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画画大自然的风景》教案课 题 画画大自然的风景 课 型 班课 课 时 1学习目标 认识大自然的美丽:通过欣赏大自然的图片和名人画作,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和奇妙,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学习观察和欣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欣赏力,让他们能够发现大自然中的美,如夕阳、沙漠、海浪、瀑布、梯田等自然景观,以及向日葵花园、睡莲、油菜花田、秋景、夏天、秋天、树林、大型霜冻等名人画作。 学习表达和分享: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己喜欢的图片或画作,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分享精神。 学习寻找和欣赏美的元素:引导学生在大自然的图片中寻找美丽的线条、形状和色彩,培养他们的艺术审美能力。 培养环保意识:通过欣赏大自然的美丽,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 自然景观的欣赏:学会观察并欣赏大自然中的夕阳、沙漠、海浪、瀑布和梯田等自然景观,感受它们的色彩、线条和形状。 艺术作品的欣赏与连接:通过比较自然界的景象与名人画作中的表现方式,理解艺术家如何捕捉并表达自然美。 艺术元素的识别:在大自然的图片和名人画作中寻找并识别美丽的线条、形状和色彩,从而加深对艺术元素的理解。 表达与分享:鼓励学生描述自己喜欢的图片或画作,并分享观感,通过言语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 环保意识的培养:借助欣赏自然之美的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到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培养其环保意识。 学习难点: 艺术欣赏的主观性: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和接受艺术作品的多样性以及美的主观性,需要引导他们开放心态,尊重不同的审美观点。 艺术元素的识别与欣赏:学生可能不易察觉艺术作品中的线条、形状和色彩等元素,以及这些元素如何共同作用来传达美感。 语言表达的挑战:学生可能面临如何用恰当的语言描述自己的感受和观点的挑战,特别是在表达对艺术作品的看法时。 联系自然与艺术:学生可能难以将自然景观与艺术作品联系起来,理解艺术家创作的动机和手法。 环保意识的内化:让学生将欣赏自然之美的情感转化为实际的环保行动,需要深刻的情感体验和持续的教育引导。教学方法 图片展示与观察法:通过展示大自然景色和名人画作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自然与艺术的美。 引导发现法:引导学生在图片中发现并欣赏美丽的线条、形状和色彩,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审美能力。 描述与分享法:鼓励学生用言语描述自己喜欢的图片或画作,并分享观感,培养表达能力和分享精神。 比较讨论法:让学生比较自然景观与名人画作中的表现手法,理解艺术家的创作动机和手法。 环保教育:借助欣赏自然之美的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到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培养其环保意识。 互动教学: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以及学生之间的交流,为学习提供了丰富的社会性环境。 情境教学:将学生带入一个充满自然美景的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体验。 多元化教学:结合自然观察、艺术欣赏和创作实践,让学生从多角度感受和认识大自然的美。 启发式对话:通过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从大自然中提取灵感,以及自然与艺术的联系。 过程导向:强调学生在观察、发现和创作过程中的体验,而非仅仅关注结果。课前准备 教材和资源准备: 搜集并选择高质量的大自然景色图片,包括夕阳、沙漠、海浪、瀑布和梯田等。 准备名人画作的图片,如古斯塔夫·克里姆特的《向日葵花园》,莫奈的《睡莲》,以及其他相关画作。 确保所有图片清晰且色彩真实,以便在课堂上展示。 教学计划和流程: 设计教学流程,包括引入主题、展示图片、学生观察和讨论、艺术创作指导等环节。 准备引导性问题,帮助学生思考和讨论,如“你喜欢哪一幅图片?