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02 《陈太丘与友期行》对比阅读中考真题|文言文+文言文|文言群文(2022·江苏淮安·中考真题)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甲]《傅子》①曰:“言出于口,结②于心。守以不移,以立其身,此君子之信也。”故为臣不信不足以奉君;为子不信不足以事父。故臣以信忠其君,则君臣之道益睦;子以信孝其父,则父子之情更隆。夫仁者不妄为,知③者不妄动。择是④而为之,计⑤义而行之。故事立而功足恃⑥也,身没而名足称也。虽有仁智,必以诚信为本。盖以诚信为本者,谓之君子;以诈伪为本者,谓之小人。君子虽殒⑦,善名不减;小人虽贵,恶名不除。(节选自《臣轨·诚信章》)[注释]①《傅子》:西晋傅玄所著政论著作。②结:牢记。③知:同“智”。④是:正确。⑤计;考虑,谋划。⑥恃:依赖。⑦殒:死。[乙]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选自《陈太丘与友期行》)1.请用“/”标出下面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标一处)此君子之信也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①守以不移( )②则君臣之道益睦( )③太丘舍去( )④元方入门不顾(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盖以诚信为本者,谓之君子。②日中不至,则是无信。4.请根据[甲]文内容理解其论述层次,将下面的图表补充完整。 5.[乙]文中“友人”的言行,可以证明[甲]文中“以诚信为本”的观点。请谈谈你的理解。 (2024·山东聊城·二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选自《世说新语》)【乙】原谷①有祖,年老,谷父母厌憎,欲捐②之。谷年十有五,谏父曰:“祖育儿生女,勤俭终身,岂有老而捐之者乎?是负义也。”父不从,作舆③,捐祖于野。谷随,收舆归。父曰:“汝何以收此凶④具?”谷曰:“他日父母老,无需更作此具,是以收之。”父惭,悔之,乃载祖归养。(选自《太平御览》)【注】①原谷:人名。②捐:抛弃。③舆:手推的小车。④凶:不吉利。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门外戏 (2)元方入门不顾 (3)谏父曰 (4)是负义也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捐祖于野/皆以美于徐公B.下车引之/欲捐之C.乃载祖归养/去后乃至D.尊君在不/父不从,作舆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友人惭,下车引之。②汝何以收此凶具?9.甲、乙两文在写作手法上有什么共同之处?请你举出一种并加以说明。 (2024·北京石景山·二模)阅读《陈太丘与友期行》,完成下面小题。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10.“太丘舍去”中的“舍”与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舍本逐末 B.屋舍俨然 C.退避三舍 D.魂不守舍11.下列对陈元方言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元方批评友人不能守时,不讲诚信。B.陈元方指责友人恶语伤人,没有礼貌。C.陈元方不理睬友人,表现了他的决绝。D.陈元方的言行意在促使友人改正错误。12.根据本文及下面两则材料,在后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材料一】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材料二】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曰:“小时了了①,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②。(以上两则材料均取材于《世说新语·言语》)【注】①了了:聪明。②踧踖(cù jí):坐立不安的样子。陈元方、杨氏子和孔文举三人年纪虽小,但都能在遭遇不敬时,以机智的语言维护尊严。陈元方听到父亲被辱骂时,批评友人“无信”“无礼”,使友人惭愧不已;杨氏子被调侃时,说孔雀可不是孔君平的“ ”,有力地回怼了孔君平;孔文举受到嘲讽时,说陈韪小时“ ”,讽刺他现在未必聪明。 (2024·山东济南·模拟预测)同学们进行“古人的交友之道”专题探究。请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选自《世说新语·方正第五》)【乙】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苟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选自《世说新语·德行第一》)13.用“/”给【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友 人 有 疾 不 忍 委 之 宁 以 我 身 代 友 人 命14.话语能反映对人对事的态度。联系上下文,揣摩文中画横线的人物话语,完成任务。人物话语 【任务一】 用现代汉语写出句子意思 【任务二】 结合加点词语分析人物态度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您中午没有到来,是不讲诚信;对着孩子辱骂他的父亲,是没有礼貌。 元方直接指出父亲友人的“无信”“无礼”,表达了对其的不满与批驳。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 ① ② 15.结合【甲】【乙】两文,说一说你从古人的“交友之道”中获得的启发。 (2023·陕西宝鸡·三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选自《陈太丘与友期行》)【乙】三国魏明帝自征蜀,遣司马懿督张邵诸军,雍、凉劲卒三十万,潜军密进,窥向剑阁①。蜀相诸葛亮时在祁山,旌旗利器,守在险要,十二更下②,在者八万。时魏军始阵,幡兵③适交,参佐④咸以贼众强盛,非力不制,宜权停下兵一月,以并声势。亮曰:“吾统武行师,以大信为本;去者束装以待期,妻子鹄立⑤而计日,虽临征难,义所不废。”皆催令去。于是,去者皆悦,愿留一战;住者⑥奋勇,思致死命。相谓曰:“诸葛公之恩,死犹未报也。”临战之日,莫不拔剑争先,以一当十,杀张邵,却司马懿,一战大克,信之由也。(节选自《百战奇略》)【注释】①剑阁:关隘名。位于今四川剑阁县北。②十二更下:十分之二的人换防休息。③幡兵:指正在换防的部队。幡,同“旌”,旌旗。④参佐:部下,僚属。⑤鹄立:鹄颈长,能远望,因喻引领切盼之意。⑥住者:留下来的士兵。1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陈太丘与友期行( )(2)元方入门不顾( )(3)参佐咸以贼众强盛( )(4)去者皆悦( )17.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下车引之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B.相委而去 释担而立C.以并声势 请以战喻D.去者皆悦 客之美我者18.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太丘舍去,去后乃至。(2)一战大克,信之由也。19.【甲】【乙】两文都提到了“信”。请你结合两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元方和诸葛亮所说的“信”分别指什么。 (2023·上海杨浦·三模)阅读下面两文,完成下面小题。(甲)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乙)孔夫人家传①夫人孔氏,名祥淑。六岁随兄从袁石斋先生学。课毕坐而听讲,人咸异之。先生未之奇也。越明年,诸兄学诗,夫人亦诗;诸兄学文,夫人亦文。先生曰:“尔读书不过记名姓耳,不似尔弟兄博取科名也。夫人曰:“不科名即不读书耶?”曰:“亦须晓义理。”夫人曰:“晓义理何分儿女耶?”先生抚几而起曰;“七岁女子能发此论,奇哉!”②庚午,夫人二十四岁,是年三月来嫔①于我。暇犹手不释卷,偶感复尔吟咏,我从事鞅掌②,愧弗能和。夫人曰;“尘俗纷沓中,惟此可渝灵府③耳。”(节选自《韵香阁诗草》)【注释】①嫔:嫁。②鞅掌:事务纷扰繁忙。③渝灵府:浸润心田。20.古人称谓有尊称和谦称之分。“家君”是 称,通常是指 2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1)下车引之(2)犹手不释卷2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23.下列对乙文画线句意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孔祥淑)每堂课都坐着听讲,人们都觉得很奇怪。B.(孔祥淑)坐着听完每堂课,人们都觉得很奇怪。C.(孔祥淑)坐着听完每堂课,人们都对此感到惊异。D.(孔祥淑)每堂课都坐着听讲,人们都对此感到惊异。24.甲文中的陈太丘之友因元方的一番话而产生由“怒”到“ ”的心理变化;乙文中的先生因孔祥淑认为 (用自己的话回答)而由“未之奇”到发出 ”的赞叹。从两位长者的言行变化中可以看出陈元方和孔祥淑都是 的孩童。25.下列对两文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甲文中的陈太丘之友是一个无礼无信无知之人。B.从乙文中可见,读书是孔祥淑的爱好和精神寄托。C.甲乙两文都是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来谋篇布局的。D.甲乙两文主要通过语言、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2023·浙江宁波·一模)阅读下面两文,完成下面小题。(一)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世说新语·方正》)(二)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①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②,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世说新语·政事》)(三)遭父忧,每哀至,辄呕血绝气,虽衰服已除,而积毁消瘠,殆将灭性。豫州刺史嘉其至行,表上尚书,图象百城,以厉风俗。(《后汉书·陈纪③传》)[注释]①绥:安抚,体恤。②周旋动静:这里指思想和行动。③陈纪(129-199),字元方,以至德称。26.文言词语积累类型 字词 义项 例句一字多义 法 ①法令,制度;②方法,做法;③效法,仿效;④标准,法则。 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 问:符合例句中“法”的应是哪项(填序号):(1) 一义多字 则、辄 (2) ①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②每哀至,辄呕血绝气法、(3) 效法,学习 ①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 ②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词类活动 期,名词作动词 约定 陈太丘与友期行通假字 不 通“否”,表示否定。相当于“吗” 尊君在不?27.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四处)老 父 在 太 丘 强 者 绥 之 以 德 弱 者 抚 之 以 仁 恣 其 所 安 久 而 益 敬。2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1)友人惭,下车引之。(2)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29.俄国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才华总是通过独立的活动才能成长起来的。”请结合材料(三)里陈纪的具体活动,说说他成长了哪些“才华”。 (22-23七年级上·广西贵港·期中)阅读下面两文,完成下面小题。【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乙】昔吴起①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②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③?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注释]①[吴起]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②[俟]等待。③[欤yú]句末语气词。30.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A.与人期行 期返而食B.下车引之 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咏雪》)C.君与家君期日中 方与之食D.宜其能服三军欤 三军可夺帅也(《〈论语〉十二章〉)31.下面是对【甲】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客人“无信”,然而客人得知太丘已去,不但不反省自己,反而发怒,说明客人“无礼”。B.客人以“下车引之”表示认错,说明客人有知错能改的精神。C.“君”表示有礼貌地称呼对方,相当于“您”;“尊君”表示谦辞,对人称自己的父亲;“家君”表示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D.