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愚公移山》对比阅读-2024-2025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愚公移山》对比阅读-2024-2025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 《愚公移山》对比阅读
中考真题|文言文+文言文|文言群文|古诗词+文言文
(2023·内蒙古赤峰·中考真题)阅读【甲】【乙】两篇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圈,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③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节选自《愚公移山》)
【乙】
①齐桓公出猎,逐鹿而走,入山谷之中,见一老公而问之曰:“是为何谷?”对曰:“为愚公之谷。”桓公曰:“何故?”对曰:“以臣名之。”桓公曰:“今视公之仪状,非愚人也。何为以公名之?”对曰:“臣请陈之。臣故畜牸牛①,生子而大,卖之而买驹。少年曰:‘牛不能生马。’遂持驹去。傍邻闻之以臣为愚名此谷为愚公之谷。”桓公曰:“公诚愚矣!夫何为而与之?”桓公遂归。
②明日朝,以告管仲,管仲正衿再拜曰:“此夷吾②之过也。使尧在上③,咎繇为理④,安有取人之驹者乎?公知狱讼之不正,故与之耳。请退而修政。”
(节选自《愚公之谷》)
【注释】①牸(zì)牛;母牛。②夷吾:即管仲。③使尧在上:假使尧为国君。④咎繇(jiù yáo)为理:咎繇为法官。咎繇是人名。
1.下面句子有两处必须断句,请用“/”标示出来。
傍邻闻之以臣为愚名此谷为愚公之谷
2.请解释下列原文语句中的加点字,补全表格。
文言现象 原文语句 解释加点字(填写文字) 释义方法(供参考)
通假字 始一反焉 (1) 【指出通假】具答之(同“俱”,详尽、全部)
一词多义 帝感其诚 (2) 【借助工具书】 ①诚心,真诚;②确实,的确;③果真,如果;④诚信。
公诚愚矣: (3)
词类活用 明日朝 (4) 【同类现象】天下缟素(穿白色丧服)
3.下列句中“以”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以告管仲
A.何以战(《曹刿论战》) 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C.以君为长者(《唐雎不辱使命》) D.以刀劈狼首(《狼》)
4.将选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甚矣,汝之不惠!
(2)何为以公名之?
5.请你结合【甲】【乙】两文,帮助务实组和求真组完成比异求同探究单。
比异求同探究单
务实组 (甲文) 依据一:愚公有远大抱负,从“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以看出。 依据二:愚公相信人力无穷,从“① ”一句中可以看出。 求真组 (乙文) 依据:从“公知狱讼之不正,故与之耳”一句可以看出,管仲明白了老人借解释地名② 的用意。
探究结论:③
(2023·四川巴中·中考真题)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节选自《愚公移山》)
【乙】
苏武者,故右将军平陵侯苏建子也。孝武皇帝时,以武为栘中监①使匈奴,是时匈奴使者数降汉,故匈奴亦欲降武以取当②。单于使贵人故汉人卫律说武,武不从,乃设以贵爵、重禄,终不听。于是律绝不与饮食,武数日不降。又当盛暑,以旃③厚衣并束之日暴④,武心意愈坚,终不屈挠。称曰:“臣事君,由⑤子事父也。子为父死无所恨,守节不移,虽有斧钱汤镬⑥之诛而不惧也,尊官显位而不荣也。”匈奴亦由此重之。武留十余岁竟不降下可谓守节臣矣。诗云:“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苏武之谓也。
(节选自班固《汉书》,有删改)
【注释】①栘(yí)中监:汉初官名。②取当:取得相当的补偿。③旃(zhān):同“毡”。④暴(pù):晒,后作“曝”。⑤由:同“犹”,像。⑥斧钺(yuè)汤镬(huò):指汉代两种残酷的刑罚。斧钺,以大斧砍。汤镬,把人放在沸水的鼎镬中烹。
6.用“/”给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武 留 十 余 岁 竟 不 降 下 可 谓 守 节 臣 矣
7.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汝之不惠 友人惭,下车引之
B.子为父死无所恨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C.何苦而不平 必先苦其心志
D.以武为移中监使匈奴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8.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2)乃设以贵爵、重禄,终不听。
9.结合甲乙两文的内容,分析愚公和苏武在人物形象上的异同。
(2023·湖南益阳·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而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节选自《愚公移山》)
【乙】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①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忽,辄以水沃面。往往饘粥②不充③,日昃④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朱熹《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注释】①再适:改嫁。②饘(zhān)粥:稠粥。③充:这里是吃的意思。④昃(zè):太阳偏西。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何苦而不平 昼夜苦学
B.指通豫南 遂大通六经之旨
C.甚矣,汝之不惠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慨然有志于天下
11.对【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B.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C.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D.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1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2)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13.对愚公的“移山”和范仲淹的“苦学”你怎么看?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2024·内蒙古通辽·二模)阅读【甲】【乙】两篇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节选自《愚公移山》)
【乙】
居卫河侧者言:河之将决中流之水必凸起然不知其在何处也。及棒椎鱼集于一处,则所集之处不一两日溃矣。棒椎鱼者,象其形而名,平时不知在何所,至河暴涨乃麋①至。护堤者见其以首触岸,如万杵齐筑②,传响不绝,则决在斯须间③矣,此为数④也!然唐尧洪水,天数也;神禹随刊⑤,则人事也。惟圣人不委⑥过于天,先事而筹谋,后事而补救。
(节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注】①麋(qún):成群。②筑:猛捣。③须间:转瞬间。④数:天数。⑤神禹随刊:大禹实地勘察,因势利导。⑥委:推卸。
1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惩山北之塞
(2)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3)象其形而名
(4)传响不绝
15.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棒椎鱼集于一处,则所集之处不一两日溃矣。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16.用“/”给【乙】文中画线句断句(断两处)。
河 之 将 决 中 流 之 水 必 凸 起 然 不 知 其 在 何 处 也。
17.【甲】文中的愚公算得上【乙】文所说的“圣人”吗?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2024·广西梧州·二模)阅读【甲】【乙】两段选文, 完成小题。
【甲】
①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③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④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选自《愚公移山》)
【乙】
①勾践之困会稽①也,喟然②叹曰:“吾终于此乎 ”种曰:“汤系夏台,文王囚羡里,晋重耳奔翟,齐小白奔莒,其卒王霸。由是观之,何遽不为福乎?”
②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③,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汝忘会稽之耻耶?”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④,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至明年春,勾践伐吴,吴师败。
(节选自《史记》,有改动)
【注释】①会稽:今浙江绍兴市。②喟然:感叹的样子。③坐:同“座”。④折节下贤人:屈己下人,尊重有见识有能力的人。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杂然相许 遂许先帝以驱驰
B.其如土石何 择其善者而从之
C.河曲智叟亡以应 固以怪之矣
D.其卒王霸 卒获有所闻
19.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中“荷担者三夫”“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从人力之少、运输工具简陋等方面表现了移山的艰难,衬托愚公移山的毅力和决心。
B.甲文最后一段写“操蛇之神”的恐惧心理和天帝被愚公的决心所感动,山最终被移走,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迷信思想,认为神的力量远大于人的力量。
C.乙文写越国战败后,越王勾践立志发愤图强,卧薪尝胆,“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等都表明勾践不忘“会稽之耻”。
D.乙文文种列举商汤、周文王、重耳、小白落难之事,是为了劝说越王要向这些人学习,学会忍耐,锻炼意志,励精图治,重整旗鼓。
20.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2)由是观之,何遽不为福乎?
