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3.1 维护秩序 教学设计本框从感受生活中的秩序导入,领悟“生活一秩序一规则”的逻辑线索,使学生领悟到有秩序才有美好生活,而良好的秩序又需要规则。本框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感受到规则不是外在强制的结果,而是我们享受美好生活的内在要求,从而为下一框的教学打下基础。学生对“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的观点是认同的,也知道社会运行要有各种各样的规则,这是本课教学的重要学情基础。因此,弄清楚学生在规则问题上的疑惑点,就成为本课教学的突破点和生长点。中学生向成人转变,实现社会化,就需要了解、学习、掌握、遵守社会规则。学生的规则意识是朴素、肤浅的。教材中关于社会秩序的作用、社会规则是如何维护社会秩序等,都是在帮助学生理解和认同规则的价值。1.道德修养:遵守基本的社交礼仪,理性维护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讲社会公德,爱护公共财物,在公共生活中做一个文明的社会成员。2.责任意识:能够遵守社会规则和社会公德,依法依规有序参与公共事务,具有公共意识和公共精神。【活动一 导入新课】1.多媒体展示教材“运用你的经验”四张图片。2.说一说:以上图片展示了哪些方面的社会秩序?如果没有秩序,我们的生活将会怎样?3.学生思考并回答:社会管理秩序、生产秩序、交通秩序、公共场所秩序等。4.教师小结:社会秩序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刚刚四幅图片分别反映了社会管理秩序、生产秩序、交通秩序、公共场所秩序。如果没有秩序,我们的生活会变得混乱不堪。所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维护秩序》。【活动二 关注身边】1.多媒体展示两张图片“雨天的校门口”。教师提问:从这两张图片中你看到了什么?说说你的感受。生:一张图片非常有序,一张图片非常混乱,没有秩序。教师追问:由此可见,有没有秩序是完全不同的。那么,如何改变这种情况呢?2.学生讨论并回答:(多角度回答)加强交警的执法力度(法律);学校加强校门口纪律要求教育,加派人员维护校门口的秩序(纪律);家长和学生发挥互让互谅精神,让别人先行(道德)……3.教师小结:由此可见,社会秩序的保障需要规则来维护。【活动三 思维碰撞】1.提问:你知道维护秩序的规则有哪些吗?这些规则起到了什么作用?学生思考并回答。2.教师归纳:所以说,社会规则是人们为了维护有秩序的社会环境,在逐渐达成默契与共识的基础上形成的。3.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八十九条规定:“行人、乘车人、非机动车驾驶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关于道路通行规定的,处警告或者5元以上50元以下罚款”,提问:大家都知道交通法规规定了行人过马路“红灯停,绿灯行”。这些说明什么?学生思考并回答。4.教师归纳:这都说明了法律具有强制性,是保障社会秩序的强制性措施。5.提问:那么红灯时,没车没警察时,为什么还要遵守规则?学生讨论并回答:考虑生命安全,维护交通秩序……6.教师归纳:红灯时,没车没警察时,我们自觉遵守规则,维护交通秩序,这就是法治意识。7.多媒体出示“一米线”图片和资料。提问:我又没影响别人,为什么一定要站在“一米线”后呢?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一米线”的情况?学生讨论并回答:“一米线”规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安全距离。遵循“一米线”规则,既是尊重他人隐私的要求,也是自身文明素养的体现……8.教师归纳:“一米线”规则不仅规定了个人与他人、社会的边界,使大家各司其职,各安其位,各尽其责,各得其所,最关键的是让大家明白我们可以从生活中的小事做到道德自觉,止于至善。教师小结: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社会规则明确了社会秩序的内容。规则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安排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关系;如何作为社会一员享有权利,承担责任,处理好与他人、社会的关系,从而使大家各司其职,各安其位,各尽其责,各得其所。社会规则保障社会秩序的实现。社会规则明确了当有人破坏秩序时该如何处罚,从而保障社会的良性运行。对违反社会规则行为的处罚,既有法律、纪律等规定的强制性措施,也有道德、风俗等包含的非强制性手段。【课堂总结】这节课我们认识了社会秩序和社会规则,知道了生活需要秩序,有了良好的秩序,社会才能正常运转,人民才能安居乐业;懂得了维护秩序靠规则,规则有很多,如道德、法律、纪律等。社会规则明确社会秩序的内容,社会规则保障社会秩序的实现。【一 评价表】基本问题:社会秩序和规则的关系是什么?评价内容 水平一 水平二 水平三 核心素养感受生活与秩序的关系 能感受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存在秩序 能感受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存在秩序,并能从社会层面说出秩序的意义 能感受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存在秩序,并能从社会和个人层面说出秩序的意义 观察和分析能力,树立秩序意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社会规则有哪些,起到什么作用? 