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对比阅读-2024-2025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6《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对比阅读-2024-2025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

资源简介

26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对比阅读
中考真题|文言文+文言文|文言群文|古诗词+文言文
(2024·广西玉林·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 ‘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我知之濠上也。 ”
【乙】
仲尼相鲁
仲尼相鲁,景公患①之。谓晏子曰:“邻国有圣人,敌国之忧也。今孔子相鲁若何?”晏子对曰: “君其勿忧。彼鲁君,弱主也;孔子,圣相也。君不如阴②重孔子,设以相齐。孔子强谏③而不听,必骄鲁而有齐,君勿纳也。夫绝于鲁,无主于齐, 孔子困矣。”居期年,孔子去鲁之齐,景公不纳,故困于陈、蔡之间。
(选自《晏子春秋·外篇》)
【注】①患: 认为……是忧患。②阴: 假意。③强谏: 竭力规劝。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含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固不知子矣 汝心之固
B.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 北山愚公者
C.君其勿忧 先天下之忧而忧
D.今孔子相鲁若何 孰若孤
2.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首句点出人物、地点和事件——庄子与惠子在濠水桥上游玩,引出下文论辩。
B.甲文中庄子以艺术心态去看待世界,是典型的“移情”——把自己的快乐转移到鱼的情绪上。
C.乙文晏子分析鲁国形势,建议对孔子采取拉拢又不收留的办法,最终瓦解了鲁国政治力量。
D.乙文主要运用记叙的表达方式,侧面表现了晏子善于分析、足智多谋的一面。
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2)孔子去鲁之齐,景公不纳。
4.甲文通过“濠梁之辩”让我们认识了庄子和惠子,你最欣赏其中谁?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5.通过阅读乙文,你认为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1.C 2.D 3.(1)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
(2)孔子离开鲁国到齐国去,齐景公不接纳他。 4.示例一:欣赏庄子。他不仅能以愉快的心境对待周围的事物,更机智善辩。在惠子巧妙援引庄子的反驳建立起符合逻辑的推理后,他“循其本”,回归争论开始,避重就轻,将惠子的发难化解。
示例二:欣赏惠子,他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他巧妙地援引庄子的反驳建立起符合逻辑的推理,把庄子推到无言以对的处境中。 5.示例:晏子是一个足智多谋的人,对于景公的忧虑,他能够理性地进行分析,并且给出有用的建议。
【解析】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副词,固然/形容词,顽固;
B.助词,用于句末,表停顿/助词,用在陈述句的主语后,表停顿;
C.动词,担忧,忧虑/动词,担忧,忧虑;
D.代词,用于疑问,相当于“怎么”,“若何”意为“怎么办”/动词,比得上;
故选C。
2.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D.有误,乙文主要运用记叙的表达方式,对晏子的语言描写,属于正面表现晏子善于分析、足智多谋的特点;“居期年,孔子去鲁之齐,景公不纳,故困于陈、蔡之间”通过孔子的处境侧面表现了晏子善于分析、足智多谋的一面。
故选D。
3.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在翻译句子是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要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重点词语:
(1)子,你。非,不是。安,怎么。
(2)去,离开。之,到。纳,接纳。
4.本题考查语言表达。主观性试题,答案不唯一。作答时先要明确自己欣赏谁,然后阐述其理由,理由要充分合理。可欣赏庄子,因为庄子认为游鱼快乐是他能以愉快的心境对待周围的事物,是自己愉悦心境的外化;面对惠子的发难,庄子把惠子所说的“安知”(怎么知道)解释成“哪里知道”,巧妙应对,说明他机智善辩。也可欣赏惠子,因为惠子机智好辩,善于抓住对方的漏洞之处进行反驳,逻辑严密。
示例一:欣赏庄子,因为庄子能以愉快的心境对待周围的事物,追求天人合一推崇自然的思想。
示例二:欣赏惠子,因为惠子机智好辩,善于抓住对方的漏洞之处,对于事物有着寻根问底的认知态度。
5.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解答此题关键是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与相关事件,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结合乙文晏子的话“君不如阴重孔子,设以相齐。孔子强谏而不听,必骄鲁而有齐,君勿纳也。夫绝于鲁,无主于齐,孔子困矣”分析,晏子对于景公的忧虑,他能够理性地进行分析,并且告诉齐景公对孔子采取既拉拢又不收留的办法,最后瓦解了鲁国的政治力量。可见晏子是一个足智多谋的人,能够理性地分析问题,并且给出有用的建议。
【点睛】参考译文:
甲:庄子和惠子一起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鲦鱼在濠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庄子说:“你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是否知道鱼的快乐);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可以完全确定的。”庄子说:“请追溯话题本源。你说‘你哪里知道鱼快乐’的话,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乙:孔子到鲁国做宰相,齐景公认为孔子到鲁国做宰相这件事是齐国的忧患,对晏子说:“边邻国家有圣人,这就是敌对国家的忧患。现在孔子当了鲁国的宰相怎么办 ”晏子回答说:“君主你用不着忧愁。鲁国的国君是个昏庸软弱的君主,孔子是德行才能出众的宰相。国君你不如暗地里表示钦慕孔子的才能,假说许他做齐国的宰相。孔子努力劝谏而鲁君不听从,孔子一定会认为鲁君骄横而来到齐国。国君你不要接纳他。这样,他将自绝于鲁国,又不能任用于齐国。孔子就窘迫了。”过了一年,孔子离开鲁国到齐国去,齐景公也不接纳他,因此(孔子)被困于陈、蔡两国之间。
(2024·山东烟台·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乙】
梁相死,惠子欲之梁,渡河而遽①堕水中,船人救之。船人曰:“子欲何之而遽也?”曰:“梁无相,吾欲往相之。”船人曰:“子居船楫之间而困,无我则子死矣,子何能相梁乎 ”惠子曰:“子居船楫之间,则我不如子;至于安国家,全社稷,子不比我,蒙蒙②如未视之狗耳。”
(选自《太平御览》)
【注释】①遽:匆忙。②蒙蒙:未睁开的样子。
6.下面各项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是鱼之乐也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B.安知鱼之乐 至于安国家
C.吾欲往相之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D.则我不如子 自以为不如
7.下面各项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不求闻达于诸侯
B.子之不知鱼之乐 子欲何之而遽也
C.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曲肱而枕之
D.请循其本 其真不知马也
8.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惠子欲之梁,渡河而遽堕水中,船人救之。
9.甲乙两文都表现了惠子的善辩,请简要分析。
【答案】6.D 7.A 8.惠子想要去梁国,过河太匆忙,掉河里了,路过的划船的人把他救起来。 9.甲文惠子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应对庄子“子非我”的反驳;乙文惠子运用对比,强调各有所长,成功批驳了船人的质疑。
【解析】6.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辨析。
A.名词,快乐/以……为乐;
B.表反问,怎么/使动用法,使……安定;
C.动词,做相国/名词,显要的高官;
D.比得上/比得上;
故选D。
7.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辨析。
A.介词,在/介词,在;
B.主谓之间,取独/动词,到;
C.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顺承;
D.代词,它的/表感叹语气,大概;
故选A。
8.本题考查文言翻译。重点字词:
欲,想要;之,到;遽,匆忙。
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从甲文“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可知,惠子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应对庄子“子非我,安知鱼之乐?”的反驳;从乙文“子居船楫之间,则我不如子,至于安国家全社稷,子不比我,蒙蒙如未视之狗子耳”可知,惠子运用对比,强调各有所长,成功批驳了船人的质疑。
【点睛】参考译文:
(甲)庄子和惠子一起在濠水上的桥上游玩。庄子说:“鲦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庄子说:“你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是否知道鱼的快乐);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可以完全确定的。”庄子说:“请追溯话题本源。你说'你哪里知道鱼快乐'的话,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问我。我是在濠水上的桥上知道的。”
(乙)梁地(魏国都城大梁)的丞相死了,惠子想要去梁地(出任这一职位),在过河的时候太匆忙不小心掉到了河里,路过的划船的人把他救起来。那个人(划船的人)问他:“你要去哪干什么啊,怎么会那么匆忙呢?”惠子说:“梁地没有丞相,我想去那试试看。”那个人又说:“你只是在船上那么小的地方都会遇到困难,要不是我的话你就死了,你哪来的本事能做梁地的丞相来管理梁地呢?”惠子说:“说到在水上驾驶船只纵横穿行我是不如你;但是说到治理国家,保全人民社稷的安康,你和我比起来,就好象还没有完全睁开迷蒙双眼的幼犬啊。”
(22-23八年级下·湖南郴州·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选自《<庄子>二则》)
【乙】
钟毓、钟会①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繇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见。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节选自《世说新语·言语》)
【注释】①钟毓、钟会:三国时魏国大臣钟繇的两个儿子。
10.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请循其本
(2)复问会
11.文中划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魏文帝闻之语/其父繇曰/可令二子来 B.魏文帝闻之语/其父繇曰可/令二子来
C.魏文帝闻之/语其父繇曰/可令二子来 D.魏文帝闻之/语其父繇/曰可令二子来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以下句子。
(1)我非子,固不知子矣。
(2)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13.甲文中的庄子和乙文中的钟会都是反应机敏、能言善辩之士,请结合内容具体分析他们的语言艺术。
【答案】10. 追溯 又 11.C 12.(1)我不是你,本来就不知道你。(2)(钟会)回答说:“由于恐惧战栗,害怕得发抖,所以汗水也不敢冒出。” 13.甲文,庄子面对惠子的第一次发难(子非鱼,安知鱼之乐),采用了反诘的方式,即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予以巧妙应对;当惠子援引庄子的反驳建立起符合逻辑的推理后,庄子却又返回争论的起点,采用偷换概念的方法将惠子的第二次发难轻轻化解了,表现出智辩与巧辩的特点。
乙文,钟会见到魏文帝时,明明不紧张、不害怕,但为了顾及皇帝的尊严和哥哥的面子,故意说自己害怕到“汗不敢出”,这句话既是化用了哥哥的语言,又有自己的创造,把汗水拟人化,借以夸张地表达自己在皇帝面前的恐慌,语言灵活俏皮,充满急智。
【解析】10.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1)句意:让我们回到最初的话题。循:追溯。
(2)句意:文帝又问钟会。复:又。
11.本题考查句子的断句。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根据句意进行分析。句意为:魏文帝曹丕听说这两个孩子的聪慧名声,就对他们的父亲钟繇说:“可以叫这两个孩子来见我。”故断为:魏文帝闻之/语其父繇曰/可令二子来。
故选C。
12.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
(1)非,不是。子,你。固,本来。知,知道,了解。
(2)对,回答。战战栗栗,由于恐惧战栗,害怕得发抖。
13.本题考查比较阅读。
