唱,学生自主学习彼得的主题音乐; 3、对比体验法:采用对比演唱,体验、感受彼得的形象; 4. 演奏法:通过口风琴吹奏,巩固对彼得形象的把握。 技术准备: 1. 使用Powerpoint:制作教学课件 2. Overtrue打谱软件:制作了彼得的主题旋律。 3. 其他技术准备:多媒体设备三、 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聆听交响童话《彼得与狼》,从中体会出彼得是一位机智勇敢的少先队员及团结能战胜困难的道理。 2.乐于倾听,有主动参与合作、探索的愿望。 “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完整听赏中,运用自主学习、分组汇报、连线等方式,听辨各种乐器所表现的音乐形象。 2.在复听彼得主题音乐中,运用模唱、演奏、表演等方式, 熟悉交响童话中人物的音乐主题。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圆号、定音鼓。 2.能够哼唱彼得的主题音乐,口风琴吹奏音乐主题片断。四、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交响童话《彼得与狼》的欣赏 教学难点:听辩交响童话《彼得与狼》中各种乐器音色所代表的角色。五、教学过程教学 阶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时间安排温故知新 1.你们知道什么是交响童 话吗 2.教师介绍交响童话。 3. 复习学过的乐器,出示课件,听辨音乐判断乐器及音色特点 4. 认识新乐器 圆号、定音鼓 (1)聆听音色 (2)出示名称 (3)模仿演奏动作 1.学生交流 2.学生听辨长笛、双簧管、单簧管、大管、小提琴音乐片断并进行判断、交流 3.学生观察圆号、定音鼓外型特点。 4.分别听辨圆号、定音鼓的音色。 5.观察并模仿乐器的演奏动作 通过谈话、聆听、观察的方式,理解交响童话体裁,进而认识乐曲中乐器 的音色及特征。 5新课讲解 1.介绍故事中的角色 2. 这些角色,由哪些乐器演奏的 角色有怎样的风格? 3. 完整聆听《彼得与狼》,提出聆听的要求: (1)出示表格,认真聆听,边听边进行连线。 (2)当你第一次听到新认识的乐器圆号、定音鼓时,模仿演奏动作。 1.学生认识交响童话中的角色 2. 学生出示表格,边听辨边连线。 3.听辨圆号音色时,模仿演奏动作。 4.听辨出定音鼓时,模仿演奏动作。 通过连线的方式,使学生在完整听赏中,听辨出角色由什么乐器演奏的及角色风格。通过模仿圆号、定音鼓的演奏动作,巩固对乐器的记忆。 25分享交流 1. 聆听后同桌两人交流听辨的结果。 2. 集体交流彼得角色的演奏乐器及角色风格。 3.随音乐加入动作表现比的形象。 4.分小组合作汇报:不同角色的演奏乐器及风格。随音乐加入动作表现角色的特点。 1.学生两人交流听辨的结果 2.个别学生交流彼得的演奏乐器及风格 3.随音乐加入拍手动作表现彼得的形象。 4.分组汇报听辨的结果:组长代表发言,小组成员一起随音乐表现角色特点。 通过分组讨论、交流,巩固角色的演奏乐器,分组加入 动作表演,感受角色的音乐形象。 2实践操作 谈话法:在这首作品中,哪个角色表现的最勇敢? 随琴用“啦”哼唱旋律。 2.教师对比范唱,学生体会附点节奏带来的感受。 3. 用轻巧、有弹性的声音再来演唱,表现彼得神气、自信的形象。 4.口风琴练习吹奏前两小节。 5.教师范奏 6.师生合作吹奏彼得的主题旋律。 1.交流彼得表现的最勇敢。 2.学生随琴用“啦”哼唱旋律。 3.听教师的范唱,个别省交流不同之处 4.学生用轻巧有弹性的声音复唱。 5.口风琴练习吹奏 学生视唱旋律 听教师范奏 学生唱旋律,在键盘上练习指法 ④集体齐奏 ⑤师生合作练习吹奏 通过模唱、演奏、表演等方式,熟悉交响童话中人物的音乐主题。 7评价 总结 1.通过欣赏交响童话《彼得 与狼》,认识了哪些新乐器?音色有什么特点? 2.彼得什么风格? 遇到困难的时候,能够像彼 得一样机智勇敢的面对。 1.学生交流本课认识的两个新乐器。 2.了解彼得风格特点,遇到困难能够机智勇敢地面对。 通过总结交流新认识的乐器及角色风格,帮助学生记忆乐器的特点,同时激励学生遇到困难,能够机智勇敢的面对。 1六、学习效果评价设计评价方式: 本课评价方式包括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教师通过观察、提问、监听等方式进行评价,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自评主要在唱好歌曲环节中进行,以学生举手回答提问的方式进行。评价量规:八、教学设计的特点(一)突出音响活动,注重音乐能力培养。 本节课的教学环节始终围绕着音响,将“听”放在首位。例如:在温故知新环节中,让学生依据已经学过的乐器,通过聆听音乐片段,判断不同的乐器及音色的特点;在认识新乐器中也是围绕音响进行听辨音色记忆乐器的特点;在新授听辨环节中,运用听觉想象,全面了解与乐曲所表现的整体形象,并通过音乐角色风格的分析,建立起对音乐形象的认识。不仅如此,在听辨评价环节,力争引导学生通过聆听进行准确地判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二)调动多种感官,提高音乐鉴赏的实效性。 欣赏教学要以感受音乐音响为重点。运用视听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多感官地体验和感受音响变化,了解各种动物的不同性格特征,以及各种乐器的音色和表现力 。在鉴赏不同乐器表现的不同角色环节,引导学生通过模仿乐器的演奏动作、分组汇报表演的形式,体验乐器所塑造的音乐形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音乐鉴赏的实效性。九、教学反思这里的感受不是简单意义上的一次次重复,而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辅佐学生主动进行音乐表象的积累。在听赏“狮吼”的环节中,我开门见山地让学生模仿狮吼,结合自身的体验来谈声音的变化。在短短的5-7分钟的时间里,通过反复模仿、聆听与分析,使“狮吼”的旋律在学生们的头脑中一次又一次地巩固。学生最终达到聆听音乐准确用动作表现“狮吼”的转型。 在不断的螺旋形、上升态势的积累中,学生思维正协调、稳步的发展着,同时对于分析作品结构、感受作品情感、理解作品内涵等各项艺术鉴赏能力也在随之增强。 总体说来,音乐教学是培养儿童形象思维能力的重要内容。它的一个重要的特点是形象思维过程始终伴随着情感活动,在教学时要将激发学生情感的环节纳入到教学内容及教学全过程中。通过设计本节课教学,我深刻体会到课改必须是边研究边教学,在不断的摸索中前进、在逐渐深入的研究中提升教师自身对教材的理解与分析能力,同时提高自身在课程实施中执行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