21.画波浪线的句子是愚公妻子和智叟的话,在句式上有相似之处,但他们对愚公移山的态度却不相同,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不同。
22.愚公和勾践共同的优秀品质是什么?请结合甲、乙两文的内容,说说这一品质是如何帮助他们成功的。
(2024·山东济南·模拟预测)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选自《愚公移山》)【乙】
祭遵,字弟孙,颍川颍阳人也。少好经书。家富给而遵恭俭恶衣服。丧母,负土起坟。尝为部吏所侵,结客杀之。初,县中以其柔也,既而皆惮焉。
及光武溃王寻等,还过颍阳,遵以县吏数朝见,光武爱其容仪,署为门下史。从征河北,为军市令①。光武为大司马时,舍中儿②犯法,遵格杀之。光武怒,命取遵。时,主簿陈副谏曰:“明公常欲众军整齐,遵奉法不避③,是教令所行也。”光武悦,乃以为刺奸将军。谓诸将曰:“当避祭遵。吾舍中儿犯法尚杀之,必不私诸卿也。”拜征虏将军,定封颍阳侯。
(选自《后汉书·祭遵传》,有删改)
【注释】①军市令:官职名。②舍中儿:府中的家奴。③避:避让。
23.下列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始一反焉”的“反”,同“返”,往返。
B.“杂然相许”的“许”,意为“赞同”。
C.“少好经书”的“好”,意为“喜好”。
D.“始龀”,刚刚换牙,指十三四岁。
24.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甚矣,汝之不惠 遵格杀之
B.其如土石何 县中以其柔也
C.以残年余力 乃以为刺奸将军
D.而山不加增 人不知而不愠
25.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魄力。
B.【甲】文中愚公移山得到了众人的热烈响应,却得到了妻子的反对和智叟的极大嘲笑。
C.【甲】文作者用“愚”和“智”这一对反义词为两人命名,增强了对比和讽刺的效果。
D.【乙】文首段写祭遵少时爱好读书、恭俭孝顺,为下文刻画其形象作了铺垫。
26.下面句子有二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家富A给B而遵C恭俭D恶衣服
27.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初,县中以其柔也,既而皆惮焉。
(2)吾舍中儿犯法尚杀之,必不私诸卿也。
28.【甲】【乙】两文都围绕“改变”塑造人物形象。【甲】文通过写愚公改变自然,表现了愚公 的精神。【乙】文中汉武帝对祭遵态度发生了多次改变,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其改变的原因 。
(2024·广西·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选自《列子·汤问》)
【乙】
歧路亡羊
杨子之邻人亡①羊,既率其党②,又请杨子之竖③追之。杨子曰:“嘻! 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曰:“奚④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杨子戚然变容,不言者移时,不笑者竟日。
(选自《列子·说符》)
【注释】①亡:丢失。②党:亲友。③竖:童仆。④奚:为什么。
2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含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而山不加增 万钟于我何加焉 B.帝感其诚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C.以君之力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D.杨子之邻人亡羊 辍耕之垄上
30.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中愚公有远大的理想,他相信人力无穷,世代坚持就一定能移走大山,征服自然。
B.甲文中愚公的家人多数是支持移山的,只有愚公的妻子和智叟提出了质疑,反对移山。
C.乙文中杨子的邻居为找羊召集了多人去追,最终还是因路上岔路太多,没能找回羊。
D.乙文中杨子了解这件事后改变了脸色,没说话,整日没笑容,可见他有更深的感触和思考。
3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2)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32.甲文中的愚公,既名为“愚”又尊为“公”,智叟名为“智”却又称之为“叟”。试分析文章给两个人物这样命名的妙处。
33.《列子》中有很多寓言。寓言具有双重性:表层是一个故事,里层是作者所寄托的意旨或给人的启示。说说你从甲、乙两文的故事中领悟出的道理。
(2023·广东深圳·模拟预测)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节选自《愚公移山》)
【乙】炎帝神农氏,起于烈山①,亦曰烈山氏。长于姜水②,故为姜姓,以火德③王天下,故为炎帝。古者民不粒食,未知耕稼,于是因天时相地宜始作耒耜④,教民艺⑤五谷,故谓之神农。民有疾病未知药石⑥,乃味草木之滋,察寒温之性,而知君臣佐使之义。皆口尝而身试之,一日之间而遇七十毒。或云神农尝百药之时,一日百死百生,其所得三百六十物,以应周天之数⑦。
(节选自宋·郑樵《通志》)
[注]①烈山:今随州市曾都区厉山镇。②姜水:在今岐山之东,为渭水的一条支流。③火德:古人认为,自然与社会的变化,与五行(金木水火土)相关,火德即五行之火性、火运。④耒耜:耒、耜,古代农具。⑤艺:种植。⑥药石:药草。⑦数:规律。
3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吾与汝毕力平险/险躁则不能治性
B.甚矣,汝之不惠/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C.以火德王天下/大楚兴,陈胜王
D.或云神农尝百药之时/或异二者之为
3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2)乃味草木之滋,察寒温之性。
3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列子》相传由战国列御寇所作,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杞人忧天》也出自《列子》。
B.甲文智叟的“笑”表达了对愚公不屑一顾的轻蔑,愚公的“长息”是对智叟无话可说的叹息。
C.乙文炎帝“口尝”“身试”表现为寻求治病良方,以身试药、万死不辞的精神。
D.乙文“于是/因天时/相地宜/始作耒耜”这句话的断句是正确的。
37.请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你从愚公和炎帝身上分别获得了什么启示。
(2023·广西贺州·二模)阅读【甲】【乙】两篇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选自《列子·汤问》)
【乙】
夸父逐日
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于隅谷之际。渴欲得饮,赴饮河、渭①。河渭不足,将走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尸膏肉所浸,生邓林②。邓林弥广数千里焉。
(选自《列子·汤问》)
[注释]①河、渭:即黄河、渭河。②邓林:地名,即“桃林”。
38.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杂然相许 潭中鱼可百许头
B.虽我之死 虽乘奔御风
C.帝感其诚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
D.且焉置土石 邓林弥广数千里焉
39.下面对《愚公移山》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段“本”字交代太行、王屋的地理位置,暗二山其已被移走,巧设悬念,引出下文。
B.文中“其妻献疑”指出移山困难重重,无法解决,妻子反问语气中自带责备、嘲讽之意。
C.孀妻遗男“始龀,跳往助之”,既与“智叟”形成对比,又体现愚公移山备受众人拥护。
D.本文对“移山”的行为着墨极少,目的是用众人的态度和愚公的回应来凸显文章的寓意。
40.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2)河渭不足,将走北饮大泽。
41.《愚公移山》中“愚公”和“智叟”,一愚一智,请说说孰愚孰智?谈谈你对作者在人物命名上的理解。
42.愚公、夸父历来被称为中华民族奋斗者的精神图腾。请联系两个文段内容,从寓意的角度分析它们的相同之处。
(2023·湖南邵阳·二模)阅读【甲】【乙】两篇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乙】
南阳杨二相公精于拳术,每至演武场传授枪棒,观者如堵。一日,有卖蒜叟咳嗽不绝声旁睨①而揶揄②之。杨大怒,招叟至前,以拳打砖墙,陷入尺许,傲之曰:“叟能如是乎?”叟曰:“君能打墙,不能打人。”杨骂曰:“老奴能受我打乎?打死勿怨!”叟笑曰:“垂死之年,能以一死成君之名,死亦何怨?”老人自缚于树,解衣露腹。杨故取势于十步外,奋拳击之。老人寂然无声,但见杨双膝跪地,叩头曰:“晚生知罪矣。”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哀求良久,老人鼓腹纵之,已跌出一石桥外矣。老人徐徐负蒜而归,卒不肯告人姓氏。
《卖蒜老叟》
【注】①睨:眼睛斜着看。②揶揄:出言嘲笑、讽刺。
43.(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年且九十( )
②观者如堵( )
(2)选出与例句中加点字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面山而居
A.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B.敏而好学 C.朝而往 D.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44.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语段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卖蒜叟/咳嗽不绝声/旁睨而揶揄之
B.有卖蒜叟咳嗽/不绝声旁/睨而揶揄之
C.有卖蒜叟咳嗽不/绝声旁睨/而揶揄之
D.有卖蒜叟咳/嗽不绝声/旁睨而揶揄之
45.翻译文段中划横线的句子。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2)奋拳击之。
46.【乙】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47.你从【甲】【乙】两文获得了哪些启示?请把自己的想法写出来。
(2023·江苏常州·一模)阅读两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选自《愚公移山》)
【乙】
李冰为蜀郡守,有蛟岁暴,漂垫①相望。冰乃入水戮蛟。己为牛形,江神龙②跃,冰不胜。及出,选卒之勇者数百,持强弓大箭,约曰:“吾前者为牛,今江神必亦为牛矣。我以太白练③自束以辨,汝当杀其无记者。”遂呼吼而入。须臾雷风大起,天地一色。稍定,有二牛斗于上。公练甚长白,武士乃齐射其神,遂毙。从此蜀人不复为水所病。至今大浪冲涛,欲及公之祠,皆弥弥④而去。故春冬设有斗牛之戏,未必不由此也。祠南数千家,边江低圯⑤,虽甚秋潦⑥,亦不移适。有石牛,在庙庭下。唐大和五年,洪水惊溃。冰神为龙,复与龙斗于灌口,犹以白练为志,水遂漂下。左绵、梓、潼⑦,皆浮川溢峡,伤数十郡。惟西蜀无害。
(选自《太平广记》)
【注释】①漂垫:浮沉。②江神龙:指蛟龙。③太白练:像白绢一样的东西。④弥弥:水满的样子。⑤圯(yí):桥。⑥秋潦:秋季因久雨而形成的大水。⑦绵、梓、潼:古代州县名。
4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惩山北之塞
(2)渤海之尾
(3)选卒之勇者数百
(4)须臾雷风大起
(5)犹以白练为志
4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
(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2)我以太白练自束以辨,汝当杀其无记者。
50.试从体裁、主题、人物形象等角度比较两文的共同之处。
51.下列对乙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有蛟岁暴”是一个省略句,省略了宾语“百姓”;“有二牛斗于上”是“有二牛于上斗”的倒装。
B.“冰乃入水戮蛟”中的“戮”本义是“杀”,这里表现了李冰心系百姓,勇敢无畏的形象特征。
C.“须臾雷风大起,天地一色”运用环境描写,突出了环境恶劣,营造氛围,为下文李冰与蛟龙斗争做铺垫。
D.西蜀这个地方春冬两季举行的斗牛表演,其起源完全是李冰化为牛进入水中与水患蛟龙拼斗这件事。
(2023·山东济宁·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①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③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④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昔禹之治水,凿龙门,决大河而放之海。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是以得至于成功。
(选自苏轼《晁错论》)
5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达于汉阴 阴:指水的南面 B.始一反焉 反:同“返”,往返。
C.决大河而放之海 河:河流 D.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 患:祸患
53.下列句子中,加点“其”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方其功之未成也
A.其真无马邪 B.安陵君其许寡人
C.其喜洋洋者矣 D.择其善者而从之
54.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解释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文中愚公和禹,从事的都是造福千千万万的人和后代子孙的伟大事业,都取得了成功。
B.愚公移山和大禹治水这两则历史故事中的愚公和禹,都有坚忍不拔之志,不畏艰难之举。
C.甲文中,愚公妻子的“献疑”和智叟的“笑而止之”都能侧面衬托移山的困难。
D.甲文中,愚公和智叟是两个对比鲜明的人,智叟的目光短浅、知难而退对比衬托出愚公目光长远、知难而进的形象。
5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56.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是以得至于成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
铁杵磨针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5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年且九十( )
(2)方磨铁杵( )
(3)始一反焉( )
(4)媪自言姓武( )
58.【甲】文中下列几组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且焉置土石 无陇断焉 B.以君之力 河曲智叟亡以应
C.惧其不已 其如土石何 D.操蛇之神闻之 告之于帝
59.翻译下面的句子,
(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2)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60.【甲】文中愚公移山的原因是“ ”,移山的目的“ ”(用原文回答)由【乙】文演变的民间俗语为 。
61.【甲】文写山的高峻、遗男的相助、智叟的阻止、神的搬山对塑造愚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62.这两个故事,给你怎样相同的启示?
