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3张PPT)语文部编版 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 古代诗歌四首第二课时王湾次北固山下新课导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是李白那寄寓明月中的乡愁;“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这是张籍那藏在家书中的乡愁;“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是王安石在春日的乡愁。而今天,我们将走近唐代诗人王湾,去感受、去理解,他笔下的乡愁,又是如何呢?学习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领会诗歌大意,体会诗歌寄寓的浓浓思乡之情;2.赏析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学会描绘诗歌所展现的画面;领悟“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所蕴含的哲理。3.培养学生对故乡的热爱。0102030405释诗题题材、时间、地点知诗人个人经历、时代背景明诗意景物意象悟诗情中心思想寻手法修辞描写手法……古诗词怎么学习?方法指导知识链接作者简介王湾,唐代诗人,洛阳(今属河南)人。其诗流传不多。他的诗格调壮美,意境开阔,预示了盛唐诗歌健康发展的前景。代表作有《次北固山下》《奉使登终南山》《奉和贺监林月清酌》等。写作背景古代交通不发达,漂泊他乡或在外谋职的人久居在外不得归家,自然会产生思乡思亲之意,因此乡愁是古诗中一个重要的主题。这首诗是诗人中进士次年出游吴地(今苏州一带)时,在沿江东行途中泊舟于江苏镇江北固山下时所作。当时正值冬尽春来,旭日初升,诗人面对江南景色,置身水路孤舟,感受时光流逝,油然而生思乡愁绪。知识链接律诗1. 律诗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于近体诗范畴,发源于南朝,至初唐进一步发展定型,盛行于唐宋时期。2. 律诗每首八句,共四联,各有一个特定的名称,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3.按照每句的字数,主要有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两种。4.每首律诗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惯例是对仗句(对偶句),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一般二、四、六、八句押韵。整体感知任务一:初读诗歌 整体感知听范读,划出诗歌的节奏。次 北固山下王湾客路 青山 外,行舟 绿水 前。潮平 两岸 阔,风正 一帆 悬。海日 生 残夜,江春 入 旧年。乡书 何处 达?归雁 洛阳 边。/五言律诗,一般的节奏为“2-2-1”或“2-1-2”,那么这首诗的节奏是什么样呢?请大家在诗句中划分一下,然后再试着读一读。////////////////整体感知朗读指导读音准确富有节奏读出情感停连恰当学生自由朗读诗文。要求:整体感知请同学们根据朗读节奏,反复朗读,带着自己的豪情与自信,带着感情读一读,做一次最美朗读者。分组赛读,做最美朗读者合作探究任务二:品读诗歌,感知诗意请同学们再次朗读诗歌,然后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先独立思考、猜测,再在小组交流。合作探究任务二:品读诗歌,感知诗意任务二:品读诗歌,感知诗意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暗含羁旅思乡之情。写行程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描写江面平静开阔。写景诗意:旅人前行的路,正从青青北固山向远方伸展,自已乘坐的船正在绿水中向前行。诗意:潮水上涨,江面顿时开阔,江水似乎与岸平了;船行江中,和风顺江吹来,船帆端端正正地高挂着。旅人前行的路北固山潮水涨得与岸齐平风顺而和挂合作探究任务二:品读诗歌,感知诗意任务二:品读诗歌,感知诗意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诗意: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从海上冉冉升起;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表现的是江上行舟,即将天亮的情景。写景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诗意:寄出去的家信不知何时才能到达,希望北归的大雁捎到洛阳去。“乡书”、“归雁”与首联的“客路”、“行舟”,遥相呼应,流露出身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使全篇笼罩着一层清淡的思乡之情。抒情指夜将尽未尽之时升起进入寄回故乡的书信北归的大雁到合作探究任务三:合作探究,品读揣摩小组合作思考探究以下问题:1.从首联中的“客路”“行舟”你读出了什么信息?作者到达目的地了吗?2.发挥想象,说说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以“我乘着小船,放眼望去…”开头说话,想象船行的图景。3.颈联中的“残夜”“旧年”各代表了什么时令?有什么共同特点?这联诗句蕴含了什么哲理?4.“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被誉为“妙绝千古”,究竟妙在何处?5.尾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合作探究任务三:合作探究,品读揣摩1.从首联中的“客路”“行舟”你读出了什么信息?作者到达目的地了吗?作者乘着一叶扁舟在绿水中前进,他要驶向青山,而思绪已飘向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暗含旅途奔波之意。合作探究任务三:合作探究,品读揣摩2.发挥想象,说说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以“我乘着小船,放眼望去…”开头说话,想象船行的图景。春潮涨满,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堤岸相平,我的视线也因之开阔。顺风中平稳而快速行驶的船上,一张船帆高高直直地悬挂着……平原开阔,大江直流,风平浪静,多么惬意!【中考考点】画面描绘答题技巧①找出诗句中的景物和人物。②试着翻译句子。③充分调动五感,扩句。(视觉、嗅觉、触觉、听觉、味觉)④有序串联成画面,组织语言。(时间,地点,景物,感受)合作探究任务三:合作探究,品读揣摩描述画面时要注意两点:一要忠实于原诗,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主要的景物,语言力求优美。合作探究任务三:合作探究,品读揣摩【补充思考】请体会“潮平两岸阔”一句中“阔”字的妙处。中考考点品析诗歌炼字[答题思路]①释字(词)义,明手法:可结合字(词)性,解释其含义,或指出其所运用的特殊手法(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②描景象,摹情态: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其写出的景物特点或描摹出的情景、情态。③点作用,表感情:点出该字(词)烘托的意境,表达的感情,及其艺术效果。【示例】一个“阔”字,描绘了春潮涌来、江水上涨时,两岸变得更加开阔的景象,营造了一种恢宏阔大的境界。合作探究任务三:合作探究,品读揣摩3.颈联中的“残夜”“旧年”各代表了什么时令?有什么共同特点?这联诗句蕴含了什么哲理?残夜——夜未过将过 旧年——残冬腊月(它们都代表旧事物)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深刻的自然的哲理: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或:旧事物中孕育着新事物。)“生”“入”二字将“日”“春”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的景象。合作探究任务三:合作探究,品读揣摩4.“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被誉为“妙绝千古”,究竟妙在何处?(阐释句意)在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现春意。