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预习课》浙教版科学七升八-第05讲 溶液和溶解度(学案 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暑假预习课》浙教版科学七升八-第05讲 溶液和溶解度(学案 含解析)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暑假预习课》浙教版科学七升八--第5讲 溶液和溶解度
考点一、溶液
考点精要:
(一)溶质、溶剂和溶液
(1)溶质:被溶解的物质称为溶质。
(2)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称为溶剂。
(3)溶液:溶质在溶剂中溶解后所得到的物质叫做溶液。
(二)溶液的组成
(1)溶液的组成:溶质和溶剂。
(2)溶液的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
(三)溶液的名称
碘溶解:在酒精中所形成的溶液叫做碘的酒精溶液。在溶液的名称中,如A的B溶液,其中A表示溶质,B表示溶剂。另外,在科学上还约定溶液名称中没有说明溶剂的,溶剂是水,如食盐溶液,溶质是食盐,而溶剂没有说明,此时的溶剂是水。所以高锰酸钾溶解在水中,形成的溶液叫做高锰酸钾的水溶液或者高锰酸钾溶液。
(四)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判断
在溶液中,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而溶剂一般是液体; 两种液体混合形成溶液,其中量较多的为溶剂,若其中一种液体是水,那么不管水量多少,都把水看作溶剂。
①溶液中溶质质量是指被溶解了的那部分溶质的质量,没有溶解或从溶液中析出的物质,则不计算在内。
②对于某一溶液,溶质可以是一种或多种,而溶剂只有一种,如水中可溶解氯化钠和硝酸钾。
③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如高锰酸钾溶液中高锰酸钾为固体;酒精溶液中溶质酒精是液体;二氧化碳溶于水中,溶质是二氧化碳。
(五)溶液的特征
(1)均一性:溶液中各部分的组成和性质都相同。如溶液中各部分的密度相同。
(2)稳定性:稳定是指温度不改变、溶剂不蒸发,则溶液长时间放置不会分层,也不会有溶质从溶液中分离出来。
(六)溶液的判断方法
(1)是否均一、稳定。
(2)是否由多种物质组成。
(七)常用的溶剂
(1)常用的溶剂有水、酒精、汽油、丙酮香蕉水等。
(2)许多物质都能溶解在水中,也有一些物 质不能溶于水,但它们可以溶解在其他溶剂中,如油漆、油污等不能溶于水,但能溶解在汽油等其他溶剂中。
【拓展】
①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水是均一、稳定的液体,但水是纯净物,不是溶液。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是溶液。
②溶液一般是透明的,但透明不一定无色,如高锰酸钾溶液是紫红色的。
③少量的固体物质溶于水,使稀溶液的凝固点降低,沸点升高。凝固点降低的现象:如严寒的冬天,厨房的水结冰了,而盐水却不容易结冰;下雪时,人们常向公路上的积雪撒些盐,使冰雪很快融化。沸点升高的现象:如煮沸的汤比煮沸的水温度要高。
悬浊液和乳浊液
(一)生活中的现象
(1)将适量泥土加入水中,充分搅拌后静置,会发现有固体颗粒下沉,分为上下两层。
(2 )将少许食用油加入适量水中,充分搅拌后静置,有油花上浮,分为上下两层。
(3)将少许食盐加人水中,充分搅拌后静置,没有下沉物,也没有上浮物,不会分层。
A:水与泥土 B:水与食用油 C:水与食盐
如图所示,A、B所形成的液体不均一、不稳定,静置后分层;C所形成的液体均一、稳定,静置后不分层。
(二)悬浊液和乳浊液
(1)悬浊液:固体小颗粒悬浮在液体里而形成的物质,又叫悬浮液,如泥水钡餐等。
(2)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物质,又叫乳状液,如牛奶、肥皂水等。
(3)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比较
名称 溶液 悬浊液 乳浊液
形成过程 固、液、气溶解在液体中 固体小颗粒分散在液体中 小液滴分散在液体中
稳定性 稳定 不稳定 不稳定
长期放置 均一、稳定 分层
【拓展】
1.日常生活中我们遇到的食盐水、蔗糖水以及纯碱水等都是溶液,而浑浊的泥水为悬浊液,牛奶等为乳浊液。从外观上看,溶液混合均匀,不分层;而悬浊液、乳浊液混合不均匀,静置后分层。
2.一般来说,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时,通常把液体看作溶剂,固体、气体看作溶质;当两种液体相互溶解时,一般把量多的液体看作溶剂,把量少的液体看作溶质;只要有水存在,无论水量多少,通常都把水看作溶剂。
三、固体药品和液体药品的取用
(一)固体药品的取用
(1)固体药品通常保存在广口瓶里。
(2)固体粉末一般用药匙(或纸槽)取用。操作时先使试管倾斜,把药匙小心地送至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竖立起来。或将试管水平放置,将固体粉末放在纸槽上,送人试管底部,然后将试管竖立起来。
(3)块状固体药品一般用镊子夹取。操作时先把试管横放,把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放人试管口,再把试管慢慢竖立起来,使药品或金属颗粒缓缓地滑到试管的底部,以免打破试管。
(4)用过的药匙或镊子要立刻用干净的纸擦拭干净。
(二)液体药品的取用
液体药品通常盛放在细口瓶中。广口瓶、细口瓶等都经过磨砂处理,目的是增强容器的气密性。
(1)取用不定量(较多)液体直接倾倒。
操作时的注意事项(括号内为操作的目的):
①细口瓶的瓶塞必须倒放在桌面上(防止药品腐蚀实验台或污染药品)。
②瓶口必须紧挨试管口,并且缓慢地倒(防止药液损失)。
③细口瓶贴标签的一面必须朝向手心(防止药液流出腐蚀标签)。
④倒完液体后,要立即塞紧瓶塞,并把瓶子放回原处,标签朝向外面(防止药品变质)。
(2)取用不定量(较少)液体一使用胶头滴管。
使用时的注意事项(括号内为操作的目的)。
①应在容器的正上方竖直悬空滴人。
②胶头滴管不要接触容器的器壁(防止污染试剂)。
③取液后的滴管,应保持橡胶胶帽在上,不要平放或倒置(防止液体倒流,沾污试剂或腐蚀橡胶胶帽)。
④用过的滴管要立即用清水冲洗干净,但滴瓶上的滴管不能用水冲洗,也不能交叉使用。
(3)用量简正确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首先应根据取用液体的量选择合适量程的量简,然后将液体倒入量筒中,当接近刻度线时用滴管调到所需液体的量。(注意:眼睛要与液面层的下沿相平,所选量筒的量程应略大于所量取的液体体积,并且越接近越好,以减小误差)
【拓展】
实验室药品的取用原则
(1)三不原则:不能用手接触任何药品;不能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品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2) 节约原则:严格按实验规定用量取用;如没有明确说明,一般取最少量,液体药品取1~2毫升,固体药品盖满试管底部即可。
(3)处理原则: 实验中剩余药品不能放回原瓶;不能随意丢弃;更不能拿出实验室,要放在指定的容器内。
试管口不可对着自已或他人,防止液体沸腾喷出伤人。
管口倾斜约45°,不能竖直向上,防止液体沸腾喷出。
将试管夹夹持在离试管口约1/3处。
加热时,先预热试管,即将试管上下来回移动。
试管内液体的量不可超过试管容积的1/3。
典型分析:
1.关于物质的溶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不同的物质分散到水中都会形成溶液
B.汽油溶解在色拉油中,不能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C.凡是均一、稳定、透明的液体都是溶液
D.溶质既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或气体
【考点】溶液的概念、组成及其特点.
【答案】D
【分析】A、根据溶液的特点考虑;
B、根据溶液的特点考虑;
C、均一、稳定、透明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
D、根据溶质的种类考虑。
【解答】解:A、物质分散到水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才属于溶液,有的物质分散到水中不能形成溶液,例如植物油,故A错;
B、汽油溶解在色拉油中,能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B错;
C、均一、稳定、透明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例如蒸馏水,故C错;
D、溶质既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或气体,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熟悉溶液的特点,溶质的种类。
举一反三:
1.下列液体分别属于(  )
①水中放入细沙
②酒精中加入碘
③水中滴入植物油
A.悬浊液 溶液 乳浊液
B.悬浊液 悬浊液 乳浊液
C.乳浊液 乳浊液 悬浊液
D.悬浊液 溶液 溶液
【考点】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及其与溶液的区别.