【甲】文通过对话描写,着重刻画了主人公元方落落大方,明白事理的性格特点。3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2)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33.【甲】文出自《世说新语》中《方正》篇,方正,指人行为、品性正直,合乎道义。请指出文中哪些地方能够体现陈元方的“方正”?34.读了【甲】文和【乙】文之后,你一定对“守信”有了进一步认识。请结合文段内容,谈谈你对“守信”的看法。 (22-23七年级上·福建泉州·期中)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选自《世说新语》)[乙]原谷①有祖,年老,谷父母厌憎,欲捐②之。谷年十有五,谏父曰:“祖育儿生女,勤俭终身,岂有老而捐之者乎?是负义也。”父不从,作舆③,捐祖于野。谷随,收舆归。父曰:“汝何以收此凶④具?”谷曰:“他日父母老,无需更作此具,是以收之。”父惭,悔之,乃载祖归养。(选自《太平御览》)[注]①原谷:人名。②捐:抛弃。③舆:手推的小车。④凶:不吉利。3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①门外戏②元方入门不顾③谏父曰④是负义也3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捐祖于野 皆以美于徐公B.下车引之 欲捐之C.乃载祖归养 去后乃至D.尊君在不 父不从,作舆3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友人惭,下车引之。②汝何以收此凶具?38.甲、乙两文在写作手法上有什么共同之处?请你举出一种并加以说明。39.甲文中的元方和乙文中的原谷身上分别表现出了中华民族怎样的传统美德?除此之外,你的身上还具有哪些让别人感动的中华传统美德呢?请简述一例。 (23-24七年级上·广东汕头·期末)【甲】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选自《世说新语》)【乙】戒弟伟刘廙夫交友之美在于得贤不可不详①。而世之交者,不审②择人,务合党③众,违先圣人交友之义,此非厚已辅仁之谓也。吾观魏讽④,不修德行,而专以鸠合为务,华而不实,此直搅世沽名者也。卿其慎之,勿复与通!(摘自《三国志魏书》)【注释】:①详:弄清楚;详细地知道。②审:仔细观察;考察。③党:古义指因私利而结成的集团。④魏讽:东汉末年一历史人物。40.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1)期日中( ) (2)尊君在不( ) (3)君与家君期日中( )4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待君久不至,已去。(2)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4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此非厚己辅仁之谓也/仁在其中矣。B.吾观魏讽/吾日三省吾身C.而专以鸠合为务/盖以诱敌D.勿复与通/复投之43.用两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夫 交 友 之 美 在 于 得 贤 不 可 不 详。44.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甲、乙两文在“交友之道”方面给我们带来什么启迪? (23-24七年级上·广东肇庆·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世说新语·方正》)45.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1)陈太丘与友期行(2)尊君在不(3)元方入门不顾46.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与人期行,相委而去(2)友人惭,下车引之【乙】魏文侯与虞人期猎魏文侯与虞人①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②?”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魏于是乎始强。(司马光《资治通鉴·魏文侯书》)【注释]①虞(yú)人:古代掌管山泽苑囿、田猎的官。②焉之:到哪里。47.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是日/君与家君期日中B.乃往/去后乃至C.魏文侯与虞人期猎/陈太丘与友期行D.今日饮酒乐/好之者不如乐之48.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战49.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从【甲】【乙】两文中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请从【乙】文中找出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23-24七年级上·河南驻马店·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乙】陈太丘①诣②荀朗陵③,贫俭无仆役。乃使元方将车④,季方⑤持杖后从。长文⑥尚小,载箸车中。既至,荀使叔慈⑦应门,慈明⑧行酒,余六龙⑨下食。文若亦小,坐箸膝前。于时⑩太史奏:“真人东行。”客有问陈季方:“足下家君太丘,有何功德,而荷天下重名 ”季方曰:“吾家君譬如桂树生泰山之阿,上有万仞之高,下有不测之深;上为甘露所沾,下为渊泉所润。当斯之时,桂树焉知泰山之高,渊泉之深,不知有功德与无也!”(节选自《世说新语·德行》)【注释】①陈太丘:陈寔(shí),东汉人,曾作太丘长。②诣:拜访。③荀朗陵:荀淑,曾任朗陵侯。④将车:驾车。⑤季方:陈寔次子陈谌。⑥长文:陈群,为陈纪(元方)子,陈寔孙。⑦叔慈:荀靖,荀淑的儿子。⑧慈明:荀爽,荀淑的儿子。⑨余六龙:荀淑有八个儿子,号称八龙,都是出类拔萃的人才。余六龙是指其他六个儿子荀俭、荀锟、荀焘、荀汪、荀肃、荀旉。⑩于时:当时。50.请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含义。(1)陈太丘与友期行( ) (2)元方入门不顾( )(3)季方持杖后从( ) 4)既至( )5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去后乃至 乃使元方将车B.当斯之时 桂树焉知泰山之高C.相委而去 而荷天下重名D.为人谋而不忠乎 下为渊泉所润52.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客问元方:“尊君在不?”(2)陈太丘诣荀朗陵,贫俭无仆役。53.【甲】文中的陈元方和【乙】文中的陈季方分别具有怎样的品质?他们又有何共同点? (23-24七年级上·浙江湖州·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学习任务。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选自《世说新语·方正》)乙时岁荒民俭,有盗夜入其室,止于梁上。寔阴见①,乃起自整拂②,呼命子孙,正色训之曰:“夫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遂至于此。梁上君子者是③矣!”盗大惊,自投于地,稽颡④归罪。寔徐譬⑥之曰:“视君状貌不似恶人宜深克己反善然此当由贫困。”令遗⑥绢二匹。自是一县无复盗窃。(选自《后汉书·陈寔传》)【注释】①寔阴见:寔,陈寔,东汉著名贤士、道德典范,他曾为太丘长,世称“陈太丘”。阴见,暗中看见。②整拂:这里指整顿衣服。③是:这样。④稽颡:跪拜,以额触地。⑤譬:晓谕,说服。⑥遗:赠送。54.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1)陈太丘与友期行(2)元方入门不顾(3)不善之人未必本恶(4)盗大惊,自投于地,稽颡归罪55.下面句子中的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时岁荒民俭,有盗夜入其室 元方时年七岁B.有盗夜入其室,止于梁上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C.夫人不可不自勉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D.自是一县无复盗窃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56.文中画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视君/状貌不似/恶人宜深克己反善/然此当由贫困B.视君状貌/不似恶人/宜深克己反善/然此当由贫困C.视君状貌不似恶人/宜深克己/反善然此/当由贫困D.视君状貌/不似恶人宜深克己/反善然此/当由贫困57.甲乙两文的最后一句有什么作用?请结合甲乙两则材料分别说明。58.你喜欢陈太丘这样的父亲吗?请结合材料阐述理由。 (23-24七年级上·山东济宁·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乙】陈太丘①诣荀朗陵②,贫俭无仆役。乃使元方将车③,季方④持杖后从。长文⑤尚小,载箸车中。既至,荀使叔慈⑥应门,慈明⑦行酒,余六龙下食。文若亦小,坐箸膝前。于时太史奏:“真人东行。”客有问陈季方:“足下家君太丘有何功德而荷天下重名?”季方曰:“吾家君譬如桂树生泰山之阿,上有万仞之高,下有不测之深;上为甘露所沾,下为渊泉所润。当斯之时,桂树焉知泰山之高,渊泉之深,不知有功德与无也!”(节选自《世说新语·德行》)【注释】①陈太丘:陈寔(shí),东汉人,曾作太丘长。②荀朗陵:荀淑,曾任朗陵侯。③将车:驾车。④季方:陈寔次子陈谌。⑤长文:陈群,为陈纪(元方)子,陈寔孙。⑥叔慈:荀靖,荀淑的儿子。⑦慈明:荀爽,荀淑的儿子。59.下面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陈太丘与友期行 期:约定 B.元方入门不顾 顾:照顾C.季方持杖后从 从:跟随 D.既至 既:已经6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去后乃至 乃使元方将车 B.相委而去 而荷天下重名C.当斯之时 桂树焉知泰山之高 D.为人谋而不忠乎 下为渊泉所润61.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客人“无信”的表现,然而客人得知太丘已去,不但不反省自己,反而发怒,说明客人“无礼”的表现。B.【甲】文中的陈元方明理懂事。【乙】文中的陈季方谦虚善言。二人都表现出了机智聪慧、说话有理有据的特点。C.“君”表示有礼貌地称呼对方,相当于“您”;“尊君”表示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家君”表示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D.【甲】文通过对话描写,着重刻画了主人公元方落落大方,明白事理的性格特点。6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客问元方:“尊君在不?”63.请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两处)。足 下 家 君 太 丘 有 何 功 德 而 荷 天 下 重 名? (23-24七年级上·四川广元·期末)文言文阅读,完成下面小题。(甲)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乙)承宫樵薪苦学承宫①,琅邪②姑幕人。少孤年八岁为人牧猪。乡里徐子盛明《春秋》经,授诸生数百人。宫过其庐下,见诸生讲诵,好之,因忘其猪而听经。 猪主怪其不还,寻之。见而欲笞之。门下生③共禁,乃止,因留宫门下。樵薪④执苦⑤,数十年间,遂通其经。【注释】①承宫:东汉人。②琅邪:古郡名,在今山东境内。③门下生:指学舍里的学生。④樵薪:砍柴。⑤执苦:干苦活。64.小语:学习文言文重在积累,比如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的含义就是我们积累的重点。请解释加点词的含义。(1)陈太丘与友期行 (2)元方入门不顾 (3)见而欲笞之 65.小文:文言文断句,先找虚词,如“俄而”等表时间的虚词后一般停顿,然后结合文意理解。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少孤年八岁为人牧猪66.小语:是的,积累了文言字词,不仅是断句,用现代汉语翻译句意,也小菜一碟,请翻译下列句子。(1)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2)猪主怪其不还,求索。67.小文:疏通文意后,可找关键句把握主要内容。甲文中“友人惭”的原因是什么?(用文中原句回答)承宫“忘其猪”的原因是什么? (用自己的话回答)68.小语:把握主旨,往往可以从人物形象入手。甲乙两文都有刻画儿童形象,从他们的言行中,你分别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23-24七年级上·浙江杭州·期末)阅读下列古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世说新语·方正》)材料二南阳宗世林,魏武①同时,而甚薄其为人,不与之交。及魏武作司空,总朝政,从容问宗曰:“可以交未?”答曰:“松柏之志犹存。”世林既以忤旨见疏,位不配德。文帝兄弟②每造其门,皆独拜床③下,其见礼如此。(《世说新语·方正》)材料三王太尉不与庾子嵩交,庾卿之不置④。王曰:“君不得为尔⑤。”庾曰:“卿自君我,我自卿卿;我自用我法,卿自用卿法。”(《世说新语·方正》)【注释】①魏武:曹操。②文帝兄弟:曹丕、曹植等曹氏弟兄。③床:古代的一种坐具。④卿:对官爵、辈分低于自己的人或同辈之间的称呼。