根据甲文中的“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可知,庄子面对惠子的第一次质疑“你不是鱼,怎么会知道鱼的快乐呢”,采用反诘的方式,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用惠子的逻辑来反驳他,即“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根据“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可知,惠子引用庄子的逻辑,建立起符合逻辑的推理之后,庄子回到争论的起点,即“请循其本”,用偷换概念的方法,即,你问我怎么知道鱼的快乐,本身就是认可我知道鱼的快乐所以才会发问,把惠子的第二次发难成功化解,体现他的智慧与巧辩。
根据乙文中的“卿何以不汗”可知,钟会见到魏文帝时,很镇定,不紧张,也不害怕。联系“战战栗栗,汗不敢出”可知,他把自己没有出汗说成是国灰害怕,所以汗不敢出来。这样既照顾了哥哥的面子,也体现了皇帝的威严。“汗不敢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夸张地表现了自己在皇帝面前的恐慌。语言幽默风趣,体现了他的机智。
【点睛】参考译文:
(甲)庄子和惠子一起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鲦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子说:“你又不是鱼,哪里知道鱼是快乐的呢?”庄子说:“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是快乐的呢?”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就不知道你(的想法);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可以完全确定的。”庄子说:“让我们回到最初的话题,你开始问我‘你哪里知道鱼儿的快乐'的话,就说明你很清楚我知道,所以才来问我是从哪里知道的。现在我告诉你,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乙)钟毓、钟会在少年时期就有美好的声誉。十三岁时,魏文帝曹丕听说这两个孩子的聪慧名声,就对他们的父亲钟繇说:“可以叫这两个孩子来见我。”于是奉旨进见。钟毓脸上冒着汗水,魏文帝问:“你脸上为什么出汗呢?”钟毓回答:“由于恐惧慌张、害怕得发抖,所以汗水像水浆一样流出。”文帝又问钟会:“你脸上为什么不出汗?”钟会回答:“由于恐惧战栗,害怕得发抖,所以汗水也不敢冒出。”
(22-23八年级下·广西玉林·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乙】
惠子相梁
《庄子》
惠子相梁①,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②,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注释】①相梁:在魏国当宰相。②鹓鶵(yuān chú):古代传说中像凤凰一类的鸟,习性高洁。③鸱(chī):猫头鹰。
14.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固不知子矣 固不可彻
B.子之不知鱼之乐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夫鹓鶵发于南海 有时朝发白帝
D.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15.下面对《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记叙惠子与庄子的一场辩论。一力辩,一巧辩;一求真,一尚美,一拘泥,一超然。
B.本文通篇采用对话形式。庄子肯定自己可以知道鱼的快乐,惠子则否定了庄子的说法。
C.惠子从认知的规律出发,认为人和鱼是两种不同的生物,人不可能感受到鱼的喜怒哀乐。
D.庄子以艺术心态去看待世界,把人的主观感受“迁移”到鱼的身上,衬托出庄子的快乐。
16.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2)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
17.从甲文结尾看,庄子在辩论中偷换了概念。请简要分析庄子是如何偷换概念的。
18.甲乙两文分别体现了庄子和惠子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概括。
【答案】14.A 15.B 16.(1)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
(2)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 17.庄子把惠子的问题“安知鱼之乐”(你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故意曲解为“你从哪里知道鱼是快乐的”,然后回答“我知之濠上也”(我在濠上知道的),由此看出庄子偷换了概念。 18.甲文中的庄子:悠闲自在,追求自由快乐;乙文中的庄子:志向高洁,鄙视功名利禄。甲文中的惠子:严肃较真、喜欢寻根问底;乙文中的惠子:以己度人,执着于功名利禄。
【解析】14.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一词多义。
A.副词,本来/形容词,顽固;
B.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独;
C.动词,出发;
D.介词,在;
故选A。
15.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B.应为:庄子认为鱼儿非常快乐,惠子反驳庄子的这种看法。“庄子肯定自己可以知道鱼的快乐”成为;
故选B。
16.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重点的词有“安(怎么)”“止(栖息)”“练实(竹子的果实)”等。
17.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结合“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可知,庄子把惠子"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的问题变成“你在哪里知道鱼的快乐”的问题,即把惠子的“安知”(怎么知道)诡辨为“在哪里知道”,意指惠子你已经承认“我”知道“鱼之乐”,由此看出庄子偷换了概念。
18.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中人物形象的能力。先了解文章内容;再掌握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如人物描写方法,作者对人(事)物的评价,文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等;最后结合文中重点段落和句子答题即可。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记叙了庄子与惠子二人在濠水桥上游玩时进行的一场小辩。结合“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可知,庄子认为人乐鱼亦乐。表明他是一个自由快乐,追求无拘无束生活的人。《惠子相梁》这则故事,结合“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可知,辛辣地讥讽了醉心于功名富贵者的嘴脸,表现了庄子的清高,无意功名利禄的态度。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中,结合“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可知,惠子:严肃较真、喜欢寻根问底;《惠子相梁》中,结合“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可知,惠子以己度人,执着于功名利禄。
【点睛】参考译文:
【甲】庄子和惠子一起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鲦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子说:“你又不是鱼,哪里知道鱼是快乐的呢?”庄子说:“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是快乐的呢?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就不知道你(的想法);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可以完全确定的。”庄子说:“请你回归最开始的设定,你说:‘你哪里知道鱼快乐’这句话,就说明你很清楚我知道,所以才来问我是从哪里知道的。现在我告诉你,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乙】惠施在梁国做国相,庄子前去见他,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是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鶵,你知道它吗?那鹓鶵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的泉水不喝。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鹓鶵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发出:‘喝!’的怒斥声。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吗?”
(22-23八年级下·辽宁大连·期末)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瞭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乙】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①我大瓠之种我树②之成而实③五石。以盛水浆,其竖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狐,则瓠④落无所容。非不呺⑤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⑥之。(2)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今子有五石之狐,何不虑以为大樽⑦,而浮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⑧之心也夫!
(选自《庄子·逍遥游》,有删改)
【注释】①瓠(hú):葫芦②树:种植、培育。③实:结的胡芦。④瓠落:又写作“廓落”,很大很大的样子。⑤呺(xiāo):虎大而又中空。⑥掊(pǒu):砸破。⑦樽:本为酒器,这里指形似酒椿,可以拴在身上的一种鬼水工具,俗称腰舟,⑧蓬:草名,其状弯曲不直。
1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我非子,固不知子矣 其将固可袭而虏也(《周亚夫军细柳》)
B.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北冥有鱼》)
C.非不呺然大也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D.何不虑以为大樽 问今是何世(《桃花源记》)
20.请给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21.请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直线的句子。
22.惠子讲述“大瓠之种”的故事有何用意?联系甲乙两文,说说惠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19.C 20.魏 王 贻 我 大 瓠 之 种 /我 树 之 成/ 而 实 五 石 21.(1)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
(2)现今你的言谈大而无用,大家都会摒弃它的。 22.讥讽/庄子的学说大而无用;思维敏捷、好辩善辩、求真务实、拙于用大(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19.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固然/本来;
B.已经/和矣组合在一起表示判断语气:这个样子吧;
C.……的样子;
D.为什么/什么;
故选C。
20.考查断句。句意:魏王送我大葫芦种子,我将它培植长大后,结出的果实有五石容积。根据句意可断句为:魏 王 贻 我 大 瓠 之 种 /我 树 之 成/ 而 实 五 石。
21.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
(1)非,不是。安,怎么,之,的。
(2)今,现在。之,的。众,大家。去,摒弃。
22.第一问: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乙文中的“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可知,惠子讲述“大瓠之种”的故事是为了讥讽庄子的学说大而无用。
第二问: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根据甲文中惠子与庄子辩论的过程可知,他敏锐地抓往了庄子言语里的漏洞加以反驳,由此可知,他是一个思维敏捷、好辩善辩的人。
根据乙文中的“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可知,他是一个求真务实的人。
根据乙文中的“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可知,他是一个拙于用大的人。
【点睛】参考译文:
甲: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鲦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完全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请追溯话题本源。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啊。”
乙:惠子对庄子说:“魏王送我大葫芦种子,我将它培植长大后,结出的果实有五石容积。用大葫芦去盛水浆,可是它的坚固程度承受不了水的压力。把它剖开做瓢,却因太大而没有适于它容纳的东西。这个葫芦不是不大呀,我因为它没有什么用处而砸烂了它。现今你的言谈,大而无用,大家都会摒弃它的。”庄子说:“先生实在是不善于使用大东西啊!如今你有五石容积的大葫芦,怎么不考虑用它来制成腰舟,而浮游于江湖之上,却担忧葫芦太大无处可容?看来先生你还是心窍不通啊!”