【答案】A
【分析】不溶性的固体小颗粒悬浮于液体中形成的混合物是悬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中形成的混合物是乳浊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是溶液。
【解答】解:水中放入细沙变浑浊,静置出现分层,底部有沉淀,是不溶性的固体小颗粒悬浮于液体中形成的混合物是悬浊液;
碘能溶解于酒精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
植物油是难溶于水的液体,水中滴入植物油形成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属于乳浊液。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本质特征、各种物质的水溶性方面的知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考点二、物质的溶解性、饱和与不饱和溶液间的关系
考点精要:
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不同的溶质在同一种溶剂里的溶解性不同,同一种溶质在不同种溶剂里的溶解性也不同。
(一)溶解性
(1)定义: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
(2)影响因素:对于固体物质,溶解性与溶质和溶剂的性质及温度有关。对于气体,溶解性还受压强影响。
(3)举例:食盐易溶于水而不溶于汽油;相同质量的水中,蔗糖在热水中的溶解能力比在冷水中强得多;在相同的条件下,不同的物质在同种溶剂中的溶解能力是不一样的。如食盐的溶解能力比氢氧化钙强得多。
(二)物质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物质溶解时,是从外界吸收热量,还是向外界释放热量呢
实验表明:有的物质溶解时,会放出热量,使溶液温度升高,如氢氧化钠、浓硫酸等
有的物质溶解时,会吸收热量,使溶液温度降低,如硝酸铵;
也有许多物质溶解时,溶液的温度没有明显变化,如氯化钠等。
【拓展】
固体物质溶解性与温度有关,与溶质和溶剂的种类也有关,搅拌能加快溶解但不能改变溶解度
气体溶解性与温度和压强有关,与溶质和溶剂的种类也有关
饱和溶液
(一)定义(难点)
(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2)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时,应注意:
①溶液是否饱和具有条件性和暂时性:要求“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才有确定意义,因为条件(温度、压强、溶质及溶剂的量)改变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可以相互转化。
②溶液是否饱和具有相对性:是这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不一定是另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例如,在一定条件下,不能再溶解食盐的溶液,可继续溶解蔗糖,此时的溶液是食盐的饱和溶液,对蔗糖来说就是不饱和溶液了。
③饱和溶液概念 中的“不能”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溶解该物质的量达到了最大限度;不饱和溶液概念中的“能”则指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溶解该物质的量还没有达到最大限度。
(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重点)
在判断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时,我们强调“在一定温度下”和“在一定量的溶剂里”的条件,所以改变温度或者溶剂的量,能实现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1)一般规律:
A.加溶剂 B.升温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A.蒸发溶剂B.降温C.加溶质
(2)特殊情况(如氢氧化钙):
A.加溶剂 B.降温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A.蒸发溶剂B.升温C.加溶质
说明:
①一般规律对大多数固体物质来说是适用的,因为大多数固体物质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最大量(即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②熟石灰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最大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因此,若把熟石灰的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在改变温度时应是升高温度,若把其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在改变温度时应是降低温度。
(三)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难点)
判断的关键是看该溶液还能否继续溶解该溶质,若不能继续溶解,则这种溶液是饱和的,若能继续溶解,则这种溶液是不饱和的。具体的判断方法:保持温度不变,向该溶液中加入少量的同种溶质,看是否溶解,若不再溶解,说明该溶液饱和,反之,该溶液不饱和。
(四)浓溶液和稀溶液
为粗略地表示溶液中溶质含量的多少,常把溶液分为浓溶液和稀溶液。浓溶液和稀溶液是一组相对概念。在一定量的溶液中含溶质的量相对较多的是浓溶液,含溶质的量相对较少的是稀溶液。
(五)饱和、不饱和溶液与浓、稀溶液的区别与联系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浓溶液与稀溶液
区别 含义不同 溶液是否饱和取决于溶质的量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溶剂里是否达到最大限度 溶液的浓与稀取决于溶质在不同定量的溶液里含量的多少
温度影响 受温度影响, 必须指明温度 与温度无关
联系 ①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跟溶液的浓和稀没有必然联系 ②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 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③对于同种溶质,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要比不饱和溶液浓
方法技巧
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是继续加入该种溶质,如果该物质的质量减少,那么溶液是不饱和溶液;如果该物质的质量不变,那么溶液是饱和溶液。
【拓展】
①物质的溶解能力与溶解速度不同,溶解能力反映的是物质能完全溶解的数量的多少,而溶解速度是指物质溶解的快慢。
②影响物质溶解快慢的内在因素是溶质的性质、溶剂的性质;温度、物质的颗粒大小和搅拌与否是影响溶解快慢的外在因素。
③保持两瓶溶液的温度不变,分别向其中加入少量的同种溶质,如果加入的溶质能继续溶解,则这瓶溶液是不饱和溶液,如果加入的溶质不能继续溶解,则这瓶溶液是饱和溶液。
④将不饱和的硝酸钾溶液转化成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可采用如下三种方法:
A:保持温度不变,向该不饱和硝酸钾溶液中继续加入硝酸钾,直至加入的硝酸钾不再继续溶解。
B:保持温度不变,将该不饱和硝酸钾溶液蒸发水分。
C:将该不饱和硝酸钾溶液降低温度。
典型分析:
1.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要想把一瓶接近饱和的石灰水变成饱和,具体措施有:
①加入氢氧化钙;②升高温度;③降低温度;④加入水;⑤恒温蒸发水。其中措施正确的是(  )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③⑤ D.①②⑤
【考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
【答案】D
【分析】根据题意,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据此由不饱和溶液与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向接近饱和的溶液中增加溶质或蒸发溶剂都可以使溶液变成饱和溶液,故把一瓶接近饱和的石灰水变成饱和,可以采取:①加入氢氧化钙、⑤恒温蒸发水的方法;
由于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升高温度后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变小,故把一瓶接近饱和的石灰水变成饱和,还可以采取②升高温度的方法。
④加入水,接近饱和的石灰水,能继续溶解氢氧化钙,仍为不饱和溶液。
故①②⑤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增加溶质、蒸发溶剂都可以把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但改变温度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时要具体分析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
举一反三:
1.长期放置在敞口容器内的饱和食盐水,在保持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发现容器底部有少量晶体出现,这说明(  )
A.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B.溶剂质量减少,溶液仍为饱和溶液
C.溶液中溶剂、溶质的质量均未改变
D.溶液比原来要浓一些
【考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
【答案】B
【分析】在保持温度不变的情况下,温度不变物质的溶解度就不会变化,因析出晶体需要具备温度改变或减少溶剂两种方式或其一,则析出晶体时肯定是溶剂量减少导致的。
【解答】解:由于析出晶体需通过温度改变或减少溶剂两种方式的一种,由于是恒温状态下完成,故温度不变,析出晶体只能通过减少溶剂的方式完成,有题干知因是敞口水分会不断蒸发减少。容器底部有少量晶体出现,说明溶液仍为饱和溶液。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题的关键点是掌握溶质析出需要具备温度的改变或者是溶剂的减少两种方法。
考点三、溶解度
考点精要:
(一)溶解度
(1)溶解度的定义
在一定的温度下,某物质在100克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该物质在这种溶剂中的溶解度;溶解度越大,表明该温度下物质的溶解性越强。
(2)溶解度“四要素”
①条件:在一定温度下。因为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内因是溶质和溶剂的性质,而外因就是温度,若温度改变,则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也会改变。因此,只有指明温度时,溶解度才有意义。
②标准:100克溶剂。这是概念中规定的标准,物质溶解量的多少与溶剂量的多少成正比,要比较物质溶解度的大小,溶剂必须等量。此处100克是指溶剂质量,不能误认为是溶液质量。温度一定时,同种物质的溶解度与溶剂的质量无关。
③状态:达到饱和。只有在一定量的溶剂中( 100克)达到饱和时(溶解最大限度,溶质的量才是个确定的值, 否则溶解度就不是个确定的量。
④单位:以克为单位,因为溶解度实质上是溶解的溶质的质量。
(二)溶解度和溶解性的关系
溶解性只是一般地说明某种物质在某种溶剂里溶解能力大小的一种物理性质。溶解度是衡量某种物质在某种溶剂里的尺度,是溶解性的定量表示方法,是在一定的温度、压强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制成饱和溶液时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溶解度越大,表示该温度下物质的溶解性越强。溶解度大小与溶解性的关系如下表所示。
溶解度/克(20 ℃) <0.01 0.01~1 1~ 10 >10
溶解性分类 难溶 微溶 可溶 易溶
举例 氯化银、碳酸钙 氢氧化钙 氯酸钾 硝酸钾、氯化钠
(三)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表示方法
(1)列表法
通过实验,测得不同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将其汇总成表,以便查阅。如20℃时几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如下表所示。
物质 氢氧化钙 碳酸钠 氯化钠 硝酸钠 硝酸铵 蔗糖
溶解度/克 0.165 21.5 36.0 88.0 192 203.9
(四)溶解度曲线
用纵坐标表示物质的溶解度,横坐标表示温度,用描点法在直角坐标系中画出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这种曲线叫溶解度曲线。
①表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
②表示同一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③表示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的溶解度。
④两条曲线的交点表示两种溶质在同温度下具有相同的溶解度。
⑤在溶解度曲线下方的点,表示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⑥在溶解度曲线上方靠近曲线的点表示过饱和溶液(在较高温度下制成饱和溶液,慢慢地降到室温,溶液中溶解的溶质质量超过室温的溶解度,但尚未析出晶体时的溶液叫过饱和溶液)。
(五)溶解度曲线的变化规律
(1)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表现在曲线“坡度”比较“陡”,如硝酸钾。
(2)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表现在曲线“坡度”比较“缓”,如氯化钠。
(3)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表现在曲线“坡度”下降,如氢氧化钙。
【拓展】
溶解度含义:
①已知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其含义是指该物质在此温度下,在100克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如硝酸钾在20°C时的溶解度为31.6克,就是指20°C时,100克水中溶解硝酸钾达到饱和时溶解硝酸钾的质量为31.6克(或20°C时,100克水中最多溶解硝酸钾的质量为31.6克)。
②通过溶解度可得到该温度下该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溶剂和饱和溶液之间的质量关系,相同温度下,相同物质的饱和溶液、溶质、溶剂、溶液三者质量之比一定,即溶质、溶剂和饱和溶液三者质量之比为溶解度: 100克:(100克+溶解度)。
气体溶解度
①气体溶解度的定义
气体的溶解度是指在压强为101 kPa和一定温度下,气体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溶解的气体体积。
例如:压强为101 kPa和温度为0℃时,1体积水里最多能溶解0.024体积氮气,则在0℃时,氮气的溶解度为0.024。
②气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a.内因:气体和溶剂的性质。b.外因:温度和压强。
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或降低)而减小(或增大),随压强增大(或减小)而增大(或减小)。
典型分析:
1.t℃将一定量的某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均分为三份,分别加热蒸发溶剂,然后把温度降至t℃.已知从三份溶液中蒸发的溶剂分别为10g、20g、30g,析出的晶体不含结晶水,其质量分别为ag、bg、cg,则ab、c三者的关系正确的是(  )
A.c=2b﹣a B.c=2a+b C.c=a+b D.c=a+2b
【考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答案】A
【分析】由题意,将其分别蒸发掉10g水,而析出ag晶体后都变成了饱和溶液;如果将其中的两份分别继续蒸发掉10g和20g溶剂(即题干中所说的蒸发20g和30g溶剂),那么它们所析出的晶体也一定会成倍数关系析出的.并且,还可以推断出将其饱和溶液蒸发掉10g溶剂时,会析出(b﹣a)g晶体,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不饱和溶液蒸发掉多余的水后,会变成饱和溶液;如果继续蒸发水,会有晶体析出;将其中的任意一份该物质的不饱和溶液蒸发掉10g水就会析出ag晶体,将其中的另两份分别继续蒸发掉10g和20g溶剂(即题干中所说的蒸发20g和30g溶剂),则它们又析出的(b﹣a)g和2(b﹣a)g晶体;故它们析出晶体总质量分别是bg[即ag+(b﹣a)g]和cg[即ag+2(b﹣a)g].可以得出c=a+2(b﹣a)=2b﹣a。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较大,明确饱和溶液继续蒸发溶剂有晶体析出、将20g和30g溶剂看成蒸发10g水后继续蒸发溶剂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举一反三:
1.据表氯化钠、碳酸钠在0~40℃四个温度区间的溶解度数据,以及所学的相关知识,可知甲、乙、丙、丁四杯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关系是(  )
温度/℃ 0 10 20 30 40
溶解度/g 氯化钠 35.7 35.8 36 36.3 36.6
碳酸钠 7 12 22 40 49
A.乙>甲>丁>丙 B.乙>甲>丁=丙
C.甲=乙>丁=丙 D.甲=乙>丁>丙
【考点】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答案】C
【分析】根据物质的溶解度以及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方法来分析。
【解答】解:由表格中数据可知,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5.7g,4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6g,则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6.7%,乙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6.7%;0℃时,碳酸钠的溶解度为7g,40℃时,碳酸钠的溶解度为49g,则丙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6.5%,丁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6.5%。则甲、乙、丙、丁四杯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关系是甲=乙>丁=丙。
故选:C。
【点评】明确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以及溶解度的定义是解答本题关键。
1.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溶液中的溶质可以是一种或多种
B.溶液一定是无色、澄清的
C.长期放置不分层的液体就是溶液
D.溶液上层的密度小,下层的密度大
【考点】溶液的概念、组成及其特点.