庾子嵩是豫州长史,职位在太尉之下。置:停止。⑤君:对对方的尊称。王太尉对庾子嵩原是可以称呼“卿”的,可是他用了尊称的词。69.根据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文言词义。文言词汇 方 法 解释(1)相委而去 理解识记法 (2)松柏之志犹存 成语联系法:记忆犹新 (3)每造其门 查找字典法:①达到;②制作;③拜访; (4)我自卿卿 语境推测法 70.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1)友人惭,下车引之。(2)世林既以忤旨见疏,位不配德。71.材料三中王太尉为什么要对庾子嵩说“君不得为尔”?72.《世说新语》从内容上分为“言语”“方正”“德行”“政事”等三十六类,每类收有若干则故事。这三则都选自“方正”篇,请你解释“方正”的含义。73.有人认为《诫子书》可以放进“方正”篇,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阐明你的观点。 02 《陈太丘与友期行》对比阅读中考真题|文言文+文言文|文言群文(2022·江苏淮安·中考真题)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甲]《傅子》①曰:“言出于口,结②于心。守以不移,以立其身,此君子之信也。”故为臣不信不足以奉君;为子不信不足以事父。故臣以信忠其君,则君臣之道益睦;子以信孝其父,则父子之情更隆。夫仁者不妄为,知③者不妄动。择是④而为之,计⑤义而行之。故事立而功足恃⑥也,身没而名足称也。虽有仁智,必以诚信为本。盖以诚信为本者,谓之君子;以诈伪为本者,谓之小人。君子虽殒⑦,善名不减;小人虽贵,恶名不除。(节选自《臣轨·诚信章》)[注释]①《傅子》:西晋傅玄所著政论著作。②结:牢记。③知:同“智”。④是:正确。⑤计;考虑,谋划。⑥恃:依赖。⑦殒:死。[乙]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选自《陈太丘与友期行》)1.请用“/”标出下面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标一处)此君子之信也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①守以不移( )②则君臣之道益睦( )③太丘舍去( )④元方入门不顾(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盖以诚信为本者,谓之君子。②日中不至,则是无信。4.请根据[甲]文内容理解其论述层次,将下面的图表补充完整。 5.[乙]文中“友人”的言行,可以证明[甲]文中“以诚信为本”的观点。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此/君子之信也。 2. 改变 更加 离开 回头看 3.①以诚信为本的人,才称之为君子。②到了中午时分而没有到,就是没有信用。 4.①言行一致并坚定不移。②不胡作非为,选择正确的道义之事。 5.乙文中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在中午,但朋友没到,这就是不讲诚信,可以证明甲文中“以诚信为本”的观点,说明守信用的人才会受到别人尊重。 【解析】1.本题考查划分文言文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作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本句句意为:这就是君子的信义了。“此”是主语,“君子之信”是宾语,中间应断开。故停顿为:此/君子之信也。2.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①句意:做事专一不改变。移:改变。②句意:那么君臣之间的相处就更加和睦。益:更加。③句意: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去:离开。④句意: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顾:回头看。3.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①盖,句首发语词;以……为,把……当作;者,……的人;谓,称作。②日中,正午时分;至,到;则是,就是;无信,不讲信用。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由“言出于口,结于心。守以不移,以立其身,此君子之信也”可知,言语从嘴里说出而发自内心,坚持这样做下去,使自己立足于社会,这就是君子的信义了。第一空应填:言行一致并坚定不移。由“夫仁者不妄为,知者不妄动。择是而为之,计义而行之。故事立而功足恃也,身没而名足称也”可知,有德行的人不胡作非为,有智慧的人不胡乱行动。选择正确的去做,考虑到道义了再去行动。第二空应填:不胡作非为,选择正确的道义之事。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由乙文“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可知,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但朋友没到,这就是不讲诚信,可以证明甲文中“以诚信为本”的观点,论证了诚信是人为之本,守信用的人才会受到别人尊重的观点。【点睛】参考译文:【甲】《傅子》说:“言语从嘴里说出而发自内心,坚持这样做下去,使自己立足于社会,这就是君子的信义了。”所以作为臣子没有信义是不值得去侍奉君王;作为儿子没有信义是不值得去侍奉父亲。所以臣子凭借信义效忠他的君王,那么君臣之间的相处就更加和睦;儿子凭借信义孝顺他的父亲,那么父子之间的情义就更加浓厚了。有德行的人不胡作非为,有智慧的人不胡乱行动。选择正确的去做,考虑到道义了再去行动。所以事业有成就而功劳就有依靠了,身死后名声也值得称道了。即使仁爱而多智,也一定要以诚信为本。以诚信为本的人,才称之为君子;而以弄虚作假,伪装假冒为本的人,就是小人。君子即使死了,但他好的名声不会减损;小人即使身份显赫,但他坏的名声不能消除。【乙】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到了中午时分而没有到,就是没有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2024·山东聊城·二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选自《世说新语》)【乙】原谷①有祖,年老,谷父母厌憎,欲捐②之。谷年十有五,谏父曰:“祖育儿生女,勤俭终身,岂有老而捐之者乎?是负义也。”父不从,作舆③,捐祖于野。谷随,收舆归。父曰:“汝何以收此凶④具?”谷曰:“他日父母老,无需更作此具,是以收之。”父惭,悔之,乃载祖归养。(选自《太平御览》)【注】①原谷:人名。②捐:抛弃。③舆:手推的小车。④凶:不吉利。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门外戏 (2)元方入门不顾 (3)谏父曰 (4)是负义也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捐祖于野/皆以美于徐公B.下车引之/欲捐之C.乃载祖归养/去后乃至D.尊君在不/父不从,作舆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友人惭,下车引之。②汝何以收此凶具?9.甲、乙两文在写作手法上有什么共同之处?请你举出一种并加以说明。 【答案】6. 玩耍 回头看 规劝 这 7.B 8.①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②你为什么收回这不吉利的器具? 9.都是通过人物对话来刻画人物性格,甲文“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这是针对友人强调“期行”而说的。守信还是失信,关键在于“期日中”,“日中不至”,当然就是失信了。继而在指出友人“无信”的基础上,又指出友人“无礼”。乙文“他日父母老,无需更作此具,是以收之”这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这身的做法。间接告诉父亲要善待老人,要给儿孙做表率。 【解析】6.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注意根据语境确定词义。①句意为:在门外玩耍。戏:玩耍。②句意为: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顾:回头看。③句意为:好言规劝父亲说。谏:规劝。④句意为:这是违背道义的。是:这。7.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于:介词,在/动词,比;B.之:都是代词,代指某人或物;C.乃:连词,于是/副词,才;D.不:助词,同“否”,表疑问/副词,表否定;故选B。8.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有:①惭:羞愧;引:拉;②汝:你;何以:为什么。9.本题考查写作手法。甲文主要是通过人物的对话来揭示的。这些人物对话,虽然只有三言两语,但句句都紧扣文章中心,紧扣人物性格,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甲文写友人与元方的对话有三句。第一句“尊君在不?”开门见山,问得直截了当,毫无谦恭之意,初露性格的鲁莽。第二句“非人哉!”出言不逊,当着儿子骂父亲,这是不讲礼仪的行为,再露性格的粗鲁。第三句“与人期行,相委而去!”看似有理,实则无理。不自责自己失约误期的错误,反而委过于人,怒斥对方如约而行的正确做法,这就更加暴露出友人不讲道理的性格特征。写元方与友人的对话也有三句。第一句“待君久,不至,已去。”这是针对友人的问话而答的。元方不是正面回答友人提出的问题,在,还是不在。而是先说“等君久”“不至”,再说“已去”,把父亲的“去”与“等君久”和友人的“不至”联系起来。这样的回答,不仅把父亲为什么走说清楚了,为后面批驳友人的怒斥作了准备,而且话中有话,流露出对友人失约的反感。第二、三两句是对友人无理怒斥的反驳。第二句“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这是针对友人强调“期行”而说的。守信还是失信,关键在于“期日中”,“日中不至”,当然就是失信了。抓住实质,击中要害,使友人失去辫驳的根据。第三句“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这是针对友人出言不逊而说的。在指出友人“无信”的基础上,又指出友人“无礼”。一步紧逼一步,把友人逼到了无以言对的狼狈境地,以至最后不得不“惭”而“下车引之”。乙文同样通过人物对话来写,原谷说“他日父母老,无需更作此具,是以收之”的意思是以后也会像他们扔掉爷爷一样把他们扔掉。这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这身的做法。这是间接告诉父亲要善待老人,要给儿孙做表率。最后“父惭,悔之,乃载祖归养”。由此分析作答即可。【点睛】参考译文:【甲】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七岁,在门外玩耍。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出行,却丢下别人自己走。”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您没到,这是不讲信用(的表现);对孩子骂他父亲,这是没礼貌(的表现)。”朋友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大门。【乙】原谷有爷爷,年老了,原谷的父母很讨厌他,就想抛弃他。原谷此时十五岁,他劝父亲说:“爷爷养儿育女,一辈子勤俭节约,你怎么能因为他老就抛弃他呢?这是忘恩负义啊。”父亲不听他的劝告,做了一辆小推车,载着爷爷扔到野外。原谷在后边跟着,就把小推车带了回来。父亲问说:“你带这个不吉利的东西回来作什么?”原谷说:“等将来你们老了,我就不必另外再做一辆,所以现在先收起来。”父亲很是惭愧,后悔(做那样的事),于是去把爷爷载回来赡养了。(2024·北京石景山·二模)阅读《陈太丘与友期行》,完成下面小题。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10.“太丘舍去”中的“舍”与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舍本逐末 B.屋舍俨然 C.退避三舍 D.魂不守舍11.下列对陈元方言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元方批评友人不能守时,不讲诚信。B.陈元方指责友人恶语伤人,没有礼貌。C.陈元方不理睬友人,表现了他的决绝。D.陈元方的言行意在促使友人改正错误。12.根据本文及下面两则材料,在后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材料一】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材料二】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曰:“小时了了①,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②。(以上两则材料均取材于《世说新语·言语》)【注】①了了:聪明。②踧踖(cù jí):坐立不安的样子。陈元方、杨氏子和孔文举三人年纪虽小,但都能在遭遇不敬时,以机智的语言维护尊严。陈元方听到父亲被辱骂时,批评友人“无信”“无礼”,使友人惭愧不已;杨氏子被调侃时,说孔雀可不是孔君平的“ ”,有力地回怼了孔君平;孔文举受到嘲讽时,说陈韪小时“ ”,讽刺他现在未必聪明。 【答案】10.A 11.D 12. 家禽 必当了了 【解析】10.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太丘舍去”中的“舍”意思是:舍弃,丢下。