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4讲·辛亥革命(共25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4讲·辛亥革命(共25张PPT)

资源简介

(共25张PPT)
110年前,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发动了震惊世界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结束了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近代以来中国发生的深刻社会变革由此拉了序幕。这是中国人民和中国先进分子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进行的一次伟大而艰辛探索。
——习近平《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第14讲 辛亥革命
时间 全国卷 广东卷 备考方向
2019 2013·T15·辛亥革命 2014·T16·辛亥革命 ①坚持唯物辩证法,用联系、发展观点分析清末政府改革与资产阶级革命之间的关系;
②理解《清帝逊位诏书》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近代中国政治体制转型中的作用;
③理解辛亥革命的意义及局限性;
④认识辛亥革命中“妥协”的智慧。
2020 【Ⅰ】T45·清末新政 【Ⅲ】T29·袁与临时政府清帝退位诏书稿争执 2021 T7·三民主义 2022 T7·清末新政 2023 【甲】28·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考情分析及备考指导
一、改良与革命的赛跑
材料一 改革与革命的时间表
改革之举 革命之浪
1901年外务部 1903年商部 1905年学部(废科举) 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 1909年第一届咨议局会议 1911年5月成立皇族内阁 1911年11月宪法十九条 1894年兴中会成立
1905年同盟会成立
1906年萍浏醴起义
1907年广东惠州(七女湖)起义、广西镇南关起义
1908年安徽安庆新军起义
1910年广州新军起义
1911年4月广州黄花岗起义
1911年11月武昌新军起义
根据材料一,归纳20世纪初清政府改革的特点,并结合课本P110清末新政的内容,分析20世纪初的中国改革与革命之间的关系。
特点:清政府改革力度日益加大;范围越来越广泛,从经济改革到政治改革;是一场现代化运动;政治改革带有滞后性和虚伪性。
关系:20世纪初中国的改革与革命关系紧密。一方面,革命派的革命活动,促使清政府必须以改革来压制革命。另一方面,改革的很多措施也客观上为革命高潮的到来提供了有利条件。清末新政中,清政府实行废科举、兴学堂、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等措施,本意是为了维护其统治,但实际上却为自己培养了一批掘墓人。
材料二 当时下有鼓吹革命之党人,而上复有制造革命之官吏;立宪其名,专制其实;商路则收归国有; 外债则任意大借;代表则递解回籍;内阁则专任亲贵。凡可以离民之心,解民之体者,行之惟恐不力!宜乎广州之变方起于前,川省之事又继于后。……殆武汉事发,各省响应,革命军之旗帜遂翘然高举于禹域(中国)之内矣!”
——高劳《革命战争记》,《东方杂志》第八卷第九号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课本,根据辛亥革命的背景(必要性、可能性、偶然性)
一、改良与革命的赛跑
背景 必要性 《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更加严重;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统治工具,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无力挽救危机 可能性 经济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阶级 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思想 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和三民主义提供思想理论准备
组织 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
军事 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加速了革命的进程
偶然性 四川保路运动使武汉兵力空虚为武昌起义创造了有利时机 内 容 对应纲领 具体含义 进步性 局限性
民族主义 (民族革命) 前提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以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朝封建统治 把矛头直指清王朝;间接打击帝国主义 对帝国主义妥协、退让,没有明确反帝
民权主义 (政治革命) 核心 创立民国 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从理论上解决了夺取政权、建立政权的问题 其矛头指向主要是皇帝和贵族,并没有把地主阶级作为整个统治阶级来反对
民生主义 (社会革命)补充和发展 平均地权 主张核定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 反映出孙中山注意解决农民土地问题,平均地权,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条件 没有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没有决农民土地问题。辛亥革命缺乏坚实的群众基础
【深化拓展】: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材料三 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说:……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
——纲要上P110