【答案】A
【分析】A、根据溶液中的溶质可以有多种进行分析;
B、溶液可以有颜色进行分析;
C、根据溶液的特点进行分析;
D、根据溶液的均一性进行分析。
【解答】解:A、溶液中的溶质可以有一种,也可以有多种,故A正确;
B、溶液可以有颜色,例如硫酸铜溶液是蓝色,故B错;
C、长期放置不分层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例如蒸馏水属于纯净物,不属于溶液,故C错;
D、溶液具有均一性,溶液上层的密度等于下层的密度大,故D错。
故选:A。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熟悉溶液的组成、特点。
2.下列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四种液体中,其中属于溶液的是(  )
A.纯牛奶 B.冷霜 C.黄河水 D.矿泉水
【考点】溶液的概念、组成及其特点.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溶液的概念,在一定条件下溶质分散到溶剂中形成的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解答】解:A、纯牛奶是不均一、不稳定的乳浊液,故A错;
B、冷霜是不均一、不稳定的乳浊液,故B错;
C、黄河水是不均一、不稳定的悬浊液,故C错;
D、矿泉水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应熟悉溶液是一种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在不改变条件时,溶液的组成和浓度都不会发生变化,要与悬浊液和乳浊液区分。
3.为了研究液体的扩散现象,小嘉用注射器慢慢地将清水注入盛有酒精的烧杯底部,如图。其中“”代表酒精分子,“”代表水分子。一段时间后,烧杯中微粒分布情况可表示为(  )
A. B. C. D.
【考点】溶液的概念、组成及其特点.
【答案】D
【分析】根据溶液的均一性进行分析。
【解答】解: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各部分性质都相同,由图示可知只有D图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故选:D。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熟悉溶液的特点。
4.下列关于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凡是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
B.盐水是溶液,糖水是溶液,二者混合在一起,既有糖又有盐就不是溶液了
C.溶液中的溶质只能是固体或液体
D.蔗糖水是溶液,原因是蔗糖分子均匀分散在水中形成了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考点】溶液的概念、组成及其特点.
【答案】D
【分析】A、根据溶液的特点进行分析;
B、根据溶液的特点进行分析;
C、根据溶液中溶质的类别进行分析;
D、根据溶液的特点进行分析。
【解答】解:A、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例如蒸馏水属于纯净物,故A错;
B、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盐水是溶液,糖水是溶液,二者混合在一起,还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还属于溶液,故B错;
C、溶液中的溶质可以是固体或液体或气体,故C错;
D、蔗糖水是溶液,原因是蔗糖分子均匀分散在水中形成了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熟悉溶液的特点,溶质的种类。
5.“美林”主要成分是布洛芬、“小儿开塞露”主要成分是山梨酵。两者都是儿科常用药,且都是药物分散在水中制成。“美林”久放会产生白色沉淀,“小儿开塞露”即使密封保存久置也不会分层。“美林”、“小儿开塞露”分别属于(  )
A.乳浊液、乳浊液 B.乳浊液、溶液
C.悬浊液、乳浊液 D.悬浊液、溶液
【考点】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及其与溶液的区别.
【答案】D
【分析】根据溶液和悬浊液的特征分析解答。
【解答】解:“美林”即使密封保存,放久了也会产生白色沉淀,说明它不具有稳定性,由于有不溶的固体存在,因此为悬浊液。“小儿开塞露”则久置不会分层,具有稳定性,为溶液。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溶液、悬浊液的判断方法,掌握各自的特征是解题的关键。
6.关于溶液、悬浊液、乳浊液有以下说法,正确的组合是(  )
①溶液一定是无色透明的液体
②溶液是纯净物,而浊液是混合物
③浊液中分散的都是固体小颗粒
④浊液都是不均一、不稳定的
⑤在外界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溶液静置多久都不分层
A.①③④⑤ B.②④⑤ C.④⑤ D.④
【考点】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及其与溶液的区别;溶液的概念、组成及其特点.
【答案】C
【分析】①溶液不一定是无色的,例如硫酸铜溶液;
②溶液、浊液都属于混合物;
③乳浊液中分散的是小液滴,悬浊液中分散的是固体颗粒;
④浊液是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
⑥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解答】解:①溶液不一定是无色透明的,例如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故①错误;
②溶液、浊液都属于混合物,故②错误;
③乳浊液中分散的是小液滴,悬浊液中分散的是固体颗粒,故③错误;
④浊液都是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故④正确;
⑤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溶液静置多久都不分层,故⑤正确;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要理解溶液和浊液的区别与联系,它们都是混合物,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浊液是不均一、不稳定的。
7.为了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设计了如表所示的实验方案,该实验无法探究的因素是(  )
实验序号 溶质 溶剂 温度
1 蔗糖 水 20℃
2 蔗糖 水 40℃
3 食盐 水 40℃
4 食盐 植物油 40℃
A.溶质种类 B.溶剂种类 C.溶液温度 D.颗粒粗细
【考点】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
【答案】D
【分析】根据对照实验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分析得出正确结论,根据平时对物质溶解性影响因素的观察,确定可以影响物质的溶解性的因素.
【解答】解:A.实验2和实验3对比可知,温度相同、溶剂的种类相同,只有溶质的种类不同,在溶剂的量相同的条件下,可以探究溶质的种类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不合题意;
B.实验3和实验4对比可知,温度相同、溶质的种类相同,只有溶剂的种类不同,在溶剂的量相同的条件下,可以探究溶剂的种类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不合题意;
C.实验1和实验2对比可知,溶质的种类相同、溶剂的种类相同,只有温度不同,在溶剂的量相同的条件下,可以探究温度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不合题意;
D.在这四组实验中,没有设计到同种溶质、同种溶剂、相同的温度,只有溶质颗粒大小不同的情况,所以无法探究溶质颗粒粗细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知道分析对照实验时要找出两个实验的不同点,找出变量,获得相应的结论.
8.小明想要尽快得到一杯蔗糖水,下列方法可以采取的是(  )
①冷水中溶解蔗糖
②热水中溶解蔗糖
③将蔗糖研碎
④搅拌
A.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考点】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
【答案】D
【分析】只要能改变固体与水的接触机会就能改变固体的溶解速率;加快固体物质溶解速率的方法主要有:搅拌、加热、磨成粉末等,其中研成粉末状是为了增加溶质溶剂的接触面积。
【解答】解:①冷水中溶解蔗糖,溶解速率慢。
②热水中溶解蔗糖,升高温度能加快分子运动速度,能加快蔗糖与水的接触机会,从而加快了蔗糖的溶解速率。
③将蔗糖研碎,增加了蔗糖与水的接触面积,加快了蔗糖的溶解速率。
④搅拌,增加了蔗糖与水的接触面积,加快了蔗糖的溶解速率。
故②③④能加快蔗糖的溶解速率。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了影响物质溶解速度的因素,了解影响物质溶解速率的因素(搅拌、加热、研磨等)即可正确解答本题。
9.若要研究温度对蔗糖溶解快慢的影响,应对比(  )
A.甲和乙 B.乙和丙 C.甲和丙 D.丙和丁
【考点】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
【答案】C
【分析】对比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
【解答】解:若要研究温度对蔗糖溶解快慢的影响,除了水量保持一致外,每组实验中使用的蔗糖的质量也应该相等,只有温度这一变量不同;故若要研究温度对蔗糖溶解快慢的影响,应对比甲和丙;故选:C。
【点评】本题是一道科学探究题目,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注意实验变量的唯一。
10.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要想把一瓶接近饱和的石灰水变成饱和,具体措施有:①加入氢氧化钙;②升高温度;③降低温度;④加入水;⑤蒸发水.其中措施正确的是(  )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③⑤ D.①②⑤
【考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
【答案】D
【分析】根据题意,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据此由不饱和溶液与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向接近饱和的溶液中增加溶质或蒸发溶剂都可以使溶液变成饱和溶液,故把一瓶接近饱和的石灰水变成饱和,可以采取:①加入氢氧化钙、⑤蒸发水的方法;
由于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升高温度后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变小,故把一瓶接近饱和的石灰水变成饱和,还可以采取②升高温度的方法。
故①②⑤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增加溶质、蒸发溶剂都可以把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但改变温度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时要具体分析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
11.将一定质量的硝酸钾不饱和溶液恒温蒸发水分,有晶体析出后再蒸发一段时间至时间t。这一过程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与蒸发时间的变化关系合理的是(  )
