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3.5 第三章 物态变化 章节复习知识点1:温度 1知识点2:融化和凝固 2知识点3:汽化和液化 2知识点4:升华和凝华 3题型1:温度和温度计 3题型2:探究不同材料的保温性能 7题型3:物质三态变化现象辨析 13题型4:融化和凝固实验探究 18题型5:探究水沸腾前后的问题变化 21题型6:蒸发和沸腾的区别与联系 23题型7:水循环与水资源 27第3章 物态变化 单元检测卷 29知识点1:温度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2.温度计制作原理: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3.摄氏温度的规定:把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0℃,沸水的温度定为100℃。4.温度计使用方法:(1)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的底部或侧壁;(2)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3)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液柱的上表面相平。知识点2:融化和凝固1.熔化: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2.熔化的条件:到达熔点,继续吸热。3.凝固: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4.凝固条件: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知识点3:汽化和液化1.汽化: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2.汽化现象:洒在地上的水变干了;3.汽化的两种方式:沸腾和蒸发是汽化的两种方式。4.沸腾和蒸发的异同5.影响蒸发的因素:(1)液体的温度;(2)液体的表面积;(3)液体表面的空气流速6.液化: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7.液化现象:雾的形成;露的形成;夏天冰糕冒白气。知识点4:升华和凝华1.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升华。2.升华现象:衣柜里的樟脑丸过一段时间变小了;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干了3.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华。4.凝华现象:霜的形成;窗玻璃上的“冰花”;树枝上的“雾凇”5.吸热与放热:熔化吸热、凝固放热;汽化吸热、液化放热;升华吸热、凝华放热。题型1:温度和温度计1.(23-24八年级下·河北沧州·期末)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用戴厚手套的双手挤压玻璃瓶,细玻璃管液面上升,说明力是使物体发生形变的原因B.如图乙为小明自制的气压计,把气压计从山脚带到山顶的水平地面上,玻璃管内水柱的高度升高C.如图甲可自制较为精准的温度计D.利用图甲、图乙完成相关实验时为使实验效果明显,应该用有颜色的水【答案】C【详解】A.力可以是物体发生形变,所以用戴厚手套的双手挤压玻璃瓶,细玻璃管液面上升,可以说明力是使物体发生形变的原因,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B.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少,故山顶的气压较小,把装置乙从山脚带到山顶,外界的气压减小,图乙瓶中的气压与外界气压差变大,则细玻璃管液面的高度会升高,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C.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图甲可以利用这一特点,自制温度计,但只能粗略的测量温度,不能制成精准的温度计,故C错误,符合题意;D.利用图甲和图乙完成相关实验时,为了让实验便于观察,可以使用带有颜色的水,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2.(23-24八年级上·河北承德·期中)疫情期间,金明用体温计测过孩子的体温为38℃,没甩就直接测量自己的体温,若他的实际体温是36℃,则他测出来的体温是( )A.37℃ B.36℃ C.39℃ D.38℃【答案】D【详解】根据体温计的特点,使用前用力甩一下玻璃泡上方的水银才能回到玻璃泡中;没有甩的体温计的读数是38℃,直接用来测量自己的体温,若自己的体温高于38℃,体温计中的水银会上升,测量是比较准确的;若自己的体温不高于38℃,体温计中的水银不会下降,依然显示的是38℃.所以体温是36℃的自己测量的结果是38℃。故选 D。3.(2024·青海·中考真题)2020年6月,袁隆平团队首次在海拔2800米的青海省海西州试种了海水稻。如图所示是海西州当地水沸腾时的温度计示数,则水的沸点为 ℃,当地的大气压强 (选填“高于”“等于”或“低于”)标准大气压。【答案】 91 低于【详解】[1][2] 如图所示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示数为91℃,则水的沸点为91℃。一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气压越低,水的沸点越低,所以当地的大气压强低于一标准大气压。4.(23-24八年级下·上海·期中)体温计是利用液体 的原理工作的,如图所示的体温计的分度值为 。由于体温计内部有一个小弯管,体温计 (选填“能”或“不能”)离开人体读数。【答案】 热胀冷缩 0.1℃ 能【详解】[1]体温计内装有液体,因此原理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2]图中一大格中间有10小格,则体温计的分度值为0.1℃。[3]由于体温计内部有一个小弯管,导致液体受冷后不能自动回到玻璃泡内,因此可以离开人体读数。5.(22-23八年级上·江苏南京·阶段练习)下表列出了几种物质在标准大气压下的熔点和沸点,根据表中数据回答:时,水银是 态,酒精是 态,若要测量萘的熔点,温度计的玻璃泡里应选 或 做测温物质。物质 水银 酒精 甲苯 萘熔点/℃ 80.5沸点/℃ 357 78 111 218【答案】 固 液 水银 甲苯【详解】[1]根据表格中数据可知,水银的熔点是-39℃,沸点是357℃,低于水银的熔点,所以此时水银是固态。[2]根据表格中数据可知,酒精的熔点是,沸点是78.5℃, 高于酒精的熔点而低于其沸点,所以此时酒精是液态。[3][4]由表中数据可知,甲苯的沸点111℃,水银的沸点为357℃、而萘的沸点为218℃,高于甲苯沸点低于水银的沸点,萘的熔点是80.5℃,高于水银、甲苯的熔点,因此要测量萘的熔点温度,温度计的玻璃泡里应选水银或甲苯做测温物质。6.(23-24八年级下·云南昆明·期末)某同学向两杯子中倒入等质量热水,一段时间后,发现两杯子温度不同。他思考后猜想热水降温快慢可能与杯子开口面积大小和杯身面积大小有关。为探究热水降温快慢与杯子开口面积大小是否有关,准备器材有:足量热水、隔热材料、两支相同的温度计、玻璃杯A、玻璃杯B(B开口面积明显大于A)。实验步骤如下:(1)将两玻璃杯外表面包上隔热材料;(2)接下来的操作是: ,此时两玻璃杯中热水的初始温度相同;(3)3min后分别测量并记录玻璃杯A、B中热水的温度tA、tB;(4)若 ,则说明同等条件下,开口面积大的杯中热水降温较快。【答案】 向A、B两玻璃杯中倒入等质量的热水,将两只相同的温度计插入热水中 tA>tB【详解】(2)[1]根据控制变量法,要想探究热水降温快慢与杯子开口面积大小的关系,应控制水的质量和初温相同,且实验中需要测量水的温度,因此应向A、B两玻璃杯中倒入等质量的热水,将两只相同的温度计插入热水中,此时两玻璃杯中热水的初始温度相同。(4)[2]根据实验步骤,过一段时间测量水的温度,因水的初温相同,所以若tA>tB,则说明同等条件下,开口面积大的杯中热水降温较快;反之,若tA7.(2024·广东惠州·模拟预测)小星在测量某液体的温度时,采用了如下几个步骤:①选取适当的温度计;②等待几分钟;③操作如图甲中的 ④估计待测液体的温度;⑤按正确方法读数并记录。正确的实验操作顺序为 (只写序号)。温度计读数如图乙,分度值是 ,此时此液体温度为 。【答案】 D ④①③②⑤ 1℃ -22℃【详解】[1][2]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操作顺序为:估计待测液体的温度、选取适当的温度计、将玻璃泡完全没入被测液体且不能碰到容器底和侧壁、等待几分钟让示数稳定、读数时视线与温度计刻度面垂直。所以正确操作是D图,操作顺序为④①③②⑤。[3][4]图乙中温度计分度值为1℃,并由“20、30”数值顺序可知,该示数为零下,则此液体温度为-22℃。8.(20-21八年级上·安徽阜阳·期中)某水银温度计的玻璃管上有110格均匀的刻度线,当温度计玻璃泡浸没在冰水混合物中时,水银柱液面在第30格处,当温度计玻璃泡浸没在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时,液面在第80格处。(已知水银的凝固点是-39℃,水银的沸点是357℃)则:(1)这支温度计每一小格代表的温度是多少?(2)这支温度计的测量范围是多少?【答案】(1)2℃;(2)-39℃~160℃【详解】解:(1)因为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温度为100℃,冰水混合物温度为0℃,则该温度计每一格表示的温度为=2℃(2)从最下面的0刻度到30格处共有30格,则该温度计最下面的0刻度对应的温度是-30×2℃+0℃=-60℃因水银的凝固点是-39℃,所以该温度计所能测得的最低温度是-39℃;最上面的110格到80格处共有30格,则最上面的110处刻度对应的温度是100℃+30×2℃=160℃所以该温度计的测量范围是-39℃~160℃。答:(1)这支温度计每一小格代表的温度是2℃;(2)这支温度计的测量范围是-39℃~160℃。题型2:探究不同材料的保温性能9.(23-24八年级上·江苏常州·期中)为了比较两种新型保温材料甲和乙的保温效果,将这两种保温材料分别做成形状、结构、厚度完全相同的保温筒,两保温筒内同时分别放置完全相同、温度均为80℃的恒温源,其截面图如图甲所示。将两保温筒放在室温为20℃的房间内,每隔10min测量一次两保温筒外表面A点和B点处的温度,根据记录的实验数据绘制的图像如图乙所示,图中图像Ⅰ、Ⅱ分别表示保温材料甲、乙做成的保温筒外表面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根据实验过程及图像,下列四个选项中,判断不正确的是( )A.可用单位时间内保温筒外表面的温度变化表示保温效果B.如果把两保温筒内80℃的恒温源换成-18℃的恒温源,其它条件不变,也可以比较甲、乙两种保温材料的保温效果C.本实验运用的方法和“探究声音的传播的条件”相同D.乙材料的保温效果比甲材料的保温效果好【答案】C【详解】A.恒温源温度高,室温低。热量由恒温源通过保温材料向空气中传递,表面材料吸收热量温度升高,所以可以用位时间内保温筒外表面的温度变化表示保温效果,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B.如果把两保温筒内80℃的恒温源换成-18℃的恒温源,其它条件不变,热量由空气通过保温材料传向恒温源,表面材放出热量温度降低,所以可以用单位时间内保温筒外表面的温度变化表示保温效果,所以B正确,不符合题意;C.本实验主要运动控制变量法,而“探究声音的传播的条件”运用实验推理法,所以C不正确,符合题意;D.根据图像,在相同的时间内乙材料的温度变化比较小,所以保温效果好,所以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10.(23-24九年级下·江苏盐城·期中)小明了解到有种说法“在室内穿两件薄衣服比只穿一件厚衣服更保暖”。他进行了以下实验:在甲、乙两个相同的瓶子中装入等体积的热水,用两层灰色薄棉布包裹着甲瓶(内层紧贴:外层相对宽松),用一层灰色厚棉布紧贴包裹着乙瓶,用数显温度计测量瓶中热水的温度,测得有关数据如表所示。室温:25.0℃时间/min 0 20 40 60 80甲瓶水温/℃ 61.0 56.6 62.5 50.9 48.5乙瓶水温/℃ 61.0 55.6 52.3 49.0 45.7(1)如表中有一个温度值记录错误,该错误的温度值是 ℃。水温会先降到40.0℃的是 瓶;(2)根据表格数据推断瓶子的保温性能方法:相同时间比较 ,如果把瓶中的热水换成冰块, 瓶中的冰块熔化较慢。分析实验结果,可猜想“在室内穿两件薄衣服比只穿一件厚衣服更保暖”的原因可能是两件薄衣服中间有 ;(3)请写出一个生活中与你的猜想相符合的例子: 。【答案】 62.5 乙 降低的温度 甲 空气 见解析【详解】(1)[1] 随着时间的增加,水的温度逐渐降低,所以甲瓶40min时的水温度62.5℃是错误的。[2] 由表格数据知,乙瓶水的温度降低的快,乙瓶的水温会先降到40.0℃。(2)[3] 根据表格数据可知是控制其他条件相同,使水放热降温,观察经过相同时间,哪种方法温度下降慢,则哪种方法的保暖效果好。[4]由表格数据知,甲瓶水的温度降低的慢,说明甲瓶保温性能好,即隔热能力较强,如果把瓶中的热水换成冰块,甲瓶中的冰块熔化较慢。[5] 此实验说明:在室内穿两件薄衣服比只穿一件厚衣服更保暖,由于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所以两件薄衣服中间有空气可能是在室内穿两件薄衣服比只穿一件厚衣服更保暖的原因。(3)[6] 羽绒服很蓬松,中间有很多空气,由于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可有效防止身体的热量的散失,起到保暖效果。11.(23-24九年级下·江苏盐城·阶段练习)小明与小芳为了探究泡沫塑料和棉絮的保温性能的好坏,两人设计并做了这样的实验,他们用这两种材料分别包着装有热水的密闭烧瓶,让它们自然冷却,利用温度计和计时器定时测量两烧瓶中的水温随时间变化的情况。(1)为保证实验的科学性,除了取大小、厚度相同的泡沫塑料和棉絮外,还应考虑影响水温变化的其他因素,即保持烧瓶相同、环境因素相同、水的体积相同和水的 相同。(2)按照计划操作,小明与小芳把实验测得的时间和温度数据记录在表中:时间(min) 0 10 20 30 40 … 150 160泡沫塑料组水温(℃) 90 74 65 60 57 … 21 20棉絮组水温(℃) 90 70 55 ? 33 … 20 20分析实验数据可知:他们实验时的室内温度是 ℃。由表中数据能看出,在这两种材料中,保温效果比较好的是 。(3)除了采用在相同时间内观察水降低的温度来比较这两种材料的保温性能外,根据表中数据,你还可以采用: 的方法比较两种材料的保温性能。(4)已知水温下降的特点:温度较高时,水温下降得较 (填“快”或“慢”)。