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7张PPT)知识点识记 秦朝与汉朝的时间、疆域图边界及变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一多民族国家等历史概念内涵,秦汉不同时期政治体制结构及变化,并识记典型史料;秦汉经济政策与农工商发展状况;秦汉驰道与丝绸之路的路线与特点;秦汉文化政策、文化成就、科技成果等。理解 秦汉政权建立、演变的原因和特征;秦汉实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及方式;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表现及对后世的影响;秦汉灭亡的因素分析,并深化专制体制在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长期负面影响。提升 善于对比秦汉制度的传承性和差异性,并总结朝代政权更替的规律;提炼秦汉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与巩固时期的阶段性特征,并分析其历史意义。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23年公元220年公元前221年公元前141年汉初东汉新政鼎盛25年秦国疆域图西汉疆域图材料一 梁惠王:“天下恶乎定?”孟子:“定于一。”——《孟子·梁惠王章句》(一)秦朝统一的历史因素与过程时代因素:统一的历史趋势①疆域统一趋势:②思想统一趋势:③经济统一趋势:④文化统一趋势:兼并战争促进疆域合并;民心向一以求和平;地域经济联系加强;民族融合,华夏认同形成。材料二 (秦之)国塞险,形势便,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是形胜也。入境观其风俗,其百姓朴……甚畏有司而顺。……及都邑官府,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 敬、忠信。……入其国(首都),观其士大夫,……不比周,不朋党,倜然莫不明通而公也。……观其朝廷,其朝(早)间听决,百吏不留,恬然如无治者。——《荀子 强国篇》(一)秦朝统一的历史因素与过程秦国因素:①秦国地理位置优越, 资源雄厚。②商鞅变法实现富国强兵,壮大秦国实力;③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治清明。材料三 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史记·李斯传》秦的统一,把中华民族的活动空间从黄河、长江流域扩展到漠北、河西、西南和岭南地区,奠定了中华民族活动的基本地理空间,奠定了此后历代疆域的基本版图;形成了中华民族发展的共同地域,对华夏文明的发展繁荣有着非凡意义。(二)封建制度的开创乡里亭三老啬夫游徼(里正、什伍制度)中央地方基层1.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2.君主专制的决策制度;3.中央集权制度,实现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教化)(掌狱讼、赋税)(捕盗)(传递政令维护治安)5.严密的基层管理与监督机制。4.以地域为基础的官僚政治;(二)封建制度的开创领域 配套措施决策辅助文书系统律法人员管理监察官吏选拔与管理民族与边疆治理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行政,建立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传送到全国各地,提高治理效率)颁布通行全国的秦律编制户籍(实行分类登记制度:户籍、宗室籍、宦籍、市籍),迁徙六国贵族豪强建立了以御史大夫为首的中央监察体系选拔:军功爵制,“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管理:上计制(考核官员的主要办法,每年岁末将地方治理情况上报中央)设典客(内)、典属国(外)等官职来管理民族事务;边疆设置南海郡、桂林郡等廷议制度:减少君主独裁下的决策失误【知识深化】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时代差异分封制 郡县制划分标准权力权力来源收入来源选官标准任期影响世袭皇帝任免诸侯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易形成割据势力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维护了国家的统一血缘宗法关系地域划分相对独立的行政权、财权、军权行政管理权俸禄封邑与人民血缘才能终身任期1.(2023·湖南高考·2)战国时期,关东六国国君任相多用其宗族及国人。数代秦王所用秦相,商鞅为卫人,楼缓为赵人,张仪、魏冉、范雎为魏人,蔡泽为燕人,吕不韦为韩人,李斯为楚人。据此可推知( )A.秦国官僚制相对完善 B.秦国用人政策不断改变C.六国严格遵行宗法制 D.法家人物在六国遭排挤2.