B. C. D.
【考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
【答案】B
【分析】根据题意,将一定质量的硝酸钾不饱和溶液恒温蒸发水分,随着水分的蒸发,至达到饱和状态,开始有晶体析出后,再蒸发一段时间至时间t,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将一定质量的硝酸钾不饱和溶液恒温蒸发水分,随着水分的蒸发,溶质质量不变;至达到饱和状态,继续蒸发,开始有晶体析出后,溶质的质量逐渐减少,至时间t不再发生改变。观察图象,B符合变化过程。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明确蒸发过程中溶液组成的变化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2.有两杯40℃的氯化钠和碳酸钠饱和溶液各100克,若要从这两种溶液中获得较多的晶体,请结合溶解度表,判断下列方法不可行的是(  )
温度/℃ 0 10 20 30 40
氯化钠 35.7 35.8 36 36.5 36.6
碳酸钠 7.1 12.5 21.5 38.8 50
A.冷却氯化钠饱和溶液
B.冷却碳酸钠饱和溶液
C.恒温蒸发氯化钠饱和溶液中的溶剂
D.恒温蒸发碳酸钠饱和溶液中的溶剂
【考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
【答案】A
【分析】根据碳酸钠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较大,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不大,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不大,冷却氯化钠饱和溶液,不能从这溶液中获得较多的晶体,故选项说法错误。
B、碳酸钠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较大,冷却碳酸钠饱和溶液,能从这溶液中获得较多的晶体,故选项说法正确。
C、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不大,恒温蒸发氯化钠饱和溶液中的溶剂,能从这溶液中获得较多的晶体,故选项说法正确。
D、能从这溶液中获得较多的晶体,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明确碳酸钠和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趋势、结晶的方法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3.甲、乙两个烧杯中各盛有150g水,分别加入质量不等的氯化钾固体,充分溶解后,甲、乙烧杯中现象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甲中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B.甲中溶液一定不是饱和溶液
C.乙中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D.乙中溶液可能是饱和溶液
【考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答案】C
【分析】根据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定义进行分析判断。有固体剩余的一定是该物质的饱和溶液,没有固体剩余的可能是饱和溶液,也可能是不饱和溶液。
【解答】解:甲、乙两个烧杯中各盛有150g水,分别加入质量不等的KCl固体,充分溶解后,甲烧杯中没有固体剩余,可能刚好饱和,也可能不饱和,乙烧杯中有固体剩余,则乙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故选:C。
【点评】明确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判断方法是解答本题关键。
14.小灵学习了溶液的相关知识后,在家里按一定的流程(如图)自制了一根“棒棒糖”。回答下面小题。
图中四个烧杯里的溶液一定为饱和溶液的是(  )
A.甲、乙 B.丙、丁 C.乙、丁 D.甲、丙
【考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答案】C
【分析】根据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这种溶质的溶液,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这种溶质的溶液,乙、丁中有不能继续溶解的溶质存在,一定为饱和溶液。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是对饱和溶液概念的理解,理解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继续溶解这种溶质的溶液是解题的关键。
15.洞头的一期围垦原来是一个盐场,生产的盐用于化工原料、食盐批发等。具体过程包括采盐→晒盐→溶盐过滤→结晶。班级项目组在实验室模拟了制盐的过程,请根据相关知识回下面小题。用如图甲所示装置收集一定量的海水,并置于阳光下曝晒获得粗盐,乙图是盐溶液质量分数随时间变化图。乙图中液体一定是饱和溶液是(  )
A.a B.b C.c D.无法判断
【考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答案】C
【分析】根据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这种溶质的溶液,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用如图甲所示装置收集一定量的海水,并置于阳光下曝晒获得粗盐,由乙图是盐溶液质量分数随时间变化图,c点时溶质质量分数达到最大,则此时液体一定是饱和溶液。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饱和溶液的特征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6.将相同质量的甲、乙两种不同溶质的溶被同时蒸发掉10g水,并冷却到T℃时,分别析出2g甲物质和3g乙物质(均不带结晶水),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T℃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可能相同
B.T℃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一定大于乙
C.T℃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一定小于乙
D.将析出晶体后的甲,乙两种饱和溶液混合后(甲、乙不反应),溶液仍饱和
【答案】A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解析】【分析】A、根据题意知T℃时甲、乙两种不同溶质的溶液均为饱和溶液,此时的溶解度可能相同。
B、T℃时甲、乙两种不同物质的溶解度无法比较大小。
C、T℃时甲、乙两种不同物质的溶解度无法比较大小。
D、析出晶体后的甲、乙两种饱和溶液混合后(甲、乙不反应),溶液不一定饱和。
【解答】A. 由题意知T℃时甲、乙两种不同溶质的溶液因析出晶体后均为饱和溶液,此时的溶解度可能相同。故正确;
B. T℃时甲、乙两种物质不同,原题提供的数据无法计算它们的溶解度,无法比较大小,故错误;
C. T℃时甲、乙两种物质不同,原题提供的数据无法计算它们的溶解度,无法比较大小,故错误;
D. 析出晶体后的甲、乙两种饱和溶液混合后(甲、乙不反应),相当于溶液中溶剂量增多,对甲、乙两种溶液都变为不饱和溶液,故错误;
故答案为:A。
17.风暴瓶是一种天气预报工具(如图),内部装有蒸馏水、乙醇、硝酸钾、氯化铵和樟脑等化学物质。当外界温度改变时,樟脑在乙醇内的溶解度会随着温度变化,瓶内会出现不同形态的樟脑沉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瓶内的透明溶液中只含有一种溶质和一种溶剂
B.樟脑在乙醇中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比较大
C.会析出晶体是因为溶液不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D.析出晶体的溶液是该温度下樟脑的不饱和溶液
【答案】B
【知识点】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A.根据溶液的组成来分析;
B.根据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来分析;
C.根据溶液的特点来分析;
D.根据结晶的概念来分析。
【解答】A.瓶内的透明溶液中的溶质有硝酸钾、氯化铵、樟脑等多种,故A错误;
B.当外界温度改变时,樟脑在乙醇内的溶解度会随着温度变化,瓶内会出现不同形态的樟脑沉淀,这说明樟脑在乙醇中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比较大,故B正确;
C.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会析出晶体是因为樟脑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减小,故C错误;
D.结晶是固体物质从它的饱和溶液中以晶体的形式析出的过程,因此析出晶体的溶液是该温度下樟脑的饱和溶液,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18.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对这句话理解错误的是(  )
A.20℃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氯化钠36g
B.20℃时,100g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含氯化钠36g
C.20℃时,氯化钠饱和溶液中水与氯化钠的质量比为100:36
D.20℃时,将36g氯化钠溶解于100g水中,所得溶液为该温度下氯化钠的饱和溶液
【答案】B
【知识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解析】【分析】根据固体溶解度的定义进行分析即可。【解答】20℃时,食盐的溶解度为36克,即20℃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36g食盐,溶液达到饱和状态。
A.20℃时,食盐的溶解度为36克,意思是20℃时,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食盐,故A正确不合题意;
B.20℃时,食盐的溶解度为36克,即在20℃时,136g食盐饱和溶液中含有食盐36克。故B错误符合题意;
C.由溶解度的涵义可知,20℃时,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如果水的质量是100g,那么食盐的质量就是36g,因此质量比为100:36.故C正确不合题意;
D.由溶解度的涵义可知,20℃时,将36g氯化钠溶解于100g水中,所得溶液为该温度下氯化钠的饱和溶液。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B。
19.固体甲、乙、丙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如表所示,甲、乙、丙从溶液中析出的晶体不含结晶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温度/℃ 0 20 40 60 80
溶解度/g 甲 0.18 0.16 0.14 0.12 0.09
乙 35.7 36.0 36.6 37.3 38.4
丙 13.3 31.6 63.9 110 169
A.固体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B.20℃时,丙溶液中溶质和溶剂质量比为31.6: 100
C.分别将等质量的乙、丙饱和溶液由60℃降温到20℃,溶液中溶质质量大小:丙>乙.
D.分别将等质量的甲、丙饱和溶液由60℃降温到20℃,溶液中溶剂质量大小:甲>丙
【答案】D
【知识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解析】【分析】(1)根据甲的溶解度数据进行分析;
(2)20℃时,丙的溶解度为31.6g,据此分析;
(3)根据60℃时,乙的溶解度比丙小,60℃时,等质量的乙、丙饱和溶液中,乙中所含溶剂的质量多;降温到20℃,均有晶体析出,均形成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进行分析判断。
(4)60℃时,甲的溶解度比丙小,等质量的甲、丙饱和溶液中,甲中所含的溶剂质量多,进行分析判断。【解答】A.固体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故A错误;
B.20℃时,丙的溶解度为31.6g,即20℃时,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剂质量比为31.6g:100g=31.6:100,但若是不饱和溶液,无法确定溶质和溶剂质量比,故B错误;
C.60℃时,乙的溶解度比丙小,60℃时,等质量的乙、丙饱和溶液中,乙中所含溶剂的质量多;降温到20℃,均有晶体析出,均形成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由于乙中所含溶剂的质量多,且20℃时,乙的溶解度大于丙的溶解度,则溶质质量大小:丙<乙,故C错误;
D.60℃时,甲的溶解度比丙小,等质量的甲、丙饱和溶液中,甲中所含的溶剂质量多;降温到20℃,溶剂质量均不变,则溶剂质量大小:甲>丙,故D正确。
故选D。
20.下表是不同温度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温度/℃ 0 20 40 60 80 100
溶解度/克 13.3 31.6 63.9 110 169 246
A.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明显,在一定范围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B.20℃时,200克水中,硝酸钾的溶解度是63.2克
C.40℃时,100克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含有硝酸钾63.9克
D.100℃时水中溶解的硝酸钾一定比80℃时水中溶解的硝酸钾多
【答案】A
【知识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根据表格确定硝酸钾的溶解度,以及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从而对各个选项进行判断。
【解答】A.根据表格数据可知,当硝酸钾的温度从0升高到100℃时,溶解度从13.3g增大到246g,故A正确;
B.硝酸钾的溶解度只与温度有关,与水的质量无关,根据表格可知,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g,故B错误;
C.4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63.9g,则163.9g饱和溶液中含有硝酸钾63.9g,故C错误;
D.硝酸钾溶质的多少,与溶液的质量和溶质质量分数有关,在这两个条件不明的条件下,无法比较水中溶解硝酸钾的质量大小,故D错误。
故选A。
21.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0g,该温度下硝酸钾饱和溶液中有关质量关系正确的是(  )
A.溶质质量∶溶剂质量=1∶10 B.溶剂质量∶溶液质量=20∶21
C.溶质质量∶溶剂质量=11∶10 D.溶液质量∶溶质质量=21∶10
【答案】C
【知识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解析】【分析】根据对溶剂度的定义以及对溶液的认识分析判断。
【解答】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0g,即该温度下,100g水中最多溶解硝酸钾的质量为110g。
那么溶质质量:溶剂质量=110g:100g=11:10,故A错误,C正确;
溶剂质量:溶液质量=100g:(100g+110g)=10:21,故B错误;
溶液质量:溶质质量=(100g+110g):110g=21:11,故D错误。
故选C。
22.下列有关氯化钠溶解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20℃时,18.0g氯化钠溶解在50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故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18.0g
B.36.0g 氯化钠溶解在100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0g
C.20℃时,36.0g氯化钠溶解在100g水中,故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0g
D.20℃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36.0g氯化钠,故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0g
【答案】D
【知识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解析】【分析】根据溶解度的定义分析判断。
【解答】A.20℃时,18.0g氯化钠溶解在50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那么36g氯化钠溶解在100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故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故A错误;
B.36.0g氯化钠溶解在100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由于没有说明温度,因此无法确定氯化钠溶解度的大小,故B错误;
C.20℃时,36.0g氯化钠溶解在100g水中能够达到饱和状态,故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0g,没有说明是否饱和,故C错误;
D.20℃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36.0g氯化钠,故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0g,故D正确。
故选D。
23.下列物质:①冰水混合物②牛奶③白酒④肥皂水⑤铁粉放入水中,搅拌⑥油脂放入汽油中,搅拌⑦高温下的铁水⑧血液⑨碘酒
其中属于溶液的是    (填序号,下同)属于悬浊液的是    ,属于乳浊液的是    。
【考点】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及其与溶液的区别.