阅读孙中山这段话,分析
三民主义的积极意义及局限。
例1.(2022·广东卷·7)清末《游学译编》上刊登的《劝同乡父老遣子弟航洋游学书》云:“向之极可慕恋之科举的虚荣者,今已为蕉梦矣。而出洋学成,量与出身,已见明谕,宦达之路、利禄之路、学问之路、名誉之路,胥于是乎在。”这反映了当时( )
A.出洋留学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 B.落第士人成为官派留学生主要来源
C.新政改革加快了社会结构变动 D.科举停废改变了国人的中西体用观
C 考查方向:辛亥革命——清末新政的影响
典例分析·真题再现
例2.(2021·广东卷·7)孙中山在一次演说中认为,近代欧美各国工商业发达,却出现“富者敌国,贫者无立锥”的现象,因此中国必须“未雨绸缪,赶紧设法,免得再蹈覆辙”。孙中山旨在( )
A.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 B.宣传“均贫富”的政治理想
C.为联合苏俄提供政策依据 D.主张社会革命解决民生问题
D 考查方向:辛亥革命——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
典例分析·真题再现
例3.(2023·全国甲卷·28)清末,陈去病在《论戏剧之有益》一文中说:“此其奏效之捷,必有过于劳心焦思,孜孜矻矻以作《革命军》《驳康书》《黄帝魂》《落花梦》《自由血》者殆千万倍。”他号召青年人投身戏剧。这反映出( )
A.传统戏曲的演出逐渐衰落 B.戏剧开始由愉悦达官显贵转向民众
C.戏剧成为宣传革命的手段 D.反清书籍宣传革命思想的作用弱化
C 考查方向: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爆发前的舆论宣传
典例分析·真题再现
总长即国务员。按照同盟会设计的“总长取名,次长取实”的方案,由孙中山直接任命的各部次长、局长和总统府秘书长等,除海军次长外都是同盟会的骨干。
——摘编自吴雁南《中国近代史》
2天
41天
151天
清帝退位
占领武汉三镇
十余省区独立
中华民国成立
武昌起义
80天
123天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二、民主与专制的较量
宣布独立各省的都督身份 身份 人数 派别 比例
革命党人 5 革命党 18.5%
新军将领 13 旧官僚 70.4%
巡抚 3 布政使 1 提督 1 总参议 1 谘议局议长 3 立宪派 11.1%
1911-1912南北议和
材料 《清帝逊位诏书》(1912年2月12日)全文如下:“朕钦奉隆裕皇太后懿旨:前因民军起事,各省响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特命袁世凯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两月以来,尚无确当办法。南北暌隔,彼此相持。商辍于涂,士露于野。徒以国体一日不决,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举为总理大臣,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宜有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义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钦此。”
(1)根据材料概括《清帝逊位诏书》其出台的原因。
(2)提取材料中有关近代中国政治体制转型的信息,并予以说明。
【重点探究】《清帝逊位诏书》与近代中国政治体制转型
(1)原因: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独立,清朝统治土崩瓦解;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宣誓
就职临时大总统;北方军事将领通电要求确定共和政体;民国给予清帝退位以优厚的条件。
(2)
信息提取 说明
“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 标志清王朝在全国的统治结束,同时宣告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终结
“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 清帝退位,南北妥协,避免了大规模流血冲突,加快了中国实行共和的步伐,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政权的和平交接
“仍合满、汉、蒙(古)、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 各民族领土合为一大中华民国,为民国全面继承清朝疆域提供法理依据,客观上发挥了维护国家统一的作用,对构建由多民族构成的“中华民族”具有重要意义
“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 在很大程度上支持了袁世凯的篡权活动,给新生的中华民国留下了重大隐患
【重点探究】《清帝逊位诏书》与近代中国政治体制转型
例4.(2023·烟台二模·5)图1是1912年2月9日,
《真相画报》刊登的题为“鹬蚌相争”的漫画,
画中鹬蚌的旁边 站立着两个人,分别代表了
日本人和西方帝国主义势力。该漫画意在说
明( )
A.宋教仁与袁世凯矛盾重重,美、日借机加紧侵华
B.“府院之争”的实质是美、日对华的争夺与控制
C.南北双方应停止争斗,避免列强坐收渔人之利 图1
D.北洋军阀内部派系纷争,导致了军阀割据局面
C 考查方向:辛亥革命——南北议和
典例分析·真题再现
例5.(2020·全国Ⅲ卷·29)清帝退位诏书稿由南京临时政府拟订,袁世凯收到后擅自在诏书稿上加入“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等内容发表。孙中山表示反对,致电袁世凯强调:“共和政府不能由清帝委任组织。”他们分歧的实质体现在( )
A.是否赞同共和体制 B.政府组建的主导权
C.是否进行社会革命 D.临时大总统的人选
B 考查方向:辛亥革命——清帝退位后政府组建的主导权
典例分析·真题再现
材料四 第一章 总纲
第二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二章 人民
第五条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第六条 人民得享有各项之自由权。