(22-23八年级下·河北石家庄·期末)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回答问题。
【甲】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乙】
王敦①有废明帝②意,欲以不孝废之。每言帝之不孝,皆云温太真③所说。及温来,敦便奋其威容,问温:“太子作人何似?”温曰:“小人无以测君子。”敦声色并厉,欲使温从己,乃重问温:“太子何以称佳?”温正色曰:“钩深致远④,盖非浅识所测。然以礼侍亲,可称为孝。”
【注解】①王敦:东晋大臣,有谋权篡位之心。②明帝:司马绍,即后文所说的太子。③温太真:东晋政治家,曾任太子的侍从。④钩深致远:指学识广博精深。
23.庄子是战国时期的哲学家, 学派的代表人物。
24.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1)子固非鱼也:
(2)请循其本:
(3)及温来:
(4)欲使温从己:
25.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2)小人无以测君子。
26.下对句子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甲文这场对话中,惠子力辩,看重的是事物的真实性;庄子巧辩,超然于物事之外。
B.庄子认为鱼很快乐,这其实是一种主观看法,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C.惠子认为水中的游鱼并不快乐,所以当庄子说出自己的看法时,他立即给予了反驳。
D.乙文通过温太真与王敦的对话,表现了温太真这位真正勇者的威武不屈。
【答案】23.道家 24. 本来 追溯 等到 听从(服从、顺从) 25.(1)你不是鱼,怎么能知道鱼的快乐?(2)我没有资格估量君子的德行。 26.C
【解析】23.考查对文学常识的识记。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庄氏,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24.本题考查对重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
(1)句意:你本来就不是鱼。固:本来。
(2)句意:请追溯话题本源。循:追溯。
(3)句意:等到温太真来。及:等到。
(4)句意:想靠威力来迫使温太真顺从自己。从:听从,服从,顺从。
25.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1)句中的“子(你)、非鱼(不是鱼)、安(怎么)”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2)句中的“小人(指‘我’)、无以(没有办法)、测(估量,估测)”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26.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
C.依据“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可知,惠子认为庄子不是鱼,不知道鱼是否快乐。
故选C。
【点睛】参考译文:
甲文:庄子和惠子一起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鲦鱼在濠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庄子说:“你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惠子说:“我不是你,当然不知道你(是否知道鱼的快乐);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可以完全确定的。”庄子说:“请追溯话题本源。你说‘你哪里知道鱼快乐’的话,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乙文:王敦想借不孝的罪名废掉明帝。每次说到明帝不孝的状况,都说:“这是温太真说的。”等到温太真来了,王敦便摆出他的威严的神色,问太真:“皇太子为人怎样样?”温太真答复说:“小人没法儿估量君子。”王敦声色俱厉,想靠威力来迫使对方顺从自己,便重新问道:“依据什么称颂太子好?”温太真说:“太子才识的广博精深,似乎不是我这种认识浅薄的人所能估量的;可是能按照礼法来侍奉双亲,这可以称为孝。”
(22-23八年级下·江苏连云港·期末)走近道家,一起品读《庄子》,感悟人生大智慧,完成下面小题。
(甲)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乙)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庄子钓于濮水》)
27.下列对(甲)文的理解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庄子和惠子围绕“庄子是否知道‘鱼乐’”的话题展开了辩论,在文中庄子借自己和惠子的辩论宣扬了一种“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点。
B.文章主要由庄子与惠子的对话构成。二人反复辩难,最后几近说绕口令,其中的论辩逻辑和机智巧妙却正是故事的趣味所在。
C.“濠梁之辩”的绝妙除了雄辩之外,还具有无穷的韵味,其中的轻松、闲适让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并深受这种诗意的感染。
D.庄子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惠子智辩,重观赏,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
2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安知鱼之乐
(2)请循其本
(3)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
(4)庄子持竿不顾
29.将下面的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2)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30.为下面的句子划分停顿,限两处。
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简而藏之庙堂之上。
31.“鱼”出现在初中语文课本中的很多篇文言文当中,而且都有不同的作用。请你回答(甲)文与链接材料里的“鱼”分别有什么作用。
链接材料: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激,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小石潭记》)
32.短视频是当下最流行的一种表现形式,八(3)班想将《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和《庄子钓于濮水》两则短文,通过短视频的形式表现出来,请你帮助完成以下任务。
项目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钓于濮水》
画面地点 濠梁之上 濮水之上
画面内容 庄子、惠子、濠梁、鲦鱼 庄子、二大夫、濮水、鱼竿
人物主要交流形式 ① 交流对话
主要人物(庄子)形象 超然物外、敏锐机智 向往自由,淡泊名利
中心思想 通过庄子与惠子围绕“鱼之乐”展开辩论,表现了庄子追求“天人合一”,与外界契合无间的志趣。 ②
【答案】27.D 28. 怎么 追溯 派遣 回头看 29.(1)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完全可以肯定的。
(2)你们回去吧!我宁愿(像龟一样)拖着尾巴在泥巴里爬。 30.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奥/王巾筠而藏之庙堂之上。 31.(甲)文中的“鱼”是辩论之源;《小石潭记》中的“鱼”是作者的情感投射。 32. 辩论式对话 庄子以乌龟自喻,拒绝楚王让他出任官职的邀请(态度),表现了庄子对人格独立、精神自由的追求(精神)。
【解析】27.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D.有误。《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中,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缺乏美学意义上的欣赏与关照。庄子智辩,重美学上的观赏,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能从自由活泼的生命中由衷地感受到轻松、闲适、愉悦,让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并为之深受感染。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故选D。
28.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①句意: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安,怎么。
②句意:请追溯话题本源。循,追溯。
③句意:楚王派两位大夫前往表达心意。使,派遣。
④句意:庄子拿着鱼竿不回头看(他们)。顾,回头看。
29.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
(1)子,你,对人的尊称。固,本来。非,不是。第一个“之”,主谓之间,不译。第二个“之”,助词,的。全,完备。
(2)往,回去。曳,拖。于,在。涂,泥巴。
30.本题考查断句。
句意: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死的时候已经有三千岁了,国王用锦缎将它包好放在竹匣中珍藏在宗庙的堂上。故可断为: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
31.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
(甲)文中文章写庄子与惠子同游于濠水的一座桥梁之上,俯瞰鲦鱼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因而引发联想,展开一场人能否知“鱼之乐”的论辩。所以“鱼”是辩论之源。
《小石潭记》中的“鱼”约有“百许头”“影布石上”,神态自若地“佁然不动”。既烘托出小石潭的幽寂,也勾勒出小石潭水的清澈,潭中之鱼“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鱼,多么富有人情味,这倒触动了作者情怀,所以是作者的情感投射。
32.考查内容理解。
①根据甲文中庄子和惠子两人的对话可知,两人围绕着人能否知“鱼之乐”展开了辩论。故可填:辩论式对话。
②根据乙文中的“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可知,庄子以神龟自喻,“吾将曳尾于涂中”委婉地表达了自己宁静逍遥于自然之间,也不会出任官职的意思,拒绝了楚王的邀请。从他的这种行为里,可以看出他对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逍遥的追求。
【点睛】参考译文:
甲: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鲦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完全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请追溯话题本源。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啊。”
乙:庄子在濮水钓鱼,楚王派两位大夫前往表达心意,(请他做官),(他们对庄子)说:“希望能用全境(的政务)来劳烦您。”庄子拿着鱼竿不回头看(他们),说:“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死的时候已经有三千岁了,国王用锦缎将它包好放在竹匣中珍藏在宗庙的堂上。这只神龟,(它是)宁愿死去为了留下骨骸而显示尊贵呢?还是宁愿活在烂泥里拖着尾巴爬行呢?”两位大夫说:“宁愿活在烂泥里拖着尾巴爬行。”庄子说:“你们回去吧!我宁愿(像龟一样)在烂泥里拖着尾巴(活着)。”
链接材料: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托也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22-23八年级下·陕西汉中·期末)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完成各题。
[甲]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乙]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楚人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更道,从大门入。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晏子对曰:“齐之临淄①三百闾②,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子?”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③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注释]①临淄,齐国都城。②闾,里门,古代二十五家为一闾。③不肖,这里指没有德才的人。
3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请循其本( )
(2)汝安知鱼乐( )
(3)楚人以晏子短( )
(4)故宜使楚矣( )
34.下面选项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楚人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
B.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齐之临淄三百闾
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然则何为使子
D.以其境过清 楚人以晏子短
3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2)楚人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
36.同为善辩之人,庄子与晏子的语言艺术都非常的高超,从选文来看,你更欣赏哪一个?请结合选文内容,从感情表达和论技巧两方面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33. 顺着 你 身子矮 适合,应该 34.D 35.(1)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完全可以肯定的!
(2)楚人因为晏子身材矮小,在大门的旁边开一个小门请晏子进去。 36.示例:欣赏晏子,感情表达:晏子不畏强国,全力维护自己个国家的尊严。辩论技巧: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解析】33.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1)句意: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循:顺着;
(2)句意:你是从哪里知道鱼的快乐。汝:你;
(3)句意: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短:身子矮;
(4)句意:所以就只好委屈下出使楚国了。宜:适合,应该。
34.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用法和意义。
A.表转折,却/表顺承;
B.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的;
C.介词,给,向/动词,做;
D.都是“因为”的意思;
故选D。
35.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重点词语有:
(1)固:本来;全:完全,确定是。
(2)于:在;延:迎接。
36.本题考查阐述观点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需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来分析。
【甲】讲述两位辩论高手,同游于濠水的一座桥梁之上,俯看鲦鱼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因而引起联想,展开了一场人能否知鱼之乐的辩论。通篇采用对话形式。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顶真式地把这场辩论引向深入。两人在辩论中反映出来的敏捷思路和睿智的交谈,就令人拍案叫绝,给人一种怡情益智的享受。若欣赏庄子,可从“超功利的艺术审美价值取向和偷换概念的智辩技巧”的角度来阐述。
【乙】文叙写楚王让晏子从小门入,意在给他一个下马威。晏子则毫不畏惧,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环环相扣技巧,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方法,迫使楚王改变了主意和态度,充分体现其机智勇敢,善于辞令,灵活善辩的外交才能与不惧大国、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据此,若欣赏晏子,可从其“维护国家尊严,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来论辩”的角度来阐述作答。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欣赏庄子,感情表达:追求天人合一,崇尚自然。辩论技巧:避重就轻,偷换概念的语言技巧。
【点睛】参考译文:
【甲】庄子和惠子一道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鯈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就是鱼儿的快乐呀。”惠子说:“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庄子说:“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的快乐?”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就不知道你的想法;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就是可以完全确定的。”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是从哪里知道鱼的快乐’等等,既然你已经知道了我知道鱼的快乐而却又问我,所以我说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乙】晏子出使楚国。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在大门的旁边开一个五尺高的小洞请晏子进去。晏子不进去,说:“出使到狗国的人从狗洞进去,今天我出使到楚国来,不应该从这个洞进去。”迎接宾客的人带晏子改从大门进去。晏子拜见楚王。楚王说:“齐国没有人吗?竟派您做使臣。“晏子回答说:“齐国首都临淄有七千多户人家,展开衣袖可以遮天蔽日,挥洒汗水就像天下雨一样,人挨着人,肩并着肩,脚尖碰着脚跟,怎么能说齐国没有人呢?”楚王说:“既然这样,为什么派你这样一个人来做使臣呢?”晏子回答说:“齐国派遣使臣,各有各的出使对象,贤明的使者被派遣出使贤明的君主那儿,不肖的使者被派遣出使不肖的君主那儿,我是最无能的人,所以就只好委屈下出使楚国了。”
(22-23八年级下·广东佛山·期中)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选自《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乙】
予尝步自横溪,有二叟分石而钓,其甲得鱼至多且易取。乙竟日亡所获也,乃投竿问甲曰:“食饵同,钓之水亦同,何得失之异耶?”甲曰:“吾方下钓时,但知有我而不知有鱼,目不瞬神不变鱼忘其为我故易取也。子意①乎鱼,目乎鱼,神变则鱼逝矣,奚②其获?”乙如其教,连取数鱼。予叹曰:“旨哉!意成乎道也。”
(选自林昉《田间书·杂言》)
注:①意:意愿,愿望。②奚:怎么,哪里。
37.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子固非鱼也( )
(2)全矣( )
(3)请循其本( )
3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2)乙如其教,连取数鱼。
39.请给下列句子用“/”线划分停顿
目 不 瞬 神 不 变 鱼 忘 其 为 我 故 易 取 也。
40.语段(甲)中的庄子与惠子,你最欣赏谁?为什么?