【答案】③⑥⑨;⑤⑧;②④。
【分析】不溶性的固体小颗粒悬浮于液体中形成的混合物是悬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中形成的混合物是乳浊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是溶液。
【解答】解:①冰是固态的水,冰水混合物中只含有水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属于溶液。
②牛奶是难溶性的小液滴分散到水中形成形成的混合物,属于乳浊液。
③白酒是酒精等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
④肥皂水是小液滴分散到液体中形成的混合物,属于乳浊液。
⑤铁粉难溶于水,放入水中,搅拌,是固体小颗粒悬浮于液体中形成的混合物,属于悬浊液。
⑥油脂易溶于水,油脂放入汽油中,搅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
⑦高温下的铁水是液态的铁,属于纯净物。
⑧血液是血浆和血细胞形成的悬浊液。
⑨碘酒是碘溶于酒精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
故答案为:
③⑥⑨;⑤⑧;②④。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本质特征、各种物质的水溶性方面的知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4.苯酚是一种奇怪的固态有机物,它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在60℃以下难溶于水,但在85℃时可以与水无限混合溶解。将50g苯酚投入的10℃的10g水中,并保持水温为10℃此时混合物为    ,加热煮沸时混合物为    。(选填“溶液”“悬浊液”或“乳浊液”)。
【考点】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及其与溶液的区别.
【答案】悬浊液;溶液。
【分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结合溶液和浊液的知识来分析解答。
【解答】解:因为苯酚在60℃以下难溶于水,故将50克苯酚投入的100℃的10克水中,并保持水温为10℃,此时混合物是悬浊液;在85℃时可以与水无限混合溶解,因此加热煮沸时,苯酚溶解,得到了溶液。
故答案为:悬浊液;溶液。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浊液的概念及其与溶液的区别,注意理解悬浊液是固体小颗粒分散在水中形成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乳浊液是液体小液滴分散在水中形成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悬浊液。
25.将少量①橄榄油②醋③冰块④白糖⑤肥皂水⑥面粉,分别加入水中振荡,其中    形成乳浊液(写序号,下同),   形成悬浊液。
【考点】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及其与溶液的区别.
【答案】①⑤;⑥。
【分析】根据不溶性的固体小颗粒悬浮于液体中形成的混合物是悬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中形成的混合物是乳浊液,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①橄榄油难溶于水,是小液滴分散到液体中形成的混合物,属于乳浊液。
②醋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形成的是溶液。
③冰是固态的水,与水混合得到的是纯净物。
④白糖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形成的是溶液。
⑤肥皂的主要成分硬脂酸钠,肥皂水浓度高,可看作是乳浊液。
⑥面粉难溶于水,是固体小颗粒悬浮于液体中形成的混合物,属于悬浊液。
故答案为:
①⑤;⑥。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悬浊液、乳浊液的本质特征、各种物质的水溶性方面的知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6.水中溶解了食盐后还能再溶解糖吗?小明同学带着问题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不能再继续溶解食盐的溶液中,还能溶解其他溶质吗?
【猜想预测】根据生活经验,一个容器盛满大豆后,还能再装入小米,因此不能再继续溶解食盐的溶液中,还能溶解其他溶质。
【查阅资料】高锰酸钾的水溶液为紫红色
【设计实验】
(1)向20毫升水中加入食盐直到不能再溶解。
(2)向该溶液中加入一粒高锰酸钾固体,发现固体消失,溶液颜色变成紫红色。
(3)再向溶液中加入少量的食盐,搅拌之后发现食盐仍不能再溶解。
(4)【解释结论】
①一定条件下,物质能够溶解的数量是有限。
②高锰酸钾溶解后再加入食盐,食盐不能再溶解,说明加入其它溶质后    增加食盐的溶解量(填“能”或“不能”)。
(5)【拓展反思】若向不能再溶解食盐的溶液中加入蔗糖,食盐的质量分数会    (填“变大”、“不变”或“减小”)。
【考点】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
【答案】(4)不能;
(5)减小。
【分析】(4)根据题意,向所得溶液中加入一粒高锰酸钾固体,发现固体消失,溶液颜色变成紫红色,再向溶液中加入少量的食盐,搅拌之后发现食盐仍不能再溶解,进行分析解答。
(5)根据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能溶解其它的溶质,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4)向所得溶液中加入一粒高锰酸钾固体,发现固体消失,溶液颜色变成紫红色,说明食盐的饱和溶液中能继续溶解高锰酸钾。再向溶液中加入少量的食盐,搅拌之后发现食盐仍不能再溶解,说明加入其它溶质后不能增加食盐的溶解量。
(5)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能溶解其它的溶质,若向不能再溶解食盐的溶液中加入蔗糖,蔗糖能继续溶解,溶液的质量增加,食盐的质量分数会减小。
故答案为:
(4)不能;
(5)减小。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明确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能溶解其它的溶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7.从大豆中提取豆油的过程如下:
①将5g大豆研碎;
②将研碎的大豆放入大试管中,再加入10mL己烷液体(用于溶解大豆中的油脂),振荡后静置几分钟;
③过滤,除去其中的固体杂质;
④将得到的液体倒入一个小烧杯中,将该小烧杯放入一个盛有热水的大烧杯中,通过热水浴蒸发掉己烷(装置如图所示);
⑤将豆油移入试管,再加入10mL水,振荡后静置,豆油浮在水面上。根据实验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将大豆研碎的目的是    。
(2)步骤③得到的滤液是一种溶液,溶液的溶剂是    ,这种溶液的名称是    。
(3)本实验过程中得到乳浊液的实验步骤是    (填步骤序号)。
(4)从物质的溶解性角度来看,提取豆油所依据的原理是    。
【考点】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
【答案】(1)增加大豆与己烷的接触面积,加快油脂的溶解速率;
(2)己烷;油脂的己烷溶液;
(3)⑤;
(4)豆油易溶于己烷难溶于水,己烷的沸点低于豆油和水。
【分析】(1)根据物质的溶解影响因素考虑;
(2)根据溶液的组成进行分析;
(3)根据乳浊液的特点进行解答;
(4)根据油脂的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1)将大豆研碎,这样有利于增加大豆与己烷的接触面积,加快油脂的溶解速率;
(2)步骤③得到的滤液是一种溶液,溶液的溶剂是己烷,这种溶液的名称是油脂的己烷溶液;
(3)将大豆油移入试管,再加入10mL水,振荡后静置,豆油不能溶解在水中,是以小液滴的形式,形成的是乳浊液,故选⑤;
(4)提取豆油所依据的原理是根据豆油易溶于己烷难溶于水,己烷的沸点低于豆油和水,这样先将油脂溶解在己烷中,再根据热水浴除掉己烷,然后利用油脂不溶水得到豆油。
故答案为:
(1)增加大豆与己烷的接触面积,加快油脂的溶解速率;
(2)己烷;油脂的己烷溶液;
(3)⑤;
(4)豆油易溶于己烷难溶于水,己烷的沸点低于豆油和水。
【点评】解答本题是要充分了解提取油脂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对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28.小豪同学在自制奶茶时,需要加糖。他发现每次用颗粒细小的白砂糖都比块状冰糖要溶解得快,于是他开始探究影响糖溶解快慢的因素。
【发现问题】小豪自制奶茶时发现了(1)   问题。
【资料分析】资料上说,冰糖与白砂糖的主要成分都是蔗糖。根据小豪的发现与查阅的资料,可初步猜测:(2)   。
【深入探究】小豪觉得还会有其他因素影响糖溶解的快慢,他分别用100mL水和2颗粒大小一样的白砂糖进行了如图实验。
(3)糖完全溶解在水中能形成    溶液。
(4)上述实验中,可以证明温度能影响溶解快慢的实验组合有    。
A.①和② B.①和③ C.②和③ D.②和④
(5)实验过程中,他需要观察并记录的是    。
(6)分析实验数据发现,实验④中糖溶解得最慢。那么又可以得出搅拌能     (加快/减慢)糖的溶解。
【考点】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
【答案】(1)固体溶解速率不同;
(2)固体溶解速率与固体颗粒大小有关;
(3)饱和;
(4)BD;
(5)固体完全溶解,需要的时间;
(6)加快。
【分析】(1)根据每次用颗粒细小的白砂糖都比块状冰糖要溶解得快,于是他开始探究影响糖溶解快慢的因素进行分析;
(2)根据资料和控制变量法的具体操作进行分析;
(3)根据烧杯底部都有固体剩余进行分析;
(4)根据控制变量法的注意事项进行分析;
(5)根据溶解快慢的衡量因素进行分析;
(6)根据实验④既没有搅拌,水温也最低进行分析。
【解答】解:【发现问题】小豪自制奶茶时发现了固体溶解速率不同问题;
【资料分析】资料上说,冰糖与白砂糖的主要成分都是蔗糖。根据小豪的发现与查阅的资料,可初步猜测:固体溶解速率与固体颗粒大小有关;
【深入探究】(3)烧杯底部都有固体剩余,所以糖完全溶解在水中能形成饱和溶液;
(4)上述实验中,可以证明温度能影响溶解快慢的实验组合有①和③、②和④,故选:BD;
(5)实验过程中,需要观察并记录的是:固体完全溶解,需要的时间;
(6)分析实验数据发现,实验④既没有搅拌,水温也最低,糖溶解得最慢。那么又可以得出搅拌能加快糖的溶解。
故答案为:(1)固体溶解速率不同;
(2)固体溶解速率与固体颗粒大小有关;
(3)饱和;
(4)BD;
(5)固体完全溶解,需要的时间;
(6)加快。
【点评】合理设计实验,科学地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是得出正确实验结论的前提,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为学好化学知识奠定基础。
