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 把握逻辑要义 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二课 把握逻辑要义 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

资源简介

第二课 把握逻辑要义 检测题
一、单选题
1.(23-24高二下·山东烟台·期中)美国政府多次承诺“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不支持台湾“独立”,但做的全是干涉中国内政,阻止台湾回归的勾当。2024年3月5日,美军“菲恩”号导弹驱逐舰过航台湾海峡并公开炒作,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立刻组织兵力全程跟踪监视,依法依规进行处置。美国政府言行不一致的做法( )
①思维游移不定,违背了思维明确性的要求
②思维不融贯一致,违背了思维一致性要求
③犯了“两不可”错误,在“是”“非”间骑墙居中
④违背形式逻辑基本规律,是不符合逻辑的错误思维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23-24高二下·山东临沂·期中)确定犯罪嫌疑人是甲、乙、丙、丁四人中的一人。在审讯中,四人口供如下:
甲:我不是罪犯 乙:丁是罪犯 丙:乙于五天前找人卖盗车 丁:盗车的不是我
假定这四人中只有一人说真话,则罪犯是谁?下面推断正确的是( )
A.根据排中律,甲是罪犯 B.根据矛盾律,甲是罪犯
C.根据排中律,乙是罪犯 D.根据矛盾律,乙是罪犯
3.(23-24高二下·山东淄博·期中)下列对应不正确的是( )
①买茶人问:你这儿有好茶吗?卖茶人答:我这儿全是好茶,从来不卖变质的茶。——犯了“偷换论题”的错误
②小明在黑板上默写,错字连篇,老师说:你为什么写了这么多白字?小明回答:我用白粉笔写字当然是白字了——违反了同一律
③我赞成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我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也应当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违反了排中律
④我不同意外星人存在的观点,也不同意外星人不存在的观点——犯了“两不可”的错误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23-24高二下·山东临沂·期中)确定犯罪嫌疑人是甲、乙、丙、丁四人中的一人。在审讯中,四人口供如下:
甲:我不是罪犯 乙:丁是罪犯 丙:乙于五天前找人卖盗车 丁:盗车的不是我
假定这四人中只有一人说真话,则罪犯是谁?下面推断正确的是( )
A.根据排中律,甲是罪犯 B.根据矛盾律,甲是罪犯
C.根据排中律,乙是罪犯 D.根据矛盾律,乙是罪犯
5.(23-24高二上·山东潍坊·期末)对下面论断分析正确的是( )
甲:挫折是坏事,也是好事。 乙:或者采纳他的意见,或者抛弃他的意见,我都不赞成。 丙:编辑同志,您说我的作品不够成熟,显得幼稚,那您就把它当成儿童文学作品发表吧。 丁:《逻辑与思维》太难学了,但轻轻松松地就学会了。
①甲从不同方面对同一事物作了相反的断定,并不自相矛盾
②乙的观点符合“A”和“非A”不能同假、必有一真的要求
③丙的思维是具有确定性的思维,保持了自身思想的同一性
④丁的观点违背了“A”和“非A”不能都成立的逻辑错误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6.(23-24高三上·山东青岛·期末)今年以来,青岛举办一系列国际“友城友校友企友媒友人”文化交流和体验活动,通过邀请来自不同国家不同领域的国际友人讲述他们的“青岛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青岛。以下分析中违背思维一致性要求的是( )
A.“青岛故事”涵盖百年历史,国际友人讲述“青岛故事”就是讲述百年历史
B.国际友人讲“青岛故事”更真实、立体、全面,但往往先入为主、以偏概全
C.讲好“青岛故事”不能靠外国人,当然讲好“青岛故事”也不能不靠外国人
D.“中国故事”包含“青岛故事”,讲好“青岛故事”就讲好了“中国故事”
7.(23-24高二上·山东德州·期末)从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看,顾客和商家没有达成一致意见的原因在于( )
①商家违反了矛盾律的要求,作出“自相矛盾”的回答
②同一个语词在不同的场合中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