41.两个语段中都提到了“鱼”,语段(甲)中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很快乐,实际上这是庄子① 的外化;语段(乙)中老人甲之所以能顺利钓上“鱼'是因为他② 。
【答案】37. 本来 完全,完备 追溯 38.(1)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是快乐的呢?
(2)乙按照他教的做一连钓到几条鱼 39.目不瞬/神不变/鱼忘其为我/故易取也。 40.示例一:我最欣赏庄子。因为庄子能以愉快的心境对待周围的事物,追求天人合一,推崇自然,机智善辩。
示例二:我最欣赏惠子。因为惠子机智善辩,善于抓住对方的漏洞,对事物有着寻根问底的认知态度。 41. 内心愉悦、 做事全神贯注、不急于求成
【解析】37.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你本来就不是鱼。固:本来;
(2)句意为:这是可以完全确定的。全:完全,完备;
(3)句意为:请追溯话题本源。循:追溯。
38.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语:
(1)子:你。非:不是。安:怎么。
(2)如:按照,遵照。数:几。
39.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
“目不瞬神不变鱼忘其为我故易取也”意思是:眼睛不眨,神色不变,鱼忘了(坐这的是)我,所以容易上钩了。“目不瞬”主谓结构,应在“瞬”后停顿;“神不变”主谓结构,应在“变”后停顿;“鱼忘其为我”主谓结构,应在“我”后停顿;因此断句为:目不瞬/神不变/鱼忘其为我/故易取也。
40.本题考查对文中人形象的分析。庄子与惠子,一力辩,一巧辩;一求真,一尚美;一拘泥,一超然。解答时扣住人物各自的优点,言之成理即可,答案不唯一。
对于庄子,他犹如一位艺术家,从“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可知,庄子能以愉快的心境对待周围的事物,追求天人合一;从“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可知,庄子机智善辩。如果回答欣赏庄子,可据此解答。
对于惠子,他犹如一位逻辑家,从“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可知,惠子善于抓住对方的漏洞;从“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可知,惠子求真务实,对事物有着寻根问底的认知态度。如果回答欣赏惠子,可据此解答。
4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1)根据甲文“ 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我知之濠上也”可知,庄子认为鱼很“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说明他的心境很悠然自得的,他因此感到快乐,当他看见鱼儿也是如此悠闲自得,所以他才认为鱼儿也是快乐的。
(2)根据乙文“吾方下钓时,但知有我而不知有鱼,目不瞬,神不变,鱼忘其为我,故易取也。子意乎鱼,目乎鱼,神变则鱼逝矣,奚其获?”(我开始下钩的时候,心中想到的是我自己而不是鱼,眼睛不眨,神色不变,鱼忘了(坐这的是)我,所以容易上钩了,您(一心)想到的是鱼,神态(总是)变,鱼(自然)就逃离啊,哪里还会有收获呢)可知,老人甲之所以能顺利钓上“鱼',是因为他全神贯注、沉着冷静、不急于求成;老人乙之所以一整天无收获,是因为他的目标在鱼的身上,太注重结果。
【点睛】参考译文
【甲】
庄子和惠子一起在濠水上的桥上游玩。庄子说:“鲦鱼在濠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庄子说:“你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是否知道鱼的快乐);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可以完全确定的。”庄子说:“请追溯话题本源。你说‘你哪里知道鱼快乐’的话,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问我。我是在濠水上的桥上知道的。”
【乙】
我曾经独自漫步过溪流,(看见)有两位老人分别坐在(两块)石头上钓鱼,其中甲得到的鱼特多,并且很轻易就钓到。乙一整天都没有收获,(乙)便扔下钓竿问甲道:“鱼饵相同,钓鱼的溪流也相同,为什么得失的差别这么大呢?”甲说:“我开始下钩的时候,心中想到的是我自己而不是鱼,眼睛不眨,神色不变,鱼忘了(坐这的是)我,所以容易上钩了,您(一心)想到的是鱼,神态(总是)变,鱼(自然)就逃离啊,哪里还会有收获呢!”乙按照他教的做,一连钓到几条鱼。我感叹道:“这意思说到了事物的宗旨,成为哲理了啊!”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选自《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乙】
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①者,谒者②操以入。中射之士③问曰:“可食乎?”曰:“可。”因夺而食之。王怒,使人杀中射之士。中射之士使人说王曰:“臣问谒者,谒者曰可食,臣故食之。是臣无罪而罪在谒者也且客献不死之药臣食之而王杀臣是死药也。王杀无罪之臣,而明人之欺王。”王乃不杀。
(节选自《战国策》)
【注释】①荆王:楚王。②谒者:接待宾客的近侍。③中射之士:诸侯宫里的侍卫近臣。
4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固不知子矣
(2)请循其本
(3)谒者操以入
4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不同的一组是( )
A.是鱼之乐也 是鸟也(《北冥有鱼》)
B.安知鱼之乐 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
C.因夺而食之 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
D.王乃不杀 乃大惊(《桃花源记》)
44.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是臣/无罪而罪在/谒者也且/客献不死之药臣食之而王杀/臣是死药也。
B.是臣/无罪而罪在谒者也且/客献不死之药臣食之/而王杀臣/是死药也。
C.是臣无罪/而罪在谒者也/且客献不死之药/臣食之而王杀臣/是死药也。
D.是臣无罪/而罪在谒者也且客/献不死之药臣食之/而王杀/臣是死药也。
45.用现代汉语翻译两段选文中画直线的句子。
46.甲、乙两文都赞扬了庄子与中射之士的 ,他们都采用 的方法,其中甲文庄子抓住一个“ ”字,乙文抓住一个“ ”字。
【答案】42.(1)本来(2)本源(3)而 43.C 44.C 45.(1)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完全可以肯定的了!
(2)大王杀死一个没有罪的臣子,就证明有人在欺骗大王。 46. 机智善辩 偷换概念(或钻词语多义的空子) 安 可
【解析】42.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意义。
①句意:固然不知道你;固,固然;
②句意: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本,本源;
③句意:传递人拿着药走入宫中;以,而。
43.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意义辨析。
A .是:这;
B .安:怎么,哪里;
C .因:于是/就着;
D .乃:于是,就;
故选C 。
44.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这句话的意思为:这事我没有罪,有罪的乃是传递人。况且客人所献的是长生不死药,我吃了药大王就杀我,这岂不成了丧死药。这句话的句式是判断句。根据意思可断句为:是臣无罪/而罪在谒者也/且客献不死之药/臣食之斤王杀臣/是死药也。
故选C 。
45.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句中得分点有:
(1)固,本来。全,完全,完备。
(2)之,的。明,证明。
46.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解答此题,需要结合文意具体分析。由文章的内容可知庄子与惠子进行争辩这是表现的是庄子的聪慧,乙文中的中射之士和王的对话,可以表现出他的聪明机智,为自己脱罪。所以,庄子与中射之士都是能言善辩的人士。庄子抓住对方话语中的“安”字巧做文章,故意曲解对方的意思,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使惠子无话可说。中射之士抓住一个“可”字,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推卸罪责不在自己。据此作答即可。
【点睛】译文:
甲文:
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绦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完全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啊。”
乙文:
有人给楚王献长生不老的药,传递人拿着药走入宫中。有个宫中卫士看见后问道:“这东西可以吃吗?”答说:“是可以吃的。”卫士于是抢过来吃了下去。楚王为此甚为恼怒,就要杀死这个卫士。这个卫士托人劝说楚王:”“我问传达人,他告诉我说是可以吃的,我才拿过药来吃下去,这事我没有罪,是那个送药来的人有罪,况且客人所献的是长生不死药,我吃了药大王就杀我,这岂不成了丧死药。大王杀死一个没有罪的臣子,就证明有人在欺骗大王。”楚王于是没有杀他。
(21-22八年级下·山东滨州·期末)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选自《庄子·秋水》)
【乙】仲尼相鲁,景公患①之。谓晏子曰:“邻国有圣人,敌国之忧也。今孔子相鲁若何?”晏子对曰:“君其勿忧。彼鲁君,弱主也:孔子,圣相也。若(君)不如阴②重孔子,设以相齐。孔子强谏③而不听,必骄鲁而有齐,君勿纳也。夫绝于鲁,无主于齐,孔子困矣。”居期年,孔子去鲁之齐,景公不纳,故困于陈、蔡之间。
(选自《晏子春秋·外篇》)
【注】①患:认为…是忧患。②阴:假意。③强谏:竭力规劝。
4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鲦鱼出游从容
(2)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3)敌国之忧也
(4)故困于陈、蔡之间
48.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A.是鱼之乐也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北冥有鱼》)
B.请循其本 其真无马邪(《马说》)
C.设以相齐 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
D.孔子困矣 教然后知困(《虽有嘉肴》)
4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2)居期年,孔子去鲁之齐。
50.甲文通过在中华文化史上产生过深远影响的“濠梁之辩”让我们认识了庄子和惠子,你最欣赏其中哪一个?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51.通过乙文,你了解到晏子哪方面的特点?