29.如图是对20℃一定质量的甲的溶液进行恒温蒸发结晶的实验过程,则甲原溶液是   (选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按照图中规律,20℃时5克水中最多能溶解甲物质   克,X的数值是   。
【答案】不饱和;2;10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解析】【分析】(1)相同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相等。如果溶液是饱和的,那么蒸发相同质量的溶剂时析出晶体的质量相同,据此判断原来的甲溶液是否饱和即可;
(2)根据图片确定蒸发5g水时对应析出晶体的质量,再根据“饱和溶液溶剂和溶质的质量之比相等”计算蒸发水的质量即可。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第一次蒸发5g水,析出1g晶体,所得溶液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第二次恒温蒸发掉5g水,共析出3g晶体,即第二次蒸发5g水,析出了:3g-1g=2g晶体,说明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蒸发5g水,析出2g晶体,说明蒸发前原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2)20℃时,5克水中最多能溶解2g甲物质。第三次蒸发Xg水时,共析出7g甲,
根据饱和溶液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值相同得到:;
解得:x=10g。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暑假预习课》浙教版科学七升八--第5讲 溶液和溶解度
考点一、溶液
考点精要:
(一)溶质、溶剂和溶液
(1)溶质: 。
(2)溶剂: 。
(3)溶液:溶质在溶剂中溶解后所得到的物质叫做溶液。
(二)溶液的组成
(1)溶液的组成: 和 。
(2)溶液的质量= + 。
(三)溶液的名称
碘溶解:在酒精中所形成的溶液叫做碘的酒精溶液。在溶液的名称中,如A的B溶液,其中A表示溶质,B表示溶剂。另外,在科学上还约定溶液名称中没有说明溶剂的,溶剂是水,如食盐溶液,溶质是食盐,而溶剂没有说明,此时的溶剂是水。所以高锰酸钾溶解在水中,形成的溶液叫做高锰酸钾的水溶液或者高锰酸钾溶液。
(四)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判断
在溶液中,溶质可以是 、 或 ,而溶剂一般是液体; 两种液体混合形成溶液,其中量较多的为溶剂,若其中一种液体是水,那么不管水量多少,都把水看作溶剂。
①溶液中溶质质量是指被溶解了的那部分溶质的质量,没有溶解或从溶液中析出的物质,则不计算在内。
②对于某一溶液,溶质可以是一种或多种,而溶剂只有一种,如水中可溶解氯化钠和硝酸钾。
③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如高锰酸钾溶液中高锰酸钾为固体;酒精溶液中溶质酒精是液体;二氧化碳溶于水中,溶质是二氧化碳。
(五)溶液的特征
(1) :溶液中各部分的组成和性质都相同。如溶液中各部分的密度相同。
(2) :稳定是指温度不改变、溶剂不蒸发,则溶液长时间放置不会分层,也不会有溶质从溶液中分离出来。
(六)溶液的判断方法
(1)是否均一、稳定。
(2)是否由多种物质组成。
(七)常用的溶剂
(1)常用的溶剂有水、酒精、汽油、丙酮香蕉水等。
(2)许多物质都能溶解在水中,也有一些物 质不能溶于水,但它们可以溶解在其他溶剂中,如油漆、油污等不能溶于水,但能溶解在汽油等其他溶剂中。
【拓展】
①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水是均一、稳定的液体,但水是纯净物,不是溶液。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是溶液。
②溶液一般是透明的,但透明不一定无色,如高锰酸钾溶液是紫红色的。
③少量的固体物质溶于水,使稀溶液的凝固点降低,沸点升高。凝固点降低的现象:如严寒的冬天,厨房的水结冰了,而盐水却不容易结冰;下雪时,人们常向公路上的积雪撒些盐,使冰雪很快融化。沸点升高的现象:如煮沸的汤比煮沸的水温度要高。
悬浊液和乳浊液
(一)生活中的现象
(1)将适量泥土加入水中,充分搅拌后静置,会发现有固体颗粒下沉,分为上下两层。
(2 )将少许食用油加入适量水中,充分搅拌后静置,有油花上浮,分为上下两层。
(3)将少许食盐加人水中,充分搅拌后静置,没有下沉物,也没有上浮物,不会分层。
A:水与泥土 B:水与食用油 C:水与食盐
如图所示,A、B所形成的液体不均一、不稳定,静置后分层;C所形成的液体均一、稳定,静置后不分层。
(二)悬浊液和乳浊液
(1)悬浊液: ,又叫悬浮液,如泥水钡餐等。
(2)乳浊液: ,又叫乳状液,如牛奶、肥皂水等。
(3)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比较
名称 溶液 悬浊液 乳浊液
形成过程
稳定性
长期放置
【拓展】
1.日常生活中我们遇到的食盐水、蔗糖水以及纯碱水等都是溶液,而浑浊的泥水为悬浊液,牛奶等为乳浊液。从外观上看,溶液混合均匀,不分层;而悬浊液、乳浊液混合不均匀,静置后分层。
2.一般来说,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时,通常把液体看作溶剂,固体、气体看作溶质;当两种液体相互溶解时,一般把量多的液体看作溶剂,把量少的液体看作溶质;只要有水存在,无论水量多少,通常都把水看作溶剂。
三、固体药品和液体药品的取用
(一)固体药品的取用
(1)固体药品通常保存在广口瓶里。
(2)固体粉末一般用药匙(或纸槽)取用。操作时先使试管倾斜,把药匙小心地送至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竖立起来。或将试管水平放置,将固体粉末放在纸槽上,送人试管底部,然后将试管竖立起来。
(3)块状固体药品一般用镊子夹取。操作时先把试管横放,把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放人试管口,再把试管慢慢竖立起来,使药品或金属颗粒缓缓地滑到试管的底部,以免打破试管。
(4)用过的药匙或镊子要立刻用干净的纸擦拭干净。
(二)液体药品的取用
液体药品通常盛放在细口瓶中。广口瓶、细口瓶等都经过磨砂处理,目的是增强容器的气密性。
(1)取用不定量(较多)液体直接倾倒。
操作时的注意事项(括号内为操作的目的):
①细口瓶的瓶塞必须倒放在桌面上(防止药品腐蚀实验台或污染药品)。
②瓶口必须紧挨试管口,并且缓慢地倒(防止药液损失)。
③细口瓶贴标签的一面必须朝向手心(防止药液流出腐蚀标签)。
④倒完液体后,要立即塞紧瓶塞,并把瓶子放回原处,标签朝向外面(防止药品变质)。
(2)取用不定量(较少)液体一使用胶头滴管。
使用时的注意事项(括号内为操作的目的)。
①应在容器的正上方竖直悬空滴人。
②胶头滴管不要接触容器的器壁(防止污染试剂)。
③取液后的滴管,应保持橡胶胶帽在上,不要平放或倒置(防止液体倒流,沾污试剂或腐蚀橡胶胶帽)。
④用过的滴管要立即用清水冲洗干净,但滴瓶上的滴管不能用水冲洗,也不能交叉使用。
(3)用量简正确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首先应根据取用液体的量选择合适量程的量简,然后将液体倒入量筒中,当接近刻度线时用滴管调到所需液体的量。(注意:眼睛要与液面层的下沿相平,所选量筒的量程应略大于所量取的液体体积,并且越接近越好,以减小误差)
【拓展】
实验室药品的取用原则
(1)三不原则:不能用手接触任何药品;不能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品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2) 节约原则:严格按实验规定用量取用;如没有明确说明,一般取最少量,液体药品取1~2毫升,固体药品盖满试管底部即可。
(3)处理原则: 实验中剩余药品不能放回原瓶;不能随意丢弃;更不能拿出实验室,要放在指定的容器内。
试管口不可对着自已或他人,防止液体沸腾喷出伤人。
管口倾斜约45°,不能竖直向上,防止液体沸腾喷出。
将试管夹夹持在离试管口约1/3处。
加热时,先预热试管,即将试管上下来回移动。
试管内液体的量不可超过试管容积的1/3。
典型分析:
1.关于物质的溶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不同的物质分散到水中都会形成溶液
B.汽油溶解在色拉油中,不能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C.凡是均一、稳定、透明的液体都是溶液
D.溶质既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或气体
举一反三:
1.下列液体分别属于(  )
①水中放入细沙
②酒精中加入碘
③水中滴入植物油
A.悬浊液 溶液 乳浊液
B.悬浊液 悬浊液 乳浊液
C.乳浊液 乳浊液 悬浊液
D.悬浊液 溶液 溶液
考点二、物质的溶解性、饱和与不饱和溶液间的关系
考点精要:
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不同的溶质在同一种溶剂里的溶解性不同,同一种溶质在不同种溶剂里的溶解性也不同。
(一)溶解性
(1)定义: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
(2)影响因素:对于固体物质,溶解性与 和 及 有关。对于气体,溶解性还受压强影响。
(3)举例:食盐易溶于水而不溶于汽油;相同质量的水中,蔗糖在热水中的溶解能力比在冷水中强得多;在相同的条件下,不同的物质在同种溶剂中的溶解能力是不一样的。如食盐的溶解能力比氢氧化钙强得多。
(二)物质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物质溶解时,是从外界吸收热量,还是向外界释放热量呢
实验表明:有的物质溶解时,会放出热量,使溶液温度升高,如 、 等
有的物质溶解时,会吸收热量,使溶液温度降低,如 ;
也有许多物质溶解时,溶液的温度没有明显变化,如 等。
【拓展】
固体物质溶解性与温度有关,与溶质和溶剂的种类也有关,搅拌能加快溶解但不能改变溶解度
气体溶解性与温度和压强有关,与溶质和溶剂的种类也有关
饱和溶液
(一)定义(难点)
(1)饱和溶液: 。
(2)不饱和溶液: 。
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时,应注意:
①溶液是否饱和具有条件性和暂时性:要求“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才有确定意义,因为条件(温度、压强、溶质及溶剂的量)改变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可以相互转化。
②溶液是否饱和具有相对性:是这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不一定是另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例如,在一定条件下,不能再溶解食盐的溶液,可继续溶解蔗糖,此时的溶液是食盐的饱和溶液,对蔗糖来说就是不饱和溶液了。
③饱和溶液概念 中的“不能”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溶解该物质的量达到了最大限度;不饱和溶液概念中的“能”则指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溶解该物质的量还没有达到最大限度。
(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重点)