根据这一特点,时间为30min时,棉絮组的水温可能是下列选项中的哪一个A.36℃ B.39℃ C.42℃ D.45℃【答案】 初温 20 泡沫塑料 降低相同温度,比较所用时间 快 C【详解】(1)[1] 实验中,除保持烧瓶相同、环境温度相同外,由放出热量的公式Q=cmΔt知,应控制水的体积(质量)和水的初温相同。(2)[2] 在150min到180min,棉絮包的烧瓶水温降低到20℃,不再降了,故室温是20℃。[3] 从计时开始到40min后,泡沫塑料包的烧瓶水温降低了90℃-57℃=33℃棉絮包的烧瓶水温降低了90℃-33℃=57℃相同时间内,泡沫塑料包降低的温度少,所以,泡沫塑料的保温性能比较好。(3)[4] 由放出热量的公式Q=cmΔt知,保持烧瓶相同、环境温度相同,还可以采用降低相同的温度,比较所用时间的长短来比较两种材料的保温性能。(4)[5] 由表中数据可知,温度较高时,水温下降得较快。[6] 由表中数据可知,温度较高时,水温下降得较快,设时间为30min时的温度为t,则有70℃-55℃=15℃>55℃-t> t-33℃解之40℃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故选C。12.(23-24八年级上·江苏南京·阶段练习)实施“双减”以后,在校就餐的同学们发现食堂配送餐盒的泡沫箱保温效果不是很好。某项目化学习小组开展了“在泡沫箱中添加蓄热材料是否会增强保温效果”的探究。已知该蓄热材料熔点是,实验步骤如下:时间(分钟)A箱温度()B箱温度()①取大小外观相同的夹层泡沫保温箱A和B,B箱夹层中加入蓄热材料,A箱不作处理。②将A、B箱体均加热至,箱内放入含等量水的相同烧杯,如图所示;③将A、B箱置于相同环境下,利用传感器实时记录水温如表。请回答下列问题:(1)除温度传感器外,本实验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有 。(2)该小组通过实验得出“在泡沫箱中添加蓄热材料可以增强保温效果”的结论,请结合表中的信息,说明能得出该结论的证据是: 。(3)请运用所学科学知识解释“泡沫箱添加这种蓄热材料后能增强保温效果”的原因是: 。【答案】 秒表 在时间相同时,A箱温度下降的快,B箱温度下降的慢 蓄热材料凝固时放出热量【详解】(1)[1]实验中,需要测量不同时间下保温装置A、B中的温度,故还需要用到秒表。(2)[2]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在相同的时间内,A箱的温度低于B箱的温度,A箱温度下降的快,B箱温度下降的慢,所以在泡沫箱中添加蓄热材料可以增强保温效果。(3)[3]根据题意可知,蓄热材料熔点是,当B箱中的温度下降到时,蓄热材料会凝固,凝固时放出热量,能增强保温效果。13.(23-24八年级上·山西运城·期末)为了比较空气和水的导热性好坏,小明进行了如下探究:在甲、乙两个相同的玻璃瓶中都装入热水、一个放在温度与室温相同的水中,另一个放在空气中,为尽量减少其他因素影响、他把两个瓶都用木块垫起来,如图所示,他每隔一定的时间记录一次甲乙温度计的示数,得到的数据如表:时间/min 0 4 8 12 16 … 150 120甲/℃ 70 50 39 34 31 19 10乙/℃ 70 61 55 50 46 23 19(1)实验中是通过观察 来比较水和空气导热性好坏的;(2)应控制甲、乙两瓶中水的质量和 相同;由实验数据可以得出结论: 的导热性更好;(3)结合以上探究,小明联想到生活中有许多实际应用与此相关,如经过白天在太阳下晒过的棉被蓬松多孔,晚上盖起来觉得暖和,其原因是 。【答案】 相同时间内温度计示数变化 初温 水 晒过的棉被中有大量的空气,空气的导热性能差,利于保温【详解】(1)[1]根据转换法可知,实验中是通过观察相同时间内温度计示数的变化量来比较水和空气导热性好坏的。(2)[2]根据控制变量法,实验中应控制甲、乙两瓶中水的质量和初温相同。[3]由实验数据可知,甲中温度计的变化量更大,说明甲中热水温度降低的更快,所以水的导热性更好。(3)[4]空气的导热性比较差,那么就说明保温性能较好,棉被盖在身上,棉里面有很多的空气,那么就可以有效的防止人体的热量向外散失,起到保温的作用。14.(2023·北京·模拟预测)有甲、乙两种不同品牌的保温杯,为了比较这两种品牌的保温杯盛水时的保温效果,小明设计了相关探究实验,选择了适当的器材,在室温恒定的实验室进行了实验,得到了一段时间内,甲、乙两种保温杯内水的温度的实验数据,根据数据绘制的图形如图所示,请你根据图形所提供的信息回答以下问题:(1)小明探究的问题的自变量是 ;A.保温杯的品牌 B.水冷却的时间 C.水的温度(2)请比较甲、乙两种保温杯的保温效果 ;A.甲保温杯的保温效果好 B.乙保温杯的保温效果好C.甲、乙两种保温杯的保温效果一样好(3)从图象中可看出:甲杯水的温度变化规律是 ;A.先快后慢地下降 B.先慢后快地下降 C.匀速下降(4)请估计当时实验室的室温是 ℃。【答案】 B B A 20【详解】(1)[1]由题意可知,此实验是为了比较两种品牌的保温杯盛水时的保温效果,而保温效果是通过水冷却的时间体现出来的,所以其自变量是水冷却的时间,故AC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故选B(2)[2]由图象可知,在相同时间内,乙的水温下降较慢,甲的水温下降较快,所以乙保温杯的保温效果好,故AC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故选B。(3)[3]由图象可知,甲在第1小时降低的温度比第2小时的多,第2小时比第3小时多,故A符合题意,BC不符合题意。故选A。(4)[4]由图象可知,当温度降到20°C时,温度不再变化,所以室温为20°C,第5小时室温当然也是20°C。题型3:物质三态变化现象辨析15.(23-24八年级上·广东深圳·期中)水是人类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界中的水通过吸热、放热在固态、液态、气态之间转化,形成了雾、雨、雪露、霜、雾凇等等自然现象,如图所示是水的三态变化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冰雪消融是丙到乙的过程B.露珠消失是乙到甲的过程C.雾的形成是丙到甲的过程D.霜的形成是乙到丙的过程【答案】C【详解】由题图可知,物质由丙→甲→乙,都是放热,则丙是气态、甲是液态、乙是固态。A.冰雪消融是熔化过程,熔化吸热,是乙到甲的过程,故A错误;B.露珠消失是液态露珠汽化为水蒸气,汽化吸热,是甲到丙的过程,故B错误;C.雾是由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液化放热,是丙到甲的过程,故C正确;D.霜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固态小冰晶,凝华放热,是丙到乙的过程,故D错误。故选C。16.(2024·湖南益阳·二模)下列图中关于水的物态变化,说法正确的是( )A.图甲:小草上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液化过程中放出热量B.图乙:树叶上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凝固过程中吸收热量C.图丙:河面上冰的形成是升华现象,升华过程中放出热量D.图丁:群山间雾的形成是凝华现象,凝华过程中吸收热量【答案】A【详解】A.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液化过程中放出热量,故A正确;B.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小冰晶,凝华过程中放出热量,故B错误;C.冰是由水凝固形成的,凝固过程中放出热量,故C错误;D.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液化过程中放出热量,故D错误。故选A。17.(2024·辽宁抚顺·模拟预测)如图所示,北方冬季贮菜,为防止地窖的菜被冻坏,人们常在地窖里放几桶水,这是利用了水( )A.凝固放热 B.比热容小吸收的热量多C.汽化吸热 D.比热容大放出的热量多【答案】A【详解】冬天贮菜时,人们常在地窖里放几桶水,液态的水遇冷凝固为固态的冰,同时放出热量,使菜窖的温度不至于过低而将菜冻坏,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18.(2024·江苏宿迁·三模)夏季,我们吃雪糕感到凉爽,其中蕴含的物理知识是( )A.凝固放热 B.熔化吸热 C.汽化吸热 D.升华吸热【答案】B【详解】吃雪糕感到凉爽,是因为固态雪糕在人体内变为液态,发生熔化现象,熔化过程中吸热。故选B。19.(2024·山西·模拟预测)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收录了30多个以猪油来做药的方子,并解释了猪油的多种功效。熬制猪油时先将猪板油洗净切块,然后加清水,没过一半的猪板油,大火煮至水快干时,转小火,不时用锅铲翻动慢慢熬至全部出油,然后用筛网过滤,装进容器里。常温几个小时后,猪油就会慢慢变成乳白色固体,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猪油冷却到固态是凝固过程,会放出热量B.猪油冷却到固态是凝华过程,会吸收热量C.猪板油熬制成猪油是凝固过程,会放出热量D.猪板油熬制成猪油是液化过程,会吸收热量【答案】A【详解】AB.猪油冷却到固态,是猪油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是凝固现象,此过程要放热,故A正确,B错误;CD.猪板油熬制成猪油是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是熔化现象,此过程要吸热,故CD错误。故选A。20.(2024·山东淄博·二模)如图是一款网红食品——“分子冰激凌”,制作时,将沸点为-196℃的液氮倒入冰激凌盒中的牛奶中,瞬间“烟雾弥漫”。同时牛奶被制成冰激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液氮倒入冰激凌盒中升华吸热B.“烟雾弥漫”中的“白烟”是水蒸气C.牛奶制成冰激凌的过程是凝华放热D.吃冰激凌解暑利用了冰激凌熔化吸热【答案】D【详解】A.液氮倒入冰激凌盒中由液态转化为气态,属于汽化吸热,故A错误;B.“烟雾弥漫”中的“白烟”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液滴,故B错误;C.牛奶制成冰激凌的过程中,牛奶由液态转化为固态,属于凝固放热,故C错误;D.冰激凌由固态转化为液态的过程称为熔化,熔化过程吸收热量,所以吃冰激凌解暑利用了冰激凌熔化吸热,故D正确。故选D。21.(2024·黑龙江哈尔滨·三模)天气转暖,冰雪大世界的冰雕会逐渐熔化,下列现象中吸、放热的情况与冰雕熔化相同的是( )A.深秋凝霜 B.清晨结露C.湿衣晾干 D.泼水成冰【答案】C【详解】冰雕熔化的过程吸收热量。A.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小冰晶,凝华放热,故A不符合题意;B.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液化放热,故B不符合题意;C.湿衣晾干是汽化过程,汽化过程吸热,故C符合题意;D.泼水成冰是凝固过程,凝固放热,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22.(2024·山东淄博·二模)水的物态变化使自然界有了雨、露、雾、霜、雪等千姿百态的奇观。下列描述水的物态变化中吸、放热情况与其它三个不同的是( )A.春天,冰雪消融B.夏天,从冰箱里拿出的冰棍周围会冒“白气”C.秋天,早晨的草地上会有露珠D.冬天,树枝上出现雾凇【答案】A【详解】冰雪消融是熔化现象,熔化吸热;夏天,从冰箱里拿出的冰棍周围会冒“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液化放热;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此过程放热;雾凇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小冰晶,凝华放热。因此这几种物态变化中吸、放热情况与其它三个不同的是冰雪消融。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23.(2024·内蒙古赤峰·三模)2024年4月份赤峰市通过人工降雨的方法迎来了几场降雨,人工降雨就是通过在高空喷洒干冰,干冰升华吸热使高空的水蒸气变成冰粒,冰粒下降过程中变成雨滴。其中“水蒸气变成冰粒”对应的物态变化是( )A.凝固 B.凝华 C.液化 D.熔化【答案】B【详解】水蒸气变成小冰粒,是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是凝华过程。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24.(2024·辽宁抚顺·三模)如图所示是《天工开物》中记载的古人造兽糖的情景,先将固体状态的糖放入瓦罐中用慢火煎化,然后倒入兽形模具,冷却脱模就成为兽糖。造兽糖过程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A.仅熔化 B.仅凝固 C.先熔化后凝固 D.先凝固后熔化【答案】C【详解】固体状态的糖放入瓦罐中用慢火煎化,熔化成液体状态的糖;将液体状态的糖倒入兽形模具,液体状态的糖凝固成固体状态的兽形糖,所以造兽糖过程发生的物态变化是先熔化后凝固,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故选C。题型4:融化和凝固实验探究25.(23-24八年级上·河北承德·期中)利用图甲的装置探究海波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图乙中的ABCD和AEFG分别是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海波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1)图甲中,将装有海波的试管放入水中加热是为了使海波 ;(2)实验中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时间和温度,并及时观察海波的 ;(3)分析图乙中的图像AEFG,在4 5min时间内,试管内的海波处于 态;(4)分析图乙中的两个图像可以看出,海波熔化时尽管不断吸热,但温度 ;(5)图乙中的两个图像有所不同,可能的原因是海波的 不同。【答案】 均匀受热 温度、状态 固液共存 不变 质量【详解】(1)[1]将装有海波的试管放在盛水的烧杯内加热,这样可以使海波受热均匀。(2)[2]实验中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时间和温度,并及时观察海波的状态。(3)[3]图乙中的图象AEFG,海波在4min至5min时间内处于熔化阶段,即处于固液共存状态。(4)[4]分析乙图象可以看出,两组海波开始熔化的时间虽然不同,但熔化温度都是相同的,说明海波熔化的特点是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5)[5]由图象可以看出,两组海波开始加热的温度相同,但开始熔化的时间不同,也就是达到熔点时吸收的热量不同,可能是两组海波的质量不同,质量少的需要的热量少,温度升高较快,首先达到熔点。