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宇宙的边疆》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宇宙的边疆》是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四单元第13课中的一篇科普性质的电视解说词。作者由大尺度空间到小尺度空间,从宇宙整体到星系到太阳系再到行星,最后回到地球,介绍了宇宙组成的相关知识。文章在严谨的科学说明中自然融入议论和抒情,传达了作者对宇宙、人类的感悟。本文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注重一般性原理的阐释,深入浅出,讲究可读性。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中体验阅读自然科学类文章的基本方法,比如抓住文中的重要概念,把握概念之间的联系,理解文中事实、原理、结论的逻辑关联,分析作者的观点及依据等。
学情分析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可知,高中生处于思维发展的形式运算阶段,也是学生形成和发展科学素养的重要时期。随着逻辑思维能力的不断增强,高中学生开始从感性认知向理性思考为主过渡。这一阶段的学生对宇宙知识很感兴趣,而且对宇宙相关知识也有一定了解,但学生的兴趣点还处于相对比较感性的层面。因此,引导学生掌握阅读自然科学论著的基本方法,对于他们发展科学思维,培养科学精神,都是非常重要的,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在形成学生科学素养方面的独特作用和价值。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及对于文章的理解,我将教学目标定为:
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了解解说词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借助文中精辟的议论和热烈的情感抒发,了解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思考,并引发自己的思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要求和本课的思想,联系学情分析,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为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了解解说词的特点和引导学生借助文中精辟的议论和热烈的情感抒发,了解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思考,并引发自己的思考。
(设计意图:由于在以前的教材中没有出现过解说词,学生对于解说词的了解也并不多。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到各类解说词,可以让学生联系实际,了解解说词的特点;也可以找来其他科学电视片,结合视觉画面,让学生全面地感受解说词的特点。
很多学生不明白:为什么说明文当中会有议论和抒情?作者借助这些议论和抒情究竟要表达什么?对宇宙和人类的思考又是哪些?只有引导学生在理解作者思考的基础上才能引发学生自己的思考。)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们,总是对宇宙充满了好奇,宇宙空间究竟有多大呢?宇宙空间究竟有没有生命存在的迹象?这些问题都将带领我们去探索宇宙。
(设计意图:任何一篇说明文,最难做到的就是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对于一篇枯燥的说明文,如何有趣味地去解读它?是非常重要的。在导入时应当抓住学生对宇宙的好奇心。)
作者简介
卡尔 萨根,美国人,曾任美国康奈尔大学行星研究中心主任。被称为“公众天文科学家”。他引导了美国几代年轻人,探索行星科学、生命的起源、外星智能。
他解说的电视片《宇宙》在世界上引起强烈反响。同名科普书籍《宇宙》与电视片《宇宙》配套,八十多个国家出版,是历史上英语科普书籍中发行量最大的畅销书。主要作品还有《伊甸园的飞龙》《宇宙联结》《布卢卡的脑》《被遗忘前辈的阴影》《暗淡蓝点》《数以十亿计的星球》等。
(设计意图:在学生对宇宙充满好奇心的时候,用饱含深情的语言来介绍卡尔 萨根这位科学伟人一生的突出贡献,激起学生的景仰之情。)
解说词特点
(1)解说词要根据解说对象的特点,有明确的主题和说明重点。如课文解说的对象是宇宙,那么就要紧扣宇宙的组成来介绍,不能随意生发其他问题。
(2)解说词补充和增加解说对象的相关信息。如课文中对光年基本概念的介绍(知识扩展),将宇宙比做大海,激发读者对宇宙的想像(情理扩展)。
(3)解说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但各个部分又有相对的独立性。课文从宇宙整体到星系的组成再到太阳系,虽然每个部分紧密相联,但又各有侧重,各有中心。
(设计意图:因为在中学的教材中,解说词相对来说比较少,学生对于解说词的了解比较陌生,所以设计此环节,并将其作为教学的重难点。)
4.整体感知
本文采取的是空间顺序:由星系(星系群、子星系)到太阳系再到行星缓缓推进,从宇宙的整体到星系的组成,再到太阳系,最后回到地球。
好处:(1)虽然我们生活在宇宙中,但是我们跳出宇宙之外,将它作为纯客观的说明对象来解说,这样能够更清晰、直观地介绍。
(2)空间尺度由大到小,让读者从整体上有所了解之后,再深入局部了解细微,这样顺序清楚,层次分明,符合读者的思维习惯。
(3)由广阔的宇宙,穿过无尽的空间,最终回到人类的家园,这是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表现了人类对宇宙的敬仰和掌握自己命运的热情。由宇宙再反观地球,就是人类的未来之路,说明的顺序和作者的思想达到某种契合。
(设计意图:本文涉及到宇宙空间这一相对抽象的话题,那么说明顺序就显得很关键了。由于本文是一篇解说词,而解说词是与图像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先整体再局部的顺序会更明确。由于本篇解说词具有一定的视觉性,随着摄影镜头由大尺度空间进入到小尺度空间,缓缓推进。)
5.问题探究
(1)本文运用了大量的议论与抒情,有什么作用?
明确:课文补充了许多相关知识,但是更突出的是作者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其中有大段的议论和抒情。如开始的三段文字和结尾的两段文字,强烈的议论和抒彩,融说理和抒情为一体,而且和说明性的文字配合自然,传达了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认识。语段中的议论和抒情也是随处可见的,如“假如我们被随意搁置在宇宙之中,我们附着或旁落在一个行星上的机会只有1033分之一。在日常生活当中,这样的机会是‘令人羡慕的’。可见天体是多么宝贵”等。
人类认识宇宙是从地球开始的, 为什么作者的解说不沿着人类认识发展的轨迹进行呢?
明确:其一,就宇宙的演化来看,因为先有宇宙,次有星系,再有恒星,再有行星,所以作者也按这样的顺序介绍宇宙的构成,便于知识的梳理;其二,这是电视片的解说词,从摄影的角度来看,先整体后局部便于把握。
(3)作者对人类、对宇宙有怎样的认识?
明确:宇宙辽阔无垠,神秘莫测。而人类生活的地球,只是宇宙中的沧海一粟,“它的存在可能仅仅对我们有意义”。宇宙不因为地球及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而存在,而人类的未来,却取决于对宇宙的了解程度。
人类在宇宙中是渺小的,只不过是晨窗中飞扬的一粒尘埃;人类关心的大多数问题,对宇宙来说更是微不足道、毫无意义;但是人类又是勇敢、光荣的,他们以渺小的身躯,来探索广阔的宇宙,人类在渺小之中迸发出宇宙般的伟大。
(设计意图:一方面在于培养学生自主搜索文章关键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主要内容,并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课堂小结
《宇宙的边疆》这篇文章旨在告诉人们:处于广阔宇宙中的人类,应当如何去认识更为广阔的宇宙?如何去开发、去挖掘浩瀚的宇宙?从而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