【答案】47.(1)悠闲自得(2)完全,完备(3)忧患(4)因此(所以) 48.A 49.(1)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2)过了一年,孔子离开鲁国到齐国去。 50.示例一:欣赏庄子,他不仅能以愉快的心境对待周围事物,更机智善辩。在惠子巧妙援引庄子的反驳建立起符合逻辑的推理后,他“循其本”,回归争论开始,避重就轻,将惠子发难化解。
示例二:欣赏惠子,他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他巧妙地援引庄子的反驳建立起符合逻辑的推理,把庄子推到无言以对的处境中。 51.示例:了解到晏子足智多谋的一面。他冷静分析鲁国的形势,告诉齐景公对孔子采取既拉拢又不收留的办法,最后瓦解了鲁国的政治力量。
【解析】47.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鲦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从容:悠闲自得;(2)句意: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可以完全确定的。全:完全,完备;(3)句意:这就是敌对国家的忧患。忧:忧患;(4)句意:因此(孔子)被困于陈、蔡两国之间。故:因此(所以)。
48.A.都是代词,这;B.代词,指话题/难道,表反问语气;C.介词,用、拿/介词,因为;D.动词,窘迫/形容词,理解不清;故选A。
49.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做到句不离篇。其次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第三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此句中重点的词有:(1)子:你。非:不是。安:怎么。(2)居:过、过了。期年:一年。去:离开。
50.本题考查语言表达。主观性试题,答案不唯一。作答时先要明确自己欣赏谁,然后阐述其理由,理由要充分合理。可欣赏庄子,因为庄子认为游鱼快乐是他能以愉快的心境对待周围的事物,是自己愉悦心境的外化;面对惠子的发难,庄子把惠子所说的“安知”(怎么知道)解释成“哪里知道”,巧妙应对,说明他机智善辩。也可欣赏惠子,因为惠子机智好辩,善于抓住对方的漏洞之处进行反驳,逻辑严密。示例一:欣赏庄子,因为庄子能以愉快的心境对待周围的事物,追求天人合一,推崇自然的思想。示例二:欣赏惠子,因为惠子机智好辩,善于抓住对方的漏洞之处,对于事物有着寻根问底的认知态度。
51.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结合乙文晏子的话“若(君)不如阴重孔子,设以相齐。孔子强谏而不听,必骄鲁而有齐,君勿纳也。夫绝于鲁,无主于齐,孔子困矣”分析,晏子对于景公的忧虑,他能够理性地进行分析,并且告诉齐景公对孔子采取既拉拢又不收留的办法,最后瓦解了鲁国的政治力量。可见晏子是一个足智多谋的人。
【点睛】参考译文
【甲】庄子和惠子一起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鲦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子说:“你又不是鱼,哪里知道鱼是快乐的呢?”庄子说:“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是快乐的呢?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就不知道你(的想法);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可以完全确定的。”庄子说:“请你回归最开始的设定,你说:‘你哪里知道鱼快乐’这句话,就说明你很清楚我知道,所以才来问我是从哪里知道的。现在我告诉你,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乙】孔子到鲁国做宰相,齐景公认为孔子到鲁国做宰相这件事是齐国的忧患,对晏子说:“边邻国家有圣人,这就是敌对国家的忧患。现在孔子当了鲁国的宰相怎么办 ”晏子回答说:“君主你用不着忧愁。鲁国的国君是个昏庸软弱的君主,孔子是德行才能出众的宰相。国君你不如暗地里表示钦慕孔子的才能,假说许他做鲁国的宰相。孔子努力劝谏而鲁君不听从,孔子一定会认为鲁君骄横而来到齐国。国君你不要接纳他。这样,他将自绝于鲁国,又不能任用于齐国。孔子就窘迫了。”过了一年,孔子离开鲁国到齐国去,齐景公也不接纳他,因此(孔子)被困于陈、蔡两国之间。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郢人斫垩①
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漫②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③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④死久矣。’自惠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注释】①节选自《庄子·徐无鬼》。郢,春秋时楚国的国都。垩:白色泥土。②漫:沾染。③听:随意。④质:对手。
5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请循其本 循:
(2)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全:
(3)顾谓从者曰 顾:
(4)匠石运斤成风 斤:
53.下列加点字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货恶其弃于地也 (《大道之行也》)
B.是鱼之乐也 宋元君闻之
C.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 其真无马邪(《马说》)
D.吾无以为质矣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小石潭记》)
54.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1)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2)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
55.两文分别表现了庄子怎样的心情?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52.(1)追溯;(2)完全,完备;(3)回头;(4)斧子一类的工具。 53.A 54.(1)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2)(匠石将)泥点全部清除,但是(郢都人的)鼻子安然不伤,郢都人站立不动,神色不变。 55.【甲】庄子认为鱼儿很快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和外化,表现了他愉悦的心境。【乙】叙述了“匠石运斤斫垩”的故事,表达了庄子在惠子死后,知音难求、孤独悲凉的心情。
【解析】52.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词语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1)请循其本:请你回归最开始的设定。 循:追溯; (2)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可以完全确定的。全:完全,完备;(3)顾谓从者曰:回头对随从说道。 顾:回头; (4)匠石运斤成风:匠石挥起斧子,随斧而起的风呼呼作响。 斤:斧子一类的工具。
53.A.都是介词,在;B.结构助词,的/代词,代指事情;C.代词,指郢人/难道,表反问;D.介词,用、拿/介词,因为;故选A。
54.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句中重点的词有:(1)子:你。安:疑问代词,怎么,哪里。(2)垩:白色泥土。失容:神色不变。
55.本题考查人物情感的分析。“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的描写实则就是作者情感的外露。写“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实际上是在写自己的心情;庄子认为水中游动的鱼儿很快乐,是因为自己快乐,将自己的情感赋予鱼儿。在“鱼”的自由活泼的生命中由衷地感受到自己的愉悦心境。 由此可见庄子此时是快乐的,愉悦的。也反映了庄子推崇“自然”反对“人为”的思想。结合《郢人斫垩》中“自惠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分析,庄子与惠子是辩友,匠石与郢人的关系喻指庄子与惠子,自惠子死后,庄子再也找不到辩论的对象,表现了庄子对老友的怀念,知音难求、孤独悲凉的心情。
【点睛】参考译文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和惠子一起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鲦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子说:“你又不是鱼,哪里知道鱼是快乐的呢?”庄子说:“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是快乐的呢?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就不知道你(的想法);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可以完全确定的。”庄子说:“请你回归最开始的设定,你说:‘你哪里知道鱼快乐’这句话,就说明你很清楚我知道,所以才来问我是从哪里知道的。现在我告诉你,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郢人斫垩
庄子送葬,经过惠子的坟墓,回头对随从说道:“郢都有一个人,不小心让一星点白灰粘在鼻子上,这点白灰就像苍蝇的翅膀那样又薄又小,他让匠石替他削掉。匠石挥起斧子,随斧而起的风呼呼作响,任凭斧子向鼻端挥去,泥点尽除而鼻子安然不伤,郢都人站立不动,神色不变。宋元君听说此事后,把匠石召去,说道:‘试着替我再做一遍。’匠石说道:‘臣下确实曾经削掉过鼻尖上的泥点,不过现在我的对手已经死了很久了!’自从先生去世,我再也没有对手了,我再也找不到辩论的对象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乙】《周书》有言:“人毋鉴①于水,鉴于人也。”鉴也者,可以察形;言也者,可以知德。小人耻其面之不及子都②也,君子耻其行之不如尧舜也。故小人尚明鉴,君子尚至言。至言也,非贤友则无取之,故君子必求贤友也。夫贤者,言足听,貌足象,行足法,加乎善奖人之美,而好摄人之过,其不隐也如影,其不讳也如响③。故我之惮之,若严君在堂而神明处室矣,虽欲为不善,其敢乎?故求益者之居游也,必近所畏而远所易④。
(徐幹《中论》)
注释:①鉴:镜子。②子都:古代美男子名。③响:声音。④易:平易。
56.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子固非鱼也 固:本来、原来 B.请循其本 本:本源
C.君子耻其行之不如尧舜也 耻:耻辱 D.虽欲为不善 为:做
57.下面句中与“请循其本”中的“其”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B.小人耻其面之不及子都也
C.虽欲为不善,其敢乎 D.货恶其弃于地也
5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②夫贤者,言足听,貌足象,行足法。
59.【甲】文中庄子坚持认为游鱼很快乐,表现了他 的心境:【乙】文中讲述了欲求上进的人要 的道理。
【答案】56.C 57.C 58.①鲦鱼在水里游时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
②那些贤明的人,言论值得听取,仪容值得模仿,行为值得效法。 59.自由愉悦 寻求并交往贤明的朋友
【解析】56.C.句意为:君子则以他的德行比不上尧、舜而感到耻辱。耻:以……为耻辱。故选C。
57.“请循其本”中的“其”,代词,它的;
A.代词,它的;
B.代词,它的;
C.副词,表反问,难道;
D.代词,它的;
故选C。
58.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注意重点词语的翻译。
(1)从容:悠闲自得;是:这。
(2)夫:那;贤者:贤明的人;足:值得;象:模仿;法:效法。
59.本题考查文意理解。结合甲文“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分析可知,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所以体现了他自由愉悦的心境;乙文,“至言也,非贤友则无取之,故君子必求贤友也。夫贤者,言足听,貌足象,行足法”,意思是“真实的话语,不是贤明的朋友就无从取得,因此,君子一定寻求贤明的朋友。那些贤明的人,言论值得听从,仪态值得模仿,行为値得效法”,告诉我们追求上进就要和贤明人做朋友的道理。
【点睛】参考译文:
【甲】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鲦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完全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请追溯话题本源。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啊。”
【乙】《周书》里有这样的话:“人不要以水为镜子,而要以人为镜子。”镜子,可以察看形体;言语,可以了解品德。小人以他的面容比不上子都而感到耻辱,君子则以他的德行比不上尧、舜而感到耻辱。所以,小人看重明亮的镜子,君子则崇尚真实的话语。真实的话语,不是贤明的朋友就无从取得,因此,君子一定寻求贤明的朋友。那些贤明的人,言论值得听从,仪态值得模仿,行为值得效法,再加上善于赞美他人的优点,愿意指出他人的过错,他们时时赞美他人像影子与身体时刻相随,他们及时指出他人错误似声音发出就有回响。所以,我畏惧他,就像父亲坐在厅堂上,神祇处在房屋中,即使想做恶事,难道还敢吗?因此,要求上进的人与人相处往来,一定要与他所畏惧的人在一起而远离平易和悦的人。
阅读下面的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1)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2)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60.下面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有关知识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杜甫唐朝著名诗人,其诗歌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因此后人称他的诗为“诗史”,尊称他为“诗圣”。
B.这首诗所表现的时间是八月,事件是暴风雨袭击茅屋,从诗中的一个词语“丧乱”可看出诗的时代背景是安史之乱。
C.诗人称“群童”为“盗贼”,表达了诗人对南村群童不良行为的强烈愤恨。
D.诗的最后一句是全诗的画龙点睛之笔,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忧国忧民的理想和愿望,反映了诗人人格的伟大与高尚。
61.下面对《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以“出游从容”体现“鱼之乐”,其用意是借“鱼乐”来抒发作者愉悦的心情。
B.文章写了游赏的感受,以景物切入,重点在写人记事,刻画人物形象。
C.文中的庄子对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善于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从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
D.文章以庄子和惠子认知态度的对比,反映了这对朋友拥有共同的生活情趣。
62.下列对句子特殊句式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南冥者,天池也。(判断句) B.去以六月息者也。(判断句)
C.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倒装句) D.是鱼之乐也。(判断句)
63.写出下列画线实词的词性和意义。
句子 词性 意义
安知鱼之乐 (1) (2)
固不知子矣 (3) (4)
64.将《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2)请循其本。
65.庄子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66.庄子和惠子辩论,他俩谁在这场辩论中占据了上风呢?