26.(2024·黑龙江哈尔滨·三模)在气温低于0℃的寒冷冬季,在积雪的路面上撒盐,会使路面的冰雪较快熔化。小涵产生了疑问:含盐的冰跟纯净的冰熔化时有何不同 她进行了如下探究过程:(1)实验前,如图乙所示,应按照 (选填“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的顺序组装器材,实验中,根据实验数据在图丙中绘制了A图像,可判断冰是晶体,原因是在熔化过程中 ;(2)冰完全熔化后,继续加热足够长时间,小烧杯内的水 (选填“会”、“不会”)沸腾。完成上述实验后,小涵又取了适量浓盐水制成的碎冰,再次加热,得到丙图中B图像;可知,在雪上撒盐可以 (选填“提高”或“降低”)雪的熔点;(3)小涵又将一装有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入正在熔化的盐冰水混合物中,如图丁所示,烧杯中含盐的冰未完全熔化前,试管中的冰会 (选填“变多”、“变少”或“不变”)。【答案】 自下而上 温度不变 不会 降低 变多【详解】(1)[1]酒精灯需用外焰加热,所以要放好酒精灯,再固定铁圈的高度,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2]由图丙冰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知,冰在熔化过程中,持续吸热,但温度保持0℃不变,由此可知冰是晶体。(2)[3]当小烧杯内的冰完全熔化后,继续加热直到大烧杯内水沸腾,由于水沸腾后,需要持续吸热,且温度保持不变,而小烧杯中的水温达到沸点时与大烧杯中的水温度相同,不能继续吸热,所以不会沸腾。[4]从丙图可知,在加热浓盐水制成的碎冰的过程中,温度保持-2℃不变,即其熔点为-2℃。正常情况下,冰的熔点为0℃,由此可推断出在雪上撒盐可以降低雪的熔点。(3)[5]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而盐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低于0℃,所以冰水混合物会向盐冰水混合物放热,冰水混合物中的水会达到凝固结冰的条件,故冰水混合物中的冰会变多,即试管中的冰会变多。27.(22-23八年级上·湖北十堰·阶段练习)如图甲是小明探究“物质熔化和凝固规律”的实验装置。图乙是他根据实验数据描出的该物质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1)为了完成该实验,除图中器材外,他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 。为了使该物质受热均匀,小明应选取 (填“较大”或“较小”)颗粒的该物质进行实验;(2)根据图像可知,该物质属于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该物质的熔点为 ℃,第12min时物质的状态是 状态。【答案】 秒表 较小 晶体 80 固液共存【详解】(1)[1]测量温度的仪器是温度计,测量时间的仪器是秒表,因为在实验中还需要测量时间,所以,他还要用到的测量工具是秒表。[2]为了使该物质受热均匀,建议小胜同学选取较小颗粒的该物质进行实验,这样可以使物质接触面积更大,从而使物质受热均匀。(2)[3][4]由乙图可知,该物质熔化和凝固时温度保持不变,有熔点和凝固点,是晶体,熔点是80℃。[5]10min末到20min末是晶体熔化过程,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内能增大,所以第12min时物质的状态是固液共存状态。28.(2024·陕西西安·模拟预测)在探究“固体的熔化特点”的实验中,将质量相等的A、B两种固体物质分别放入两支相同的试管中,再将两支试管同时放入装有水的大烧杯中加热,如图甲所示。图乙为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出的A、B两种物质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1)组装器材时,最先固定图甲中 (上/中/下)端的位置。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甲所示,温度为 ℃;(2)分析乙中的图像可知,一定属于晶体的是 (A/B)物质;晶体熔化时的特点是吸收热量,温度 ;(3)若要在第4min时使物质A、B的温度相同,可以适当 (增加/减少)A物质的质量。【答案】 下 -2 B 不变 减少【详解】(1)[1]由于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所以需先根据酒精灯固定下端的高度;目的是使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2]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刻度值在0以下,所以图甲所测温度是-2℃。(2)[3]晶体有熔点。A和B两种物质都在不断吸收热量,物质B在一段时间内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物质B有熔点,物质B是晶体。[4]已知物质B是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虽然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所以晶体熔化时吸收热量,温度不变。(3)[5]若要在第4min时使物质A、B的温度相同,由图可知A的温度较低,所以可以适当减小A物质的质量,让物质A温度升高的快一些。题型5:探究水沸腾前后的问题变化29.(2024·河南漯河·一模)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中,小明和小刚用了相同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1)为了能够准确迅速地安装好图甲中的实验器材,他们应按照 (选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安装;(2)如图乙是小明在某一时刻看到的温度计示数,此时水的温度是 ℃;(3)小明和小刚根据各自的实验数据绘制出了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分别如图丙中A、B所示。由图像可知,水沸腾时需要吸收热量,温度 。小明和小刚所用水的质量大小关系是mA mB(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答案】 自下而上 96 不变 大于【详解】(1)[1]酒精灯需要用外焰加热,因此先放好酒精灯,根据火焰的高度,再固定好铁圈的高度,故应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安装。(2)[2]由图乙知,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此时水的温度是96℃。(3)[3]通过图像丙可知,水沸腾时,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98℃不变。[4]在其他条件相同时,mA初始温度高于mB的,吸收相同的热量,mB升高的温度多,由知,所用水的质量大小关系是mA大于mB。30.(2024·福建福州·三模)某实验小组用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水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1)在安装图甲中的装置时,要保证用 加热,应自下而上安装;(2)实验中,从水温升到90℃开始,每隔1min读一次温度并记入下表。分析表格数据可知,水的沸点为 ℃;小明发现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水的温度将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水的温度/℃ 90 92 94 96 98 99 99 99(3)接着撤去酒精灯,小明将三颈烧瓶的瓶口全部用塞子密封住,然后向外拉动注射器的活塞,如图乙所示,发现烧瓶中的水再次沸腾了,根据这个现象可以得出,气压减小时,水的沸点 。小红对着烧瓶外壁喷冷水也使图乙中的水再次沸腾了,她喷洒的位置是 (选填“M”或“N”)。【答案】 酒精灯外焰 99 不变 降低 M【详解】(1)[1]安装实验设备时,应该按照从下向上的顺序安装,并采用酒精灯的外焰进行加热。(2)[2][3]根据沸腾的特点可知,水沸腾时,水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由表中数据可得,水俄沸点为99℃。(3)[4]将三颈烧瓶的瓶口全部用塞子密封住,然后向外拉动注射器的活塞,烧瓶内气体压强减小,水重新沸腾起来,说明水的沸点会随气压的减小而降低。[5]对着烧瓶外壁喷冷水后,瓶内温度降低,水蒸气液化,气体压强减小,因此水的沸点会随气压的减小而降低,水会重新沸腾起来,因此喷洒的位置是M。31.(21-22八年级上·北京·期中)小明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数据记录如下:时间/min 0 0.5 1 1.5 2 2.5 3 3.5温度/℃ 90 92.4 94.4 95.6 96.8 98 98 98(1)分析实验数据可知水在沸腾时温度的特点是 ;(2)分析实验数据可知水的沸点为 ℃,表明此时外界的大气压 标准大气压;(3)图 (选填“乙”或“丙”)能反映水沸腾时产生气泡的情形。【答案】 温度保持不变 98 小于 丙【详解】(1)[1]水沸腾时要用酒精灯对它不断加热,由表中数据可看出水沸腾时温度保持在98℃不变,所以,分析实验数据可知水在沸腾时温度的特点是,温度保持不变。(2)[2][3]由表中数据可知,水沸腾时温度保持在98℃不变,所以,水的沸点是98℃。一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水的沸点随气压减小而降低,所以,此时外界的大气压小于标准大气压。(3)[4]水沸腾时,烧杯中上下温度相同,气泡上升过程中,水不断发生汽化形成水蒸气进入气泡,使气泡的体积变大,所以,图丙能反映水沸腾时产生气泡的情形。题型6:蒸发和沸腾的区别与联系32.(22-23八年级上·广东深圳·期末)生活中很多现象与物态变化有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从科华学校的泳池出来后,感觉特别冷是因为皮肤上的水蒸发吸热致冷B.夏天打开冰箱门冒出的“白气”是冰箱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C.放在阳光下的冰比放在树荫下的冰融得快,说明两种情况下冰熔化时的温度不同D.液化石油气是在常温下利用降低温度的方式液化的【答案】A【详解】A.从科华学校的泳池出来后,感觉特别冷是因为皮肤上的水蒸发吸收皮肤上的热量,导致皮肤温度降低,使人感觉冷,故A正确;B.夏天打开冰箱门冒出的“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故B错误;C.放在阳光下的冰比放在树荫下的冰融得快,说明太阳光底下,冰熔化速度快,吸收热量多,而冰是晶体,有固定熔点,故C错误;D.液化石油气是在常温下利用压缩体积的方式液化的,故D错误。故选A。33.(21-22八年级上·四川宜宾·期末)关于蒸发和沸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蒸发不需要吸热,沸腾需要吸热B.蒸发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沸腾必须在一定温度下进行C.蒸发是发生在液体表面缓慢的汽化现象,沸腾是只发生在液体内部剧烈的汽化现象D.水沸腾的过程中温度不断升高【答案】B【详解】A、蒸发和沸腾都是汽化现象,都需要吸收热量,故A错误;B、蒸发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而沸腾需要达到沸点,继续吸热才能进行,故B正确;C、蒸发只发生在液体的表面,而沸腾在液体的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故C错误;D、水沸腾的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故D错误。故选B。34.(22-23八年级上·江苏南京·期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温度到达100℃的水一定能沸腾B.把-5℃的冰放入0℃水中,冰会熔化C.-10℃的酒精也能汽化D.物体放出热量,温度一定降低【答案】C【详解】A.在标准大气压下,100℃的水能沸腾,如果气压高于标准大气压,100℃的水不能沸腾,故A错误;B.把-5℃的冰放入0℃水中,只是可能会达到熔点,但不会继续吸热,所以不会熔化,故B错误;C.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10℃的酒精也能汽化,故C正确;D.晶体凝固过程中,不断放热,但温度不发生变化,故D错误。故选C。35.(22-23八年级上·北京·期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吸收热量时温度一定升高B.蒸发现象在-20℃时也能发生C.晶体的温度达到它的熔点就一定熔化D.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水达到100℃就一定开始沸腾【答案】B【详解】A.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不一定升高,晶体在熔化时吸收热量,温度不变,故A错误;B.蒸发是指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汽化现象,所以在-20摄氏度时也能发生蒸发现象,故B正确;C.晶体熔化的条件:一是达到熔点,二是持续吸热,晶体的温度达到熔点,但不能继续吸热,则不会熔化,故C错误;D.水沸腾的条件:一是达到沸点,二是持续吸热,所以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温度达到100摄氏度,但不能继续吸热,则不会沸腾,故D错误。故选B。36.(23-24八年级上·云南昆明·阶段练习)(1)蒸发和沸腾的区别主要是:蒸发现象只发生在液体 ,沸腾现象同时发生在液体的 和 ;蒸发现象发生在 温度下;(2)通过观察图示的三幅晒衣服的示意图,结合日常生活的经验可知:液体蒸发的快慢与液体的 、 和 有关。【答案】 表面 表面 内部 任何 表面积 温度 表面空气流动的速度【详解】(1)[1]蒸发是一种缓慢的汽化现象,只发生在液体的表面。[2][3]沸腾现象是一种剧烈的汽化现象,同时发生在液体的表面和内部。[4]蒸发现象发生在任何温度下,沸腾现象只发生沸点温度下。