(2023.6·浙江高考·3)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共苦战斗不休”。秦国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相继灭掉六国,进而开创了“海内为郡县”“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的局面,这表明( )A.分封制度的终结 B.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形成C.宗法制度的湮灭 D.中华文明起源到早期国家形成的重大转变AB(二)封建制度的开创①封建土地私有制度确立,政府以国家力量保障小农经济发展。浇灌关中平原浇灌成都平原连通湘江与珠江②确定以人丁与田地为标准的赋税制度:田赋 :“收泰半之赋” (田产三分之二)人头税:口赋沉重徭役:更卒:法定服务期限是一个月,服务地点是在本郡或本县正卒:役期一般是1-两年,到郡国和京城服兵役。戍卒:役期一般是一年,到边塞屯戍。BC216年“黔首自实田”:政府承认土地私有,在全国范围内对私有土地正式征收田赋的开端。(二)封建制度的开创思考:秦朝是否“重农抑商”?⑵统一度量衡⑴统一货币⑶统一车轨⑷修建通达全国的驰道,形成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性道路网③建立统一的全国性市场,规范商业运行机制。【练习】秦朝商业文书中,《工律》和《效律》对商品的规格做出统一的规定;《金布律》对于商品标价、商品质量、市场规则、借贷行为制定了法律规定,并针对违反商业正常运行秩序者制定处罚条例;《司空律》涉及契约担保方面的法律文书。这表明秦朝( )A.通过法律规范商贸发展 B.商业文书趋向成熟C.通过立法维护中央集权 D.重视鼓励商业发展①满足政令传达,军事调动和赋役征发需要,提高国家治理效率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强化中央集权;②推动全国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A(二)封建制度的开创史料一: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史记·李斯列传》《云梦睡虎地秦简》局部文化建设:建立以法治国的治国理念,确立以文化专制为核心的思想控制体制。书同文:确立统一书面文字作用:文化统一,便利政令通达。史料二:“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史记·卷121·儒林列传》史料三:卢生等,吾尊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以重吾不德也。诸生在咸阳者,吾使人廉问,或为訞言以乱黔首。——《史记·秦始皇本纪》【知识深化】对“焚书坑儒”的理解与补充理解:秦朝治国具有一定的理性精神礼与法是一个健全社会互为表里的两个方面材料一: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二:“秦虽无道,不燔诸子。诸子尺书,文篇俱在”。——王充在《论衡·书解》材料三:“博士,秦官。掌通古今,秩比六百石,员多至数十人。”——《汉书·百官公卿表》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从其产生之日起,其组织机构就具有多民族、统一的性质,其职能就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统一的历史任务。……传统农业对水利有着更多的依赖,从大禹治水到清代多次治理黄河,无不集中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这是靠一家一户的小农无法实现的……秦凭借从中央到地方较为完善的统治机构,做到了“书同文”。文字统一对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对中国的民族交融、国家统一、疆域拓展、历史延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剑桥中国秦汉史》【知识深化】秦朝制度建设的作用与内部关系?作用:关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动员大规模经济建设,落实统一的文化政策,农耕经济的发展与统一文化认同的形成反作用于中央集权统治的强化。政治上:奠定封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治理基础;经济上:保障封建农耕经济的稳定与发展;文化上:促进地域间与民族间交流,延续中华文明与华夏认同。(辩证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奠定中国两千年疆域版图的基础——民族融合与文化统一趋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以法治国以及平民参政的思想基础秦朝为何在如此成就下仍然走向迅速灭亡?(三)秦朝的灭亡废除六国贵族封地代之以秦国郡县制,从政治上断绝六国延续根本。