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01 《咏雪》对比阅读中考真题|文言文+文言文|古诗词+文言文(2024·湖南·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三则文言短文,完成下面小题。【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选自《世说新语 言语》)【乙】谢公①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②。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意色举止,不异于常。(选自《世说新语 雅量》)【丙】谢太傅盘桓东山时,与孙兴公诸人泛海戏。风起浪涌,孙、王诸人色并遽③,便唱④使还。太傅神情方王⑤,吟啸不言。舟人以公貌闲意说,犹去不止。既风转急,浪猛,诸人皆喧动不坐。公徐云:“如此,将无归?”众人即承响⑥而回。于是审其量,足以镇安朝野。(选自《世说新语 雅量》)[注释]①谢公:指谢安,死后追赠为大傅。②局:这里指棋局。③遽(jù):惶恐。④唱:叫喊。⑤王(wàng),通“旺”,指兴致高。⑥承响:应声附和。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俄而谢玄淮上信至”中的“俄而”与“俄而雪骤”中的“俄而”意思相同,都表示“不久,一会儿”。B.“撒盐空中差可拟”中的“差”是“大体”的意思,与成语“差强人意”中的“差”意思相同。C.“徐向局”“公徐云”与《周亚夫军细柳》中“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中的“徐”,都有“缓慢”的意思。D.“色”有“面部表情、气色,颜色,品类”等义项,“意色举止”“色并遽”中的“色”都是“颜色”的意思。2.借助下面的知识卡片,将短文【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说:1.shuō①解释,说明②主张,学说;2.shuì劝说,说服;3.yuè通“悦”,喜悦,高兴 去:①离开②距,距离③前往④过去的3.短文【乙】【丙】均出自《雅量》篇。任选一则,根据其中谢公的表现,说说将其归入《雅量》篇的原因。4.在《晋书·谢安传》中,短文【乙】的故事有另外一个结尾:谢安下完棋,往屋里走,因为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过门槛时不小心把木屐上的齿踢断了。你觉得这个结尾好不好,为什么?(2023·广东深圳·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世说新语·咏雪》)【乙】子路初见孔子,子曰:“汝何好乐①?”对曰:“好长剑。”孔子曰:“吾非此之问也,徒谓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学问,岂可及哉?”子路曰:“学岂益哉也?”……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柔②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③。以此言之,何学之有?”孔子曰:“栝而羽之④镞而砺之⑤,其入之不亦深乎?”子路再拜曰:“敬而受教。”(节选自《孔子家书》,有删节)【注释】①好(hào)乐:喜好,爱好。②柔:同“揉”,通过人力加工,把曲的变直,或直的变曲。③达于犀革:射穿用犀牛皮制作的战甲。④栝而羽之:栝(guā),箭的末端;羽,作动词用,即用羽毛装饰。⑤镞而砺之:镞(zú),箭头;砺,磨刀石,作动词用,即磨砺。5.选出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 )A.公欣然口/欣然前往B.撒盐空中差可拟/其势若犬牙差互C.汝何好乐/太守之乐其乐也D.岂可及哉/及鲁肃过浔阳6.下列关于甲乙两文的分析理解,选出错误的一项( )A.甲文中胡儿用“撒盐”的比喻描绘了“雪骤”的场景。B.甲文表现了谢道韫出色的文学才华。C.乙文中孔子强调了人的天分对成才的重要性。D.乙文划线句子,这样断句是正确的:“南山有竹/不柔自直/斩而用之”。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未若柳絮因风起。(2)以此言之,何学之有?8.谢公是无言教育子侄,孔子是有言教育子路,都获得很好的效果。结合甲乙文,分别谈谈谢公和孔子是如何做到教育子弟的。(2024·山东菏泽·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世说新语 咏雪》)【乙】子路初见孔子,子曰:“汝何好乐①?”对曰:“好长剑。”孔子曰:“吾非此之问也徒谓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学问岂可及哉?”子路曰:“学岂益哉也?”……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柔②自直斩而用( ),达于犀革③,以此言之,何学之有?”孔子曰:“栝而羽之④镞而砺之⑤,其入之不亦深( )?”子路再拜曰:“敬而受教。”(节选自《孔子家书》,有删节)【注释】①好(hào)乐:喜好,爱好。②柔:同“揉”,通过人力加工,把曲的变直,或直的变曲。③达于犀革:射穿用犀牛皮制作的战甲。④栝而羽之:栝(guā),箭的末端:羽,作动词用,即用羽毛装饰。⑤镞而砺之:镞(zú),箭头;砺,磨刀石,作动词用,即磨砺。9.下列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胡儿用“撒盐”的比喻描绘了“雪骤”的场景。B.甲文画线句子表现了谢道韫出色的文学才华。C.乙文中孔子强调了人的天分对成才的重要性。D.乙文“敬而受教”一句,这样翻译是正确的:“恭敬地接受您的教导”。10.在【乙】文中括号内依次填入下列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A.之 之 B.之 乎 C.乎 之 D.乎 乎11.【乙】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划出。吾非此之问也徒谓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学问岂可及哉12.用现代汉语翻译画波浪线的句子。以此言之,何学之有?13.谢公是无言教育子侄,孔子是有言教育子路,都获得很好的效果。结合【甲】【乙】两文,分别谈谈谢公和孔子是如何做到教育子弟的。(2022·广东深圳·二模)选择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小题。【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乙】谢玄①年少时,好著紫罗香囊,垂覆手②。太傅_______之,而不欲伤其意。乃谲与赌,得即烧之。(选自《世说新语·假谲》)【注释】①谢玄,谢安侄子。②覆手:手巾之类的物件14.下列哪个选项中的加点字适合放在乙文横线处( )A.策之不以其道 B.讲论文义C.安陵君其许寡人 D.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15.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B.甲文“公大笑乐”一句,没有直接言明对两个比喻的评价,表达含蓄,意蕴丰富。C.“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这个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是正确的。D.乙文连用“赌”“得”“烧”等动词刻画谢太傅欺骗孩子的虚伪狡诈形象。16.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未若柳絮因风起(2)乃谲与赌,得即烧之。17.谢安的夫人曾问谢安:“怎么从来没有见您教导过儿侄们?”,对于谢夫人的质疑,请结合甲乙文具体谈谈你的看法。(23-24七年级上·广东惠州·期末)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小题。【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乙】谢奕作剡①令②,有一老翁犯法,谢以醇酒③罚之,乃至过醉而犹未已。太傅时年七八岁著青布裤在兄膝边坐,谏④曰:“阿兄,老翁可念⑤,何可作此!”奕于是改容⑥曰:“阿奴⑦欲放去邪?”遂遣去。选自《世说新语》【注释】①剡:shàn地名。②令:指县令,一县的行政长官。③醇酒:高度酒。④谏:规劝。⑤念:怜悯;同情。⑥容:面容;脸上的神色。⑦阿奴:对幼小者的爱称,这里是哥哥称呼弟弟。18.解释下列加点的字。(1)俄而雪骤( ) (2)差可拟( )(3)而犹未已 ( )(4)阿奴欲放去邪( )19.翻译下面句子。未若柳絮因风起。20.给画波浪线句子断句。太 傅 时 年 七 八 岁 著 青 布 裤 在 兄 膝 边 坐2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中,“儿女”是指谢太傅的儿子和女儿。B.《咏雪》通过叙述家庭聚会中咏雪的始末,表现了谢道蕴的文学才华和聪明才智。C.“有一老翁犯法,谢以醇酒罚之”,是指有一个老年男子触犯法令,谢奕就用高度数的酒罚他喝。D.这两则故事都出自《世说新语》,编撰者是南朝宋刘义庆。写法上都善于从语言描写的角度刻画人物。22.从甲乙两文,我们能看出谢太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23-24七年级上·广东梅州·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咏雪》)23.解释下列字词的意思。内集( ) 俄而( ) 未若( )2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撒盐空中差可拟。(2)未若柳絮因风起。【乙】黄琬幼而慧祖父琼为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日食。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太后诏问所食多少。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现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黄琬巧对》)25.下列各项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建和元年正月日食/吾日三省吾身 B.太后诏问所食多少/饭疏食C.琬年七岁/年与时驰 D.即以其言应诏/稍纵即逝26.请用2条“/”给【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黄 琬 幼 而 慧 祖 父 琼 为 魏 郡 太 守27.【甲】文中的“公大笑乐”和【乙】文中“琼大惊”描写手法上有何相似之处?有何表达效果?(23-24七年级上·浙江宁波·期末)雪景自古吸引无数文人墨客,请研究下面两篇文章,按要求回答问题。【甲】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乙】丁未之岁,冬暖无雪。戊申正月之三日始作,五日始霁①。风寒冱②而不消,至十日犹故在也。是日月出,月与雪争辉,坐纸窗下,觉明彻异常。遂添衣起,登西溪小楼。楼临水,下皆虚澄,又四囿③于雪,看涂银,若泼汞,腾光照人,骨肉相莹。月映清波间,树影晃弄,又若镜中见疏发,离离然可爱。寒决肌肤,清入肺腑,因凭栏楯④上。仰而茫然俯而恍然呀而莫禁眄⑤而莫收;神与物融,人观两奇。(节选自《记雪月之观》作者:明·沈周)【注】①霁:雪后转晴。②冱:冻结。③圃:围。④楯:栏杆的横木。⑤眄:斜着眼看。28.请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原文 解释加点字 释义方法俄而雪骤 (1)差可拟 (2)戊申正月之三日始作 (3) 【成语迁移】兴风作浪离离然可爱 (4) 【课内外迁移】公欣然曰2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1)未若柳絮因风起。(2)是日月出,月与雪争辉,坐纸窗下,觉明彻异常。30.请为文中画线句断句。(限断三处)仰 而 茫 然 俯 而 恍 然 呀 而 莫 禁 眄 而 莫 收……31.【甲】【乙】两文运用修辞方法描绘雪景有何共同之处?请举例比较。两文的雪景各具有怎样的特点?请分析说明。(23-24七年级上·广东河源·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选自《世说新语》咏雪)【乙】黄琬幼而慧祖父琼为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日食。京师不见①而琼以状闻。太后诏问所食多少。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注释】①京师不见: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的情况(选自《后汉书·黄琬传》)3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1)与儿女讲论文义( ) (2)俄而雪骤( )(3)撒盐空中差可拟( )3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2)未若柳絮因风起。34.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建和元年正月日食/吾日三省吾身 B.太后诏问所食多少/饭疏食C.即以其言应诏/爱人以德 D.祖父琼为魏郡太守/为人谋而不忠乎35.请用两条“/”给【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黄 琬 幼 而 慧 祖 父 琼 为 魏 郡 太 守36.【甲】文中的“公大笑乐”和【乙】文中“琼大惊”描写手法上有何相似之处?有何表达效果?(23-24七年级上·山东德州·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乙】王充字仲任,会稽上虞①人也,其先自魏郡元城徙焉②。