(2)[5][6][7]由题干中的图和结合生活经验可知,甲图改变的是液体的表面积的大小,乙图改变的是液体的温度,丙图改变的是液体上方空气流动的速度,改变的这三个因素都影响到蒸发的快慢。37.(23-24八年级上·辽宁铁岭·阶段练习)关于物态变化与应用配对正确的是( )A.用干冰人工降雨——凝华吸热B.夏天在室内地面上洒水感到凉快——蒸发吸热C.夏天喝饮料时,常在饮料中加冰块——熔化吸热D.焦炭出炉时,须向红热的焦炭喷水——沸腾吸热【答案】BCD【详解】A.用干冰人工降雨,是利用干冰升华吸热,故A错误;B.夏天在室内地面上洒水感到凉快,水温低于室温,水蒸发吸热,使室内温度降低,故B正确;C.夏天喝饮料,冰块温度低于饮料温度,冰熔化吸热,使饮料温度降低,故C正确;D.焦炭出炉时,向红热的焦炭喷水,由于焦炭温度很高,水会沸腾吸热,从而降低焦炭温度,故D正确;故选BCD。38.(2024八年级上·全国·专题练习)小华针对汽化的两种方式采用比较法列出下面的一个表格,请你帮他填写完整。汽化方式异同点 沸腾 蒸发相同点不同点 发生的部位温度条件剧烈程度【答案】 吸热 吸热 液体的内部和表面 液体的表面 一定温度下 任何温度下 剧烈 缓慢【详解】[1][2]汽化有两种方式,即蒸发和沸腾,都是由液态变为气态,都是吸热的。[3][4]蒸发的发生位置是液体的表面,而沸腾是液体的内部和表面。[5][6]蒸发是发生在任何温度下的一种汽化现象,而沸腾是发生在一定温度下的汽化现象。[7][8]蒸发是缓慢的汽化现象,沸腾是剧烈的汽化现象。39.(23-24八年级上·湖北襄阳·阶段练习)生活中人们使用的液化石油气是利用了在常温下 的方法,把石油气储存在钢罐里的,另外还有一种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是 。汽化的两种方式是: 和蒸发。【答案】 压缩体积 降低温度 蒸发和沸腾【详解】[1][2]液化石油气就是利用压缩体积的办法使气体液化的,液化可以大大的减少体积,可以节省空间,另外还有一种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是降低温度。[3]蒸发和沸腾是汽化的两种方式,汽化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蒸发只在液体表面进行。题型7:水循环与水资源40.(23-24八年级上·河北沧州·期末)12月15日一场大雪使盐山的气温达到了历史新低,城南的宣惠河面结了一层厚厚的冰,若冰面上方气温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整个冰层的温度都是B.冰的上表面为,下表面是C.冰的上表面为,下表面是D.整个冰层的温度都是【答案】C【详解】河面上冰的上表面和空气的温度是相同的,等于-20℃;冰的下表面的温度等于冰水混合物的温度,等于0℃;水在4℃时,密度是最大的,河底水的密度是最大,温度等于4℃,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41.(22-23八年级上·四川眉山·期末)2022年3月22日是第三十届“世界水日”,水资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某同学对自然界的水循环有下列几种认识,其中正确的是( )A.水的循环离不开太阳,整个过程是一个吸热的过程B.水循环过程中水量不会减少,因此不必担心缺水问题C.水的循环过程中,经历了三种状态,伴随着六种物态变化D.水的循环是地面的水蒸发变成水蒸气上升,再液化成水降下的过程【答案】C【详解】A.水的循环过程,有吸热过程,也有放热过程,故A错误;B.水循环过程中水量不会减少,但是有些水在下落过程中会被污染,会出现酸雨等,会出现缺水的现象,一定要节约用水,故B错误;CD.自然界水的循环过程,地表的水汽化成水蒸气,或者地表的冰升华成水蒸气,或者地表的冰熔化成水后再汽化成水蒸气;空中的水蒸气液化成水落到地面,或者水蒸气凝华成冰晶落到地面,或者水蒸气液化成水再凝固成冰落到地面,整个自然界的水循环经历了三种状态,伴随着六种物态变化,故C正确,D错误。故选C。42.(24-25八年级上·全国·假期作业)关于水有这么一组数字:每个普通人体含水50L,占体重的65%,占人体组织的70%至75%,对于血液几乎100%,即使骨骼也占20%。由上面的资料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答案】见解析【详解】由资料可知,水是生命之源,水对人体来讲是构成细胞不可缺少的物质,人体三分之二都是水所组成的,人体器官组织含水量一般都在70%以上,而血浆、脑脊髓等则在90%以上,就连骨头还含有20%的水分,水对我们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故我们应该节约用水。43.(23-24八年级上·陕西咸阳·阶段练习)如图是大自然中水循环现象的示意图。江、河、湖、海以及大地表层中的水不断蒸发变成水蒸气。当含有很多水蒸气的空气升入高空时,①水蒸气的温度降低凝成小水滴或②凝成小冰晶,这就是云。在一定条件下,云中的小水滴和小冰晶越来越大,就会下落。在下落过程中,③小冰晶又变成小水滴与原来的水滴一起落到地面,这就形成了雨。 (1)请依次写出文中涉及到的物态变化的名称:① 、② 、③ ;(2)上面三种物态变化中,属于吸热的是: (选填序号“①”“②”或“③”);(3)在干旱地区可通过人工降雨的方法向天取水:把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撒到云层中,干冰进入云层很快 (填物态变化名称)成气体,并从周围 (选填“吸收”或“放出”)大量的热,使云层温度降低导致降雨;(4)我国属于缺水国家,节约用水应从我做起,请你写出日常生活中的两项节水措施: 、 。【答案】 液化 凝华 熔化 ③ 升华 吸收 用洗衣水冲厕所 用洗完米的水浇花【详解】(1)[1][2][3]①水蒸气直接变为小水滴,由气态变为液态,是液化现象;②由水蒸气凝成小冰晶,是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是凝华现象;③小冰晶变为小水滴是由固态直接变为液态,是熔化现象。(2)[4]根据物态变化的吸放热情况可以确定,在液化、凝华、熔化这三个过程中;液化和凝华放热,熔化吸热,即③吸热。(3)[5][6]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做升华。常向空中云层抛洒干冰,干冰迅速变为气态,属于升华现象,这一过程吸热。(4)[7][8]日常生活中,为了节约用水,可以一水多用或者是尽量防止水的无谓的损耗。如用洗衣水冲厕所、用洗完米的水浇花等。44.(23-24八年级上·广东惠州·期末)阅读短文,回答下列问题。水循环与水资源如图所示,是大自然中水循环现象的示意图。当地表、海洋的水吸收太阳的热变成水蒸气升入高空时,水蒸气的温度降低凝成小水滴或小冰品,这就是云,在一定条件下,云中的小水滴和小冰品越来越大,就会下落,在下落过程中,小冰晶又变成小水滴,与原来的水滴一起落到地面,这就形成了雨。水是重要的自然资源,水资源不足,将严重影响人类的生存。水资源紧缺程度 轻度缺水 中度缺水 重度缺水 极度缺水人均水量M/m3·a-1(a为年的符号) 1700~3000 1000~1700 500~1000 <500(1)自然界中的水循环是通过水的物态变化实现的,大海、湖泊、河流、土壤和植物中的水 (填物态变化名称)后,在高空遇到冷空气 (填“吸收”或“放出”)热量,液化成小水滴或 (填物态变化名称)成小冰晶,大量的小水滴和小冰晶集中悬浮在高空,就形成了云;(2)云中的小冰晶在下落过程中 成小水滴,与原来的水滴一起落到地面,这就形成了雨;(3)我国人均水量约为2300m3·a-1,居世界第八十几位,水资源紧缺程度为 ;(4)我国是缺水的国家,节约用水应从我做起。请你写出日常生活中的一项节水措施 。【答案】 汽化 放出 凝华 熔化 轻度缺水 洗菜的水可以浇花【详解】(1)[1][2][3]大海、湖泊、河流、土壤和植物中的水不断吸收热量,汽化变成水蒸气;当含有很多水蒸气的空气升入高空时,水蒸气的温度降低放出热量液化成小水滴,有的水蒸气凝华成小冰晶,大量的小水滴和小冰晶集中悬浮在高空,就形成了云。(2)[4]云中的小冰晶在下落过程中,吸热熔化成小水滴,与原来的水滴一起落到地面,这就形成了雨。(3)[5]我国人均水量约为2300m3·a-1,根据表格中数据可知,人均水量为1700~3000 m3·a-1为轻度缺水,所以我国水资源紧缺程度为轻度缺水。(4)[6]我国是缺水的国家,我们应该做到随手关水龙头,洗菜的水可以浇花等。第3章 物态变化 单元检测卷一、单选题(共32分)1.(本题2分)小明在劳动课上制作了一杯冰奶茶,如图所示,它的温度约为( )A. B. C. D.【答案】C【详解】冰奶茶中有固态的冰,也有液态的水,所以冰奶茶是一种冰水混合物,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故选C。2.(本题2分)如图所示,甲、乙分别是酒精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熔化和沸腾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固态酒精是非晶体B.在-117℃时,酒精一定处于液态C.酒精温度计可以用来测量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D.酒精在沸腾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不变【答案】D【详解】A.从图中信息可知,酒精熔化时有一个固定的温度,故酒精是晶体,故A错误;B.在-117℃时,酒精可能处于液态,也可能是固态或固液共存状态,故B错误;C.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是100℃,酒精的沸点是78.5℃,测量温度超过温度计的量程,所以不能测量,故C错误;D.由图乙可知,酒精在沸腾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故D正确。故选D。3.(本题2分)小科同学自制了一支温度计,读数不准确。当把它插入标准大气压下的冰水混合物中时读数为5℃;当把它插入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时读数为25℃。用这支温度计去测一杯水温度时,读数为17℃。则这杯水正确的温度为( )A.35℃ B.60℃ C.68℃ D.85℃【答案】B【详解】标准大气压下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沸水的温度为100℃,则温度计上每一摄氏度刻度代表的温度为所以读数为17℃为对应的实际水温为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4.(本题2分)有一支用过后未甩的体温计,其示数为39℃。用这支体温计先后去测两个体温分别是37℃和40℃的病人的体温,体温计显示的示数分别是( )A.38℃,39℃ B.39℃,40℃ C.38℃,40℃ D.39℃,39℃【答案】B【详解】体温计内的液体受冷不会自动收缩,受热会自动膨胀,则用一支用过后未甩的示数为39℃的体温计先后去测两个体温分别是37℃和40℃的病人的体温,体温计显示的示数分别是39℃、40℃,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故选B。5.(本题2分)图为物质熔化或凝固时的温度变化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为非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变化曲线 B.图为晶体凝固时的温度变化曲线C.图中FG段表示物质在吸热 D.图中GH段表示物质处于液态【答案】B【详解】AB.根据图象分析,EF段温度下降,FG段温度不变,GH段温度下降,由此可知,此图为晶体凝固的温度变化曲线,故A错误,B正确;C.FG段表示晶体凝固过程,凝固吸热,温度不变,故C错误;D.GH段晶体已经凝固完毕,物质处于固体状态,故D错误。故选B。6.(本题2分)2023年12月以来,哈尔滨冰雪游屡登热搜,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相聚冰城,共赴冰雪盛宴,即使气温在0℃以下,时间久了,其中的冰雕也会逐渐变小,在这一过程中冰雕( )A.吸热升华 B.吸热熔化 C.吸热凝华 D.吸热液化【答案】A【详解】气温在0℃以下,冰不会熔化,但冰雕变小,是因为固态的冰直接吸热升华为水蒸气,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7.(本题2分)下列生活中的常见自然现象中,需要吸热的是( )A.初春,冰雪熔化成水 B.夏天,树叶上形成露珠C.秋天的早晨,大雾弥漫 D.冬天,树枝上出现雾凇【答案】A【详解】A.冰雪熔化成水,由固态变为液态,属于熔化,熔化吸热,故A符合题意;B.草叶上形成“露珠”是液态的,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液化放热,故B不符合题意;C.早晨弥漫的大雾是液态的,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液化放热,故C不符合题意;D.树枝上出现雾凇是固态的,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凝华形成的,凝华放热,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8.(本题2分)小明通过实验寻找冰熔化时需要吸热的证据。用图示两个相同的保温容器,在两个容器中放入同样的适量的温水,然后向甲容器中加冰块,向乙容器中加水,待冰熔化完,比较甲、乙容器中的水温。实验在标准大气压下进行,对于后加入的冰块和水,应满足( )A.质量相同,冰块的温度低于0℃ B.质量相同,冰块和水的温度均为0℃C.冰块的质量比水的大,两者温度相同 D.冰块的质量比水的小,两者温度相同【答案】B【详解】实验中,向甲容器中加冰块,向乙容器中加水,待冰熔化完,比较甲、乙容器中的水温,不但应满足冰的质量与水的质量相同,还要控制冰的温度与水的温度相同,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9.(本题2分)严冬,狗去舔古力盖上的食物时,舌头被粘在金属上(如图),在狗舌与金属交界处撒些盐,很快就使舌头与金属分开。该过程先后发生的物态变化( )A.先凝固后熔化 B.先凝华后熔化C.先凝固后升华 D.先凝华后液化【答案】A【详解】狗舌头被粘住,是狗舌头上的水遇冷凝固变成了冰;在狗舌与金属交界处撒些盐,降低了冰的熔点,使冰很快熔化为液态水,使舌头与金属分开。所以该过程先后发生的物态变化是先凝固后熔化。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10.(本题2分)在下列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中,能反映玻璃熔化特点的是( )A. B. C. D.【答案】A【详解】玻璃是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A.由图像可知,物质吸收热量,温度持续升高,是非晶体熔化的图像,故A符合题意;B.