迁天下富户于咸阳,从经济上断绝六国复起的经济来源。收天下铜器于咸阳,铸造十二铜人,从军事上使得六国得不到军资。在全国推行严苛的秦法,从法律上严格控制六国遗族的行动。材料一:秦失其政,而陈涉发迹,诸侯作难,风起云蒸,卒亡秦族。天下之端,自涉发难。——《史记·太史公自序》①农民起义②吏治败坏③关东政策过于激进,激起关东六国贵族复仇情绪。直接原因“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材料二:昔赵高无过人之志,而居万人之位,是以倾覆秦国而祸殃其宗,尽失其瑟。——汉《盐铁论 相刺第二十》(三)秦朝的灭亡材料一 至于始皇,遂并天下,内兴功作,外攘夷狄,收泰半之赋,发闾左之戍。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竭天下之资财以奉其政,犹未足以澹其欲也。——《汉书·食货志》①秦朝暴政:严苛的律法损民,苛捐杂税过度征用民力;②封建专制制度自身的局限性;③统治理论过于专制,不利于统一稳定时期王朝的长久发展。根本原因材料二 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夫兼并者高诈力,安危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贾谊《过秦论》刘邦率军进入咸阳后,与父老约法三章,秦人大喜,民心安定。——《史记·高祖本纪》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史记.项羽本纪》社会初定民生凋敝匈奴犯境政治上:实行郡国并行制度。调整经济上:轻徭薄赋,鼓励工商业。思想上:无为而治,休养生息(一)汉初:制度的调整民族关系上:和亲匈奴,羁縻百越作用“惩戒亡秦孤立之弊”文景之治危机王国问题边境危机阶级矛盾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公元23年公元220年公元前141年汉初东汉新政鼎盛汉高祖刘邦汉武帝刘彻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王莽篡权光武中兴汉献帝律法上:颁布《九章律》,宽省刑罚(2023·广东高考·2)汉初儒家代表人物陆贾的《新语》云:“昔舜治天下也,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寂若无治国之意,漠若无忧天下之心,然而天下大治……故无为者乃有为也。”陆贾的上述思想( )A.适应了休养生息的政治需要 B.契合了德法并用的治国理念C.为尊崇儒术提供依据 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2018.11·浙江高考·2)论及“汉承秦制”,有学者指出:“尽管表面上与秦及其制度划清了界限。但汉朝实质上重建了秦的中央集权官僚政治。”下列项中能够体现上述认识的是( )A.分封诸侯王,郡国并存 B.划分监察区,建立十三部刺史C.限制相权,建立“中朝”决策机制 D.设司隶校尉,加强对官吏的监督AA(2016·全国高考Ⅲ卷·25)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 )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 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B(二)鼎盛:汉武帝的“有为”之治时代背景:经济恢复物质基础雄厚的同时,国家危机凸显。材料一 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材料二 (文帝)匈奴连岁入边,烽火逼于长安……(景帝)匈奴五次入边,杀掠人口,动以万计。——《史记 匈奴列传》材料三 (富商大贾)冶铸煮盐,财或累万金,而不佐国家之急,黎民重困。——《史记 平准书》材料四 (豪强地主)役财骄溢,或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史记 平准书》(商贾干扰市场,地方豪强膨胀,土地兼并严重)①王国问题②边境危机③阶级矛盾(诸侯势大,威胁中央集权)(匈奴犯境,危及统治稳定)(二)鼎盛:汉武帝的“有为”之治1.政治领域设置“中朝”削弱相权,加强皇权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国,强化中央集权①中央官制:②地方集权:③监察制度:地方设置十三州刺史,巡视监察辖区内郡级官员子弟与豪强势力。(施政者的政治智慧)中央形成以御史大夫为首的中央监察体系,设司隶校尉监察京官。(2022.1·浙江高考·4)汉武帝置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刺史定期在辖区内巡行,年终赴京奏事。刺史秩仅600石,但能以卑临尊,监察秩二千石的郡太守和王国相。由此可知,西汉刺史的设置( )A.可以弥补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 B.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是地方行政体制建设的重要内容 D.