(2023·上海闵行·一模)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
【甲】
行路难(其一)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乙】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 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丙】
列子学射,中矣,请之于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对曰:“弗知也。”关尹子曰:“未可”。退而习之三年,又以报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之矣。”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也。非独射也,为国与身亦皆如之。圣人不查存亡,而察其所以然。
63.【乙】【丙】都选自《列子》。列子,原名 ,是战国时 家学派代表人物。
64.解释下列加点字。
(1)长风破浪会有时( )
(2)汝之不惠( )
65.用现代汉语翻译【丙】文中的句子。
为国与身亦皆如之。
66.【甲】文中“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是借用 和 (人名)的典故表达了自己的 想法。
67.【乙】文中众人对愚公移山表现出不同态度,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家中三个身强力壮的成年男子前往参与。
B.京城氏遗男蹦蹦跳跳地去帮助支持移山。
C.妻子提出批驳,认为无法移动太行、王屋。
D.智叟嘲笑、制止,认为愚公无法处理土石。
68.经历了困难险阻,【甲】文中作者对理想的态度是 ;【乙】文“愚公移山”这个成语的寓意是 ;【丙】文中关尹子提出“守而勿失”,要“守”的是“ ”。
(2023·广东深圳·模拟预测)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行路难(其一)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乙】
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丙】
①列子学射,中矣,请之于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对曰:“弗知也。”关尹子曰:“未可”。退而习之三年,又以报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之矣。”
②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也。非独射也,为国与身亦皆如之。故圣人不查存亡,而察其所以然。
69.解释下列加点字。
(1)长风破浪会有时
(2)汝之不惠
(3)子知子之所以中乎
70.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2)故圣人不查存亡,而察其所以然。
71.【甲】文中“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是借用 和 (人名)的典故表达了自己的 想法。
72.【乙】文中众人对愚公移山表现出不同态度,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家中三个身强力壮的成年男子前往参与。 B.京城氏遗男蹦蹦跳跳地去帮助支持移山。
C.妻子提出批驳,认为无法移动太行、王屋。 D.智叟嘲笑、制止,认为愚公无法处理土石。
73.经历了困难险阻,【甲】文中作者对理想的态度是 ;【乙】文“愚公移山”这个成语的寓意是 ;【丙】文中关尹子提出“守而勿失”,要“守”的是“ ”。
(23-24八年级上·江苏连云港·期末)古诗文阅读课上,围绕“文化觅踪 山海之间”这一主题,老师选取了三则阅读材料,请完成问题。

读山海经
晋·陶渊明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①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②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辰讵③可待!

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节选自《山海经 海内经》)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节选自《列子 汤问》)
【注】①刑天:神话人物,因和天帝争权,失败后被砍去了头,仍然挥舞着盾牌和板斧。②同物:即物化之意,指生与死不过是不同形式的,下面“化去”同义。③讵:岂。
74.下列对甲诗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中“微木”“沧海”形成对比,突出了精卫的弱小、复仇的艰难,表现了精卫形象的可悲可怜。
B.“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高度概括了刑天的故事,极为简练传神,“舞”“猛”两字强化了刑天力大无穷、凌厉勇猛的外在形象。
C.“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两句是对“猛志固常在”的进一步发挥,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对精卫、刑天精神的高扬与赞美。
D.结笔二句,叹惋精卫、刑天徒存昔日之猛志,然而复仇雪恨的时机终未能等到。诗情之波澜,至此由豪情万丈转为消沉黯然,充满悲剧色彩。
75.请用斜线(/)给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两处。
帝令祝融杀鲸于羽郊
76.解释下列加点字。
①以堙洪水
②年且九十
③叩石垦壤
④惧其不已也
7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②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78.哈佛大学教授大卫 查普曼认为,中国神话里表现的文化核心,只有两个字——抗争。请结合三则材料,探究这种抗争精神的具体内涵。20 《愚公移山》对比阅读
中考真题|文言文+文言文|文言群文|古诗词+文言文
(2023·内蒙古赤峰·中考真题)阅读【甲】【乙】两篇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圈,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③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节选自《愚公移山》)
【乙】
①齐桓公出猎,逐鹿而走,入山谷之中,见一老公而问之曰:“是为何谷?”对曰:“为愚公之谷。”桓公曰:“何故?”对曰:“以臣名之。”桓公曰:“今视公之仪状,非愚人也。何为以公名之?”对曰:“臣请陈之。臣故畜牸牛①,生子而大,卖之而买驹。少年曰:‘牛不能生马。’遂持驹去。傍邻闻之以臣为愚名此谷为愚公之谷。”桓公曰:“公诚愚矣!夫何为而与之?”桓公遂归。
②明日朝,以告管仲,管仲正衿再拜曰:“此夷吾②之过也。使尧在上③,咎繇为理④,安有取人之驹者乎?公知狱讼之不正,故与之耳。请退而修政。”
(节选自《愚公之谷》)
【注释】①牸(zì)牛;母牛。②夷吾:即管仲。③使尧在上:假使尧为国君。④咎繇(jiù yáo)为理:咎繇为法官。咎繇是人名。
1.下面句子有两处必须断句,请用“/”标示出来。
傍邻闻之以臣为愚名此谷为愚公之谷
2.请解释下列原文语句中的加点字,补全表格。
文言现象 原文语句 解释加点字(填写文字) 释义方法(供参考)
通假字 始一反焉 (1) 【指出通假】具答之(同“俱”,详尽、全部)
一词多义 帝感其诚 (2) 【借助工具书】 ①诚心,真诚;②确实,的确;③果真,如果;④诚信。
公诚愚矣: (3)
词类活用 明日朝 (4) 【同类现象】天下缟素(穿白色丧服)
3.下列句中“以”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以告管仲
A.何以战(《曹刿论战》) 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C.以君为长者(《唐雎不辱使命》) D.以刀劈狼首(《狼》)
4.将选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甚矣,汝之不惠!
(2)何为以公名之?
5.请你结合【甲】【乙】两文,帮助务实组和求真组完成比异求同探究单。
比异求同探究单
务实组 (甲文) 依据一:愚公有远大抱负,从“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以看出。 依据二:愚公相信人力无穷,从“① ”一句中可以看出。 求真组 (乙文) 依据:从“公知狱讼之不正,故与之耳”一句可以看出,管仲明白了老人借解释地名② 的用意。
探究结论:③
【答案】1.傍邻闻之/以臣为愚/名此谷为愚公之谷 2. 同“返”,返回 诚心,真诚 确实,的确 上朝 3.C 4.(1)你太不聪明了!(2)你(老人家)为什么起这样一个名字呢? 5.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修明内政(告诉齐桓公监狱断案不公正) 愚公不愚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结合“傍邻闻之以臣为愚名此谷为愚公之谷”分析,“傍邻闻之”中“傍邻”是主语,“闻”是谓语,“之”是宾语,句子成分完整,故在“之”后断句;“以臣为愚”中省略了主语,“以……为愚”是谓语,“臣”是宾语,故在“愚”后断句;再结合句意“附近的邻居听说了这件事,认为我很傻,所以就把这个山谷叫做愚公之谷”可断句为:傍邻闻之/以臣为愚/名此谷为愚公之谷。
2.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字词。
“始一反焉”句意:才往返一次。结合释义方法【指出通假】可知,“反”同“返”,返回;
“帝感其诚”句意: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结合释义方法【借助工具书】可知,“诚”是第①种释义,诚心,真诚之意;
“公诚愚矣”句意:你(老人家)确实够傻的。结合释义方法【借助工具书】可知,“诚”是第②种释义,确实,的确之意;
“明日朝”句意:第二天上朝。结合释义方法【同类现象】可知,“朝”是名词活用作动词,上朝之意。
3.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
例句中的“以”是介词,把;
A.介词,凭借;
B.介词,因为;
C.介词,把;
D.介词,用。
故选C。
4.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1)句中注意重点词语“甚(很),惠(聪明)”要理解正确;
(2)句中注意重点词语“何为(为什么),名(起名,命名)”要理解正确。
5.本题考查理解探究文章内容。
结合【甲】第②段“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圈,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可知,从愚公的回答“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可以看出他相信人力是无穷的,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
结合【乙】文第②段“明日朝,以告管仲,管仲正衿再拜曰:‘此夷吾之过也。使尧在上,咎繇为理,安有取人之驹者乎?公知狱讼之不正,故与之耳。请退而修政’”可知,管仲明白了老人的用意是借解释地名来告诉齐桓公监狱断案不公正,借以让齐桓公修明政治;据此得出结论,两文中的愚公都不愚。
【点睛】参考译文:
【甲】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的南边,黄河的北边。北山一位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的北面交通堵塞,出来进去(都要)绕路,就聚集全家来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可以吗?”(大家)纷纷表示赞成。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借您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铲平,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众人纷纷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去,隐土的北面。”于是(愚公)率领子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掘土,用箕畚装了(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姓京城的寡妇有个孤儿,才七八岁,也跳跳蹦蹦前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他们)才往返一次。
河曲智叟(知道这件事后)嘲笑并阻止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就凭你残余的年岁和剩下的力量,甚至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棵草木,又能把山上的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还不如寡妇、孤儿。即使我死了,我还有儿子在;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然而山却不会增加高度,何必担忧挖不平?”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手里拿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干下去,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负着两座山,一座放在朔东,一座放在雍南。从此,冀州的南部,(到)汉水南岸,没有高山阻隔了。
【乙】齐桓公出外打猎,因追赶野鹿而跑进一个山谷时。看见一老人,就问他说:“这叫做什么山谷?”回答说“叫做愚公山谷。”桓公说:“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呢?”回答说:“用臣下的名字做它的名字。”桓公说:“今天我看你的仪表举止,不像个愚笨的人,老人家为什么起这样一个名字呢?”回答说:“请允许臣下一一说来。我原来畜养了一头母牛,生下一头小牛,长大了,卖掉小牛而买来小马。一个少年说:‘牛不能生马。’就把小马牵走了。附近的邻居听说了这件事,认为我很傻,所以就把这个山谷叫做愚公之谷。”桓公说:“老人家确实够傻的!您为什么把小马给他呢!”桓公就回宫了。
第二天上朝,桓公把这件事告诉了管仲。管仲整了整衣服,向齐桓公拜了两拜,说:“这是我夷吾的愚笨。假使唐尧为国君,咎繇为法官,怎么会有强取别人小马的人呢?如果有人遇见了像这位老人所遭遇的凶暴,也一定不会给别人的。那位老人知道现在的监狱断案不公正,所以只好把小马给了那位少年。请让我下去修明政治吧。”
(2023·四川巴中·中考真题)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节选自《愚公移山》)
【乙】
苏武者,故右将军平陵侯苏建子也。孝武皇帝时,以武为栘中监①使匈奴,是时匈奴使者数降汉,故匈奴亦欲降武以取当②。单于使贵人故汉人卫律说武,武不从,乃设以贵爵、重禄,终不听。于是律绝不与饮食,武数日不降。又当盛暑,以旃③厚衣并束之日暴④,武心意愈坚,终不屈挠。称曰:“臣事君,由⑤子事父也。子为父死无所恨,守节不移,虽有斧钱汤镬⑥之诛而不惧也,尊官显位而不荣也。”匈奴亦由此重之。武留十余岁竟不降下可谓守节臣矣。诗云:“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苏武之谓也。
(节选自班固《汉书》,有删改)
【注释】①栘(yí)中监:汉初官名。②取当:取得相当的补偿。③旃(zhān):同“毡”。④暴(pù):晒,后作“曝”。⑤由:同“犹”,像。⑥斧钺(yuè)汤镬(huò):指汉代两种残酷的刑罚。斧钺,以大斧砍。汤镬,把人放在沸水的鼎镬中烹。
6.用“/”给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武 留 十 余 岁 竟 不 降 下 可 谓 守 节 臣 矣
7.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汝之不惠 友人惭,下车引之
B.子为父死无所恨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C.何苦而不平 必先苦其心志