由图像可知,物质放出热量,温度先降低后不变,然后降低,是晶体凝固的图像,故B不符合题意;C.由图像可知,物质吸收热量,温度先升高后不变,然后升高,是晶体的熔化图像,故C不符合题意;D.由图像可知,物质放出热量,温度持续下降,是非晶体凝固的图像,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11.(本题2分)谚语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下列对谚语中涉及的物态变化分析正确的是( )A.“大雪河封住,冬至不行船”——雪的形成是凝固现象,需要吸热B.“大雾不过晌,过晌听雨响”——雾的形成是液化现象,需要吸热C.“雷打立春节,惊蛰雨不歇”——雨的形成是升华现象,需要放热D.“十月打了霜,来年粮满仓”——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需要放热【答案】D【详解】A.雪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此过程需要放热,故A错误;BC.雾和雨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液滴,液化过程需要放热,故BC错误;D.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固态的小冰晶,凝华过程需要放热,故D正确。故选D。12.(本题2分)小芳吃雪糕时,看到雪糕周围冒“冷气”,由此她联想到了泡方便面时碗里冒“热气”的情景。以下是她对“冷气”和“热气”的思考,正确的是( )A.“冷气”和“热气”本质是相同的,它们都是汽化形成的水蒸气B.“冷气”和“热气”本质是不同的,前者是液化成的小水珠,后者是汽化成的水蒸气C.“冷气”和“热气”本质是不同的,前者是汽化成的水蒸气,后者是汽化成的小水珠D.“冷气”和“热气”本质是相同的.都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答案】D【详解】雪糕周围冒冷气是空气中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雪糕液化成的小水珠。泡方便面时碗里冒的热气是热的水蒸气在上升时遇到冷的空气液化而成的小水珠,所以两者本质相同,都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故ABC错误,D正确。故选D。13.(本题2分)下列有关物态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石蜡和冰的熔化都需要吸热,因此二者都属于晶体B.冬天,人呼出的“白气”属于汽化现象,汽化放热C.衣柜里的樟脑丸慢慢变小属于“升华”现象,升华吸热D.冬天,窗户上形成“窗花”属于凝固现象,凝固放热【答案】C【详解】A.固体熔化时都需要吸热,石蜡熔化时温度不断升高,属于非晶体;冰熔化时温度不变,属于晶体,故A错误;B.人呼出的“白气”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故B错误;C.衣柜里的樟脑丸吸热,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这个过程叫升华,故C正确;D.冬天,窗户上形成“窗花”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小冰晶,凝华放热,故D错误。故选C。14.(本题2分)自然界中的水处于不断运动和相互转化循环之中(如下图)。下列有关自然界中水循环说法正确的是( ) A.环节①对应的物态变化过程为升华,环节③对应熔化B.水会不断地循环,无需提倡节约用水C.水循环中,水仅在固液两态之间相互转化D.地球上的水,大部分以液态形式存在于海洋中【答案】D【详解】A.由图可知,环节①表示液态变为气态,发生了汽化现象,环节③表示气体变为液态,发生了液化现象,故A错误;B.虽然水会不断地循环,但可供人类使用的淡水资源较少,需要提倡节约用水,故B错误;C.水循环中,水有固态、液态、气态等形式存在,故C错误;D.地球上的水,大部分以液态形式存在于海洋中,淡水资源主要以固态形式存在于冰川中,故D正确。故选D。15.(本题2分)自然界中的水循环伴随着水的物态变化过程,季节的变换给大自然带来很多奇妙的景象。如图,甲、乙、丙分别代表水的固、液、气三态,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由甲到乙要吸热,例如积雪消融汇成潺潺流水B.由乙到丙会放热,例如清晨草叶上出现晶莹的露珠C.由丙到甲要吸热,例如高山之巅的积雪慢慢变少D.由甲到丙会放热,例如水蒸气在高空遇冷形成小冰晶【答案】A【详解】如图,甲、乙、丙分别代表水的固、液、气三态。A.由甲到乙,是固体到液体,物态变化是熔化,熔化吸热,例如积雪消融汇成潺潺流水,故A正确;B.由乙到丙,是液体到气态,物态变化是汽化,汽化吸热,例如清晨草叶上的露珠消散,故B错误;C.由丙到甲,是气态到固体,物态变化是凝华,凝华放热,高山之巅的积雪慢慢变少是升华,故C错误;D.由甲到丙,是固态到气态,物态变化是升华,升华吸热,水蒸气在高空遇冷形成小冰晶是凝华现象,故D错误。故选A。16.(本题2分)如图所示的是甲、乙两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是非晶体,乙是晶体B.甲在第10min时处于固液共存的状态C.甲的熔点是48℃,乙没有固定的熔点D.在第4min到第8min内,甲没有吸热,乙继续吸热【答案】C【详解】A.晶体熔化前吸收热量,熔化时吸收热量,熔化后吸收热量;非晶体无论熔化前,温度均升高,乙是非晶体;甲熔化前吸收热量,温度升高,熔化时持续吸热温度不变,完全熔化后继续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属于晶体熔化的特点,而乙整个熔化过程中温度一直在升高,是非晶体熔化的特点,所以甲是晶体,乙是非晶体,故A错误;B.由图像可知,甲在第10min时温度在升高,说明此时已经完全熔化,处于液态,故B错误;C.由图像可知甲在温度为48℃时持续吸热,温度不变,说明甲的熔点为48℃,而乙是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故C正确;D.在第4min到第8min内,甲处于固液共存状态,这一过程甲持续吸热,温度不变,而乙一直都在吸收热量,故D错误。故选C。二、多选题(共9分)17.(本题3分)关于热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纸锅能将水烧开,是因为纸的着火点比水的沸点低B.将冰水混合物放在-2℃的房间里水凝固,此时冰水混合物温度降低C.夏天用冰块能降温,是利用了冰的熔化吸热D.冬天在菜窖里放几桶水能防止菜被冻坏,是利用了水的凝固放热【答案】CD【详解】A.用纸锅烧开水时,水的温度最高能达到100℃,纸锅的温度大约与水的温度相等,不会达到纸的着火点,所以可以用纸锅烧开水,故A错误;B.将冰水混合物放在-2℃的房间里水凝固,此时冰水混合物温度不变,为0℃,故B错误;C.夏天用冰块能降温,冰块熔化过程中会从周围吸收热量,使周围的温度降低,故C正确;D.冬天气温低,在菜窖里放几桶水就是利用凝固时放热,使菜窖内温度不致太低,菜不致冻坏。所以就在菜窖里放几桶水,故D正确。故选CD。18.(本题3分)如图是“探究某物质熔化和凝固规律”的实验图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物质凝固点低于45℃B.在BC段,该物质没有吸热所以温度不变C.在时,该物质处于固态D.EF段物质吸收了热量【答案】ABD【详解】A.由图像可知,该物质在E点达到凝固点,因此凝固点等于45℃,故A错误,符合题意;B.由图像可知,该物质是晶体,晶体熔化时吸热不升温,在BC段该物质正在熔化,温度不变,但要持续吸热,故B错误,符合题意;C.根据图像可知,t=2min时,该物质还没有达到熔点,因此处于固体状态,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D.根据图像可知,EF段是该物质的凝固过程,晶体凝固时,放热不降温,故D错误,符合题意。故选ABD。19.(本题3分)如图,甲、乙分别是酒精在标准大气压下熔化和沸腾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固态酒精熔化时温度不断升高B.液态酒精的凝固点是﹣117℃C.可以用沸水给酒精温度计消毒D.信阳冬季气温可以用酒精温度计测量【答案】BD【详解】AB.读图甲可知,在﹣117℃时吸热,但温度不再升高,说明此时物质达到了熔点,正在熔化,因此固体酒精属于晶体,酒精的凝固点是﹣117℃,故A错误,B正确;C.由图乙知酒精的沸点为78℃,低于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不能用沸水给酒精温度计消毒,故C错误;D.信阳地区最低温度不低于﹣40℃,高于酒精的凝固点,因而信阳地区冬季气温可用酒精温度计测量,故D正确。故选BD。第II卷(非选择题)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三、填空题(共17分)20.(本题2分)2024年2月,湖北部分地区出现了严重的“冻雨”。“冻雨”是高空中的冰晶、雪花下降到2~3千米时,周围温度升高 成低于的过冷却水滴,当它接触到低于的地面和物体时,就会迅速 成外表光滑、晶莹透明的冰壳,又称为“雨凇”。(两空均填物态变化名称)【答案】 熔化 凝固【详解】[1]冰晶、雪花是固体,周围温度升高时,会熔化成水。[2]过冷却水滴接触到低于0°C的地面和物体时,就会迅速变成冰,由液态到固态,是凝固。21.(本题3分)如图所示是电冰箱工作原理图.电冰箱在工作时利用制冷剂为热的“搬运工”.把冰箱冷冻室里的“热”搬运到冰箱外边.冷凝器里的液态制冷剂,经过一段很细的毛细管进入冰箱内冷冻室的管子里.在这里迅速 (填物态变化名称)并 (“吸热”或“放热”),使冰箱内温度降低,生成的蒸气又被压缩机抽走,压入冷凝器,再 (填物态变化名称)从而把从冰箱内带出来的热放出.【答案】 汽化 吸热 液化【详解】[1][2][3]液态制冷剂经过一段很细的毛细管进入冰箱内冷冻室的管子里,液态制冷剂迅速汽化吸热变成气态制冷剂;气态制冷剂出来后再放热液化成液态制冷剂,把热量从冰箱内带出来。22.(本题4分)蒸发和沸腾的区别主要是:蒸发现象只发生在液体 ,沸腾现象同时发生在液体的 和 ;蒸发现象发生在 温度下。【答案】 表面 表面 内部 任何【详解】[1]蒸发是一种缓慢的汽化现象,只发生在液体的表面。[2][3]沸腾现象是一种剧烈的汽化现象,同时发生在液体的表面和内部。[4]蒸发现象发生在任何温度下,沸腾现象只发生沸点温度下。23.(本题3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具有出色制冷作用的液氮被广泛应用在食品和医疗行业。在常压下 ,液氮的沸点约为- 196 ℃ ,因此在常温下的液氮会发生 ( 填写 物态变化的名称) 现象 ,迅速 ( 选填“ 吸收”或“放出”) 热量 ,达到制冷的效果目的 ;如图所示 ,是火爆全网的“ 网红液氮冰淇淋”,冰淇淋周围弥漫着大量的“ 白气”,这些“ 白气”的实质是浮在空气中的 ( 选填“水蒸气”或“小水珠”) 。【答案】 汽化 吸收 小水珠【解析】【小题1】[1][2]由于常温环境的温度比液氮的沸点高很多,所以常温下液氮会发生汽化现象,汽化吸收热量,从而达到制冷的效果。[3]液化指物质由气态转变成液态,水蒸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白气实质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24.(本题2分)如图所示,用密封盖封住容器,且试管与密封盖紧密接触,加热容器中的水,则经过一段时间后 (选填“容器”或“试管”)内的水先沸腾,你判断的依据是 。【答案】 试管 见详解【解析】【小题1】[1][2]如图所示,容器是密封的,给容器加热,经过一段时间后,容器内水面上的气压增大,沸点升高,会高于100 ℃;试管的水从容器中的水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当达到水的沸点(100 ℃)时可以从容器中继续吸热沸腾,而此时容器的水还没有达到沸点,未沸腾。从而可以判断,经过一段时间后试管内的水先沸腾。25.(本题3分)夏天,我们从冰箱中拿出的冰棒上常粘着一些白花花的“粉”,剥开包装纸看到冰棒直冒“白气”,其中“粉”的形成是 (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白气”的形成过程要 热量。据你的观察,雪糕冒出的“白气”符合实际的是图中的 。【答案】 凝华 放出 乙【详解】[1]水蒸气遇到较冷的冰会直接凝华成小冰粒附着在冰块上,这就是“粉”。[2]“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水珠,属于液化现象,要放出热量。[3]“白气”是由水珠组成,水珠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小水珠会下沉,故图乙符合实际。四、实验题(共20分)26.(本题10分)在标准大气压下,某班同学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时,①、②、③三组同学分别从甲、乙两套器材中任选一套来完成实验。(甲装置未加盖,乙装置加盖)(1)为了完成本次实验,应选用表格中测温物质为 的温度计;(2)①组同学发现所测水的沸点高于100℃,他们选择的是 (选填“甲”或“乙”)套装置;测温物质 凝固点/℃ 沸点/℃水银 ﹣393 57酒精 ﹣117 78(3)②、③两组同学虽然选用的实验装置相同,但水开始沸腾的时刻不同,他们绘制的沸腾图像如图丙所示,a、b两种图像不同的原因是水的 不同;(4)通过图像可知水沸腾过程的特点是:继续吸热,温度 ;(5)实验操作过程中,伴随着加热,水的温度逐渐升高,但是升高的越来越慢,直至温度不变,水的温度变化越来越慢的原因是温度越高,水的蒸发越 ,热量散失加快。【答案】 水银 乙 质量 保持不变 快【详解】(1)[1]酒精的沸点太低,水的沸点高于酒精的沸点,故在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时只能用沸点较高的水银温度计。(2)[2]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是液体的热胀冷缩;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100℃,发现水的沸点高于100℃,则说明该情况下大气压高于标准大气压,加盖的情况就有可能使水面上方的气压升高,故他们选择的是乙套装置。(3)[3]根据图丙的曲线可以看出,a,b的初温相同,达到沸点的时间不同,在初温相同的情况下,质量越小,加热时间越短。故得到a、b两种不同图像的原因是水的质量不同。(4)[4]通过丙图像可知水沸腾后,持续吸热,但是温度保持不变。(5)[5]沸腾前,由于持续加热,水的温度越来越高,水温与气温的温差逐渐增大,水的蒸发越来越快,散热速度加快,热量散失加快,水温升高的速度越来越慢。27.(本题10分)小吴利用如图甲所示装置探究冰的熔化特点。