充少孤,乡里称孝。后到京师,受业太学,师事扶风③班彪④,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节选自范晔《后汉书·王充传》)【注】①会稽上虞:古地名。②焉:于之,到这里。③扶风:古地名。④班彪:汉代著名学者、史学家。37.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①俄而雪骤②撒盐空中差可拟③好博览而不守章句38.下面句子节奏划分有错误的一项是( )A.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B.左将军/王凝/之妻也C.其先/自魏郡元城/徙焉 D.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39.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未若柳絮因风起。②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40.结合下面句子中的划线词,说说王充是个怎样的人。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41.谢道和王充的成长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成才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23-24七年级上·河北石家庄·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各题。【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凤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选自《世说新语》)【乙】孔融被收①,中外惶怖。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戏②,了③无惧容。融谓使者曰:“冀罪止于身,二儿可得全不?”儿徐进④曰:“大人⑤岂⑥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寻⑦亦收至。(选自《世说新语》)【注】①收:逮捕,拘禁。②故琢钉戏:故:照旧,依旧;琢钉戏:一种儿童游戏,以掷钉琢地决胜负。③了:全,全然。④进:进言,指对尊长者讲话。⑤大人;对长辈的尊称。⑥岂:难道。⑦寻,不久。42.请解释下面加点词语的意思。(1)俄而雪骤: (2)撒盐空中差可拟:(3)二儿可得全不:4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白雪纷纷何所似?(2)未若柳絮因风起。44.结合内容你认为【乙】文应该编入《世说新语》下面选项中的哪一篇?( )A.规箴(指劝勉、告诫) B.豪爽(指豪放、直爽)C.言语(指人的口才辞令) D.雅量(指人的宽宏气量)45.谢道韫与孔融儿你更欣赏谁?请简述理由。(23-24七年级上·湖北恩施·期末)阅读两篇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世说新语·言语》【乙】卢志①于众坐问陆士衡②:“陆逊、陆抗是君何物③?”答曰:“如卿于卢毓、卢珽。”士龙④失色。既出户,谓兄曰:“何至如此!彼容不相知也。”士衡正色曰:“我父祖名播海内宁有不知?鬼子⑤敢尔!”议者疑二陆优劣,谢公⑥以此定之。——《世说新语·方正》注:①卢志:字子道。父亲卢珽,祖父卢毓。②陆士衡:陆机,字士衡。父亲马陆抗,祖父陆逊。③何物:什么人。魏晋人重视避讳,不能当面说出对方长辈的名字,直指祖父、父亲名字,最为无礼。④士龙:陆云,字士龙。陆机的弟弟。下文的“二陆”即陆云与陆机。⑤鬼子:骂人用语。⑥谢公:谢安,东晋政治家。死后追赠为太傅。46.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俄而雪骤(不久,一会儿) B.未若柳絮因风起(趁、乘)C.卢志于众坐问陆士衡(在) D.既出户(既然)47.请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划两处。谢太傅寒雪日内集4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①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②何至如此!彼容不相知也。49.读完《咏雪》后,你对谢安的初步印象是什么?读完乙文后,你对谢安又有了怎样的认识?说一说你对这一魏晋人物的评价。(23-24七年级上·广东潮州·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世说新语·咏雪》)50.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俄而雪骤( )(2)撒盐空中差可拟( )(3)未若柳絮因风起( )5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白雪纷纷何所似?(2)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乙】黄琬幼而慧祖父琼为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日食,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太后诏问所食多少,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5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尊君在不B.太后诏问所食多少/客问元方C.建和元年正月日食/吾日三省吾身D.而深奇爱之/夫君子之行53.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黄 琬 幼 而 慧 祖 父 琼 为 魏 郡 太 守54.谢道韫和黄琬都以年幼巧对著称,你能根据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他们的回答各妙在哪里吗?学习《世说新语》二则时,同学们觉得“咏雪”这一生活细节反映了魏晋文人的内心情感和生活情趣,就此展开了讨论。请你一起参与。【甲】咏雪南朝·吴均①微风摇庭树,细雪下帘隙。萦空②如雾转,凝阶③似花积。不见杨柳春,徒见桂枝白。零泪无人道,相思空何益。【注释】①吴均:南朝史学家、文学家。魏晋南北朝时,政治黑暗,社会动乱。知识分子只能寄情山水来排解心中的苦闷。②萦空:在空中萦绕、飘动。此处写雪花凌空盘旋之姿。③凝阶:凝结于台阶。【乙】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世说新语笺疏》)【丙】宋陈善《扪虱新话》卷三①,云:“撒盐空中,此米雪也。柳絮因风起,此鹅毛雪也。然当时皆以道韫之语为工。予谓诗云:‘相彼雨雪,先集维②霰’,‘霰’即今所谓未雪耳。乃知谢氏二句,当各有谓,固未可优劣论也。”余嘉锡③在《世说新语笺疏》云:“二句虽各有谓,而风调自以道韫为优。”【注释】①陈善是宋朝文学批评家,著有《扪虱新话》,共十五卷。本材料节选自其第三卷。②维:同“为”。③余嘉锡:中国近现代文献学家,文学史家。【析义】55.结合语境,参考提示的方法,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文言词语 方法 释义俄而雪骤 参考成语法:狂风骤雨 (1)相思空何益 查阅词典法 ①动词,增加,增长;②副词,表示程度加深,相当于“更加”;③名词,好处;④形容词,有益的,与“害”相对。 (2) (填序号)【赏句】56.小语认为谢道韫的诗句更好,而小文认为谢朗更好。请你结合乙文,参照小语的辩词,帮助小文给谢朗写一段辩词。[示例]小语辩词:我认为谢道韫的更好。以柳絮喻雪,既点明了雪花飘舞的轻盈姿态,又预示着春天的即将到来,极富神韵。而谢朗的诗句没有诗意,缺乏美感。小文辩词:______57.小语想查寻资料来充实自己的辩词。请你从丙文中找出相关语句,简要说说陈善和余嘉锡二人各持怎样的观点?谁的观点更适合为小语的辩词做补充材料?【融情】58.对甲诗《咏雪》的赏析,下面四个选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写微风轻轻摇动庭院之树,与次句的“细雪”相应,写出江南雪景柔美的特点。B.“细雪下帘隙”中“下”字生动地表现了细雪随微风钻进帘隙的情景。C.诗中三、四句运用拟人的手法,从动静两个角度表现了雪飞舞和落地后的情态。D.诗人冬日于江南庭院中咏雪作诗,前六句写景咏物,后两句直抒胸臆。59.按要求完成各题。咏雪 内心情感 结合甲诗,说说吴均借“咏雪”抒发了怎样的情感?生活情趣 乙文透露出古人怎样的家庭生活情趣?结合具体内容分析。(23-24七年级上·江苏苏州·期末)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咏雪吴均微风摇庭树,细雪下帘隙。萦空①如雾转,凝阶②似花积。不见杨柳春,徒见桂枝白,零泪无人道,相思空何益,【注】①萦:萦绕、飘动。②凝阶:凝结于台阶。【链接】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世说新语·咏雪》)【乙】撒盐空中,此米雪也。柳絮因风起,此鹅毛雪也。然当时皆以道韫之语为工。予谓诗云:“如彼雨雪,先集维霰”③,霰即所谓米雪耳。乃知谢氏二句,当各有谓,固未可优劣论也。(摘自[宋]陈善《世说新语笺疏》)【注】③如彼雨雪,先集维霰:像下雪一样,先集下的只是雪珠。【丙】彤云密布,朔风凛凛号空;惨雾重浸,大雪纷纷盖地。真个是六出花,片片飞琼;千林树,株株带玉。须臾积粉,顷刻成盐。白鹦歌失素④,皓鹤羽毛同,平添吴楚千江水,压倒东南几树梅。却便似战退玉龙三百万,果然如败鳞残甲满天飞。(摘自[明]吴承恩《西游记》)【注】④失素:素,白色。形容鸟的白羽毛与雪相比,显得并不洁白。60.请展开想象描绘吴均《咏雪》诗中第二联的画面。61.如果用“柳絮”或“盐”来形容吴均笔下的雪,你认为可以吗?试说明理由。62.结合【链接】材料,请你用自己的话说说陈善在【乙】文中所持的观点。63.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出正确的选项。加点词 常用义项 选项(1)未若柳絮因风起 A.于是 B.因为 C.趁、乘(2)固未可优劣论也 A.本来 B.坚固 C.一定(3)朔风凛凛号空 A.号令 B.宣称 C.呼叫(4)须臾积粉 A.胡须 B.一会儿 C.忽然6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然当时皆以道韫之语为工。(2)彤云密布。65.【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写雪景,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23-24七年级上·江苏苏州·期末)请你品读下面诗文,完成任务。【甲】雪诗八首(其一)苏轼石泉冻合竹无风,夜色沉沉万境空。试问静中闲侧耳,隔窗撩乱扑春虫。【乙】咏雪刘义庆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丙】记雪月之观①沈周丁未之岁,冬暖无雪。戊申正月之三日始作,五日始霁②。风寒冱③而不消,至十日犹故在也。是夜月出,月与雪争烂。坐纸窗下,觉明彻异尝。遂添衣起,登溪西小楼。楼临水,下皆虚澄④,又四囿于雪,若涂银,若泼汞,腾光照人,骨肉相莹。月映清波间,树影滉弄,又若镜中见疏发,离离⑤然可爱。寒浃⑥肌肤,清人肺腑。(有删改)【注】①本文为沈周六十二岁时作。沈周,画家,文学家。②霁:雨后天晴或雪后天晴。③冱(hù):寒冷凝结。④虚澄:空虚清澈。⑤离离:历历分明。⑥浃(jiā):透。66.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1)俄而雪骤( )(2)撒盐空中差可拟( )(3)离离然可爱( )(4)若涂银( )67.翻译【丙】文中画线句子。是夜月出,月与雪争烂。68.下列有关【甲】【乙】【丙】诗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石泉冻合竹无风”,山泉水凝结成冰,竹林因积雪覆压没有风声,可见当时天寒雪大。B.“夜色沉沉万境空”,夜色沉沉,周遭一片空宁,正因此第三句的侧耳听雪才显得合理。C.“撒盐空中差可拟”,谢朗虽然才思敏捷,但用撒盐空中拟之,不太高明,沦为笑料。D.“若涂银,若泼汞”,尽显光的强度和质感;“骨肉相莹”,照得人的骨肉都晶莹洁白。69.【甲】【乙】【丙】中,都设喻绘雪,各有其妙。请按要求完成下面表格。诗句或语句 描写角度 比喻分析 表达效果隔窗撩乱扑春虫 (1) 将雪打窗户之声比作春虫之声 (3)未若柳絮因风起 视觉 将雪比作因风而起的柳絮 (4)树影滉弄,又若镜中见疏发 视觉 (2) 表现雪后月色下树枝披上银装后的稀疏。70.一切景语皆情语。请你说一说苏轼、沈周借雪景所传递的情感。01 《咏雪》对比阅读中考真题|文言文+文言文|古诗词+文言文(2024·湖南·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三则文言短文,完成下面小题。【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选自《世说新语 言语》)【乙】谢公①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②。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意色举止,不异于常。(选自《世说新语 雅量》)【丙】谢太傅盘桓东山时,与孙兴公诸人泛海戏。风起浪涌,孙、王诸人色并遽③,便唱④使还。太傅神情方王⑤,吟啸不言。舟人以公貌闲意说,犹去不止。既风转急,浪猛,诸人皆喧动不坐。公徐云:“如此,将无归?”众人即承响⑥而回。于是审其量,足以镇安朝野。(选自《世说新语 雅量》)[注释]①谢公:指谢安,死后追赠为大傅。②局:这里指棋局。③遽(jù):惶恐。④唱:叫喊。⑤王(wàng),通“旺”,指兴致高。⑥承响:应声附和。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俄而谢玄淮上信至”中的“俄而”与“俄而雪骤”中的“俄而”意思相同,都表示“不久,一会儿”。