D.以武为移中监使匈奴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8.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2)乃设以贵爵、重禄,终不听。
9.结合甲乙两文的内容,分析愚公和苏武在人物形象上的异同。
【答案】6.武留十余岁/竟不降下/可谓守节臣矣 7.D 8.(1)敲石头,挖泥土,用箕畚运到渤海的边上。
(2)于是(卫律)设立显贵的爵位、丰厚的俸禄(来引诱苏武),(苏武)最终不答应。/于是(卫律)用显贵的爵位、丰厚的俸禄设立条件(来劝降苏武),他最终不答应。 9.同:不怕困难,意志坚毅顽强,有恒心。
异:愚公有造福子孙的宏愿,有远见卓识。苏武是有高尚的民族气节的爱国人士。
【解析】6.本题考查句子的断句。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根据句意进行分析。
句意为:苏武被拘留了十多年,始终不肯降服,可以说是坚守节义的忠臣了。“武留十余岁”与“竟不降下”为转折关系,中间停顿;“可谓守节臣矣”是对其评价;
故断为:武留十余岁/竟不降下/可谓守节臣矣。
7.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主谓之间,不译\代词,指元方;
B.介词,替\介词,被;
C.动词,苦于\使动用法,使……痛苦;
D.动词,出使\动词,出使;
故选D。
8.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
(1)叩,敲、打。垦,挖。箕畚,用箕畚装土石。于,到。尾,边。
(2)乃,于是。设,设立。终,最终。不听,不答应。
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人物形象分析。
甲文叙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通过愚公的坚持不懈与智叟的胆小怯懦以及“愚”与“智”的对比,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信心和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坚持不懈的道理。结合“‘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为移走两座大山,率领子孙,无惧寒暑,下定决心,坚持到底。
乙文叙述了苏武宁死不屈终不投降的故事。结合“单于使贵人故汉人卫律说武,武不从,乃设以贵爵、重禄尊位,终不听,于是律绝不与饮食,武数日不降。又当盛暑,以旃厚衣并束之日暴,武心意愈坚,终不屈”“武留余岁,竟不降下,可谓守节臣矣”的内容可知,苏武面对匈奴威逼利诱,拒不投降,十多年坚守节义和爱国忠国之心综上分析可知,他们都是无畏困难、坚毅顽强的人。不同点在于愚公是有造福子孙的宏愿与远见卓识的人,而苏武是具有高尚的民族气节的爱国志士,他们的身份不一样。
【点睛】参考译文:
【甲】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龄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于是集合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又安放在哪里?”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男孩,刚刚换牙的年纪,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智慧的长者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真的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乙】苏武是已故的右将军、平陵侯苏建的儿子。汉武帝时,任命苏武为举中监,派他出使匈奴。当时匈奴派到汉朝的使者有很多都归降了汉朝,所以匈奴也想使苏武投降,以便取得相当的补偿。单于派显贵大臣归降的汉人卫律劝说苏武,苏武不答应。于是(卫律)设立显贵的爵位、丰厚的俸禄、重要的官职(来诱惑苏武),(苏武)最终不答应,于是卫律停止供给苏武饮食,很多天苏武都不投降。又遇上盛夏酷暑,给他穿上用毡制成的厚毛衣服并且把他捆起来在太阳下面暴晒,苏武的意志更加坚定,始终不肯屈服。(他)说:“臣子为君主效劳,就像儿子为父亲效劳。儿子为父亲而死没有什么遗憾,坚守节义毫不动摇,即使被大斧砍死,被放在沸水的大锅里烹死也无所畏惧,高官显爵也不以为荣。”匈奴也因此而敬重苏武。苏武被拘留了十多年,始终不肯降服,可以说是坚守节义的忠臣了。《诗经》说:“我的心不是石头,不可以转动;我的心不是席子,不可以卷起来。”说的就是苏武这样的人。
(2023·湖南益阳·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而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节选自《愚公移山》)
【乙】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①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忽,辄以水沃面。往往饘粥②不充③,日昃④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朱熹《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注释】①再适:改嫁。②饘(zhān)粥:稠粥。③充:这里是吃的意思。④昃(zè):太阳偏西。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何苦而不平 昼夜苦学
B.指通豫南 遂大通六经之旨
C.甚矣,汝之不惠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慨然有志于天下
11.对【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B.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C.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D.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1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2)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13.对愚公的“移山”和范仲淹的“苦学”你怎么看?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0.C 11.D 12.(1)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样的小山都不能削平,又能把太行、王屋山怎么样呢?
(2)有时他发昏疲倦,就用冷水洗脸。 13.示例:面对困境要坚定信心,我们只有发奋图强,坚持不懈,才能闯出一番大事业。
【解析】10.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发愁/刻苦;
B.通向/精通;
C.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D.到/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在;
故选D。
11.本题考查对文言文朗读节奏的划分。
这句话的意思是:长大后,知道了自己的家庭和身世,感动地哭着辞别母亲,离开到南都,进入学堂。“既长”是时间状语,后面应该停顿;“去之”和它后面的宾语“南都”组成动宾短语,不能拆开。
故句子正确停顿应为: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故选D。
1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注意重点字词:
(1)以:凭;曾:用在否定副词“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如……何:能……怎么样呢?
(2)或:有时;昏怠:发昏疲倦;辄:就;以:用;沃面:洗脸。
1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结合甲“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和乙“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往往饘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等内容可知,愚公苦于交通不便决定移山,范仲淹家境贫寒但坚持读书,两人最终都实现自己的梦想。这启示我们:面对人生困境,要下定决心排除万难,持之以恒为梦想不懈奋斗。
【点睛】参考译文:
(甲)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龄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于是集合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样的小山都不能削平,又能把太行、王屋山怎么样呢?再说,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又安放在哪里?”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几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男孩,刚刚换牙的年纪,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聪明的老头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真的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乙)范仲淹两岁时失去了父亲,母亲贫困没有依靠,改嫁了常山朱氏。他长大后,知道了自己的家庭和身世,感动地哭着辞别母亲,离开到南都,进入学堂,不分日夜地刻苦学习,五年未曾脱过衣服睡觉。有时他发昏疲倦,就用冷水洗脸。他经常连顿稠粥都吃不饱,太阳偏西才吃第二顿饭。终于,他领会并精通了六经的要义,有慷慨兼济天下的抱负。范仲淹刻苦读书、勉励自己,每餐不吃两种以上的荤菜,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仅刚够罢了。因此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2024·内蒙古通辽·二模)阅读【甲】【乙】两篇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节选自《愚公移山》)
【乙】
居卫河侧者言:河之将决中流之水必凸起然不知其在何处也。及棒椎鱼集于一处,则所集之处不一两日溃矣。棒椎鱼者,象其形而名,平时不知在何所,至河暴涨乃麋①至。护堤者见其以首触岸,如万杵齐筑②,传响不绝,则决在斯须间③矣,此为数④也!然唐尧洪水,天数也;神禹随刊⑤,则人事也。惟圣人不委⑥过于天,先事而筹谋,后事而补救。
(节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注】①麋(qún):成群。②筑:猛捣。③须间:转瞬间。④数:天数。⑤神禹随刊:大禹实地勘察,因势利导。⑥委:推卸。
1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惩山北之塞
(2)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3)象其形而名
(4)传响不绝
15.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棒椎鱼集于一处,则所集之处不一两日溃矣。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16.用“/”给【乙】文中画线句断句(断两处)。
河 之 将 决 中 流 之 水 必 凸 起 然 不 知 其 在 何 处 也。
17.【甲】文中的愚公算得上【乙】文所说的“圣人”吗?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4. 苦于 肩负、扛 得名 消失 15.(1)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和幼儿都比不上。
(2)等到棒椎鱼聚集在一起的时候,那么这个地方用不了一两天就要决口了。 16.河之将决/中流之水必凸起/然不知其在何处也 17.示例一:算得上,愚公能坚持不懈,想到“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符合乙文中的“圣人”标准——“不委过于天,先事而筹谋,后事而补救”。
示例二:愚公面对困难不逃避,相信人力是无穷的,有计划,能坚持,符合乙文中认为圣人不把问题推卸给天数,能够事先谋划的标准,所以算得上。
【解析】14.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惩:苦于;
(2)句意为: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几个人。荷:肩负、扛;
(3)句意为:因为它像棒椎而得名的。名:得名;
(4)句意为:传出的回声一直不消失。绝:消失。
15.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
(1)句重点词语:及:等到;集于一处:聚集在一起;则:那么;溃:决口。
(2)句重点词语:汝:你;心:思想;固:顽固;彻:通达,这里指改变;曾……不……:连……都……。
16.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要根据句意及结构来分析划分停顿。
句意:河堤决口的时候,河水中流必然凸起高于两岸,但不知将在什么地方决口。“河之将决”写河堤将要决口,句意完整;“中流之水必凸起”写河水,句意完整;“然不知其在何处也”与前面形成转折。故断为:河之将决/中流之水必凸起/然不知其在何处也。
17.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根据乙文的理解,可知所谓的“圣人”,指的是“不委过于天,先事而筹谋,后事而补救”的人,意思是:唯有圣人才不把过错推给上天,他们事事预算筹划,并在事后加以补救。愚公能以“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这种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移山,并且事先有计划,能坚持去做,而不是只认定“天数”,与乙文“圣人”的标准是相符合的。根据这一理解作出解答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
【甲】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龄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于是集合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又安放在哪里?”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几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男孩,刚刚换牙的年纪,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聪明的老头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真的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乙】
住在卫河岸边的人说:河堤决口的时候,河水中流必然凸起,高于两岸,但不知将在什么地方决口。到了棒椎鱼集聚在一起,那么这个地方用不了一两天就要决口了。棒椎鱼是因为它像棒椎而得名的。它平时不知在什么地方,到了河水暴涨之时,它才集合到一起。护堤的人看见它们用头撞堤岸,好像千万个棒椎向堤岸猛捣,传出的回声一直不消失,那么决口就是转瞬间的事了。这不是天数么?不过,唐尧时朝的洪水,是天数;大禹实地勘察,因势利导,则是人事。唯有圣人才不把过错推给上天,他们事事预算筹划,并在事后加以补救。
(2024·广西梧州·二模)阅读【甲】【乙】两段选文, 完成小题。
【甲】
①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③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④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选自《愚公移山》)
【乙】
①勾践之困会稽①也,喟然②叹曰:“吾终于此乎 ”种曰:“汤系夏台,文王囚羡里,晋重耳奔翟,齐小白奔莒,其卒王霸。由是观之,何遽不为福乎?”
