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 《邹忌讽齐王纳谏》对比阅读-2024-2025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7 《邹忌讽齐王纳谏》对比阅读-2024-2025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

资源简介

37 《邹忌讽齐王纳谏》对比阅读
中考真题|文言文+文言文|文言群文|诗词+文言文
(2024·四川广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材料二:
徽宗立,以日食求言。涣之对曰:“求言非难,听之难;听之非难,察而用之难。今国家每下求言之诏,而下之报上,乃或不然以指陈阙失为讪①上以阿谀佞谄为尊君。志士仁人知言之无益也,不复有言,而小人肆为诡谲可骇之论。愿陛下虚心公听,言无逆逊②,唯是之从;人无同异,唯正是用。则人心说,治道成,天意得矣。”帝欣然延纳。
(节选自《宋史·王涣之传》有删改)
【注释】①讪:讽刺,挖苦。②逊:谦逊,恭顺。
1.根据两则材料,表演“进谏”故事,下列导演手记中不正确的是( )
原文 加点字理解 表演指导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A.真正,确实 邹忌眉头紧锁,双手后背,略有思索
王曰:“善。” 好的 B.齐威王面露喜色,掷地有声
涣之对曰 回答 C.涣之真诚直言,态度诚恳
志士仁人知言之无益也 D.利益 涣之神情严肃,言辞恳切
2.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不以物喜 以日食求言
B.王之蔽甚矣 听之非难
C.斯是陋室 唯是之从
D.令初下 而下之报上
3.对材料二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乃或不然/以指陈阙失为讪/上以阿谀佞谄为尊君
B.乃或不然/以指陈阙失为讪上/以阿谀佞谄为尊君
C.乃或不然以指陈/阙失为讪上/以阿谀佞谄为尊君
D.乃或不然以指陈/阙失为讪/上以阿谀佞谄为尊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2)则人心说,治道成,天意得矣。
5.“谏”字从言,目的是让对方听。完善的言谏机制,不仅凸显了谏臣谏言的重要性,更能维持稳定、促进兴盛。在纳谏方面,结合材料一分析齐威王采取了什么措施,并根据材料二谈谈你对材料一中的齐威王还有哪些建议?
【答案】1.D 2.A 3.B 4.(1)几个月之后,不时有人偶然进谏;满一年后,即使有想要说的,也没有可以进谏的(言论)了。(2)那么人们内心愉悦,治理国家的方法就会有成效,就能符合天意。 5.①齐威王广开言路,他下令当面指出过错或上书进谏等均能获得赏赐。②建议:察纳雅言或唯是之从、择善而从或唯正是用。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与分析。
D.句意:有志之士仁人知道进言没有好处。益:好处、益处。不是“利益”的意思。
故选D。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辨析。
A.相同,都是“因为”的意思;
B.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代词,代指进言;
C.表判断,是/正确的;
D.下达/下级,下面;
故选A。
3.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
本句句意:却有时不是这样,把指出缺失说成是讽刺皇上,把阿谀谄媚说成是尊敬君主。“乃或不然”句子独立完整,“以指陈阙失为讪上”与“以阿谀佞谄为尊君”都是“以……为……”的固定句式,句式结构一致。故断句为:乃或不然/以指陈阙失为讪上/以阿谀佞谄为尊君。
故选B。
4.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
(1)“时时”:常常,不时。“间进”:偶然进谏。“间”:间或,偶尔。“期年”:满一年。“虽”:即使。
(2)“说”:同“悦”,高兴。“治道”:治国的道理、方法。“得”:顺应,符合。
5.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由材料一“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可知,齐威王下令,广开言路,无论是当面指责他的过错、上书进谏,还是在公共场合议论并让他听到,都能够获得赏赐。这一广开言路的举措极大地鼓励了群臣和百姓向他进谏。
由材料二“今国家每下求言之诏,而下之报上,乃或不然以指陈阙失为讪上以阿谀佞谄为尊君。志士仁人知言之无益也,不复有言,而小人肆为诡谲可骇之论。愿陛下虚心公听,言无逆逊,唯是之从;人无同异,唯正是用”可知,王涣之对宋徽宗进谏,希望陛下能够虚心公正地听取意见,只要是正确的就听从,只要是正直的就任用。据此可建议材料一中的齐威王要“察纳雅言”“唯是之从”“唯正是用”。
【点睛】参考译文:
材料一: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求于我,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如今齐国的土地方圆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姬妾和身边的近臣,没有不偏爱大王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不害怕大王的,全国范围内的百姓没有不对大王有所求的:由此看来,大王您受到的蒙蔽太严重了!”
齐威王说:“好!”于是就下了命令:“所有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能够上书劝谏我的,得中等奖赏;能够在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能传到我耳朵里的,得下等奖赏。”政令刚一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献谏言,宫门和庭院像集市一样热闹;几个月以后,还不时地有人偶尔进谏;满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见齐王。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之中不战自胜。
材料二:宋徽宗即位,因为出现日食而征求进言。王涣之回答说:“征求进言不是难事,倾听进言不是难事,考察并采用进言才是难事。如今国家每次下达征求进言的诏令,但下面上报给上面的,却有时不是这样,把指出缺失说成是讽刺皇上,把阿谀谄媚说成是尊敬君主。有志之士仁人知道进言没有益处,就不再进言了,而小人肆意发表荒诞可怕的言论。希望陛下虚心公正地倾听,进言无论是否恭顺,只要正确就听从;人无论是否与自己意见相同,只要正直就任用。那么人们内心愉悦,治理国家的方法就会有成效,就能符合天意。”皇帝高兴地接纳了他的意见。
(2024·山东烟台·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
齐攻宋,宋王使人候①齐寇之所至,使者还曰:“齐寇近矣,国人恐矣。”左右皆谓宋王曰:“此所谓‘肉自生虫②者也。以宋之强,齐兵之弱,恶③能如此?”宋王因怒而诎④杀之。又使人往视齐寇使者报如前宋王又怒诎杀之。其后又使人往视。使者遇其兄,曰:“为王视齐寇。不意其近而国人恐如此也。今又私患,乡之先视齐寇者,皆以寇之近也报而死。今也报其情死:不报其情,又恐死。将若何?”其兄曰:“不若先夫亡者亡⑤。”于是报于王曰:“殊不知齐寇之所在,国人甚安。”王大喜。左右皆曰:“乡之死者宜矣。”王多赐之金。寇至,王自投车上,驰而走。
(节选自《吕氏春秋·壅塞》,有删减)
【注】①候:侦察。②肉自生虫:比喻无中生有。③恶(wù):哪里,怎么。④诎:枉曲,冤枉。⑤不若先夫亡者亡:不如在国家灭亡之前先逃走。
6.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臣之妻私臣(偏爱)
B.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指责)
C.今又私患(灾难,祸患)
D.乡之死者宜矣(同“向”,先前、从前)
7.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于是报于王日 皆以美于徐公
B.以宋之强,齐兵之弱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C.王自投车上,驰而走 濯清涟而不妖
D.其后又使人往视 其真不知马也
8.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又使人往视齐寇使者报如前宋王又怒诎杀之
9.翻译下面句子。
不意其近而国人恐如此也。
10.【甲】文中说“王之蔽甚矣”,这种“蔽”在【乙】文宋王身上的具体表现是 (用自己的话概括)。由齐威王与宋王治国的不同结局,我们获得的启示是 。
【答案】6.C 7.B 8.又使人往视齐寇/使者报如前/宋王又怒诎杀之。 9.想不到齐军离城这样近,百姓恐慌到如此地步。 10. 宋王不相信说实话的侦察者,还将其杀掉,最后一个侦察员因此而害怕,不敢说实话,只能谎报军情,而宋王对于不说实话的侦察者,反而给与赏赐。 例如:听信谗言,终将被蒙蔽双眼,看不清事实,最终就会招致祸患;善于纳谏,广开言路,善于辨别事情的真伪,赏罚分明,才会获得民心,最终才会有好的结果。
【解析】6.本题考查文言实词。作答时可结合句意来分析加点字词的意思。
C.句意:如今我很担心。患:担心。选项理解为“灾难,祸患”不正确;
故选C。
7.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介词,向/介词,比;
B.两个“以”都是介词,凭借;
C.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却;
D.代词,这/表推测语气,大概;
故选B。
8.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作答时可结合句意和语法结构来分析。
“使者报如前”中的“使者”做主语,“报”做谓语,“如前”做宾语,因此“使者报如前”是完整的句子,它的前后都应断开;句意:宋王又另派人前去侦探,不料使者回报和第一个一样,宋王又恼怒地把他屈杀了。故断句为:又使人往视齐寇/使者报如前/宋王又怒诎杀之。
9.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翻译时应注意如下重点字词的意思:
不意:想不到。其:代词,指齐军。而:连词,表顺承。恐:恐慌。如此:到这种地步。
10.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和谈启示。
第一问:甲文中说“王之蔽甚矣”是因为“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结合乙文“左右皆谓宋王曰:‘此所谓‘肉自生虫者也。以宋之强,齐兵之弱,恶能如此’”可知,这里宋王受蒙蔽主要是左右亲信进献谗言,左右亲信认为宋国强大,齐国兵力弱,不会出现齐军兵临城下,老百姓恐慌的事情,结合乙文“宋王因怒而诎杀之”“使者报如前宋王又怒诎杀之”“今也报其情死:不报其情,又恐死”“于是报于王曰:‘殊不知齐寇之所在,国人甚安。’王大喜。左右皆曰:‘乡之死者宜矣。’王多赐之金”可知,因为宋王听信了左右亲信的谗言,将说实话的侦察员杀掉了,导致最后面的侦查员不敢说实话,只能谎报军情,宋王对谎报军情的侦察人员还给与赏赐。综合以上可知,宋王身上“蔽”的具体表现是:宋王不相信说实话的侦察人者,还将其杀掉,后面的侦察人员因此而害怕,不敢说实话,只能谎报军情,而宋王对于不说实话的侦察者,反而给与赏赐。
第二问:甲文中的齐威王听到了邹忌劝谏的弦外之音,很快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并迅速采取行动,奖励直言进谏的人,最终各国都来朝拜,在朝廷之中不战自胜。从“宋王”角度来看,宋国国王听信谗言,怒而屈杀了侦察人员,导致最后一个侦察人员不敢说真话,而延误了军情,最后齐国的侵略者到了,国王自己坐上马车飞快地逃跑了。从中得到的启示是:作为领导者,应允许臣民说真话,否则,听信谗言,终将被蒙蔽双眼,看不清事实,问题会愈积愈多,最后覆水难收;只有允许臣民说真话,善于纳谏,广开言路,辨别事情的真伪,赏罚分明,才会获得民心,最终才会有好的结果。
【点睛】参考译文:
【甲】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丽。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对我有求必应,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丽。现在齐国的土地纵横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市,宫中的妇女没有一个不偏爱您,朝廷的大臣没有一个不敬畏您,全国的人民没有一个不向您求助的:从这个角度来看,您受到的蒙蔽一定很严重。”
齐威王说:“说得好。”于是发布命令:“大小的官吏和百姓,能够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人,给予上等的奖赏;上书直言规劝我的人,给予中等的奖赏;能够在众人集聚的市场上公开指责我的过错,传到我耳朵里的人,给予下等的奖赏。”命令刚下达时,许多大臣都来进献谏言,宫门前和朝廷中像市场一样热闹;几个月之后,偶尔还有人进谏;满一年之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朝拜。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之中不战自胜。
【乙】齐国军队进攻宋国,宋王派人前去侦察齐军入侵到了什么地方。使者回报说:“齐军已经迫近了,城里的百姓们都很恐慌。”宋王左右的亲信们纷纷对宋王说:“这真是肉里自己生出了虫子(纯粹是无中生有啊)。凭我们宋国这样强大,齐国兵力又那样弱,哪会像他说的这样呢?”宋王听了这些,勃然大怒,屈斩了使者。宋王又另派人前去侦探,不料使者回报和第一个一样,宋王又恼怒地把他屈杀了。后来,又派了一个人前去侦察。使者遇见了他的哥哥。弟弟说:“我奉大王之命,前去侦察敌情。想不到齐军离城这样近,百姓恐慌到如此地步!如今我很担心,前几个使者都因为回报齐军迫近而被处死。现在,我据情实报是死,不据情实报,恐怕也是死,你看怎么办才好呢?”他哥哥说:“不如在齐军破城之前,先行逃走。”于是,这个使者报告宋王说:“完全不知道齐军在什么地方,百姓人心十分安定。”宋王听了,非常高兴。他左右的亲信们都说:“前几个使者真是该死!”宋王便赏赐了这个使者很多金子。齐军打来,宋王自己慌忙跳上车去,驱车赶快逃命。
(2024·新疆·中考真题)阅读【甲】【乙】两篇选文,完成小题。
【甲】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战国策·齐策一》)
1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朝服衣冠 服:衣服
B.明日徐公来,孰视之 孰:同“熟”,熟练。
C.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私:私心。
D.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间:间或、偶然。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2)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13.对选文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邹忌以妻、妾、客的“私我”“畏我”“有求于我”来对比齐王的处境,语气尖锐而有力。
B.邹忌成功劝谏不仅在于他高超的讽谏艺术,还在于齐威王是一位善于纳谏的开明君主。
C.文章采用“三问”“三比”“三赏”“三变”的“三叠”式结构,层次清晰,有整齐对称之美
D.文章运用精练的语言、细微的笔法和朴实的记叙刻画出邹忌善于说理的谋臣策士形象。
【乙】
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①,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娜,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选自《说苑·正谏》)
【注】①怀丸操弹:怀揣弹丸,手持弹弓。
14.对文中画线句的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B.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C.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D.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15.有人说少孺子说理的方法和邹忌讽谏的方法相同,你认为呢?说说理由。
【答案】11.D 12.(1)客人认为我美,是想有求于我。(2)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 13.A 14.D 15.示例一:两人的说理方法相同。邹忌以自身经历与齐王“之蔽”进行类比,委婉含蓄,使齐王乐于接受;少孺子采用迂回战术,以园中“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来类比伐楚“后之有患”,让吴王接受自己的建议。(言之有理即可)示例二:两人的说理方法不相同。邹忌是以自身经历进速,少子通过讲故事来进谏。(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1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A.句意:早晨穿戴好衣帽。服,穿戴;