③顾客违背了排中律的要求,犯了“两不可”的错误
④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没能保持自身同一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23-24高二上·山东青岛·期末)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小王实现了就业,因此完成了最大的民生工程。这一论断存在的逻辑错误在于( )
A.违背了思维的一致性
B.违背了思维的确定性
C.违背了思维的明确性
D.违背了思维的统一性
9.(22-23高二·全国·课时练习)“西红柿是由苹果绿变红的,当它是绿变红的时候,它就是由绿变红的。当它是绿的时候,它就是绿的。而当它成为红的时候,它就是红的了。当然,它会有不绿不红的时候,不错,可是当它是不绿不红的时候,它就是不绿不红的。其所以如此。是因为同一律所反映的不是形色状态或它们的变化,而是形色状态和它们的变化的确实性的同一。”由此可知,同一性( )
①并不否认客观事物及人的思想认识的变化发展
②并不要求每一概念、每一思想保持自身的同一
③表明只要同一思维过程中遵循一致性原则即可
④反对时间条件等不变时对概念或判断任意变更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0.(23-24高三上·广东佛山·期末)2024年元旦假期,小王一家计划外出旅游。妈妈:去北京旅游。爸爸:去广州旅游。小王:去佛山旅游。根据最终的出行计划,小王发现,妈妈与爸爸的判断适用矛盾律,小王与爸爸的判断适用排中律。据此,以下判断符合题意的是( )
①如果去北京旅游,那么就不去广州旅游
②既没有去广州旅游,又没有去佛山旅游
③去了北京旅游,当且仅当去了广州旅游
④或者去了广州旅游,或者去了佛山旅游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1.(23-24高三上·辽宁抚顺·期末)扩大内需是促进经济发展行之有效的重要战略。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成功应对了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影响、战胜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其中一项重要战略就是扩大内需。下图漫画中人物对扩大内需的理解错在( )
①不符合思维融贯一致的要求,违反了思维的矛盾律
②同一思维过程中思想不同一,违反了思维的同一律
③在时间和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思维没有保持确定性
④思维过程中故意偷换概念,使思维出现不明确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2.(23-24高三上·辽宁沈阳·期中)近年来,直播带货发展迅猛,在给消费者带来沉浸式购物体验的同时,也存在不少乱象。有消费者通过直播买鞋时询问是否为正品,得到商家“假一赔三”的回答后下单,收货时却发现商家寄来了4双鞋。对此,商家“理直气壮”地表示:“假一赔三,给你4双有问题吗 ”从逻辑角度看,该商家( )
A.说法前后不一致,违反了矛盾律的具体要求 B.故意偷换概念,思维出现不融贯一致的错误
C.真假判断不明,主观上犯了“两不可”错误 D.违反同一律,不符合思维确定性的客观要求
13.(22-23高二下·山东威海·期末)在今天的信息时代,保护个人信息不受侵犯,需要政府加强监管,也需要信息平台规范个人信息收集、储存、使用等过程,更需要全民法律素养和安全意识的提高。如果“个人信息泄露都是信息平台的责任”为假,那么下列判断必然为真的是( )
①个人信息泄露都不是信息平台的责任
②个人信息泄露不都是信息平台的责任
③个人信息泄露可能是政府监管力度不够
④个人信息泄露不是消费者安全意识不强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4.(22-23高二下·山东威海·期末)2023年5月21日,七国集团峰会在日本广岛闭幕。此次峰会的目标之一,是希望各国在废弃核武器上达成一致,但七国集团认为他们自己拥核没问题,其他国家或地区拥核是危险的,暴露出明显的双重标准。七国集团的观点( )
①变更判断、混淆视听,违反同一律的要求
②骑墙居中、模棱两可,违反排中律的要求
③自相矛盾、前后不一,违反思维一致性要求
④转移论题、偷换概念,违反思维明确性要求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5.(22-23高二下·山东济南·期末)某班同学围绕所学《法律与生活》的知识进行讨论,对以下说法违背的逻辑思维基本要求判断正确的是( )