②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③,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汝忘会稽之耻耶?”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④,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至明年春,勾践伐吴,吴师败。
(节选自《史记》,有改动)
【注释】①会稽:今浙江绍兴市。②喟然:感叹的样子。③坐:同“座”。④折节下贤人:屈己下人,尊重有见识有能力的人。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杂然相许 遂许先帝以驱驰
B.其如土石何 择其善者而从之
C.河曲智叟亡以应 固以怪之矣
D.其卒王霸 卒获有所闻
19.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中“荷担者三夫”“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从人力之少、运输工具简陋等方面表现了移山的艰难,衬托愚公移山的毅力和决心。
B.甲文最后一段写“操蛇之神”的恐惧心理和天帝被愚公的决心所感动,山最终被移走,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迷信思想,认为神的力量远大于人的力量。
C.乙文写越国战败后,越王勾践立志发愤图强,卧薪尝胆,“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等都表明勾践不忘“会稽之耻”。
D.乙文文种列举商汤、周文王、重耳、小白落难之事,是为了劝说越王要向这些人学习,学会忍耐,锻炼意志,励精图治,重整旗鼓。
20.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2)由是观之,何遽不为福乎?
21.画波浪线的句子是愚公妻子和智叟的话,在句式上有相似之处,但他们对愚公移山的态度却不相同,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不同。
22.愚公和勾践共同的优秀品质是什么?请结合甲、乙两文的内容,说说这一品质是如何帮助他们成功的。
【答案】18.D 19.B 20.(1)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2)由此看来,今天这样的处境何尝不是一种福分呢 21.妻子的“以君之力”带有关心的语气,“如太行、王屋何?”语气较轻,说出自己的想法,并提出要解决的问题“且焉置土石”; 智叟的“以残年余力”显出十足轻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就是有意挖苦,最后用“其”来加重反问语气,则是“嘲笑”愚公愚蠢了。(结合文本表述清楚,意思相近即可) 22.意志坚定(不怕困难、坚定执着、能吃苦,答任意一点均可)是两人的共同品质。愚公面对很多困难,如年龄很大、山很高、别人质疑等等,但他顽强地克服各种困难,最终感动天帝,达成所愿。勾践虽然回到国内,但并不安于现状,而是亲尝苦胆,亲自耕作,生活简朴、励精图治,最终打败吴国。(表述清楚,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18.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A.许:赞同/答应;
B.其: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其中;
C.以:来/通“已”,已经;
D.卒:都是最终、最后;
故选D。
1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B.理解分析有误。甲文最后一段写“操蛇之神”的恐惧心理和天帝被愚公的决心所感动,山最终被移走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们的美好愿望;同时,衬托了愚公的形象,使之更加丰富,这是对愚公精神的肯定和赞扬。这与封建迷信有本质区别。
故选B。
20.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重点词语:汝:你。心:思想。固:顽固。彻:通。
(2)重点词语:由:从。是:此,这。何遽:表示反问,可译为“怎么”。为:是。
2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画线句“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意思是:凭你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小丘都铲平不了,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结合前文“其妻献疑”可知,“以君之力”带有关心的语气,“如太行、王屋何?”语气较轻,说出自己的想法,并提出要解决的问题“且焉置土石”;
画线句“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意思是: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余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根草木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呢?结合前文“叟笑而止之”可知,“以残年余力”显出十足轻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在有意挖苦,最后用“其”来加重反问语气,则是“嘲笑”愚公愚蠢了。
22.本题考查比较阅读能力。
第一问:根据【甲】文“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可见愚公面对困难并不退缩,意志坚定,知难而上;【乙】文“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汝忘会稽之耻耶?’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赈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意思是“勾践回国后,深思熟虑,苦心经营,把苦胆挂到座位上,坐卧即能仰头尝尝苦胆,饮食也尝尝苦胆。说:‘你忘记会稽的耻辱了吗?’他亲身耕作,夫人亲手织布,吃饭从未有荤菜,从不穿有两层华丽的衣服,对贤人彬彬有礼,能委曲求全,招待宾客热情诚恳,能救济穷人,悼慰死者,与百姓共同劳作”,由此也可以看出勾践意志坚定,生活简朴,通过不懈的努力,最终打败了吴国。
据此分析可知,愚公和勾践共同的优秀品质是意志坚定。
第二问,根据甲文①段“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②段“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可知,愚公面对很多困难,如年龄很大、山很高、运土路途远等等,结合③段“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和④段“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可知,他顽强地克服各种困难,最终感动天帝,达成所愿。
根据乙文②段“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汝忘会稽之耻耶?’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吴王赦免了越王,勾践回国后,深思熟虑,苦心经营,把苦胆挂到座位上,坐卧即能仰头尝尝苦胆,饮食也尝尝苦胆。说:“你忘记会稽的耻辱了吗?”他亲身耕作,夫人亲手织布,吃饭从未有荤菜,从不穿有两层华丽的衣服,对贤人彬彬有礼,能委曲求全,招待宾客热情诚恳,能救济穷人,悼慰死者,与百姓共同劳作)可知,勾践虽然回到国内,但并不安于现状,而是亲尝苦胆,亲自耕作,生活简朴、励精图治,最终打败吴国。
【点睛】参考译文:
【甲】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的南边,河阳的北边。
北山脚下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进进出出曲折绕远。于是愚公便召集全家人来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全力铲平险峻的大山,使它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意见。愚公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小丘都铲平不了,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把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愚公于是带领儿子孙子和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挖土,用箕番装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姓京城的寡妇只有一个儿子,刚七八岁,但却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河曲的智叟笑着阻止愚公说:“你真是太不聪明了。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余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根草木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呢?”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孤儿都不如。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的,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为什么还担心挖不平呢?”智叟无言而对。
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东部,一座放在雍州南面。从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的南岸,没有山冈阻隔了。
【乙】
勾践被困在会稽时,感叹说:“我将在此了结一生吗?”种说:“商汤被囚禁在夏台,周文王被围因在羑里,晋国重耳逃到翟,齐国小白逃到莒,他们都终于称王称霸天下。由此观之,我们今日的处境何尝不可能成为福分呢?”
吴王赦免了越王,勾践回国后,深思熟虑,苦心经营,把苦胆挂到座位上,坐卧即能仰头尝尝苦胆,饮食也尝尝苦胆。说:“你忘记会稽的耻辱了吗?”他亲身耕作,夫人亲手织布,吃饭从未有荤菜,从不穿有两层华丽的衣服,对贤人彬彬有礼,能委曲求全,招待宾客热情诚恳,能救济穷人,悼慰死者,与百姓共同劳作。……到了第二年春天,勾践讨伐吴国,吴国军队打败了。
(2024·山东济南·模拟预测)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选自《愚公移山》)【乙】
祭遵,字弟孙,颍川颍阳人也。少好经书。家富给而遵恭俭恶衣服。丧母,负土起坟。尝为部吏所侵,结客杀之。初,县中以其柔也,既而皆惮焉。
及光武溃王寻等,还过颍阳,遵以县吏数朝见,光武爱其容仪,署为门下史。从征河北,为军市令①。光武为大司马时,舍中儿②犯法,遵格杀之。光武怒,命取遵。时,主簿陈副谏曰:“明公常欲众军整齐,遵奉法不避③,是教令所行也。”光武悦,乃以为刺奸将军。谓诸将曰:“当避祭遵。吾舍中儿犯法尚杀之,必不私诸卿也。”拜征虏将军,定封颍阳侯。
(选自《后汉书·祭遵传》,有删改)
【注释】①军市令:官职名。②舍中儿:府中的家奴。③避:避让。
23.下列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始一反焉”的“反”,同“返”,往返。
B.“杂然相许”的“许”,意为“赞同”。
C.“少好经书”的“好”,意为“喜好”。
D.“始龀”,刚刚换牙,指十三四岁。
24.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甚矣,汝之不惠 遵格杀之
B.其如土石何 县中以其柔也
C.以残年余力 乃以为刺奸将军
D.而山不加增 人不知而不愠
25.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魄力。
B.【甲】文中愚公移山得到了众人的热烈响应,却得到了妻子的反对和智叟的极大嘲笑。
C.【甲】文作者用“愚”和“智”这一对反义词为两人命名,增强了对比和讽刺的效果。
D.【乙】文首段写祭遵少时爱好读书、恭俭孝顺,为下文刻画其形象作了铺垫。
26.下面句子有二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家富A给B而遵C恭俭D恶衣服
27.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初,县中以其柔也,既而皆惮焉。
(2)吾舍中儿犯法尚杀之,必不私诸卿也。
28.【甲】【乙】两文都围绕“改变”塑造人物形象。【甲】文通过写愚公改变自然,表现了愚公 的精神。【乙】文中汉武帝对祭遵态度发生了多次改变,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其改变的原因 。