(1)应选用颗粒 (选填“较大”或“较小”)的冰块做实验,除以上措施外,为了使试管内的冰块各部分受热均匀,还需要进行的操作是 。(2)他每隔相同时间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并观察物质的状态,绘制的“温度一时间”图像如图乙所示,熔化过程经历了 min。由此图像发现熔化时间过短,不易观察熔化过程,请你分析可能的原因是: 。(3)用你所学的知识判断:冰属于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答案】 较小 实验中每隔一段时间搅拌试管中的碎冰块 1 见解析 晶体【详解】(1)[1][2]利用水浴法加热,不但能使试管中的碎冰块受热均匀,而且碎冰块的温度上升速度较慢,便于及时记录各个时刻的温度,实验中宜选用等质量的较小的碎冰块,均匀受热,可以减小误差;为了使试管内冰各部分受热均匀,在实验时应用搅拌棒不断搅拌,使冰块均匀受热。(2)[3]由图知,冰从第4到第5分钟温度保持0℃不变,所以冰是晶体,其熔点为0℃,熔化过程持续了5min-4min=1min[4]熔化时间过短,可能是冰的质量比较小,可能是水的初温比较高,可能是酒精灯的火焰太大等。(3)[5]由图象知,冰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所以冰是晶体。五、简答题(共12分)28.(本题4分)国家速滑馆内一场速滑赛结束,运动员穿戴的冰刀鞋使赛道冰面产生了凹凸不平的划痕,为迎接下一场比赛,工作人员通过浇水并喷洒干冰对冰面破损处进行修复。请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说明浇水并喷洒干冰能快速修复冰面的原因。【答案】见解析【详解】答:干冰升华吸收大量的热,将冰面破损处水的温度迅速降至水的凝固点以下,水能快速凝固,从而达到快速修复冰面的效果。29.(本题4分)小智的妈妈从冰箱冷冻室里拿出一块冻肉,发现冻肉的附近出现了“白气”。将冻肉放在比较潮湿的菜板上,过了一会儿,妈妈发现冻肉紧紧“粘”在了菜板上。请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分析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答案】见解析【详解】从冰箱冷冻室取出的冻肉温度低于0℃,放在潮湿的菜板上时,菜饭上的水的温度比冻肉温度高,菜板上的水放出热量,温度降低,当温度降低达到凝固点,菜板上的水结冰和冻肉粘在一起。30.(本题4分)初冬或冬末的南方,有时会出现一种奇怪现象:从空中掉下来的液态雨滴落在树枝、电线或其他物体上时,会突然冻成一层外表光滑晶莹剔透的冰层,这就是“雨凇”。请你从物态变化的角度来说明“雨凇”和“雾凇”的区别。【答案】见解析【详解】“雨凇”现象是雨滴吸附于树枝、草等物体上形成的冰晶,由液态变为固态是凝固现象。雾凇是水蒸气遇冷凝结并附在树枝叶上形成的冰晶,是凝华现象。六、科普阅读题(共10分)31.(本题10分)阅读短文,回答问题。汽车防冻液汽车在行驶时,发动机的温度会升得很高。为了确保安全,可用水循环进行冷却。实际上,水中往往还要加入不易挥发的防冻液(原液),加入防冻液后的混合液冬天不容易凝固,长时间开车也不容易沸腾。有关资料表明,防冻液与水按不同的比例混合,混合液的凝固点、沸点不同,具体数值参见下表(表中防冻液含量是指防冻液在混合液中所占体积的百分比)。防冻液含量/% 30 40 50 60 70 80 90混合液的凝固点/℃ ﹣17 ﹣28 ﹣37 ﹣49 ﹣48 ﹣46 ﹣28混合液的沸点/℃ 103 104 107 111 117 124 141在给汽车水箱中加防冻液时,宜使混合液的凝固点比本地常年最低气温低10~15℃。考虑到混合液比热容的减小会影响散热效果,因此,混合液中防冻液的含量不宜过高;(1)在严寒的冬天,水箱里注入防冻液。这是因为防冻液的凝固点比水的凝固点 ,沸点比水的沸点 (以上两空均选填“高”或“低”);(2)在混合液中,如果防冻液含量由30%逐渐增大到90%,则混合液凝固点的变化情况是 (填字母);A.逐渐升高 B.逐渐降低C.先降低后升高 D.先升高后降低(3)若某地常年最低气温为﹣15℃,对该地区的汽车来说,在下列不同防冻液含量的混合液中,最适宜选 ;A.30% B.40% C.60% D.90%(4)长时间使用后,汽车水箱中的混合液会减少。与原来相比,混合液的沸点 (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答案】 低 高 C B 升高【详解】(1)[1][2]在严寒的冬天,水箱里注入防冻剂,加入防冻液后的混合液冬天不容易凝固,长时间开车也不容易沸腾。这是因为防冻剂的凝固点比水的凝固点低,沸点比水的沸点高。(2)[3]观察表中数据得出,当防冻液含量由30%逐渐增大到90%时,混合液凝固点先降低后升高。故选C。(3)[4]某地常年最低气温为-15℃,由于混合液的凝固点比本地常年最低气温低10~15℃,则混合液的凝固点约为-30~-25℃,由表中数据可知选择40%和90%的防冻液,而混合液中防冻液的含量不宜过高,所以选择40%的防冻液较为合适,故选B。(4)[5]与原来相比,水箱内的水由于汽化而减少,防冻液的含量增大,使混合液的沸点升高。3.5 第三章 物态变化 章节复习知识点1:温度 1知识点2:融化和凝固 2知识点3:汽化和液化 2知识点4:升华和凝华 3题型1:温度和温度计 3题型2:探究不同材料的保温性能 7题型3:物质三态变化现象辨析 13题型4:融化和凝固实验探究 18题型5:探究水沸腾前后的问题变化 21题型6:蒸发和沸腾的区别与联系 23题型7:水循环与水资源 27第3章 物态变化 单元检测卷 29知识点1:温度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2.温度计制作原理: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3.摄氏温度的规定:把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0℃,沸水的温度定为100℃。4.温度计使用方法:(1)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的底部或侧壁;(2)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3)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液柱的上表面相平。知识点2:融化和凝固1.熔化: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2.熔化的条件:到达熔点,继续吸热。3.凝固: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4.凝固条件: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知识点3:汽化和液化1.汽化: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2.汽化现象:洒在地上的水变干了;3.汽化的两种方式:沸腾和蒸发是汽化的两种方式。4.沸腾和蒸发的异同5.影响蒸发的因素:(1)液体的温度;(2)液体的表面积;(3)液体表面的空气流速6.液化: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7.液化现象:雾的形成;露的形成;夏天冰糕冒白气。知识点4:升华和凝华1.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升华。2.升华现象:衣柜里的樟脑丸过一段时间变小了;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干了3.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华。4.凝华现象:霜的形成;窗玻璃上的“冰花”;树枝上的“雾凇”5.吸热与放热:熔化吸热、凝固放热;汽化吸热、液化放热;升华吸热、凝华放热。题型1:温度和温度计1.(23-24八年级下·河北沧州·期末)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用戴厚手套的双手挤压玻璃瓶,细玻璃管液面上升,说明力是使物体发生形变的原因B.如图乙为小明自制的气压计,把气压计从山脚带到山顶的水平地面上,玻璃管内水柱的高度升高C.如图甲可自制较为精准的温度计D.利用图甲、图乙完成相关实验时为使实验效果明显,应该用有颜色的水2.(23-24八年级上·河北承德·期中)疫情期间,金明用体温计测过孩子的体温为38℃,没甩就直接测量自己的体温,若他的实际体温是36℃,则他测出来的体温是( )A.37℃ B.36℃ C.39℃ D.38℃3.(2024·青海·中考真题)2020年6月,袁隆平团队首次在海拔2800米的青海省海西州试种了海水稻。如图所示是海西州当地水沸腾时的温度计示数,则水的沸点为 ℃,当地的大气压强 (选填“高于”“等于”或“低于”)标准大气压。4.(23-24八年级下·上海·期中)体温计是利用液体 的原理工作的,如图所示的体温计的分度值为 。由于体温计内部有一个小弯管,体温计 (选填“能”或“不能”)离开人体读数。5.(22-23八年级上·江苏南京·阶段练习)下表列出了几种物质在标准大气压下的熔点和沸点,根据表中数据回答:时,水银是 态,酒精是 态,若要测量萘的熔点,温度计的玻璃泡里应选 或 做测温物质。物质 水银 酒精 甲苯 萘熔点/℃ 80.5沸点/℃ 357 78 111 2186.(23-24八年级下·云南昆明·期末)某同学向两杯子中倒入等质量热水,一段时间后,发现两杯子温度不同。他思考后猜想热水降温快慢可能与杯子开口面积大小和杯身面积大小有关。为探究热水降温快慢与杯子开口面积大小是否有关,准备器材有:足量热水、隔热材料、两支相同的温度计、玻璃杯A、玻璃杯B(B开口面积明显大于A)。实验步骤如下:(1)将两玻璃杯外表面包上隔热材料;(2)接下来的操作是: ,此时两玻璃杯中热水的初始温度相同;(3)3min后分别测量并记录玻璃杯A、B中热水的温度tA、tB;(4)若 ,则说明同等条件下,开口面积大的杯中热水降温较快。7.(2024·广东惠州·模拟预测)小星在测量某液体的温度时,采用了如下几个步骤:①选取适当的温度计;②等待几分钟;③操作如图甲中的 ④估计待测液体的温度;⑤按正确方法读数并记录。正确的实验操作顺序为 (只写序号)。温度计读数如图乙,分度值是 ,此时此液体温度为 。8.(20-21八年级上·安徽阜阳·期中)某水银温度计的玻璃管上有110格均匀的刻度线,当温度计玻璃泡浸没在冰水混合物中时,水银柱液面在第30格处,当温度计玻璃泡浸没在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时,液面在第80格处。(已知水银的凝固点是-39℃,水银的沸点是357℃)则:(1)这支温度计每一小格代表的温度是多少?(2)这支温度计的测量范围是多少?题型2:探究不同材料的保温性能9.(23-24八年级上·江苏常州·期中)为了比较两种新型保温材料甲和乙的保温效果,将这两种保温材料分别做成形状、结构、厚度完全相同的保温筒,两保温筒内同时分别放置完全相同、温度均为80℃的恒温源,其截面图如图甲所示。将两保温筒放在室温为20℃的房间内,每隔10min测量一次两保温筒外表面A点和B点处的温度,根据记录的实验数据绘制的图像如图乙所示,图中图像Ⅰ、Ⅱ分别表示保温材料甲、乙做成的保温筒外表面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根据实验过程及图像,下列四个选项中,判断不正确的是( )A.可用单位时间内保温筒外表面的温度变化表示保温效果B.如果把两保温筒内80℃的恒温源换成-18℃的恒温源,其它条件不变,也可以比较甲、乙两种保温材料的保温效果C.本实验运用的方法和“探究声音的传播的条件”相同D.乙材料的保温效果比甲材料的保温效果好10.(23-24九年级下·江苏盐城·期中)小明了解到有种说法“在室内穿两件薄衣服比只穿一件厚衣服更保暖”。他进行了以下实验:在甲、乙两个相同的瓶子中装入等体积的热水,用两层灰色薄棉布包裹着甲瓶(内层紧贴:外层相对宽松),用一层灰色厚棉布紧贴包裹着乙瓶,用数显温度计测量瓶中热水的温度,测得有关数据如表所示。室温:25.0℃时间/min 0 20 40 60 80甲瓶水温/℃ 61.0 56.6 62.5 50.9 48.5乙瓶水温/℃ 61.0 55.6 52.3 49.0 45.7(1)如表中有一个温度值记录错误,该错误的温度值是 ℃。水温会先降到40.0℃的是 瓶;(2)根据表格数据推断瓶子的保温性能方法:相同时间比较 ,如果把瓶中的热水换成冰块, 瓶中的冰块熔化较慢。分析实验结果,可猜想“在室内穿两件薄衣服比只穿一件厚衣服更保暖”的原因可能是两件薄衣服中间有 ;(3)请写出一个生活中与你的猜想相符合的例子: 。11.(23-24九年级下·江苏盐城·阶段练习)小明与小芳为了探究泡沫塑料和棉絮的保温性能的好坏,两人设计并做了这样的实验,他们用这两种材料分别包着装有热水的密闭烧瓶,让它们自然冷却,利用温度计和计时器定时测量两烧瓶中的水温随时间变化的情况。(1)为保证实验的科学性,除了取大小、厚度相同的泡沫塑料和棉絮外,还应考虑影响水温变化的其他因素,即保持烧瓶相同、环境因素相同、水的体积相同和水的 相同。(2)按照计划操作,小明与小芳把实验测得的时间和温度数据记录在表中:时间(min) 0 10 20 30 40 … 150 160泡沫塑料组水温(℃) 90 74 65 60 57 … 21 20棉絮组水温(℃) 90 70 55 ? 33 … 20 20分析实验数据可知:他们实验时的室内温度是 ℃。由表中数据能看出,在这两种材料中,保温效果比较好的是 。(3)除了采用在相同时间内观察水降低的温度来比较这两种材料的保温性能外,根据表中数据,你还可以采用: 的方法比较两种材料的保温性能。(4)已知水温下降的特点:温度较高时,水温下降得较 (填“快”或“慢”)。根据这一特点,时间为30min时,棉絮组的水温可能是下列选项中的哪一个A.36℃ B.39℃ C.42℃ D.45℃12.(23-24八年级上·江苏南京·阶段练习)实施“双减”以后,在校就餐的同学们发现食堂配送餐盒的泡沫箱保温效果不是很好。某项目化学习小组开展了“在泡沫箱中添加蓄热材料是否会增强保温效果”的探究。已知该蓄热材料熔点是,实验步骤如下:时间(分钟)A箱温度()B箱温度()①取大小外观相同的夹层泡沫保温箱A和B,B箱夹层中加入蓄热材料,A箱不作处理。②将A、B箱体均加热至,箱内放入含等量水的相同烧杯,如图所示;③将A、B箱置于相同环境下,利用传感器实时记录水温如表。请回答下列问题:(1)除温度传感器外,本实验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有 。(2)该小组通过实验得出“在泡沫箱中添加蓄热材料可以增强保温效果”的结论,请结合表中的信息,说明能得出该结论的证据是: 。(3)请运用所学科学知识解释“泡沫箱添加这种蓄热材料后能增强保温效果”的原因是: 。13.(23-24八年级上·山西运城·期末)为了比较空气和水的导热性好坏,小明进行了如下探究:在甲、乙两个相同的玻璃瓶中都装入热水、一个放在温度与室温相同的水中,另一个放在空气中,为尽量减少其他因素影响、他把两个瓶都用木块垫起来,如图所示,他每隔一定的时间记录一次甲乙温度计的示数,得到的数据如表:时间/min 0 4 8 12 16 … 150 120甲/℃ 70 50 39 34 31 19 10乙/℃ 70 61 55 50 46 23 19(1)实验中是通过观察 来比较水和空气导热性好坏的;(2)应控制甲、乙两瓶中水的质量和 相同;由实验数据可以得出结论: 的导热性更好;(3)结合以上探究,小明联想到生活中有许多实际应用与此相关,如经过白天在太阳下晒过的棉被蓬松多孔,晚上盖起来觉得暖和,其原因是 。