B.句意: 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着他。孰,同“熟”,仔细;
C.句意: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私:偏爱;
故选D。
1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重点词语有:
(1)美我者:以我为美。欲:想要。
(2)面刺:当面指责。面,当面。刺,指责,议论。受:给予,付予。
1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A.有误,邹忌以妻、妾、客的“私我”“畏我”“有求于我”来类比齐王的处境,语气委婉含蓄,而非“尖锐有力”;
故选A。
14.本题考查文言句子断句。
句意:(知了、螳螂、黄雀)它们三个都一心想要得到眼前的利益,却不顾它们身后的祸患。
“此三者”是主语;“务欲得其前利”与“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为转折关系;
故断句为: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故选D。
1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及对比阅读。
角度一:两人的说理方法相同。他们都采用了设喻说理的方式。邹忌以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生活小事设喻,由己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让齐威王明白广开言路的重要性。少孺子则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暗示吴王伐荆的危险性,使其明白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身后隐患。
角度二:两人的说理方法不相同。邹忌以自身经历为喻,通过与妻妾客的对话,以及自己的思考,层层推进,最后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进而提出建议,是一种较为委婉、含蓄的劝说方式。而少孺子则是直接讲述一个生动的故事来引起吴王的注意和思考,相对来说更为直接、简洁。
【点睛】参考译文:
【甲】邹忌身高八尺多,而且外形、容貌光艳美丽。早晨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妻子说:“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他的妻子说:“您非常美,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 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于是又问他的妾:“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妾回答说:“徐公哪能比得上您?”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拜访,邹忌与他相坐而谈,问客人:“我和徐公比,谁更美?”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丽。” 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着他,自己认为不如徐公美;再照镜子看着自己,更是觉得自己与徐公相差甚远。晚上他躺在床上休息时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我的妾认为我美,是害怕我;我的客人认为我美,是有事情有求于我。”
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知道自己确实比不上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要求助于我,所以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姬妾及身边的近臣,没有一个不偏爱大王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一个不惧怕大王的,全国的百姓没有不对大王有所求的。由此看来,大王您受到的蒙蔽太严重了!”
齐威王说:“你说的很好!”于是就下了命令:“大小的官吏,大臣和百姓们,能够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人,给予上等奖赏;上书直言规劝我的人,给予中等奖赏;能够在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传到我耳朵里的人,给予下等奖赏。” 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献谏言,宫门和庭院像集市一样喧闹;几个月以后,还不时地有人偶尔进谏;满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朝拜齐威王。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之中不战自胜。
【乙】吴王阖闾准备进攻楚国,告诫他身边的大臣说:“胆敢向我进谏的人就处死。”他的侍从官中有个年轻人,想向吴王阖闾进谏(,劝阻他不要进攻楚国,但是)又不敢,就藏着子弹拿着弹弓来到吴王阖闾的后园走来走去,露水浸湿了他的衣服,像这样经过了三个早晨。吴王阖闾说:“你来,为什么要自找苦吃,把衣服沾湿到这个地步?”那年轻的侍从官回答说:“园子里有棵树,树上有只知了,知了在高处鸣叫,它吸着露水,却不知道螳螂在它后面;螳螂弯着身子,屈着前肢,想要逮住蝉,却不知道有一只黄雀在他的旁边;黄雀伸长了头颈,想要啄螳螂,却不知道拿着弹弓和子弹的人在他的下面。知了、螳螂、黄雀都一心想要得到眼前的利益,却不顾它们身后的祸患。”吴王阖闾听了说:“对啊!”于是停止了用兵。
(2024·宁夏银川·三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选自《出师表》)
【乙】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丙】
柳公权,字诚悬。幼嗜学,十二能为辞赋。元和初,进士擢第。穆宗即位,入奏事,帝召见,谓公权曰:“我于佛寺见卿笔迹,思之久矣。”即日拜右拾遗。穆宗政僻①,尝问公权笔何尽善,对曰:“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上改容,知其笔谏也。历穆、敬、文三朝。文宗思之,复召为侍书,迁谏议大夫。俄改中书舍人,舍后充翰林书诏学士。便殿对六学士,上语及汉文恭俭,帝举袂②曰:“此浣濯③者三矣。”学士皆赞咏帝之俭德,唯公权无言。帝留而问之,对曰:“人主当进贤良退不肖纳谏诤明赏罚。服浣濯之衣,乃小节耳。”
(选自《旧唐书·柳公权传》)
[注释]①僻:不正,偏离正轨。②袂:衣袖。③浣濯:洗。
16.解释文中的加点词。
(1)朝服衣冠( )
(2)复召为侍书 ( )
(3)诚宜开张圣听( )
(4)幼嗜学( )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2)学士皆赞咏帝之俭德,唯公权无言。
18.请用“/”符号给画线的句子断句。
人主当进贤良退不肖纳谏诤明赏罚
19.三篇文章都彰显了为人臣子的劝谏智慧和家国担当意识。【甲】文诸葛亮采用直言劝谏的方式,言辞恳切的向刘禅提出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的建议;【乙】【丙】两文都采用类比劝谏的方式,让君王欣然纳谏。结合具体内容,谈谈乙丙两文劝谏的目的有何不同。
【答案】16. 穿戴 召唤,召集 扩大 爱好 17.(1)先帝每次和我谈论这些事情,没有不对桓、灵二帝的昏庸感到痛心遗憾的。
(2)学生们都称赞咏颂皇帝节俭的品德,只有柳公权没有说话。 18.人主当进贤良/退不肖/纳谏诤/明赏罚 19.乙文邹忌以自身的经历类比齐威王,劝谏齐威王广开言路;丙文柳公权两次劝谏皇上,一次是借用笔的方法规劝,希望穆宗能够正心修身、端正书法和治国态度;另一次是借穿洗过的衣服规劝,建议文宗应节俭治国、选贤任能。
【解析】16.本题考查文言词语在句中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该句意为:有一天早上,他穿好衣服戴上帽子。服:穿戴。
(2)该句意为:(文宗)又召他回朝担任侍书。召:召唤,召集。
(3)该句意为:陛下实在应该广泛地听取意见。开张:扩大。
(4)该句意为:他从小就热爱学习。嗜:爱好。
17.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注意重点字词的翻译。重点词:
(1)每:常常;尝:曾经;叹息:感叹惋惜;恨:遗憾,不满意。
(2)皆:全,都;赞咏:称赞咏颂;俭:节俭;唯:只,仅仅。
18.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
该句意为:君主应该选拔贤良的人,罢黜不贤的人,接受谏言,明察赏罚。这句话中“人主”是整句话的主语,“进贤良”“退不肖”“纳谏诤”“明赏罚”这四个部分都是动词短语,共同作为“当”的宾语,表示君主应当做的几件事情。据此可断句为:人主当进贤良/退不肖/纳谏诤/明赏罚。
19.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根据乙文第二段“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可知,邹忌从自己的妻私臣、妾畏臣、客有求于臣的经历中,现身说法,类比齐威王所处的境遇,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从而委婉劝谏齐威王广开言路。
根据丙文“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可知,柳公权在皇帝询问其书法技巧时,说用笔的方法,全在于用心,心正则笔法自然尽善尽美。结合前文“穆宗政僻”“上改容,知其笔谏”等内容可知,唐穆宗荒淫,行政乖僻,柳公权借用笔的方法来对他进行劝谏,希望他能正心修身,端正治国态度;结合丙文“人主当进贤良,退不肖,纳谏诤,明赏罚。服浣濯之衣,乃小节”可知,柳公权认为:君主的大节,应该注意起用贤良的人才,黜退那些不正派的佞臣,听取忠言劝诫,分明赏罚。至于穿洗过的衣服,那只不过是小节,无足轻重。
据此可知,第二次进谏柳公权希望文宗能够更加关注任贤纳谏、选贤举能等国家大事,而非仅仅是穿洗过的衣服就满足了。据此总结作答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
甲:
先帝开创的大业尚未完成一半就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分成三国,我们蜀汉人力疲惫、民生凋敝,这确实是国家危急存亡的时刻啊。然而宫廷里侍奉守卫的臣子,在朝廷上不辞劳苦,忠诚有志的将士在外奋不顾身,这是因为他们追念先帝的特殊恩遇,想要在陛下身上报答啊。陛下实在应该广泛地听取意见,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抱负的人们的志气,而不应当随便看轻自己,说一些不恰当的话,以致堵塞人们向您尽忠进谏的道路。
皇宫中和朝廷中的人,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好坏,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府中而异。如果有做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以及忠心做好事的人,应当交给主管的官,判定他们受罚或者受赏,来显示陛下公正明察的道理,不应当有偏袒和私心,使宫内和朝廷刑赏之法不同。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志向和心思忠诚纯正,因此先帝选拔他们来给予陛下。我认为(所有的)宫中的事情,无论大小,都拿来跟他们商量,这样以后再去实施,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得到更多的好处。
将军向宠,性格和品行善良平正,通晓军事,过去任用他的时候,先帝曾称赞说他有才干,因此大家商议推举他做中部督。我认为军营里的事情,都拿来跟他商讨,就一定能使军队团结一心,好的差的各得其所。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兴旺发达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倾覆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逢跟我谈论这些事情,没有不对桓、灵二帝的做法感到痛心遗憾的。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贞善良、守节不屈的人,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朝的兴隆就指日可待了。
乙:
邹忌身高八尺多,体形容貌美丽。有一天早上,他穿好衣服戴上帽子,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跟城北的徐公谁俊美?”他的妻子说:“您俊美极了,徐公哪里比得上你呀!”原来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自己信不过,就又问他的妾说:“我跟徐公谁俊美?”妾说:“徐公哪里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有位客人从外边来,邹忌跟他坐着聊天,问他道:“我和徐公谁俊美?”客人说:“徐公不如你俊美啊。”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他,自己认为不如他俊美;再照着镜子看自己,更觉得相差太远。晚上躺在床上反复考虑这件事,终于明白了:“我的妻子赞美我,是因为偏爱我;妾赞美我,是因为害怕我;客人赞美我,是想要向我求点什么。”
于是,邹忌上朝廷去见威王,说:“我确实知道我不如徐公俊美。可是,的我妻子偏爱我,我的妾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求我,都说我比徐公俊美。如今齐国的国土方圆一千多里,城池有一百二十座,王后、王妃和左右的待从没有不偏爱大王的,朝廷上的臣子没有不害怕大王的,全国的人没有不想求得大王的(恩遇)的:由此看来,您受的蒙蔽一定非常厉害的。”
丙:
柳公权,字诚悬。他从小就热爱学习,十二岁就能写辞赋了。在元和初年,他考中了进士。穆宗即位后,柳公权入朝奏事,穆宗召见他,对他说:“我在佛寺中看到了你的笔迹,思念了很久了。”当天就任命他为右拾遗。穆宗为政不正,曾问柳公权书法如何才能尽善尽美,柳公权回答说:“用笔的关键在于心,心正则笔才能正。”穆宗听了后变了脸色,明白他是在用书法来劝谏自己。柳公权历经穆宗、敬宗、文宗三朝。文宗想起他,又召他回朝担任侍书,升为谏议大夫。不久又改任中书舍人,中书舍人后又充任翰林书诏学士。在便殿回答六学士的提问时,皇上谈到了汉文帝的恭俭,举起衣袖说:“这件衣服已经洗过三次了。”学士们都称赞颂扬皇上节俭的美德,唯独柳公权没有话说。皇上把他留下来问他,他回答说:“君主应该选拔贤良的人,罢黜不贤的人,接受谏言,明察赏罚。穿洗过的衣服,这只是小节而已。”
(2024·河北石家庄·三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学不长进,病在不虚已。以舜禹之圣,而好察、乐善、拜善;孔子之圣,四友、六侍①。颜子之贤,而问不能、问寡人②。人之取善,岂有定方?善之所在,虽路人之言,皆当取之,取诸人乃所以与诸人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曲士③只喜闻誉,恶闻过,遂自闭取善之门而阻人乐生之路德何由进业何由修所谓自暴自弃也。
尔等以文会友,便是进德修业之时,莫只作书生雕虫小技也。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文与仁有本末④,而非二事。与胜已者友,须先虚心。至听其言,与吾有未安⑤处,宜平心思之;思之而未安,又须平心定气,与之相商,惟恐我见未克,未能尽其所长,则无不收师友之益矣,便是进德修业实际功夫。
(节选自孙奇逢《孝友堂家训》)
【注】①四友、六侍:孔子有颜回、子贡、子张、子路等四贤和六位贤弟子以备顾问。②寡人:知识少的人。③曲士:乡曲之士。比喻孤陋寡闻的人。④本末:先后主次。⑤安:相安。这里的意思是合适。
2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
(2)臣之妻私臣( )
(3)宜平心思之( )
(4)未能尽其所长( )
21.下列对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遂自闭取善之门/而阻人乐生之/路德何由进/业何由修
B.遂自闭取善之门而/阻人乐生之路/德何由进/业何由修
C.遂自闭取善之门/而阻人乐生之路/德何由进/业何由修
D.遂自闭取善之门而/阻人乐生之/路德何由进/业何由修
22.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2)与胜己者友,须先虚心。
23.结合【甲】文,说一说邹忌劝谏成功有哪些重要因素?