B.“撒盐空中差可拟”中的“差”是“大体”的意思,与成语“差强人意”中的“差”意思相同。C.“徐向局”“公徐云”与《周亚夫军细柳》中“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中的“徐”,都有“缓慢”的意思。D.“色”有“面部表情、气色,颜色,品类”等义项,“意色举止”“色并遽”中的“色”都是“颜色”的意思。2.借助下面的知识卡片,将短文【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说:1.shuō①解释,说明②主张,学说;2.shuì劝说,说服;3.yuè通“悦”,喜悦,高兴 去:①离开②距,距离③前往④过去的3.短文【乙】【丙】均出自《雅量》篇。任选一则,根据其中谢公的表现,说说将其归入《雅量》篇的原因。4.在《晋书·谢安传》中,短文【乙】的故事有另外一个结尾:谢安下完棋,往屋里走,因为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过门槛时不小心把木屐上的齿踢断了。你觉得这个结尾好不好,为什么?【答案】1.D 2.船夫因为谢安神态安闲,心情舒畅,便仍然摇船向前。 3.选择短文乙或丙中任一则,根据谢公在面对突发事件时的镇定自若、从容不迫的态度,说明其宽广的胸怀和深沉的内涵,体现了雅量。 4.这个结尾不好,因为它与谢安在故事中一贯的镇定自若形象不符,破坏了人物形象的一致性。【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D.错误。“意色举止”中的“色”和“色并遽”中的“色”实际上指的是面部表情、气色;故选D。2.本题考查翻译语句。借助知识卡片中“去”和“说”的释义,将古文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保留原句的意境和情感。注意关键词:以:连词,因为。“说”通“悦”,喜悦,高兴。去:前往、向前。3.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在短文乙中,结合“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小儿辈大破贼”理解,谢公在接到战报后依旧保持平静,继续下棋,展现了其内心的宽广、波澜不惊和镇定自若。在短文丙中,结合“风起浪涌,孙、王诸人色并遽,便唱使还。太傅神情方王,吟啸不言”分析,即使在海上遇到风浪,谢公仍能保持镇定、不慌不忙,最终使大家安心,这些都体现了他的雅量。4.本题考查分析结尾的作用。短文乙“意色举止,不异于常”,谢安的形象是从容不迫、沉稳应对,而《晋书 谢安传》中的结尾“谢安下完棋,往屋里走,因为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过门槛时不小心把木屐上的齿踢断了”突然转变,显示出他内心的激动,这与前文的描写不符,因此这个结尾削弱了谢安雅量的形象。所以这个结尾不好。【点睛】参考译文:【甲】在一个寒冷的下雪天,谢太傅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跟子侄辈讲解诗文。不一会儿,雪下急了,谢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太傅的哥哥的儿子谢朗说:“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太傅的大哥的女儿谢道韫说:“不如比作柳絮随风飞舞。”谢太傅高兴地笑了起来。谢道韫就是谢太傅的大哥谢无奕的女儿,也就是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乙】谢公与别人正在下围棋,不一会儿淮上的谢玄的书信到了,谢公看了之后没有说话,只是默默地和客人下着棋,客人问淮上的军情如何,谢公回答说:“那些小子大破敌军。”在说话时,谢公的神色举止和平常没有什么不同。【丙】太傅谢安在东山居留期间,常常和孙兴公等人坐船出海游玩。有一次起了风,浪涛汹涌,孙兴公、王羲之等人一齐惊恐失色,便提议掉转船头回去。谢安这时精神振奋,兴致正高,又朗吟又吹口哨,不发一言。船夫因为谢安神态安闲,心情舒畅,便仍然摇船向前。不久风势更急,浪更猛了,大家都叫嚷骚动起来,不能安坐。谢安慢条斯理地说:“如果都这样乱成一团,我们就回不去了吧。”大家立即应声,就回去了。从这件事里人们明白了谢安的气度,认为他完全能够镇抚朝廷内外,安定国家。(2023·广东深圳·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世说新语·咏雪》)【乙】子路初见孔子,子曰:“汝何好乐①?”对曰:“好长剑。”孔子曰:“吾非此之问也,徒谓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学问,岂可及哉?”子路曰:“学岂益哉也?”……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柔②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③。以此言之,何学之有?”孔子曰:“栝而羽之④镞而砺之⑤,其入之不亦深乎?”子路再拜曰:“敬而受教。”(节选自《孔子家书》,有删节)【注释】①好(hào)乐:喜好,爱好。②柔:同“揉”,通过人力加工,把曲的变直,或直的变曲。③达于犀革:射穿用犀牛皮制作的战甲。④栝而羽之:栝(guā),箭的末端;羽,作动词用,即用羽毛装饰。⑤镞而砺之:镞(zú),箭头;砺,磨刀石,作动词用,即磨砺。5.选出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 )A.公欣然口/欣然前往B.撒盐空中差可拟/其势若犬牙差互C.汝何好乐/太守之乐其乐也D.岂可及哉/及鲁肃过浔阳6.下列关于甲乙两文的分析理解,选出错误的一项( )A.甲文中胡儿用“撒盐”的比喻描绘了“雪骤”的场景。B.甲文表现了谢道韫出色的文学才华。C.乙文中孔子强调了人的天分对成才的重要性。D.乙文划线句子,这样断句是正确的:“南山有竹/不柔自直/斩而用之”。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未若柳絮因风起。(2)以此言之,何学之有?8.谢公是无言教育子侄,孔子是有言教育子路,都获得很好的效果。结合甲乙文,分别谈谈谢公和孔子是如何做到教育子弟的。【答案】5.A 6.C 7.(1)不如(把它)比作柳絮乘风飘舞。(2)据此说来,何必要学习呢? 8.示例:谢公通过下雪天应景发问,来考考他的子侄们的文学才情,从而营造一种轻松、和谐、文雅的家庭氛围来无声地教育后辈;孔子循着子路的比喻,也用比喻教育他努力学习,结果子路心悦诚服。【解析】5.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均为“高兴”;B.差不多/交错;C.喜好/以……为乐;D.比得上/等到;故选A。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辨析。C.有误,由“学岂有益哉?南山有竹不揉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以此言之,何学之有”“栝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之不亦深乎”可知,孔子以箭头与未经加工的竹子比较作喻来说理,深入浅出地说明了天赋固然重要,但后天的学习和努力同样重要的道理;故选C。7.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1)句重点词语:未若,倒不如。因,趁、乘。(2)句重点词语:以此,据此。言,说。何,何必。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结合甲文中“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的内容可知,短文言简意赅地勾勒了疾风骤雪、纷纷扬扬的下雪天,谢家子女即景赋诗咏雪的情景,展示了古代家庭文化生活轻松和谐的画面。谢公通过下雪天应景发问,来考考他的子侄们的文学才情,从而营造一种轻松、和谐、文雅的家庭氛围来无声地教育后辈;结合乙文中“学岂有益哉?南山有竹不揉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以此言之,何学之有”“栝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之不亦深乎”可知,孔子以箭头与未经加工的竹子比较作喻来说理,深入浅出地说明了天赋固然重要,但后天的学习和努力同样重要的道理。【点睛】参考译文:甲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给子侄辈们讲解文章的义理。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另一个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飞舞。”太傅大笑起来。她就是谢无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乙孔子路拜见孔子,孔子问道:“你有什么喜好?”子路回答说:“我喜欢长剑。”孔子说:“我不是问这方面。只是以你的天赋,再加上学习,谁能比得上呢?”子路说:“学习难道有好处吗?”……子路说:“南山有一种竹子,不须揉烤加工就很笔直,砍下来用它(做箭),能穿透牛皮(做的铠甲)。从这个道理来说,有什么可以学习呢?”孔子说:“如果劈开它在一端束上羽毛,并给它加上金属的箭头磨得更加锋利,它射得不就更加深了吗?”子路拜了两拜说:“恭敬地接受您的教导。”(2024·山东菏泽·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世说新语 咏雪》)【乙】子路初见孔子,子曰:“汝何好乐①?”对曰:“好长剑。”孔子曰:“吾非此之问也徒谓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学问岂可及哉?”子路曰:“学岂益哉也?”……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柔②自直斩而用( ),达于犀革③,以此言之,何学之有?”孔子曰:“栝而羽之④镞而砺之⑤,其入之不亦深( )?”子路再拜曰:“敬而受教。”(节选自《孔子家书》,有删节)【注释】①好(hào)乐:喜好,爱好。②柔:同“揉”,通过人力加工,把曲的变直,或直的变曲。③达于犀革:射穿用犀牛皮制作的战甲。④栝而羽之:栝(guā),箭的末端:羽,作动词用,即用羽毛装饰。⑤镞而砺之:镞(zú),箭头;砺,磨刀石,作动词用,即磨砺。9.下列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胡儿用“撒盐”的比喻描绘了“雪骤”的场景。B.甲文画线句子表现了谢道韫出色的文学才华。C.乙文中孔子强调了人的天分对成才的重要性。D.乙文“敬而受教”一句,这样翻译是正确的:“恭敬地接受您的教导”。10.在【乙】文中括号内依次填入下列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A.之 之 B.之 乎 C.乎 之 D.乎 乎11.【乙】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划出。吾非此之问也徒谓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学问岂可及哉12.用现代汉语翻译画波浪线的句子。以此言之,何学之有?13.谢公是无言教育子侄,孔子是有言教育子路,都获得很好的效果。结合【甲】【乙】两文,分别谈谈谢公和孔子是如何做到教育子弟的。【答案】9.C 10.B 11.吾非此之问也/徒谓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学问/岂可及哉 12.据此说来,何必要学习呢? 13.示例:谢公通过下雪天应景发问,来考考他的子侄们的文学才情,从而营造一种轻松、和谐、文雅的家庭氛围来无声地教育后辈;孔子循着子路的比喻,也用比喻教育他努力学习,结果子路心悦诚服。【解析】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辨析。C.有误,由“学岂有益哉?南山有竹不揉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以此言之,何学之有”“栝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之不亦深乎”可知,孔子以箭头与未经加工的竹子比较作喻来说理,深入浅出地说明了天赋固然重要,但后天的学习和努力同样重要的道理;故选C。10.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第一个空:描述竹子被“斩”后用于何处,确实需要一个代词来指代“竹子”。在古文中,“之”常被用作代词,所以第一个空填“之”是合适的。第二个空:描述箭射入物体时的深度,这里实际上是一个反问句,用于强调箭经过加工后会射得更深。在古文中,“乎”常用于句末表示疑问或反问的语气,因此第二个空填“乎”是恰当的。故选B。11.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句子朗读节奏的能力。解答时,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有感情的朗读文言文,培养语感并能根据句子中词语的意思含义来划分句子节奏。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本句句意:我不是问这方面。只是以你的天赋,再加上学习,谁能比得上呢?“吾非此之问也”表示“我不是问这个”,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徒谓以子之所能”意为“只是说凭借你的才能”,“而加之以学问”意为“再加上学问”,“岂可及哉”意为“怎么能赶得上呢”,这三部分都是围绕“才能”和“学问”的关系进行阐述,但各有侧重点,因此需要分别断句。正确划分为:吾非此之问也/徒谓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学问/岂可及哉。12.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重点词语:以此:据此。