A.舍本逐末:抛弃事物根本、主要的部分,而去追求枝节的、次要的部分。舍:舍弃。B.屋舍俨然:房舍整整齐齐。舍:房屋。C.退避三舍:把军队撤退九十里。舍:古代行军三十里为一舍。D.魂不守舍:灵魂离开了躯壳。舍:住宅,这里比喻人的躯壳。故选A。1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根据“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可知,陈元方的语言批评友人不能守时,不讲诚信;指责友人恶语伤人,没有礼貌。根据“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可知,陈元方的行为是不理睬友人,表现了他的决绝。据此分析可知,文中没有“促使友人改正错误”之意。故选D。1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1)根据题干“杨氏子被调侃时,说孔雀可不是孔君平的‘ ’,有力地回怼了孔君平”的提示,找到【材料一】“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我可没有听说过孔雀是您家的鸟)可知,此处应填“家禽”。(2)根据题干“孔文举受到嘲讽时,说陈韪小时‘ ’,讽刺他现在未必聪明”的提示,找到【材料二】“想君小时,必当了了”(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可知,此处应填“必当了了”。【点睛】参考译文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材料一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有一个九岁的儿子,很聪明。有一次,孔君平来看望他父亲,刚好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他叫了出来。他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他看,说:“这是你家的水果。”他不假思索地答道:“我可没有听说过孔雀是您家的鸟。”材料二孔融十岁的时候,跟随父亲到洛阳。宾客没有不对他感到惊奇的。太中大夫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孔融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陈韪听了恭敬而不安,手足无措。(2024·山东济南·模拟预测)同学们进行“古人的交友之道”专题探究。请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选自《世说新语·方正第五》)【乙】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苟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选自《世说新语·德行第一》)13.用“/”给【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友 人 有 疾 不 忍 委 之 宁 以 我 身 代 友 人 命14.话语能反映对人对事的态度。联系上下文,揣摩文中画横线的人物话语,完成任务。人物话语 【任务一】 用现代汉语写出句子意思 【任务二】 结合加点词语分析人物态度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您中午没有到来,是不讲诚信;对着孩子辱骂他的父亲,是没有礼貌。 元方直接指出父亲友人的“无信”“无礼”,表达了对其的不满与批驳。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 ① ② 15.结合【甲】【乙】两文,说一说你从古人的“交友之道”中获得的启发。 【答案】13.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14.(1)败坏道义来换得生存,这难道是我荀巨伯做得出来的事情吗?(2)“岂”“邪”加强了语气,表现了荀巨伯与朋友共患难的坚定决心和对败义求生行为的不齿。 15.①与朋友交往应当信守承诺、按时履约。甲文中陈太丘与友人约定在中午时分相见,友人不按时履约,反而还在元方面前愤怒地指责陈太丘先行离去的行为,遭到了元方的驳斥。②与朋友交往应当患难与共、以诚相待。乙文中荀巨伯在危难时刻面对患病的友人,没有弃他而去,始终陪伴着友人,这份患难与共的真心与诚心感动了敌军。 【解析】13.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意思是:我的朋友生了病,我不忍心丢下他一个人,如果你们非要杀他,我愿意用我的命来抵换。“友人有疾”主谓结构,应在“疾”后停顿;“不忍委之”动宾结构,应在“之”后停顿;因此断句为: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14.本题考查文言翻译和语句赏析。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1)重点词语:败义,败坏道义。以:来。岂:难道。(2)根据“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可知,意思是败坏道义来求得生存,难道是我荀巨伯的行为吗?“岂”和“邪”是表示诘问的语气,表现出荀巨伯对贪求生命而败坏道义的蔑视,结合文中“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可知,也能够表现出荀巨伯对朋友的担心,体现出他能够和朋友同生共死的坚定决心。1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根据甲文“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和“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可知,陈太丘与好友约定同行,友人不仅食言,还指责陈太丘丢下自己;根据“君与家君待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可知,文章借元方之口点出陈太丘的友人才是失信之人;据此分析可知,本文意在告诫人们:守信是交友之基,做人要守信的道理。根据乙文“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荀巨伯千里迢迢去探望一个生病的朋友,刚好碰上外族敌寇攻打那座郡城)、“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我远道而来看望您,您却要我离开,败坏道义来换得生存,这难道是我荀巨伯做得出来的事情吗?)、“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敌寇进了城,对巨伯说:“我们大军一进城,整个郡城的人都跑光了,你是什么人,竟然还敢一个人留下来?”巨伯回答道:“我的朋友生了病,我不忍心丢下他一个人,如果你们非要杀他,我愿意用我的命来抵换。”)和“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敌寇相互议论说:“我们这些不讲道义的人,却侵入这个有道义的地方。”于是就撤军而回了,整个郡城也因此得以保全)可知,荀巨伯探望生病的朋友,遇敌突袭,大敌当前也不舍弃友人,荀巨伯为保全友人性命而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样的行为感动了敌军,他们选择了撤退,这样也保全了郡城,这也启发我们交友应有情有义,患难与共。【点睛】参考译文【甲】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走进家门不回头看。【乙】有一次,荀巨伯千里迢迢去探望一个生病的朋友,刚好碰上外族敌寇攻打那座郡城,朋友对荀巨伯说:“我马上就要死了,您还是离开这儿吧!”巨伯说:“我远道而来看望您,您却要我离开,败坏道义来换得生存,这难道是我荀巨伯做得出来的事情吗?”敌寇进了城,对巨伯说:“我们大军一进城,整个郡城的人都跑光了,你是什么人,竟然还敢一个人留下来?”巨伯回答道:“我的朋友生了病,我不忍心丢下他一个人,如果你们非要杀他,我愿意用我的命来抵换。”敌寇相互议论说:“我们这些不讲道义的人,却侵入这个有道义的地方。”于是就撤军而回了,整个郡城也因此得以保全。(2023·陕西宝鸡·三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选自《陈太丘与友期行》)【乙】三国魏明帝自征蜀,遣司马懿督张邵诸军,雍、凉劲卒三十万,潜军密进,窥向剑阁①。蜀相诸葛亮时在祁山,旌旗利器,守在险要,十二更下②,在者八万。时魏军始阵,幡兵③适交,参佐④咸以贼众强盛,非力不制,宜权停下兵一月,以并声势。亮曰:“吾统武行师,以大信为本;去者束装以待期,妻子鹄立⑤而计日,虽临征难,义所不废。”皆催令去。于是,去者皆悦,愿留一战;住者⑥奋勇,思致死命。相谓曰:“诸葛公之恩,死犹未报也。”临战之日,莫不拔剑争先,以一当十,杀张邵,却司马懿,一战大克,信之由也。(节选自《百战奇略》)【注释】①剑阁:关隘名。位于今四川剑阁县北。②十二更下:十分之二的人换防休息。③幡兵:指正在换防的部队。幡,同“旌”,旌旗。④参佐:部下,僚属。⑤鹄立:鹄颈长,能远望,因喻引领切盼之意。⑥住者:留下来的士兵。1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陈太丘与友期行( )(2)元方入门不顾( )(3)参佐咸以贼众强盛( )(4)去者皆悦( )17.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下车引之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B.相委而去 释担而立C.以并声势 请以战喻D.去者皆悦 客之美我者18.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太丘舍去,去后乃至。(2)一战大克,信之由也。19.【甲】【乙】两文都提到了“信”。请你结合两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元方和诸葛亮所说的“信”分别指什么。 【答案】16. 约定 回头看 都 使……退却 17.B 18.(1)陈太丘丢下友人离开了,离开后他的友人才赶到。(2)蜀军一战而大胜,是因为诸葛亮以信义为治军根本啊。 19.元方说的“信”指守时,诸葛亮说的“信”指令出必行。 【解析】16.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为: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期:约定;(2)句意为: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顾:回头看;(3)句意为:诸葛亮的参谋人员都认为敌军强盛。咸:都;(4)句意为:该走的都很高兴。皆:使……退却。17.考查一词多义的理解。A.之:代词,指元方/结构助词,的;B.而:均为连词,表承接;C.以:介词,用来/介词,用,拿;D.者:……的人/……的原因;故选B。18.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1)句重点词语: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去,离开;舍,舍弃,抛弃;乃至,(友人)才到。(2)句重点词语:大克,大胜;信之由也,是因为诸葛亮以信义为治军根本啊。19.考查内容理解。甲文中元方斥责父亲的朋友说“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可见他所指的“信”是要遵守和别人约定的时间。乙文中诸葛亮说“吾统武行师,以大信为本;去者束装以待期,妻子鹄立而计日,虽临征难,义所不废”,可见他所指的“信”是言出必行,下了命令即使有困难也要执行。【点睛】参考译文:甲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乙三国时期,魏明帝征讨蜀国,派遣司马懿督统张郃所部及雍、凉二州等精兵三十万人,隐蔽军队秘密进发,窥伺蜀地剑阁。蜀国丞相诸葛亮当时驻屯在祁山,他把精良武器装备,都用在扼守险要之处,十分之二的人换防休息,留在战场的将士只有八万人。当时魏军开始布阵,恰值蜀军换防交接,诸葛亮的参谋人员都认为敌军强盛,没有足够的兵力是制胜不了对方的,建议把换下来的部队暂留一月,以便壮大蜀军声威。但诸葛亮却说:“我统兵打仗,一向以信义为根本。现在,换防该去的士卒已经打点好行装等待归期,他们的妻子和儿女则引颈切盼而计算着时间,虽然面临征战的困难,但恪守信义的原则不可废弃。”便下令催促换防下来的士卒离去。于是,该走的都很高兴,愿意留下一同战斗;该留的则斗志昂扬,决心拼死一战。他们互相说:“诸葛丞相的恩德,我们即使拼上性命也报答不完。”到了交战那天,蜀军无不拔剑争先,一个人抵挡十个人,击杀了张郃,打退了司马懿,蜀军一战而获大胜,是信义的原因。(2023·上海杨浦·三模)阅读下面两文,完成下面小题。(甲)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乙)孔夫人家传①夫人孔氏,名祥淑。六岁随兄从袁石斋先生学。课毕坐而听讲,人咸异之。先生未之奇也。越明年,诸兄学诗,夫人亦诗;诸兄学文,夫人亦文。先生曰:“尔读书不过记名姓耳,不似尔弟兄博取科名也。夫人曰:“不科名即不读书耶?”曰:“亦须晓义理。”夫人曰:“晓义理何分儿女耶?”先生抚几而起曰;“七岁女子能发此论,奇哉!”②庚午,夫人二十四岁,是年三月来嫔①于我。暇犹手不释卷,偶感复尔吟咏,我从事鞅掌②,愧弗能和。夫人曰;“尘俗纷沓中,惟此可渝灵府③耳。”(节选自《韵香阁诗草》)【注释】①嫔:嫁。②鞅掌:事务纷扰繁忙。③渝灵府:浸润心田。20.古人称谓有尊称和谦称之分。“家君”是 称,通常是指 2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1)下车引之(2)犹手不释卷2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23.