代表着社会履行监察官员的职能B刺史制度特点:a.中央垂直派遣和管理;b.具有流动性,非常驻;c.位卑权重。(二)鼎盛:汉武帝的“有为”之治④官吏制度选官:特点:方式:常科:岁举,人数固定,有具体标准(孝廉、茂才)特科:无固定时间有具体标准(贤良方正、贤良文学、明经)察举制(其他补充制度:积功劳为官、征辟制)(2023·全国高考新课标卷·26)汉武帝时设置十三州部,州部可以推举秀才。东汉,“州里”“州闾”“州党”等语汇逐渐行用,意为同乡,州刺史被尊称为“使君”。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这在当时( )A.推动了察举制度的形成 B.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C.有利于抑制豪强的势力 D.强化了监察制度的效力B影响:考察、举荐、考试三结合;自下而上的选拔;以德行能力为标准。一定程度上提高官员吏治能力;官吏考核:上计制(岁末向郡国、中央逐级上报地方户口、收入、治安等状况,御史审核,考核结果作为赏罚依据)导致地方豪强与士族兴起的因素之一。1.政治领域(二)鼎盛:汉武帝的“有为”之治【深化】察举制的历史意义1.政治领域材料一 汉高祖初得天下,即下令招贤。直到汉武帝,这一趋势达到正式的法制化,全国优秀青年,受国家大学教育,凭其成绩,补郎补吏,加入政府。不到一百年,西汉政府早已完全是一个士人政府了。所谓士人政府者,即整个政府由全国各地之知识分子即读书人所组成。——钱穆《国史新论》(2018·湖北部分重点中学高三7月联考·3)史学大师钱穆认为: “在中国历史上,自秦以下之传统政府……应称之曰 ‘士人政府 ’。士人政府之正式确立,则在汉武帝之后。 ” “士人政府 ”的形成主要影响是( )A.武功增强 B.商业发展 C.儒学受抑 D.政权开放D(二)鼎盛:汉武帝的“有为”之治1.政治领域⑤律法建设:⑥社会治理:增修法律,律令合编渐成趋势。地方治安:任用酷吏,打击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户籍制度:编户齐民(丞相主管全国户籍)社会救济:运用平准法,调节粮价;赐高龄老人鸠杖以示尊重。(2023·浙江金华十校二模·3)据《汉书》记载,有官员奏请汉宣帝,“令边郡皆筑仓,以谷贱增其贾而籴,谷贵时减贾而粜,名曰常平仓。”该举措( )A.体现政府浓厚的重商意识 B.是对均输平准政策的实践C.标志着民间救济开始兴起 D.化解日益尖锐的阶级矛盾推动常平仓制度的形成与实践B(“律”为稳定的法典,“令”为皇帝发布法律文告诏令。律、令皆有法律效力)(商人、地主与官僚的“三位一体”)(二)鼎盛:汉武帝的“有为”之治2.边疆治理民族关系:①中央:设置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②边疆:a.军事战争:北击匈奴,征服南越b.设置机构: 设置河西四郡(敦煌、酒泉、张掖、武威)、南海九郡 地方军政机构(西北为西域都护府,东北为乌桓校尉)c.实行屯戍制度(军事防护+移植农耕经济开发边疆)对外关系:张骞凿空西域,开辟丝绸之路。东北:乌桓校尉(二)鼎盛:汉武帝的“有为”之治3.经济统制④赋税政策:加征人头税(分为口赋、算赋)、征收财产税(eg.税民资)①改革币制(五铢钱),收归铸币权于中央②盐铁官营,实行中央政府垄断③均输平准,政府调节市场,打击倒卖和囤积均输:地方设均输官,把部分地方进贡物品转运至缺货地区贩卖,增加政府收入,防止商人垄断市场。平准:在长安和主要城市设立掌管物价的平准官,利用均输官所出物资,根据市场物价,贵时抛售,贱时收购,平抑物价。(2022·天津高考·2)汉武帝时期,“以均输调盐铁助赋”,国家财政收入增加;但武帝常年对外用兵,还前后巡游二十余次,仅一次巡游“所过赏赐,用帛百余万匹,钱金以巨万计”。这一时期国家财政没有得到根本好转,主要是由于( )A.朝廷过度干预经济 B.国家经济资源枯竭C.盐铁官营不合时宜 D.只重开源未能节流D(二)鼎盛:汉武帝的“有为”之治3.经济统制⑤抑商政策:a.贱商——贬低商人地位,限制商人生活水平b.限商——限制商业活动时空与规模(坊市制度的发展)c.强迁地方富户到都城居住(同时防止地方势力专大)d.对商业征收重税:算缗与告缗,加征财产税。e.与商人争利——盐铁官营、均输平准(2022·湖南高考·2)汉武帝南征北伐,东巡西幸,奢靡无度,致府库告竭,遂用聚敛之臣,“至于卖爵、更币、算车船、租六畜、告缗、均输、盐铁、榷酤,凡可以佐用者一孔不遗,独于田租不敢增益”。武帝此举( )A.体现以农为本 B.服务于汉初战事 C.意在藏富于民 D.解决了财政危机A算缗:要求商人、手工业者、高利贷者以及车船所有者向政府申报资产,并按照一定比例纳税。告缗:鼓励百姓相互告发身边没有按照“算缗”制度缴纳税钱、隐瞒财产的人。凡揭发属实,即被没收全部财产,并罚戍边一年,告发者奖给被没收财产的一半。(二)鼎盛:汉武帝的“有为”之治4.治国理念:尊崇儒术,确立儒家正统地位(实质:外儒内法,巩固专制统治)①理论来源:董仲舒新儒学(新:儒+法、道、阴阳家)主张:政治观:伦理观:治理观:经济观:性三品说:圣人之性(善-统治者)、中民之性(有善质而未善-教化)斗宵之性(性恶-刑法)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合一: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强化君权与制约机制并存)三纲五常(先秦以来儒家的“民本”走向“君本”)德主刑辅,春秋决狱,以经注律。