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 《热 巴 舞 曲》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一)指导思想本课的指导思想是应用“参与——体验理论”组织教学资源,设计教学活动,达成教学目标。本课通过欣赏《热巴舞曲》,引导学生参与、体验、并简单表现热巴舞曲的艺术特点。(二)理论依据本课是以新课标提出的“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兴趣爱好为动力”的教学理念作为理论依据。将欣赏体验《热巴舞曲》的情绪特点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聆听、体验、分析《热巴舞曲》不同的音乐情绪,使学生了解藏族音乐“热巴舞”独特的艺术特点,对藏族音乐产生兴趣,。二、教学背景分析(一)教学内容分析“热巴舞”是中国藏族的一种以铃鼓舞为主,包括踢踏、说唱和杂耍在内的综合民间表演艺术。《热巴舞曲》基本忠实于藏族民间“热巴舞”由慢而快的速度特点,除引子外,这首管弦乐主要围绕五个主题音乐发展而成的,可分为三部分。引子,首先由长号模仿藏族的“山号”,并用滑音奏出带有号召性的长音,仿佛远处寺庙传来的法号声。随后,有单簧管缓缓地奏出歌唱性乐句。第一部分(主题一)主题一:在双簧管舒缓优美旋律带领下引出主题一的旋律,并在bE调上进行。之后,木管和弦乐齐奏出第一主题,音乐发展到bB调,并插入富有舞蹈性的节奏。第二部分(主题二和主题三)主题二:随着木管、弦乐以及铜管声部的全部奏出,乐曲达到了第一次高潮,并与主题一的音乐形成“紧拉慢唱”的呼应,快板部分主要吸收了藏族歌舞音乐中“堆谐”的典型音调,“堆谐”因其有着欢快的舞步特点,也有人译为“踢踏舞”。音乐中铃鼓的音色独特,突出了“热巴舞”中以铃鼓舞为主的艺术特点。主题三:旋律有很强的歌唱性,显得婉转而典雅,具有藏族民间音乐特征,并用各种加快手法发展着。第三部分:(主题四和主题五)主题四:旋律优美而舒展,吸收了西藏山歌的音乐语汇,具有歌颂感。主题五:为急板,旋律热情奔放,仿佛集体舞欢腾的场景。(二)学生情况分析:此节课是初二(3)班的学生,他们通过音乐课的训练,积累了轻声歌唱、安静聆听等学习习惯、具备了一些音乐素养、初中阶段学习了蒙古族和维吾尔族的民歌与音乐,有了一定的音乐分析能力,但对藏族的音乐接触很少。基于这样的情况,尽可能挖掘音乐中的情感色彩,从情感出发,把抽象的音乐变成可感受的音乐形象,激发学生对藏族音乐的兴趣,唤起学生学习藏族音乐的热情,帮助学生了解丰富多彩的藏族音乐。(三)教学方式与手段说明1、聆听感受法——起始环节聆听模仿教师节奏,并通过演唱旋律初步体验第一主题,为下面的视唱教学做好铺垫。2、学唱、表现法——新授环节学唱主题,通过优美的旋律对学习主题产生兴趣,并愿意用自己歌声表现。3、对比、欣赏法——拓展环节通过对其音乐的表现方式及效果处理等进行讨论,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藏族音乐的艺术特点。(四)技术准备1、教师分析歌曲《热巴舞曲》,并站在学生的角度寻找、分析、探究学习过程中的难点。2、教师练习并熟练掌握运用打谱软件,为学生视唱做准备。3、剪切相关音频和视频,并制作为教学服务的课件。(五)前期教学状况、问题与对策学生对藏族音乐概接触很少,二个参加音乐社团的学生或多或少有些感受,但是大多数学生很少接触过,学生很容易跑调。为解决这一问题,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参与“节奏、旋律导入——视唱第一主题——听辨其它主题——聆听分析全曲”等过程,分析、体验不同主题的不同音乐情绪。初步感受藏族音乐的魅力,并学会在活动过程中与他人协作。三、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欣赏《热巴舞曲》,了解“热巴舞”独特的艺术特点,能够对藏族音乐产生兴趣。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参与“节奏旋律导入——视唱第一主题——听辨其它主题——聆听分析全曲”等过程,分析、体验不同主题的不同音乐情绪。3、“知识与技能”目标:准确演唱第一主题、掌握每个主题情绪、分辨出“鲁”与“谐”。四、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准确演唱第一主题。(二)教学难点:聆听主题片段,听辨三、四主题;分辨出各音乐主题的“鲁”与“谐”。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演唱《天路》片段,学生分辨民族,说明依据。2、节奏练习(1)模仿教师击打节奏【设计意图】:为学生掌握藏族音乐典型的节奏型奠下基础。(2)听记节奏练习【设计意图】:复习附点四分、附点八分节奏型,为学生更准确的视唱第一主题做准备。2、 视唱旋律【设计意图】:分散解决学生学唱第一主题的难点。