言:说。何:何必。1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结合甲文中“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的内容可知,短文言简意赅地勾勒了疾风骤雪、纷纷扬扬的下雪天,谢家子女即景赋诗咏雪的情景,展示了古代家庭文化生活轻松和谐的画面。谢公通过下雪天应景发问,来考考他的子侄们的文学才情,从而营造一种轻松、和谐、文雅的家庭氛围来无声地教育后辈;结合乙文中“学岂有益哉?南山有竹不揉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以此言之,何学之有”“栝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之不亦深乎”可知,孔子以箭头与未经加工的竹子比较作喻来说理,深入浅出地说明了天赋固然重要,但后天的学习和努力同样重要的道理。【点睛】参考译文:【甲】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给子侄辈们讲解文章的义理。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另一个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飞舞。”太傅大笑起来。她就是谢无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乙】孔子路拜见孔子,孔子问道:“你有什么喜好?”子路回答说:“我喜欢长剑。”孔子说:“我不是问这方面。只是以你的天赋,再加上学习,谁能比得上呢?”子路说:“学习难道有好处吗?”……子路说:“南山有一种竹子,不须揉烤加工就很笔直,砍下来用它(做箭),能穿透牛皮(做的铠甲)。从这个道理来说,有什么可以学习呢?”孔子说:“如果劈开它在一端束上羽毛,并给它加上金属的箭头磨得更加锋利,它射得不就更加深了吗?”子路拜了两拜说:“恭敬地接受您的教导。”(2022·广东深圳·二模)选择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小题。【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乙】谢玄①年少时,好著紫罗香囊,垂覆手②。太傅_______之,而不欲伤其意。乃谲与赌,得即烧之。(选自《世说新语·假谲》)【注释】①谢玄,谢安侄子。②覆手:手巾之类的物件14.下列哪个选项中的加点字适合放在乙文横线处( )A.策之不以其道 B.讲论文义C.安陵君其许寡人 D.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15.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B.甲文“公大笑乐”一句,没有直接言明对两个比喻的评价,表达含蓄,意蕴丰富。C.“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这个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是正确的。D.乙文连用“赌”“得”“烧”等动词刻画谢太傅欺骗孩子的虚伪狡诈形象。16.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未若柳絮因风起(2)乃谲与赌,得即烧之。17.谢安的夫人曾问谢安:“怎么从来没有见您教导过儿侄们?”,对于谢夫人的质疑,请结合甲乙文具体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4.D 15.D 16.(1)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飞舞。(2)(谢太傅)于是假装和他打赌,赢得(或得到)后就烧掉它们。 17.示例:①我不认同谢公夫人的质疑。②甲文谢太傅和儿侄们一起“讲论文义”,在看似不经意的一问中激发小辈即景赋诗的雅兴,并以“大笑乐”的方式委婉肯定小辈们的表现,营造愉快的学习氛围。③乙文谢太傅看到谢玄沉迷紫罗香囊、覆手等装扮,巧妙地以打赌的方式引导他舍弃这些器物而不伤害他的情绪。④从甲乙两文中可见,谢太傅非常有教育智慧,他将自己的教育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在平常的点滴小事中教育孩子,以润物无声的教育方式,让孩子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解析】14.从“而不欲伤其意。乃谲与赌,得即烧之”可知,谢安对儿子“好著紫罗香囊,垂覆手”这件事感到忧虑,又不想伤他的心。所以就假装跟他对赌,一旦赢了他就马上拿来烧掉。这里应该填写“担心、忧虑”等词语。A.策:动词,鞭打;B.讲论:讲解讨论;C.许:答应;D.患:担心;故选D。15.D.“刻画谢太傅欺骗孩子的虚伪狡诈形象”理解错误。面对着儿子的不良习惯,谢安担心直接指出会伤的孩子的心,就假装跟他对赌,一旦赢了他就马上拿来烧掉,这样巧妙地解决难题,可见其教子有术,用心良苦。而不是虚伪狡诈。故选D。16.本题主要考查点是对句子翻译。注意下列重点词语的意思:(1)未若:不如。因:趁、乘。(2)谲:假装;得:得到,这里指赢了(赌);之,它,指“紫罗香囊”。17.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可根据文章内容结合自己的理解回答谢公夫人的质疑。从甲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可知,谢太傅还是注意对孩子们的知识教育的,在传授儒家文化知识的同时自然免不了有思想道德教育;从“公大笑”即面对孩子们的回答其大笑的表现可知,他的赞美、褒扬之情尽在其中,有对回答好的兄女的表扬,也暗含着对回答不好的兄子胡儿的鼓励,这样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既给孩子们保留面子,又直到引领和教育作用。从乙文“太傅患之,而不欲伤其意。乃谲与赌,得即烧之”可知,面对着儿子的不良习惯,谢安担心直接指出会伤的孩子的心,就假装跟他对赌,一旦赢了他就马上拿来烧掉,这样巧妙地以打赌的方式引导他舍弃这些器物而不伤害他的感情,可见其教子有术,用心良苦。综上所述,谢太傅有教育智慧,注意从平常小事中去引导教育孩子。【点睛】参考例文:【甲】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给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另一个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乘风飞舞。”太傅大笑起来。她就是谢无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乙】谢玄年轻时喜欢佩戴紫罗香囊,挂着手巾。谢安对这件事感到忧虑,又不想伤他的心,就假装跟他对赌,一旦赢了他就马上拿来烧掉。(23-24七年级上·广东惠州·期末)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小题。【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乙】谢奕作剡①令②,有一老翁犯法,谢以醇酒③罚之,乃至过醉而犹未已。太傅时年七八岁著青布裤在兄膝边坐,谏④曰:“阿兄,老翁可念⑤,何可作此!”奕于是改容⑥曰:“阿奴⑦欲放去邪?”遂遣去。选自《世说新语》【注释】①剡:shàn地名。②令:指县令,一县的行政长官。③醇酒:高度酒。④谏:规劝。⑤念:怜悯;同情。⑥容:面容;脸上的神色。⑦阿奴:对幼小者的爱称,这里是哥哥称呼弟弟。18.解释下列加点的字。(1)俄而雪骤( ) (2)差可拟( )(3)而犹未已 ( )(4)阿奴欲放去邪( )19.翻译下面句子。未若柳絮因风起。20.给画波浪线句子断句。太 傅 时 年 七 八 岁 著 青 布 裤 在 兄 膝 边 坐2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中,“儿女”是指谢太傅的儿子和女儿。B.《咏雪》通过叙述家庭聚会中咏雪的始末,表现了谢道蕴的文学才华和聪明才智。C.“有一老翁犯法,谢以醇酒罚之”,是指有一个老年男子触犯法令,谢奕就用高度数的酒罚他喝。D.这两则故事都出自《世说新语》,编撰者是南朝宋刘义庆。写法上都善于从语言描写的角度刻画人物。22.从甲乙两文,我们能看出谢太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答案】18. 不久 大体 停止 离开 19.不如比作柳絮乘风而起。 20.太傅时年七八岁/著青布裤/在兄膝边坐 21.A 22.从甲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可以看出谢太傅重视家庭教育,善于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从乙文谢太傅看到哥哥用喝酒惩罚犯法的老人家,非常不忍心,小小年纪就知道替老人家求情,可以看出谢太傅善良、富有同情心。【解析】18.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字词。(1)句意:不久,雪下得急(大)了。俄而:不久。(2)句意:大体可以相比。差:大体。(3)句意:却还不肯罢手。已:停止。(4)句意:你要把他放走吗?去:离开。19.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平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重点字词:未若,倒不如;因:趁、乘、凭借。20.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句意为:谢安当时只有七八岁,穿一条蓝布裤,在他哥哥膝上坐着。根据句意可知,本句包括三个分句:“太傅时年七八岁”描述太傅的年龄;“著青布裤”描述太傅的穿着;“在兄膝边坐”描述太傅的动作。因此可断句为:太傅时年七八岁/著青布裤/在兄膝边坐。2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A.“与儿女讲论文义”句意:和他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儿女”是指谢太傅的子侄辈,不是“谢太傅的儿子和女儿”;故选A。22.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结合【甲】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可知,谢太傅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召集家里的子侄辈在一起,谈论文章义理,可以看出谢太傅重视家庭教育;由“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可知,侄子和侄女的文采卓著,长辈晚辈在一起非常和乐,看得出谢太傅善于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和谐且充满艺术气息的家庭氛围。结合【乙】文“阿兄,老翁可念,何可作此”可知,谢太傅看到哥哥用喝酒惩罚犯法的老人家,非常不忍心,小小年纪就知道替老人家求情,可以看出谢太傅是一个善良、富有同情心的人。【点睛】参考译文:【甲】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给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急(大)了,太傅高兴地说:“白雪纷纷扬扬的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大体可以相比。”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柳絮乘风而起,(漫天飞舞)。”谢安高兴得笑了起来。(谢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弈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乙】谢奕做剡县县令的时候,有一个老头儿犯了法,谢奕就拿烈性酒罚他喝,甚至到醉得很厉害,却还不肯罢手。谢安当时只有七八岁,穿一条蓝布裤,在他哥哥膝上坐着,劝告说:“哥哥,老人家多么可怜,怎么可以做这种事!”谢奕脸色立刻缓和下来,说道:“你要把他放走吗?”于是就把那个老人打发走了。(23-24七年级上·广东梅州·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咏雪》)23.解释下列字词的意思。内集( ) 俄而( ) 未若( )2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撒盐空中差可拟。(2)未若柳絮因风起。【乙】黄琬幼而慧祖父琼为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日食。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太后诏问所食多少。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现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黄琬巧对》)25.下列各项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建和元年正月日食/吾日三省吾身 B.太后诏问所食多少/饭疏食C.琬年七岁/年与时驰 D.即以其言应诏/稍纵即逝26.请用2条“/”给【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黄 琬 幼 而 慧 祖 父 琼 为 魏 郡 太 守27.【甲】文中的“公大笑乐”和【乙】文中“琼大惊”描写手法上有何相似之处?有何表达效果?【答案】23. 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不久,一会儿 不如,不及 24.