24.【乙】文旨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答案】20. 诚:确实 私:偏爱 宜:应当,应该 尽:竭尽 21.C 22.(1)由此看来,大王您所受的蒙蔽很深了。
(2)与胜过自己的人交朋友,首先必须要虚心。(意思对即可) 23.邹忌爱国,有责任,有担当;邹忌有高超的劝谏艺术,从小到大,由家事到国事,类比说理,委婉劝说,成功地说服齐威王除蔽纳谏。 24.学不长进,病在不虚己。(或:学业不长进,毛病就是不虚心。)
【解析】20.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丽。诚,确实。
(2)句意:我的妻子偏爱我。私,偏爱。
(3)句意:应该平心静气想一想。宜,应当,应该。
(4)句意:没有能完全学到对方的长处。尽,竭尽。
21.本题考查断句。句意:于是自己关闭了获得善行的门,也阻断了别人乐于告诉自己的道路,品行从哪里长进?学业从哪里学习呢?分析语意可知,“而”表并列,其前应断开。“德何由进”“业何由修”是并列关系。故断句为:遂自闭取善之门/而阻人乐生之路/德何由进/业何由修。故选C。
22.本题考查译句。重点词语:(1)由此,通过这件事。之,补齐音节,不译。之,主谓之间。蔽甚,受蒙蔽。甚,很。(2)友,交友。须,必须。
2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于是入朝见威王”可知,邹忌在认识到齐王可能受到比自己更深的蒙蔽以后,马上入朝进谏,这说明他是一个爱国,有责任,有担当的人。
根据“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可知,他运用类比说理的方式,由家事到国事,委婉劝说,让齐王认识到自己受到了很深蒙蔽的事实。这说明他有着高超的劝谏艺术。
2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乙文首句直接亮明观点:学不长在,病在不虚己。即,学习没有长进,病因在于自己不虚心。然后运用举例论证,列举舜、禹、孔子的实例证明学问长进要虚心。接着列举乡曲之士、学问平庸的人因为只喜欢听人奉承而自暴自弃的实例,从反面加以论证。第二段联系“尔等”生活实际,强调要与用过自己的人交朋友,首先要虚心。当与朋友的意见不相同时,应与他互相商量,充分发挥对方的长处,这才是长进德行提高学问的实际工夫。故本文说明的道理是:学不长进,病在不虚己。(或:学业不长进,毛病就是不虚心。)
【点睛】参考译文:
甲: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丽。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惧怕我,我的客人对我有所求,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丽。如今的齐国,土地方圆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姬妾和身边的近臣,没有不偏爱大王的;朝廷中的大臣,没有不惧怕大王的;国内的百姓,没有不对大王有所求的:由此看来,大王受蒙蔽一定很厉害了。”
乙:学习没有长进,病因在于自己不虚心。像舜、禹那样的圣人,仍然喜爱观察、乐于善事、拜谢善意的指教;孔子这样的圣人,仍有四个师友,六个侍从。颜回这样的贤人,仍能向没有才能之人、缺少(文思)之人请教。人们要获得美好的品德、行为,难道有固定的方法吗?有美好的品德、行为的地方,即使是路上行人的话语,都是应当采取的,从别人那里获得所以就帮助别人,因此君子没有比与人为善更伟大的了。乡曲之士、学问平庸的人,只喜欢听到(别人的)表扬,讨厌听到(别人指出)过失,于是自己关闭了获得善行的门,也阻断了别人乐于告诉自己的道路,品行从哪里长进?学业从哪里学习呢?这就是自暴自弃。
你们用文章会见朋友,正是长进品行提高学业的时候,不要只是做些书生才做的雕虫小技。通过文章学问来结交、聚合朋友,通过朋友来帮助自己培养仁德,文章与仁义有主有次,而不是两件事。与胜过自己的人交朋友,首先必须要虚心。至于听到他说的话,与自己的情况有不对应的地方,应当静下心来仔细思考;思考后仍不对应,又必须平心静气,与他互相商量,唯恐自己的看法不能取胜,不能充分发挥他的长处,那么就不会不收获良师益友(影响)的好处的了,这才是长进德行提高学问的实际工夫。
(2024·山东济宁·三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 ”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 ”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
吴王夫差将伐齐,子胥曰:“不可。夫齐之与吴也,习俗不同,言语不通,我得其地不能处,得其民不得使。夫吴之与越也,接土邻境,壤交道属,习俗同,言语通,我得其地能处之,得其民能使之。越于我亦然。今释越而伐齐譬之犹惧虎而刺猏①虽胜之,其后患未央。”
夫差不听。子胥两祛高蹶②而出于廷,曰:“嗟乎!吴朝必生荆棘矣。”夫差兴师伐齐,战于艾陵,大败齐师,反而诛子胥。子胥将死,曰:“吾安得一目以视越人之入吴也 ”乃自杀。
夫差乃取其身而流之江,抉其目,著之东门,曰:“女胡视越人之入我也 ”
居数年,越报吴,残其国,绝其世,灭其社稷,夷其宗庙,夫差身为擒。 夫差将死,曰:“死者如有知也,吾何面以见子胥于地下 ”乃为幎③以冒面死。
(节选自《吕氏春秋·伍子胥谏》)
【注释】①【狷】三岁的野猪。泛指大猪、大兽。②【两祛高蹶】两手牵举其衣,高举足而大踏步地走,形容十分恼怒。③【幎】古同“幂”,覆盖物体的巾或幔。
2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徐公来,孰视之 孰:同“熟”,仔细
B.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诚:诚实
C.我得其地不能处 处:居住
D.女胡视越人之入我也 女:同“汝”,你
26.下列句子中,加点“乃”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乃为幎以冒面死
A.亚夫乃传言开壁门 B.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C.乃悟前狼假寐 D.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27.下列有关文章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邹忌面对家人的赞美和客人的奉承,没有沾沾自喜,而是从“治家”中悟出“治国”的道理。
B.【甲】文采用了对比的方式说理,邹忌是以自身经历与齐王之“蔽”进行对比的。
C.【乙】文伍子胥在进谏的时候,对齐国和吴国的国情进行了对比分析,语言中肯。
D.【乙】文中,夫差不听劝告,兴兵伐齐,与齐军在长勺交战,大败齐军。
2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29.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今释越而伐齐譬之犹惧虎而刺狷虽胜之
【答案】25.B 26.A 27.A 28.燕国、赵国、韩国、魏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见,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上取得胜利。 29.今释越而伐齐/譬之犹惧虎而刺猏/虽胜之
【解析】25.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B.句意:我知道自己确实比不上徐公美。诚:确实。
故选B。
26.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乃为幎以冒面死”的“乃”是连词,“于是”的意思。
A.连词,于是;
B.副词,竟然;
C.副词,才;
D.判断动词,是;
故选A。
27.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
B. 甲文邹忌以自身经历“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引出进谏内容,让齐王明白“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的“蔽”,这是性质相同的两件事,是类比,不是对比;
C. 乙文中,“夫齐之与吴也,习俗不同,言语不通,我得其地不能处,得其民不得使”是分析的吴国的国情,“夫吴之与越也,接土邻境,壤交道属,习俗同,言语通,我得其地能处之,得其民能使之。越于我亦然”分析的是越国的国情,因此伍子胥在进谏的时候,对“齐国和越国”的国情进行了对比分析,并非对“齐国和吴国”的国情进行对比分析;
D.乙文第二段中,“夫差兴师伐齐,战于艾陵,大败齐师”,可知两军交战地在艾陵,并非长勺;
故选A。
28.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重点词有:闻,听说;之,这件事;朝,朝见;于,在。
29.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要根据句意及结构来分析划分停顿。
句意:如今,舍弃越国,而去讨伐齐国,这就像是担心虎患,却去猎杀野猪一样,虽然打胜。
“今释越而伐齐”是当前的形势,“譬之犹惧虎而刺猏”是对形势的比喻,“虽胜之”是结果。
故断为:今释越而伐齐/譬之犹惧虎而刺猏/虽胜之。
【点睛】参考译文:
【甲】
邹忌身高八尺多,而且外形、容貌光艳美丽。早晨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妻子说:“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他的妻子说:“您非常美,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 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于是又问他的妾:“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妾回答说:“徐公哪能比得上您?”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拜访,邹忌与他相坐而谈,问客人:“我和徐公比,谁更美?”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丽。” 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着他,自己认为不如徐公美;再照镜子看着自己,更是觉得自己与徐公相差甚远。晚上他躺在床上休息时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我的妾认为我美,是害怕我;我的客人认为我美,是有事情有求于我。” 
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知道自己确实比不上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要求助于我,所以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姬妾及身边的近臣,没有一个不偏爱大王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一个不惧怕大王的,全国的百姓没有不对大王有所求的。由此看来,大王您受到的蒙蔽太严重了!” 