① 某民事诉讼的主体,既不是自然人,也不是法人 违背了“排中律”的要求
② 教育和保护未成年子女既是父母的义务,也是父母的权利 违背了“矛盾律”的要求
③ 起诉应向有地域管辖的人民法院提出,因此,先要弄清应向基层、中级、高级和最高哪一级人民法院提出诉讼请求 违背了“同一律”的要求
④ 因高空抛物造成他人人身伤害的,既要承担过错推定侵权责任,也要承担无过错侵权责任 违背了“矛盾律”的要求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6.(22-23高二下·山东菏泽·期末)甲乙丙同做一道题,做完后三人核对答案,分别说了如下一句话。甲说:我错了;乙说:甲对了:丙说:我对了。老师看了他们的答案,说他们三人中有一人答案正确,有一人说的话错误,根据逻辑规律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①甲的话正确,乙的答案错误
②乙的话正确,甲的答案错误
③乙的话错误,丙的答案正确
④丙的话正确,乙的答案正确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7.(22-23高二下·山东烟台·期末)下列对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的运用评价正确的是( )
序号 内容 评价
①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是人民,所以中国共产党是为我服务的。 违反了思维确定性要求
② 人生很短,如白驹过隙,匆匆几十年;人生很长,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名垂千古。 违反了思维一致性要求
③ 有人提议或是老李去或是老王去,我认为欠妥。要是老李和老王两个人都不去,我也不赞成。 违反了思维明确性要求。
④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水更悠。 违反了思维一致性要求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8.(22-23高二下·山东枣庄·期末)在2023年苏迪曼杯世界羽毛球混合团体锦标赛中,A、B、C、D四支球队杀入半决赛,五位球迷一起预测冠军归属
甲:A队不能夺冠,因为A队在小组赛和淘汰赛中胜得艰难;
乙:B队队员年轻、速度快、教练足智多谋,B队会得冠军;
丙:B队磕磕绊绊走到四强已是奇迹,B队不可能最终夺冠;
丁:C队队员攻守平衡、多名年轻队员潜力大,C队将夺冠。
戊:D队主力队员在淘汰赛中受伤无法登场,D队不能夺冠。
决赛结果表明,他们中只有一个人预测错误。夺冠球队是( )
A.A队 B.B队 C.C队 D.D队
19.(22-23高二下·山东临沂·期末)某校高二学生在探究“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时,同学们纷纷举例加以分析。以下对例子的解读恰当的是( )
举例 分析
① 我家旁边的破旧厂房,如今被改建成美丽的口袋公园。 违背了同一律
② 我国政府对台政策既是坚定的,又是灵活的。 违背思维确定性的要求
③ 我早餐不喜欢吃面食,但是我喜欢吃手抓饼。 违背思维一致性的要求
④ 这场篮球决赛,我不信3班会输,但我觉得他们也够呛赢。 违背排中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0.(22-23高二下·山东临沂·期中)有人认为:网络是虚拟空间,公民无需合理合法行使自己的各项权利;也有人认为:网络是虚拟空间,不是虚假空间,公民必须合理合法行使自己的各项权利。小明既不赞成第一种观点,也不赞成第二种观点。小明的观点实质上违背了( )
A.同一律要求转移论题 B.在是与非间骑墙居中
C.排中律的明确性要求 D.矛盾律的一致性要求
21.(22-23高二下·山东烟台·期中)

这一推理( )
①不符合排中律的要求,属于“自相矛盾”
②在同一思维中,没有保持概念的同一性
③违背逻辑要求,犯了诡辩论的错误
④从真前提推出了真结论,取决于思想的具体内容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2.(21-22高二下·山东聊城·期中)形式逻辑是研究思维形式结构及其规律的学问。下列关于形式逻辑正确的是( )
①可以视为广义逻辑
②可以视为狭义逻辑
③特别关注概念问题
④其核心是要把握从真前提推导出真结论的规律和规则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二、主观题