下列对乙文画线句意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孔祥淑)每堂课都坐着听讲,人们都觉得很奇怪。B.(孔祥淑)坐着听完每堂课,人们都觉得很奇怪。C.(孔祥淑)坐着听完每堂课,人们都对此感到惊异。D.(孔祥淑)每堂课都坐着听讲,人们都对此感到惊异。24.甲文中的陈太丘之友因元方的一番话而产生由“怒”到“ ”的心理变化;乙文中的先生因孔祥淑认为 (用自己的话回答)而由“未之奇”到发出 ”的赞叹。从两位长者的言行变化中可以看出陈元方和孔祥淑都是 的孩童。25.下列对两文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甲文中的陈太丘之友是一个无礼无信无知之人。B.从乙文中可见,读书是孔祥淑的爱好和精神寄托。C.甲乙两文都是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来谋篇布局的。D.甲乙两文主要通过语言、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 【答案】20. 谦 自己的父亲 21.①拉,牵拉;②放下 22.真不是君子啊!和我相约出行,却丢下我自己走了 23.D 24. “惭” 读书是为了明晓义理,不应有男女之别。 “奇哉” 聪明明理善思善言、能言善辩等 25.A 【解析】20.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家君”,对人称自己的父亲,谦词。2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注意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1)句意为: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引,拉,牵拉;(2)句意为:空闲的时候仍然手不离卷的看书。释,放下。2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的时候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非,不是;期:相约;行,出行;委,抛弃,舍弃。23.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的时候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毕,都;坐,坐着;咸,全,都;异,对……感到惊异。故选D。24.本题考查对文章的分析、理解。根据甲文“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可知,陈太丘之友因元方的一番话而产生由“怒”到“惭”;根据乙文“夫人曰:‘不科名即不读书耶?’曰:‘亦须晓义理。’夫人曰:‘晓义理何分儿女耶?’”可知,孔祥淑认为:读书是为了明晓义理,不应有男女之别;根据乙文“课毕坐而听讲,人咸异之。先生未之奇也”、“先生抚几而起曰;‘七岁女子能发此论,奇哉!’”可知,先生由“未之奇”到发出“奇哉”的赞叹;根据甲文“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可知,陈太丘之友因元方的一番话而产生由“怒”到“惭”可知,元方是个明辨识礼、能言善辩的孩童;根据甲文“元方入门不顾”可知,元方是个天真可爱的孩子;根据乙文乙文“课毕坐而听讲,人咸异之。先生未之奇也”、“先生抚几而起曰;‘七岁女子能发此论,奇哉!’”可知,先生由“未之奇”到发出“奇哉”的赞叹,可知孔祥淑是个聪明懂理、能言善辩的人;由此可知,从两位长者的言行变化中可以看出陈元方和孔祥淑都是聪明明理、善思善言、能言善辩的孩童。25.本题考查对文章的分析、理解。根据甲文“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可知,陈太丘之友是一个无礼无信之人;并不是“无知之人”;理解有误;故选A。【点睛】参考译文(甲)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乙)夫人姓孔,名祥淑。六岁跟随哥哥向袁石斋先生学习。上课的时候,她坐在那里听讲,大家都认为她奇异,先生并不认为奇怪。到了第二年,众哥哥们学习作诗,夫人也学习作诗;众哥哥们学习写文章,夫人也学习写文章。先生说:“你读书不过为了写姓名罢了,不像你的哥哥弟弟们要参加科举考试。”夫人说:“不参加科举考试就不读书吗?”先生说:“也应该懂得伦理道德的准则。”夫人说:“既然要晓事明理,还分什么男女啊?”先生拍着桌子站起来说:“七岁的女孩子能有此言论,奇才啊!如果是男儿,将来一定能成大器。”庚午年,夫人二十四岁,这一年的三月嫁给了我。空闲的时候仍然手不离卷的看书,有时有感而又吟咏诗句,我的工作又事纷扰烦忙,惭愧不能陪夫人一起。夫人说:“在世俗纷冗繁杂中,只有读书才可以浸润心田啊。”(2023·浙江宁波·一模)阅读下面两文,完成下面小题。(一)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世说新语·方正》)(二)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①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②,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世说新语·政事》)(三)遭父忧,每哀至,辄呕血绝气,虽衰服已除,而积毁消瘠,殆将灭性。豫州刺史嘉其至行,表上尚书,图象百城,以厉风俗。(《后汉书·陈纪③传》)[注释]①绥:安抚,体恤。②周旋动静:这里指思想和行动。③陈纪(129-199),字元方,以至德称。26.文言词语积累类型 字词 义项 例句一字多义 法 ①法令,制度;②方法,做法;③效法,仿效;④标准,法则。 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 问:符合例句中“法”的应是哪项(填序号):(1) 一义多字 则、辄 (2) ①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②每哀至,辄呕血绝气法、(3) 效法,学习 ①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 ②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词类活动 期,名词作动词 约定 陈太丘与友期行通假字 不 通“否”,表示否定。相当于“吗” 尊君在不?27.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四处)老 父 在 太 丘 强 者 绥 之 以 德 弱 者 抚 之 以 仁 恣 其 所 安 久 而 益 敬。2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1)友人惭,下车引之。(2)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29.俄国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才华总是通过独立的活动才能成长起来的。”请结合材料(三)里陈纪的具体活动,说说他成长了哪些“才华”。 【答案】26. ③ 就 师 27.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28.(1)友人感到很惭愧,下车去拉元方。(2)你贤德的父亲在太丘,远近的人都赞扬他,他都做了些什么呢? 29.(1)面对父亲朋友的责难,元方有礼有据的指出其无礼无信,可见元方的明白事理(懂礼识仪)、勇敢;元方面对父亲朋友的“入门不顾”,可见其刚正、直率。(2)借周公和孔子的例子,暗示袁公和我父亲就像孔子周公一样都很厉害,谁也没效法谁。既照顾了对方的体面,又保存了父亲的尊严,不卑不亢;又可见其冷静机敏。(3)父亲去世三年,陈纪(元方)还是悲痛万分,不思饮食,形体消瘦,几乎丧命。可见其孝顺。 【解析】26.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用法。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①“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意思是:不知是你的父亲学我,还是我学你的父亲。所以“法”的意思是效法、仿效。②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意思是:正午时您还不到,就是不守信用。则:就;“每哀至,辄呕血绝气”意思是:每次哀痛至极,就呕血绝气。辄:就。故③空为“就”。27.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这个句子的大意是:我父亲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安抚,让人们心安理得地做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更加敬重。据此断句为: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28.本题考查翻译句子。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字词意思:(1)惭:惭愧;引:拉。(2)家君:用称人父,但多需在前面加适当的称对方的敬词如“贤”、“足下”之类;称:称赞,赞扬;何所履行:倒装句,就是所履行何,意思是到底干了什么事?29.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能力。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才华”即可。结合(一)面对父亲朋友的责难,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元方有礼有据的指出其无礼无信,可以得知元方懂礼仪,明白事理,而且敢于和父亲的朋友去理论,说明他还很勇敢。“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可知元方率直,刚正。结合(二)袁公说“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时,他不卑不亢的答道“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借周公和孔子谁也没有效法谁来暗示袁公和父亲就像孔子周公一样都很厉害,谁也没效法谁。照顾了对方的体面,又保存了父亲的尊严。可知他冷静智慧,聪明过人。结合(三)“遭父忧,每哀至,辄呕血绝气,虽衰服已除,而积毁消瘠,殆将灭性”,由于父亲逝世,每每哀痛至极,就呕血绝气,虽然服丧期满,仍然悲痛过度,致使身体消瘦,仅剩下几根骨头,成了死人一般。由此可知元方很孝顺。【点睛】参考译文(一)陈太丘跟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定在正午时分碰面。正午已过,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只有七岁,正在门外嬉戏。朋友就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答道:“我爸爸等您很久,而您没到,他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真不是人呐!和别人约好一起出行,却丢下别人自己离开了。”元方答道:“您跟父亲约好正午见。正午时您还不到,就是不守信用;对着人家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友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出来,想和元方握手致歉,陈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大门。(二)陈元方十一岁时,去拜会袁绍。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做官,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情?”元方说:“我父亲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安抚,让人们心安理得地做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更加敬重。”袁公说:“我曾经也当过邺县县令,正是做这样的事情。不知是你的父亲学我,还是我学你的父亲?”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时间相隔遥远,但他们的行为却是那么一致。周公没有学孔子,孔子也没有学周公。”(三)父亲逝世,哀痛至极,往往呕血绝气,虽然服丧期满,仍然悲痛过度,致使身体消瘦,仅剩下几根骨头,成了死人一般。豫州刺史认为陈纪这种至行,难能可贵,上表尚书,豫州百城皆图画陈纪等形象,以劝励风俗。(22-23七年级上·广西贵港·期中)阅读下面两文,完成下面小题。【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乙】昔吴起①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②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③?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注释]①[吴起]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②[俟]等待。③[欤yú]句末语气词。30.