【答案】23.D 24.D 25.B 26.B、D 27.(1)起初,县中的人认为他很柔弱,不久就都很害怕他。(2)我府中的家奴犯了法令尚且被杀了,他一定不会偏爱你们各位的。 28. 愚公精神:造福后代,勇于担当,坚毅顽强等,意对即可。 最初,光武帝喜欢祭遵的风度仪表。后来,祭遵刚正不阿,杀死了光武帝府中的家奴。最后,光武帝认识到祭遵能够奉公守法不回避问题,是在让法令施行。
【分析】23.本题考查理解文言重点词句意思的能力。
A.“始一反焉”句意为:才能往返一次。反:同“返”,往返。
B.“杂然相许”句意为:家人纷纷表示赞同。许:赞同。
C.“少好经书”句意为:年轻时喜爱经书。好:喜好。
D.“始龀”句意为:刚刚换牙,指七八岁,而不是指十三四岁。
故选D。
24.本题考查理解文言重点词语意思和用法的能力。
A.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代词,府中的家奴;
B.疑问代词,难道/代词,指祭遵;
C.介词,凭借/介词,让;
D.连词,然而/连词,然而;
故选D。
25.本题考查理解辨析选文内容能力。
B.依据【甲】文中“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句意可知,他的妻子只是提出移山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并没有组织之意。依据“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可知,智叟才是阻止和嘲讽愚公移山的行为。
故选B。
26.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可先梳理句子大意,然后依据句子意思进行断句。再结合语法结构辅助断句。本句句意为:家里富裕,而祭遵恭谨俭朴,不爱穿华丽衣服。其中“家富给”是概括说明家境能够自给自足,“遵恭俭”“恶衣服”是记述他的日常生活的表现。故断句为:家富给/而遵恭俭/恶衣服。所以,应在B处和D处断句即可。
27.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的能力。可以采取直接翻译和意译相结合的方法。同时注意一些特殊文言现象的准确理解与翻译。句中重点词语有:
(1)初:当初;以:认为;柔:柔弱;既而:不久;皆:都;惮:害怕。
(2)舍中:府中;儿:家奴;尚:尚且;必:一定;私:偏爱;诸:各位。
28.本题考查分析概括能力。
①空,依据【甲】文中的“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可知,他想造福后代;依据“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可知,他具有勇于担当的精神;依据“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可知,这表现了他坚毅顽强的个性。据此总结概括即可。
②空,依据【乙】文中的“光武爱其容仪,署为门下史”句意可知,一开始,光武帝喜欢祭遵的风度仪表;依据“光武为大司马时,舍中儿犯法,遵格杀之”“光武怒,命取遵。”可知,后来,祭遵刚正不阿,杀死了光武帝府中的家奴。管光武帝要治他的罪;依据“光武悦,乃以为刺奸将军。谓诸将曰:‘当避祭遵。吾舍中儿犯法尚杀之,必不私诸卿也。”拜征虏将军,定封颍阳侯’”句意可知,最后,光武帝认识到祭遵能够奉公守法不回避问题,对他大家赞赏和褒扬。
【点睛】参考译文:
【甲】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可以吗?”家人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太不聪明了,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思想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乙】祭遵字弟孙,是颍川颍阳人。年轻时喜爱经书。家里富裕,而祭遵恭谨俭朴,不爱穿华丽衣服。母亲去世,他背土堆起坟冢。他曾经被下层官吏侵害,他纠集一群人把那个人杀了。起初,县中人认为他很柔弱,转而都很忌惮他。
等到光武帝打败了王寻等人,返回经过颍阳,祭遵以县吏身份几次进见,光武帝喜爱他的容貌仪表,令他暂任门下史。跟从征讨河北,担任军市令。汉光武帝刘秀做大司马的时候,一次自己府中的童仆犯了法,军市令祭遵下令杀了他,刘秀知道了很生气,命令部下收押祭遵。这时主簿陈副规劝说:“明公您一向希望军中纪律严明。现在祭遵依法办事,正是依照您的军令行事啊!这有什么过错呢 ”刘秀听了很高兴觉得有道理,不但赦免祭遵,而且还让他担任了刺奸将军。刘秀又对所有的将士们说:“你们要当心祭遵喔!我府中的童仆犯法,尚且被他所杀,可见他是个公正无私的人,一定不会包庇诸位。”不久,任命祭遵担任征虏将军,因立战功被封为颍阳侯。
(2024·广西·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选自《列子·汤问》)
【乙】
歧路亡羊
杨子之邻人亡①羊,既率其党②,又请杨子之竖③追之。杨子曰:“嘻! 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曰:“奚④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杨子戚然变容,不言者移时,不笑者竟日。
(选自《列子·说符》)
【注释】①亡:丢失。②党:亲友。③竖:童仆。④奚:为什么。
2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含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而山不加增 万钟于我何加焉 B.帝感其诚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C.以君之力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D.杨子之邻人亡羊 辍耕之垄上
30.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中愚公有远大的理想,他相信人力无穷,世代坚持就一定能移走大山,征服自然。
B.甲文中愚公的家人多数是支持移山的,只有愚公的妻子和智叟提出了质疑,反对移山。
C.乙文中杨子的邻居为找羊召集了多人去追,最终还是因路上岔路太多,没能找回羊。
D.乙文中杨子了解这件事后改变了脸色,没说话,整日没笑容,可见他有更深的感触和思考。
3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2)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32.甲文中的愚公,既名为“愚”又尊为“公”,智叟名为“智”却又称之为“叟”。试分析文章给两个人物这样命名的妙处。
33.《列子》中有很多寓言。寓言具有双重性:表层是一个故事,里层是作者所寄托的意旨或给人的启示。说说你从甲、乙两文的故事中领悟出的道理。
【答案】29.C 30.B 31.(1)连山上的一颗草也不能毁坏,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样呢?(2)我们不知道它到底从哪条路跑了,所以只好回来了。 32.①以一对反义词“智”“愚”给两人命名,形成强烈对比,突出人物的特点,增强讽刺的意味。②愚公名为“愚”,似乎说他移山愚不可及;而“公”是敬称,是对愚公有理想和毅力、目光长远的肯定,说明愚公不愚。③智叟名为“智”,表面上说他劝阻移山是明智之举;但“叟”是一般甚至是带有一丝不敬的称谓,是对智叟目光短浅的否定,说明智叟不智。④“愚公”“智叟”含义丰富,颇有趣味,也暗含了作者的态度倾向。前者彰显了大智若愚的高尚,后者则含蓄批评了自作聪明的平庸。 33.甲文告诉人们:只要认识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不怕艰难困苦,坚持斗争就能改造客观世界。(或:人生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才能实现理想。或:一定条件下,事物的大小、强弱、多少等关系可以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乙文告诉人们:事情复杂多变,没有正确的方向就会误入歧途。(或:人生的选择太多,用心不专容易迷失自我,一事无成。或:学习要有明确的目标,不然就容易迷失方向。或:研究一门学问,要把握方向,注重领会其实质,不要被各种表象所迷惑)
【解析】29.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动词,增加/名词,益处;
B.名词,诚心/副词,确实,实在;
C.两个“以”都是介词,理解为“凭借,依靠”;
D.助词,的/动词,去、往;
故选C。
30.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B.根据“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可知,愚公的妻子对移山存有疑虑,担心愚公的力量和无处放置土石,这和智叟嘲笑阻止移山是不同的。选项“只有愚公的妻子和智叟提出了质疑,反对移山”表述错误;
故选B。
31.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翻译时应注意如下重点字词的意思:
(1)曾:用在“不”的前面,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都……”。之:助词,的。毛:指草木。其:用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2)吾:我。之:跑。 反:同“返”,返回。
32.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文中将大智大勇、坚定执着的愚公命名为“愚”,将智叟的鼠目寸光、冥顽不灵命名为“智”,这一正反的颠倒,加重了对比的色调,增强了讽刺效果。两个人的形象是相反的。在这里其实作者也有反讽的意味:我们有时候会把坚持不懈做一件事情的行为称之为“愚笨、痴傻”,但是在这个故事的结尾,却是看上去很笨很傻的“愚公”得到了天帝的帮助,最终达成所愿,将两座大山移除。可看起来精明的智叟,在做任何事情时都不吃亏,最终还是判断失误了。我们可以从中看得出来,智叟并不像我们看上去那么的有智慧,而愚公也并不是我们看上去那样傻笨。
33.本题考查理解概括文章内容。
甲文叙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并派人将山挪走的故事。通过愚公的坚持不懈与智叟的遇事退缩,以及“愚”与“智”的对比,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信心和毅力,由此可以得出要克服困难就必须坚持不懈的道理。
乙文讲述了一只羊逃跑后,因为岔路太多,而未能找回。从中得出的道理是:事情复杂多变,没有正确的方向就会误入歧途。
【点睛】参考译文:
【甲】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河阳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龄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于是集合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又安放在哪里?”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几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男孩,刚刚换牙的年纪,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聪明的老头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真的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手中拿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干下去,于是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边,一座放在雍州的南边。从这以后,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乙】杨子的邻居家丢失了一只羊。这位邻居已经带领了他的家属亲友等人去追寻,又来请求杨子的童仆帮忙去追寻。杨子问道:“嘻,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要这么多人去追呢?”邻居回答说:“岔路太多了。”追羊的人回来后,杨子问邻居:“找到羊了吗?”邻居回答说:“(还是)让它跑掉了。”杨子问:“为什么会让它跑掉呢?”邻居回答说:“岔路之中又有岔路,我们不知道它到底从哪条路上跑了,所以只好回来了。”杨子的脸色变得很忧郁,不说话有两个小时,没有笑容一整天。
(2023·广东深圳·模拟预测)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节选自《愚公移山》)
【乙】炎帝神农氏,起于烈山①,亦曰烈山氏。长于姜水②,故为姜姓,以火德③王天下,故为炎帝。古者民不粒食,未知耕稼,于是因天时相地宜始作耒耜④,教民艺⑤五谷,故谓之神农。民有疾病未知药石⑥,乃味草木之滋,察寒温之性,而知君臣佐使之义。皆口尝而身试之,一日之间而遇七十毒。或云神农尝百药之时,一日百死百生,其所得三百六十物,以应周天之数⑦。
(节选自宋·郑樵《通志》)
[注]①烈山:今随州市曾都区厉山镇。②姜水:在今岐山之东,为渭水的一条支流。③火德:古人认为,自然与社会的变化,与五行(金木水火土)相关,火德即五行之火性、火运。④耒耜:耒、耜,古代农具。⑤艺:种植。⑥药石:药草。⑦数:规律。
3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吾与汝毕力平险/险躁则不能治性