23.(23-24高二上·山东潍坊·期中)行酒令,是我国民间一种传统的娱乐方式,一般用于宴饮和郊游场合。在古代,酒令的形式有很多种,有赌赛令、射覆令、花枝令、文字令、诗歌令、酒筹令等等。明代有《华筵趣乐谈笑酒令》一则,说:“凤凰生诞,百鸟皆贺,唯蝙蝠不至。凤凰责之曰:‘汝居吾下,何自傲乎 ’蝠曰:‘吾有足,属兽,贺汝何也 ’一日,麒麟生诞,蝠亦不至。麟责曰:‘汝何如不贺 ’蝠曰:‘吾有翼,属禽,何以贺欤 ’”
结合材料,运用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知识,对材料中蝙蝠的言论进行评析。
第二课检测题答案
1.D
【详解】②④:美国政府多次承诺“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不支持台湾“独立”,但做的全是干涉中国内政,阻止台湾回归的勾当。美国政府思维不融贯一致,自相矛盾,违背了思维一致性要求,是不符合逻辑的错误思维,②④符合题意。
①③:美国政府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违背了思维一致性的要求,没有违背思维明确性要求,没有犯“两不可”错误,①③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2.A
【详解】A:甲乙丙丁四人的口供中,乙和丁的口供是矛盾的,根据排中律,二者不能同假,必有一真, 因此,甲和丙说的都是假话,因此,罪犯是甲,A正确。
B:根据矛盾律,矛盾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他们都成立。这四人中只有一人说真话,无法根据矛盾律推出甲是罪犯,B不符合题意。
C:根据排中律,排中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他们都不成立。乙说丁是罪犯,丁说盗车的不是他,能推出乙和丁必有一真,因此甲和丙说的是假话,甲是罪犯,C错误。
D:根据矛盾律,矛盾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他们都成立。这四人中只有一人说真话,无法根据矛盾律推出乙是罪犯,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A。
3.B
【详解】本题为逆向选择题。
①:卖茶人所说的好茶与买茶人所说的好茶不是同一概念,违反了同一律,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不是“偷换论题”,①符合题意。
②:小明把老师所说的错别字的意思换成白字,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违反了同一律,②正确,不符合题意。
③:该项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违反了矛盾律而不是排中律,③错误,符合题意。
④:该项违反了排中律,犯了“两不可”的错误,④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4.A
【详解】ABCD:甲乙丙丁四人的口供中,乙和丁的口供是矛盾的,根据排中律,二者不能同假,必有一真,因此,甲和丙说的都是假话,因此,罪犯是甲,A入选,BCD不选。
故本题选A。
5.B
【详解】①:“挫折是坏事,也是好事”,这是从不同方面对同一事物作了相反的断定,而不是同一方面作了相反的断定,并不自相矛盾,①正确。
②:“或者采纳他的意见,或者抛弃他的意见,我都不赞成”,说明乙的观点不符合“A”和“非A”不能同假、必有一真的要求,违背了排中律的要求,②错误。
③:“编辑同志,您说我的作品不够成熟,显得幼稚,那您就把它当成儿童文学作品发表吧”中的“幼稚”与“儿童”意思不一样,丙的思维不具有确定性,违背了自身思想的同一性;③错误。
④:“《逻辑与思维》太难学了,但轻轻松松地就学会了”,说明丁的观点违背了“A”和“非A”不能都成立的逻辑错误,违背了矛盾律的要求。④正确。
故本题选B。
6.B
【详解】A:同一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青岛故事与百年历史不一样,违反了思维确定性要求,A不符合题意。
B:更真实、立体、全面和先入为主、以偏概全自相矛盾,不符合思维的一致性要求,B符合题意。
C:排中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 A”,不能断定它们都不成立,不能靠又不能不靠,违反了思维明确性要求,C不符合题意。
D:同一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中国故事与青岛故事不一样,违反了思维确定性要求,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7.C