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A.与人期行 期返而食B.下车引之 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咏雪》)C.君与家君期日中 方与之食D.宜其能服三军欤 三军可夺帅也(《〈论语〉十二章〉)31.下面是对【甲】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客人“无信”,然而客人得知太丘已去,不但不反省自己,反而发怒,说明客人“无礼”。B.客人以“下车引之”表示认错,说明客人有知错能改的精神。C.“君”表示有礼貌地称呼对方,相当于“您”;“尊君”表示谦辞,对人称自己的父亲;“家君”表示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D.【甲】文通过对话描写,着重刻画了主人公元方落落大方,明白事理的性格特点。3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2)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33.【甲】文出自《世说新语》中《方正》篇,方正,指人行为、品性正直,合乎道义。请指出文中哪些地方能够体现陈元方的“方正”?34.读了【甲】文和【乙】文之后,你一定对“守信”有了进一步认识。请结合文段内容,谈谈你对“守信”的看法。 【答案】30.B 31.C 32.(1)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离开后朋友才到。(2)老友到了夜晚还没有来,吴起不吃饭等候他。 33.陈元方的方正体现在:①他懂得“信”的重要;②他懂得“礼”的重要;③他的辩驳有理有据,落落大方;④他以“入门不顾”的行为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严。(回答其中三点即可) 34.示例:守信之人,可使三军信服;不守信之人,则连七岁小儿都瞧不起他。 【解析】30.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都是“约定”;B.代词,之元方/王凝之是人名;C.都是“和”;D.都是“军队”;故选B。3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C.“尊君”是敬辞,对别人父亲的尊称;“家君”是谦辞,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故选C。3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重点词有:(1)过中:过了正午。去,离开。舍:舍弃,抛弃。乃,才。(2)故:先前的;原来的。食:吃。3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根据“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可知,他懂得“信”的重要;根据“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可知,他懂得“礼”的重要;根据“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可知,他的辩驳有理有据,落落大方;根据“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可知,他以“入门不顾”的行为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严。34.本题考查主观表达。根据【甲】文“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可知,做人应该讲究诚信,要说话算话,尊重别人。根据【乙】文“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可知,守信,是为人之道。守信之人,可使三军信服。不守信之人,则会被人看不起。【点睛】参考译文:【甲】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乙】从前吴起外出遇到了老朋友,就留他吃饭。老朋友说:“好啊,等我回来就(到你家)吃饭。”吴起说:“我(在家里)等待您一起进餐。”(可是)老朋友到了傍晚还没有来,吴起不吃饭而等候他。第二天早晨,(吴起)派人去找老朋友,老朋友来了,才同他一起进餐。吴起不吃饭而等候老朋友的原因是怕自己说了话不算数。他坚守信用到如此程度,这是能使军队信服的缘由吧!要想使军队信服,(作为将领)不守信用是不行的。(22-23七年级上·福建泉州·期中)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选自《世说新语》)[乙]原谷①有祖,年老,谷父母厌憎,欲捐②之。谷年十有五,谏父曰:“祖育儿生女,勤俭终身,岂有老而捐之者乎?是负义也。”父不从,作舆③,捐祖于野。谷随,收舆归。父曰:“汝何以收此凶④具?”谷曰:“他日父母老,无需更作此具,是以收之。”父惭,悔之,乃载祖归养。(选自《太平御览》)[注]①原谷:人名。②捐:抛弃。③舆:手推的小车。④凶:不吉利。3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①门外戏②元方入门不顾③谏父曰④是负义也3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捐祖于野 皆以美于徐公B.下车引之 欲捐之C.乃载祖归养 去后乃至D.尊君在不 父不从,作舆3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友人惭,下车引之。②汝何以收此凶具?38.甲、乙两文在写作手法上有什么共同之处?请你举出一种并加以说明。39.甲文中的元方和乙文中的原谷身上分别表现出了中华民族怎样的传统美德?除此之外,你的身上还具有哪些让别人感动的中华传统美德呢?请简述一例。 【答案】35.①玩耍 ②回头看 ③规劝 ④这 36.B 37.①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②你为什么收回这不吉利的器具? 38.都是通过人物对话来刻画人物性格,甲文“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这是针对友人强调“期行”而说的。守信还是失信,关键在于“期日中”,“日中不至”,当然就是失信了。继而在指出友人“无信”的基础上,又指出友人“无礼”。乙文“他日父母老,无需更作此具,是以收之”这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这身的做法。间接告诉父亲要善待老人,要给儿孙做表率。 39.甲文中的元方身上表现出了中华民族“讲礼守信”的传统美德;乙文中的原谷身上表现出了中华民族“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我则继承了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每次吃饭时都不浪费一粒粮食,写字时不浪费一张纸等。 【分析】35.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注意根据语境确定词义。①句意为:在门外玩耍。戏:玩耍。②句意为: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顾:回头看。③句意为:好言规劝父亲说。谏:规劝。④句意为:这是违背道义的。是:这。36.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于:介词,在/介词,比;B.之:都是代词,他;C.乃:副词,于是/副词,才;D.不:副词,同“否”,表疑问/副词,不;故选B。37.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重点词:①惭,羞愧。引,拉。②汝,你。何以,为什么。38.本题考查写作手法。甲文主要是通过人物的对话来揭示的。这些人物对话,虽然只有三言两语,但句句都紧扣文章中心,紧扣人物性格,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甲文写友人与元方的对话有三句。第一句“尊君在不?”开门见山,问得直截了当,毫无谦恭之意,初露性格的鲁莽。第二句“非人哉!”出言不逊,当着儿子骂父亲,这是不讲礼仪的行为,再露性格的粗鲁。第三句“与人期行,相委而去!”看似有理,实则无理。不自责自己失约误期的错误,反而委过于人,怒斥对方如约而行的正确做法,这就更加暴露出友人不讲道理的性格特征。写元方与友人的对话也有三句。第一句“待君久,不至,已去。”这是针对友人的问话而答的。元方不是正面回答友人提出的问题,在,还是不在。而是先说“等君久”“不至”,再说“已去”,把父亲的“去”与“等君久”和友人的“不至”联系起来。这样的回答,不仅把父亲为什么走说清楚了,为后面批驳友人的怒斥作了准备,而且话中有话,流露出对友人失约的反感。第二、三两句是对友人无理怒斥的反驳。第二句“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这是针对友人强调“期行”而说的。守信还是失信,关键在于“期日中”,“日中不至”,当然就是失信了。抓住实质,击中要害,使友人失去辫驳的根据。第三句“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这是针对友人出言不逊而说的。在指出友人“无信”的基础上,又指出友人“无礼”。一步紧逼一步,把友人逼到了无以言对的狼狈境地,以至最后不得不“惭”而“下车引之”。乙文同样通过人物对话来写,原谷说“他日父母老,无需更作此具,是以收之”的意思是以后也会像他们扔掉爷爷一样把他们扔掉。这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这身的做法。这是间接告诉父亲要善待老人,要给儿孙做表率。最后“父惭,悔之,乃载祖归养”。由此分析作答即可。39.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理解相关词句,分析理解文章的主旨。甲文中,元方懂礼识义,他以“无礼”、“无信”对父亲的朋友进行批驳,告诉了人们讲礼守信的重要性;乙文讲述的是原谷劝告父母赡养祖父的事,告诉我们要善待老人,我们都有老的一天,要给儿孙做表率。我作为一名学生,我努力学习,懂礼貌,孝敬老人,生活简朴。【点睛】参考译文:[甲]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七岁,在门外玩耍。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出行,却丢下别人自己走。”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您没到,这是不讲信用(的表现);对孩子骂他父亲,这是没礼貌(的表现)。”朋友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大门。[乙]原谷有爷爷,年老了,原谷的父母很讨厌他,就想抛弃他。原谷此时十五岁,他劝父亲说:“爷爷养儿育女,一辈子勤俭节约,你怎么能因为他老就抛弃他呢?这是忘恩负义啊。”父亲不听他的劝告,做了一辆小推车,载着爷爷扔到野外。原谷在后边跟着,就把小推车带了回来。父亲问说:“你带这个不吉利的东西回来作什么?”原谷说:“等将来你们老了,我就不必另外再做一辆,所以现在先收起来。”父亲很是惭愧,后悔(做那样的事),于是去把爷爷载回来赡养了。(23-24七年级上·广东汕头·期末)【甲】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选自《世说新语》)【乙】戒弟伟刘廙夫交友之美在于得贤不可不详①。而世之交者,不审②择人,务合党③众,违先圣人交友之义,此非厚已辅仁之谓也。吾观魏讽④,不修德行,而专以鸠合为务,华而不实,此直搅世沽名者也。卿其慎之,勿复与通!(摘自《三国志魏书》)【注释】:①详:弄清楚;详细地知道。②审:仔细观察;考察。③党:古义指因私利而结成的集团。④魏讽:东汉末年一历史人物。40.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1)期日中( ) (2)尊君在不( ) (3)君与家君期日中( )4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待君久不至,已去。(2)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4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此非厚己辅仁之谓也/仁在其中矣。B.吾观魏讽/吾日三省吾身C.而专以鸠合为务/盖以诱敌D.勿复与通/复投之43.用两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夫 交 友 之 美 在 于 得 贤 不 可 不 详。44.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甲、乙两文在“交友之道”方面给我们带来什么启迪? 【答案】40. 约定 同“不” 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 41.(1)我父亲等待您很久,您都没到来,他已经离开了。(2)友人感到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走进家门连头也不回。 42.C 43.夫交友之美/在于得贤/不可不详。 44.甲文中友人“日中不至”和“对子骂父”的行为告诫我们与人交友要讲诚信、方正、有礼;乙文中刘廙对魏讽的评价和对弟弟的劝说告诫我们要谨慎选择有贤德的人为友,不能拉帮结派。 【解析】40.本题考查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约定在中午。期:约定。(2)句意:你的父亲是否在。不:同“否”。(3)句意:您与我父亲约定在中午。家君: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41.