限民名田,轻徭薄赋(抑制土地兼并,体现儒家民本特质)(二)鼎盛:汉武帝的“有为”之治4.治国理念:②实践落实:重用儒生为官,建立以儒学为基础的教育体系。汉代学校系统官学私学中央太学地方郡国学(学、校、庠、序)读书察举制度为官经师、学者办学蒙学以儒学为基础的选材任官体系形成(二)鼎盛:汉武帝的“有为”之治【拓展】汉武帝尊崇儒术的历史影响材料二 自从董仲舒建议批准以后,汉代初叶再生出来的一切文化思想,都要站在儒家学说的法庭之前,遭受审判,判定其生存或宣布其死刑。儒家哲学变成了封建制度之最高的政治原理,变成了衡量文化思想之标准的尺度。——翦伯赞《秦汉史》历史价值:统一思想,巩固大一统国家;确立儒学独尊地位,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材料一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负面影响:儒学异化为专制统治的工具,限制学术思想的多元发展。强化政治集权积极开拓边疆推行经济垄断更张意识形态材料 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他给了一个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国号成了一个伟大民族永远的名字…………汉代是我国多元民族融合的非常重要时期,也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所以,汉族形成于汉代,汉族不是一个单一血统的民族,而是包含了众多民族血脉的民族。——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主编:《中国古代史·上册(新版)》(二)鼎盛:汉武帝的“有为”之治【分析】总结汉武帝统治的特点,并评价其历史意义。强化专制集权实行文治武功优化民族治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史料二 “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害百姓,糜费天下者,悉罢之。 ”——司马光《资治通鉴·汉纪》史料一 “汉家诸事草创,加四夷侵陵中国。朕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不出师征伐,天下不安,为此者不得不劳民。若后市又如朕所为,是袭亡秦之迹事。”——司马光《资治通鉴·汉纪》(二)鼎盛:汉武帝的“有为”之治根据汉武帝晚年反思的相关史料,分析汉武帝的统治留下了哪些危机?靡费开支——社会阶级矛盾激化:农民起义君权强化——君权异化:外戚专权统制集权——官僚世族萌芽延申:汉武帝统治为何危机没有引发直接的灭亡?①反思:轮台罪己②制度:成熟的治理体制与经济基础。(三)衰落:东汉中兴与败落公元9年公元23年公元220年汉代终结王莽篡权改制东汉光武中兴身份:外戚——以禅让方式篡权改制:恢复井田、分配土地、废奴、恢复周礼等失败:不切实际,进一步激化各种社会矛盾,亡于绿林农民起义。(2024·山东实验中学诊断考试一·2)王莽取代西汉、曹魏取代东汉、西晋取代曹魏,都是权臣攫取政权,建立新王朝,后世史家称其为“篡位”,但这些君主都借“禅让”理论来解释其行为合法化。其理论来源为( )A.道家五行轮回 B.法家厚今薄古C.墨家尚贤尚能 D.儒家圣贤思想特点:托古改制D公元25年(三)衰落:东汉中兴与败落公元25年公元220年汉代终结措施 作用政治经济文化增强尚书台的作用:“虽置三公,事归台阁”严格控制外戚干政;整顿吏治,惩处贪污腐败。裁并郡县,裁减官吏,节省开支;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释放奴婢重视儒学:“以柔道治天下”加强了中央集权,稳定社会秩序。继承尊儒政策并发展儒学。与民休息,抑制兼并,缓和社会矛盾,推动社会经济恢复与发展。(三)衰落:东汉中兴与败落结合课本与以下材料,分析东汉灭亡的历史因素。【历史概念】党锢之祸:士阶层与宦官矛盾清议:一些正直官员和士人不满现实,品评人物并抨击现实。张角黄巾起义口号:“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三)衰落:东汉中兴与败落【选修知识】(选必一)东汉晚期,原来的监察区“州”变成一级行政机构,形成州、郡、县三级制。州刺史不仅有行政权,还有领兵权,这就形成了内亲外重,干弱枝强的局面。史料:(樊式庄园)能治田,殖至三百顷。广起庐舍,高楼连阁,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蠃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资至百万。——司马彪《续汉书》结合课本与以下材料,分析东汉灭亡的历史因素。