【详解】①:商家始终坚持一块豆腐两块钱,并没有违反矛盾律的要求,①错误。
②:顾客:“豆腐多少钱?”商家:“两块。”顾客:“两块一块啊?”商家:“一块。”这段对话中,商家的“两块”指两块钱,顾客的“两块”指两块豆腐,这说明同一个语词在不同的场合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②正确。
③:顾客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在豆腐价格上作出判断,并不是在“是”与“非”之间骑墙,③错误。
④:在双方的对话中,一会想说明一块豆腐多少块钱,一会儿想说明两块钱买多少块豆腐,每一思想没能保持自身同一性,④正确。
故本题选C。
8.B
【详解】ABC: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小王实现了就业,因此完成了最大的民生工程。该论断中两个“民生”的概念不同,这一论断存在的逻辑错误在于违背了思维的确定性,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B符合题意,AC不选。
D:思维要求具有确定性、一致性和明确性,没有统一性要求,D排除。
故本题选B。
9.B
【详解】①④:同一律所反映的不是形色状态或它们的变化,而是形色状态和它们的变化的确实性的同一,这说明同一性并不否认客观事物及人的思想认识的变化发展,反对时间条件等不变时对概念或判断任意变更,①④正确。
②:同一律并不否认认识对象的复杂多样性及其变化和发展,它所反对的,只限于在时间、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任意变更概念或判断,②排除。
③:同一律并不否认认识对象的复杂多样性及其变化和发展,它所反对的,只限于在时间、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任意变更概念或判断,③排除。
故本题选B。
10.B
【详解】①③: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否定的思想不可同真,必有一假。妈妈与爸爸的判断适用矛盾律,即“去北京旅游”与“去广州旅游”不可同真,必有一假。所以,如果去北京旅游,那么就不去广州旅游,①符合题意,③说法错误。
②④:排中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否定的思想不可同假,必有一真。小王与爸爸的判断适用排中律,即“去佛山旅游”与“去广州旅游”不可同假,必有一真。所以,或者去了广州旅游,或者去了佛山旅游,④符合题意,②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B。
11.C
【详解】①: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同一对象不能同时作出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即不能既肯定它又否定它。漫画中的人物没有违反思维的矛盾律,①不符合题意。
②③:漫画中人物对“扩大内需”的理解错误在于,在时间和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思维没有保持确定性,同一思维过程中思想不同一,违反了思维的同一律,②③符合题意。
④:排中律是指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两种思想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偷换概念违反了同一律,出现不明确性则是违反了排中律,④排除。
故本题选C。
12.D
【详解】D:消费者权r护r法明确了对经营者欺诈行为的惩罚性赔偿责任,这里的“赔三”指的是金额而非同样的商品。在消费者看来,“假一赔三”是保证正品的承诺。而商家却故意偷换概念,逃避责任,其思维过程违反了同一律,不符合思维确定性的客观要求,D符合题意。
A:该商家的说法是故意偷换概念,没有前后不一,其思维过程违反了同一律,不是违反了矛盾律,A不符合题意。
B:从逻辑角度看,该商家思维故意偷换概念,违反了同一律,没有出现不融贯一致的错误,B不符合题意。
C:该商家的说法是故意偷换概念,没有犯“两不可”的错误,C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13.C
【详解】②③④:已知“个人信息泄露都是信息平台的责任”为假,根据矛盾律可知,该判断的否定式必为真,即“个人信息泄露不都是信息平台的责任”为真;已知“个人信息泄露不都是信息平台的责任”为真,再根据材料信息可推知,除信息平台的责任外,个人信息泄露可能是政府监管力度不够,也可能是消费者法律素养不高、安全意识不强,故②③正确,④错误。