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1)重点字词:待:等待。久:很久,长时间。不至:没有来。去:离开。(2)重点字词:惭:感到惭愧。引:拉。入门:走进家门。顾:回头看。42.本题考查文言词语一词多义。A.名词,仁德、仁义;B.代词,我;C.介词,用、拿/连词,表目的,用来;D.副词,再、又;故选C。43.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句意:与人交朋友的好处,在于能够得到贤才,对此不能不弄清楚。重点字词:夫:句首发语词,无实义。交:结交,交往。美:好处,优点。得:结识,遇到。贤:贤能的人。详:详细,详尽。句子结构:“夫交友之美”提出交友的好处;“在于得贤”解释这个好处是什么,即能够结识贤能的人;“不可不详”则强调对这个好处的认识和重视,即需要详加考察。根据以上分析,可推知:夫交友之美/在于得贤/不可不详。4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启示。根据甲文“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可知,与人交友要诚信,守时、要方正、有礼;再根据乙文“夫交友之美在于得贤,不可不详”“不修德行,而专以鸠合为务,华而不实,此直搅世沽名者也。卿其慎之,勿复与通!”可知,交友要谨慎,要交有贤德的人,不要和那些华而不实,只会沽名钓誉的人交朋友,甚至拉帮结派。因此甲、乙两文在“交友之道”方面启迪我们与人交友要讲诚信、守时、要方正、有礼,同时我们也要谨慎选择有贤德的人为友,不要拉帮结派。【点睛】参考译文【甲】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七岁,在门外玩耍。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出行,却丢下别人自己走。”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您没到,这是不讲信用(的表现);对孩子骂他父亲,这是没礼貌(的表现)。”朋友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大门。【乙】与人交朋友的好处,在于能够得到贤才,对此不能不弄清楚。但是世上的人在交朋友时,不仔细选择人,只求广交朋友,这违背了古代圣贤所讲的交朋友的道理,这不是使自己品德增厚、使仁爱得以辅佐的正确做法啊。我看魏讽这个人,不修养自己的德行,却专门以招揽人才为能事,华而不实,这只是一个扰乱社会、追求虚名的人啊。你一定要谨慎,不要再和他来往了!(23-24七年级上·广东肇庆·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世说新语·方正》)45.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1)陈太丘与友期行(2)尊君在不(3)元方入门不顾46.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与人期行,相委而去(2)友人惭,下车引之【乙】魏文侯与虞人期猎魏文侯与虞人①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②?”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魏于是乎始强。(司马光《资治通鉴·魏文侯书》)【注释]①虞(yú)人:古代掌管山泽苑囿、田猎的官。②焉之:到哪里。47.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是日/君与家君期日中B.乃往/去后乃至C.魏文侯与虞人期猎/陈太丘与友期行D.今日饮酒乐/好之者不如乐之48.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战49.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从【甲】【乙】两文中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请从【乙】文中找出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45.(1)约定 (2)同“否” (3)回头看 46.(1)和别人相约同行,丢下(我)别人走了。(2)朋友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 47.C 48.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 49.做人要讲究诚信。 乙文中的魏文侯与管理森林的一个小官约好了去打猎。这天,魏文侯喝了酒,天又下雨,他仍然前往,亲自停止了宴席。魏国从此变得强大。可见讲究诚信的重要性。(意思对即可) 【解析】45.本题考查文言实词。(1)句意: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期:约定。(2)句意:你的父亲在吗?不:同“否”。(3)句意: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顾:回头看。46.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有:(1)期行:约定同行;委:舍弃;去:离开。(2)惭:感到惭愧;引:牵、拉。47.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名词,天/名词,太阳;B.连词,于是/副词,才;C.动词,约定/动词,约定;D.形容词,快乐/意动用法,以……为乐;故选C。48.本题考查断句。句子意思:魏文侯说:“我与别人约好了去打猎,虽然在这里很快乐,但是怎么能不去赴约呢?”“曰”后是文侯所说的话,在其后需断一处;“吾与虞人期猎”独立完整的表达句意;“虽乐”点明饮酒的心情;“岂可不一会期哉”为反问;正确断句为: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4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根据甲文“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可知,元方面对父亲友人的“非人哉”,不卑不亢,分条理罗列出父亲友人的过错,指出父亲友人不信守诺言,没礼貌的过失之处;根据乙文“魏文侯与虞人期猎”“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可知,魏文侯因为刮起大风,不能与虞人践约所定的打猎日期,即使饮酒很快乐,左右劝阻,仍坚持赶到虞人那里取消打猎活动,认真对待双方约定,魏国从此变得强大。可见两篇文章都强调了“诚信”的重要性,使我们明白做人要讲究诚信。【点睛】参考译文:【甲】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乙】魏文侯同掌管山泽的官约定去打猎。这天,魏文侯与百官饮酒非常的高兴,天下起雨来。文侯要出去赴约,随从的侍臣说:“今天饮酒这么快乐,天又下雨了,您要去哪里呢?”魏文侯说:“我与别人约好了去打猎,虽然在这里很快乐,但是怎么能不去赴约呢?”于是自己前往约定地点,亲自取消了宴会。魏国从此变得强大。(23-24七年级上·河南驻马店·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乙】陈太丘①诣②荀朗陵③,贫俭无仆役。乃使元方将车④,季方⑤持杖后从。长文⑥尚小,载箸车中。既至,荀使叔慈⑦应门,慈明⑧行酒,余六龙⑨下食。文若亦小,坐箸膝前。于时⑩太史奏:“真人东行。”客有问陈季方:“足下家君太丘,有何功德,而荷天下重名 ”季方曰:“吾家君譬如桂树生泰山之阿,上有万仞之高,下有不测之深;上为甘露所沾,下为渊泉所润。当斯之时,桂树焉知泰山之高,渊泉之深,不知有功德与无也!”(节选自《世说新语·德行》)【注释】①陈太丘:陈寔(shí),东汉人,曾作太丘长。②诣:拜访。③荀朗陵:荀淑,曾任朗陵侯。④将车:驾车。⑤季方:陈寔次子陈谌。⑥长文:陈群,为陈纪(元方)子,陈寔孙。⑦叔慈:荀靖,荀淑的儿子。⑧慈明:荀爽,荀淑的儿子。⑨余六龙:荀淑有八个儿子,号称八龙,都是出类拔萃的人才。余六龙是指其他六个儿子荀俭、荀锟、荀焘、荀汪、荀肃、荀旉。⑩于时:当时。50.请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含义。(1)陈太丘与友期行( ) (2)元方入门不顾( )(3)季方持杖后从( ) 4)既至( )5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去后乃至 乃使元方将车B.当斯之时 桂树焉知泰山之高C.相委而去 而荷天下重名D.为人谋而不忠乎 下为渊泉所润52.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客问元方:“尊君在不?”(2)陈太丘诣荀朗陵,贫俭无仆役。53.【甲】文中的陈元方和【乙】文中的陈季方分别具有怎样的品质?他们又有何共同点? 【答案】50. 约定 回头看 跟随 已经 51.B 52.(1)客人问元方:“令尊在不在?”(2)陈太丘去拜访荀淑,(太丘因为)家里穷雇不起仆人。 53.陈元方明理懂事。陈季方谦虚善言。二人都表现出了机智聪慧、说话有理有据的特点。 【解析】50.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翻译。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①句意: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期,约定;②句意: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大门。顾,回头看;③句意:季方手持节杖在后面跟着。从,跟随;④句意:已经到了。既,已经。5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为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A.乃:副词,才/连词,于是;B.之:都是助词,的;C.而:连词,表承接/连词,表转折;D.为:动词,替/介词,被;故选B。52.本题考查句子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①重点词有:尊君,你的父亲。不,同“否”。②重点词有:诣,拜访。俭,勤俭。53.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人物形象的把握。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概括人物性格从言行入手。可以直接摘取对人物评价的词语,也可以自己结合相关的语句进行概括,学会结合原文从原文中找到依据。甲文中,“待君久不至,已去”可以看出陈元方有礼貌;根据“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可知,陈元方用无信和豳来对父亲的客人进行斥责,有理有据,条理清晰,可见他的聪明机智,明白事理,能言善辩;乙文中,“吾家君譬如桂树生泰山之阿,上有万仞之高,下有不测之深;上为甘露所沾,下为渊泉所润。当斯之时,桂树焉知泰山之高、渊泉之深?不知有功德与无也”陈季方运用比喻巧妙地回答客人,把自己的父亲比作泰山山脚的桂树,既不失轻重,避免了儿子炫耀父亲之嫌,巧妙委婉地回答了客人的问话,又突出了父亲的学问和德行,可见他是一个敬重父亲且机智的人。据此作答。【点睛】参考译文:【甲】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乙】陈太丘去拜访荀淑,因为家里穷,雇不起仆人,就让大儿子元方赶着车,二儿子季方手持节杖在后面跟着,孙子长文年岁还小,也坐在车里。到了荀淑那里,荀淑让三儿子叔慈到门口迎接,六儿子慈明敬酒,其余六个儿子上菜,孙子文若还小,就坐在爷爷膝前。当时太史就向皇帝上奏说:“道德高尚的人已经向东去了。”有人问陈季方说:“您的父亲太丘,有什么功德,而担负了天下如此好的声名?”季方说:“我的父亲就好像生长在泰山山腰的一株桂树,上面是万丈高的陡壁山峰,下面有无法测量的深渊;树顶被甘露沾湿,树根为泉水滋润,在这样的时候,桂树又哪里会知道泰山有多高,深渊有多深?当然我的父亲也不会知道这功德是有还是无。”(23-24七年级上·浙江湖州·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学习任务。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选自《世说新语·方正》)乙时岁荒民俭,有盗夜入其室,止于梁上。寔阴见①,乃起自整拂②,呼命子孙,正色训之曰:“夫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遂至于此。梁上君子者是③矣!”盗大惊,自投于地,稽颡④归罪。寔徐譬⑥之曰:“视君状貌不似恶人宜深克己反善然此当由贫困。”令遗⑥绢二匹。自是一县无复盗窃。(选自《后汉书·陈寔传》)【注释】①寔阴见:寔,陈寔,东汉著名贤士、道德典范,他曾为太丘长,世称“陈太丘”。阴见,暗中看见。②整拂:这里指整顿衣服。③是:这样。④稽颡:跪拜,以额触地。⑤譬:晓谕,说服。⑥遗:赠送。54.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1)陈太丘与友期行(2)元方入门不顾(3)不善之人未必本恶(4)盗大惊,自投于地,稽颡归罪55.下面句子中的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时岁荒民俭,有盗夜入其室 元方时年七岁B.有盗夜入其室,止于梁上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C.夫人不可不自勉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D.