(1)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 (2)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飞舞。 25.C 26.黄 琬 幼 而 慧 /祖 父 琼 /为 魏 郡 太 守 27.【甲】文中的“公大笑乐”和【乙】文中的“琼大惊”都运用了神态描写和侧面描写的手法,分别表现了“兄女”和黄琬的机敏、聪明。【解析】23.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意为: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2)“俄而雪骤”意为:不久雪下得急了。俄而:不久、一会儿 。(3) “未若柳絮因风起”: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飞舞。未若:不如,不及。2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1)重点词语:差,大体;拟:相比。(2)重点词语:未若,不如,不及;因:趁、乘。25.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日:太阳∕每天;B.食:日食∕吃;C.年:都意为“年龄”;D.即:立刻/就;故选C。26.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这句话意思是:黄琬从小就聪明,祖父黄琼担任魏郡太守。这是两句话,一句是“黄琬幼而慧”,句子短小简洁,中间不用断句;另一句是“祖父琼为魏郡太守”,主语部分是“祖父琼”,谓语部分是“为魏郡太守”,主谓之间划分即可。据此分析断句为:黄琬幼而慧∕祖父琼∕为魏郡太守。27.本题考查比较阅读。理解两篇文章的大意,抓住描写方法分析作答。甲文中的“公大笑乐”是对谢太傅的神态描写,表明他对谢道韫的表现十分满意,也从侧面表现了谢道韫的才华;乙文中的“琼大惊”是对黄琼的神态描写,表现黄琼对孙女聪明机智的惊喜之情,从侧面描写表现了黄琬机智过人。据此分析比较作答即可。【点睛】参考译文:【甲】谢太傅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和他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谢太傅大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趁着风飞舞。”太傅大笑起来。她就是谢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乙】黄琬从小就聪明,祖父黄琼担任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发生日食。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情况,黄琼把他听到的情况告诉皇上。皇太后召见他问他日食的情况。黄琼思考该如何回答太后的询问但却又不知道该如何描述。黄琬年龄七岁,在旁边,说:“为什么不说日食剩下的像初升之月?”黄琼十分惊喜,立即按照黄琬说的回答诏令。(23-24七年级上·浙江宁波·期末)雪景自古吸引无数文人墨客,请研究下面两篇文章,按要求回答问题。【甲】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乙】丁未之岁,冬暖无雪。戊申正月之三日始作,五日始霁①。风寒冱②而不消,至十日犹故在也。是日月出,月与雪争辉,坐纸窗下,觉明彻异常。遂添衣起,登西溪小楼。楼临水,下皆虚澄,又四囿③于雪,看涂银,若泼汞,腾光照人,骨肉相莹。月映清波间,树影晃弄,又若镜中见疏发,离离然可爱。寒决肌肤,清入肺腑,因凭栏楯④上。仰而茫然俯而恍然呀而莫禁眄⑤而莫收;神与物融,人观两奇。(节选自《记雪月之观》作者:明·沈周)【注】①霁:雪后转晴。②冱:冻结。③圃:围。④楯:栏杆的横木。⑤眄:斜着眼看。28.请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原文 解释加点字 释义方法俄而雪骤 (1)差可拟 (2)戊申正月之三日始作 (3) 【成语迁移】兴风作浪离离然可爱 (4) 【课内外迁移】公欣然曰2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1)未若柳絮因风起。(2)是日月出,月与雪争辉,坐纸窗下,觉明彻异常。30.请为文中画线句断句。(限断三处)仰 而 茫 然 俯 而 恍 然 呀 而 莫 禁 眄 而 莫 收……31.【甲】【乙】两文运用修辞方法描绘雪景有何共同之处?请举例比较。两文的雪景各具有怎样的特点?请分析说明。【答案】28. 急 大体 兴起,此处译为下雪 ……的样子 29.(1)不如(将下雪)比作柳絮乘风而起。(2)这天,明月升空,月光与冰雪交相辉映,我坐在纸窗之下,感到明亮无比。 30.仰而茫然/俯而恍然/呀而莫禁/眄而某收 31.共同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甲文将雪景比作空中撒盐的景色以及柳絮乘风漫天飞舞的景象;乙文将雪景比作“涂银”“泼汞”。特点:甲文以柳絮描绘出白雪纷纷扬扬飞舞的姿态,体现其轻盈飘舞的特点,富有诗意和美感;乙文描绘月与雪交相辉映,体现雪的晶莹剔透;“涂银”“泼汞”体现出雪的洁白无瑕。【解析】28.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1)句意:不久,雪下得急了;骤:急。(2)句意:大体上可以相比;差:大体。(3)句意:到了戊申年正月初三,才开始下雪。根据成语迁移法,“兴风作浪”的意思是:原指神话小说中妖魔鬼怪施展法术掀起风浪。后多比喻煽动情绪,挑起事端;兴:兴起。故本句中的“兴”的意思是:兴起,此处译为下雪。(4)句意:一根根地清晰可见,十分可爱。根据课内迁移法,“公欣然曰”的意思是:太傅高兴地说;然:……的样子。故本句中的“然”的意思是:……的样子。29.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通顺连贯。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以及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的翻译。重点字词有:(1)未若:不如,用于比较;因:乘,趁。(2)争辉:交相辉映;明彻:明亮透彻。30.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这个句子的大意是:,仰视茫然无际,俯视混沌一片。(我)不觉张口惊叹不止,久久地凝视着,不愿收回自己的目光。根据句子结构分析:“仰而茫然”和“俯而恍然”是两组并列的短语,分别描述了抬头和低头时的状态;“呀而莫禁”表示因赞叹而情不自禁地发出声音;“眄而莫收”则表示看得不够,还想继续看,是两组独立的表达,分别描述了赞叹和欣赏的情感。故正确断句为:仰而茫然/俯而恍然/呀而莫禁/眄而莫收。31.本题考查词句的理解和赏析。(1)共同点:两篇文章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来描绘雪景。在【甲】文中,谢太傅的兄女将雪比作“柳絮因风起”,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了雪花轻盈飘舞的姿态,使画面充满了诗意。而在【乙】文中,作者则将雪景比作“涂银”、“泼汞”,生动地展现了雪后大地一片银装素裹的景象,凸显了雪的洁白无瑕。这些比喻手法都增强了文章的形象性和艺术感染力,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雪景的美丽。(2)特点:甲文的雪景以轻盈飘舞为特点,通过比喻“柳絮因风起”,展现出雪花纷纷扬扬、如柳絮般飘洒的姿态,给人以柔美、浪漫的感觉。乙文的雪景则更注重于月与雪的交相辉映,以及雪的晶莹剔透。通过“涂银”、“泼汞”等比喻,描绘出雪后大地一片银白,仿佛被水银泼洒一般,光亮照人,体现出雪的洁白无瑕和光彩夺目。同时,乙文还通过细腻的感官描写,如“月映清波间,树影晃弄”,进一步展现了雪景的清新、宁静之美。【点睛】参考译文:甲文: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和他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急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大体上可以相比。”他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柳絮乘着风满天飞舞。”太傅大笑起来。她就是谢安大哥谢无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乙文:丁未这一年冬天,天气暖和,没有降雪。戊申年正月初三开始下雪,正月初五天气放晴。但依然寒风肆虐,冰封雪冻,直到正月初十,大地依然银装素裹,当晚月亮出来了,雪月相映生辉,(我)坐在纸窗之下,觉得明亮无比。于是添加衣服出门,登上溪水西侧的小楼。小楼靠近溪水,(溪水)清澈见底,四周覆盖着皑皑白雪,如同涂上了一层白银,又如同水银泼了一地,晶莹闪耀,人的肌肤也被映照得晶莹洁白。明月映照着寒冷的水波,树影模糊不清地在水中摇曳,又如同镜子中稀疏的头发,历历分明,惹人怜爱。冰冷的寒气透入肌骨,沁入肺腑,(我)于是靠在栏杆上,仰视茫然无际,俯视混沌一片。(我)不觉张口惊叹不止,久久地凝视着,不愿收回自己的目光。人的精神与外物融为一体,自己同周围的环境都变成了一种神奇的景观,大概是上苍将我放置于这素净的世界,这份景致竟然没有办法用笔画来雕琢描绘,也不能用文字来铺陈诉说,用来传达给没有亲眼看这种情景的人。(23-24七年级上·广东河源·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选自《世说新语》咏雪)【乙】黄琬幼而慧祖父琼为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日食。京师不见①而琼以状闻。太后诏问所食多少。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注释】①京师不见: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的情况(选自《后汉书·黄琬传》)3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1)与儿女讲论文义( ) (2)俄而雪骤( )(3)撒盐空中差可拟( )3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2)未若柳絮因风起。34.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建和元年正月日食/吾日三省吾身 B.太后诏问所食多少/饭疏食C.即以其言应诏/爱人以德 D.祖父琼为魏郡太守/为人谋而不忠乎35.请用两条“/”给【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黄 琬 幼 而 慧 祖 父 琼 为 魏 郡 太 守36.【甲】文中的“公大笑乐”和【乙】文中“琼大惊”描写手法上有何相似之处?有何表达效果?【答案】32. 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急 大体 33.(1)谢太傅高兴地说: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2)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飞舞。 34.C 35.黄 琬 幼 而 慧 /祖 父 琼 /为 魏 郡 太 守 36.甲文中的“公大笑乐”和乙文中的“琼大惊”都运用了神态描写和侧面描写的手法,分别表现了“兄女”和黄琬的机敏、聪明。【解析】3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1)句意为:和他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儿女: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2)句意为:不久,雪下得大了。骤:急;(3)句意为: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差:大体。3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翻译。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字词意思。(1)欣然:高兴的样子;何所似:像什么。(2)未若:不如,不及;因:趁、乘。34.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日:太阳∕每天;B. 食:同“蚀”∕粮食;C. 以:按照∕按照;D.担任 /为了;故选C。35.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这句话意思是黄琬从小就聪明,祖父黄琼担任魏郡太守。这是两句话,一句是“黄琬幼而慧”是一句主谓句,句子短小简洁,中间不用断句;另一句是“祖父琼为魏郡太守”,主语部分是“祖父琼”,谓语部分是“为魏郡太守”,主谓之间划分即可。据此分析断句为:黄琬幼而慧∕祖父琼∕为魏郡太守。36.本题考查比较阅读。理解两篇文章的大意,抓住描写方法分析作答。甲文中的“公大笑乐”是对谢太傅的神态描写,表明他对谢道韫的表现十分满意,也从侧面表现了谢道韫的才华;乙文中的“琼大惊”是对黄琼的神态描写,表现黄琼对孙女聪明机智的惊喜之情,从侧面描写表现了黄琬机智过人。【点睛】参考译文:【甲】谢太傅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和他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谢太傅大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趁着风飞舞。”太傅大笑起来。她就是谢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乙】黄琬从小就聪明,祖父黄琼担任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发生日食。