齐威王说:“你说的很好!”于是就下了命令:“大小的官吏,大臣和百姓们,能够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人,给予上等奖赏;上书直言规劝我的人,给予中等奖赏;能够在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传到我耳朵里的人,给予下等奖赏。” 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献谏言,宫门和庭院像集市一样喧闹;几个月以后,还不时地有人偶尔进谏;满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朝拜齐威王。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之中不战自胜。
【乙】
吴王夫差,要去攻打齐国。伍子胥说:“不行。齐国与吴国,习俗不同,言语不通,即使我们得到齐国的土地,也不能与齐人相处,得到齐国的百姓,也不能完全役使。而吴国与越国接壤,道路相连,习俗一致,言语相通。我们得到越国的土地,就能够与越人相处,得到越国的百姓,就能够役使。越国对于我国,亦如此。如今,舍弃越国,而去讨伐齐国,这就像是担心虎患,却去猎杀野猪一样,虽然打胜,但也不能除去后患。”
夫差不听。伍子胥提起衣服,大步从朝廷中走了出去,说:“唉!吴国的朝堂,一定会成为废墟了!”夫差兴兵伐齐,与齐军在艾陵交战,把齐军打得大败。回来以后就要杀伍子胥。伍子胥说:“我怎么才能留下一只眼睛,看越军攻入吴国呢?”说完就自杀了。
夫差把他的尸体扔到江里,把他的眼睛,挖出来挂在国都的东门,然后说:“你不会看到越军侵入吴国的!”
过了几年,越人向吴国报仇,攻破吴国国都,灭绝吴国世系,毁灭吴国,夷平吴国宗庙,夫差本人也被活捉。夫差临死时说:“死人如果有知的话,我有什么脸面在地下见伍子胥呢!”于是以巾盖脸自杀了。
(2024·山东济宁·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
齐威王、魏惠王会田①于郊。惠王曰:“齐亦有宝乎?”威王曰:“无有。”惠王曰:“寡人国派小尚有径寸之珠照车前后各十二乘者十枚。岂以齐大国而无宝乎?”威王曰:“寡人之所以为宝者与王异。吾臣有檀子②者,使守南城,则楚人不敢为寇③,泗上十二诸侯皆来朝。吾臣有盼子者,使守高唐,则赵人不敢东渔于河④。吾吏有黔夫者,使守徐州,则燕人祭北门,赵人祭西门,徙而从者七千余家。吾臣有种首者,使备盗贼,则道不拾遗。此四臣者,将照千里,岂特十二乘哉!”惠王有惭色。
(选自《资治通鉴·周纪·齐威王论宝》)
【注释】①会田:会,相约;田,打猎。②檀子:人名。后文“盼子”“黔夫”“种首”皆为人名。③为寇:做贼,这里指入侵。④河:指黄河。
3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朝服衣冠 服:穿戴
B.时时而间进 间:较短的时间
C.寡人之所以为宝者与王异 异:不同
D.惠王有惭色 惭:惭愧
31.下列句子中加点“则”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则楚人不敢为寇
A.沾水则高下不平 B.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C.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D.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32.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的邹忌是形貌风流、善于辩论、勤于政务的贤士;齐威王是从谏如流、革故鼎新的昏君。
B.甲文全文类比设喻,以小悟大;叙事有虚有实,虚实相生;结构层层深入,环环相扣;语言亦庄亦谐,有重有变。
C.乙文中的齐威王与魏惠王对财宝的理解不同,魏惠王以珠宝为宝,齐威王则以人才为宝。
D.乙文齐威王心中的人才有檀子、盼子、黔夫等武将,还有种首这样道不拾遗的文臣。
3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34.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寡人国虽小尚有径寸之珠照车前后各十二乘者十枚。
【答案】30.B 31.A 32.C 33.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传到我耳朵里的,可得下等奖赏。 34.寡人国虽小/尚有径寸之珠/照车前后各十二乘者十枚。
【解析】30.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B.句意为:还不时地有人偶尔进谏。间:间或,偶然,有时候;
故选B。
31.本题考查文言虚词。
例句句意:楚国人就不敢来侵略。则:副词,就;
A.句意为:沾了水就高低不平。则:副词,就;
B.句意为: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则:表假设,如果;
C.句意为: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则:表示转折,却;
D.句意为: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则:副词,用于加强判断,相当于“乃”、“就是”;
故选A。
3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A.齐威王是从谏如流、革故鼎新的明君,而不是昏君;
B.根据甲文第二段“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第三段“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等可知,本文虽属于“讽谏”,但语言比较庄重,句式灵活,没有“谐”这个特点。所以,“语言亦庄亦谐”理解有误;
D.“还有种首这样道不拾遗的文臣”错。结合原文“吾臣有种首者,使备盗贼,则道不拾遗”可知,在种首的治理下,盗贼绝迹,齐国能够“道不拾遗”,并非说种首“道不拾遗”;
故选C。
3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重点字词:谤讥于市朝:在公众场所议论(君王的过失)。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错。讥,讽喻。谤讥,在这里指“指责,议论”,没有贬意。市朝,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闻:这里是“使……听到”的意思。使动用法。
34.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句意为:我的国家虽然小,尚且有直径一寸大小的珍珠,光辉能够照亮车前车后各十二辆车,这样的珠子有十颗。
“寡人国虽小”是一个表意完整的句子,应和后文断开;“尚有径寸之珠”表示意思的转折,“照车前后各十二乘者十枚”承接前文的“珠”而来,对“珠”进行补充说明,二者之间应断开;故断句为:寡人国虽小/尚有径寸之珠/照车前后各十二乘者十枚。
【点睛】参考译文:
【甲】邹忌身高八尺多,而且外形、容貌光艳美丽。早晨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妻子说:“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他的妻子说:“您非常美,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于是又问他的妾:“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妾回答说:“徐公哪能比得上您?”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拜访,邹忌与他相坐而谈,问客人:“我和徐公比,谁更美?”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丽。”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着他,自己认为不如徐公美;再照镜子看着自己,更是觉得自己与徐公相差甚远。晚上他躺在床上休息时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我的妾认为我美,是害怕我;我的客人认为我美,是有事情有求于我。”
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知道自己确实比不上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要求助于我,所以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姬妾及身边的近臣,没有一个不偏爱大王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一个不惧怕大王的,全国的百姓没有不对大王有所求的。由此看来,大王您受到的蒙蔽太严重了!”
齐威王说:“你说的很好!”于是就下了命令:“大小的官吏,大臣和百姓们,能够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人,给予上等奖赏;上书直言规劝我的人,给予中等奖赏;能够在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传到我耳朵里的人,给予下等奖赏。”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献谏言,宫门和庭院像集市一样喧闹;几个月以后,还不时地有人偶尔进谏;满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朝拜齐威王。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之中不战自胜。
【乙】齐威王和魏惠王相约在郊外一起打猎。魏惠王说:“齐国有宝贝吗?”齐威王说:“没有。”魏惠王说:“我的国家虽然小,尚且有直径一寸大小的珍珠,光辉能够照亮车前车后各十二辆车,这样的珠子有十颗。难道你们这样的大国,就没有宝贝吗?”威王说:“我用来认定宝贝的观点跟您不同。我有个大臣叫檀子的,派他守南城,楚国人就不敢来侵略,泗水流域的十二个诸侯都来朝拜我国。我有个大臣叫盼子的,派他守卫高唐,赵国人就不敢来黄河打渔。我有个官吏叫黔夫的,派他守卫徐州,燕国人对着徐州的北门祭祀求福,赵国人对着徐州的西门祭祀求福,迁移而请求从属齐国的有七千多家。我有个大臣叫种首的,派他警备盗贼,做到了路不拾遗。这四个臣子,他们的光辉远照千里,岂止十二辆车呢?”魏惠王听了,面带羞惭。
(2024·山东济南·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跌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成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吴王夫差将伐齐,子胥曰:“不可。夫齐之与吴也,习俗不同,言语不通,我得其地不能处,得其民不得使。夫吴之与越也,接土邻境,壤交通属,习俗同,言语通,我得其地能处之,得其民能使之,越于我亦然。今释越而伐齐譬之犹惧虎而刺猏①虽胜之其后患未央。”
夫差不听。子胥两祛高蹶②而出于廷,曰:“嗟乎!吴朝必生荆棘矣。”夫差兴师伐齐,战于艾陵,大败齐师,反而诛子胥。子胥将死曰:“吾安得一目以视越人之入吴也?”乃自杀。夫差乃取其身而流之江,抉其目,着之东门,曰:“女胡视越人之入我也?”
居数年,越报吴,残其国,绝其世,灭其社稷,夷其宗庙,夫差身为擒。夫差将死曰:“死者如有知也,吾何面以见子胥于地下?”乃为幎③以冒面死。
(节选自《吕氏春秋·伍子胥谏》)
①【猏】三岁的野猪。泛指大猪、大兽,②【两祛高蹶】两手牵举其衣,高举足而大踏步地走。形容十分恼怒。③【幎】古同“幂”,覆盖物体的巾或幔。
35.下列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徐公来孰视之”的“孰”同“熟”,仔细。“女胡视越人之入我也”的“女”同“汝”,你。
B.“臣之客欲有求于臣”是倒装句,“夫差身为擒”是被动句。
C.“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的“诚”,意为诚实:“我得其地不能处”的“处”,意为处理。
D.“宫妇左右莫不私王”中的“左右”,是指君主左右的近侍之臣。“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中的“白”,是指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36.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吾妻之美我者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B.得其民能使之 期年之后,虽欲言
C.窥镜而自视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D.乃为帜以冒面死 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3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中,邹忌面对家人的赞美和客人的奉承,没有沾沾自喜,而是从“治家”中悟出“治国”的道理。
B.【甲】文采用了类比的方式说理,邹忌是以自身经历与齐王之“蔽”进行类比的。
C.【乙】文伍子胥在进谏的时候,对齐国和越国的国情进行了对比分析,语言中肯。
D.【乙】文中,夫差不听劝告,兴兵伐齐,与齐军在长勺交战,大败齐军。
38.乙文画线句有二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释越而A伐齐B譬之犹惧C虎而剌猏D虽胜E之其后患F未央。
3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吾安得一目以视越人之入吴也?
(2)死者如有知也,吾何面以见于胥于地下?
40.【甲】文中“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国家兴盛。【乙】文中“灭其社稷,夷其宗庙,夫差身为擒”,国家灭亡。两个国家一兴一亡。结合课文内容,从君王治理的角度说说兴亡的原因。
【答案】35.C 36.D 37.D 38.BD 39.(1)我怎么才能留下一只眼睛,来看一看越军攻入吴国呢?
(2)死人如果有知的话,我有什么脸面来在地下见伍子胥呢? 40.(1)面对邹忌的谏言,齐王说“善”,立即采取“三赏”的做法。齐国的兴与齐王的开明、乐于采纳谏言有直接关系。(2)面对伍子胥的谏言,吴王夫差不采纳,后来又杀死伍子胥。吴国的灭亡与吴王夫差的刚愎自用、不善纳谏、心胸狭窄、凶狠残暴有直接关系。
【解析】35.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C.“臣诚知不如徐公美”句意为:我知道自己确实比不上徐公美。“诚”,意为确实;“我得其地不能处”句意为:即使我们得到齐国的土地,也不能与齐人相处。“处”,意为相处。
故选C。
36.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意动用法,认为……美/美丽。
B.代词,指越国的百姓/语助词,不译。
C.表承接关系/表转折,但是,却。
D.都是“于是,就”的意思。
故选D。
37.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D.“与齐军在长勺交战”理解错误,根据“夫差兴师伐齐,战于艾陵,大败齐师”可知,交战地在艾陵。
故选D。
38.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句意:如今舍弃越国,而去讨伐齐国,这就像是担心虎患,却去猎杀野猪一样,虽然打胜,但也不能除去后患。
“今释越而伐齐”句意完整,在其后断开,“而”是连词,表示转折关系,中间不能断开。“虽胜”中“虽”是虽然的意思,作为一句话的开始,因此在“虽”前面断开。
所以断句为:今释越而伐齐/譬之犹惧虎而剌猏/虽胜之其后患未央。
39.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
(1)重点字词:安:怎么;得:留下;之:主谓之间,不译。
(2)重点字词:如:如果;面:脸面;注意“于地下”是状语后置,翻译时注意正确的语序。
40.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齐威王是一位修明政治、善于采纳忠言、决心纳谏除弊的贤明君主。邹忌用从自己的生活中比美的小事推至齐威王的治国大事去劝谏,现身说法启发诱导齐威王看到自己受蒙蔽的严重性,使其懂得纳谏的重要性。齐国的兴与齐王的开明、乐于采纳谏言有直接关系。根据“夫差不听”“居数年,越报吴,残其国,绝其世,灭其社稷,夷其宗庙,夫差身为擒”可知,吴王夫差,不听伍子胥的劝告,一意孤行、刚愎自用、不善纳谏、心胸狭窄,最终亡国。
【点睛】参考译文:
【甲】邹忌身高八尺多,而且外形、容貌光艳美丽。早晨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妻子说:“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他的妻子说:“您非常美,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 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于是又问他的妾:“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妾回答说:“徐公哪能比得上您?”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拜访,邹忌与他相坐而谈,问客人:“我和徐公比,谁更美?”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丽。” 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着他,自己认为不如徐公美;再照镜子看着自己,更是觉得自己与徐公相差甚远。晚上他躺在床上休息时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我的妾认为我美,是害怕我;我的客人认为我美,是有事情有求于我。” 
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知道自己确实比不上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要求助于我,所以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姬妾及身边的近臣,没有一个不偏爱大王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一个不惧怕大王的,全国的百姓没有不对大王有所求的。由此看来,大王您受到的蒙蔽太严重了!” 