能够说出1-2种常见社会规则形式 能够说出常见社会规则形式,明白法律等强制性规则保障了社会秩序的实现 能够说出常见社会规则形式,明白如何作为社会一员享有权利,承担责任,处理好与他人、社会的关系,从而使大家各司其职、各安其位、各尽其责,各得其所。 观察和分析能力,树立规则意识【二 测试题】一、选择题1.无论何时何地,我们参与的一切社会生活都必须要遵守社会秩序,因为社会秩序是社会生活的一种( )A.强制性状态 B.有序化状态 C.心理状态 D.精神状态2.下列骑车行为中,属于不遵守交通规则的是( )A.骑自行车包括骑电动自行车,在非机动车道内行驶B.骑车时不勾肩搭背、嬉笑打闹、数车并行C.在空旷无人的道路上骑自行车时,双手离把D.不在骑车时戴耳机听歌,或者用手机打电话3.在社会生活中,我们总是要遵守各种各样的社会秩序。下列做法中,你认同的有( )①上课认真听讲,不做小动作②不在楼道内追逐打闹③放学时,按顺序走出教室,不拥挤④在课堂上吃零食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4.在马路的十字路口,尽管车杂人多,可由于行人、车辆各行其道,红灯停、绿灯行,井然有序,道路畅通无阻。这说明( )A.交通信号灯可以取代社会秩序B.行人不需要遵守交通规则C.社会正常运行需要秩序D.社会秩序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5.下面两幅图片共同给我们的启示是( )A.足球场上的裁判可有可无B.会秩序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C.社会生活不需要社会秩序的管理和约束D.过马路时要遵守交通规则二、非选择题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宇轩和致远都是八年级(3)班的学生。周末,他们约好去参观某军事基地旧址纪念馆。没想到,等车的乘客很多。当车靠近时,致远不甘示弱,挤上前去,强行登上汽车,上车后又与其他乘客一起同驾驶员吵闹,搞得车厢内不得安宁,途中汽车开开停停。而宇轩则排队改乘另一辆车,这辆车上秩序井然,汽车准时到达目的地。当宇轩参观完纪念馆后,致远才匆忙赶到。宇轩和致远得到不同结果的原因是什么?(4分)请说明我们为什么要遵守社会秩序。(6分)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5小题)1.【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对社会秩序的含义的理解。我们在参与一切社会活动时,都要遵守社会秩序,因为社会秩序是社会生活的一种有序化状态,B项表述正确且符合题意,入选。故选B项。2.【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社会生活有秩序的知识。在社会生活中,我们需要遵守各种秩序,而交通秩序是这些秩序中的一种。在骑自行车时,我们应该注意自身安全,无论道路情况如何都应双手紧握车把,而不能双手离把,C项说法显然是错误的,本题是逆向选择题,入选。故选C项。3.【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对遵守社会秩序的具体做法的认识和理解。通过分析可知,①②③均属于遵守社会秩序的行为,符合题意;④是不遵守课堂纪律的行为,排除。故选D项。4.【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对社会生活需要秩序的原因的理解。分析题干材料可知,正是因为行人、车辆都遵守社会秩序,社会才能正常运行,C项正确;A、B两项说法错误,排除;D项说法正确,但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排除。故选C项。5.【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对社会生活需要秩序的原因的理解。通过观察两幅图片可知,社会秩序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B项正确;A、C两项说法错误,排除;D项说法正确,但不属于两幅图片共同给我们的启示,排除。故选B项。【答案】(1)宇轩乘坐的汽车秩序井然,所以能准时到达目的地;而致远乘坐的汽车秩序混乱,并且途中开开停停,最后导致迟到。(2)①社会正常运行需要秩序。每个社会成员都有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只有大家有序地占据一定的社会资源和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才能避免混乱、减少障碍、化解矛盾,从而提高社会运行效率,降低社会管理成本。②社会秩序是人民安居乐业的保障。社会秩序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在有序、整洁、安全的社会环境中,我们享有人身自由和财产安全,享有公平的发展机遇,从而能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激发对生活的热情。解析:本题考查对社会生活有秩序的认识和理解。第(1)问,考查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能力,可以通过对材料的总结概括进行回答。第(2)问,属于原因类的问题,结合教材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