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情况,黄琼把他听到的情况告诉皇上。皇太后召见他问他日食的情况。黄琼思考该如何回答太后的询问但却又不知道该如何描述。黄琬年龄七岁,在旁边,说:“为什么不说日食剩下的像初升之月?”黄琼十分惊喜,立即按照黄琬说的回答诏令。(23-24七年级上·山东德州·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乙】王充字仲任,会稽上虞①人也,其先自魏郡元城徙焉②。充少孤,乡里称孝。后到京师,受业太学,师事扶风③班彪④,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节选自范晔《后汉书·王充传》)【注】①会稽上虞:古地名。②焉:于之,到这里。③扶风:古地名。④班彪:汉代著名学者、史学家。37.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①俄而雪骤②撒盐空中差可拟③好博览而不守章句38.下面句子节奏划分有错误的一项是( )A.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B.左将军/王凝/之妻也C.其先/自魏郡元城/徙焉 D.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39.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未若柳絮因风起。②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40.结合下面句子中的划线词,说说王充是个怎样的人。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41.谢道韫和王充的成长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成才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答案】37.(1)不久,一会儿;(2)大体;(3)喜欢,喜爱。 38.B 39.(1)不如比作柳絮乘(趁)风而起。(2)于是(最终)(他)精通众多学派的学说(观点、言论、知识)。 40.“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其中“常”是经常的意思。王充没有书就去洛阳市集中走动,阅读那里卖的书,表明他好学;“辄”是就的意思。他看一遍便能背下来,说明他聪明。 41.成才的重要因素:①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②勤奋刻苦的精神;③博览群书的习惯。【解析】37.本题考查文言词语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①句意:不久,雪下得大了。俄而:不久,一会儿。②句意: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差:大体。③句意:(王充)喜欢博览群书但不拘泥于对章节和句子的琢磨。好:喜欢,喜爱。38.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B.句意:(谢道韫)是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重点字词:左将军:官职名称。王凝之:指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妻:妻子。也:助词,表示肯定语气,是、就是;句子结构:这是一个判断句式“……是……”,其中“左将军王凝之”是一个名词短语,作为定语修饰“妻”,“妻”是句子的宾语中心语,表示“妻子”,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正确节奏划分:左将军王凝之/妻也;故选B。39.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重点字词:①未若:不如,不及。因:凭借,趁着。风起:风刮起来。②遂:于是,就。博通:广泛地通晓,精通。众流:指各家学说。言:指观点和学说。40.本题考查人物形象概括分析。“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中的“常”字,说明他经常、频繁地去市场阅读所售的书籍。尽管家境贫寒,没有足够的书籍供他阅读,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学习。相反,他充分利用了市场这个公共场所的资源,通过不断地阅读和学习,来丰富自己的知识。这充分展现了他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学习的执着。“一见辄能诵忆”中的“辄”字,表示他一旦看到书就能立刻背诵下来。这显示了他惊人的记忆力和理解力。他不仅能迅速记住书中的内容,而且能理解并消化这些知识,使其成为他的智慧。因此,王充是一个非常好学且聪明的人。4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根据甲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可知,在谢家,即便是寒冷的雪天,也不忘与孩子们一起讨论文学和义理。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谢道韫得到了良好的启蒙教育,为她日后成为才女奠定了基础,可见家庭教育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根据乙文“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可知,尽管家境贫寒,没有自己的藏书,但王充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学习。他常常到市场上去阅读所售的书籍,凭借过目不忘的记忆力,将所学知识牢记于心。这种对知识的渴望和刻苦努力的精神,使他在学术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这可见王充的成长经历则彰显了勤奋刻苦的精神对成才的关键作用。谢道韫和王充都热爱阅读,广泛涉猎各种书籍。谢道韫在与家人讨论文学时,能够引经据典,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而王充则通过阅读市场上的书籍,博通众流百家之言。这种博览群书的习惯不仅丰富了他们的知识储备,还拓宽了他们的视野和思维方式。这可见博览群书的习惯也是两人成才的共同因素之一。根据以上分析作答即可。【点睛】参考译文(甲)在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论诗文。不久,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他哥哥的女儿谢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她是谢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也是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乙)王充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他的祖先是从魏郡元城迁徙来的。王充少时丧父,乡里都称赞他的孝顺。后来到京师,在太学学习,拜扶风班彪为师。他喜好博览群书而不拘守章句。家贫没书,常到洛阳市集中走动,阅读那里卖的书,看一遍便能背下来,因此,对各家各派的学说都很熟悉。(23-24七年级上·河北石家庄·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各题。【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凤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选自《世说新语》)【乙】孔融被收①,中外惶怖。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戏②,了③无惧容。融谓使者曰:“冀罪止于身,二儿可得全不?”儿徐进④曰:“大人⑤岂⑥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寻⑦亦收至。(选自《世说新语》)【注】①收:逮捕,拘禁。②故琢钉戏:故:照旧,依旧;琢钉戏:一种儿童游戏,以掷钉琢地决胜负。③了:全,全然。④进:进言,指对尊长者讲话。⑤大人;对长辈的尊称。⑥岂:难道。⑦寻,不久。42.请解释下面加点词语的意思。(1)俄而雪骤: (2)撒盐空中差可拟:(3)二儿可得全不:4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白雪纷纷何所似?(2)未若柳絮因风起。44.结合内容你认为【乙】文应该编入《世说新语》下面选项中的哪一篇?( )A.规箴(指劝勉、告诫) B.豪爽(指豪放、直爽)C.言语(指人的口才辞令) D.雅量(指人的宽宏气量)45.谢道韫与孔融儿你更欣赏谁?请简述理由。【答案】42. 急 相比 同“否” 43.(1)这白雪纷纷扬扬的像什么呢?(2)不如比作柳絮乘风漫天飞舞。 44.C 45.示例一:我更欣赏谢道韫,她极富文学才华,才情可叹。示例二:我更欣赏孔融儿,他们能用比喻的修辞形象地表明自己的处境。示例三:我更欣赏孔融儿,他们临危不惧,镇定自若。(言之有理即可)【解析】42.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理解,注意结合语境确定词义。(1)句意:不久,雪下得急了。骤:急。(2)句意: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拟:相比。(3)句意:两个儿子可以保全性命吗。不:同“否”。43.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本题重点词:(1)何所似:像什么。(2)未若:不如。因:乘、趁。44.本题考查理解内容。乙文,“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意思是父亲难道看见过打翻的鸟巢下面还有完整的蛋吗?孔融二子年仅八,九岁,遭此横祸居然“了无遽容”,且预料必被株连,故以覆巢之下岂有完卵为喻。表现了他们从容不迫、坚贞不屈的高风亮节,让人想不到孔融两个孩子年纪虽小,却传承了他们父亲的气度和智慧。所以应选入言语(指人的口才辞令)。故选C。45.本题考查人物理解和表达。【甲】根据文中“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和“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可知,谢道韫将雪花比作随风飘扬的柳絮,这一比喻写出了雪花飘舞的轻盈姿态,面对谢太傅的问题,回答的准确形象,体现了谢道韫富有文学才华,聪明机智。【乙】根据文中“孔融被收,中外惶怖。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戏,了无惧容”和“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可知,孔融被逮捕,朝廷内外非常惊恐,但他的两个儿子一点害怕的样子都没有,并说到“父亲难道见过倾覆的鸟巢下面还有完整不碎的鸟蛋吗”,由此看出,孔融的两个儿子年纪虽小,却处变不惊,安定从容,并预料到了灾祸的到来。示例:我更欣赏孔融儿。孔融的两个儿子年纪虽小,却处变不惊,安定从容,“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预料到了灾祸的到来,临危不惧。【点睛】参考译文:【甲】谢太傅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给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另一个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飞舞。”太傅大笑起来。她就是谢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乙】孔融被捕,朝廷内外都很惊恐。当时,融的儿子大的才九岁,小的八岁,两个孩子依旧在玩琢钉戏,一点也没有恐惧的样子。孔融对前来逮捕他的差使说:“希望惩罚只限于我自己,两个孩子能不能保全性命呢?”这时,儿子从容地上前说:“父亲难道看见过打翻的鸟巢下面还有完整的蛋吗?”随即,来拘捕两个儿子的差使也到了。(23-24七年级上·湖北恩施·期末)阅读两篇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世说新语·言语》【乙】卢志①于众坐问陆士衡②:“陆逊、陆抗是君何物③?”答曰:“如卿于卢毓、卢珽。”士龙④失色。既出户,谓兄曰:“何至如此!彼容不相知也。”士衡正色曰:“我父祖名播海内宁有不知?鬼子⑤敢尔!”议者疑二陆优劣,谢公⑥以此定之。——《世说新语·方正》注:①卢志:字子道。父亲卢珽,祖父卢毓。②陆士衡:陆机,字士衡。父亲马陆抗,祖父陆逊。③何物:什么人。魏晋人重视避讳,不能当面说出对方长辈的名字,直指祖父、父亲名字,最为无礼。④士龙:陆云,字士龙。陆机的弟弟。下文的“二陆”即陆云与陆机。⑤鬼子:骂人用语。⑥谢公:谢安,东晋政治家。死后追赠为太傅。46.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俄而雪骤(不久,一会儿) B.未若柳絮因风起(趁、乘)C.卢志于众坐问陆士衡(在) D.既出户(既然)47.请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划两处。谢太傅寒雪日内集4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①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②何至如此!彼容不相知也。49.读完《咏雪》后,你对谢安的初步印象是什么?