齐威王说:“你说的很好!”于是就下了命令:“大小的官吏,大臣和百姓们,能够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人,给予上等奖赏;上书直言规劝我的人,给予中等奖赏;能够在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传到我耳朵里的人,给予下等奖赏。” 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献谏言,宫门和庭院像集市一样喧闹;几个月以后,还不时地有人偶尔进谏;满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朝拜齐威王。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之中不战自胜。
【乙】吴王夫差,要去攻打齐国。伍子胥说:“不行。齐国与吴国,习俗不同,言语不通,即使我们得到齐国的土地,也不能与齐人相处,得到齐国的百姓,也不能完全役使。而吴国与越国接壤,道路相连,习俗一致,言语相通。我们得到越国的土地,就能够与越人相处,得到越国的百姓,就能够役使。越国对于我国,亦如此。如今,舍弃越国,而去讨伐齐国,这就像是担心虎患,却去猎杀野猪一样,虽然打胜,但也不能除去后患。”
夫差不听。伍子胥提起衣服,大步从朝廷中走了出去,说:“唉!吴国的朝堂,一定会成为废墟了!”夫差兴兵伐齐,与齐军在艾陵交战,把齐军打得大败。回来以后就要杀伍子胥。伍子胥说:“我怎么才能留下一只眼睛,看越军攻入吴国呢?”说完就自杀了。夫差把他的尸体扔到江里,把他的眼睛,挖出来挂在国都的东门,然后说:“你不会看到越军侵入吴国的!”
过了几年,越人攻破了吴国的国都,夷平了吴国的宗庙,夫差本人也被活捉。夫差临死时说:“死人如果有知的话,我有什么脸面在地下见伍子胥呢!”于是以巾盖脸自杀了。
(2024·河南周口·模拟预测)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
晏子曰:“有逢于何①者,母死,兆②在路寝③当墉④下,愿请合骨。”公⑤曰:“自古及今,子亦尝闻请合葬人主⑥之宫者乎?”晏子对曰:“古之人君,其宫室节,不侵生民之居;其台榭俭,不残死人之墓。故未尝闻诸葬人主之宫者也。今君侈为宫室,夺人之居;广为台榭,残人之墓。是生者愁忧,不得安处;死者离易,不得合骨。且婴闻之,生者不得安,命之曰蓄忧;死者不得莽,命之曰蓄哀。蓄忧者怨,蓄哀者危,君不如许之。”公曰:“诺。”
(节选自晏婴《晏子春秋》)
【注释】①逢于何:人名。②兆:墓地或祭坛的界域。③路寝:古代天子的正厅。④墉:泛指墙壁。⑤公:景公。⑥人主:一国之主。
41.根据语境,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
(1)皆以美于徐公 词语推断法:有口皆碑
(2)是生者愁忧 课内迁移法:是进亦忧,退亦忧(《岳阳楼记》)
(3)君不如许之 查阅字典法:①答应,允许;②赞同,称许;③期望;④处所。(选自《古代汉语词典》) (填序号)
42.把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43.甲文是如何用侧面描写来衬托邹忌讽谏的效果的?请结合内容具体分析。
44.劝谏是一门艺术,形式多样。请结合甲乙两文的内容,分析邹忌和晏子在劝谏时采用的方式有何不同。
【答案】41. 全,都 这样 ① 42.能够在公众场所指责讥刺(寡人的)过失,并使寡人听到的人,受下等奖赏。 43.①由进谏人数日益减少写出齐国政治日益清明,侧面表现邹忌的讽谏效果明显;②由四国来朝表现齐国国力变强,侧面表现邹忌的讽谏成果之大。 44.邹忌:委婉劝谏,以小见大,通过家事类比国事,进行说理,使齐威王接受“王之蔽甚矣”这一结论并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晏子:直言进谏,陈述利害,直接指出景公因修建宫室、台榭而侵夺百姓居处、毁坏百姓坟墓的行为会引起民怨。
【解析】4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1)根据词语推断法:有口皆碑:指所有人的嘴都是活的记功碑。比喻人人称赞,犹如记载功业的石碑。皆:全、都。据此,“皆以美于徐公”中“皆”可理解为“全、都”。句意为: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2)根据课内迁移法:“是进亦忧,退亦忧”意思是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间也担忧。是:这样。据此,“是生者愁忧”中“是”可理解为“这样”。句意:这样,活着的人愁怨忧伤。
(3)根据查阅字典法:确定选①答应,允许。句意为:君王不如答应了吧。许:答应,允许。
42.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
本句重点词语: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错。讥:讽刺。谤讥:指责,议论。市朝:公共场合。闻:这里是“使……听到”的意思。属于动词的使动用法。
4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写作手法分析。
结合甲文第二段“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可知,文中提到,在邹忌进谏后,齐威王下令接受群臣吏民的进谏。起初,群臣进谏的人数众多,以至于“门庭若市”,即门庭繁忙得如同市场一般。这反映了齐国之前存在许多政治问题,而人们愿意冒着风险提出这些问题。数月之后,进谏的人数减少,变为“时时而间进”,即偶尔有人进谏。这表示许多问题已经得到了解决,政治环境得到了改善。最后,“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即一年后,即使有人想说,也找不到可以进谏的问题了。这进一步体现了邹忌的讽谏使得齐国政治日益清明,从而侧面表现了邹忌的讽谏效果显著。
结合甲文第二段“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可知,文中提到,“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这意味着周边四国都因齐国的强大而前来朝见。这种变化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邹忌的讽谏和齐威王的改革后,齐国国力逐渐增强,政治清明,经济繁荣,从而吸引了四国的朝见。这也从侧面表现了邹忌的讽谏不仅改变了齐国的内部环境,也提高了齐国的国际地位,使得其成果之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因此,甲文通过进谏人数的变化和四国来朝的现象,从侧面描写了邹忌讽谏的效果,使得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邹忌的智慧和齐威王的英明。
44.本题考查比较阅读。
根据甲文中的“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可知,邹忌运用委婉劝谏的方法,运用类比论证,以家事类比国事。以自己受到了蒙蔽的事实让齐威王意识到自己受到了更大的蒙蔽,进而采用了广开言路的方法使国力强盛。
根据乙文中的“今君侈为宫室,夺人之居;广为台榭,残人之墓。是生者愁忧,不得安处;死者离易,不得合骨”可知,晏子运用直言劝谏的方法,直接指出刘齐景公存在因修建宫室、敞屋而侵夺百姓居处、毁坏百姓坟墓的情况。根据“蓄忧者怨,蓄哀者危”可知,晏子直接指出了这种情况可能带来的灾难后果,积累忧伤会产生怨恨;积累哀伤,会产生危险。言真意切,观点鲜明。
【点睛】参考译文:

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知道自己确实比不上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要求助于我,所以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姬妾及身边的近臣,没有一个不偏爱大王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一个不惧怕大王的,全国的百姓没有不对大王有所求的。由此看来,大王您受到的蒙蔽太严重了!”
齐威王说:“你说的很好!”于是就下了命令:“大小的官吏,大臣和百姓们,能够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人,给予上等奖赏;上书直言规劝我的人,给予中等奖赏;能够在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传到我耳朵里的人,给予下等奖赏。”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献谏言,宫门和庭院像集市一样喧闹;几个月以后,还不时地有人偶尔进谏;满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朝拜齐威王。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之中不战自胜。

晏子说:“有个叫逢于何的人,母亲死了,墓地在路寝那里,请求君王让他将父母合葬。”景公变了脸色,不高兴,说:“从古至今,您听说过有人要求葬在君王的宫室的吗?”晏子回答说:“古代君王,他们的宫室很俭省,不侵占活人的居处;台榭也很俭省,不破坏死人的墓穴,所以未曾听说要求葬在君王宫室的事情。现在君王大肆修建宫殿,夺占了活人的居处;广建楼台亭榭,毁坏了死人的墓地。这样,活着的人愁怨忧伤,不能安居;死了的人尸骨离散,不能合葬。况且我听说活着的人不能安居,叫做积累忧伤;死了的人不能安葬,叫做积累哀伤。积累忧伤会产生怨恨;积累哀伤,会产生危险。君王不如答应了吧。”景公说:“好。”
(2024·湖北黄冈·一模)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①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 与坐谈, 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 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②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 臣之妾畏臣, 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
公权①字诚悬。幼嗜学,十二能为辞赋。元和初,进士擢第。穆宗即位,入奏事,帝召见,谓公权曰:“我于佛寺见卿笔迹,思之久 (A )。”即日拜右拾遗②,穆宗政僻③,尝问公权笔何尽善,对曰:“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上改容,知其笔谏(B )。历穆、敬、文三朝。文宗思之复召为侍书后充翰林书诏学士。便殿对六学士,语及汉文恭俭,帝举袂④曰:“此浣濯⑤者三矣。”学士皆赞咏帝之俭德,唯公权无言。帝留而问之,对曰:“人主当进贤良,退不肖,纳谏诤,明赏罚。服浣濯之衣,乃小节 (C )。”时周墀同对⑥,为之股栗,公权辞气不可夺。
(选自《旧唐书·柳公权传》,有删改)
【注释】①公权:柳公权,唐代著名书法家。②拜右拾遗:被封为右拾遗。右拾遗,官名。下文的“侍书”“翰林书诏学士”也是官名。③僻:不正,偏离正轨。④袂:衣袖。⑤浣(huàn) 濯: 洗。⑥同对: 一同答对。
45.请参考“方法提示”,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方法提示 词语 解释
结合字形推测 王之蔽甚矣
联系常见成语 语及汉文恭俭
迁移课内字词 为之股栗
根据语境推断 公权辞气不可夺
46. 请将“也”“耳”“矣”还原到文中括号内。
A ( ) B.( ) C. ( )
47.请为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用“/”标示,限两处)。
文 宗 思 之 复 召 为 侍 书 后 充 翰 林 书 诏 学 士。
48.请翻译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49.乙文中柳公权两次劝谏皇上,一次是借“用笔的方法”规劝,另一次是借“穿洗过的衣服”进谏。两次进谏分别是什么目的?