它美在哪里?” 规划时间分配,确保每个环节都有足够的时间进行。 教学工具和设备: 检查并准备展示图片所需的设备,如投影仪、电脑或平板电脑。 确保教室内的音响设备工作正常,以便播放相关音乐或声音,营造氛围。 学生材料: 准备学生绘画或观察所需的材料,如画纸、彩笔、油画棒等。 如果计划进行户外教学,准备相应的户外写生材料。 环境布置: 布置教室,创造一个自然和艺术氛围,可以挂一些自然风光的海报或装饰。 确保教室座位安排适合学生观察图片和进行小组讨论。 知识储备和自我准备: 熟悉所展示的自然景观和名人画作的背景知识。 准备一些自然美和艺术美的基础知识,以便在课堂上与学生分享。 互动活动设计: 设计互动环节,如小组讨论、学生提问、现场绘画等,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感。 准备评价机制,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创作。 环保意识教育: 准备环保相关的教育内容,让学生了解自然美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如果可能,结合学校或社区的环保活动,将课堂学习与实际行动相结合。 课后延伸活动: 设计课后作业或延伸活动,如让学生在家中寻找自然美并记录下来。 提供相关的书籍、视频或网站资源,供学生课后自主学习。教学媒体 图片展示:使用投影仪或电脑/平板电视,展示高质量的大自然景色和名人画作图片,如夕阳、沙漠、海浪、瀑布、梯田等自然景观,以及古斯塔夫·克里姆特的《向日葵花园》、莫奈的《睡莲》等名人画作。 音响设备:播放与自然场景相匹配的音乐或自然声音,营造沉浸式学习环境。 绘画材料:提供画纸、彩笔、油画棒等绘画工具,供学生进行观察后的创作。 实物道具(可选):如果可能,可以准备一些自然元素实物,如树叶、花朵、石头等,让学生直观感受自然的质感。 互动白板/黑板:用于教师讲解知识点,以及学生展示和讨论观察到的美丽线条、形状和色彩。 视频播放设备(可选):如果有相关的自然纪录片或短片,可以使用视频播放设备进行播放,增强学生的感知体验。 讨论小组:可能需要准备一些桌椅排列方式,以促进学生之间的小组讨论。 环保教育材料:准备一些简短的环保教育资料或视频,强化学生对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 课后延伸材料:提供相关的书籍、网站链接或视频资源,供学生课后自主学习。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活动一: 创设情境 生成问题 播放一段自然风光的视频或展示一组大自然的图片,包括夕阳、沙漠、海浪、瀑布和梯田等。 引用名人画作,如古斯塔夫·克里姆特的《向日葵花园》和莫奈的《睡莲》等,展示自然与艺术的结合。 提问学生:“这些景色中,你们最喜欢哪一幅?它美在哪里?” 学生观看视频或图片,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学生之间进行简短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 通过视频和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自然之美,为后续的学习做好铺垫。活动二: 调动思维 探究新知 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张大自然的图片,分析其中的美丽线条、形状和色彩。 教师提供观察方法指导,如从整体到局部,从色彩到形状等。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深入分析。 学生按照小组进行讨论,记录下观察到的美丽元素。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他们的发现。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学会从艺术作品中提炼美的元素。 通过小组合作,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活动三: 调动思维 探究新知 教师介绍名人画作的创作背景和艺术风格。 引导学生比较自然景观与名人画作中的表现手法和艺术效果。 提问:“你认为艺术家是如何从自然中获得灵感的?” 学生听取教师的介绍,并观察名人画作的细节。 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的问题,思考艺术家的创作过程。 让学生了解艺术与自然的紧密联系,培养他们对艺术的欣赏能力。 通过比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四: 巩固练习 素质提升 布置绘画作业:选择一个自然景观进行描绘,要求学生在作品中表现出美丽的线条、形状和色彩。 教师提供绘画技巧的指导,如色彩搭配、线条运用等。 学生根据自己的选择进行绘画创作。 