在判断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时,我们强调“在一定温度下”和“在一定量的溶剂里”的条件,所以改变温度或者溶剂的量,能实现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1)一般规律:
A.加溶剂 B.升温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A.蒸发溶剂B.降温C.加溶质
(2)特殊情况(如氢氧化钙):
A.加溶剂 B.降温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A.蒸发溶剂B.升温C.加溶质
说明:
①一般规律对大多数固体物质来说是适用的,因为大多数固体物质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最大量(即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②熟石灰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最大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因此,若把熟石灰的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在改变温度时应是升高温度,若把其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在改变温度时应是降低温度。
(三)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难点)
判断的关键是看该溶液还能否继续溶解该溶质,若不能继续溶解,则这种溶液是饱和的,若能继续溶解,则这种溶液是不饱和的。具体的判断方法:保持温度不变,向该溶液中加入少量的同种溶质,看是否溶解,若不再溶解,说明该溶液饱和,反之,该溶液不饱和。
(四)浓溶液和稀溶液
为粗略地表示溶液中溶质含量的多少,常把溶液分为浓溶液和稀溶液。浓溶液和稀溶液是一组相对概念。在一定量的溶液中含溶质的量相对较多的是浓溶液,含溶质的量相对较少的是稀溶液。
(五)饱和、不饱和溶液与浓、稀溶液的区别与联系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浓溶液与稀溶液
区别 含义不同
温度影响
联系 ①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跟溶液的浓和稀没有必然联系 ②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 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③对于同种溶质,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要比不饱和溶液浓
方法技巧
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是继续加入该种溶质,如果该物质的质量减少,那么溶液是不饱和溶液;如果该物质的质量不变,那么溶液是饱和溶液。
【拓展】
①物质的溶解能力与溶解速度不同,溶解能力反映的是物质能完全溶解的数量的多少,而溶解速度是指物质溶解的快慢。
②影响物质溶解快慢的内在因素是溶质的性质、溶剂的性质;温度、物质的颗粒大小和搅拌与否是影响溶解快慢的外在因素。
③保持两瓶溶液的温度不变,分别向其中加入少量的同种溶质,如果加入的溶质能继续溶解,则这瓶溶液是不饱和溶液,如果加入的溶质不能继续溶解,则这瓶溶液是饱和溶液。
④将不饱和的硝酸钾溶液转化成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可采用如下三种方法:
A:保持温度不变,向该不饱和硝酸钾溶液中继续加入硝酸钾,直至加入的硝酸钾不再继续溶解。
B:保持温度不变,将该不饱和硝酸钾溶液蒸发水分。
C:将该不饱和硝酸钾溶液降低温度。
典型分析:
1.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要想把一瓶接近饱和的石灰水变成饱和,具体措施有:
①加入氢氧化钙;②升高温度;③降低温度;④加入水;⑤恒温蒸发水。其中措施正确的是(  )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③⑤ D.①②⑤
举一反三:
1.长期放置在敞口容器内的饱和食盐水,在保持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发现容器底部有少量晶体出现,这说明(  )
A.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B.溶剂质量减少,溶液仍为饱和溶液
C.溶液中溶剂、溶质的质量均未改变
D.溶液比原来要浓一些
考点三、溶解度
考点精要:
(一)溶解度
(1)溶解度的定义. ;溶解度越大,表明该温度下物质的溶解性越强。
(2)溶解度“四要素”
①条件: 。因为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内因是溶质和溶剂的性质,而外因就是温度,若温度改变,则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也会改变。因此,只有指明温度时,溶解度才有意义。
②标准: 。这是概念中规定的标准,物质溶解量的多少与溶剂量的多少成正比,要比较物质溶解度的大小,溶剂必须等量。此处100克是指溶剂质量,不能误认为是溶液质量。温度一定时,同种物质的溶解度与溶剂的质量无关。
③状态: 。只有在一定量的溶剂中(100克)达到饱和时(溶解最大限度,溶质的量才是个确定的值, 否则溶解度就不是个确定的量。
④单位: ,因为溶解度实质上是溶解的溶质的质量。
(二)溶解度和溶解性的关系
溶解性只是一般地说明某种物质在某种溶剂里溶解能力大小的一种物理性质。溶解度是衡量某种物质在某种溶剂里的尺度,是溶解性的定量表示方法,是在一定的温度、压强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制成饱和溶液时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溶解度越大,表示该温度下物质的溶解性越强。溶解度大小与溶解性的关系如下表所示。
溶解度/克(20 ℃) <0.01 0.01~1 1~ 10 >10
溶解性分类 难溶 微溶 可溶 易溶
举例 氯化银、碳酸钙 氢氧化钙 氯酸钾 硝酸钾、氯化钠
(三)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表示方法
(1)列表法
通过实验,测得不同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将其汇总成表,以便查阅。如20℃时几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如下表所示。
物质 氢氧化钙 碳酸钠 氯化钠 硝酸钠 硝酸铵 蔗糖
溶解度/克 0.165 21.5 36.0 88.0 192 203.9
(四)溶解度曲线
用纵坐标表示物质的溶解度,横坐标表示温度,用描点法在直角坐标系中画出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这种曲线叫溶解度曲线。
①表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
②表示同一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③表示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的溶解度。
④两条曲线的交点表示两种溶质在同温度下具有相同的溶解度。
⑤在溶解度曲线下方的点,表示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⑥在溶解度曲线上方靠近曲线的点表示过饱和溶液(在较高温度下制成饱和溶液,慢慢地降到室温,溶液中溶解的溶质质量超过室温的溶解度,但尚未析出晶体时的溶液叫过饱和溶液)。
(五)溶解度曲线的变化规律
(1)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表现在曲线“坡度”比较“陡”,如硝酸钾。
(2)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表现在曲线“坡度”比较“缓”,如氯化钠。
(3)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表现在曲线“坡度”下降,如氢氧化钙。
【拓展】
溶解度含义:
①已知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其含义是指该物质在此温度下,在100克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如硝酸钾在20°C时的溶解度为31.6克,就是指20°C时,100克水中溶解硝酸钾达到饱和时溶解硝酸钾的质量为31.6克(或20°C时,100克水中最多溶解硝酸钾的质量为31.6克)。
②通过溶解度可得到该温度下该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溶剂和饱和溶液之间的质量关系,相同温度下,相同物质的饱和溶液、溶质、溶剂、溶液三者质量之比一定,即溶质、溶剂和饱和溶液三者质量之比为溶解度: 100克:(100克+溶解度)。
气体溶解度
①气体溶解度的定义
气体的溶解度是指在压强为101 kPa和一定温度下,气体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溶解的气体体积。
例如:压强为101 kPa和温度为0℃时,1体积水里最多能溶解0.024体积氮气,则在0℃时,氮气的溶解度为0.024。
②气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a.内因:气体和溶剂的性质。b.外因:温度和压强。
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或降低)而减小(或增大),随压强增大(或减小)而增大(或减小)。
典型分析:
1.t℃将一定量的某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均分为三份,分别加热蒸发溶剂,然后把温度降至t℃.已知从三份溶液中蒸发的溶剂分别为10g、20g、30g,析出的晶体不含结晶水,其质量分别为ag、bg、cg,则ab、c三者的关系正确的是(  )
A.c=2b﹣a B.c=2a+b C.c=a+b D.c=a+2b
举一反三:
1.据表氯化钠、碳酸钠在0~40℃四个温度区间的溶解度数据,以及所学的相关知识,可知甲、乙、丙、丁四杯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关系是(  )
温度/℃ 0 10 20 30 40
溶解度/g 氯化钠 35.7 35.8 36 36.3 36.6
碳酸钠 7 12 22 40 49
A.乙>甲>丁>丙 B.乙>甲>丁=丙
C.甲=乙>丁=丙 D.甲=乙>丁>丙
1.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溶液中的溶质可以是一种或多种
B.溶液一定是无色、澄清的
C.长期放置不分层的液体就是溶液
D.溶液上层的密度小,下层的密度大
2.下列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四种液体中,其中属于溶液的是(  )
A.纯牛奶 B.冷霜 C.黄河水 D.矿泉水
3.为了研究液体的扩散现象,小嘉用注射器慢慢地将清水注入盛有酒精的烧杯底部,如图。其中“”代表酒精分子,“”代表水分子。一段时间后,烧杯中微粒分布情况可表示为(  )