(指明写法)“日生残夜”、“江入旧年”,都表示时序交替,且都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使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这两句抒发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怀。(归纳效果)这两句又蕴含着一种自然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上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这就表现出事物发展规律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合作探究任务三:合作探究,品读揣摩5.尾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尾联运用典故,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作者见北归的大雁掠过晴空,便借“鸿雁传书”来慰藉家人,使全诗笼罩在一层淡淡的乡愁之中。“鸿雁传书”典故传说西汉名臣苏武被匈奴扣押于北海多年,后汉使者说皇帝在上林苑射雁见到雁足缚有苏武的书信。此处诗人指雁可归去,但自己无法归去。虽不知乡书能否传到故乡,但依然希望大雁可将自己的思念带回。合作探究任务三:合作探究,品读揣摩■ 试从炼字的角度探究《次北固山下》中“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两句写景的妙处。这两句是写船上所见景色。其中“平”“阔”“正”“悬”四字用得极妙。“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江岸齐平。船上的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此句写得恢宏阔大。而“悬”又是“风正”的结果。“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而“正”字兼有“顺”与“和”的内容,可见诗人炼字的精妙。合作探究任务三:合作探究,品读揣摩王湾以一首《次北固山下》立于唐代优秀诗人之列,这首诗的魅力何在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这一句所写的景象很壮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句所写的景象很有哲理。“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这一句所抒发的乡愁很打动人心。拓展延伸思乡是中国文学的主题之一,无数的乡愁陪伴着无数的诗人,同时无数的诗人创造了无数的乡愁诗。乡愁丰富了我们的情感世界,乡愁诗丰富了我们的文学世界。思乡实际上已经成了一个“结”,一个套在炎黄子孙身上的“结”。在我们语文七年级下册里,还推荐了这样一首诗,是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让我们来感受一下大诗人笔下的乡愁吧。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此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其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拓展延伸讨论:信息社会中的我们还拥有乡愁吗?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放大一点,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再放大一点,它同人类的家园也是相通的。自己从小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作为祖国的一部分,作为地球的一部分,她的形象尤其难以忘怀。乡愁依然存在我们现代人的心中,只不过不像古代那样,由于条件的限制,而变得单纯、狭窄和浓厚,作为现代信息社会中的一员,我觉得应该要树立“大家乡”意识,树立全球意识,树立人类意识,甚至树立宇宙意识,让乡愁变得更加美丽,更加博大,更加宏伟。课堂小结同学们,“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人思念故乡的感情是相同的,岂会因为穷困还是显达而表现不同。)无论何时,无论穷达,乡愁,一直是人类社会永恒的共通的情感。或许,这便是《次北固山下》千古流传的原因吧。带着这份对乡愁的体悟,我们再次有感情地背一背这首诗。二、整体感悟:1、诗中交代了作者的行踪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最能突出地表达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亲人深切思念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道出新旧更替的生活哲理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描写江上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诗中被誉为“形容景物妙绝千古”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探究提高1、这首诗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似乎江面与岸齐平,船上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悬”是端直高挂的样子,风“正”表明顺风,同时又是和风,因此帆便端直高挂了。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首诗描绘的是初春景色。从青山、绿水、潮平、风正、江春等景物可以看出。课堂检测课堂检测三 .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开篇点题,首先写“客路”,然后写“行舟”,寓漂泊羁旅之情于字里行间。B.颔联写所见景色,江水浩渺,两岸开阔,风帆高悬,舟行平顺,令人心情昂扬。C.颈联中“生”和“入”二字化静为动,写出了红日西沉,春色渐残的江南美景。D.尾联遥应首联,写故乡遥遥,书信难达,作者借鸿雁传书寄托思乡之愁。C项“红日西沉,春色渐残的江南美景”的表述有误,颈联描写的是红日初升的江南冬末春初之景。C课堂检测四、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写遍布异乡游子足迹的驿路,从北固山中伸出,又蜿蜒伸向山外;沿水路疾驰的小船,也飞到绿水前面去了。B.“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写潮水上涨几乎与两岸齐平,诗人站在船头放眼望去,觉得江面特别宽阔,江风劲吹,船行快速。C.“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写夜还未消尽,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D.“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即承接上联的“残夜”“旧年”,又照应首联的“客路”,写诗人在眼前景物触发下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E.全诗通过对江南秀丽景色和自己的处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家乡的思念。BE【解析】B.江风和暖,船行平稳而快速。E.诗中没有表现“对官场生活的厌倦”板书设计《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写景(旅途之景)暗含奔波之劳观景(江上之景)直接抒情(思乡之情)对家乡的思念写景中蕴含积极、乐观的心态主题:对家乡的思念。写作特色:寓情于景、蕴含哲理。(设问)(淡淡乡愁)青山绿水图舟行大江图海日江春图归雁传信图谢谢聆听谢谢观赏谢谢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详情请看: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次北固山下》朗诵:任志宏.mp4 《次北固山下》(课文朗读).mp3 第4课 古代诗歌四首《次北固山下》课件.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