B.甚矣,汝之不惠/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C.以火德王天下/大楚兴,陈胜王
D.或云神农尝百药之时/或异二者之为
3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2)乃味草木之滋,察寒温之性。
3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列子》相传由战国列御寇所作,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杞人忧天》也出自《列子》。
B.甲文智叟的“笑”表达了对愚公不屑一顾的轻蔑,愚公的“长息”是对智叟无话可说的叹息。
C.乙文炎帝“口尝”“身试”表现为寻求治病良方,以身试药、万死不辞的精神。
D.乙文“于是/因天时/相地宜/始作耒耜”这句话的断句是正确的。
37.请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你从愚公和炎帝身上分别获得了什么启示。
【答案】34.C 35.(1)你的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能改变的地步。(2)于是(炎帝)品尝草木的味道,考察它们的寒温属性。 36.B 37.①愚公为子孙后代着想,立志铲平大山,启示我们:目光长远,坚持不懈;敢想敢干,不畏艰难;脚踏实地,依靠群众。②炎帝指导人们种植农作物、遍尝百草,推动文明进步,启示我们:敢于尝试,不怕失败;坚韧顽强,百折不挠。
【解析】34.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字词。
A.险峻的大山/冒险草率;
B.很,非常/如,像;
C.都是名词作动词,称王的意思;
D.有的人/或者。
故选C。
35.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1)句中注意重点词语“汝(你)、固(顽固)、彻(改变)”要理解正确;
(2)句中注意重点词语“乃(于是,就),味(品尝),滋(味道),察(考察)”要理解正确。
36.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
C. “为寻求治病良方”的说法不正确。结合【乙】文“民有疾病未知药石,乃味草木之滋,察寒温之性,而知君臣佐使之义”可知,炎帝“口尝”“身试”表现为寻求治病的药物,以身试药、万死不辞的精神。
故选C。
37.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与阅读启示。
结合【甲】“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可知,愚公为子孙后代着想,立志铲平大山,邻人小孩都来助他一臂之力;他相信人力是无穷的,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只要坚持不懈,终有一天能够铲平大山;这启示我们目光要长远,达成理想要坚持不懈;敢想敢干,不畏艰难;要脚踏实地,依靠群众;
结合【乙】文“古者民不粒食,未知耕稼,于是因天时相地宜始作耒耜,教民艺五谷,故谓之神农。民有疾病未知药石,乃味草木之滋,察寒温之性,而知君臣佐使之义。皆口尝而身试之,一日之间而遇七十毒”可知,炎帝指导人们种植农作物、遍尝百草,推动了华夏文明的进步,这启示我们:要敢于尝试,不怕失败;要有坚韧顽强,百折不挠的精神。
【点睛】参考译文:
【甲】北山一位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的北面交通堵塞,出来进去(都要)绕路,就聚集全家来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可以吗?”(大家)纷纷表示赞成。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借您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铲平,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众人纷纷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去,隐土的北面。”于是(愚公)率领子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掘土,用箕畚装了(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姓京城的寡妇有个孤儿,才七八岁,也跳跳蹦蹦前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他们)才往返一次。
河曲智叟(知道这件事后)嘲笑并阻止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就凭你残余的年岁和剩下的力量,甚至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棵草木,又能把山上的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还不如寡妇、孤儿。即使我死了,我还有儿子在;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然而山却不会增加高度,何必担忧挖不平?”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乙】炎帝,为神农氏。他在烈山出生,所以也叫烈山氏;在姜水长大,所以以姜为姓;凭借火运而称王于天下,所以称炎帝。古代的人不吃粮食,不知道耕稼,于是炎帝顺应天时,考察合适的土地,发明了耒和耜,并教人民如何种植五谷,所以被称为神农。人民生了疾病,但不知道治病的药物,于是炎帝品尝草木的味道,考察它们的寒温属性,从而知道了用药的君臣佐使的意义。他找药都是用口尝,用身体试,曾一日之内遇到七十种有毒的药物。也有人说神农尝百药的时候,一日内死了一百次,又活了一百次。他共找到三百六十种药物,正好对应周天之数。
(2023·广西贺州·二模)阅读【甲】【乙】两篇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选自《列子·汤问》)
【乙】
夸父逐日
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于隅谷之际。渴欲得饮,赴饮河、渭①。河渭不足,将走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尸膏肉所浸,生邓林②。邓林弥广数千里焉。
(选自《列子·汤问》)
[注释]①河、渭:即黄河、渭河。②邓林:地名,即“桃林”。
38.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杂然相许 潭中鱼可百许头
B.虽我之死 虽乘奔御风
C.帝感其诚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
D.且焉置土石 邓林弥广数千里焉
39.下面对《愚公移山》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段“本”字交代太行、王屋的地理位置,暗二山其已被移走,巧设悬念,引出下文。
B.文中“其妻献疑”指出移山困难重重,无法解决,妻子反问语气中自带责备、嘲讽之意。
C.孀妻遗男“始龀,跳往助之”,既与“智叟”形成对比,又体现愚公移山备受众人拥护。
D.本文对“移山”的行为着墨极少,目的是用众人的态度和愚公的回应来凸显文章的寓意。
40.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2)河渭不足,将走北饮大泽。
41.《愚公移山》中“愚公”和“智叟”,一愚一智,请说说孰愚孰智?谈谈你对作者在人物命名上的理解。
42.愚公、夸父历来被称为中华民族奋斗者的精神图腾。请联系两个文段内容,从寓意的角度分析它们的相同之处。
【答案】38.B 39.B 40.(1)连山上的一点草木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
(2)黄河、渭水不够喝,(夸父)准备跑向北方去喝大泽的水。 41.愚公大智,智叟愚钝。“愚”与“智”对比鲜明,两相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讽喻效果增强,愚公的大智大勇、坚定执着命名为“愚”,智叟的鼠目寸光、冥顽不灵命名为“智”,颠倒是非,更具讽刺意味;感彩强烈:“公”为敬称,“叟”为一般甚至带有一丝不敬的称呼。 42.相同之处:两则寓言都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愚公移山》中愚公不畏艰难,带领众人移山,造福子孙后代;《夸父逐日》中夸父为了族人的幸福而与日赛跑,最终化为桃林,福泽百姓。
【解析】38.考查一词多义的理解。
A.赞同/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
B.即使/即使;
C.诚心/的确、实在;
D.疑问代词,哪里/句末语气助词;
故选B。
39.考查内容理解和辨析。
B.有误,其妻献疑,语气中带有关切、担心,指出了移山难以解决的巨大困难。但是,妻子始终支持并积极参与移山的行动;
故选B。
40.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
(1)句重点词语:曾,副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也……”,常与“不”连用;魁毛,草木;其,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2)句重点词语: 河、渭,即黄河,渭水;北,方位名词用作状语,向北方,向北面;大泽,大湖。
41.考查内容理解和人物形象分析。阅读文章可知,愚公移山的目标十分明确,他要变“出入之迂”为“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不怕困难,亲自行动,他“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愚公目光长远,能辩证地看问题,他认识到“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而智叟则与其相反,他讥笑、责备愚公的行为;他轻视愚公的力量,质问愚公,“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他目光短浅,只看到愚公的“残年余力”,而忽视了子孙的绵延不绝。两相对比,愚公不怕困难的大无畏精神更加突出,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也更加鲜明。
①“愚”和“智”是一对反义词,“愚公”非愚,“智叟”非智,作者如此命名加重了对比的色彩。②“愚公”大智大勇、坚定执着而命名为“愚”;“智叟”鼠目寸光、冥顽不灵而命名为“智”,增强了讽刺效果。③“公”是敬称,相当于“老人家”;“叟”是一般甚至带有一丝不敬的称呼,相当于“老头子”,这一安排反映了作者的感情倾向。
42.考查内容理解和主旨把握。
《愚公移山》是《列子》中的一篇寓言小品文。文章叙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通过愚公的坚持不懈与智叟的胆小怯懦,以及“愚”与“智”的对比,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信心和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坚持不懈的道理。
夸父逐日的故事向人们展现了夸父为了族人的幸福而勇于献身的精神,充分地反映了古代先民勇敢地与自然灾害做斗争的事实。这个世界正是有了夸父和无数个与夸父一样勤劳、勇敢、坚定不移、不怕牺牲的人们,前仆后继和奋勇向前,才有了社会的进步、人类文明与科技的发展。如果人类没有像夸父这样的先驱和开拓者,面对一个个困难与难题都害怕自己做不到而不敢去追求,去尝试,去探索,遇到困难就望而生畏,知难而退,那么今天的我们可能还依然在过着茹毛饮血、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
据此总结作答即可,答案不唯一。
【点睛】参考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河阳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龄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于是集合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又安放在哪里?”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几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男孩,刚刚换牙的年纪,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聪明的老头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真的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手中拿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干下去,于是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边,一座放在雍州的南边。从这以后,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夸父不估量自己的力量追逐太阳,连追太阳到隅谷。夸父口渴想喝水,就赶向黄河、渭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喝,将到北边的大湖中饮水。还没有到达,半道就渴死了,他遗弃了他的手杖。手杖被他的尸体骨肉所浸润,化为桃林,桃林弥漫几千里远。