第三章 参议院
第十六条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第四章 临时总统
第二十九条 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以总员四分之三以上出席得票满投票总数三分之二以上者为当选。
第四十一条 临时大总统受参议院弹劾后,由最高法院全院审判官互选九人组织特别法庭审判之
第五章 法院
第四十八条 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组织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民国元年三月十一日公布
二、民主与专制的较量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并指出其对中国近代政治产生的影响。
内容:主权在民;国民自由、权利和义务;民族平等;确立民主共和制度;实行三权分立,实行责任内阁制
影响: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通过宪法保障民主共和政体;确立人民民主权利;根本上否定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合法性;推动中国近代民主法治建设;推动了中国政治的近代化。
材料五 然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实施结果却是令人失望的:民初有宪法而无宪政,有法制而无法治。《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实施受挫究根溯源是由于它的制定和实施指导理念在学理上出现了偏差和失误,概而言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制定者犯了“因人立法”思维和“法律工具主义”思维的错误。妥善处理行政权和立法权之间的关系是现代宪政关注的重难点,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民国初年动荡的时局中很难处理好两者的关系。
——摘编自王熙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施受挫原因分析》
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受挫的原因。
二、民主与专制的较量
原因:内容违背了基本法理,文本设计上存在缺陷(因人设法违背了宪政的基础);权力架构混乱,没有处理好立法权和行政权之间的关系;政局动荡,当权者干涉;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缺乏群众基础。
例6.(2015·海南卷·15)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实行总统制,赋予总统很大权力;其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又对总统权力做出严格限制。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出当时( )
A.立法服从于政治 B.行政服从于司法
C.从人治走向法治 D.民主政体臻于完善
A 考查方向:辛亥革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典例分析·真题再现
影响 性质 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意义 政治: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
思想:传播了民主共和观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
经济: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社会风俗方面:革除社会陋习,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物质生活和礼仪习俗的变革
对亚洲:鼓舞了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
局限 缺乏一个能够后提出科学革命纲领、能够发动广大群众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
资产阶级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三、历史与现实的回响
材料六 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枪炮兴,弓矢灭;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
——据1912年3月5日《时报》刊载的文章《新陈代谢》
材料七 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他回过头去说,“水生,给老爷磕头。”便拖出躲在背后的孩子来。
——鲁迅《故乡》(1921年)
(1)材料六反映当时中国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分析原因。
(2)材料二对研究民国初年的社会变革,是否具有史料价值?简述理由。
三、历史与现实的回响
(1)变化:政治方面,资产阶级共和制取代了封建帝制;中华民国取代了清王朝;社会习俗方面,发生了趋向平等、进步的变化。
原因: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近代以来,西学东渐规模的扩大和西方文明礼仪的传入;南京临时政府发布了一系列革除“旧染污俗”的政令。
(2)有史料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创作时的历史背景和情感态度,但毕竟是文学作品,还需要与其他史料相印证。
材料八 袁世凯之废共和复帝制,乃恶果非恶因,乃枝叶之罪恶,非根本之罪恶。若夫别尊卑,重阶级,主张人治,反对民权之思想之学说,实为制造专制帝王之根本之恶因。吾国思想界不将此根本恶因铲除净尽,则有因必有果,无数废共和复帝制之袁世凯,当然接踵应运而生,毫不足怪。
——《新青年》(1916年)
(3)材料七、八与材料六有何矛盾之处?