【拓展】东汉——豪强势力形成历程:特权表现:①政治:②经济:③军事:西汉后期东汉建立魏晋南北朝土地兼并豪强势力发展社会动荡演变为门阀士族政权更替豪强势力壮大(商人、地主与官僚的“三位一体”)垄断仕途,把持各级政权,形成累世高官,冲击中央集权;庄园经济萌芽(内部封闭,自给自足);私家武装力量(拥有“部曲”或“家兵”)。(三)衰落:东汉中兴与败落1.(2021·辽宁高考·2)东汉后期,世家大族日益重视家谱、别录、私传的修撰,“赞贤圣之后,班族类之祖,言氏姓之出”,如《崔氏家传》《李膺家录》等。这一做法的实质是( )A.加强道德修养 B.追求政治利益 C.辨别大宗小宗 D.维护经济特权2.(2023·江苏高考·2)建安十八年(213),曹操以汉献帝的名义下诏恢复古代九州之制,“省幽、并州,以其郡国并于冀州”,裁撤本为孙权控制的交州。至建安二十四年,将全国州数始终维持在九个。曹操复古改制的实践体现了( )A.魏国在三国中占据优势 B.大一统思想的历史传承C.东汉朝廷政令执行通畅 D.地方行政层级持续变化BB(一)秦汉经济发展状况1.农业①农业技术:形成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两种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③水利灌溉:秦都江堰、灵渠,汉龙首渠;东汉末年出现翻车。②耕作方式: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双牛曳犁(汉画像石)河南南阳播种(汉画像砖) 四川水田稻种(汉代画像砖) 四川⊙翻车(选必二内容)④组织形式:小农经济成熟发展,东汉末期庄园经济萌芽。【史料实证】画像砖因题材内容广泛和表现形式的多样,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和艺术发展的珍贵实物资料。(一)秦汉经济发展状况(选必二内容)2.手工业纺织业:冶金业:官营纺织业规模大,技术发展。(能够使用造型复杂的提花机织出精美花纹的丝织品)西汉素纱单衣汉代织锦护臂管理上,西汉设铁官;技术上,东汉杜诗发明水排(水力风箱)。东汉水排示意图四川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蜀锦提花机模型【史料实证】(一)秦汉经济发展状况(选必二内容)3.商业①商人:②交易场所:③货币:重农抑商政策下仍有所发展。城市中设置专门区域进行贸易(市)④商业规范:材料:汉以后,凡是涉及买卖、租佃、借贷等财产关系和收养、雇佣、立嗣等人身关系的事宜,当事人之间几乎都要订立契约。——选择性必修二第7课统一币制发展(以重量为单位,以铜为主要材质)商业契约应用广泛,发展成熟。(一)秦汉经济发展状况(选必二内容)3.商业:交通“是时天子问匈奴降者,皆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因欲通使。”——《史记·大宛列传》今使大夏,从羌中,险,羌人恶之;少北,则为匈奴所得;从蜀,宜径,又无寇。——《汉书·张骞传》五尺道满足政治、军事、经济多重功能形态多为网状纪传体通史:西汉司马迁《史记》纪传体断代史:东汉班固《汉书》汉赋: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铺陈排比,辞藻华丽,具有讽喻性。乐府诗:乐府为国家音乐机构,集民歌修改而成的诗,具有现实主义特征。五言诗:语言朴实、生动,传播广泛。兼具史学与文学特色⊙佛教传播路线示意图(二)秦汉时期的文化东汉佛教传入中国,道教兴起,中国传统文化呈现出儒、道、佛交汇融通的景象。以道释佛:在翻译成汉语过程中使用道家的概念来诠释佛教的术语。成就 意义天文历法数学医学农学技术《周髀算经》东汉张衡撰写《灵宪》,发明候风地动仪。《九章算术》算数、几何、代数最早引用勾股定理的特例商高定理。西汉《黄帝内经》东汉《神农本草经》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东汉华佗制麻沸散,作五禽戏被誉为“医圣”,提出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中医临床学基础阐明人与自然有机联系,奠定中医理论基础。我国第一部药物学著作世界数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东汉《氾胜之书》、《四民律令》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蔡侯纸”纸逐渐成为主要书写材料,促进文化传播与发展指导农业生产特征:经验性;实践性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并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态确立。以小农经济为基础,工商业、对外经济持续发展的封建经济稳步发展。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中心,以法家严刑峻法为辅助,以道家权术政治为手段,成为历代统治阶级奉行不变的治国模式。以汉族为核心的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巩固,儒家文化圈开始扩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