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复习中国古代史时间线梳理(共14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年高考复习中国古代史时间线梳理(共14张PPT)

资源简介

(共14张PPT)
中国古代史
(约170万年前--1840年)
知识清单一 古代王朝更替
夏朝
商朝
西周
东周
春秋
战国


西汉
东汉
曹魏
蜀汉
孙吴
西晋
十六国
东晋
北魏
东魏
北齐
西魏
北周
隋朝
唐朝
五代十国
北宋
南宋
元朝
明朝
清朝
大 夏 国
北朝




南朝
辽国
金国
知识清单二 中国古代历史分期
1、原始社会:约170万年前--约前2070年;
2、奴隶社会:前2070年--前476年;
(1)形成期:夏朝---BC2070年至BC1600年;
(2)发展期:商朝---BC1600年至BC1046年;
(3)鼎盛期:西周---BC1046年至BC771年;
夏禹---阳城(今河南登封)--王位世袭制;
商汤---亳→殷(今河南安阳)--内外服制;
武王---镐(今陕西西安)--宗法制分封制;
先秦
三代
(4)瓦解期:春秋---BC770年至BC476年;
3、封建社会:前475年--1840年;
(1)确立时期:战国---BC475年至BC221年;
东周
(2)统一时期:秦汉---BC221年至220年;
①秦朝:BC221年至BC207年;
嬴政-咸阳---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②西汉:BC202年至8年;
刘邦-长安(今陕西西安)--中外朝制度-刺史制度-察举制;
③东汉:25年至220年;
刘秀-洛阳(今河南洛阳);
(3)分裂时期:魏晋南北朝---220年至589年;
①三国:鼎立之势---220年至280年;
魏:曹丕-洛阳--九品中正制;
蜀:刘备-成都;
吴:孙权-建业(今南京);
②西晋:短暂统一---265年至316年;
司马炎-洛阳;
③东晋:317年至420年;
司马睿-建康(今南京);
④北朝:386年至581年;
北魏
东魏
北齐
西魏
北周
⑤南朝:420年至589年;




(4)繁荣时期:隋唐---581年至907年;
①隋朝:581年至618年;
杨坚-长安(今陕西西安)---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②唐朝:618年至907年;李渊-长安(今陕西西安);
(5)继续发展:五代辽宋夏金元---907年至1368年;
①五代:907年至960年---梁-唐-晋-汉-周;
②辽朝:916年至1125年---耶律阿保机-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
③西夏:1038年至1227年---元昊-兴庆(今宁夏银川);
④金朝:1115年至1234年---完颜阿骨打-会宁(今黑龙江阿城);
⑤北宋:960年至1127年---赵匡胤-东京(汴梁即开封)-二府三司制;
⑥南宋:1127年至1276年---赵构-临安(今杭州);
⑦元朝:1271年至1368年---忽必烈-大都(今北京)-行省制;
(6)衰落时期:明清(前期)---1368年至1840年(鸦片战争前);
①明朝:1368年至1644年;
朱元璋-应天(今南京)→北京---废丞相、设内阁;
②清朝前期:
后金:1616年至1636年---努尔哈赤-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
清朝:1636年至1840年---皇太极-沈阳→顺治帝-北京;
知识清单三 中国古代史总体特点
① 社会在分裂与统一交替中向前发展;
② 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
③ 中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历史延绵不断的国家;
【题文】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朱元璋推翻元朝的统治建立明朝政府后,积极发展同周边国家的关系,重新确立了以明朝为宗主国的地区安全合作体系。在这一体系下,凡是与明朝建立宗藩关系的国家,都须经过明朝的认可与册封,发生王位更替时,也要经过明王朝的许可,新王也须得到明朝的册封,这也被藩属国视作其政权合法性的标志。在这种宗藩关系下,明朝与藩属国之间,虽然名义上是君臣关系,但实际上对藩属国的内政并不干预,即使藩属国之间发生王位争夺的政变,明朝也很少出兵,而仅仅是对篡夺王位者予以道义上的谴责,或者积极从中斡旋。一般情况下,新的国王也会主动与明朝缓和关系,尽量争取明朝的册封和认可,这也是其寻求合法性与巩固权力所必需的。由此可见,明朝与藩属国的关系不同于西方的殖民侵略,对于这一点,即使是西方学者也有着清醒的认识,如美国著名汉学家费正清就指出,明朝与藩属国的关系,“不是一种侵略性的帝国主义”,而是“表现出传统的‘文化主义’”。
——摘编自张献忠《略论中华文明没有侵略和称霸的基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宗藩关系的特点,并分析其弊端。
特点:①注重地区安全与稳定;②二者关系较松散(宗主国基本不干预藩属国的内政或藩属国相对独立);③双方政治地位不平等;④经济联系以朝贡贸易为主;⑤处理双方关系以怀柔、安抚为主。
弊端:①助长明朝统治者唯我独尊的自大心理,不利于近代平等外交关系的建立;②厚往薄来的朝贡贸易造成了财政紧张;③松散的宗藩关系缺乏稳定性,不利于抵御西方的侵。
材料二、汉代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选官制度,主要有察举、征召、辟除等方式。两汉的察举,以孝廉最多。察举贤良,一般还要进行对策考试。这种考试方式在南北朝时期越来越被重视,开了隋唐科举制的先声。
唐代沿用并发展了隋代的科举之法,考试内容也有所变化,有经学基础知识、文采辞章、经学理论、政论见解等,还有一些专门知识,如律令、算学等。
宋代对科举制度进行了多次调整,定制为三年一次,分州试、省试(中央考试)殿试(皇帝亲试)三级进行。宋代考试内容一直有变化。在宋代废止了行卷和公荐,实现了“一切以程文为去留”。宋代考卷实行糊名弥封制和誊录制。
明清时期的科举,采用八股取士,三年一次,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和会试的主考、同考由皇帝钦定派遣。考试有严密程序,考官入院,立即封锁内外门户。考生入院时要逐人搜检。——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特点。并谈一谈你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看法。
看法:①有利于吸纳社会精英,形成高素质的官僚队伍;②扩大了统治基础,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③体现了相对的社会公平,有利于社会的发展;④有利于文化教育的发展和繁荣;⑤为后世的人才选拔提供了参考和借鉴;⑥后期走向僵化,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社会转型。
特点:①不断完善和发展;②逐步体系化、规范化;③程序日益严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