A. B. C. D.
4.下列关于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凡是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
B.盐水是溶液,糖水是溶液,二者混合在一起,既有糖又有盐就不是溶液了
C.溶液中的溶质只能是固体或液体
D.蔗糖水是溶液,原因是蔗糖分子均匀分散在水中形成了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5.“美林”主要成分是布洛芬、“小儿开塞露”主要成分是山梨酵。两者都是儿科常用药,且都是药物分散在水中制成。“美林”久放会产生白色沉淀,“小儿开塞露”即使密封保存久置也不会分层。“美林”、“小儿开塞露”分别属于(  )
A.乳浊液、乳浊液 B.乳浊液、溶液
C.悬浊液、乳浊液 D.悬浊液、溶液
6.关于溶液、悬浊液、乳浊液有以下说法,正确的组合是(  )
①溶液一定是无色透明的液体
②溶液是纯净物,而浊液是混合物
③浊液中分散的都是固体小颗粒
④浊液都是不均一、不稳定的
⑤在外界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溶液静置多久都不分层
A.①③④⑤ B.②④⑤ C.④⑤ D.④
7.为了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设计了如表所示的实验方案,该实验无法探究的因素是(  )
实验序号 溶质 溶剂 温度
1 蔗糖 水 20℃
2 蔗糖 水 40℃
3 食盐 水 40℃
4 食盐 植物油 40℃
A.溶质种类 B.溶剂种类 C.溶液温度 D.颗粒粗细
8.小明想要尽快得到一杯蔗糖水,下列方法可以采取的是(  )
①冷水中溶解蔗糖
②热水中溶解蔗糖
③将蔗糖研碎
④搅拌
A.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9.若要研究温度对蔗糖溶解快慢的影响,应对比(  )
A.甲和乙 B.乙和丙 C.甲和丙 D.丙和丁
10.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要想把一瓶接近饱和的石灰水变成饱和,具体措施有:①加入氢氧化钙;②升高温度;③降低温度;④加入水;⑤蒸发水.其中措施正确的是(  )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③⑤ D.①②⑤
11.将一定质量的硝酸钾不饱和溶液恒温蒸发水分,有晶体析出后再蒸发一段时间至时间t。这一过程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与蒸发时间的变化关系合理的是(  )
B. C. D.
12.有两杯40℃的氯化钠和碳酸钠饱和溶液各100克,若要从这两种溶液中获得较多的晶体,请结合溶解度表,判断下列方法不可行的是(  )
温度/℃ 0 10 20 30 40
氯化钠 35.7 35.8 36 36.5 36.6
碳酸钠 7.1 12.5 21.5 38.8 50
A.冷却氯化钠饱和溶液
B.冷却碳酸钠饱和溶液
C.恒温蒸发氯化钠饱和溶液中的溶剂
D.恒温蒸发碳酸钠饱和溶液中的溶剂
13.甲、乙两个烧杯中各盛有150g水,分别加入质量不等的氯化钾固体,充分溶解后,甲、乙烧杯中现象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甲中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B.甲中溶液一定不是饱和溶液
C.乙中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D.乙中溶液可能是饱和溶液
14.小灵学习了溶液的相关知识后,在家里按一定的流程(如图)自制了一根“棒棒糖”。回答下面小题。
图中四个烧杯里的溶液一定为饱和溶液的是(  )
A.甲、乙 B.丙、丁 C.乙、丁 D.甲、丙
15.洞头的一期围垦原来是一个盐场,生产的盐用于化工原料、食盐批发等。具体过程包括采盐→晒盐→溶盐过滤→结晶。班级项目组在实验室模拟了制盐的过程,请根据相关知识回下面小题。用如图甲所示装置收集一定量的海水,并置于阳光下曝晒获得粗盐,乙图是盐溶液质量分数随时间变化图。乙图中液体一定是饱和溶液是(  )
A.a B.b C.c D.无法判断
16.将相同质量的甲、乙两种不同溶质的溶被同时蒸发掉10g水,并冷却到T℃时,分别析出2g甲物质和3g乙物质(均不带结晶水),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T℃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可能相同
B.T℃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一定大于乙
C.T℃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一定小于乙
D.将析出晶体后的甲,乙两种饱和溶液混合后(甲、乙不反应),溶液仍饱和
17.风暴瓶是一种天气预报工具(如图),内部装有蒸馏水、乙醇、硝酸钾、氯化铵和樟脑等化学物质。当外界温度改变时,樟脑在乙醇内的溶解度会随着温度变化,瓶内会出现不同形态的樟脑沉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瓶内的透明溶液中只含有一种溶质和一种溶剂
B.樟脑在乙醇中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比较大
C.会析出晶体是因为溶液不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D.析出晶体的溶液是该温度下樟脑的不饱和溶液
18.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对这句话理解错误的是(  )
A.20℃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氯化钠36g
B.20℃时,100g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含氯化钠36g
C.20℃时,氯化钠饱和溶液中水与氯化钠的质量比为100:36
D.20℃时,将36g氯化钠溶解于100g水中,所得溶液为该温度下氯化钠的饱和溶液
19.固体甲、乙、丙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如表所示,甲、乙、丙从溶液中析出的晶体不含结晶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温度/℃ 0 20 40 60 80
溶解度/g 甲 0.18 0.16 0.14 0.12 0.09
乙 35.7 36.0 36.6 37.3 38.4
丙 13.3 31.6 63.9 110 169
A.固体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B.20℃时,丙溶液中溶质和溶剂质量比为31.6: 100
C.分别将等质量的乙、丙饱和溶液由60℃降温到20℃,溶液中溶质质量大小:丙>乙.
D.分别将等质量的甲、丙饱和溶液由60℃降温到20℃,溶液中溶剂质量大小:甲>丙
20.下表是不同温度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温度/℃ 0 20 40 60 80 100
溶解度/克 13.3 31.6 63.9 110 169 246
A.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明显,在一定范围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B.20℃时,200克水中,硝酸钾的溶解度是63.2克
C.40℃时,100克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含有硝酸钾63.9克
D.100℃时水中溶解的硝酸钾一定比80℃时水中溶解的硝酸钾多
21.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0g,该温度下硝酸钾饱和溶液中有关质量关系正确的是(  )
A.溶质质量∶溶剂质量=1∶10 B.溶剂质量∶溶液质量=20∶21
C.溶质质量∶溶剂质量=11∶10 D.溶液质量∶溶质质量=21∶10
22.下列有关氯化钠溶解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20℃时,18.0g氯化钠溶解在50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故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18.0g
B.36.0g 氯化钠溶解在100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0g
C.20℃时,36.0g氯化钠溶解在100g水中,故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0g
D.20℃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36.0g氯化钠,故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0g
23.下列物质:①冰水混合物②牛奶③白酒④肥皂水⑤铁粉放入水中,搅拌⑥油脂放入汽油中,搅拌⑦高温下的铁水⑧血液⑨碘酒
其中属于溶液的是    (填序号,下同)属于悬浊液的是    ,属于乳浊液的是    。
24.苯酚是一种奇怪的固态有机物,它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在60℃以下难溶于水,但在85℃时可以与水无限混合溶解。将50g苯酚投入的10℃的10g水中,并保持水温为10℃此时混合物为    ,加热煮沸时混合物为    。(选填“溶液”“悬浊液”或“乳浊液”)。
25.将少量①橄榄油②醋③冰块④白糖⑤肥皂水⑥面粉,分别加入水中振荡,其中    形成乳浊液(写序号,下同),   形成悬浊液。
26.水中溶解了食盐后还能再溶解糖吗?小明同学带着问题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不能再继续溶解食盐的溶液中,还能溶解其他溶质吗?
【猜想预测】根据生活经验,一个容器盛满大豆后,还能再装入小米,因此不能再继续溶解食盐的溶液中,还能溶解其他溶质。
【查阅资料】高锰酸钾的水溶液为紫红色
【设计实验】
(1)向20毫升水中加入食盐直到不能再溶解。
(2)向该溶液中加入一粒高锰酸钾固体,发现固体消失,溶液颜色变成紫红色。
(3)再向溶液中加入少量的食盐,搅拌之后发现食盐仍不能再溶解。
(4)【解释结论】
①一定条件下,物质能够溶解的数量是有限。
②高锰酸钾溶解后再加入食盐,食盐不能再溶解,说明加入其它溶质后    增加食盐的溶解量(填“能”或“不能”)。
(5)【拓展反思】若向不能再溶解食盐的溶液中加入蔗糖,食盐的质量分数会    (填“变大”、“不变”或“减小”)。
27.从大豆中提取豆油的过程如下:
①将5g大豆研碎;
②将研碎的大豆放入大试管中,再加入10mL己烷液体(用于溶解大豆中的油脂),振荡后静置几分钟;
③过滤,除去其中的固体杂质;
④将得到的液体倒入一个小烧杯中,将该小烧杯放入一个盛有热水的大烧杯中,通过热水浴蒸发掉己烷(装置如图所示);
⑤将豆油移入试管,再加入10mL水,振荡后静置,豆油浮在水面上。根据实验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将大豆研碎的目的是    。
(2)步骤③得到的滤液是一种溶液,溶液的溶剂是    ,这种溶液的名称是    。
(3)本实验过程中得到乳浊液的实验步骤是    (填步骤序号)。
(4)从物质的溶解性角度来看,提取豆油所依据的原理是    。
28.小豪同学在自制奶茶时,需要加糖。他发现每次用颗粒细小的白砂糖都比块状冰糖要溶解得快,于是他开始探究影响糖溶解快慢的因素。
【发现问题】小豪自制奶茶时发现了(1)   问题。
【资料分析】资料上说,冰糖与白砂糖的主要成分都是蔗糖。根据小豪的发现与查阅的资料,可初步猜测:(2)   。
【深入探究】小豪觉得还会有其他因素影响糖溶解的快慢,他分别用100mL水和2颗粒大小一样的白砂糖进行了如图实验。
(3)糖完全溶解在水中能形成    溶液。
(4)上述实验中,可以证明温度能影响溶解快慢的实验组合有    。
A.①和② B.①和③ C.②和③ D.②和④
(5)实验过程中,他需要观察并记录的是    。
(6)分析实验数据发现,实验④中糖溶解得最慢。那么又可以得出搅拌能     (加快/减慢)糖的溶解。
29.如图是对20℃一定质量的甲的溶液进行恒温蒸发结晶的实验过程,则甲原溶液是   (选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按照图中规律,20℃时5克水中最多能溶解甲物质   克,X的数值是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