14.(2023·北京·模拟预测)有甲、乙两种不同品牌的保温杯,为了比较这两种品牌的保温杯盛水时的保温效果,小明设计了相关探究实验,选择了适当的器材,在室温恒定的实验室进行了实验,得到了一段时间内,甲、乙两种保温杯内水的温度的实验数据,根据数据绘制的图形如图所示,请你根据图形所提供的信息回答以下问题:(1)小明探究的问题的自变量是 ;A.保温杯的品牌 B.水冷却的时间 C.水的温度(2)请比较甲、乙两种保温杯的保温效果 ;A.甲保温杯的保温效果好 B.乙保温杯的保温效果好C.甲、乙两种保温杯的保温效果一样好(3)从图象中可看出:甲杯水的温度变化规律是 ;A.先快后慢地下降 B.先慢后快地下降 C.匀速下降(4)请估计当时实验室的室温是 ℃。题型3:物质三态变化现象辨析15.(23-24八年级上·广东深圳·期中)水是人类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界中的水通过吸热、放热在固态、液态、气态之间转化,形成了雾、雨、雪露、霜、雾凇等等自然现象,如图所示是水的三态变化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冰雪消融是丙到乙的过程 B.露珠消失是乙到甲的过程C.雾的形成是丙到甲的过程 D.霜的形成是乙到丙的过程16.(2024·湖南益阳·二模)下列图中关于水的物态变化,说法正确的是( )A.图甲:小草上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液化过程中放出热量B.图乙:树叶上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凝固过程中吸收热量C.图丙:河面上冰的形成是升华现象,升华过程中放出热量D.图丁:群山间雾的形成是凝华现象,凝华过程中吸收热量17.(2024·辽宁抚顺·模拟预测)如图所示,北方冬季贮菜,为防止地窖的菜被冻坏,人们常在地窖里放几桶水,这是利用了水( )A.凝固放热 B.比热容小吸收的热量多C.汽化吸热 D.比热容大放出的热量多18.(2024·江苏宿迁·三模)夏季,我们吃雪糕感到凉爽,其中蕴含的物理知识是( )A.凝固放热 B.熔化吸热 C.汽化吸热 D.升华吸热19.(2024·山西·模拟预测)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收录了30多个以猪油来做药的方子,并解释了猪油的多种功效。熬制猪油时先将猪板油洗净切块,然后加清水,没过一半的猪板油,大火煮至水快干时,转小火,不时用锅铲翻动慢慢熬至全部出油,然后用筛网过滤,装进容器里。常温几个小时后,猪油就会慢慢变成乳白色固体,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猪油冷却到固态是凝固过程,会放出热量 B.猪油冷却到固态是凝华过程,会吸收热量C.猪板油熬制成猪油是凝固过程,会放出热量 D.猪板油熬制成猪油是液化过程,会吸收热量20.(2024·山东淄博·二模)如图是一款网红食品——“分子冰激凌”,制作时,将沸点为-196℃的液氮倒入冰激凌盒中的牛奶中,瞬间“烟雾弥漫”。同时牛奶被制成冰激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液氮倒入冰激凌盒中升华吸热 B.“烟雾弥漫”中的“白烟”是水蒸气C.牛奶制成冰激凌的过程是凝华放热 D.吃冰激凌解暑利用了冰激凌熔化吸热21.(2024·黑龙江哈尔滨·三模)天气转暖,冰雪大世界的冰雕会逐渐熔化,下列现象中吸、放热的情况与冰雕熔化相同的是( )A.深秋凝霜 B.清晨结露C.湿衣晾干 D.泼水成冰22.(2024·山东淄博·二模)水的物态变化使自然界有了雨、露、雾、霜、雪等千姿百态的奇观。下列描述水的物态变化中吸、放热情况与其它三个不同的是( )A.春天,冰雪消融 B.夏天,从冰箱里拿出的冰棍周围会冒“白气”C.秋天,早晨的草地上会有露珠 D.冬天,树枝上出现雾凇23.(2024·内蒙古赤峰·三模)2024年4月份赤峰市通过人工降雨的方法迎来了几场降雨,人工降雨就是通过在高空喷洒干冰,干冰升华吸热使高空的水蒸气变成冰粒,冰粒下降过程中变成雨滴。其中“水蒸气变成冰粒”对应的物态变化是( )A.凝固 B.凝华 C.液化 D.熔化24.(2024·辽宁抚顺·三模)如图所示是《天工开物》中记载的古人造兽糖的情景,先将固体状态的糖放入瓦罐中用慢火煎化,然后倒入兽形模具,冷却脱模就成为兽糖。造兽糖过程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A.仅熔化 B.仅凝固 C.先熔化后凝固 D.先凝固后熔化题型4:融化和凝固实验探究25.(23-24八年级上·河北承德·期中)利用图甲的装置探究海波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图乙中的ABCD和AEFG分别是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海波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1)图甲中,将装有海波的试管放入水中加热是为了使海波 ;(2)实验中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时间和温度,并及时观察海波的 ;(3)分析图乙中的图像AEFG,在4 5min时间内,试管内的海波处于 态;(4)分析图乙中的两个图像可以看出,海波熔化时尽管不断吸热,但温度 ;(5)图乙中的两个图像有所不同,可能的原因是海波的 不同。26.(2024·黑龙江哈尔滨·三模)在气温低于0℃的寒冷冬季,在积雪的路面上撒盐,会使路面的冰雪较快熔化。小涵产生了疑问:含盐的冰跟纯净的冰熔化时有何不同 她进行了如下探究过程:(1)实验前,如图乙所示,应按照 (选填“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的顺序组装器材,实验中,根据实验数据在图丙中绘制了A图像,可判断冰是晶体,原因是在熔化过程中 ;(2)冰完全熔化后,继续加热足够长时间,小烧杯内的水 (选填“会”、“不会”)沸腾。完成上述实验后,小涵又取了适量浓盐水制成的碎冰,再次加热,得到丙图中B图像;可知,在雪上撒盐可以 (选填“提高”或“降低”)雪的熔点;(3)小涵又将一装有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入正在熔化的盐冰水混合物中,如图丁所示,烧杯中含盐的冰未完全熔化前,试管中的冰会 (选填“变多”、“变少”或“不变”)。27.(22-23八年级上·湖北十堰·阶段练习)如图甲是小明探究“物质熔化和凝固规律”的实验装置。图乙是他根据实验数据描出的该物质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1)为了完成该实验,除图中器材外,他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 。为了使该物质受热均匀,小明应选取 (填“较大”或“较小”)颗粒的该物质进行实验;(2)根据图像可知,该物质属于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该物质的熔点为 ℃,第12min时物质的状态是 状态。28.(2024·陕西西安·模拟预测)在探究“固体的熔化特点”的实验中,将质量相等的A、B两种固体物质分别放入两支相同的试管中,再将两支试管同时放入装有水的大烧杯中加热,如图甲所示。图乙为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出的A、B两种物质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1)组装器材时,最先固定图甲中 (上/中/下)端的位置。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甲所示,温度为 ℃;(2)分析乙中的图像可知,一定属于晶体的是 (A/B)物质;晶体熔化时的特点是吸收热量,温度 ;(3)若要在第4min时使物质A、B的温度相同,可以适当 (增加/减少)A物质的质量。题型5:探究水沸腾前后的问题变化29.(2024·河南漯河·一模)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中,小明和小刚用了相同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1)为了能够准确迅速地安装好图甲中的实验器材,他们应按照 (选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安装;(2)如图乙是小明在某一时刻看到的温度计示数,此时水的温度是 ℃;(3)小明和小刚根据各自的实验数据绘制出了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分别如图丙中A、B所示。由图像可知,水沸腾时需要吸收热量,温度 。小明和小刚所用水的质量大小关系是mA mB(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30.(2024·福建福州·三模)某实验小组用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水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1)在安装图甲中的装置时,要保证用 加热,应自下而上安装;(2)实验中,从水温升到90℃开始,每隔1min读一次温度并记入下表。分析表格数据可知,水的沸点为 ℃;小明发现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水的温度将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水的温度/℃ 90 92 94 96 98 99 99 99(3)接着撤去酒精灯,小明将三颈烧瓶的瓶口全部用塞子密封住,然后向外拉动注射器的活塞,如图乙所示,发现烧瓶中的水再次沸腾了,根据这个现象可以得出,气压减小时,水的沸点 。小红对着烧瓶外壁喷冷水也使图乙中的水再次沸腾了,她喷洒的位置是 (选填“M”或“N”)。31.(21-22八年级上·北京·期中)小明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数据记录如下:时间/min 0 0.5 1 1.5 2 2.5 3 3.5温度/℃ 90 92.4 94.4 95.6 96.8 98 98 98(1)分析实验数据可知水在沸腾时温度的特点是 ;(2)分析实验数据可知水的沸点为 ℃,表明此时外界的大气压 标准大气压;(3)图 (选填“乙”或“丙”)能反映水沸腾时产生气泡的情形。题型6:蒸发和沸腾的区别与联系32.(22-23八年级上·广东深圳·期末)生活中很多现象与物态变化有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从科华学校的泳池出来后,感觉特别冷是因为皮肤上的水蒸发吸热致冷B.夏天打开冰箱门冒出的“白气”是冰箱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C.放在阳光下的冰比放在树荫下的冰融得快,说明两种情况下冰熔化时的温度不同D.液化石油气是在常温下利用降低温度的方式液化的33.(21-22八年级上·四川宜宾·期末)关于蒸发和沸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蒸发不需要吸热,沸腾需要吸热B.蒸发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沸腾必须在一定温度下进行C.蒸发是发生在液体表面缓慢的汽化现象,沸腾是只发生在液体内部剧烈的汽化现象D.水沸腾的过程中温度不断升高34.(22-23八年级上·江苏南京·期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温度到达100℃的水一定能沸腾 B.把-5℃的冰放入0℃水中,冰会熔化C.-10℃的酒精也能汽化 D.物体放出热量,温度一定降低35.(22-23八年级上·北京·期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吸收热量时温度一定升高B.蒸发现象在-20℃时也能发生C.晶体的温度达到它的熔点就一定熔化D.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水达到100℃就一定开始沸腾36.(23-24八年级上·云南昆明·阶段练习)(1)蒸发和沸腾的区别主要是:蒸发现象只发生在液体 ,沸腾现象同时发生在液体的 和 ;蒸发现象发生在 温度下;(2)通过观察图示的三幅晒衣服的示意图,结合日常生活的经验可知:液体蒸发的快慢与液体的 、 和 有关。37.(23-24八年级上·辽宁铁岭·阶段练习)关于物态变化与应用配对正确的是( )A.用干冰人工降雨——凝华吸热B.夏天在室内地面上洒水感到凉快——蒸发吸热C.夏天喝饮料时,常在饮料中加冰块——熔化吸热D.焦炭出炉时,须向红热的焦炭喷水——沸腾吸热38.(2024八年级上·全国·专题练习)小华针对汽化的两种方式采用比较法列出下面的一个表格,请你帮他填写完整。汽化方式异同点 沸腾 蒸发相同点不同点 发生的部位温度条件剧烈程度39.(23-24八年级上·湖北襄阳·阶段练习)生活中人们使用的液化石油气是利用了在常温下 的方法,把石油气储存在钢罐里的,另外还有一种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是 。汽化的两种方式是: 和蒸发。题型7:水循环与水资源40.(23-24八年级上·河北沧州·期末)12月15日一场大雪使盐山的气温达到了历史新低,城南的宣惠河面结了一层厚厚的冰,若冰面上方气温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整个冰层的温度都是 B.冰的上表面为,下表面是C.冰的上表面为,下表面是 D.整个冰层的温度都是41.(22-23八年级上·四川眉山·期末)2022年3月22日是第三十届“世界水日”,水资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某同学对自然界的水循环有下列几种认识,其中正确的是( )A.水的循环离不开太阳,整个过程是一个吸热的过程B.水循环过程中水量不会减少,因此不必担心缺水问题C.水的循环过程中,经历了三种状态,伴随着六种物态变化D.水的循环是地面的水蒸发变成水蒸气上升,再液化成水降下的过程42.(24-25八年级上·全国·假期作业)关于水有这么一组数字:每个普通人体含水50L,占体重的65%,占人体组织的70%至75%,对于血液几乎100%,即使骨骼也占20%。由上面的资料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43.(23-24八年级上·陕西咸阳·阶段练习)如图是大自然中水循环现象的示意图。