50.甲乙两文中的邹忌和柳公权都具有 的相同特点。
【答案】45.蒙蔽 到 大腿 改变 46. 矣 也 耳 47.文宗思之/复召为侍书/后充翰林书诏学士。 48.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 49.第一次进谏希望穆宗正心修身、端正治国态度;第二次进谏希望文宗任贤纳谏、严明赏罚。 50.忠诚耿直,敢于直言(意近即可)
【分析】45.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意思。
①句意是:您受的蒙蔽一定非常厉害的。“蔽”草字头,本义为小草,后有遮盖,遮挡之意。此处引申为蒙蔽;
②句意是:文宗说起汉文帝的节俭。结合“风马牛不相及”这个成语,其意思是:本指齐楚相去很远,即使马牛走失,也不会跑到对方境内。比喻事物彼此毫不相干。及:到。可推测此处“及”的意思为“到”;
③句意是:吓得双腿发抖。结合课内“其后断其股”的意思:从后面砍断它的大腿,可知“股”的意思是“大腿”,可推测此处“股”意为“大腿”;
④句意是:但柳公权却理直气壮,不可改变。结合“周墀同对,为之股栗”可知,前文描写周墀听到柳公权的言论战栗的表现,可推测此处描述柳公权与之相反的表现,“辞气”即言辞和语气,推测“夺”的意思为:改变。
46.本题考查文言虚词。
A.思之久(①),意思是:想见你很久了,此句为陈述句,肯定语气,而“矣”可用在句末表陈述语气,相当与“了”,因此此空填写“矣”;
B.知其笔谏(②),意思是:知道他这是借用笔法来进行劝诫,此句为陈述句,肯定语气,“也”用在句末可表示陈述肯定语气,此空填写“也”;
C.乃小节 (③),意思是:那只不过是小节罢了,此句为限止语气,而“耳”可用在句末表示限止语气,相当于“罢了”,此空填写“耳”。
47.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文宗思之 复召为侍书后充翰林书诏学士”的意思是:文宗思念他,又征召他做侍书,后来充任翰林书诏学士。“文宗思之”主谓宾俱全,表达完整意思,后断开;“复召为侍书”中的“复”意思为“又”,紧承前文的后续故事,后断开;“后充翰林书诏学士”中的“后”意思为“后来”,表明接下来所发生的事情。因此正确的断句是:文宗思之/复召为侍书/后充翰林书诏学士。
48.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我们在的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到省略句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吾:我的。美:形容词用作动词,认为……美。私:偏爱。
49.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结合【乙】文“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其意思是:用笔的方法,全在于用心,心正则笔法自然尽善尽美。结合前文“穆宗政僻”“上改容,知其笔谏”可知唐穆宗荒淫,行政乖僻,柳公权借用笔法来对他进行劝谏,希望他能正心修身,端正治国态度;
结合【乙】文“人主当进贤良,退不肖,纳谏诤,明赏罚。服浣濯之衣,乃小节”,其意思是:君主的大节,应该注意起用贤良的人才,黜退那些不正派的佞臣,听取忠言劝诫,分明赏罚。至于穿洗过的衣服,那只不过是小节,无足轻重。可知,第二次进谏柳宗元希望文宗能够更加关注任贤纳谏、亲贤远佞等国家大事。
50.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
根据【甲】文第②段中“于是入朝见威王”,他面见威王,并由家事论事,向威王提出广开言路的建议,可知他是一个对国家和君王十分忠诚的人;根据【甲】文第②段“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他能够直接指出大王受到蒙蔽很深的事情可见他为人耿直,敢于进谏;
由【乙】文“穆宗政僻,尝问公权笔何尽善,对曰:‘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学士皆赞咏帝之俭德,唯公权无言”“人主当进贤良退不肖纳谏诤明赏罚。服浣濯之衣,乃小节耳。”可知,柳公权借书法讲为政之道,借洗衣之事指出皇帝应当亲贤远佞,而不是关注这些生活小事,可见柳公权耿直敢言,能够对皇帝的不当做法提出批评,也见其忠君爱国。
【点睛】参考译文:
【甲】
邹忌身高八尺多,体形容貌美丽。有一天早上,他穿好衣服戴上帽子,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跟城北的徐公谁俊美?”他的妻子说:“您俊美极了,徐公哪里比得上你呀!”原来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自己信不过,就又问他的妾说:“我跟徐公谁俊美?”妾说:“徐公哪里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有位客人从外边来,邹忌跟他坐着聊天,问他道:“我和徐公谁俊美?”客人说:“徐公不如你俊美啊。”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他,自己认为不如他俊美;再照着镜子看自己,更觉得相差太远。晚上躺在床上反复考虑这件事,终于明白了:“我的妻子赞美我,是因为偏爱我;妾赞美我,是因为害怕我;客人赞美我,是想要向我求点什么。”
于是,邹忌上朝廷去见威王,说:“我确实知道我不如徐公俊美。可是,的我妻子偏爱我,我的妾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求我,都说我比徐公俊美。如今齐国的国土方圆一千多里,城池有一百二十座,王后、王妃和左右的待从没有不偏爱大王的,朝廷上的臣子没有不害怕大王的,全国的人没有不想求得大王的(恩遇)的:由此看来,您受的蒙蔽一定非常厉害的。”【乙】
柳公权字诚悬。从小就喜欢学习,十二岁就能作辞作赋。元和初年中进士。唐穆宗即位,柳公权进京回奏政事,穆宗召见,对他说:“我在佛寺中看到你的笔迹,很久就想见见你。”当天就升任他为右拾遗。唐穆宗荒淫,行政乖僻,他曾向柳公权问怎样用笔才能尽善尽美,柳公权回答说:“用笔的方法,全在于用心,心正则笔法自然尽善尽美。”皇帝面带愧色,知道他这是借用笔法来进行劝诫。柳公权历事穆宗、敬宗、文宗三朝。文宗思念他,又征召他做侍书,后来充任翰林书诏学士。文宗在便殿召见六位学士,文宗说起汉文帝的节俭,便举起自己的衣袖说:“这件衣服已经洗过三次了。”学士们都纷纷颂扬文宗的节俭品德,只有柳公权闭口不说话,文宗留下他,问他为什么不说话,柳公权回答说:“君主的大节,应该注意起用贤良的人才,黜退那些不正派的佞臣,听取忠言劝诫,分明赏罚。至于穿洗过的衣服,那只不过是小节,无足轻重。”当时周墀也在场,听了他的言论,吓得双腿发抖,但柳公权却理直气壮,不可改变。
(2024·广东深圳·二模)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战国策·齐策一》)
【乙】
贞观中,太子承乾数亏礼度,侈纵日甚。太子左庶子于志宁撰《谏苑》二十卷讽之。是时太子右庶子孔颖达每犯颜进谏,承乾乳母遂安夫人谓颖达曰:“太子长成,何宜屡得面折?”对曰:“蒙国厚恩,死无所恨。”谏诤愈切。承乾令撰《孝经义疏》,颖达又因文见意,愈广规谏之道。太宗并嘉纳之二人各赐帛五百匹黄金一斤以励承乾之意。
(选自《贞观政要》)
51.请将以下表格补充完整。
字词 出处 方法 释义
国 蒙国厚恩 字形推源: 《说文解字》“邦也。从囗从或。古惑切。” 国家
面 何宜屡得面折? 课内迁移: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1)
因 颖达又因文见意 语境推测:①因为 ②顺应 ③通过 ④遵循 (2)(填序号)
52.请完成下面的语句翻译。
(1)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2)太子承乾数亏礼度,侈纵日甚。
5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选自《战国策》,该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本文写燕、赵等国来朝于齐,意在表明邹忌的劝谏卓有成效。
B.【甲】文中邹忌善于思考、分析,且关心国家大事,他在讽谏齐威王时,提出了要招才纳贤、爱才任能的治国之道。
C.【乙】文中的唐太宗很欣赏于志宁和孔颖达两位忠贞进言的臣子,因此对他们大加封赏。
D.【乙】文画波浪线句子“太宗并嘉纳之/二人各赐帛五百匹/黄金一斤/以励承乾之意”断句正确。
54.邹忌和孔颖达都是忠君爱国的谋士,但两人进谏的原因和进谏的方式不同,请大家根据【甲】【乙】两篇选文,把下面表格补充完整。
风 格 人 物 进谏的原因 进谏的方式
柔 邹 忌
刚 孔颖达
【答案】51.(1)当面;37 《邹忌讽齐王纳谏》对比阅读
中考真题|文言文+文言文|文言群文|诗词+文言文
(2024·四川广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材料二:
徽宗立,以日食求言。涣之对曰:“求言非难,听之难;听之非难,察而用之难。今国家每下求言之诏,而下之报上,乃或不然以指陈阙失为讪①上以阿谀佞谄为尊君。志士仁人知言之无益也,不复有言,而小人肆为诡谲可骇之论。愿陛下虚心公听,言无逆逊②,唯是之从;人无同异,唯正是用。则人心说,治道成,天意得矣。”帝欣然延纳。
(节选自《宋史·王涣之传》有删改)
【注释】①讪:讽刺,挖苦。②逊:谦逊,恭顺。
1.根据两则材料,表演“进谏”故事,下列导演手记中不正确的是( )
原文 加点字理解 表演指导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A.真正,确实 邹忌眉头紧锁,双手后背,略有思索
王曰:“善。” 好的 B.齐威王面露喜色,掷地有声
涣之对曰 回答 C.涣之真诚直言,态度诚恳
志士仁人知言之无益也 D.利益 涣之神情严肃,言辞恳切
2.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不以物喜 以日食求言
B.王之蔽甚矣 听之非难
C.斯是陋室 唯是之从
D.令初下 而下之报上
3.对材料二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乃或不然/以指陈阙失为讪/上以阿谀佞谄为尊君
B.乃或不然/以指陈阙失为讪上/以阿谀佞谄为尊君
C.乃或不然以指陈/阙失为讪上/以阿谀佞谄为尊君
D.乃或不然以指陈/阙失为讪/上以阿谀佞谄为尊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2)则人心说,治道成,天意得矣。
5.“谏”字从言,目的是让对方听。完善的言谏机制,不仅凸显了谏臣谏言的重要性,更能维持稳定、促进兴盛。在纳谏方面,结合材料一分析齐威王采取了什么措施,并根据材料二谈谈你对材料一中的齐威王还有哪些建议?