①:“个人信息泄露不都是信息平台的责任”为真,“个人信息泄露都不是信息平台的责任”不是“个人信息泄露都是信息平台的责任”的否定式,①错误。
故本题选C。
14.B
【详解】①③:七国集团认为他们自己拥核没问题,其他国家或地区拥核是危险的。这一观点既觉得拥核没问题,又觉得拥核危险,自相矛盾、前后不一,违反了矛盾律的要求;峰会的目标是希望各国在废弃核武器上达成一致,但七国集团却认为他们自己可以拥核,变更判断、混淆视听,违反同一律的要求,①③正确。
②:排中律要求不能对“是”与“非”各打五十大板,不能骑墙居中,材料未体现排中律,②排除。
④:转移论题、偷换概念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思维明确性”则对应的是排中律,“思维确定性”对应的是同一律,该选项前后组合错误,④排除。
故本题选B。
15.D
【详解】①:民事诉讼的主体包括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某民事诉讼的主体,既不是自然人,也不是法人那可能是非法人组织,所以没有违背了“排中律”的要求,①判断错误。
②:法律规定:教育和保护未成年子女既是父母的义务,也是父母的权利,所以没有违背了“矛盾律”的要求,②判断错误。
③:诉讼法规定了管辖制度,有级别管辖和地域管辖。起诉应向有地域管辖的人民法院提出,这强调了地域管辖,先要弄清应向基层、中级、高级和最高哪一级人民法院提出诉讼请求,这强调了级别管辖,两个概念混淆,所以违背了“同一律”的要求,③判断正确。
④:因高空抛物造成他人人身伤害的,要么承担过错推定侵权责任,要么承担无过错侵权责任,两个不能同时为真必有一假,所以既要承担过错推定侵权责任,也要承担无过错侵权责任,违背了“矛盾律”的要求,④判断正确。
故本题选D。
16.A
【详解】①:甲乙说的话是矛盾关系,根据矛盾律可知,二人的看法不能同真,必有一假,而老师已说只有一个人的说法错误,那么,丙说的一定是对的,而丙说:“我对了”,老师也说有一人答案正确,正好说明只有丙的答案正确。所以如果甲的话正确,乙说的话就是错误的,甲的答案是错误的,乙的答案也不对,①符合题意。
②③:如果乙的话正确,那么甲的答案是正确的,而不是错误的,不符合题目要求,所以乙的话错误,丙的答案正确,②说法错误,③符合题意。
④:丙说法正确,所以其答案正确,乙的答案错误,④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A。
17.B
【详解】①:同一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如果是真的,就是真的;如果是假的,就是假的。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叫作“偷换概念”或“偷换论题”。“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是人民,所以中国共产党是为我服务的”在大前提中“人民”代表的是全体人民,小前提中的“人民”是个体,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违反了同一律,违反了思维确定性要求,①正确。
②: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维,要避免思维出现不容贯一致的逻辑错误,就要遵循矛盾律的要求。矛盾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做“自相矛盾”。“人生很短,如白驹过隙,匆匆几十年;人生很长,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名垂千古。”的意思是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但是我们可以用有限的生命创造出无限的价值,这是从不同时间、不同方面对同一事物做出的相反论断,并不是自相矛盾的,没有违反思维一致性要求,②错误。
③:排中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不成立。“有人提议或是老李去或是老王去,我认为欠妥。要是老李和老王两个人都不去,我也不赞成。”违反了排中律,犯了“两不可”的逻辑错误,违反了思维明确性要求,③正确。
④:“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水更悠。”体现了矛盾的对立统一,是从不同时间、不同方面对同一事物做出的相反论断,并不是自相矛盾的,没有违反思维一致性要求,④错误。
故本题选B。
18.C