完成后,学生展示作品,并分享创作过程中的感受和体会。 通过绘画练习,巩固学生对自然美的理解。 提供展示和分享的机会,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 课堂小结: 自然之美的发现: 通过对夕阳、沙漠、海浪、瀑布和梯田等自然景色的观察,我们发现自然中的线条、形状和色彩是丰富多样的。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大自然的美丽画卷。 艺术与自然的融合: 通过欣赏古斯塔夫·克里姆特的《向日葵花园》和莫奈的《睡莲》等名人画作,我们了解到艺术家们如何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创造出动人的艺术作品。 学生观感分享: 在“看一看,说一说”环节中,同学们积极分享了自己喜欢的自然景色及美的原因,体现了对自然美的独特见解和感受。 美的元素的探究: 同学们在小组讨论中寻找并分析了大自然图片中的线条、形状和色彩,展现了良好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作业布置: 绘画创作: 选择一张本节课展示的自然景色图片,用画笔描绘出你感受到的美丽线条、形状和色彩。可以是夕阳下的沙漠、波涛汹涌的海浪、从山顶倾泻而下的瀑布,或是层叠有致的梯田。 创意练习: 尝试将你从名人画作中获得的灵感,运用到自然景色的绘画中。例如,学习古斯塔夫·克里姆特的表现手法,将向日葵或小野花添加到你的自然场景中。 环保意识: 写一段关于如何保护自然环境的文字,表达你对自然美的认识以及如何通过实际行动维护这种美丽。 课后探索: 在家中找一个自然物品,如一片树叶、一朵花,用放大镜观察它的细节,并在下一次美术课上分享你的发现。板书设计 自然景色展示 夕阳 橘黄色的夕阳 圆盘形状 天空染成橙红色 沙漠 形态各异的线条 直线、S形曲线 海浪 汹涌澎湃的海波 优美的弧线 重白晶莹的浪花 瀑布 倾泻而下 长长的台布 从山顶看下来 梯田 从山脚盘绕而上 层层叠叠 像田螺、飘带 线条流畅优美 名人画作展示 向日葵花园(古斯塔夫·克里姆特) 黄色向日葵 茂密的小野花 睡莲(莫奈) 绿色叶子 暗红色花朵 梦幻般意境 油菜花田(吴冠中) 鹅黄色渲染 春天生机勃勃 桂北秋意(紫香) 大面积黄色、红鱼等暖色 绚丽秋景 夏天(吴餐中) 植物繁茂蒸笼 秋天(百式) 金黄色调 色彩浓烈 新林(吴冠中) 竖线条勾画树干 粗细、疏密变化 大型霜冻(格拉巴里·伊戈尔·埃马努伊洛维奇) 深蓝天空 霜冻树林 冬天寒冷感觉教学反思 一、教学目标回顾 让学生欣赏大自然的美丽,并理解自然中的线条、色彩和形状。 激发学生的艺术创造力,通过观察自然景观和名人画作来提升审美能力。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学会珍惜和保护自然环境。 二、教学过程分析 导入环节 通过展示一系列大自然的图片,如夕阳、沙漠、海浪、瀑布和梯田,成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为他们提供了直观的自然美景体验。 引出“美丽的大自然”这一主题,激发了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和好奇心。 自然景色与名人画作展示 详细展示了从夕阳到梯田的不同自然景色,以及古斯塔夫·克里姆特的《向日葵花园》和莫奈的《睡莲》等名人画作。 通过对比自然景色与艺术作品,引导学生发现自然与艺术之间的联系,增强了他们的观察力和艺术鉴赏力。 学生互动环节 “看一看,说一说”活动中,学生积极表达了对展示图片的喜爱及理由,体现了他们的观感多样性。 在寻找自然景色中的线条、形状和色彩时,学生展现出良好的观察能力和描述能力。 三、教学成效 学生能够准确找出并描述自然景色中的线条、形状和色彩,表明他们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得到了提升。 通过名人画作的展示,学生对艺术有了更深的理解,并能将艺术与自然景观联系起来。 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参与度高,展现出浓厚的兴趣和积极的探究精神。 四、改进与展望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增加更多互动环节,如小组讨论或现场绘画,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创造力。 考虑引入更多种类的自然景观和艺术作品,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 加强环保教育,让学生了解自然保护的重要性,并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实践环保行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