(2024·山东烟台·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
齐攻宋,宋王使人候①齐寇之所至,使者还曰:“齐寇近矣,国人恐矣。”左右皆谓宋王曰:“此所谓‘肉自生虫②者也。以宋之强,齐兵之弱,恶③能如此?”宋王因怒而诎④杀之。又使人往视齐寇使者报如前宋王又怒诎杀之。其后又使人往视。使者遇其兄,曰:“为王视齐寇。不意其近而国人恐如此也。今又私患,乡之先视齐寇者,皆以寇之近也报而死。今也报其情死:不报其情,又恐死。将若何?”其兄曰:“不若先夫亡者亡⑤。”于是报于王曰:“殊不知齐寇之所在,国人甚安。”王大喜。左右皆曰:“乡之死者宜矣。”王多赐之金。寇至,王自投车上,驰而走。
(节选自《吕氏春秋·壅塞》,有删减)
【注】①候:侦察。②肉自生虫:比喻无中生有。③恶(wù):哪里,怎么。④诎:枉曲,冤枉。⑤不若先夫亡者亡:不如在国家灭亡之前先逃走。
6.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臣之妻私臣(偏爱)
B.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指责)
C.今又私患(灾难,祸患)
D.乡之死者宜矣(同“向”,先前、从前)
7.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于是报于王日 皆以美于徐公
B.以宋之强,齐兵之弱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C.王自投车上,驰而走 濯清涟而不妖
D.其后又使人往视 其真不知马也
8.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又使人往视齐寇使者报如前宋王又怒诎杀之
9.翻译下面句子。
不意其近而国人恐如此也。
10.【甲】文中说“王之蔽甚矣”,这种“蔽”在【乙】文宋王身上的具体表现是 (用自己的话概括)。由齐威王与宋王治国的不同结局,我们获得的启示是 。
(2024·新疆·中考真题)阅读【甲】【乙】两篇选文,完成小题。
【甲】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战国策·齐策一》)
1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朝服衣冠 服:衣服
B.明日徐公来,孰视之 孰:同“熟”,熟练。
C.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私:私心。
D.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间:间或、偶然。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2)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13.对选文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邹忌以妻、妾、客的“私我”“畏我”“有求于我”来对比齐王的处境,语气尖锐而有力。
B.邹忌成功劝谏不仅在于他高超的讽谏艺术,还在于齐威王是一位善于纳谏的开明君主。
C.文章采用“三问”“三比”“三赏”“三变”的“三叠”式结构,层次清晰,有整齐对称之美
D.文章运用精练的语言、细微的笔法和朴实的记叙刻画出邹忌善于说理的谋臣策士形象。
【乙】
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①,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娜,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选自《说苑·正谏》)
【注】①怀丸操弹:怀揣弹丸,手持弹弓。
14.对文中画线句的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B.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C.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D.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15.有人说少孺子说理的方法和邹忌讽谏的方法相同,你认为呢?说说理由。
(2024·宁夏银川·三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选自《出师表》)
【乙】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丙】
柳公权,字诚悬。幼嗜学,十二能为辞赋。元和初,进士擢第。穆宗即位,入奏事,帝召见,谓公权曰:“我于佛寺见卿笔迹,思之久矣。”即日拜右拾遗。穆宗政僻①,尝问公权笔何尽善,对曰:“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上改容,知其笔谏也。历穆、敬、文三朝。文宗思之,复召为侍书,迁谏议大夫。俄改中书舍人,舍后充翰林书诏学士。便殿对六学士,上语及汉文恭俭,帝举袂②曰:“此浣濯③者三矣。”学士皆赞咏帝之俭德,唯公权无言。帝留而问之,对曰:“人主当进贤良退不肖纳谏诤明赏罚。服浣濯之衣,乃小节耳。”
(选自《旧唐书·柳公权传》)
[注释]①僻:不正,偏离正轨。②袂:衣袖。③浣濯:洗。
16.解释文中的加点词。
(1)朝服衣冠( )
(2)复召为侍书 ( )
(3)诚宜开张圣听( )
(4)幼嗜学( )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2)学士皆赞咏帝之俭德,唯公权无言。
18.请用“/”符号给画线的句子断句。
人主当进贤良退不肖纳谏诤明赏罚
19.三篇文章都彰显了为人臣子的劝谏智慧和家国担当意识。【甲】文诸葛亮采用直言劝谏的方式,言辞恳切的向刘禅提出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的建议;【乙】【丙】两文都采用类比劝谏的方式,让君王欣然纳谏。结合具体内容,谈谈乙丙两文劝谏的目的有何不同。
(2024·河北石家庄·三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学不长进,病在不虚已。以舜禹之圣,而好察、乐善、拜善;孔子之圣,四友、六侍①。颜子之贤,而问不能、问寡人②。人之取善,岂有定方?善之所在,虽路人之言,皆当取之,取诸人乃所以与诸人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曲士③只喜闻誉,恶闻过,遂自闭取善之门而阻人乐生之路德何由进业何由修所谓自暴自弃也。
尔等以文会友,便是进德修业之时,莫只作书生雕虫小技也。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文与仁有本末④,而非二事。与胜已者友,须先虚心。至听其言,与吾有未安⑤处,宜平心思之;思之而未安,又须平心定气,与之相商,惟恐我见未克,未能尽其所长,则无不收师友之益矣,便是进德修业实际功夫。
(节选自孙奇逢《孝友堂家训》)
【注】①四友、六侍:孔子有颜回、子贡、子张、子路等四贤和六位贤弟子以备顾问。②寡人:知识少的人。③曲士:乡曲之士。比喻孤陋寡闻的人。④本末:先后主次。⑤安:相安。这里的意思是合适。
2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
(2)臣之妻私臣( )
(3)宜平心思之( )
(4)未能尽其所长( )
21.下列对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遂自闭取善之门/而阻人乐生之/路德何由进/业何由修
B.遂自闭取善之门而/阻人乐生之路/德何由进/业何由修
C.遂自闭取善之门/而阻人乐生之路/德何由进/业何由修
D.遂自闭取善之门而/阻人乐生之/路德何由进/业何由修
22.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2)与胜己者友,须先虚心。
23.结合【甲】文,说一说邹忌劝谏成功有哪些重要因素?
24.【乙】文旨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2024·山东济宁·三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 ”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 ”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
吴王夫差将伐齐,子胥曰:“不可。夫齐之与吴也,习俗不同,言语不通,我得其地不能处,得其民不得使。夫吴之与越也,接土邻境,壤交道属,习俗同,言语通,我得其地能处之,得其民能使之。越于我亦然。今释越而伐齐譬之犹惧虎而刺猏①虽胜之,其后患未央。”
夫差不听。子胥两祛高蹶②而出于廷,曰:“嗟乎!吴朝必生荆棘矣。”夫差兴师伐齐,战于艾陵,大败齐师,反而诛子胥。子胥将死,曰:“吾安得一目以视越人之入吴也 ”乃自杀。
夫差乃取其身而流之江,抉其目,著之东门,曰:“女胡视越人之入我也 ”
居数年,越报吴,残其国,绝其世,灭其社稷,夷其宗庙,夫差身为擒。 夫差将死,曰:“死者如有知也,吾何面以见子胥于地下 ”乃为幎③以冒面死。
(节选自《吕氏春秋·伍子胥谏》)
【注释】①【狷】三岁的野猪。泛指大猪、大兽。②【两祛高蹶】两手牵举其衣,高举足而大踏步地走,形容十分恼怒。③【幎】古同“幂”,覆盖物体的巾或幔。
2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徐公来,孰视之 孰:同“熟”,仔细
B.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诚:诚实
C.我得其地不能处 处:居住
D.女胡视越人之入我也 女:同“汝”,你
26.下列句子中,加点“乃”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乃为幎以冒面死
A.亚夫乃传言开壁门 B.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C.乃悟前狼假寐 D.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27.下列有关文章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邹忌面对家人的赞美和客人的奉承,没有沾沾自喜,而是从“治家”中悟出“治国”的道理。
B.【甲】文采用了对比的方式说理,邹忌是以自身经历与齐王之“蔽”进行对比的。
C.【乙】文伍子胥在进谏的时候,对齐国和吴国的国情进行了对比分析,语言中肯。
D.【乙】文中,夫差不听劝告,兴兵伐齐,与齐军在长勺交战,大败齐军。
2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29.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今释越而伐齐譬之犹惧虎而刺狷虽胜之
(2024·山东济宁·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
齐威王、魏惠王会田①于郊。惠王曰:“齐亦有宝乎?”威王曰:“无有。”惠王曰:“寡人国派小尚有径寸之珠照车前后各十二乘者十枚。岂以齐大国而无宝乎?”威王曰:“寡人之所以为宝者与王异。吾臣有檀子②者,使守南城,则楚人不敢为寇③,泗上十二诸侯皆来朝。吾臣有盼子者,使守高唐,则赵人不敢东渔于河④。吾吏有黔夫者,使守徐州,则燕人祭北门,赵人祭西门,徙而从者七千余家。吾臣有种首者,使备盗贼,则道不拾遗。此四臣者,将照千里,岂特十二乘哉!”惠王有惭色。
(选自《资治通鉴·周纪·齐威王论宝》)
【注释】①会田:会,相约;田,打猎。②檀子:人名。后文“盼子”“黔夫”“种首”皆为人名。③为寇:做贼,这里指入侵。④河:指黄河。
3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朝服衣冠 服:穿戴
B.时时而间进 间:较短的时间
C.寡人之所以为宝者与王异 异:不同
D.惠王有惭色 惭:惭愧
31.下列句子中加点“则”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则楚人不敢为寇
A.沾水则高下不平 B.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C.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D.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32.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的邹忌是形貌风流、善于辩论、勤于政务的贤士;齐威王是从谏如流、革故鼎新的昏君。
B.甲文全文类比设喻,以小悟大;叙事有虚有实,虚实相生;结构层层深入,环环相扣;语言亦庄亦谐,有重有变。
C.乙文中的齐威王与魏惠王对财宝的理解不同,魏惠王以珠宝为宝,齐威王则以人才为宝。
D.乙文齐威王心中的人才有檀子、盼子、黔夫等武将,还有种首这样道不拾遗的文臣。
3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34.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寡人国虽小尚有径寸之珠照车前后各十二乘者十枚。
(2024·山东济南·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跌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成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吴王夫差将伐齐,子胥曰:“不可。夫齐之与吴也,习俗不同,言语不通,我得其地不能处,得其民不得使。夫吴之与越也,接土邻境,壤交通属,习俗同,言语通,我得其地能处之,得其民能使之,越于我亦然。今释越而伐齐譬之犹惧虎而刺猏①虽胜之其后患未央。”
夫差不听。子胥两祛高蹶②而出于廷,曰:“嗟乎!吴朝必生荆棘矣。”夫差兴师伐齐,战于艾陵,大败齐师,反而诛子胥。子胥将死曰:“吾安得一目以视越人之入吴也?”乃自杀。夫差乃取其身而流之江,抉其目,着之东门,曰:“女胡视越人之入我也?”
居数年,越报吴,残其国,绝其世,灭其社稷,夷其宗庙,夫差身为擒。夫差将死曰:“死者如有知也,吾何面以见子胥于地下?”乃为幎③以冒面死。
(节选自《吕氏春秋·伍子胥谏》)
①【猏】三岁的野猪。泛指大猪、大兽,②【两祛高蹶】两手牵举其衣,高举足而大踏步地走。形容十分恼怒。③【幎】古同“幂”,覆盖物体的巾或幔。
35.下列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徐公来孰视之”的“孰”同“熟”,仔细。“女胡视越人之入我也”的“女”同“汝”,你。
B.“臣之客欲有求于臣”是倒装句,“夫差身为擒”是被动句。
C.“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的“诚”,意为诚实:“我得其地不能处”的“处”,意为处理。
D.“宫妇左右莫不私王”中的“左右”,是指君主左右的近侍之臣。“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中的“白”,是指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36.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吾妻之美我者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B.得其民能使之 期年之后,虽欲言
C.窥镜而自视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D.乃为帜以冒面死 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3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中,邹忌面对家人的赞美和客人的奉承,没有沾沾自喜,而是从“治家”中悟出“治国”的道理。
B.【甲】文采用了类比的方式说理,邹忌是以自身经历与齐王之“蔽”进行类比的。
C.【乙】文伍子胥在进谏的时候,对齐国和越国的国情进行了对比分析,语言中肯。
D.【乙】文中,夫差不听劝告,兴兵伐齐,与齐军在长勺交战,大败齐军。
38.乙文画线句有二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释越而A伐齐B譬之犹惧C虎而剌猏D虽胜E之其后患F未央。
3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吾安得一目以视越人之入吴也?
(2)死者如有知也,吾何面以见于胥于地下?
40.【甲】文中“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国家兴盛。【乙】文中“灭其社稷,夷其宗庙,夫差身为擒”,国家灭亡。两个国家一兴一亡。结合课文内容,从君王治理的角度说说兴亡的原因。
(2024·河南周口·模拟预测)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
晏子曰:“有逢于何①者,母死,兆②在路寝③当墉④下,愿请合骨。”公⑤曰:“自古及今,子亦尝闻请合葬人主⑥之宫者乎?”晏子对曰:“古之人君,其宫室节,不侵生民之居;其台榭俭,不残死人之墓。故未尝闻诸葬人主之宫者也。今君侈为宫室,夺人之居;广为台榭,残人之墓。是生者愁忧,不得安处;死者离易,不得合骨。且婴闻之,生者不得安,命之曰蓄忧;死者不得莽,命之曰蓄哀。蓄忧者怨,蓄哀者危,君不如许之。”公曰:“诺。”
(节选自晏婴《晏子春秋》)
【注释】①逢于何:人名。②兆:墓地或祭坛的界域。③路寝:古代天子的正厅。④墉:泛指墙壁。⑤公:景公。⑥人主:一国之主。
41.根据语境,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
(1)皆以美于徐公 词语推断法:有口皆碑
(2)是生者愁忧 课内迁移法:是进亦忧,退亦忧(《岳阳楼记》)
(3)君不如许之 查阅字典法:①答应,允许;②赞同,称许;③期望;④处所。(选自《古代汉语词典》) (填序号)
42.把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43.甲文是如何用侧面描写来衬托邹忌讽谏的效果的?请结合内容具体分析。
44.劝谏是一门艺术,形式多样。请结合甲乙两文的内容,分析邹忌和晏子在劝谏时采用的方式有何不同。
(2024·湖北黄冈·一模)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①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 与坐谈, 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 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②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 臣之妾畏臣, 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
公权①字诚悬。幼嗜学,十二能为辞赋。元和初,进士擢第。穆宗即位,入奏事,帝召见,谓公权曰:“我于佛寺见卿笔迹,思之久 (A )。”即日拜右拾遗②,穆宗政僻③,尝问公权笔何尽善,对曰:“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上改容,知其笔谏(B )。历穆、敬、文三朝。文宗思之复召为侍书后充翰林书诏学士。便殿对六学士,语及汉文恭俭,帝举袂④曰:“此浣濯⑤者三矣。”学士皆赞咏帝之俭德,唯公权无言。帝留而问之,对曰:“人主当进贤良,退不肖,纳谏诤,明赏罚。服浣濯之衣,乃小节 (C )。”时周墀同对⑥,为之股栗,公权辞气不可夺。
(选自《旧唐书·柳公权传》,有删改)
【注释】①公权:柳公权,唐代著名书法家。②拜右拾遗:被封为右拾遗。右拾遗,官名。下文的“侍书”“翰林书诏学士”也是官名。③僻:不正,偏离正轨。④袂:衣袖。⑤浣(huàn) 濯: 洗。⑥同对: 一同答对。
45.请参考“方法提示”,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方法提示 词语 解释
结合字形推测 王之蔽甚矣
联系常见成语 语及汉文恭俭
迁移课内字词 为之股栗
根据语境推断 公权辞气不可夺
46. 请将“也”“耳”“矣”还原到文中括号内。
A ( ) B.( ) C. ( )
47.请为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用“/”标示,限两处)。
文 宗 思 之 复 召 为 侍 书 后 充 翰 林 书 诏 学 士。
48.请翻译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49.乙文中柳公权两次劝谏皇上,一次是借“用笔的方法”规劝,另一次是借“穿洗过的衣服”进谏。两次进谏分别是什么目的?