(2023·湖南邵阳·二模)阅读【甲】【乙】两篇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乙】
南阳杨二相公精于拳术,每至演武场传授枪棒,观者如堵。一日,有卖蒜叟咳嗽不绝声旁睨①而揶揄②之。杨大怒,招叟至前,以拳打砖墙,陷入尺许,傲之曰:“叟能如是乎?”叟曰:“君能打墙,不能打人。”杨骂曰:“老奴能受我打乎?打死勿怨!”叟笑曰:“垂死之年,能以一死成君之名,死亦何怨?”老人自缚于树,解衣露腹。杨故取势于十步外,奋拳击之。老人寂然无声,但见杨双膝跪地,叩头曰:“晚生知罪矣。”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哀求良久,老人鼓腹纵之,已跌出一石桥外矣。老人徐徐负蒜而归,卒不肯告人姓氏。
《卖蒜老叟》
【注】①睨:眼睛斜着看。②揶揄:出言嘲笑、讽刺。
43.(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年且九十( )
②观者如堵( )
(2)选出与例句中加点字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面山而居
A.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B.敏而好学 C.朝而往 D.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44.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语段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卖蒜叟/咳嗽不绝声/旁睨而揶揄之
B.有卖蒜叟咳嗽/不绝声旁/睨而揶揄之
C.有卖蒜叟咳嗽不/绝声旁睨/而揶揄之
D.有卖蒜叟咳/嗽不绝声/旁睨而揶揄之
45.翻译文段中划横线的句子。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2)奋拳击之。
46.【乙】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47.你从【甲】【乙】两文获得了哪些启示?请把自己的想法写出来。
【答案】43. 将近 墙 C 44.A 45.(1)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2)(他)举起拳头用力向老人打去。 46.我懂得了技艺无止境的道理。(或懂得了即使你技艺精湛,也应该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言之成理即可) 47.示例:甲文:学习愚公坚韧不拔、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这种精神可以战胜一切困难。乙文:千万不要因为有一点成绩,有一些人夸奖你,你就以为自己当世无双了。要时刻虚心求教,不要目中无人。要知道,强中自有强中手,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解析】43.(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把握句子含义,进而准确理解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注意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现象。
①年且九十:年纪快到90岁了。且:将近。
②观者如堵:来围观的人非常多,像一堵墙一样。堵:墙。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而:连词,表修饰,不译。
A.连词,表转折,但是;
B.连词,表并列,并且;
C.连词,表修饰,不译;
D.连词,表转折,但是;
故选C。
44.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作停顿。
有卖蒜叟咳嗽不绝声旁睨而揶揄之:有一个卖蒜的老人,不停地咳嗽,斜着眼睛看,还出言嘲笑他。
“有卖蒜叟”交代人物,“咳嗽不绝声”写声音,“旁睨而揶揄之”写神态和语言,分别断开。
故选A。
45.本题考查文言翻译。完整翻译句子的基础上,把重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展现出来,注意省略句要补全,倒装句要调整语序。
(1)易:交换。始:才。反:返回。
(2)奋:举起。击:击打。之:代词,指卖蒜老叟。
46.本题考查主旨。小故事类的文章,其道理主旨或者找议论性语句,或者从人物的行动、结果分析。
杨二拳术高超,得到了周围人的夸奖和追捧,卖蒜老叟表现出不屑、嘲笑的态度,杨二觉得对方侮辱了自己,于是要打老叟一拳来展示自己的本领,结果正如卖蒜老叟预料那样,拳头打在卖蒜老叟的肚子上,被其夹住,出不来,杨二求饶后,卖蒜老叟才鼓腹纵之,让其跌出石桥之外。杨二有了一点本领就骄傲自满,卖蒜老叟本领高强却低调不起眼,由此我悟出技艺无止境的道理。(或懂得了即使你技艺精湛,也应该谦虚谨慎,戒骄戒躁)
47.本题考查启示。
(1)《愚公移山》。
愚公面对高万仞的大山、路途远、工具简陋、人少、年龄大的困难,依然坚持移山,表现出坚忍不拔的、坚持不懈的精神;面对智叟的嘲笑,愚公认为“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表现出目光长远的形象,这些都值得学习。
(2)《卖蒜老叟》。
杨二仗着有一点拳术本领,受到周围人的追捧、夸奖,高傲自大,被卖蒜老叟这样一个不起眼的老汉打败,启示我们:要时刻虚心求教,不要目中无人。要知道,强中自有强中手,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点睛】参考译文:
【甲】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乙】南阳县有个叫杨二的,精通拳术,他可以用两个肩膀扛起两艘船站起来,几百个船工用篙刺他,篙碰到他的地方,就一寸一寸地断裂,凭着这一点他名声大震,名动一方。杨二带着他的学生在常州地区习武弄棒,每当他在演武场传授枪棒时,来围观的人非常多,像一堵墙一样。有一天,有一个卖蒜的老人,不停地咳嗽,斜着眼睛看,还出言嘲笑他。众人很惊骇,跑去告诉杨二。杨二听说后大怒,把老人叫过来,在他面前用拳头打砖墙,拳头陷入砖墙一尺多,然后轻视地对老人说:“老头你能够像我这样吗?”老人笑着说:“你(这样也就)能打墙壁,却不能打人。”杨二更加生气了,怒喝道:“老家伙你能让我打上一拳吗?被打死了不要怨恨我。”老人笑着说:“我一个老头都快要死了,如果我死了能够成全你的名声,死了也没什么可怨恨的!”于是两人就叫了很多人,当众立了字据。
老人让杨二歇息了三天,三天后,老人把自己捆在树上,脱掉衣服露出肚皮,杨二因此在十步外摆好姿势,(他)举起拳头用力向老人打去。老人一点声音也没有发出,只看到杨二突然跪倒在地,向老人磕着头说:“晚辈知道错了。”当杨二想拔出拳头,却发现已经被夹在老人的肚子里,动弹不得。杨二向老人哀求了很久之后,老人才把肚子一挺放开杨二,只见杨二已经摔得翻过一座桥了。老人慢慢背着他的蒜走了,始终不肯告诉大家他的名字。
(2023·江苏常州·一模)阅读两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选自《愚公移山》)
【乙】
李冰为蜀郡守,有蛟岁暴,漂垫①相望。冰乃入水戮蛟。己为牛形,江神龙②跃,冰不胜。及出,选卒之勇者数百,持强弓大箭,约曰:“吾前者为牛,今江神必亦为牛矣。我以太白练③自束以辨,汝当杀其无记者。”遂呼吼而入。须臾雷风大起,天地一色。稍定,有二牛斗于上。公练甚长白,武士乃齐射其神,遂毙。从此蜀人不复为水所病。至今大浪冲涛,欲及公之祠,皆弥弥④而去。故春冬设有斗牛之戏,未必不由此也。祠南数千家,边江低圯⑤,虽甚秋潦⑥,亦不移适。有石牛,在庙庭下。唐大和五年,洪水惊溃。冰神为龙,复与龙斗于灌口,犹以白练为志,水遂漂下。左绵、梓、潼⑦,皆浮川溢峡,伤数十郡。惟西蜀无害。
(选自《太平广记》)
【注释】①漂垫:浮沉。②江神龙:指蛟龙。③太白练:像白绢一样的东西。④弥弥:水满的样子。⑤圯(yí):桥。⑥秋潦:秋季因久雨而形成的大水。⑦绵、梓、潼:古代州县名。
4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惩山北之塞
(2)渤海之尾
(3)选卒之勇者数百
(4)须臾雷风大起
(5)犹以白练为志
4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
(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2)我以太白练自束以辨,汝当杀其无记者。
50.试从体裁、主题、人物形象等角度比较两文的共同之处。
51.下列对乙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有蛟岁暴”是一个省略句,省略了宾语“百姓”;“有二牛斗于上”是“有二牛于上斗”的倒装。
B.“冰乃入水戮蛟”中的“戮”本义是“杀”,这里表现了李冰心系百姓,勇敢无畏的形象特征。
C.“须臾雷风大起,天地一色”运用环境描写,突出了环境恶劣,营造氛围,为下文李冰与蛟龙斗争做铺垫。
D.西蜀这个地方春冬两季举行的斗牛表演,其起源完全是李冰化为牛进入水中与水患蛟龙拼斗这件事。
【答案】48.(1)苦于(2)边上(3)士兵(4)片刻(一会儿)(5)标志(标记、记号) 49.(1)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
(2)我把一条大白绢带系在头上,你们好辨别,去射杀那个没有记号的。 50.参考:(1)两文都具有神话色彩。甲文中李冰化变成牛化为龙与蛟龙拼斗;乙文中两座山最后被天神相助移走。(2)两文都反映了古人敢于与恶劣自然环境作斗争的英勇气魄。甲文中愚公不满两座山阻寨,出门绕远决心移山;乙文中李冰作为郡守面对蛟龙危害百姓誓杀蛟龙。(3)在改造恶劣自然环境的过程中两文主人公都充演智慧。甲文中的愚公移山前对于士石的堆放的难题早有安排,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力不足的问题;乙文中李冰化作牛与蛟龙拼斗在头上系上白绢以方便勇士辨认。 51.D
【解析】48.本题考查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时要注意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惩,苦于;
(2)句意:渤海的边上。尾,边上;
(3)句意:挑选了好几百名勇敢的士兵;卒,士兵;
(4)句意:一会儿风雷大作。须臾,片刻,一会儿;
(5)句意:还是以白绢带为标志。志,标志,记号。
49.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翻译。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1)重点词有:以,凭借;曾,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都……”;如……何,把……怎么样。
(2)重点词有:第一个“以”,把;第二个“以”,来;辨,分辨;无记者,没有标志的那个。
50.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比较理解。
根据甲文“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与乙文“己为牛形,江神龙跃”可知,两篇文章出现了神鬼变形的内容,在体裁上都富有神话色彩;
根据甲文“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与乙文“李冰为蜀郡守,有蛟岁暴,漂垫相望”“左绵、梓、潼,皆浮川溢峡,伤数十郡。惟西蜀无害”可知,在主题上,甲文愚公是为了改变出入阻隔的地理阻碍,乙文李冰是为了改变年年水害的侵扰,两文共同反映了古人敢于与恶劣自然环境作斗争的英勇气魄;
根据甲文“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与乙文“我以太白练自束以辨,汝当杀其无记者”可知,在对抗恶劣自然环境的过程中,愚公与李冰虽然都遇到了困难,但各自都想出了对应的方法去解决,共同反映出两位主人公的智慧,表现出二人坚忍顽强、百折不挠的精神品质。
51.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D.有误,根据乙文“故春冬设有斗牛之戏,未必不由此也”可知,这里是对春冬两季举行的斗牛表演起源进行的推测,并不确定。“其起源完全是李冰化为牛进入水中与水患蛟龙拼斗这件事”过于绝对;
故选D。
【点睛】参考译文
【甲】
传说中的太行、王屋两座山,周围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可以吗?”家人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没完没了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此以后,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乙】
李冰在蜀郡做郡守的时候,有一条蛟龙年年兴风作浪,百姓们常常浸漂水中,遥遥相望。李冰于是下水杀它,欲为民除害。他自己化作一头牛,那江神龙上下跃动;李冰难以取胜。等到回到岸上,他挑了好几百名勇敢的士兵,拿着强弓大箭,事先约定说:“我在刚才变成一头牛,现在江神必定也会变成一头牛,我把一条大白绢带系在头上,你们好辨别,去射杀那个无记号的。”李冰呼吼着进入水中。顷刻之间,风雷大作,天地变成一样的颜色。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