(4)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民国初年中国社会的认识。
三、历史与现实的回响
(3)矛盾:材料六认为“跪拜礼灭”,但跪拜礼依然存在(材料七)。材料六认为“专制政体灭”,但不久袁世凯复辟帝制(材料八)
(4)认识:受西学东渐的影响,民国初年的政治体制、社会习俗等各方面发生了深刻变革;但是,长期的封建思想、陋习根深蒂固,短期内难以清除;辛亥革命后的中国,处于从帝制走向共和的转型期,进程曲折、艰难,呈现出多元并存、新旧交替的时代特征。
例7.(2022·湖北卷·7)下图是近
代一位青年寓居天津期间的元旦日记,
箭头所指的方框内文字( )
A.流露出对社会嬗变的失落情感
B.反映了帝制到共和的时代变化
C.展现民国元年元旦的社会景象
D.表达作者投身革命的坚定立场
B 考查方向: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后的意义
典例分析·真题再现
例8.(2021·北京卷·7)1912年1月,列宁起草了一份决议,提到辛亥革命“将给亚洲带来解放并将破坏欧洲资产阶级的统治”“俄国无产阶级怀着极大的热忱和深切的同情注视着中国革命人民获得的成就”。这表明,列宁认为( )
A.辛亥革命与十月革命具有相同的性质
B.孙中山领导的政党代表无产阶级利益
C.共产国际的指导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
D.辛亥革命冲击了殖民主义在亚洲的统治
D 考查方向: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典例分析·真题再现
例9.(2023·湛江高三上期末·7)民国初年,革命元勋黄兴在致电袁世凯等人的电文中提道:“比来学子,每多误会共和……将见背父离母认为自由,逾法蔑纪视为平等,政令不行,伦理荡尽。”革命党人张纯一指出,“盖家庭废则孝道亡,人类亦将灭绝也”。这可以用来说明,民国初年( )
A.思想启蒙任务任重道远 B.复辟帝制思潮兴起
C.平等思潮产生广泛影响 D.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A 考查方向: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典例分析·真题再现
材料一 辛亥革命中的妥协主要包括汉族和满族及其他民族之间的民族妥协与和解,南方革命政权和清朝皇室之间的政治妥协与和解,孙中山和袁世凯两大政治“巨头”之间的权力妥协与和解。通过这民族、政治和权力这三大妥协,辛亥革命以较小的代价和低烈度的震荡推翻了至清朝垂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统治,较为顺利地达到了“不流血而贯彻共和之目的”制度变革的目标。
——薛恒《辛亥革命中的三大妥协及其历史遗产》
根据材料谈谈你对辛亥革命中妥协的理解。
观点一:“大妥协”是消极的,是革命不彻底的表现。
理由: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中华民国名存实亡;为君主复辟埋下了伏笔。
观点二:“大妥协”是积极的,是革命派的斗争策略。
理由:加快结束清王朝的统治和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保存革命力量。适当的“妥协”是武装斗争的有益补充。
【重点探究】辛亥革命中的“妥协”的智慧
材料二 “关于民元孙中山让位的历史问题,以往学界大都认为这是孙中山不能坚持斗争,屈服于袁世凯的表现,是辛亥革命失败的重要标志;或把袁世凯看作一个玩弄权术,坐享其成者,轻易就将革命党人的政权骗到手,是个十足的大赢家;帝国主义、立宪派就只有破坏革命,站在袁世凯的一边,帮其夺权。而事实上,民元孙中山让位是一个共赢的结果。”
——改编自丁健《民元孙中山让位的共赢性》
如何理解“民元孙中山让位是一个共赢的结果。”
理解:①清王室退位,享有优待条件;②袁世凯获得大总统席位和全国的统治权;③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借袁世凯之手实现了推翻清王朝、速定共和的目的;④帝国主义、立宪派通过调停盼到了一个他们希望的袁世凯建立的政局较为稳定的国家。
【重点探究】辛亥革命中的“妥协”的智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