江、河、湖、海以及大地表层中的水不断蒸发变成水蒸气。当含有很多水蒸气的空气升入高空时,①水蒸气的温度降低凝成小水滴或②凝成小冰晶,这就是云。在一定条件下,云中的小水滴和小冰晶越来越大,就会下落。在下落过程中,③小冰晶又变成小水滴与原来的水滴一起落到地面,这就形成了雨。 (1)请依次写出文中涉及到的物态变化的名称:① 、② 、③ ;(2)上面三种物态变化中,属于吸热的是: (选填序号“①”“②”或“③”);(3)在干旱地区可通过人工降雨的方法向天取水:把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撒到云层中,干冰进入云层很快 (填物态变化名称)成气体,并从周围 (选填“吸收”或“放出”)大量的热,使云层温度降低导致降雨;(4)我国属于缺水国家,节约用水应从我做起,请你写出日常生活中的两项节水措施: 、 。44.(23-24八年级上·广东惠州·期末)阅读短文,回答下列问题。水循环与水资源如图所示,是大自然中水循环现象的示意图。当地表、海洋的水吸收太阳的热变成水蒸气升入高空时,水蒸气的温度降低凝成小水滴或小冰品,这就是云,在一定条件下,云中的小水滴和小冰品越来越大,就会下落,在下落过程中,小冰晶又变成小水滴,与原来的水滴一起落到地面,这就形成了雨。水是重要的自然资源,水资源不足,将严重影响人类的生存。水资源紧缺程度 轻度缺水 中度缺水 重度缺水 极度缺水人均水量M/m3·a-1(a为年的符号) 1700~3000 1000~1700 500~1000 <500(1)自然界中的水循环是通过水的物态变化实现的,大海、湖泊、河流、土壤和植物中的水 (填物态变化名称)后,在高空遇到冷空气 (填“吸收”或“放出”)热量,液化成小水滴或 (填物态变化名称)成小冰晶,大量的小水滴和小冰晶集中悬浮在高空,就形成了云;(2)云中的小冰晶在下落过程中 成小水滴,与原来的水滴一起落到地面,这就形成了雨;(3)我国人均水量约为2300m3·a-1,居世界第八十几位,水资源紧缺程度为 ;(4)我国是缺水的国家,节约用水应从我做起。请你写出日常生活中的一项节水措施 。第3章 物态变化 单元检测卷一、单选题(共32分)1.(本题2分)小明在劳动课上制作了一杯冰奶茶,如图所示,它的温度约为( )A. B. C. D.2.(本题2分)如图所示,甲、乙分别是酒精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熔化和沸腾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固态酒精是非晶体 B.在-117℃时,酒精一定处于液态C.酒精温度计可以用来测量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 D.酒精在沸腾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不变3.(本题2分)小科同学自制了一支温度计,读数不准确。当把它插入标准大气压下的冰水混合物中时读数为5℃;当把它插入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时读数为25℃。用这支温度计去测一杯水温度时,读数为17℃。则这杯水正确的温度为( )A.35℃ B.60℃ C.68℃ D.85℃4.(本题2分)有一支用过后未甩的体温计,其示数为39℃。用这支体温计先后去测两个体温分别是37℃和40℃的病人的体温,体温计显示的示数分别是( )A.38℃,39℃ B.39℃,40℃ C.38℃,40℃ D.39℃,39℃5.(本题2分)图为物质熔化或凝固时的温度变化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为非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变化曲线 B.图为晶体凝固时的温度变化曲线C.图中FG段表示物质在吸热 D.图中GH段表示物质处于液态6.(本题2分)2023年12月以来,哈尔滨冰雪游屡登热搜,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相聚冰城,共赴冰雪盛宴,即使气温在0℃以下,时间久了,其中的冰雕也会逐渐变小,在这一过程中冰雕( )A.吸热升华 B.吸热熔化 C.吸热凝华 D.吸热液化7.(本题2分)下列生活中的常见自然现象中,需要吸热的是( )A.初春,冰雪熔化成水 B.夏天,树叶上形成露珠C.秋天的早晨,大雾弥漫 D.冬天,树枝上出现雾凇8.(本题2分)小明通过实验寻找冰熔化时需要吸热的证据。用图示两个相同的保温容器,在两个容器中放入同样的适量的温水,然后向甲容器中加冰块,向乙容器中加水,待冰熔化完,比较甲、乙容器中的水温。实验在标准大气压下进行,对于后加入的冰块和水,应满足( )A.质量相同,冰块的温度低于0℃ B.质量相同,冰块和水的温度均为0℃C.冰块的质量比水的大,两者温度相同 D.冰块的质量比水的小,两者温度相同9.(本题2分)严冬,狗去舔古力盖上的食物时,舌头被粘在金属上(如图),在狗舌与金属交界处撒些盐,很快就使舌头与金属分开。该过程先后发生的物态变化( )A.先凝固后熔化 B.先凝华后熔化 C.先凝固后升华 D.先凝华后液化10.(本题2分)在下列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中,能反映玻璃熔化特点的是( )A.B.C. D.11.(本题2分)谚语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下列对谚语中涉及的物态变化分析正确的是( )A.“大雪河封住,冬至不行船”——雪的形成是凝固现象,需要吸热B.“大雾不过晌,过晌听雨响”——雾的形成是液化现象,需要吸热C.“雷打立春节,惊蛰雨不歇”——雨的形成是升华现象,需要放热D.“十月打了霜,来年粮满仓”——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需要放热12.(本题2分)小芳吃雪糕时,看到雪糕周围冒“冷气”,由此她联想到了泡方便面时碗里冒“热气”的情景。以下是她对“冷气”和“热气”的思考,正确的是( )A.“冷气”和“热气”本质是相同的,它们都是汽化形成的水蒸气B.“冷气”和“热气”本质是不同的,前者是液化成的小水珠,后者是汽化成的水蒸气C.“冷气”和“热气”本质是不同的,前者是汽化成的水蒸气,后者是汽化成的小水珠D.“冷气”和“热气”本质是相同的.都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13.(本题2分)下列有关物态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石蜡和冰的熔化都需要吸热,因此二者都属于晶体B.冬天,人呼出的“白气”属于汽化现象,汽化放热C.衣柜里的樟脑丸慢慢变小属于“升华”现象,升华吸热D.冬天,窗户上形成“窗花”属于凝固现象,凝固放热14.(本题2分)自然界中的水处于不断运动和相互转化循环之中(如下图)。下列有关自然界中水循环说法正确的是( ) A.环节①对应的物态变化过程为升华,环节③对应熔化B.水会不断地循环,无需提倡节约用水C.水循环中,水仅在固液两态之间相互转化D.地球上的水,大部分以液态形式存在于海洋中15.(本题2分)自然界中的水循环伴随着水的物态变化过程,季节的变换给大自然带来很多奇妙的景象。如图,甲、乙、丙分别代表水的固、液、气三态,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由甲到乙要吸热,例如积雪消融汇成潺潺流水B.由乙到丙会放热,例如清晨草叶上出现晶莹的露珠C.由丙到甲要吸热,例如高山之巅的积雪慢慢变少D.由甲到丙会放热,例如水蒸气在高空遇冷形成小冰晶16.(本题2分)如图所示的是甲、乙两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是非晶体,乙是晶体B.甲在第10min时处于固液共存的状态C.甲的熔点是48℃,乙没有固定的熔点D.在第4min到第8min内,甲没有吸热,乙继续吸热二、多选题(共9分)17.(本题3分)关于热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纸锅能将水烧开,是因为纸的着火点比水的沸点低B.将冰水混合物放在-2℃的房间里水凝固,此时冰水混合物温度降低C.夏天用冰块能降温,是利用了冰的熔化吸热D.冬天在菜窖里放几桶水能防止菜被冻坏,是利用了水的凝固放热18.(本题3分)如图是“探究某物质熔化和凝固规律”的实验图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物质凝固点低于45℃ B.在BC段,该物质没有吸热所以温度不变C.在时,该物质处于固态 D.EF段物质吸收了热量19.(本题3分)如图,甲、乙分别是酒精在标准大气压下熔化和沸腾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固态酒精熔化时温度不断升高 B.液态酒精的凝固点是﹣117℃C.可以用沸水给酒精温度计消毒 D.信阳冬季气温可以用酒精温度计测量第II卷(非选择题)三、填空题(共17分)20.(本题2分)2024年2月,湖北部分地区出现了严重的“冻雨”。“冻雨”是高空中的冰晶、雪花下降到2~3千米时,周围温度升高 成低于的过冷却水滴,当它接触到低于的地面和物体时,就会迅速 成外表光滑、晶莹透明的冰壳,又称为“雨凇”。(两空均填物态变化名称)21.(本题3分)如图所示是电冰箱工作原理图.电冰箱在工作时利用制冷剂为热的“搬运工”.把冰箱冷冻室里的“热”搬运到冰箱外边.冷凝器里的液态制冷剂,经过一段很细的毛细管进入冰箱内冷冻室的管子里.在这里迅速 (填物态变化名称)并 (“吸热”或“放热”),使冰箱内温度降低,生成的蒸气又被压缩机抽走,压入冷凝器,再 (填物态变化名称)从而把从冰箱内带出来的热放出.22.(本题4分)蒸发和沸腾的区别主要是:蒸发现象只发生在液体 ,沸腾现象同时发生在液体的 和 ;蒸发现象发生在 温度下。23.(本题3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具有出色制冷作用的液氮被广泛应用在食品和医疗行业。在常压下 ,液氮的沸点约为- 196 ℃ ,因此在常温下的液氮会发生 ( 填写 物态变化的名称) 现象 ,迅速 ( 选填“ 吸收”或“放出”) 热量 ,达到制冷的效果目的 ;如图所示 ,是火爆全网的“ 网红液氮冰淇淋”,冰淇淋周围弥漫着大量的“ 白气”,这些“ 白气”的实质是浮在空气中的 ( 选填“水蒸气”或“小水珠”) 。24.(本题2分)如图所示,用密封盖封住容器,且试管与密封盖紧密接触,加热容器中的水,则经过一段时间后 (选填“容器”或“试管”)内的水先沸腾,你判断的依据是 。25.(本题3分)夏天,我们从冰箱中拿出的冰棒上常粘着一些白花花的“粉”,剥开包装纸看到冰棒直冒“白气”,其中“粉”的形成是 (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白气”的形成过程要 热量。据你的观察,雪糕冒出的“白气”符合实际的是图中的 。四、实验题(共20分)26.(本题10分)在标准大气压下,某班同学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时,①、②、③三组同学分别从甲、乙两套器材中任选一套来完成实验。(甲装置未加盖,乙装置加盖)(1)为了完成本次实验,应选用表格中测温物质为 的温度计;(2)①组同学发现所测水的沸点高于100℃,他们选择的是 (选填“甲”或“乙”)套装置;测温物质 凝固点/℃ 沸点/℃水银 ﹣393 57酒精 ﹣117 78(3)②、③两组同学虽然选用的实验装置相同,但水开始沸腾的时刻不同,他们绘制的沸腾图像如图丙所示,a、b两种图像不同的原因是水的 不同;(4)通过图像可知水沸腾过程的特点是:继续吸热,温度 ;(5)实验操作过程中,伴随着加热,水的温度逐渐升高,但是升高的越来越慢,直至温度不变,水的温度变化越来越慢的原因是温度越高,水的蒸发越 ,热量散失加快。27.(本题10分)小吴利用如图甲所示装置探究冰的熔化特点。(1)应选用颗粒 (选填“较大”或“较小”)的冰块做实验,除以上措施外,为了使试管内的冰块各部分受热均匀,还需要进行的操作是 。(2)他每隔相同时间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并观察物质的状态,绘制的“温度一时间”图像如图乙所示,熔化过程经历了 min。由此图像发现熔化时间过短,不易观察熔化过程,请你分析可能的原因是: 。(3)用你所学的知识判断:冰属于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五、简答题(共12分)28.(本题4分)国家速滑馆内一场速滑赛结束,运动员穿戴的冰刀鞋使赛道冰面产生了凹凸不平的划痕,为迎接下一场比赛,工作人员通过浇水并喷洒干冰对冰面破损处进行修复。请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说明浇水并喷洒干冰能快速修复冰面的原因。29.(本题4分)小智的妈妈从冰箱冷冻室里拿出一块冻肉,发现冻肉的附近出现了“白气”。将冻肉放在比较潮湿的菜板上,过了一会儿,妈妈发现冻肉紧紧“粘”在了菜板上。请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分析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30.(本题4分)初冬或冬末的南方,有时会出现一种奇怪现象:从空中掉下来的液态雨滴落在树枝、电线或其他物体上时,会突然冻成一层外表光滑晶莹剔透的冰层,这就是“雨凇”。请你从物态变化的角度来说明“雨凇”和“雾凇”的区别。六、科普阅读题(共10分)31.(本题10分)阅读短文,回答问题。汽车防冻液汽车在行驶时,发动机的温度会升得很高。为了确保安全,可用水循环进行冷却。实际上,水中往往还要加入不易挥发的防冻液(原液),加入防冻液后的混合液冬天不容易凝固,长时间开车也不容易沸腾。有关资料表明,防冻液与水按不同的比例混合,混合液的凝固点、沸点不同,具体数值参见下表(表中防冻液含量是指防冻液在混合液中所占体积的百分比)。防冻液含量/% 30 40 50 60 70 80 90混合液的凝固点/℃ ﹣17 ﹣28 ﹣37 ﹣49 ﹣48 ﹣46 ﹣28混合液的沸点/℃ 103 104 107 111 117 124 141在给汽车水箱中加防冻液时,宜使混合液的凝固点比本地常年最低气温低10~15℃。考虑到混合液比热容的减小会影响散热效果,因此,混合液中防冻液的含量不宜过高;(1)在严寒的冬天,水箱里注入防冻液。这是因为防冻液的凝固点比水的凝固点 ,沸点比水的沸点 (以上两空均选填“高”或“低”);(2)在混合液中,如果防冻液含量由30%逐渐增大到90%,则混合液凝固点的变化情况是 (填字母);A.逐渐升高 B.逐渐降低C.先降低后升高 D.先升高后降低(3)若某地常年最低气温为﹣15℃,对该地区的汽车来说,在下列不同防冻液含量的混合液中,最适宜选 ;A.30% B.40% C.60% D.90%(4)长时间使用后,汽车水箱中的混合液会减少。与原来相比,混合液的沸点 (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3.5 第三章 物态变化 章节复习(原卷版).docx 3.5 第三章 物态变化 章节复习(解析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