【答案】60.C 61.D 62.B 63. 疑问代词 怎么 人称代词 你 64.(1)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完全肯定的!
(2)请追溯话题本源。 65.表现庄子愉悦的心境。因为庄子写鱼的快乐,是借景抒情;鱼的快乐是庄子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66.从逻辑上看,是惠子占了上风,因为庄子是强词夺理;如果从形式上说,是庄子占了上风,因为庄子说了后惠子就没有话可以用来反驳了。
【解析】60.考查内容理解和辨析。
C.有误,“忍能对面为盗贼”,意思是,群童竟然忍心在他的眼前做盗贼。但其实,这不过是表现了诗人因“老无力”而受欺侮的愤懑心情而已,决不是真的给“群童”加上“盗贼”的罪名,要告到官府里去办罪;
故选C。
61.考查内容理解和辨析。
D.有误,文章以庄子和惠子认知态度的对比,反映了这对朋友因“好辩”拥有不同的生活情趣;
故选D。
62.考查句式的理解判断。
B.“去以六月息者也”是倒装句。句意是:乘着六月的风离开了北海;
故选B。
63.考查文言词语词性和意义。
(1)句意为: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安:疑问代词,怎么,哪里。
(2)句意为:固然不知道你。子:人称代词,你。
64.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
(1)句重点词语:子,你;全,完全,完备。
(2)句重点词语:循,追溯;其,话题;本,最初。
65.查理解文章内容。
“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的描写实则就是作者情感的外露。写“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实际上是在写自己的心情;庄子认为水中游动的鱼儿很快乐,是因为自己快乐,将自己的情感赋予鱼儿。在“鱼”的自由活泼的生命中由衷地感受到自己的愉悦心境。由此可见庄子此时是快乐的,愉悦的。
66.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作答。从逻辑上看,惠子是胜利者:惠子本来不肯定庄子是否知道鱼之乐,且有不知鱼的快乐的意思,而庄子却说惠子已经说过,知道他是知道的,可以说是扭曲了惠子的愿意。所以说是惠子胜利者。但是从辩论本身看,又是庄子胜利了。庄子与惠子论辩时运用了巧换概念的应对技巧,庄子把惠子问他的“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偷换成了“你从哪里知道鱼的快乐”巧妙进行应对。
【点睛】参考译文: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鲦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完全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请追溯话题本源。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啊。”
(22-23八年级下·福建厦门·期末)本次研学拟走近苏轼,游访黄州定慧院,请你完成任务。
他的作品:
[甲]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①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①定慧院:一作“定惠院”。苏轼元丰三年(1080)初到黄州寓居定慧院。
[乙]
记游定惠院
黄州定惠院东小山上,有海棠一株,特繁茂。每岁盛开,已五醉①其下矣。今年复与参寥禅师及二三子访焉,则园已易主。主虽市井人②,然以予故,稍加培治。山上多老枳木性瘦韧筋脉呈露如老人头颈。花白而圆,如大珠累累,香色皆不凡。既饮尚氏亦市井人也,而居处修洁,竹林花圃皆可喜。醉卧小板阁上,稍醒,闻坐客崔成老弹雷氏琴,意非人间也。坐客徐君得之将适闽中,以后会未可期,为异日拊掌③。
(节选自《苏轼文集》,有删改)
[注]①五醉:苏轼此游在元丰七年(1084),在黄州已经五次见海棠花开,醉饮其下。②市井人:商人。③拊(fǔ),这里指开怀大笑。
他的“偶像”:
[丙]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67.下列对甲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作于词人初到黄州时,描写了他深夜独自漫步时的所见所感。
B.词的上阕用缺月、疏桐、漏断等意象,构成了一个寂寞清冷的世界。
C.这首词写孤鸿不肯栖寒枝,独宿荒冷沙洲,运用托物写怀表达志趣。
D.“幽人”与“孤鸿”一独一孤,同病相怜,表现了诗人的悲观绝望。
68.解释加点字。
文言词句 方法提示 解释(填写文字)
请循其本 结合情境法 A循:
全矣 课内积累法 B全:
则园已易主 成语借鉴法:移风易俗 C易:
坐客徐君得之将适闽中 查阅词典法:①到……去;②适应;③舒适。 D适:
6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山上多老枳/木性瘦韧筋/脉呈露/如老人头颈
B.山上多老枳木/性瘦韧/筋脉呈露/如老人头颈
C.山上多老枳/木性瘦/韧筋脉呈/露如老人头颈
D.山上多老/枳木性瘦韧/筋脉呈/露如老人头颈
70.请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②尚氏亦市井人也,而居处修洁,竹林花圃皆可喜。
71.再游定慧院,虽仍陷于贬谪黄州的困境,但苏轼的心境却有所不同。请结合甲乙两文谈谈他被贬黄州后心境的变化。
72.苏轼喜欢读《庄子》,他说“清诗健笔何足数,逍遥齐物追庄周”。请结合丙文谈一谈庄子的什么思想性情影响了苏轼。
【答案】67.D 68.A追溯;B完全;C变;D去。 69.B 70.①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
②尚氏也是个平凡的人,但居住的地方干净整洁,他家的竹林和花圃都很讨人喜欢。 71.甲诗中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乙文中写作者与志趣相投者寻访郊游,饮酒聚乐的情景,“道过何氏小圃,乞其蔡橘,移种雪堂之西”可见作者不仅十分熟悉当地风物,而且与当地居民的关系极为融洽,字里行间充满了浓郁的人情味与乡土气息。作者乐在其中,洒脱自由。 72.丙文中庄子见鱼游而喜,结合庄周梦蝶的故事,表现了他沉醉自然,物我两忘的豁达。这让苏轼在被贬黄州前后心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最初的孤高自许到后来的洒脱自由,乐在其中。
【解析】67.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D.结合“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可知,诗人借孤鸿抒发自己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悲观绝望”错误。
故选D。
68.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翻译。解答此类题目,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古今异义,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A写庄子要求追溯话题本源。循,追溯。
B“全矣”句意:是完全可以肯定的。全,完全。
C“移风易俗”意思是改变旧的风俗习惯。易,变。“则园已易主”句意:园子已经换了主人。
D“坐客徐君得之将适闽中”句意:客人徐得之马上就要启程到闽中去。适,去。
69.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对话、句子结构成分、习惯句式等断句。“性瘦韧”“筋脉呈露”都是“老枳木”的特点,“如老人头颈”省略主语“老枳木”,是一个表意完整的比喻句。本句句意为:园子里山上有很多年老的枳木,木性瘦瘠而坚韧,好像老人的头颈。
故选B。
70.本题考查句子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
①重点词有:子,你;安,怎么。
②重点词有:亦,也;市井人,平凡的人;皆,都。
71.本题考查作者的情感理解与掌握。
甲诗中,“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作者描写了月夜孤鸿这一形象,结合“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可知,作者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乙文中,“每岁盛开,已五醉其下矣。今年复与参寥禅师及二三子访焉”写作者与志趣相投者寻访郊游,饮酒聚乐的情景,“道过何氏小圃,乞其蔡橘,移种雪堂之西”可见作者不仅十分熟悉当地风物,而且与当地居民的关系极为融洽,字里行间充满了浓郁的人情味与乡土气息。“醉卧小板阁上,稍醒,闻坐客崔成老弹雷氏琴,意非人间也”表现了作者乐在其中的洒脱自由。
72.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丙文中,“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写庄子见鱼游而喜,结合庄周梦蝶的故事,表现了他沉醉自然,物我两忘的豁达。这让苏轼在被贬黄州前后心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结合甲诗中“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和乙文中“醉卧小板阁上,稍醒,闻坐客崔成老弹雷氏琴,意非人间也”可知,苏轼由最初的孤高自许到后来的洒脱自由,乐在其中。
【点睛】参考译文:
(乙)黄州定惠院东边的小山上有一株海棠,枝叶特别繁荣茂盛。每年花开的时候,我都会带着客人前去喝酒,已经五次醉在这海棠树之下了。今年又和参寥禅师以及其他两三个人去访赏,然而那个园子已经换了主人。主人虽然是个市井之人,但因为我的原因,他也稍稍地培育治理了这个园子。园子里山上有很多年老的枳木,木性瘦瘠而坚韧,树的筋脉都显露在外面,好像老人的头颈。花为白色,很圆,好像很多颗大粒的珍珠,香气和颜色都很不平凡。喝过酒之后,我们去姓尚的人家休息。尚氏也是个平凡的人,但居住的地方干净整洁,他家的竹林和花圃都很讨人喜欢。我醉躺在小板阁上,一会醒了,听见客人崔成老弹奏雷氏琴,琴声像悲鸣的风、微亮的月光,铮铮有声,得到的享受是人间所没有的。客人徐得之马上就要启程到闽中去,以后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再见面,于是恳请我记下今天之事,作为以后的谈资。
(丙)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鲦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完全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请追溯话题本源。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啊。”26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对比阅读
中考真题|文言文+文言文|文言群文|古诗词+文言文
(2024·广西玉林·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 ‘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我知之濠上也。 ”
【乙】
仲尼相鲁
仲尼相鲁,景公患①之。谓晏子曰:“邻国有圣人,敌国之忧也。今孔子相鲁若何?”晏子对曰: “君其勿忧。彼鲁君,弱主也;孔子,圣相也。君不如阴②重孔子,设以相齐。孔子强谏③而不听,必骄鲁而有齐,君勿纳也。夫绝于鲁,无主于齐, 孔子困矣。”居期年,孔子去鲁之齐,景公不纳,故困于陈、蔡之间。
(选自《晏子春秋·外篇》)
【注】①患: 认为……是忧患。②阴: 假意。③强谏: 竭力规劝。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含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固不知子矣 汝心之固
B.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 北山愚公者
C.君其勿忧 先天下之忧而忧
D.今孔子相鲁若何 孰若孤
2.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首句点出人物、地点和事件——庄子与惠子在濠水桥上游玩,引出下文论辩。
B.甲文中庄子以艺术心态去看待世界,是典型的“移情”——把自己的快乐转移到鱼的情绪上。
C.乙文晏子分析鲁国形势,建议对孔子采取拉拢又不收留的办法,最终瓦解了鲁国政治力量。
D.乙文主要运用记叙的表达方式,侧面表现了晏子善于分析、足智多谋的一面。
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2)孔子去鲁之齐,景公不纳。
4.甲文通过“濠梁之辩”让我们认识了庄子和惠子,你最欣赏其中谁?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5.通过阅读乙文,你认为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2024·山东烟台·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乙】
梁相死,惠子欲之梁,渡河而遽①堕水中,船人救之。船人曰:“子欲何之而遽也?”曰:“梁无相,吾欲往相之。”船人曰:“子居船楫之间而困,无我则子死矣,子何能相梁乎 ”惠子曰:“子居船楫之间,则我不如子;至于安国家,全社稷,子不比我,蒙蒙②如未视之狗耳。”
(选自《太平御览》)
【注释】①遽:匆忙。②蒙蒙:未睁开的样子。
6.下面各项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是鱼之乐也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B.安知鱼之乐 至于安国家
C.吾欲往相之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D.则我不如子 自以为不如