【详解】C:矛盾律表明,论断“A”和“非 A”必有一假。乙预测B队会夺冠,丙预测B队不会夺冠,说法相互矛盾,因此必有一假。又根据材料中的已知条件,他们中只有一个人预测错误,则必定在乙和丙中有人预测错误,据此可知甲、丁、戊均预测正确。可以根据甲、丁、戊的预测分别得出以下正确结论:A队未夺冠、C队夺冠、D队未夺冠。因此夺冠球队是C队,故C正确。
ABD:根据以上推理可知夺冠的是C队,排除ABD。
故本题选C。
19.D
【详解】③④:“我早餐不喜欢吃面食,但是我喜欢吃手抓饼”违反了矛盾律的要求,也就是违背了思维一致性的要求;“这场篮球决赛,我不信3班会输,但我觉得他们也够呛赢”违反排中律,也就是违反了思维明确性的要求,③④符合题意。
①: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是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形成论断,“我家旁边的破旧厂房,如今被改建成美丽的口袋公园”没有违背同一律,①说法错误。
②:“我国政府对台政策既是坚定的,又是灵活的”是用矛盾观点看问题的体现,而没有违反逻辑思维的同一律,②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D。
20.C
【详解】C:小明既不赞成第一种观点,也不赞成第二种观点。小明的观点实质上违背了排中律的明确性要求,犯了“两不可”的逻辑错误,C入选。
B:小明既不赞成第一种观点,也不赞成第二种观点,是在“是”与“非”之间骑墙居中,在矛盾关系的论断之间持“两不可”的态度,而不是违背了“在是与非间骑墙居中”,B不选。
AD:小明的观点违背了排中律,没有违背同一律和矛盾律,AD排除。
故本题选C。
21.C
【详解】①: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明确性的思维,逻辑思维要反对在“是”与“非”之间骑墙,这种错误叫做两不可,①错误。
②③:在同一思维中,没有保持概念的同一性,没有失掉的东西和你有的东西是两个概念,这一推理犯了逻辑错误,违背逻辑要求,犯了诡辩论的错误,②③正确。
④:从真前提推出了真结论,取决于推理的形式结构,④错误。
故本题选C。
22.C
【详解】①③:形式逻辑可以视为狭义逻辑,特别关注推理的问题,①③错误。
②④:形式逻辑可以视为狭义逻辑,其核心是要把握从真前提推导出真结论的规律和规则,②④正确。
故本题选C。
23.①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确定性的思维,要遵循同一律的要求;凤凰责之曰:‘汝居吾下,何自傲乎 ’蝠曰:‘吾有足,属兽,贺汝何也 ’对话中“鸟”的对象和范围是不同的,蝙蝠将“鸟”偷换成不包括自己在内的“鸟”,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 ②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明确性的思维,要遵循排中律的要求;凤凰责之曰:‘汝居吾下,何自傲乎 ’蝠曰:‘吾有足,属兽,贺汝何也 ’一日,麒麟生诞,蝠亦不至。麟责曰:‘汝何如不贺 ’蝠曰:‘吾有翼,属禽,何以贺欤 ’”表述中,蝙蝠既否定了自己属于鸟,又否定了自己属于兽,二者必有一真,犯了“两不可”的逻辑错误。
【分析】背景素材:《华筵趣乐谈笑酒令》
考点考查: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
能力考查: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
核心素养:科学精神
【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的设问要求可转换为对材料中蝙蝠的言论进行评析,需要调用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的有关知识,辩证分析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①:凤凰责之曰:‘汝居吾下,何自傲乎 ’蝠曰:‘吾有足,属兽,贺汝何也 ’→可联系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确定性的思维,要遵循同一律的要求;
关键词②:凤凰责之曰:‘汝居吾下,何自傲乎 ’蝠曰:‘吾有足,属兽,贺汝何也 ’一日,麒麟生诞,蝠亦不至。麟责曰:‘汝何如不贺 ’蝠曰:‘吾有翼,属禽,何以贺欤 ’”→可联系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明确性的思维,要遵循排中律的要求;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