读完乙文后,你对谢安又有了怎样的认识?说一说你对这一魏晋人物的评价。【答案】46.D 47.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48.(1)他哥哥的女儿谢道韫说:“不如比作柳絮乘风漫天飞舞。”(2)何必到如此地步呢,他或许真的不知道我们的祖父和父亲呢? 49.甲文中谢安是一个儒雅、温和、关注晚辈成长的长辈;乙文中谢安能够从人的另一面去看人,说明他是一个重礼、聪慧、机智果断的人。【解析】46.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D.句意为:已经出了门。既:已经;故选D。47.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谢太傅寒雪日内集”意思是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寒雪日”表示时间,“内集”是事件,根据以上分析。断句为谢太傅/寒雪日/内集。48.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翻译。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字词:(1)兄女,兄长的女儿;未若,不如;因,凭借;(2)何,何必;至,到,彼,代指卢志。49.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人物评价。【甲】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可知,由于下雪,谢安出于和小辈们讲解、讨论文章义理的目的把家人们聚集起来,又因为忽然雪骤而临时起意,就眼前的雪景发问,引出了后文小辈们的精彩回答。而后面对谢道韫的机智回答,“公大笑乐”,体现了谢安是一个儒雅、温和、关注晚辈成长的长辈。【乙】文中陆士衡对卢志在人前直接说出自己的祖父和父亲的名字,寸步不让,义正词严地反击,骂卢志是“鬼子”。“谢公以此定之”中的“此”就是指陆士衡反击的这件事,谢安从这个细节去评判陆士衡,说明他是一个重礼、聪慧、机智果断的人。【点睛】参考译文:【甲】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和他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谢安大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太傅大笑起来。她就是谢安大哥谢无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乙】卢志在大庭广众之中问陆机:“陆逊、陆抗是您的什么人啊?”陆机回答说:“就像你跟卢毓、卢珽一样。”陆云紧张得脸色都变了。出了门之后,陆云对哥哥陆机说:“何必到如此地步呢,他或许真的不知道我们的祖父和父亲呢?”陆机厉言正色说:“我们的父亲、祖父,名扬天下,难道有不知道的?这个龟儿子胆敢这样无礼!”议论的人质疑“二陆”的优和劣,谢安先生根据这件事做出了定评。(23-24七年级上·广东潮州·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世说新语·咏雪》)50.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俄而雪骤( )(2)撒盐空中差可拟( )(3)未若柳絮因风起( )5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白雪纷纷何所似?(2)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乙】黄琬幼而慧祖父琼为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日食,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太后诏问所食多少,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5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尊君在不B.太后诏问所食多少/客问元方C.建和元年正月日食/吾日三省吾身D.而深奇爱之/夫君子之行53.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黄 琬 幼 而 慧 祖 父 琼 为 魏 郡 太 守54.谢道韫和黄琬都以年幼巧对著称,你能根据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他们的回答各妙在哪里吗?【答案】50. 急 大体 不如,不及 51.(1)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2)她就是谢安大哥谢无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52.B 53.黄 琬 幼 而 慧/祖 父 琼/为 魏 郡 太 守 54.谢道韫抓住了雪花和柳絮形态(外形)的相似,写出雪花飘舞的轻盈的姿态,给人以春天到来的感觉;黄琬说日食后的样子是像刚出来的月亮或如初升的弯月,运用比喻生动形象。【解析】50.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字词。(1)句意:不久,雪下得急(大)了。骤:急;(2)句意:在空中撒盐大体可以相比。差:大体;(3)句意: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未若:不如,不及。51.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平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1)句中注意重点字词“何所似(像什么)”要理解正确;(2)句中注意重点字词“即(就是),大兄(大哥)”要理解正确,句中省略了主语“她”,译时要补充。52.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字词。A.否定词∕同“否”;B. 都是动词,“询问”的意思;C. 太阳∕每天;D. 代词,代指黄琬∕助词,的。故选B。53.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结合“黄琬幼而慧祖父琼为魏郡太守”分析,“黄琬幼而慧”是主谓短语,“黄琬”是主语,“幼而慧”是谓语,故在“慧”后断句;“祖父琼为魏郡太守”中“祖父琼”是主语,故在“琼”后断句;“为”是谓语,“魏郡太守”是宾语;再结合句意“黄琬小时候聪明,祖父黄琼做魏郡太守”可断句为:黄琬幼而慧/祖父琼/为魏郡太守。54.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结合【甲】文“未若柳絮因风起”可知,谢道韫将“北风吹起的漫天飞雪”比作“因风而起的柳絮”,既抓住了雪花和柳絮形态(外形)的相似,又写出雪花飘舞的轻盈的姿态,给人以春天到来的感觉;结合【乙】文“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可知,黄琬把“日食后的样子”比作“刚出来的月亮或如初升的弯月”,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述了日食的情状,准确而巧妙。据此理解分析作答。【点睛】参考译文:【甲】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给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另一个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乘风飞舞。”太傅大笑起来。她就是谢无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乙】黄琬小时候聪明,祖父黄琼做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发生日食。京城看不见日食情况,黄琼把听见的情况告诉皇上。皇太后招他问日食遮了多少。黄琼思考该如何回答太后的询问但又不知怎样说清。黄婉当时7岁,在旁边,说:“为什么不说日食剩下的像刚出来的月亮?”黄琼大吃一惊,就按照他说的回答皇太后,认为极其与众不同。学习《世说新语》二则时,同学们觉得“咏雪”这一生活细节反映了魏晋文人的内心情感和生活情趣,就此展开了讨论。请你一起参与。【甲】咏雪南朝·吴均①微风摇庭树,细雪下帘隙。萦空②如雾转,凝阶③似花积。不见杨柳春,徒见桂枝白。零泪无人道,相思空何益。【注释】①吴均:南朝史学家、文学家。魏晋南北朝时,政治黑暗,社会动乱。知识分子只能寄情山水来排解心中的苦闷。②萦空:在空中萦绕、飘动。此处写雪花凌空盘旋之姿。③凝阶:凝结于台阶。【乙】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世说新语笺疏》)【丙】宋陈善《扪虱新话》卷三①,云:“撒盐空中,此米雪也。柳絮因风起,此鹅毛雪也。然当时皆以道韫之语为工。予谓诗云:‘相彼雨雪,先集维②霰’,‘霰’即今所谓未雪耳。乃知谢氏二句,当各有谓,固未可优劣论也。”余嘉锡③在《世说新语笺疏》云:“二句虽各有谓,而风调自以道韫为优。”【注释】①陈善是宋朝文学批评家,著有《扪虱新话》,共十五卷。本材料节选自其第三卷。②维:同“为”。③余嘉锡:中国近现代文献学家,文学史家。【析义】55.结合语境,参考提示的方法,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文言词语 方法 释义俄而雪骤 参考成语法:狂风骤雨 (1)相思空何益 查阅词典法 ①动词,增加,增长;②副词,表示程度加深,相当于“更加”;③名词,好处;④形容词,有益的,与“害”相对。 (2) (填序号)【赏句】56.小语认为谢道韫的诗句更好,而小文认为谢朗更好。请你结合乙文,参照小语的辩词,帮助小文给谢朗写一段辩词。[示例]小语辩词:我认为谢道韫的更好。以柳絮喻雪,既点明了雪花飘舞的轻盈姿态,又预示着春天的即将到来,极富神韵。而谢朗的诗句没有诗意,缺乏美感。小文辩词:______57.小语想查寻资料来充实自己的辩词。请你从丙文中找出相关语句,简要说说陈善和余嘉锡二人各持怎样的观点?谁的观点更适合为小语的辩词做补充材料?【融情】58.对甲诗《咏雪》的赏析,下面四个选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写微风轻轻摇动庭院之树,与次句的“细雪”相应,写出江南雪景柔美的特点。B.“细雪下帘隙”中“下”字生动地表现了细雪随微风钻进帘隙的情景。C.诗中三、四句运用拟人的手法,从动静两个角度表现了雪飞舞和落地后的情态。D.诗人冬日于江南庭院中咏雪作诗,前六句写景咏物,后两句直抒胸臆。59.按要求完成各题。咏雪 内心情感 (1)结合甲诗,说说吴均借“咏雪”抒发了怎样的情感?生活情趣 (2)乙文透露出古人怎样的家庭生活情趣?结合具体内容分析。【答案】55. 急 ③ 56.我认为谢朗的更好。以盐喻雪,贴切地写出了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更让人感受到雪之“骤”,反而比谢道韫的诗更真实地描摹了当时的场景。 57.陈善认为两人的诗各有千秋,是针对不同形态的雪所作的比拟,不能用优劣去评价。嘉锡认为两人的诗各有千秋,但谢道韫的诗句更有情调,也更雅致。所以余嘉锡的观点更适合为小语的辩词做补充材料。 58.C 59.(1)诗人看到台阶上如花之雪,引起了对春的盼望,但时值隆冬,庭中杨柳未绿,只能见到空荡荡的树枝。表达了诗人思春盼春而不得的叹惋。加之社会动乱,无人可以倾诉,也委婉表达了对政治黑暗、自己机遇难逢的孤独感伤。(2)从“寒雪”、“内集”、“讲论文义”中可以看出谢安一家其乐融融的情景。从“欣然”“大笑乐”中可以看出谢安与子侄辈亲密无间的感情和把玩诗句的雅兴。【解析】55.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1)狂风骤雨:原形容大风大雨。骤:急,疾速,突然。“俄而雪骤”的句意:不久雪下得大了。骤:急,疾速,突然。(2)“相思空何益”句意是:这般多情愁思又有什么好处呢?益:好处;故选③。56.本题考查对句子的赏析。结合文中的场景描述,替谢朗的“撒盐空中差可拟”辩解,说他的更好。示例:我认为谢朗的更好。因为文中说到“雪骤”,大雪下得猛烈密集时,只见雪粒落下,看不见雪花轻飘曼舞的样子。“撒盐空中”的比喻,更更为真切地描基了当时的场景。57.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结合“宋陈善云:乃知谢氏二句,当各有谓,固未可优劣论也”,可见陈善认为两人的诗各有千秋,是针对不同形态的雪所作的比拟,不能用优劣去评价;结合“嘉锡按:二句虽各有谓,而风调自以道韫为优”,可见嘉锡认为两人的诗各有千秋,但谢道韫的诗句更有情调,也更雅致。小语认为谢道韫的诗句更好,所以应该用余嘉锡的观点做补充材料。58.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C.“诗中三、四句运用拟人的手法”表述错误,由“如雾”和“似花”两个词来看,这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故选C。59.(1)本题考查诗歌的思想感情。甲诗一二句写江南雪景的特点,三四句写雪在空中、阶上之姿。三四句突出了雪后玉树琼枝的美丽景象,透露出诗人盼春、思春的情感信息。“零泪”二句则直接展现诗人自我。“零泪”是伤怀的表现。有感如此,却无人可以倾诉,故自责多情若此,无益。直以此二句表现诗人的苦寂、孤独之感。触发诗人“相思”、“零泪”的是何物,诗中没明确讲。然而从前面对雪景的描绘中可以探知他的心曲。诗中先言“似花积”,又以“不见”春与“徒看”相对举,雪似花而非花,今但见非花之雪,不见春叶、春花。诗人的“相思”,就在于为似花之雪所引起的向往,在于对“不见”的春之盼望,对桂枝上徒具似花外观的假象的叹惋,同时,也隐约透露出诗人对政治黑暗、自己机遇难逢的孤独感伤。(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意为: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和他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从中可以看出谢安一家其乐融融的情景。