7.下面各项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不求闻达于诸侯
B.子之不知鱼之乐 子欲何之而遽也
C.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曲肱而枕之
D.请循其本 其真不知马也
8.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惠子欲之梁,渡河而遽堕水中,船人救之。
9.甲乙两文都表现了惠子的善辩,请简要分析。
(22-23八年级下·湖南郴州·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选自《<庄子>二则》)
【乙】
钟毓、钟会①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繇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见。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节选自《世说新语·言语》)
【注释】①钟毓、钟会:三国时魏国大臣钟繇的两个儿子。
10.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请循其本
(2)复问会
11.文中划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魏文帝闻之语/其父繇曰/可令二子来 B.魏文帝闻之语/其父繇曰可/令二子来
C.魏文帝闻之/语其父繇曰/可令二子来 D.魏文帝闻之/语其父繇/曰可令二子来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以下句子。
(1)我非子,固不知子矣。
(2)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13.甲文中的庄子和乙文中的钟会都是反应机敏、能言善辩之士,请结合内容具体分析他们的语言艺术。
(22-23八年级下·广西玉林·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乙】
惠子相梁
《庄子》
惠子相梁①,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②,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注释】①相梁:在魏国当宰相。②鹓鶵(yuān chú):古代传说中像凤凰一类的鸟,习性高洁。③鸱(chī):猫头鹰。
14.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固不知子矣 固不可彻
B.子之不知鱼之乐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夫鹓鶵发于南海 有时朝发白帝
D.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15.下面对《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记叙惠子与庄子的一场辩论。一力辩,一巧辩;一求真,一尚美,一拘泥,一超然。
B.本文通篇采用对话形式。庄子肯定自己可以知道鱼的快乐,惠子则否定了庄子的说法。
C.惠子从认知的规律出发,认为人和鱼是两种不同的生物,人不可能感受到鱼的喜怒哀乐。
D.庄子以艺术心态去看待世界,把人的主观感受“迁移”到鱼的身上,衬托出庄子的快乐。
16.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2)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
17.从甲文结尾看,庄子在辩论中偷换了概念。请简要分析庄子是如何偷换概念的。
18.甲乙两文分别体现了庄子和惠子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概括。
(22-23八年级下·辽宁大连·期末)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瞭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乙】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①我大瓠之种我树②之成而实③五石。以盛水浆,其竖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狐,则瓠④落无所容。非不呺⑤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⑥之。(2)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今子有五石之狐,何不虑以为大樽⑦,而浮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⑧之心也夫!
(选自《庄子·逍遥游》,有删改)
【注释】①瓠(hú):葫芦②树:种植、培育。③实:结的胡芦。④瓠落:又写作“廓落”,很大很大的样子。⑤呺(xiāo):虎大而又中空。⑥掊(pǒu):砸破。⑦樽:本为酒器,这里指形似酒椿,可以拴在身上的一种鬼水工具,俗称腰舟,⑧蓬:草名,其状弯曲不直。
1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我非子,固不知子矣 其将固可袭而虏也(《周亚夫军细柳》)
B.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北冥有鱼》)
C.非不呺然大也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D.何不虑以为大樽 问今是何世(《桃花源记》)
20.请给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21.请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直线的句子。
22.惠子讲述“大瓠之种”的故事有何用意?联系甲乙两文,说说惠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22-23八年级下·河北石家庄·期末)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回答问题。
【甲】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乙】
王敦①有废明帝②意,欲以不孝废之。每言帝之不孝,皆云温太真③所说。及温来,敦便奋其威容,问温:“太子作人何似?”温曰:“小人无以测君子。”敦声色并厉,欲使温从己,乃重问温:“太子何以称佳?”温正色曰:“钩深致远④,盖非浅识所测。然以礼侍亲,可称为孝。”
【注解】①王敦:东晋大臣,有谋权篡位之心。②明帝:司马绍,即后文所说的太子。③温太真:东晋政治家,曾任太子的侍从。④钩深致远:指学识广博精深。
23.庄子是战国时期的哲学家, 学派的代表人物。
24.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1)子固非鱼也:
(2)请循其本:
(3)及温来:
(4)欲使温从己:
25.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2)小人无以测君子。
26.下对句子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甲文这场对话中,惠子力辩,看重的是事物的真实性;庄子巧辩,超然于物事之外。
B.庄子认为鱼很快乐,这其实是一种主观看法,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C.惠子认为水中的游鱼并不快乐,所以当庄子说出自己的看法时,他立即给予了反驳。
D.乙文通过温太真与王敦的对话,表现了温太真这位真正勇者的威武不屈。
(22-23八年级下·江苏连云港·期末)走近道家,一起品读《庄子》,感悟人生大智慧,完成下面小题。
(甲)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乙)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庄子钓于濮水》)
27.下列对(甲)文的理解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庄子和惠子围绕“庄子是否知道‘鱼乐’”的话题展开了辩论,在文中庄子借自己和惠子的辩论宣扬了一种“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点。
B.文章主要由庄子与惠子的对话构成。二人反复辩难,最后几近说绕口令,其中的论辩逻辑和机智巧妙却正是故事的趣味所在。
C.“濠梁之辩”的绝妙除了雄辩之外,还具有无穷的韵味,其中的轻松、闲适让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并深受这种诗意的感染。
D.庄子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惠子智辩,重观赏,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
2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安知鱼之乐
(2)请循其本
(3)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
(4)庄子持竿不顾
29.将下面的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2)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30.为下面的句子划分停顿,限两处。
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简而藏之庙堂之上。
31.“鱼”出现在初中语文课本中的很多篇文言文当中,而且都有不同的作用。请你回答(甲)文与链接材料里的“鱼”分别有什么作用。
链接材料: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激,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小石潭记》)
32.短视频是当下最流行的一种表现形式,八(3)班想将《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和《庄子钓于濮水》两则短文,通过短视频的形式表现出来,请你帮助完成以下任务。
项目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钓于濮水》
画面地点 濠梁之上 濮水之上
画面内容 庄子、惠子、濠梁、鲦鱼 庄子、二大夫、濮水、鱼竿
人物主要交流形式 ① 交流对话
主要人物(庄子)形象 超然物外、敏锐机智 向往自由,淡泊名利
中心思想 通过庄子与惠子围绕“鱼之乐”展开辩论,表现了庄子追求“天人合一”,与外界契合无间的志趣。 ②
(22-23八年级下·陕西汉中·期末)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完成各题。
[甲]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乙]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楚人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更道,从大门入。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晏子对曰:“齐之临淄①三百闾②,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子?”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③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注释]①临淄,齐国都城。②闾,里门,古代二十五家为一闾。③不肖,这里指没有德才的人。
3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请循其本( )
(2)汝安知鱼乐( )
(3)楚人以晏子短( )
(4)故宜使楚矣( )
34.下面选项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楚人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
B.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齐之临淄三百闾
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然则何为使子
D.以其境过清 楚人以晏子短
3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2)楚人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
36.同为善辩之人,庄子与晏子的语言艺术都非常的高超,从选文来看,你更欣赏哪一个?请结合选文内容,从感情表达和论技巧两方面谈谈你的看法。
(22-23八年级下·广东佛山·期中)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选自《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乙】
予尝步自横溪,有二叟分石而钓,其甲得鱼至多且易取。乙竟日亡所获也,乃投竿问甲曰:“食饵同,钓之水亦同,何得失之异耶?”甲曰:“吾方下钓时,但知有我而不知有鱼,目不瞬神不变鱼忘其为我故易取也。子意①乎鱼,目乎鱼,神变则鱼逝矣,奚②其获?”乙如其教,连取数鱼。予叹曰:“旨哉!意成乎道也。”
(选自林昉《田间书·杂言》)
注:①意:意愿,愿望。②奚:怎么,哪里。
37.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子固非鱼也( )
(2)全矣( )
(3)请循其本( )
3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2)乙如其教,连取数鱼。
39.请给下列句子用“/”线划分停顿
目 不 瞬 神 不 变 鱼 忘 其 为 我 故 易 取 也。
40.语段(甲)中的庄子与惠子,你最欣赏谁?为什么?