50.甲乙两文中的邹忌和柳公权都具有 的相同特点。
(2024·广东深圳·二模)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战国策·齐策一》)
【乙】
贞观中,太子承乾数亏礼度,侈纵日甚。太子左庶子于志宁撰《谏苑》二十卷讽之。是时太子右庶子孔颖达每犯颜进谏,承乾乳母遂安夫人谓颖达曰:“太子长成,何宜屡得面折?”对曰:“蒙国厚恩,死无所恨。”谏诤愈切。承乾令撰《孝经义疏》,颖达又因文见意,愈广规谏之道。太宗并嘉纳之二人各赐帛五百匹黄金一斤以励承乾之意。
(选自《贞观政要》)
51.请将以下表格补充完整。
字词 出处 方法 释义
国 蒙国厚恩 字形推源: 《说文解字》“邦也。从囗从或。古惑切。” 国家
面 何宜屡得面折? 课内迁移: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1)
因 颖达又因文见意 语境推测:①因为 ②顺应 ③通过 ④遵循 (2)(填序号)
52.请完成下面的语句翻译。
(1)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2)太子承乾数亏礼度,侈纵日甚。
5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选自《战国策》,该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本文写燕、赵等国来朝于齐,意在表明邹忌的劝谏卓有成效。
B.【甲】文中邹忌善于思考、分析,且关心国家大事,他在讽谏齐威王时,提出了要招才纳贤、爱才任能的治国之道。
C.【乙】文中的唐太宗很欣赏于志宁和孔颖达两位忠贞进言的臣子,因此对他们大加封赏。
D.【乙】文画波浪线句子“太宗并嘉纳之/二人各赐帛五百匹/黄金一斤/以励承乾之意”断句正确。
54.邹忌和孔颖达都是忠君爱国的谋士,但两人进谏的原因和进谏的方式不同,请大家根据【甲】【乙】两篇选文,把下面表格补充完整。
风 格 人 物 进谏的原因 进谏的方式
柔 邹 忌
刚 孔颖达
(2024·安徽淮南·模拟预测)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①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②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
景公登路寝①之台,不能终,而息乎陛②,忿然而作色,不说,曰:“孰为高台。病人之甚也?”晏子曰:“君欲节于身而勿高,使人高之而勿罪也。今高从之以罪,卑亦从以罪,敢问使人如此可乎?古者之为宫室也,足以便生③,不以为奢侈也,故节于身,谓于民④,及夏之衰也,其王桀背弃德行,为璇室玉门⑤。殷之衰也,其王纣为顷宫⑥灵台,卑狭者有罪,高大者有赏,是以身及焉。今君高亦有罪皇亦有罪甚于夏殷之王:民力殚乏矣,而不免于罪,姜恐国之流失,而公不得享也!”公曰:“善!寡人自知诚费财劳民,以为无功,又从而怨之,是寡人之罪也!非夫子之教,岂得守社稷哉!”遂下,再拜,不果登台。
(选自《晏子春秋》)
【注释】①路寝:台名。②陛:帝王宫殿的台阶。③足以便生:够用就行了。④节于身,谓于民:自身省力,又教育了百姓。⑤璇室玉门:华丽的宫室。⑥顷官:巍峨的宫殿。
55.解释下面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
(1)臣之妻私臣
(2)王之蔽甚矣
(3)忿然而作色,不说
(4)寡人自知诚费财劳
56.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今君高亦有罪卑亦有罪甚于夏殷之王
5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2)君欲节于身而勿高,使人高之而勿罪也。
58.邹忌和晏子说服国君,有不错的效果,请分析其劝谏艺术分别有哪些高妙之处?
59.我们能从齐威王,齐景公身上学到什么?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2024·山东青岛·一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东方朔字曼倩,平原厌次人也。武帝初即位,征天下举方正贤良文学材力之士。朔初来,上书曰:“臣年十三学书,十五学击剑。十六学《诗》、《书》,诵二十二万言。十九学孙、吴兵法……亦诵二十二万言。凡臣朔固已诵四十四万言。又常服子路之言。臣朔年二十二,长九尺三寸,目若悬珠,齿若编贝,勇若孟贲,捷若庆忌,廉若鲍叔,信若尾生。若此,可以为天子大臣矣。臣朔昧死再拜以闻。”
朔文辞不逊,高自称誉,上伟之,令待诏公车①,奉禄薄,未得省见。
久之,朔绐②驺③硃儒,曰:“上以若曹无益于县官,耕田力作固不及人,临众处官不能治民,从军击虏不任兵事,无益于国用,徒索衣食,今欲尽杀若曹。”硃儒大恐,啼泣。朔教曰:“上即过,叩头请罪。”居有顷,闻上过,硃儒皆号泣顿首。上问:“何为?”对曰:“东方朔言上欲尽诛臣等。”上知朔多端,召问朔:“何恐侏儒为?”对曰:“臣朔生亦言,死亦言。侏儒长三尺余,奉一囊粟,钱二百四十。臣朔长九尺余,亦奉一囊粟,钱二百四十。侏儒饱欲死,臣朔饥欲死。臣言可用幸异其礼不可用罢之,无令但索长安米。”上大笑,因使待诏金马门,稍得亲近。
(节选自《汉书》,有删改)
注释:①公车:汉代官署名。②绐(dài):欺骗。③驺(zōu):养马的人
60.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刺:批评指责
B.臣朔昧死再拜以闻 闻:听闻
C.奉一囊粟 奉:同“俸”,俸禄
D.皆朝于齐 朝:朝拜,朝见
6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皆以美于徐公 上以若曹无益于县官
B.久之,朔绐驺侏儒 王之蔽甚矣
C.何恐侏儒为 可以为天子大臣矣
D.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无益于国用
62.用“/”为下面的文字断句。(限断三处)
臣 言 可 用 幸 异 其 礼 不 可 用 罢 之
6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邹忌从自己受蒙骗的经历,推己及人,得出了齐威王受蒙蔽更严重的结论,此举打动了齐王。
B.“门庭若市”“时时而间进”“无可进者”等短语从侧面表现了齐威王虚心纳谏并诚心改正的特点。
C.东方朔自言诵《诗》《书》以及兵书总共四十四万字,为人高傲自大。这引起了皇帝的不满,给他很微博的俸禄,最终也没有任用他。
D.邹忌和东方朔在劝诫国君时,都能讲究方法,不同的是邹忌是劝齐王纳谏,而东方朔是想要汉武帝重用自己。
6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2)居有顷,闻上过,侏儒皆号泣顿首。
(2024·湖北襄阳·二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
(选自《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
诸葛厷①年少不肯学问,始与王夷甫谈,便已超诣②。王叹曰:“卿天才卓出若复小加研寻一无所愧。”厷后看《庄》《老》,更与王语,便足相抗衡。
(选自《世说新语·王夷甫劝学》)
【丙】
伏伽③曰:“臣闻‘性相近,习相远’。今皇太子诸王左右执事,不可不择。大抵不义无赖及驰骋射猎歌舞声色慢游之人,止可悦耳目,备驱驰。至拾遗补缺,决不能也。泛观前世,子姓④不克孝,兄弟不克友,莫不由左右乱之。愿选贤才,澄僚友⑤之选。”高祖大悦,即诏。
(节选自《新唐书·孙伏伽进谏三策》)
【注释】①诸葛厷:西晋大臣。②超诣:造诣高深。③伏伽:孙伏伽,唐初大臣,历史可拷的第一位状元。④子姓:子孙。⑤僚友:职位相同的人。
65.请根据“方法点拨”,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词。
文言词语 方法点拨 字词解释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迁移课内字词: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更与王语 联系常见成语: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今皇太子诸王左右执事 查阅字典:①持、握;②掌管;③捉拿;④施行;⑤朋友。
澄僚友之选 结合字形推测
66.用“/”给【乙】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限断2处)
卿天才卓出若复小加研寻一无所愧。
67.用现代汉语翻译【丙】文中的划线句子。
泛观前世,子姓不克孝,兄弟不克友,莫不由左右乱之。
68.请完成表格,梳理劝说技巧。
劝说案例 劝说之语 劝说技巧
《邹忌讽齐王纳谏》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现身说法 设喻说理
《王夷甫劝学》 ① 正面激励 心理认同
《孙伏伽进谏三策》 “泛观前世,子姓不克孝,兄弟不克友,莫不由左右乱之。” ②
69.同学发现文题中暗含劝说方式,请在横线上填写相应释义的序号。
《邹忌讽齐王纳谏》 讽: 《王夷甫劝学》 劝: 《孙伏伽进谏三策》 谏:③ ①劝勉、鼓励。 ②告诫、警示。 ③直言规劝。 ④婉言规劝。
70.你认为哪位的劝说效果最显著?请结合原文说明。
(2024·河北邯郸·一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至如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①,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②等,寻亦诛死。前事不远,朕与卿等可得不慎,无为后所嗤③!
(节选自《贞观政要》)
【丙】又谓保直臣,斥佞④人,以致君于有道者,何哉?有若人未之病则苦口之药鲜进焉国未之危则逆耳之言鲜用焉。故佞臣易进,直臣易退,其致君于有道也难哉!及其既病也,药必错杂而进,故鲜效焉﹔及其既危也,言必错杂而用,故鲜功焉。盖佞人在矣,直臣远矣,其悔之也难哉。今朝廷久安,苦言而不用者,势使之然矣。
(节选自《上执政书》)
【注释】①钳口:不敢进言。②虞世基:人名。③嗤:耻笑。④佞:奸佞。
71.用“/”为丙文中画横线句子断句。(断三处)
有 若 人 未 之 病 则 苦 口 之 药 鲜 进 焉 国 未 之 危 则 逆 耳 之 言 鲜 用 焉。
7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时时而间进 间:
(2)寻亦诛死 寻:
(3)故鲜功焉 鲜:
7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2)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
74.概括甲文的主要内容。
75.丙文阐述了怎样的道理?
(2023·安徽合肥·一模)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邹忌讽齐王纳谏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
东都平,大赦天下,又欲责贼支党,悉流徙恶地。伏伽谏曰:“臣闻王者无戏言,今四方已定,法者陛下自作,须自守之,使天下百姓信而畏也。自为无信,欲人之信,岂可得哉?臣愚以为贼党于赦当免者,宜一切加原,则天下幸甚。”又表置谏官。帝皆钦纳。太宗①即位,封乐安县男,迁大理少卿。
(选自《新唐书·孙伏伽传》)
【注】①太宗:唐太宗李世民。
【丙】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元朝)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注】写作背景:元文宗(元朝第八位皇帝。两次在位,共计四年。)天历二年(1329),因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去救灾。《山坡羊·潼关怀古》作于此次应召往关中的途中。
76.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诚:
(2)王之蔽甚矣 蔽:
(3)悉流徙恶地 悉:
(4)迁大理少卿 迁:
77.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2)法者陛下自作,须自守之。
78.【甲】【乙】两文中邹忌和孙伏伽进谏时所用的方法有什么不同?【丙】元文宗若想实现国家大治,百姓安居乐业,从甲、乙两文中可获得哪些治国方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