第一主题是 bE调,相对C调来说,学生更容易准确唱出C调的唱名,所以将主题旋律先用C调来演唱,而后再过渡到 bE 调,这样学生能很快唱准 bE 调的唱名及旋律。(二)学唱主题1、学唱第一主题⑴ 聆听第一主题, 听辨旋律、找出差异、补全旋律。【设计意图】:通过“对比找差异”、”补全旋律”的活动,训练、培养学生听和写的音乐能力,从而掌握第一主题的旋律,了解四六拍的含义,同时复习 bE调的音阶。⑵ 完整视唱第一主题。①全体学生轻声视唱第一主题。注意:A、第二小节和第三小节“sol”音的时值要唱够。B、第四小节前倚音的音高和“do”音的时值要唱够。②个别学生演唱第一主题。⑶ 聆听第一主题,主奏乐器是什么?(双簧管)【设计意图】:使学生准确、熟练的演唱第一主题。(4)主要伴奏乐器是什么?(铃鼓)A、学生随音乐击打节奏。B、一名学生击打铃鼓,大家腿上击打节奏。【设计意图】:使学生进一步体验“熱巴舞”以铃鼓为主的艺术特点。2、聆听第二主题。(1)找出典型节奏练习。①学生们一起练习口读节奏,手打节拍。②个别学生击打节奏。③再听主题二,一名学生击打铃鼓,大家腿上击打节奏。【设计意图】:给学生体验,表现音乐的机会,使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藏族音乐“热巴舞曲”的风格和特点。(2) 师生共同总结“堆谐”的音乐特点。(节奏整齐、律动分明,音区不高)。【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准确抓住“堆谐”的音乐特点,从而掌握其音乐风格。3、聆听主题片段,听辨三、四主题。师:请同学默唱并对比第三、四主题,老师播放其中一个主题,你能听出是其中的哪一个主题吗?你是依据什么听出来的?(1)聆听第四主题片段,回答问题。(2)聆听第三主题片段,回答问题。(3)师生共同总结藏族歌曲的特点。(音区高,音域宽;旋律高升递降)。(4)聆听第五主题片段,感受第五主题的速度变化带来的不同情绪的变化。4、聆听乐曲引子部分,主奏乐器是什么?(长号用滑音的奏法模仿藏族的“山号”,仿佛远处寺庙传来的法号声)。【设计意图】:采用听辨的方法来学习其它三个主题,训练学生自主找到每个主题的音乐特点,从而提高分析音乐的能力。(三)完整聆听全曲。1、知识讲解:(1)热巴舞:一种形式自由活泼的综合表演艺术,包括了说、唱、舞、喜剧、杂技等艺术形式。“热巴”原是藏族人民对民间歌曲艺人的称呼,后来人们将他们表演的歌舞称作“热巴舞”。(2)“鲁谐”知识。2、聆听并感受每个主题的不同情绪并连线。3、辨析每个主题“鲁”与“谐”的不同场景。【设计意图】:完整聆听使学生对音乐作品有了整体的认识,加深了对音乐的理解,分析出不同主题的情绪,从而理解《热巴舞曲》艺术特点并会分辨出“鲁”与“谐”的场景。4、思考:乐曲分几个部分?说明原因。(四)结束寄语。五、学习效果评价设计(一)评价方式本课的学习效果评价方式包括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教师评价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如对学生分析、演唱的评价。学生的自评主要体现在:通过学习是否能准确视唱主题。评价要点:1、歌曲表现情况。2、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3、学习效果情况。(二)评价量规1、学生自评评价要点 指标 自评等级 互评等级歌曲表现 1、能自信、准确的参与主题演唱。2、能较准确的参与主题演唱。3、不能完整演唱主题。参与程度 1、能主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且表现很好。2、愿意参加音乐实践活动,表现一般。3、不愿意主动参加音乐实践活动。学习效果 1、收获很多2、收获一般3、没有什么太多收获综合评价2、学生评价教师表指标 等级教师教学方法好,通过对比、探究参于活动体验,有所收获。教师的柯达伊手势辅助教学,能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教师在我们遇到困难时能及时提供支持与帮助。综合评价等级六、板书设计:《热巴舞曲》堆谐(踢踏舞):七、教学反思1、本着“有效、求实”的原则:本课教学目标从学生实际情况和音乐学习需求出发而制定,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双基教学,给学生展示的机会,并通过对比欣赏与实践感受使学生敢于找到自己的不足。2、教师运用聆听、对比聆听有效的指导教学全过程,起到积极的引导、示范作用。3、学习方法应该再丰富些,避免枯燥的技巧训练。鉴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示范、引导作用对学生有很大影响和触动。因此,教师应更准确的纠正学生的音准,尤其在演唱时应努力声情并茂,因此应在如何调整学生的音准上多下功夫,反复充分练习,直至达到较好的效果。而变声期的初二学生嗓子易疲劳,有效、轻声地演唱习惯也应继续坚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