“公欣然曰”的意思是谢安高兴地说。“大笑乐”的意思是太傅大笑起来。从中可看出一家人亲密无间的感情和把玩诗句的雅兴。【点睛】参考译文:乙文: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和他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他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风吹柳絮满天飞舞。”太傅大笑起来。她就是谢安大哥谢无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丙文:宋朝的陈善在《扪虱新话》卷三中说:“像在空中撒盐一样,这是米小雪珠,像柳絮乘着风飞起,这是鹅毛雪。然而当时人们都认为谢道韫的比喻更精巧。我写的诗中说:“像下雪一样,先集下的只是雪珠”,霰就是所说的小雪珠。才知道他们说的两个句子,应当是各有自己的想法,本来不能用优劣来分辨。”余嘉锡在《世说新语笺疏》说:“两句虽然各有特色,但是从风韵上品评,还是谢道韫的更好。”(23-24七年级上·江苏苏州·期末)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咏雪吴均微风摇庭树,细雪下帘隙。萦空①如雾转,凝阶②似花积。不见杨柳春,徒见桂枝白,零泪无人道,相思空何益,【注】①萦:萦绕、飘动。②凝阶:凝结于台阶。【链接】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世说新语·咏雪》)【乙】撒盐空中,此米雪也。柳絮因风起,此鹅毛雪也。然当时皆以道韫之语为工。予谓诗云:“如彼雨雪,先集维霰”③,霰即所谓米雪耳。乃知谢氏二句,当各有谓,固未可优劣论也。(摘自[宋]陈善《世说新语笺疏》)【注】③如彼雨雪,先集维霰:像下雪一样,先集下的只是雪珠。【丙】彤云密布,朔风凛凛号空;惨雾重浸,大雪纷纷盖地。真个是六出花,片片飞琼;千林树,株株带玉。须臾积粉,顷刻成盐。白鹦歌失素④,皓鹤羽毛同,平添吴楚千江水,压倒东南几树梅。却便似战退玉龙三百万,果然如败鳞残甲满天飞。(摘自[明]吴承恩《西游记》)【注】④失素:素,白色。形容鸟的白羽毛与雪相比,显得并不洁白。60.请展开想象描绘吴均《咏雪》诗中第二联的画面。61.如果用“柳絮”或“盐”来形容吴均笔下的雪,你认为可以吗?试说明理由。62.结合【链接】材料,请你用自己的话说说陈善在【乙】文中所持的观点。63.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出正确的选项。加点词 常用义项 选项(1)未若柳絮因风起 A.于是 B.因为 C.趁、乘(2)固未可优劣论也 A.本来 B.坚固 C.一定(3)朔风凛凛号空 A.号令 B.宣称 C.呼叫(4)须臾积粉 A.胡须 B.一会儿 C.忽然6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然当时皆以道韫之语为工。(2)彤云密布。65.【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写雪景,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答案】60.微风中细小的雪花像雾一般在空中飘舞旋转,慢慢的在台阶处凝结,好似落花堆积。 61.示例l:可以用“柳絮”来形容吴均笔下空中的飘雪。诗中第二句中有“细雪”二字可见雪并不大用“柳絮”来形容能写出雪花姿态的轻盈。示例2:可以用“盐”来形容吴均笔下台阶处的积雪。诗中第四句中有“凝阶”二字,用“盐”来形容,能表现积雪像盐一样洁白而晶莹剔透的模样。 62.陈善认为两人的诗各有千秋,是针对不同形态的雪所作的比拟,不能用优劣去评价。 63.(1)C (2)A (3)C (4)B 64.(1)然而当时的人都认为谢道韫的话是精巧的。(2)阴云布满天空。 65.这句通过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写出大风扬雪的壮观。【解析】60.本题考查描绘诗歌画面。“萦空”二句写雪在空中、阶上之姿。这里的“转”为回环飘动之意。雪萦绕于空中如雾一样回转不定,这种状态唯“细雪”才能有。因其“细”,故能“蒙空”,似乎久飘不下;因其“细”,故迷朦“如雾”。“凝阶”与“蒙空”相对,但见“蒙空”,但见阶上之雪凝积如花,而不见其飘落。 这与“下帘隙”不同。诗人立于帘下,见帘边之雪,故知从帘隙落下。示例:萦绕空中的雾气如同舞动的轻纱,飘逸而迷离;而凝聚在台阶上的花朵,又仿佛是时间凝结的痕迹,静静地积累着岁月的沉淀。6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认为哪个更贴切都可,结合理解谈理由,言之有理即可。示例一:“微风摇庭树,细雪下帘隙。萦空如雾转,凝阶似花积。不见杨柳春,徒见桂枝白。”这些诗句描绘了雪花飘落的细腻景象,以及它们在空中飞舞和落在地上的美丽。 柳絮,作为春天里特有的景象,轻盈而飘逸,与雪花在空中飞舞的形态相似。因此,用柳絮来形容吴均笔下的雪,可以突出雪花的轻盈和柔美。示例二:盐,是一种常见的调味品,其颗粒细小而均匀。用盐来形容雪,可以突出雪花的洁白和纯净。在吴均的诗中,雪花落在地上的景象,就像细盐一样洁白无瑕,这种比喻既贴切又形象。6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链接材料中,胡儿说“撒盐空中”,谢道韫说的“柳絮因风起”,然后公“大笑乐”,对二人的回答感到满意。 乙文中结合“予谓诗云:‘如彼雨雪,先集维霰’,霰即所谓米雪耳。乃知谢氏二句,当各有谓,固末可优劣论也”可知,作者在自己写完诗句后,对谢朗和谢道韫的诗句表示肯定,并表示认为像盐是下小雪的时候,像鹅毛是下大雪的时候,两种比喻都很贴切,并认为不分优劣。63.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不如比作柳絮乘风而起,满天飞舞。因:趁着。故选C。(2)句意:本来不能用优劣来分辨。固:本来。故选A。(3)句意:寒冷的北风呼叫。号:呼叫。故选C。(4)句意:一会儿堆积满了大雪。须臾:一会儿。故选B。64.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翻译。注意:(1)皆:都。以:认为。工:精巧。(2)彤:指下雪前均匀密布的阴云。65.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却便似战退玉龙三百万,果然如败鳞残甲满天飞”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大雪纷飞的状态比作“战退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结合“彤云密布,朔风凛凛号空;惨雾重浸,大雪纷纷盖地”句可知,此句运用夸张,形象而生动,将大雪满天飞的景色描写得活灵活现,使人如身临其境。【点睛】参考译文:【甲】 微风轻摇着庭院中的树木,细细的飞雪落入竹帘的缝隙。雪花像雾一般在空中飘转着,凝结于台阶好似落花堆积。看不见院中杨柳发芽迎春,只见桂枝上挂满白色色的雪花。伤心泪下,愁情无人可以倾诉,这般多情愁思又有何益?【链接】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另一个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飞舞。”太傅大笑起来。【乙】像在空中撒盐一样,这是米小雪珠。像柳絮乘着风飞起,这是鹅毛雪。然而当时人们都认为谢道韫的比喻更精巧。我写的诗中说:“像下雪一样,先集下的只是雪珠”,霰就是所说的小雪珠。才知道他们说的两个句子,应当是各有自己的想法,本来不能用优劣来分辨。(23-24七年级上·江苏苏州·期末)请你品读下面诗文,完成任务。【甲】雪诗八首(其一)苏轼石泉冻合竹无风,夜色沉沉万境空。试问静中闲侧耳,隔窗撩乱扑春虫。【乙】咏雪刘义庆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丙】记雪月之观①沈周丁未之岁,冬暖无雪。戊申正月之三日始作,五日始霁②。风寒冱③而不消,至十日犹故在也。是夜月出,月与雪争烂。坐纸窗下,觉明彻异尝。遂添衣起,登溪西小楼。楼临水,下皆虚澄④,又四囿于雪,若涂银,若泼汞,腾光照人,骨肉相莹。月映清波间,树影滉弄,又若镜中见疏发,离离⑤然可爱。寒浃⑥肌肤,清人肺腑。(有删改)【注】①本文为沈周六十二岁时作。沈周,画家,文学家。②霁:雨后天晴或雪后天晴。③冱(hù):寒冷凝结。④虚澄:空虚清澈。⑤离离:历历分明。⑥浃(jiā):透。66.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1)俄而雪骤( )(2)撒盐空中差可拟( )(3)离离然可爱( )(4)若涂银( )67.翻译【丙】文中画线句子。是夜月出,月与雪争烂。68.下列有关【甲】【乙】【丙】诗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石泉冻合竹无风”,山泉水凝结成冰,竹林因积雪覆压没有风声,可见当时天寒雪大。B.“夜色沉沉万境空”,夜色沉沉,周遭一片空宁,正因此第三句的侧耳听雪才显得合理。C.“撒盐空中差可拟”,谢朗虽然才思敏捷,但用撒盐空中拟之,不太高明,沦为笑料。D.“若涂银,若泼汞”,尽显光的强度和质感;“骨肉相莹”,照得人的骨肉都晶莹洁白。69.【甲】【乙】【丙】中,都设喻绘雪,各有其妙。请按要求完成下面表格。诗句或语句 描写角度 比喻分析 表达效果隔窗撩乱扑春虫 (1) 将雪打窗户之声比作春虫之声 (3)未若柳絮因风起 视觉 将雪比作因风而起的柳絮 (4)树影滉弄,又若镜中见疏发 视觉 (2) 表现雪后月色下树枝披上银装后的稀疏。70.一切景语皆情语。请你说一说苏轼、沈周借雪景所传递的情感。【答案】66. 不久,一会儿 相比 样子 好像 67.这天夜里月亮升起(出来),月与雪交相辉映(争着发光)。 68.C 69. 听觉 表现出雪下得大,下得急。 表现大雪轻盈,随风飘舞,漫无边际的特点。 将倒影中的树比作镜中稀疏白发。 70.苏轼体现出对雪的喜爱,对生活的热爱,内心闲适,有童真童趣;沈周陶醉于雪后的奇异风光,喜悦满足(或有些许年华不在,光阴流失的伤感)。【解析】66.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为:不久,雪下得大了。俄而:不久,一会儿。(2)句意为: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拟:相比。(3)句意为:历历分明,惹人怜爱。然:……的样子。(4)句意为:如同涂上了一层白银。若:好像。67.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本句重点词语:是:这;月出:月亮升起;争烂:交相辉映(争着发光)。6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辨析。C.有误,谢朗说“撒盐空中”;谢道韫说的“柳絮因风起”。主讲人对这两个答案的优劣未做评定,只是“大笑乐”而已;故选C。6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第一、二空,“试问静中闲侧耳,隔窗撩乱扑春虫”,意思是试问在这宁静中,有人侧耳倾听吗? 透过窗户,扑打着春天的虫子。 诗人将雪打窗户之声比作春虫之声,运用听觉描写,表现出雪下得大,下得急。第三空,“未若柳絮因风起”,意思是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飞舞。柳絮,作为春时景物,有似花非花,因风而起,飘忽无根,满天飞舞的特征。谢道韫将此来比拟北风吹起漫天飞雪,堪称契合无间。取柳絮可比其形言其大,点明当时的“雪骤”之景,而“因风起”更指出它随风飘舞,漫无边际的自然特点。第四空,“树影滉弄,又若镜中见疏发”,意思是树影模糊不清地在水中摇曳,又如同镜子中稀疏的头发。将倒影中的树比作镜中稀疏白发,表现雪后月色下树枝披上银装后的稀疏。7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情感把握。甲诗大意:冰冻合住了石泉,竹林中没有风声,夜色浓重,万物都无声。试问在这宁静中,有人侧耳倾听吗?透过窗户,扑打着春天的虫子。这首诗词以冰雪的景象为背景,展现了一个安静而静谧的冬夜。石泉被冻结成冰,竹林中没有风声,整个世界都被夜色所包裹,一片寂静。苏轼通过描绘这种宁静的环境,表达了对冬夜的感受和对自然的观察,体现出对雪的喜爱,对生活的热爱,内心闲适,有童真童趣。结合丙文中“是夜月出,月与雪争烂。坐纸窗下,觉明彻异尝。遂添衣起,登溪西小楼。楼临水,下皆虚澄,又四囿于雪,若涂银,若泼汞,腾光照人,骨肉相莹”可知,作者陶醉于雪后的奇异风光,喜悦满足;结合“月映清波间,树影滉弄,又若镜中见疏发,离离然可爱”可知,也透露出些许年华不在,光阴流失的伤感。【点睛】参考译文:【乙】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给子侄辈们讲解文章的义理。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另一个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飞舞。”太傅大笑起来。她就是谢无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丙】当晚月亮出来了,雪月相映生辉,(我)坐在纸窗之下,觉得明亮无比。于是添加衣服出门,登上溪水西侧的小楼。小楼靠近溪水,(溪水)清澈见底,四周覆盖着皑皑白雪,如同涂上了一层白银,又如同水银泼了一地,晶莹闪耀,人的肌肤也被映照得晶莹洁白。明月映照着寒冷的水波,树影模糊不清地在水中摇曳,又如同镜子中稀疏的头发,历历分明,惹人怜爱。冰冷的寒气透入肌骨,沁入肺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01 《咏雪》对比阅读-2024-2025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原卷版).docx 01 《咏雪》对比阅读-2024-2025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解析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