41.两个语段中都提到了“鱼”,语段(甲)中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很快乐,实际上这是庄子① 的外化;语段(乙)中老人甲之所以能顺利钓上“鱼'是因为他② 。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选自《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乙】
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①者,谒者②操以入。中射之士③问曰:“可食乎?”曰:“可。”因夺而食之。王怒,使人杀中射之士。中射之士使人说王曰:“臣问谒者,谒者曰可食,臣故食之。是臣无罪而罪在谒者也且客献不死之药臣食之而王杀臣是死药也。王杀无罪之臣,而明人之欺王。”王乃不杀。
(节选自《战国策》)
【注释】①荆王:楚王。②谒者:接待宾客的近侍。③中射之士:诸侯宫里的侍卫近臣。
4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固不知子矣
(2)请循其本
(3)谒者操以入
4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不同的一组是( )
A.是鱼之乐也 是鸟也(《北冥有鱼》)
B.安知鱼之乐 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
C.因夺而食之 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
D.王乃不杀 乃大惊(《桃花源记》)
44.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是臣/无罪而罪在/谒者也且/客献不死之药臣食之而王杀/臣是死药也。
B.是臣/无罪而罪在谒者也且/客献不死之药臣食之/而王杀臣/是死药也。
C.是臣无罪/而罪在谒者也/且客献不死之药/臣食之而王杀臣/是死药也。
D.是臣无罪/而罪在谒者也且客/献不死之药臣食之/而王杀/臣是死药也。
45.用现代汉语翻译两段选文中画直线的句子。
46.甲、乙两文都赞扬了庄子与中射之士的 ,他们都采用 的方法,其中甲文庄子抓住一个“ ”字,乙文抓住一个“ ”字。
(21-22八年级下·山东滨州·期末)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选自《庄子·秋水》)
【乙】仲尼相鲁,景公患①之。谓晏子曰:“邻国有圣人,敌国之忧也。今孔子相鲁若何?”晏子对曰:“君其勿忧。彼鲁君,弱主也:孔子,圣相也。若(君)不如阴②重孔子,设以相齐。孔子强谏③而不听,必骄鲁而有齐,君勿纳也。夫绝于鲁,无主于齐,孔子困矣。”居期年,孔子去鲁之齐,景公不纳,故困于陈、蔡之间。
(选自《晏子春秋·外篇》)
【注】①患:认为…是忧患。②阴:假意。③强谏:竭力规劝。
4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鲦鱼出游从容
(2)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3)敌国之忧也
(4)故困于陈、蔡之间
48.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A.是鱼之乐也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北冥有鱼》)
B.请循其本 其真无马邪(《马说》)
C.设以相齐 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
D.孔子困矣 教然后知困(《虽有嘉肴》)
4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2)居期年,孔子去鲁之齐。
50.甲文通过在中华文化史上产生过深远影响的“濠梁之辩”让我们认识了庄子和惠子,你最欣赏其中哪一个?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51.通过乙文,你了解到晏子哪方面的特点?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郢人斫垩①
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漫②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③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④死久矣。’自惠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注释】①节选自《庄子·徐无鬼》。郢,春秋时楚国的国都。垩:白色泥土。②漫:沾染。③听:随意。④质:对手。
5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请循其本 循:
(2)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全:
(3)顾谓从者曰 顾:
(4)匠石运斤成风 斤:
53.下列加点字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货恶其弃于地也 (《大道之行也》)
B.是鱼之乐也 宋元君闻之
C.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 其真无马邪(《马说》)
D.吾无以为质矣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小石潭记》)
54.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1)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2)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
55.两文分别表现了庄子怎样的心情?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乙】《周书》有言:“人毋鉴①于水,鉴于人也。”鉴也者,可以察形;言也者,可以知德。小人耻其面之不及子都②也,君子耻其行之不如尧舜也。故小人尚明鉴,君子尚至言。至言也,非贤友则无取之,故君子必求贤友也。夫贤者,言足听,貌足象,行足法,加乎善奖人之美,而好摄人之过,其不隐也如影,其不讳也如响③。故我之惮之,若严君在堂而神明处室矣,虽欲为不善,其敢乎?故求益者之居游也,必近所畏而远所易④。
(徐幹《中论》)
注释:①鉴:镜子。②子都:古代美男子名。③响:声音。④易:平易。
56.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子固非鱼也 固:本来、原来 B.请循其本 本:本源
C.君子耻其行之不如尧舜也 耻:耻辱 D.虽欲为不善 为:做
57.下面句中与“请循其本”中的“其”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B.小人耻其面之不及子都也
C.虽欲为不善,其敢乎 D.货恶其弃于地也
5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②夫贤者,言足听,貌足象,行足法。
59.【甲】文中庄子坚持认为游鱼很快乐,表现了他 的心境:【乙】文中讲述了欲求上进的人要 的道理。
阅读下面的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1)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2)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60.下面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有关知识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杜甫唐朝著名诗人,其诗歌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因此后人称他的诗为“诗史”,尊称他为“诗圣”。
B.这首诗所表现的时间是八月,事件是暴风雨袭击茅屋,从诗中的一个词语“丧乱”可看出诗的时代背景是安史之乱。
C.诗人称“群童”为“盗贼”,表达了诗人对南村群童不良行为的强烈愤恨。
D.诗的最后一句是全诗的画龙点睛之笔,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忧国忧民的理想和愿望,反映了诗人人格的伟大与高尚。
61.下面对《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以“出游从容”体现“鱼之乐”,其用意是借“鱼乐”来抒发作者愉悦的心情。
B.文章写了游赏的感受,以景物切入,重点在写人记事,刻画人物形象。
C.文中的庄子对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善于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从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
D.文章以庄子和惠子认知态度的对比,反映了这对朋友拥有共同的生活情趣。
62.下列对句子特殊句式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南冥者,天池也。(判断句) B.去以六月息者也。(判断句)
C.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倒装句) D.是鱼之乐也。(判断句)
63.写出下列画线实词的词性和意义。
句子 词性 意义
安知鱼之乐 (1) (2)
固不知子矣 (3) (4)
64.将《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2)请循其本。
65.庄子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66.庄子和惠子辩论,他俩谁在这场辩论中占据了上风呢?
(22-23八年级下·福建厦门·期末)本次研学拟走近苏轼,游访黄州定慧院,请你完成任务。
他的作品:
[甲]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①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①定慧院:一作“定惠院”。苏轼元丰三年(1080)初到黄州寓居定慧院。
[乙]
记游定惠院
黄州定惠院东小山上,有海棠一株,特繁茂。每岁盛开,已五醉①其下矣。今年复与参寥禅师及二三子访焉,则园已易主。主虽市井人②,然以予故,稍加培治。山上多老枳木性瘦韧筋脉呈露如老人头颈。花白而圆,如大珠累累,香色皆不凡。既饮尚氏亦市井人也,而居处修洁,竹林花圃皆可喜。醉卧小板阁上,稍醒,闻坐客崔成老弹雷氏琴,意非人间也。坐客徐君得之将适闽中,以后会未可期,为异日拊掌③。
(节选自《苏轼文集》,有删改)
[注]①五醉:苏轼此游在元丰七年(1084),在黄州已经五次见海棠花开,醉饮其下。②市井人:商人。③拊(fǔ),这里指开怀大笑。
他的“偶像”:
[丙]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67.下列对甲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作于词人初到黄州时,描写了他深夜独自漫步时的所见所感。
B.词的上阕用缺月、疏桐、漏断等意象,构成了一个寂寞清冷的世界。
C.这首词写孤鸿不肯栖寒枝,独宿荒冷沙洲,运用托物写怀表达志趣。
D.“幽人”与“孤鸿”一独一孤,同病相怜,表现了诗人的悲观绝望。
68.解释加点字。
文言词句 方法提示 解释(填写文字)
请循其本 结合情境法 A循:
全矣 课内积累法 B全:
则园已易主 成语借鉴法:移风易俗 C易:
坐客徐君得之将适闽中 查阅词典法:①到……去;②适应;③舒适。 D适:
6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山上多老枳/木性瘦韧筋/脉呈露/如老人头颈
B.山上多老枳木/性瘦韧/筋脉呈露/如老人头颈
C.山上多老枳/木性瘦/韧筋脉呈/露如老人头颈
D.山上多老/枳木性瘦韧/筋脉呈/露如老人头颈
70.请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②尚氏亦市井人也,而居处修洁,竹林花圃皆可喜。
71.再游定慧院,虽仍陷于贬谪黄州的困境,但苏轼的心境却有所不同。请结合甲乙两文谈谈他被贬黄州后心境的变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