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各位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第十课《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主要分为六部分: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第一部分说教材一、说教材本单元属于新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模块,该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学习当代社会生活中的实用性语文,包括实用性文本的独立阅读和理解,日常生活需要的口头与书面的表达交流。本课选自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五单元第10课。第五单元的主题是“抱负与使命”本单元安排了两课内容,我的说课内容针对第十课进行。第10课《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是一篇通过阐述资产阶级所存在的深层矛盾,指出以工人阶级为代表的无产阶级要通过革命来成为资产阶级灭亡的“执行者”的文章。其思路清晰、比喻与典故的运用恰到好处,使得几百年后读来仍觉得颇具智慧和魅力,富有感召力。另一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深刻缅怀了马克思的伟大人格和崇高精神,赞颂了马克思的光辉成就和伟大精神。这两篇课文都体现了革命导师顺应历史潮流,勇于担当时代使命的精神。二、说学情目前所教授的学生是高一年级的学生,高一学生有一定的阅读量和理解能力,但是自主学习能力有所欠缺,因此碰到较难理解的文本,容易缺乏耐心。尤其是偏向文科的内容,对于我所教授的理科班学生来说,必定会产生一定的厌恶感,因此开讲前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非常重要。此外,随着时代发展,学生对于历史进程、红色记忆等的了解越来越少,越来越难以共情,每每说到历史上的伟人贡献常常陌生感油然而生,所以需要增加学生对这一段历史的理解,并学习这种顺应历史潮流,敢于担当的精神。针对本课属于“实用性阅读文本”,学习本课可以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演讲也能提高学生的思维敏捷性、语言逻辑性和口语表达能力。三、说教学目标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和高一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拟定为四个方面。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自读梳理文章内容和结构,专题研读掌握复杂句子所要表达的深层内涵。2.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握演说稿的特点,学写演说稿,注意结构的构造、语言的组合,能准确充分、有理有据地达自己的观点,抒发情感。3.审美鉴赏与创造:品位语言艺术魅力,揣摩字里行间蕴含的深邃思想和真挚感情;把握演说稿针对性、实用性的特点,感受作者演讲时态度、语气、表达风格等方面的一般要求。4.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马克思为历史科学、无产阶级所作出的伟大贡献;体会体时代发展与个人理想、人生选择之间的深切联系,学习革命伟人和仁人志士的伟大精神。四、说教学重、难点根据已经设立的教学目标体系,并结合学生已有知识经验、认识特点和规律,我将确定本课教学重、难点分别为:1.教学重点是:理解文章内容,合作探究文章结构,了解文章表达的深邃内涵,概括马克思的伟大功绩。2.教学难点是:揣摩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深邃感情,领悟情感,树立远大抱负理想。五、说教法和学法在本课中,我将采用圈点批注法、合作探究法、阅读感悟法等引导学生读、思、议、写相结合,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再通过诵读关键语句、语段,对重要内容进行感悟,理解作者所要传达的目的和思想感情,突破重点、难点。同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个人独立思考与小组讨论分析,还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深刻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六、说教学过程我将本课分为四课时,两篇课文共两课时,对比阅读一课时,活动课一课时。接下来我将阐述我的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共分为5个环节。环节一:学前分享,走进独者以情境导入法导入,让学生分享“我了解的马克思”,再通过视频颠覆学生的认知,使其产生疑问这样一个出生优越的富家公子哥为何选择走这样一条道路,激发学生好奇心。最后用多媒体展示文章背景,解决学生认知背景上的缺失,利于更好理解课文。环节二:初读文章,整体把握学生默读课文,教师运用借助法,借助大量课下注释,稍加点拨,使学生初步了解文意,概括段落大意。再运用提问法、互动法使学生初步掌握文章结构,自然而然的引出本篇演说稿的行文顺序“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结合段意能够从框架上对文章有更深刻的认识。环节三:赏析语段,品析魅力整体结构把握之后,重点品析重要语段,感悟其蕴含的深刻内涵和思想感情。这一部分我采用得是阅读感悟法和小组合作探究法。分为对几个问题进行讲解教学。通过重点语句的分析,可以更好的理解马克思对通过革命战胜资产阶级必胜的坚定信念。如“段1开篇以比喻切入,有什么样的好处?是否有一定的目的性?”、“我们勇敢的朋友好人儿罗宾,这个会迅速刨地的老田鼠、光荣的工兵”。 、“历史就是审判官,而无产阶级就是执行者”等。环节四:总结全文,布置作业对于本文主要是结构的掌握与重点语句的品析。作业是给马克思回信,简要谈谈感受。通过写一封回信,可以体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同时锻炼写作能力与增强革命认同感。环节五:板书设计《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演讲思路:提出问题 (革命)分析问题 (矛盾不可调和)解决问题 (执行者、掘墓人)第二课时《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5个环节。环节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鉴于上一节课对马克思已有部分理解,这节课以谈话法进行导入,通过询问学生“你以后想做什么?有什么梦想?”引出马克思中学毕业时的致辞《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节选)。环节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学生默读课文,初步了解文意,划分层次,继以讲授法告知其悼文三部分:述哀、歌功、颂德,并简要介绍悼词文体知识。环节三:品析语言,情感感悟再读文章,学生认真品读段1、5、8、9段内容,通过圈点批注重要字词,请学生先思考其体现的情感。再让部分学生上黑板书写答案既补充了板书也可以检查学生们的思考情况。文章中多次出现对马克思的不同称谓,也通过比赛的方式,看哪一小组找得多且能准确分析情感,调动学生课堂积极性。环节四:拔高总结,布置作业通过对全文的概括以及情感的分析,学生概括“你认为马克思是一个________ 人?”最后对课文进行总结。作业为课后查找马克思与恩格斯友谊发展历程,体会二人深厚的革命友谊。并做相关素材积累。环节五:板书设计《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悼词:述哀 歌功 颂德 恩格斯对马克思的不同情感:崇敬、敬佩....马克思是一个________ 人。《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和《在马克思墓前的演讲》与相关文章的对比阅读 3环节环节一:阅读材料,加深认识通过阅读“习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系列讲话”,回顾习主席对马克思、马克思的高度评价,对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深刻阐述。既加深对马克思的认识也可以作为素材积累。接着总结点明演说的相关知识(内涵、主要形式和格式)。再阅读部分悼文,讲解悼词的相关知识点(格式、书写要求),贯彻实用性文本阅读的要求。环节二:对比总结,单元小结学生进行合作探讨,找出两篇课文的相同之处,再辨析两篇文章的不同,填写表格,落实群文阅读的要求。最后进行总结。环节三:作业布置与板书设计作业是课后查找袁隆平的有关事迹,并做相关作文素材积累。目的是为下一课时写悼文做铺垫。板书设计主要强调演说稿和悼文的相关知识点。活动课 3个环节环节一:导入多媒体展示读菜单让人泪流满面的故事,让学生了解语言融入情感后所具有的强大魅力。环节二:观看视频,模仿练习观看《超级演说家》(俞敏洪)演讲视频、神州十二号相关视频,进行同桌间演讲模仿练习;观看袁隆平爷爷相关视频。环节三:总结+布置作业作业是结合所积累素材与观看得视频给袁隆平写一篇悼词,锻炼学生的情感表达与写作能力。这一课时设计的目的一是加深对文本知识理解,二是锻炼学生写作能力,三是为第十一课演讲活动做铺垫,环环相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