自是一县无复盗窃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56.文中画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视君/状貌不似/恶人宜深克己反善/然此当由贫困B.视君状貌/不似恶人/宜深克己反善/然此当由贫困C.视君状貌不似恶人/宜深克己/反善然此/当由贫困D.视君状貌/不似恶人宜深克己/反善然此/当由贫困57.甲乙两文的最后一句有什么作用?请结合甲乙两则材料分别说明。58.你喜欢陈太丘这样的父亲吗?请结合材料阐述理由。 【答案】54.(1)期:约定,相约。(2)顾:回头看。(3)善:好,好的;善良。(4)大:非常,十分,很。 55.C 56.B 57.示例:甲文友人爽约又对子骂父,失信非礼,让元方鄙视。同时也表现了元方绝不矫饰的真性情。这也是将此则置于方正篇的原因。乙文说明陈太丘对梁上君子的处理非常成功,影响广大深远。 58.喜欢。陈太丘有见识、善教育、同情底层疾苦。家入盗贼也被当作宝贵资源实施对家人和入室者的教育,且能体察民间疾苦,施以援手,不仅阻止犯罪,引导其归于正途,而且树立社会正气。甲文中七岁的元方能有那样的应对和真性情,应该源自家庭的耳融目染以及父亲的引导教育。 【解析】54.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期,约定,相约。(2)句意:元方头也不回地进门去了。顾,回头看。(3)句意:不善良的人不一定本性是坏的。善,好,好的;善良。(4)句意:小偷大惊,从房梁跳到地上,跪拜在地,诚恳认罪。大,非常,十分,很。55.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收成,年成\表年龄的单位;B.停止\同“只”;C.发语词,不译\发语词,不译;D.此\表判断;故选C。56.本题考查断句。句意:看你的长相,也不像个坏人,应该克制自己不正当的欲望而返回正道。然而这样做,是因为你的贫困。根据句意可断句为:视君状貌/不似恶人/宜深克己反善/然此当由贫困。故选B。5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联系甲文中的“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可知,父亲的友人无信又无礼,元方入门不顾的行为表达了对友人的鄙视,也表现了元方自然率真的真性情。乙文“自是一县无复盗窃”的意思是从此全县没有再发生盗窃。这句话说明陈太丘对梁上君子的处理非常成功,影响广大深远。58.本题考查阅读启示,开放类试题,言之成理即可。根据乙文中的“寔阴见,乃起自整拂,呼命子孙,正色训之曰”可知,陈太丘善于教育子女,家入盗贼,他把这当作教育子女的机会。根据“盗大惊,自投于地,稽颡归罪”可知,陈太丘巧妙地阻止了犯罪。根据“令遗绢二匹”可知,他同情民生疾苦,对困难之人施以援手。根据“自是一县无复盗窃”可知,他用自己的行为为社会树立了良好的风气。甲文中元方面对友人的诘难,不卑不亢,坦然应对,最后入门不顾,率真不矫饰,应该是源自陈太丘的正确引导教育和良好家风的熏染。所以应喜欢陈太丘这样的父亲。【点睛】参考译文:【甲】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乙】当时年成不好,民众没有收成,有小偷夜间进入陈寔家里,躲在房梁上。陈寔暗中发现了,就起来整顿衣服,让子孙聚拢过来,严肃训诫他们说:“人不可以不自我勉励。不善良的人不一定本性是坏的,(坏)习惯往往由(不注重)品性修养而形成,于是到了这样的地步。”儿孙说:“这样的人是谁?”陈寔指着梁上的盗贼说:“就是那梁上的君子。”小偷大惊,从房梁跳到地上,跪拜在地,诚恳认罪。陈寔慢慢详细地告诉他说:“看你的长相,也不像个坏人,应该克制自己不正当的欲望而返回正道。然而这样做,是因为你的贫困。”陈寔命令人赠送二匹绢给小偷。从此全县没有再发生盗窃。(23-24七年级上·山东济宁·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乙】陈太丘①诣荀朗陵②,贫俭无仆役。乃使元方将车③,季方④持杖后从。长文⑤尚小,载箸车中。既至,荀使叔慈⑥应门,慈明⑦行酒,余六龙下食。文若亦小,坐箸膝前。于时太史奏:“真人东行。”客有问陈季方:“足下家君太丘有何功德而荷天下重名?”季方曰:“吾家君譬如桂树生泰山之阿,上有万仞之高,下有不测之深;上为甘露所沾,下为渊泉所润。当斯之时,桂树焉知泰山之高,渊泉之深,不知有功德与无也!”(节选自《世说新语·德行》)【注释】①陈太丘:陈寔(shí),东汉人,曾作太丘长。②荀朗陵:荀淑,曾任朗陵侯。③将车:驾车。④季方:陈寔次子陈谌。⑤长文:陈群,为陈纪(元方)子,陈寔孙。⑥叔慈:荀靖,荀淑的儿子。⑦慈明:荀爽,荀淑的儿子。59.下面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陈太丘与友期行 期:约定 B.元方入门不顾 顾:照顾C.季方持杖后从 从:跟随 D.既至 既:已经6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去后乃至 乃使元方将车 B.相委而去 而荷天下重名C.当斯之时 桂树焉知泰山之高 D.为人谋而不忠乎 下为渊泉所润61.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客人“无信”的表现,然而客人得知太丘已去,不但不反省自己,反而发怒,说明客人“无礼”的表现。B.【甲】文中的陈元方明理懂事。【乙】文中的陈季方谦虚善言。二人都表现出了机智聪慧、说话有理有据的特点。C.“君”表示有礼貌地称呼对方,相当于“您”;“尊君”表示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家君”表示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D.【甲】文通过对话描写,着重刻画了主人公元方落落大方,明白事理的性格特点。6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客问元方:“尊君在不?”63.请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两处)。足 下 家 君 太 丘 有 何 功 德 而 荷 天 下 重 名? 【答案】59.B 60.C 61.C 62.客人问元方:“令尊在不在?” 63.足下家君太丘/有何功德/而荷天下重名? 【解析】59.本题考查文言实词。B.有误, 顾:回头看;故选B。60.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乃:副词,才/连词,于是;B.而:连词,表承接/连词,表转折;C.之:均为助词,的;D.为:介词,替/介词,被;故选C。6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辨析。C.有误,“家君”表示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尊君”表示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故选C。62.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本句重点词语:尊君在不:你父亲在吗?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不,通“否” 。63.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句子朗读节奏的能力。解答时,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有感情的朗读文言文,培养语感并能根据句子中词语的意思含义来划分句子节奏。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本句句意为:您的父亲太丘,有什么功德,而担负了天下如此好的声名?“足下家君太丘”点明人物,应断开;“有何功德”为一问,应断开;“而荷天下重名”中“而”表示句意的转折,其后断开;故划分为:足下家君太丘/有何功德/而荷天下重名?【点睛】参考译文:甲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乙陈太丘去拜访荀淑,因为家里穷,雇不起仆人,就让大儿子元方赶着车,二儿子季方手持节杖在后面跟着,孙子长文年岁还小,也坐在车里。到了荀淑那里,荀淑让三儿子叔慈到门口迎接,六儿子慈明敬酒,其余六个儿子上菜,孙子文若还小,就坐在爷爷膝前。当时太史就向皇帝上奏说:“道德高尚的人已经向东去了。”有人问陈季方说:“您的父亲太丘,有什么功德,而担负了天下如此好的声名?”季方说:“我的父亲就好像生长在泰山山腰的一株桂树,上面是万丈高的陡壁山峰,下面有无法测量的深渊;树顶被甘露沾湿,树根为泉水滋润,在这样的时候,桂树又哪里会知道泰山有多高,深渊有多深?当然我的父亲也不会知道这功德是有还是无。”(23-24七年级上·四川广元·期末)文言文阅读,完成下面小题。(甲)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乙)承宫樵薪苦学承宫①,琅邪②姑幕人。少孤年八岁为人牧猪。乡里徐子盛明《春秋》经,授诸生数百人。宫过其庐下,见诸生讲诵,好之,因忘其猪而听经。 猪主怪其不还,寻之。见而欲笞之。门下生③共禁,乃止,因留宫门下。樵薪④执苦⑤,数十年间,遂通其经。【注释】①承宫:东汉人。②琅邪:古郡名,在今山东境内。③门下生:指学舍里的学生。④樵薪:砍柴。⑤执苦:干苦活。64.小语:学习文言文重在积累,比如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的含义就是我们积累的重点。请解释加点词的含义。(1)陈太丘与友期行 (2)元方入门不顾 (3)见而欲笞之 65.小文:文言文断句,先找虚词,如“俄而”等表时间的虚词后一般停顿,然后结合文意理解。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少孤年八岁为人牧猪66.小语:是的,积累了文言字词,不仅是断句,用现代汉语翻译句意,也小菜一碟,请翻译下列句子。(1)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2)猪主怪其不还,求索。67.小文:疏通文意后,可找关键句把握主要内容。甲文中“友人惭”的原因是什么?(用文中原句回答)承宫“忘其猪”的原因是什么? (用自己的话回答)68.小语:把握主旨,往往可以从人物形象入手。甲乙两文都有刻画儿童形象,从他们的言行中,你分别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答案】64. 约定 回头看 想 65.少孤/年八岁/为人牧猪。 66.(1)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2)猪的主人对他还未回来感到十分奇怪,便前往去向承宫索要(他的猪)。 67.甲文中“友人惭”的原因是“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承宫“忘其猪”的原因是听学生读书。 68.示例:从甲文知道要讲信用,要有礼貌;从乙文承宫的身上,我明白了外在条件不好并不可怕,学习的成功关键在于自身的努力。 【解析】64.本题考查文言实词。(1)句意为: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期:约定;(2)句意为: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顾:回头看;(3)句意为:看见他在听讲经书,就想用竹鞭打他。欲:想。65.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句意为:幼年丧父,在他八岁的时候,帮别人放猪。“少孤”交代情况,指承宫年幼丧父,“年八岁”表示时间状语,指八岁的时候帮别人放猪。故断句为:少孤/年八岁/为人牧猪。66.本题考查句子翻译。翻译时,要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还要抓住关键字词。本题关键字词:(1)非:不是。期:约定。委:抛弃,舍弃。(2)怪:对……感到奇怪。索:索要。67.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由甲文“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可知,“友人惭”的原因是“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由乙文“见诸生讲诵,好之,因忘其猪而听经”可知,承宫“忘其猪”的原因是听学生读书。68.本题考查阅读启示。从【甲】文“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可以得出做人要诚信守约;从“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叙写的客人对子骂父的角度可以得出:做人要讲礼貌;从【乙】文“宫过其庐下,见诸生讲诵,好之,因忘其猪而听经”“樵薪执苦,数十年间,遂通其经”可知,承宫家境不好也没什么读书的条件,但他善于抓住学习的时机并且认真刻苦,最终“遂通其经”。这启示我们外在条件不好并不可怕,学习的成功关键在于自身的努力。【点睛】参考译文:【甲】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乙】承宫,琅琊姑幕人。年少时丧父,在他八岁的时候,帮别人放猪。乡里的徐子盛精通《春秋》这本书,传授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02《 陈太丘与友期》对比阅读-2024-2025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原卷版).docx 02《 陈太丘与友期》对比阅读-2024-2025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解析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